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

广义指智力正常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的总和。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

2.组织:

组织是一种有意识地对人的活动或力量进行协调的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自觉协作的活动或力量所组成的一个体系。

3.流程:

流程是指完成一项任务、一件事或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或步骤所组成,相互之间有先后顺序,有一定指向。它具有逻辑性、变动性、分解性等特征。4. 价值链

所谓价值链是将组织的投入产出活动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分工形成一条价值流程,其中每个活动相互衔接,每个活动完成后其价值都获得了增加。

5.工作

广义工作是指个人在组织里边的全部的角色的总和,包括其职业发展。

狭义的工作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活动,等同于任务(task)。

在中观意义上,工作也指组织(个人)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完成的若干任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项工作。

6.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指全面了解、获取有关工作的信息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进行描述与研究的系统过程。

7.工作的输出

工作的最终结果,常定义为产品、劳务等。包括a.最终产品或劳务b.中间产品c.工作的中间流程:如服务

8.工作的输入

完成工作的输入因素,包括物质、信息、能源、规范、条件。

9.工作的转换特征

输入如何转换为输出的:设备+技术+行为

10.工作的关联特征

指该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工作的责任和权力是什么,对人的体力和智力有什么要求,是界定工作关系和任职资格的基础。

11.操作过程

为达到特定目标(形状、大小、型制等)的可相对独立的人与物结合的行为

12. 工作要素:

工作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

13. 任务: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任务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工作要素组成。

14.职责:

个体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

15. 职位:

在完成一项或多项职责的组织中一个任职者所对应的位置就是一个职位。一般来说,有多少个职位就有多少个职位任职者。

16. 职务:

组织中主要责任相似的一组职位,也称工作。

17. 职业:

在不同组织、在不同时间内,从事相似活动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18. 工作族(簇):

又称工作类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任务相似或要求的工作人员特征相似的一组工作。

19. 职权:

与职责相联系,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权利

20.职位分类

所谓职位分类是指将所有的工作(岗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职组、职系;然后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等、职级,对每一个职位予以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务说明书,以此作为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21. 工作的分类

工作的分类(横向):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位工作性质的相似程度,区分不同的职组、职系,其依据是工作的性质。

(1)职系(职种):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并不相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2)职组: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

22. 工作的分级

工作的分级(纵向):将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以及技术高低相似的职位划分为同一等级,实行同样的管理、使用与报酬,其依据是工作的轻重程度。

(1)职级: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2)职等: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23. 工作描述

就是工作执行者对规定的一系列任务组合如何完成的描述。包括现有工作(本身)的所有信息(包括工作环境或条件、工作关系)。它主要的作用是:a要让从事该工作的员工看了以后知道自己具体该如何做;b让员工的上级知道如何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指导、考核、管理和评价。工作描述是工作分析的首要内容。

24.任职资格是对于任职者或者应聘者应该具备的个人特质(特征)要求,如特定的技能、能力、知识(KSAs);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个人品格与行为态度等。一般可分为三类:关于知识技能方面;关于工作经验方面;关于个性特质方面。

自考劳动法试题和答案

呃呃呃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法试题 课程代码:001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选均无分。 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关系的是( B ) A.作家王某与某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所形成的关系 B.张某在试用期内因视力未达到乙厂录用要求而被乙厂辞退 C.甲公司为其职工购房向银行提供担保 D.某理发店职员陈某在为顾客丙提供理发服务时不慎致其面部受伤,丙要求陈某赔偿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2.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 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工会有权( A )

A.提出意见 B.要求用人单位纠正 C.要求重新处理 D.做出处理决定 3.因下列因素拒绝录用劳动者将构成对劳动者就业歧视的是( A ) A.乙肝病毒携带者 B.小学教育程度 C.不符合录用条件 D.没有专业技能资格认证 就业歧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4.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的时间是( C ) A.10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5.下列人员中由国家安置就业的是( B ) A.少数民族人 B.退役军官 C.残疾人 D.农村剩余劳动力 6.甲、乙同在某公司工作。某日上班时,甲因疏忽大意,操作不当,致使乙左腿伤残。有关该事件的处理意见中正确的是( A )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 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 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 :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 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 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并连续2 年或2 年以上, 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 ):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 ,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2、潜在人力资源:指处在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或虽具在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人口总和。 3、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它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的积极性上.它们往往可以用健康卫生指标、教育状况、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状况、劳动态度指标来衡量。 4、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等诸环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战略为导向.通过动态协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确保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第二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2、组织开发:指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开发的一种形式与活动。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章、名词解释 1、潜能是人的潜在能力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表现出来、将来可能会有的潜在力量。 2、职业计划是指个体确立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3、自我实现人:人的需要有很多种,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许多层次,从最基本的需要出发,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复杂人假设: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 第四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HRP),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分析、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量和计

工作分析 名词解释

工作要素:指工作活动中不能够在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元,是形成职责的信息来源和分析基础,并不直接体现于岗位说明书中。 职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负担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 职业:指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职责平行(相近、相当)的职位集合。 职系:被称为工作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的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职级: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 工作分析的主体:指承担工作分析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实务和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来进行工作分析的人。 观察法:又名观察分析法,一般是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记录某一时期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关的工作因素,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方法。 工作日志法:是为了了解员工实际工作的内容、责任、权利、人际关系及工作负荷,而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将自己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按照时间顺序以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以实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工作分析法。 组织战略:是指组织对有关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目标IDE 谋划和决策。 正式组织: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组合体 组织架构:指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组织的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组织内部调动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 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署数目 岗位:指为完成组织中某一项或若干项任务而设立的,具有特定劳动对象及一定职务、权限和职责的工作位置 岗位分析: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权责岗位间关系岗位工作环境及承担该岗位任务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将分析结果形成工作说明书等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的过程。岗位调查:以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岗位调查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工作,它为编制工作分析文件和其他组织管理工作提供资料和依据 定编定员: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采用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根据对组织的结构设计及职能的分解,对岗位数量和结构等进行合理设置,从而确定组织编制和配备岗位执行人员的系统过程。 工作描述:指用书面形式对组织中岗位的工作名称、工作目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使用的物品和材料以及工作环境等所做的描述

劳动法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国际劳立法: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一般主要指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收也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 3、三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涉及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应与政府代表处于地位,共同协商做出决定,以协调劳动关系。 4、国际劳工标准: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收合称为国际劳工标准。 5、劳动法学体系: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7、劳动权利:狭义上的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与工作权、就业权同义,具体包括职业获得权、平等就业权和择业权;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的一切权利,包括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结社权、集体协商的权利、民主管理权、劳动争议权等。8、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平等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在就来机会的获得方面,劳动者不因性别、年龄、种族等人的自然差别而受歧视就来机会面前一律平等。 9、自主择业权:是指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包括是否从事职业劳动、从事何种职业劳动、何时从事职业劳动、进入哪一个用人单位工作等方面的选择权。 10、获得劳动报酬权: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而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合法收入,应当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包括报酬请求权和报酬支配权。 11、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一事实上时间的劳动(工作)之后所获得的休息休假的权利。 12、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3、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14、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劳动的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 15、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主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6、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专门机构。 17、境外就业中介机构:是指为中国公民境外就来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18、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 19、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0、失业人员:是指在16周风度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未人事有酬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21、定期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有效期限的劳动合同。 2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没有规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即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只规定合同生效的起始日期,没有规定合同的终止日期。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 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 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 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 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 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 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 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18.残余电流:在进行极谱分析时,外加电压虽未达到被测物质的分解电压,但仍有微小的 电流通过电解池,这种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19.迁移电流:由于静电吸引力而产生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 20.极大: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到一个很大的数值,当电位变得更 负时,这种现象就消失而趋于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极大或畸峰。 21.光谱分析:就是指发射光谱分析,或更确切地讲是原子发射光谱。 22.色散力:非极性分子间虽没有静电力和诱导力相互作用,但其分子却具有瞬间的周期变 化的偶极矩,只是这种瞬间偶极矩的平均值等于零,在宏观上显示不出偶极矩而已。这种瞬间偶极矩有一个同步电场,能使周围的分子极化,被极化的分子又反过来加剧瞬间偶极矩变化的幅度,产生所谓色散力。

劳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 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管理方:在组织中通过实施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下属人员完成既定工 作的各级管理人员。从广义角度看,管理方不仅包括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3.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 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4.工会: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 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5.行业工会:行业工会是将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 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所从事的职业。 6.劳资合作:劳资合作是指所有为提升劳资双方的期望而采取的协商或参与决 策的模式,是工会与管理方寻求实现共同利益的一种方式。 7.劳动争议:也称劳资争议,是指劳资关系当事人之间因为对薪酬、工作时间、 福利、解雇及其他待遇等工作条件的主张不一致而产生的纠纷, 8.集体争议:是指工会与雇主,或工会与雇主团体之间因为劳动条件或劳资关 系相关事项所产生的争议。它以工会为主体,是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9.集体合同:指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签订的,以改进劳 动组织、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确定劳动标准及协调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书面协议。 10.劳动法: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 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最低工资: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 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2.工作时间: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13.标准工作日:国家统一规定的劳动者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 14.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是一种员工影响企业内部决策的程序和制度,它和集体 协商相同,都是产业民主的重要机制。 15.员工持股计划:是员工所有权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分享企 业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是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 16.质量圈:质量圈一般是由共同生产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务的员工 自愿组成的工作小组。定期会面,探讨问题成因,提出解决建议,实施纠正措施,共同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17.产业行动:指在集体谈判过程中由雇员或雇主以施加压力为目的,单方面引 起正常工作安排暂时停止的一种活动,主要表现为罢工、怠工、关闭工厂等。 18.罢工:劳动者为了改善工作条件、签订或变更集体协议,在以工会为主体的

计量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汇总

计量经济学 第一部分:名次解释 1、模型: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 2、广义计量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包括回归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 3、狭义计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 4、总体回归函数:指在给定Xi 下Y 分布的总体均值与Xi 所形成的函数关系(或者说总体被解释变量的条件期望表示为解释变量的某种函数)。 5、样本回归函数:指从总体中抽出的关于Y ,X 的若干组值形成的样本所建立的回归函数。 6、随机的总体回归函数:含有随机干扰项的总体回归函数(是相对于条件期望形式而言的)。 7、线性回归模型:既指对变量是线性的,也指对参数β为线性的,即解释变量与参数β只以他们的1次方出现。 8、随机干扰项:即随机误差项,是一个随机变量,是针对总体回归函数而言的。 9、残差项:是一随机变量,是针对样本回归函数而言的。 10、条件期望:即条件均值,指X 取特定值Xi 时Y 的期望值。 11、回归系数:回归模型中βo ,β1等未知但却是固定的参数。 12、回归系数的估计量:指用01,ββ等表示的用已知样本提供的信息所估计出来总体未知参数的结果。 13、最小二乘法:又称最小平方法,指根据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4、最大似然法:又称最大或然法,指用生产该样本概率最大的原则去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 15、估计量的标准差:度量一个变量变化大小的测量值。 16、总离差平方和:用TSS 表示,用以度量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动。 17、回归平方和:用ESS 表示:度量由解释变量变化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化部分。 18、残差平方和:用RSS 表示:度量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是由除解释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被解释变量变化的部分。 19、协方差:用Cov (X ,Y )表示,度量X,Y 两个变量关联程度的统计量。 20、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用2R 表示,该值越接近1,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得越好。 21、t 检验时针对每个解释变量进行的显著性检验,即构造一个t 统计量,如果该统计量的值落在置信区间外,就拒绝原假设。 22、相关分析:研究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形式 23、回归分析:研究一个变量关于另一个(些)变量的依赖关系的计算方法和理论。 2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多个变量的影响的现象,表现为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有多个解释变量,这样的模型成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指多个变量。 25、偏回归系数: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每一个解释变量前的参数即为偏回归系数,它测度了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该变量增加1个单位对解释变量带来的平均影响程度。 26、正规方程组:指采用OLS 法估计线性回归模型时,对残差平方和关于各参数求偏导,并令偏导数为0后得到的一组方程,其矩阵形式为''X X X Y β= 27、调整的多元可决系数 :又称多元判定系数,是一个用于描述伴随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增加和多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联合影响程度的量。它与 有如下关系: 28、多重共线性:指多个解释变量间存在线性相关的情形。如果存在完全的线性相关性,则模型的参数就无法求出,OLS 回归无法进行。 29、联合假设检验:是相对于单个假设检验来说的,指假设检验中的假设有多个,不止一个。如多元

最全工作分析试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工作分析》(课程代码06092)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D) A.规范,有利于计算机信息处理 B.收集信息速度快,成本低 C.方便,可随时安排调查 D.调查深入 2、关于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哪种提法是正确的:(B) A. B. C. D.B+C 3 A. 4 A. B. C. D. 5 A. B.工作信息分析 C.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 D.编写工作说明书 6、工作的特点是简单、外显、不断重复,则对该项工作的分析适合用:(C) A.访谈分析法

B.工作日志法 C.观察法 D.问卷调查法 7、一份完整的工作说明书包括:(D) A.工作描述 B.工作规范 C.工作分析报告 D.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 8、下面哪种方法不适合对教师的工作分析:(B) A. B. C. D. 9 A. B. C.观察法 D. 10 A. B.成本低 C. D.双向沟通,对任职者的了解较深入 11、工作分析的方法主要指:(A) A.工作信息收集的方法 B.工作信息处理的方法 C.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方法 D.工作评价的方法

12、工作分析思想溯源可追溯自:(C). A.泰勒 B.狄德罗 C.苏格拉底 D.明斯特伯格 13、工作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是:(D) A.工作分析的目的 B.工作分析的内容 C.经济原则 D.A+B+C 14、以下属于隐性任职资格的有:(D) A.工作技能 B.工作经验 C.教育程度 D.任职者的内在能力和素质要求 15 A. B. C. D. 16 A.排列法 B.分类法 C.评分法 D. 17 A. B. C.外部专家由于对工作业务缺乏了解,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工作分析进程 D.外部专家经验更丰富 18、记录和观察在某些工作领域内,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行为导致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的工作分析方法是指(A) A.关键事件法 B.行为观察法

劳动法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11)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可分为完成一定工作成果的行为和提供劳务活动的行为。 1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13)行为: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它是行为人根据劳动法律规范,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从而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它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4)事件: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不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它虽然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事件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消失。

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旧真题 名词解释 1、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是指管理向全方位的信息化沟通的发展。 2、竞争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争取比竞争对手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济效益,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3、品牌,即商品的牌子,商品的名字,是卖者的产品的某一名词、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 4、战略联盟P17 5、经营战略P148 6、市场营销组合 7、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它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由董事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 8、品牌战略,指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9、标准化,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10、合伙制企业 11、企业精神 12、浮动工资制 13、质量体系认证 14、市场营销 15、资产负债表 16、质量体系认证 答:这是指由权威的公开的、公正的、具有独立第三方法人资格的认证机构(由国家管理机构认可并授权的)派出合格审核员组成的检查组,对申请方质量体系的质量保证能力依据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标准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符合标准要求者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17、市场营销 答: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实现自身经营目标而开展的商务活动。 18、资产负债表 答:从总体上概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它综合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也称为企业财务状况表。 19、公司制企业 20、战略思想 21、质量职能 22、人力资源管理 答:就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23、劳动定额 答: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规定的标准。 24、网络营销 答:指企业以因特网为核心,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市场环境分析、营销情报检索、物流流程管理、辅助营销决策,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实现营销目标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25、公司制企业 答:这是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投资、依法组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形式。 26、战略思想 答:战略思想是指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它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是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群众对经营中发生的各种重大关系和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

劳动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劳动法:狭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劳动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可就或者曾经就业而又失去工作岗位的人。 劳动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协商的行为。 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契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工资:是指基本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 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总额。 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工资等级制度:是指根据劳动的复杂性、繁重性和责任大小划分等级,按等级发放工资的制度。 结构工资制度:亦称“分解工资”制,它把劳动者的工资与本人的工作职务、责任和劳绩密切结合起来,以立于提高劳动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 效益工资制度:又称工效挂钩制度,即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 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是指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 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 奖金: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绩得职工得一种奖励。

工作分析实务复习课程

工作分析实务

工作分析实务形成性考核 任务一:一、名词解释 1、工作分析:是工作信息提取的情报手段,通过工作分析提供有关工作的全面信息,以使对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 2、访谈法:又称面谈法,指工作分析员就某项工作,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其主管以及专家等对工作的意见及看法。 3、问卷法:以书面的形式,通过任职者或其他职位相关人员单方面传递来实现的职位信息收集方式,问卷调查法收集完整信息,系统操作简单、经济,可在事先建立的分析模型的指导下展开,因此人所有结构化职位分析方法在信息收集阶段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4、观察法:指工作分析人员直接到工作现场,针对特定对象的作业活动进行观察、收集、记录有关工作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5、工作日志法:要求任职者在一段时间内实时记录自己每天发生的工作,按工作日的时间记录下自己工作的实际内容,某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工作活动的全景描述,使工作分析员能根据工作日志的内容对工作进行分析。 6、关键事件法:由工作分析考察,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在大量收集与工作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其中关键文凭以及具体分析某岗位特征要求的方法,其特效之处在于基于特定的关键行为与任务信息来描述具体工作活动。 7、工作研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工作中不合理和不经济的因素排除,寻找更经济和更容易操作的工作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效率。一、单项选择题 1、1.1747年,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是( C )。 A.芒斯特伯格 B.泰勒 C.丹尼斯·狄德罗 D.吉尔布雷斯

2.将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研究中,探索如何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率的人是( A )。 A.芒斯特伯格 B.泰勒 C.丹尼斯·狄德罗 D.吉尔布雷斯 3.泰勒将工作分析列为科学管理的( B )。 A.第二原则 B.第一原则 C.第一步骤 D.第二步骤 4.将工作分析作为工业心理学的分支来研究的是( B )。 A.巴鲁什 B.斯科特 C.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 D.宾汉 5.心理学家欧内斯特·麦克米克在19世纪50年代设计出了一种适用于各种文秘工作的( B )。 A.任务清单 B.核对清单 C.工作清单 D.职责清单 6.关键事件法在工作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领域是( C )。 A.结构化工作分析 B.非结构化工作分析 C.以人为基础的工作分析 D.以工作为导向的工作分析 7.战略性工作分析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正确挑选( C )。 A.分析团队 B.行业专家 C.设计专家 D.主题专家 8.在通用的工作分析方法中,利用访谈法时,访谈开始阶段的重点是帮助被访谈者保持( A )。 A.信任的心态 B.谨慎的心态 C.正常的心态 D.轻松的心态 9.通过访谈能够收集全面的信息,但不利于任职者进行发散性思维,这种访谈类型是( C )。 A.结构化访谈 B.非结构化访谈 C.集体访谈 D.个别访谈 10.主要作为原始工作信息搜集方法,为其他工作分析方法提供信息支持的分析方法是( D )。 A.访谈法 B.观察法 C.工作日志法 D.问卷法

宪法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题

宪法 一、名词解释 1、宪法规范:指调整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是调整国家权力运行与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 2、间接选举度:间接选举是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间接方式选举产生的制度。间接选举主要适用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同级军队人大代表的选举和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始终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实现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 特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必须建立自治机关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行使自治权 5、不成文宪法:凡是以国家的一般法律,惯例或判例形成的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宪法的一类,与成文宪法相对。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典化的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不成文宪法是与成文宪法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

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一般出现于宪法判例,惯例…… 6、宪政:就是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也就是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7、特别行政区: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8、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在中国,所剥夺的政治权利的内容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9、宪法解释:指制宪者或者按宪法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于实施中的宪法的内容、界限和精神所作的说明。 10、宪法: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二、简答题 1、简述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答: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的选举制度有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对我院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1.开展大型模拟招聘会; 2.提高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加到对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 3.邀请各专业资深从业者作为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就业; 4.开展毕业生返校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传授本专业学习、就业经验 5.开展跨专业交流会促进不同专业的交流 6.组织学生调研搜集就业信息 7.开设从业礼仪、社交课程,并纳入学科总成绩 8.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就业现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从业岗位 9.多开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 10.建立双学位辅修制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1.召开优秀企业家座谈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12.老师对学生减少约束,鼓励创业 13.最好多邀请一些企业来我们学校考察,然后签订一些关于就业的合同 14.和企业合资专门为某个企业培养学生 15.主动提供场地开展社会型的招聘会让在校学生感受就业氛围 16.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搜集就业信息 17.与就业网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18.挑选部分学生参与工作第一线撰写工作总结 19.加强工作单位的回访工作

20.全员师生动员,形成全员开展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21.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22.加大投入,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可靠保障,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按需足额核拨,满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 23.健全制度,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 24.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25.加大设施设备投入,促进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26.加强与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搭建舞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校内外有形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27.加强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吸纳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用人单位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优秀的人才,在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我院良好的形象 28.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我院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29.根据市场需求,对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本科学生,有针对性地举办短期技能培训班进行培训 30.逐步就业扩大指导服务范围 31.组织大学生对“择业、就业、创业、事业”等问题的讨论、辩论,请事业成功人士来校做报告 32.学校将就业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量化指标,责任到人,动员全院教职工重视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并把就业指导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人力资源新编】工作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工作分析:是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是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为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职务或职业的集合或总称。 职级:指同一职系中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职等: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要求得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资格说明书:称工作规范,主要说明任职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及相关素质才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 工作轮换:将员工先后承担不同的、但是在内容上相似的工作。其本意是不同的工作要求员工有不同的技能,从而可以增加员工的新鲜感和责任感。 工作扩大化:扩展一项工作包含的任务和职责,但是这些工作与员工原来承担的工作内容非常相似。是水平方向的扩展,不需要员工具备新的技能。 工作丰富化: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自主权和控制权。它不是水平方向上增加员工的工作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的内容。这样员工就可以承担更多、更重的任务,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更高程度的自我管理,还有对工作绩效的反馈。 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是对工作分析内容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分解化、与具体化的处理过程。 工作分析指标:用来解释工作分析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的一种操作化形式。 工作日写实法:指对员工整个工作日的工时利用情况,按实际时间消耗的顺序,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特殊工作日写实:以研究特殊问题为目的,以个人或工作团队为对象,由观察人员实施的工作日写实。特殊工作日写实的特点是只观察记录、分析研究与特殊问题有挂的事项及消耗的时间。 测时法:以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测量和研究工时消耗的一种方法。 工作抽样法:根据概率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工作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 面谈法:是一种互动性和目的指向性很强的工作分析方法,通过工作分析人员对员工进行引

劳动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劳动法的调查对象: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该法规定了英国纺织厂岁以下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小时,禁止岁以下工人晚上九时至翌日时之间夜班工作。虽然这些规定的劳动条件仍然很苛刻,但就当时来讲,法律对工作时间限制可以看作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雇主的剥削。继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之后,欧洲一些工业化发展较早的国家,也开始制定了改善劳工条件的法律。 .劳动法体系:使之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狭义上理解的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与工作权,就业权同义,具体包括职业获得权,平等就业权和择业权。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权利;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的一切权利,包括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结社全,集体协商的权益,民主管理权,劳动争议权等。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总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 .劳动法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像有劳动的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 .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能够以自己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从而使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时至劳动法律关系双方洗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时至劳动法律对反确认的劳动关系主体享受权利和获得利益的可能性。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义务:使之富有义务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的必要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生产,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职业介绍:市直相关部门或机构依法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与就业所提供的就业中介服务。 .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 .境外就业中介:市值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国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活动。 .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