2010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2010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2009 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GDP 增长8.5% 左右。2010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好于2009
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外需有望止跌回升;国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效应继续显现,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提高,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但我国经济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自主增长动力不足、财政和金融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预计2010 年
我国经济增长8.5% 左右,CPI 上涨2.5%左右,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2010年,应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 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
1.内需回升明显
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 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 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 个百分点,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 的增长速度。
投资高速增长。2009 年1 ~ 11 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3 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 ~ 11 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7.8%,高于平均水平5.6 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高于平均水平43.6 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2009 年1 ~ 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 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1 ~ 11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53%,汽车销售增长42.4%,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
2.工业生产加快
2009 年1 ~ 11 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幅达到12.4%,10 和11 月份同比增长16.1% 和19.2%。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

势,1~11月份,发电量累计增长5.3%,特别是10、11 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16% 以上。自5 月份以来,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1 ~ 11 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 ~ 5 月的增长1.8% 回升到6%。
3.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
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2009 年1 ~ 10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但自7 月份以来,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7 个月环比上涨。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转为上升0.6%。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4.经济景气稳步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 年2 月份见底,3 ~ 9 月份连续7 个月回升,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领先工业增长约6 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 年11 月份触底,此后连续9 个月稳步回升,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连续7 个月位于临界点50% 以上,表明未来3 ~ 6 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 年四季度达到10%,全年增长8.5%,实现全年保8% 的目标已成定局。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同时,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有所显露。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 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
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加大的规模。据统计,2008 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 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 亿吨左右,1.9 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 ~ 18 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 亿吨,存在3 ~ 4亿吨过剩产能。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

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
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
2.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2009 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社会投资。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中粮收购蒙牛,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当前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3.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财政和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使债务信贷化。2009 年新增贷款的增量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据人民银行的调研,2009 年5 月末,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 多家,总资产近9 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低,透明度较低,银行对
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风险。
三、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自2009 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市场基本稳定,股票市场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率先上涨。但主要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开工率不高,贸易保护升级,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缓慢。2010 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
1.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艰难,全球GDP低速增长
2009 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美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1%,降幅收窄,最迟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欧元区二季度环比下降0.1%,其中德国、法国等国家出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出现环比正增长。日本经济二季度实现了0.9% 的环比增长。但发达国家消费者负债沉重,

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企业投资增长乏力,2010 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呈现出低水平复苏的特征。
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表现较好。印度、越南等国经济始终继续保持增长,印度2009 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5.8%和6.1%,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国家如俄罗斯,7 月份工业生产也开始复苏。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具有地区内需支撑特点,对欧美经济的依赖度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GDP 将在2009 年创纪录地下降2.9%,到2010 年略有复苏,增长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 年7 月份预计,2009 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4%,2010 年将逐步恢复至增长3% 左右。
2.国际金融体系趋于稳定,但隐患仍存
各国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体系快速企稳,但是,国际金融市场隐患仍存。一是全球银行系统恢复尚需时日。在过去的20 多个月内,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
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占GDP 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销账比例分别占GDP 的15.0%、2%、4.2% 和2.8%,这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二是商业房地产贷款可能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冲击。美国联邦监管机构2009 年9 月10 日接管了芝加哥的CorusBank,这是首家在当前经济衰退中因商业房地产贷款恶化而倒闭的美国大型银行。Corus 的倒闭标志着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地区性银行,除住房抵押贷款恶化以外还将面临新一轮冲击。
3.国际贸易保护升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各国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 项,其中47 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发展,但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有升级的现象。
4.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各国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已经造成2009 年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看,一是低利率和宽松货币通过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刺激,增加了对基础大宗商品的需求;二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与美元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美元疲软支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强烈的通胀预期推动了黄金、石油等保值产品价格上升。明年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会有所回升。
四、2010年中国

经济走势预测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0 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8.5%左右,CPI 将增长2.5% 左右。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有后劲
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首先,2009 ~ 2010 年两年内,中央扩大投资4 万亿和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 年持续显现。其次,目前施工和新开工项目较多,计划投资额较大,按时完工在建项目仍需要大量投资,未来投资将保持惯性增长。2009 年1 ~ 11 月份,累计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 万亿元,同比增长36.2%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 万亿元,同比增长76.6%。第三,到位资金充裕,1 ~ 11 月份,到位资金约19 万亿元,同比增长39.1%,超过投资完成额约2 万亿,而去年同期和全年到位资金超过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 万亿和8000 亿元。第四,在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库存基本消化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有可能替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五,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与规划已经出台,将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拓宽投资的领域、降低投资的成本,使民间资本增长获得较大空间。但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资产价格上升,新增信贷规模不可能再出现2009年的增长水平,相对规模将大大减小。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也会抑制投资增长。综上所述,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31% 左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第一,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2009 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5% 和9.2%,高于最近5 年的平均增长率。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农民工返城、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医
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三,截至2009 年11 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26 万亿元,人均约2 万元。同时,股市活跃和房地产价格回升也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
心。第四,虽然目前住、行等消费热点增速已经相当高,但汽车消费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没有改变,城市化率提高和通胀预期还会刺激住房需求,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增长势头。与此同时,2009 年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 年将出现递减效应,价格上涨会导致
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

降。预计2010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实际增长15.6% 左右,略低于上年水平。
3.外贸出口有望小幅增长但外贸顺差继续缩小
世界经济由大幅度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我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数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1 个百分点,我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 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价格回升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上升有力于提
高我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为稳定外需,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税收、贸易融资、加工贸易、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方面出台了大量外贸扶植政策,这些外贸扶植政策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出现转变,美国居民的储蓄率由负储蓄回升到5%,欧洲居民家庭储
蓄率也在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我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美国、欧盟等国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综上所述,虽然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内需强劲有助拉动进口进一步加速。初步预计,
2010 年我国出口将增长6% 左右,进口增长11% 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1900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5%。
4.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加快
2009 年上半年,我国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部分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水平。从2009 年下半年起,国内外工商企业回补库存有助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不变、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回升、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0
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全年略高于今年;受基数和政策效应递减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上半年高于下半年的运行态势。初步预计,2010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5% 左右。其中,重工业增长11%左右,轻工业增长10% 左右。
5.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2010 年,国内经济增速仍在潜在增长率下限附近波动,总需求仍显不足,特别是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以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等问题,物价水平难以大幅回升。国内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型通胀。2009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主动调整水价、油价等公共产品价格,也会直接加大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此外,上年物价低增长的基数因素对物价水平带来一定影响,据初步测算,2010 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0.7%左右,公用事业等产品上调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约1 个百分点,2010 年居民消费价格预计增长2.5% 左右;2010 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翘尾因素为3.6% 左右,全年增长5% 左右。

五、宏观调控的思

路和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看,2010 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在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以“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取向
“稳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上涨压力不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应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将“保增长”改为“稳增长”,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既防止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大过急,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出
现第二轮下滑。
“转方式”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在政府投资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通过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调整来释放居民自发性消费和民间自主性投资,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难以实现增长动力由“政策刺激内需
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的切换,难以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促改革”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当前的改革选择重点应以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推动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消费,通过深化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流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惠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向民生倾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要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和增加就业,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经济回升带来的好处。
2.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建议2010 年财政赤字规模按1.1万亿元考虑,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达到3% 左右,和2009 年基本持平。这样的财政政策既积极又稳妥。新增财政支出在继续完成现有公共投资项目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地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一是针

对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较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维持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经济型轿车、居民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税收优惠;二是针对自主创新,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3 ~ 5 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三是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给予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三农”、产业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收入分配和廉租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实验室的投入。
3.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立足“适度”,在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前提下,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宽松的资金条件。避免信贷投放再次出现2009 年上半年过度膨胀的状况,建议2010 年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在8 万亿元左右。
规范银行信贷流向,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流入资产市场的一些政策漏洞,要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倾斜,可以对商业银行提出强制性要求,保证继续宽松的信贷和资金大部分进入实体经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保持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解决经济复苏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住房、汽车等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通过支持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发展。
4.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惠及民生的关键领域改革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积极推进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价格不仅反映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环境保护成本,并推进要素市场主体培育和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允许民间资金以适当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广力度,适当加大民间金融机构的杠杆比例。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不利局面,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尽快引入做空机制,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降低市场风险。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二是

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是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
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准入改革。在铁路、通信、航空、石油化工等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引入竞争,尽快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性行业准入制度,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国有资本应从房地产等竞争领域逐步退出来。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