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在流态化催化剂床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_周金梅

甲烷在流态化催化剂床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_周金梅
甲烷在流态化催化剂床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_周金梅

研究论文

甲烷在流态化催化剂床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

周金梅 王 毅 汤培平 武小满 林国栋 张鸿斌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361005)

摘 要 在常压、823~873K 、流化床反应条件下,用自行研制的N i 0.5M g 0.5O 催化剂,催化甲烷分解生长碳纳米管(CNT s ),考察催化剂床层由固定床过渡到流化床状态的条件及其对制管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Υ32mm 管式反应器及相应供热工况条件下,其流化床操作条件以管壁温度控制在约853K 、原料气CH 4线速v 为18~22c m /s 、空速GH S V 为3×104~6×104mL (STP )-CH 4/(h g )为宜;反应1.0h ,最高产率达10g -CN T s /g ,这相当于固定床将制管反应时间延长至4~5h 的产率水平。所得CNT s 产物经TE M 、SE M 、TPH 、XRD 和LRS 等测试技术表征。结果表明,其为多壁碳纳米管(MW CN T s ),外管径在10~50n m 范围;纯化后的CNT s 产物含碳量≥99.5%,石墨状碳含量≥90%。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N i -M g -O 催化剂,甲烷,流化床,催化化学蒸汽沉积法

中图分类号:O 6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05)02-0117-06

2004-02-27收稿,2004-07-28修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72021)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H017)资助项目

通讯联系人:张鸿斌,男,194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 :hbzh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3732667.html, .cn ;研究方向:催化与纳米材料

化学催化生长法(也称催化化学蒸汽沉积(CCVD )法)是目前制备碳纳米管较成熟的方法之一

[1,2]

。本法中有多种操作方式,如浮游法或流动法,喷淋法,基体法,但最常见的是传统的多相催化反

应方式。将具有一定粒度的催化剂前驱物装填于反应器内,经还原活化,随后自下而上导入原料气CH 4

(或C 2H 4、C 2H 2、C 6H 6、CO 等),让其通过催化剂层、在催化剂金属颗粒上分解并生长碳纳米管。催化剂床状态依原料气的流速大小而异,有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等之分。

我们曾报道了一种可用于873~973K 温度下催化CH 4或C O 分解并生长碳纳米管的N i -M g -O 催化剂及用于制备管径小而均匀碳纳米管的方法

[3,4]

。刘宝春等

[5]

曾利用沸腾床反应器制备碳纳米管,考察

温度、时间、原料气配比等反应条件的影响并报道所制碳纳米管的形貌。文献有关催化剂床层工况研究的报道较鲜见。本文拟考察催化剂床由固定床过渡到流化床工作状态的条件及其对制管过程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硝酸镍N i (NO 3)2 6H 2O 、硝酸镁M g (NO 3)2 6H 2O 、柠檬酸C 6H 8O 7 H 2O ,均为市售AR 级;HNO 3,65%~68%,为市售CP 级;N 2气,99.999%、H 2气,99.999%、CH 4,99.9%均为林德气体(厦门)公司出品。

GC -950型气相色谱仪(上海海欣色谱仪器公司);üGU 708P 型程序控温仪(厦门宇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Trista r 3000型吸附分析仪(美国M icro m eritics 公司);R igaku Ro taflex D M /ax -C 型X 射线粉末衍射仪(日本);Renisha w UV -V is Ra m an Syste m 1000R 型Ra m an 光谱仪(英国)。

1.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N i 0.5M g 0.5O 纳米催化剂按文献[3,4]方法制备。配制含计算量等摩尔比的N i (NO 3)2 6H 2O 和M g (NO 3)2 6H 2O 的混合溶液,加入适量柠檬酸,通过溶剂蒸发将该混合溶液转化为凝胶,使之成多孔性干胶,于973K 温度下焙烧6h ,得疏松灰色片状物,筛取所需粒度,或经压片、破碎再筛取所需粒度,备用。该物料倾倒堆密度0.13g /m L ,紧密堆积密度0.14g /m L ,颗粒密度约1.7g /m L ;N 2-BET 比表面积34m 2

/g ,孔容0.15mL /g ,平均孔径16nm 。

第22卷第2期应用化学

V o.l 22N o .22005年2月

C H I NESE J OU RNAL OF A PPL I E

D CH

E M ISTRY

Feb .2005

118应用化学 第22卷 

1.3 化学催化生长法制碳纳米管反应装置

反应器由Υ32×2mm不锈钢管制成,长800mm,扩大部分外径150mm,长200mm。将其垂直置于炉膛内径为60mm、长760mm的管式电阻炉中,控制电阻炉中点反应器外壁温度,并由反应器顶部插入一根K型热电偶测量床层温度。制管反应前,先从反应器底部导入高纯N2气,并以6.5K/m in速率升温,温度达到573K后导入高纯H2气、配成V(H2)∶V(N2)=1∶9的混合气,催化剂在873~723K、混合气流速为400mL/m in条件下还原1h,然后关闭H2气,将反应器温度调至制管反应所需温度,导入原料气C H4进行制管反应。反应尾气由气相色谱仪TCD作现场分析,并由此计算CH4裂解反应速率。反应结束,在N2气气流中冷却至室温,收集粗产物,称重,扣除催化剂量即为所制得碳纳米管粗产物的产量。

1.4 碳管产物的表征

就本文所用N i0.5M g0.5O x催化剂而言,用硝酸纯化足以将遗留在碳管产物中的非碳素组分溶解除去,但可能有少数金属N i0x颗粒被类石墨碳完全包覆,以致接触不到酸液,无法溶去而残留于碳管产物中。将计量碳管产物经高温燃烧,用容量化学分析法可测得灰分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扣除这些非碳素杂质,即可得碳管产物的总碳含量。

碳管产物中石墨状碳含量由程序升温氢化(TP H)法[6]测定,每次实验试样用量为20m g。测试前先令碳管试样在A r气流(流速为30m L/m in)中按一定程序升温至973K,进行热吹扫处理以净化其表面,后降至室温,导入高纯H2气,流速为30mL/m in,待色谱仪基线平稳,以10K/m i n的升温速率进行程序升温加氢测试,以在线气相色谱仪的TCD跟踪记录热导信号的变化,加氢产物绝大部分为甲烷。

碳管产物的物相分析在转靶X射线粉末衍射仪上进行,以Cu Kα为辐射源,工作电流30mA,电压40kV,石墨单色器,测角仪采用连续扫描方式,扫描速度为6°/m i n。激光Ra m an光谱观测在Ra m an光谱仪上进行,以K i m m on I K3201R-F H e-C d激光器产生的325n m线作为激发源,狭缝设置对应于4c m-1的分辨率,用50倍物镜进行观测,光斑直径约1μm。

1.5 催化剂颗粒流态化的冷模试验

冷模试验管由玻璃管吹制而成,外径32mm,长1200mm,底部焊有一多孔隔板,其上装填待测催化剂试样,床层侧面引出一测压管线连接水柱差压计,N2气由下而上通过冷模试验管,测量气流速度、床层高度、压力差并观察床层状态,由此估计催化剂颗粒起流速度范围。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颗粒的流化特性及冷模试验

根据文献[7],流化床的起流速度U mf可按下式作近似计算

U m f=(μ/d p P g)[(1134+0.0408Ga′)1/2-33.7]

式中,μ为气体粘度(厘泊,即0.001kg/m s),P g为气体密度(kg/m3),d p为催化剂颗粒平均粒径(mm);G a′为伽利略数,其定义式为:G a′=gd3p(P s-P g)P gμ-2,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P s为催化剂颗粒密度(kg/m3)。由上式计算出873K温度下C H4的流化起动线速度U m f为11.4c m/s。但若按季亚英等[8]引用的Baeyen公式计算,则CH4的U mf为26c m/s。由二式计算的带出线速度U t均为460c m/s;相应的U t/U mf分别为40.4和17.7。类似计算式还有许多,但误差较大,只能当作粗估值。

通过冷模试验测得在N2气流中所选用催化剂的流化床起流速度约为15c m/s。考虑到反应生成的碳纳米管管端粘附着催化剂金属颗粒,催化剂床层高度和颗粒粒度不断变化,反应1h后,颗粒粒度已由反应开始时的0.42~0.25mm变为2.00~0.094mm,虽然堆积密度仍约为0.2g/m L,但床层高径比(H/d)则由约1增至约20,遂进一步用制管反应所得粗产物进行冷模试验。结果显示,在20~25c m/s 的气体线速下,出现多种非常态流化现象,如层流、沟流等,或床层上部呈流态化状态、下部呈膨胀床状态。据此,取原料气C H4线速在10~26c m/s范围,考察其对该催化剂上制管反应性能的影响。

2.2 床层温度分布

表1示出当炉壁中点温度控制在(853±0.1)K、催化剂用量6.4g、甲烷空速2.0×104mL/(h g),

相应线速为20c m /s 的反应条件下,不同反应时段催化剂床层轴向的温度分布。鉴于760mm 长的管式

电阻炉仅在中点有一温度测控点,无反应时床层平均温度为871K ,11个测温点的标准偏差达11K 。制管反应30m in 后床层温度偏差约为19K ,由此可粗略估计由于C H 4裂解反应吸热使床层温度分布不均匀性扩大8K 。预计在相同供热条件下,提高原料气线速有利于缩小床层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反之,当原料气线速降低时,床层轴向温差则扩大(实验显示:当线速降为13c m /s 时,床层轴向温差≥40K )。

表1 不同反应时段催化剂床层轴向的温度分布*

Tab le 1 Temperature d istri b ution i n th e axial d i rect i on of catalyst b ed a t d ifferent t i m e -intervals of react i on *

H ei ght in t h e axial d irection

of catal yst bed /c m

Te m perat u re d i s tribu tion

i n fl ow ing N 2/K

Te mperature d istri bu ti on i n fl ow ing CH 4/K

15~30t h m in of reaction

30~45t h m i n of reacti on

45~60t h m in of reaction

08748598158232877869831824487987385483368828698628428880873868851108808768708631287887787387114867872871871168628728698741885385986786620853847850857T /K 871868857852σ/K

11

9

19

19

*Am oun t of loaded catal yst is 6.4g .GHSV of f eed -gas is 2.0×104m L -CH 4(STP )/(h g )at the corresponding li near velocity of20c m /s (at 0.1M Pa and 853K ).T rep resen ts t he average of 10read i ngs of te m perature taken at t he diff eren t hei ghts of catal yst bed.σrep res en ts st an -dard deviati on (K ).

2.3 原料气线速度和原料气空速的影响

表2示出在电炉中点控制在(853±0.1)K 、原料气空速GH SV =3.0×104

mL (STP )-CH 4/(h g )的条件下,原料气线速度v (所示数据均为常压、873K 温度下的折合值,下同)变化对CH 4催化裂解生长碳纳米管的影响。

表2 原料气线速度(v )对甲烷催化裂解生长碳纳米管的影响*

T ab le 2 E ffect of li near veloc ity of feed -gas on the catalytic pyrol ysis of CH 4to the gro w th of CNT s *

T /K v /(c m s -1)

C at al ys t Reacti vity &Yiel d m /g H /c m H ei gh t /dia m et er

(H /d )

X (CH 4)/%S ingl e pass ou t put /g Yiel d /(g -CNTs /g -cat a.l )

σ/%880~886

102.02.10.836.4105.0 1.9871~877122.42.5 1.041.6114.8 3.4870~875142.82.9 1.146.0227.9 4.3870~875163.23.5 1.346.3247.4 5.2853~891183.63.8 1.546.0267.4 4.7856~900204.24.5 1.735.2215.3 5.4853~893224.75.3 2.034.0225.0 4.0852~901

24

5.1

6.0

2.3

32.

9

23

4.6

4.7

*T s how s t he l ow es t and h ighest te m perat u res i n cat a l yst -bed du ri ng 1h of reaction .GH SV of feed -gas CH 4is a ll at 3.0×104m L -CH 4(STP )/(h g ).v represen ts t he linear vel ocit y of f eed -gas CH 4at 0.1M Pa and 873K.X (CH 4)w as the average of4readings ofCH 4conversion

t ak en in even -ti m e -i n ter val du ring 1h of reacti on .σrep resen ts s t andard deviati on (%).

上述实验中原料气线速度(v )的增加,是通过在固定管径的反应管中,增加催化剂装填量、同时保持原料气空速不变,从而增大原料气流量来实现。随催化剂装填量增加,H /d 相应增大,引起床层流态化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实验表明,在较低气体线速下,如当催化剂装填量为2.0g 、CH 4-GHSV 为3.0×104

m L (STP )/(h g )、相应线速v =10c m /s 时,床层状态较稳定,反应1.0h 测得4个甲烷转化率平均值X (C H 4)=36.4%,标准偏差仅为1.9%;而当催化剂装填量增至5.1g ,保持C H 4-GH SV 不变以使相应原料气线速增至24c m /s 时,床层流化状态变化幅度明显加大,X (CH 4)降为32.9%,标准偏差扩至

119

 第2期周金梅等:甲烷在流态化催化剂床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

4.7%。从表2中甲烷转化率、碳纳米管产物产量和产率随原料气线速的变化趋势可见,对Υ32×2mm

反应管,当原料气甲烷空速保持在GH SV =3.0×104

mL (STP )/(h g )的反应条件下,以气体线速v 约18c m /s (相应催化剂装填量约为3.6g )为宜。但若从粗产物的形貌看,适当提高原料气线速,则所得碳纳米管产物较疏松,颗粒度较均匀;反之,粗产物易缠结成团,较坚实、难破碎。

为选择较佳的原料气空速条件,遂考察原料气线速(v )分别为18、20、22和26c m /s 时,原料气空速变化对甲烷催化裂解生长碳纳米管反应的影响,结果(见表3)表明,在较适宜的线速(如v 为18或20、22c m /s )条件下,随着原料气空速由2.0×104

逐步增至6×104

m L (STP )-CH 4/(h g ),单位质量催化剂上CNTs 的产量相应逐步增加(虽然单程产量变化不大);反应历时1.0h 最高可达10g /g ,这相当于在固定床将制管反应时间延长至4~5h (相应C H 4转化率已降至5%以下)的产率水平。可见,适当提高原料气空速有利于获得较高的C NTs 产率。然而,实验也同时表明,采用高空速操作须与适宜的原料气线速相配合;当原料气线速为26c m /s ,相应空速为6×104

mL (STP )-CH 4/(h g )时,制管反应1h ,CH 4转化率已由开始时的约35%降至结束时的约1%,此时单程产量只有14g ,单位质量催化剂上C NTs 的产率只为5g /g 。

表3 原料气空速对甲烷催化裂解生长碳纳米管的影响*

Tab l e 3 E ffec t of GH SV of feed -gas on th e ca tal y ti c pyrol ysis of CH 4to the grow th of CNT s

v /(c m s -1)

T /K GH SV

[mL (STP )-CH 4/(h g )-cat a.l ]Catal yst Reacti vity &Yiel d m /g H /c m H eigh t /d ia m et er (H /d )X (CH 4)/

%

S i ng l e pass

output /g Y iel d (g -CNT s /

g -cat a.l )

σ/%

18870~889

2.0×1045.89.0

3.541.32

4.8

4.3 2.9853~891 3.0×1043.6 3.8 1.546.026.07.4 4.720

854~878 2.0×1046.410.0 3.939.122.4 3.5 2.8856~902 3.0×1044.0 4.5 1.735.221.0 5.3 6.5861~879 4.0×1043.2 4.0 1.536.822.37.3 3.6871~875 6.0×1042.1 2.8 1.137.023.010.8 4.222

854~878 2.0×1047.110.4 4.036.623.3 3.30.5856~902 3.0×1044.7 6.8 2.637.125.9 5.5 2.7861~879 4.0×1043.5 4.5 1.730.524.47.09.1871~875 6.0×1042.4 2.8 1.134.023.610.010.726

869~901 5.0×1043.3 4.0 1.535~3.215.8 4.8-861~896

6.0×104

2.8

3.2

1.2

35~1.0

14.

5.0

- *v represen ts t he li near vel ocit y of feed -gas CH 4at 0.1M Pa and 873K .T s h o w s t he lo w est and highest t e m perat u res i n catal yst -bed du ring 1h of reaction .X (CH 4)i s the average of 4readings ofCH 4conversi on taken i n even -ti me -interval du ring 1h of reacti on .

2.4 碳纳米管产物的表征

图1 CH 4在N i -M g -O 催化剂上分解长成的碳纳米管的SE M (a )和TE M (b )图F ig .1 (a )SE M and (b )TE M i m age s of CNT s g ro w n by ca l a t y tic py ro lysis o f CH 4

图1a 示出所制备碳纳米管产物(未纯化)的SE M 图。由图可见,产物中无定形碳甚少,纳米管末端粘附着粒径与其管径一般大小的催化剂金属颗粒

[1,4]

。图1b 为纯化过碳纳米管产物的TE M 图,原粘附

120应用化学 第22卷 

于管端的催化剂金属颗粒绝大部分已被除去,管端口已被打开。这类碳纳米管属多壁碳纳米管

(MW CNTs ),外管径在10~50nm 范围,管的中空结构清晰可见,HRTE M 观测结果表明其内管径约3nm

[9]

。经高温燃烧成灰、对灰分进行容量化学分析,可知纯化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产物非碳素杂质含量

≤0.5%(质量分数,下同),含碳量≥99.5%。

程序升温加氢(TP H )法为估算碳纳米管产物中石墨状碳含量提供依据。图2示出经纯化碳纳米管产物的TP H 谱。随着温度程序地上升,先在约623K 低温区出现1扁平峰包,系源于无定形碳以及碳管表面可能存在的碳氧化物基团的加氢反应;接着在约953K 高温区出现TPH 主峰,该峰源于碳纳米管管壁石墨状碳的加氢反应;通过计算拟合,算得2个TP H 峰的面积强度比为S 953∶S 623=1∶0.1,由此估算出石墨状碳在总碳中的相对含量≥90

%。

图2 纯化碳纳米管产物的TPH 谱F ig .2 TPH pro file of purifiedMW CN T -produc

t

图3 碳纳米管产物(a )和石墨(b )的XRD 衍射谱

F i g .3 XRD pa tterns of (a )MW CN T

produc t and (b )g raphit e

图3XRD 分析结果显示,碳纳米管产物的XRD 谱与石墨的十分相似。它们的特征主峰位置(碳纳

米管:2θ=26.1°;石墨:2θ=26.5°)相近,暗示碳纳米管的管壁体相结构与石墨相类似,具有sp 2

-C 的层

状结构,但其层间距(0.341nm )比石墨的(0.336nm )略宽[9]

。与石墨相比,碳纳米管的XRD 峰的峰形较宽,强度较低,表明碳纳米管结构的长程有序度较石墨的低。

图4 碳纳米管产物(已纯化并经973K 高温氢脱附处理)的Raman 光谱

F i g .4 Ram an spectra ofMW CNT produc t purified and trea t ed by hydrogen -de s o rp tion a t 973K

图4示出碳纳米管产物的Ra m an 光谱(谱图分2段示出,2000~5000c m -1

频段纵坐标作了适当

放大,以利于一些弱峰的分辨;2331c m -1

系源于光路上空气中分子氮的N —N 伸缩模,它可方便地作为

仪器波数尺度的内标)。该谱与先前报道由固定床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试样的Ra m an 光谱[9]

相一致。

参照文献[9,10],在1580c m -1的最强峰可指认为类高序石墨的Ra m an 光效基频模E 2g ,在1416c m -1

的次强峰可归属于缺陷诱生的“D -带”,后者暗示该类MWCNTs 的表面层存在着一些缺陷结构;2832、

121

 第2期周金梅等:甲烷在流态化催化剂床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

122应用化学 第22卷 

3160和2996c m-1处的弱峰很可能分别为D和E2g的二倍频2D和2E2g,以及它们的二阶组合频D+E2g 所贡献;4412c m-1峰则可合理地指认为2D+E2g三阶组合频。

参 考 文 献

 1 Rodriguez N M.J Mater Rev[J],1993,8:3233

 2 D e Jong K P,G eus J W.Cat a l Rev-S ci Eng[J],2000,42:481

 3 CHEN P i ng(陈萍),L I N G uo-D ong(林国栋),ZHANG H ong-B in(张鸿斌),et al.Che m J Chin Un i v(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1995,16:1783

 4 Chen P,Z hang H B,L i n G D,et a l.Carb on[J],1997,35:1495

 5 L I U B ao-Chun(刘宝春),TANG Shu i-H ua(唐水花),GAO L i-Z hen(高利珍),et al.Ch i n J Catal(催化学报)[J], 2001,22:151

 6 A ud i e rM,CoulonM,Bonneta i n L.Car bon[J],1979,17:391

 7 L I Shao-F en(李绍芬)(编著).Che m istry and Eng i neering of C ata l y tic Reac tions(化学与催化反应工程)[M].Be ijing (北京):Chem ical Industry P ress(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

 8 JI Y a-Y ing(季亚英),L IW en-Zhao(李文钊),XU Heng-Yong(徐恒泳),et a l.Chi n J Ca t al(催化学报)[J],2000, 21:603

 9 Zhang H B,L i n G D,Zhou Z H,et a l.Carbo n[J],2002,40:2429

 10 Ek l und P C,H o l den J M,Jish i R A.Carbo n[J],1995,33:959

Gro w th ofM 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Catal ytic Pyrol ysis of CH4i n Flui d ized-bed Reactor

ZHOU Jin-M ei,WANG Y i,TANG Pe i-Ping,W U X iao-M an,LI N Guo-Dong,Z HANG H ong-B in* (Institute of Che m istry&Che m ical Engineering,S 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 a l

Che m istry of Soli d Surfaces,X ia m en U niversity,X iam e n361005)

Abst ract W it h ho m e-m ade N i0.5M g0.5O as the cata l y st,canbon nanotubes(CNTs)w ere synthesized fro m the cataly tic pyrolysis of m ethane in aΥ32mm fluidized-bed reactor.The ope r a tion conditions fo r the transition of fixed ca talyst-bed and fl u idized cata l y st-bed and t h eir i n fl u ence on the g r o w th o f CNTs we r e investigated. The op ti m ized cond itions in theΥ32mm fl u i d ized-bed r eactor are as fo llo w s,.i e.,t h e te m pe rat u r e of r eactor is c a.853K,the linear ve l o city of feed-gas CH418~22c m/s and the GH SV o f CH43×104~6×104m L (STP)/(h g)-ca ta.l The m ax i m um y ie l d of reaction for1h is10g-CNTs/g-cata.l The ob tained CNT pr oducts we r e confir m ed by m eans of TE M,SE M,TPH,XRD and LRS to be m ulti-w alled carbon nano tubes (MW CNTs)w it h an outer dia m e ter of10~50nm,and the conten ts of car bon and graph itic-ca r bon in the purified CNT pr oducts w ere found t o be≥99.5%and≥90%,r especti v e l y.

K eywords m u lti-w a ll e d carbon nano t u bes,N i-M g-O ca talyst,m e t h ane,fluidized bed,cata l y tic che m ical vapor depositi o n m e thod

碳纳米管的现状和前景

碳纳米管的现状和前景 信息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正如摩尔定律所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隔18 个月翻一番,即同样的成本下,集成电路的功能翻一倍。这些进步基于晶体管的发展,晶体管的缩小提高了集成电路的性能。 在硅基微电子学发展的过程中,器件的特征尺寸随着集成度的越来越高而日益减小,现在硅器件已经进入深微亚米阶段,也马上触及到硅器件发展的瓶颈,器件将不再遵从传统的运行规律,具有显著的量子效应和统计涨落特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寻找新的材料和方法,来提高微电子器件的性能。研究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电子器件就是其中很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碳纳米管简介 一直以来都认为碳只有两种形态——金刚石和石墨。直至1985年发现了以碳60为代表的富勒烯、从而改变了人类对碳形态的认识。1991年,日本筑波NEC研究室内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里观察到有奇特的、由纯碳组成的纳米量级的线状物。此类纤细的分子就是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超高的反弹性、抗张强度和热稳定性等。被认为将在微型机器人、抗撞击汽车车身和抗震建筑等方面有着极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碳纳米管的第一个获得应用的领域是电子学领域、近年来,它已成为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重要方面。 研究工作表明,在数十纳米上下的导线和功能器件可以用碳纳米管来制造,并连接成电子电路。其工作速度将过高于已有的产品而功率损耗却极低! 不少研究组已经成功地用碳纳米管制成了电子器件。例如IBM 的科学家们就用单根半导体碳纳米管和它两端的金属电极做成了场效应管(FETs)。通过是否往第三电极施加电压,可以成为开关,此器件在室温下的工作特性和硅器件非常相似,而导电性却高出许多,消耗功率也小。按理论推算,纳米级的开关的时钟频率可以达到1太赫以上,比现有的处理器要快1000倍。 碳纳米管的分类 石墨烯的碳原子片层一般可以从一层到上百层,根据碳纳米管管壁中碳原子层的数目被分为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SWNT)由单层石墨卷成柱状无缝管而形成是结构完美的单分子材料。SWNT 的直径一般为1-6 nm,最小直径大约为0.5 nm,与C36 分子的直径相当,但SWNT 的直径大于6nm 以后特别不稳定,会发生SWNT 管的塌陷,长度则可达几百纳米到几个微米。因为SWNT 的最小直径与富勒烯分子类似,故也有人称其为巴基管或富勒管。 多壁碳纳米管MWNT可看作由多个不同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同轴套构而成。其层数从2~50 不等,层间距为0.34±0.01nm,与石墨层间距(0.34nm)相当。多壁管的典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2~30nm 和0.1~50μm。多壁管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层与层之间很容易成为陷阱中心而捕获各种缺陷,因而多壁管的管壁上通常

甲烷化工艺设计

合肥学院 Hefei University 化工工艺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甲烷化工艺设计 系别: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6月

目录 设计任务书 (1) 第一章方案简介 (3) 1.1甲烷化反应平衡 (3) 1.2甲烷化催化剂 (3) 1.3反应机理和速率 (4) 1.4甲烷化工艺流程的选择 (6) 第二章工艺计算 (7) 2.1 求绝热升温 (7) 2.2 求甲烷化炉出口温度 (7) 2.3 反应速率常数 (7) 2.4 求反应器体积 (8) 2.5 换热器换热面积 (9) 第三章设备计算 (9) 3.1 甲烷化反应器结构设计 (11) 3.2 计算筒体和封头壁厚 (11) 3.3 反应器零部件的选择 (12) 3.4 物料进出口接管 (13) 3.5 手孔及人孔的设计 (15) 设计心得 (16) 参考文献及附图 (17)

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甲烷化工艺设计 1.2设计条件及任务 1.2.1进气量:24000Nm3/h 1.2.3出口气体成分“CO≤5ppm,CO2≤5ppm” 1.3设计内容 变换工段在合成氨生产起的作用既是气体的净化工序,又是原料气的再制造工序,经过变换工段后的气体中的CO含量大幅度下降,符合进入甲烷化或者铜洗工段气质要求。 1.3.1选定流程 1.3.2确定甲烷化炉的工艺操作条件 1.3.3确定甲烷化炉的催化剂床体积、塔径及床层高度 1.3.4绘图:(1)工艺流程图;(2)甲烷化炉的工艺条件图 1.4设计说明书概要 1.4.1目录:设计任务书,概述,热力计算,结构设计与说明,设计总结,附录,致谢,参考文献,附工艺流程图及主体设备图一张(要求工艺流程图出A2以上的图,要求主体设备用AutoCAD出A2以上的图) 1.4.2概述 1.4.3热力计算(包括选择结构,传热计算,压力核算等) 1.4.4结构设计与说明 1.4.5设计总结 1.4.6附录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1、前言 1985年9月,Curl、Smally和Kroto发现了一个由个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称作为富勒烯。这个新分子是碳家族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最熟悉元素的认识,并宣告一种新的化学和全新 的“大碳结构”概念诞生了。之后,人们相继发现并分离出C 70、C 76 、C 78 、C 84 等。 1991年日本的Iijima教授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的多层管状物—碳纳米管。年,日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匆通过改进电弧放电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克量级的碳纳米管。1993年,通过在电弧放电中加入过渡金属催化剂,NEC和IBM研究小组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同年,Yacaman等以乙炔为碳源,用铁作催化剂首次针对性的由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科研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研究小组采用催化热解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较高产率的单壁碳纳米管和由多根单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阵列以及由该阵列形成的数厘米长的条带。1999年,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制成了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了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2001年,Schlitter等用热解有纳米图形的前驱体,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单晶,表明已经可以在微米级制得整体材料的单壁碳纳米管,并为宏量制备指出了方向。 2、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获得大批量、管径均匀和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是研究其性能及应用的基础。而大批量、低成本的合成工艺是碳纳米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保证。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石墨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蒸发法。一般来说,石墨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晶化程度都较高,但产量较低。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生长温度较低,碳纳米管中通常含有

碳纳米管科普

碳纳米管科普 骞伟中?
一 心细如发,发真得够细吗??
中国有句谚语为"心细如发",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思缜密,细微程度达 到了头发丝的尺寸。 在古人的眼里, 头发丝已经是非常细的东西的代表了。 或者, 人们形容薄时,爱用“薄如蝉翼” ,但蝉翼真得够薄吗?然而,大家知识头发丝 的直径或蝉翼的厚度是什么尺度的吗?仅仅是几十微米而已。 有没有比头发丝更 细的丝及比蝉翼更薄的纸吗? 事实上还多得很。 比如铜丝,现代的加工技术可以将铜丝拉伸到小于 10 微米的级别。用于光 导通讯的玻璃纤维丝,也能达到这个级别。 而更绝的是,用激光刻蚀可以在硅片上刻出几十纳米(nm)的细槽,从而成 为现代超级计算机的基础。 但你可能更加想不到的是, 人类真得造出了直径仅 0.4‐1nm 的碳丝(图 1), 而 且还是中空结构。这种材料与头发丝相比,直径小了 1 万倍。另外一种比喻可以 让你进一步想象 1nm 有多大,人的指甲的生长速度几乎是不为人察觉的。人一 般觉得指甲长了,总得一周左右 的时间。但即使这样,您的指甲 仍以每秒 1nm 的速度在不停地生 长。但由于一个分子的大小也就 在 0.3nm(如氢气分子)到 0.6 nm(如苯分子),所以你可以想象 这种碳丝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原子 线或分子线。但它的确构成了一 种长径比巨大的固体材料,成为 一种实物,而不再是无所束缚的, 到处乱跑的分子或原子。
图1 碳纳米管的三种卷曲结构 (从上而下的英文 字形结构;手性结构)?
armchair
zigzag
chiral
为:扶手椅式结构;Z

实际上, 这种神奇的材料的发现是基于非常偶然的机缘。 在 1985‐1990 年间, 科学家热衷于制造一种形状像足球的由 60 个碳组成的分子。这种分子通常是用 电弧放电,将石墨靶上的碳原子进行激发,然后进行自组装而得。而在偶然的机 缘里,科学家发现,只要能量足够,这些碳原子就会自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碳 链。而利用放大倍数在 10 万倍至 1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科学家惊异地发现 这个丝状的材料竟然是中空的管状材料,所以,根据其元素,尺寸与形状,科学 家形象地称这种材料为“碳纳米管” 。应该说这种丝状材料与头发相比,才是真 正算得上细与小。当然如果说一个人“心细如碳纳米管” ,则恐怕不只是“心细 如发”的赞许与褒扬,而或许带有一种调侃或讽刺意味的“小心眼”了。由此可 见,社会科学中的词语包含了粗与细的平衡,什么事都得适可而止,非常玄妙。 然而,在追求真理与真知的“实心眼”科学家那里,却不是这样,自从 C60 与碳纳米管的发现,人类正式进行了纳米时代,可能大家都听过“纳米领带” , “纳米洗衣机” 或 “纳米药物” 。 不论这些东西是否属实, 却毫无疑问地夸耀 “细” 与“小”的作用。 事实上,追求细小或细微或精细,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条主线。 从人类走过的路程可以看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到火车轮船时代,以及飞机及计算机时代。从手工打造,铸造,到普 通车床加工, 再到数字车床加工, 激光刻蚀。 比如, 普通汽车与拖拉机的发动机, 一般有成千至万个零件。而飞机或火箭的发动机则有上百万个零件组成。而保证 这个零件良好组合或密封,以及长时间工作不损伤的关键因素,就在加工结构的 精细化与细微化。一般来说,汽车与拖拉机对应的加工精度为微米级,而计算机 与手机等通讯产品中硅片的加工精度则为纳米级。人类加工的产品越来越精细, 也就越来越有功能。而到达纳米级后,计算机硅片的加工要求又从 100 nm,小 到 60?nm,直到目前的 15?nm。这些数字减小的后面,是一代一代计算机的更新 换代与巨大的产业价值。 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碳纳米管,竟然可以小至 0.4‐1nm。大家可以想见, 如果计算机的加工基础可以小到这个程度,或由这么小的材料来组装器件,则现 代的工业革命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此开篇,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时空的概念。在时间尺度上,生物的新陈

J105型甲烷化催化剂

J105型甲烷化催化剂 一、产品用途及特点 < 1、用途:用于合成氨工业中,将合成气中少量碳氧化物(一般CO+CO 2 1.2%)在本催化剂作用下与氢反应生成水和惰性的甲烷,以保护氨合成催化剂和防止系统结晶堵塞。本产品也可用于有机加氢工业中净化制备高纯氢的装置中。出口气指标一般CO+CO2<10PPm 2、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反应过程为气-固相催化反应,且催化剂本征活性很高,反应速度快,强放热、不可逆、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 二、物化性能 1、物理性能:外观φ5×4~5mm灰黑色圆柱体 堆密度1.0~1.25Kg /L 2、化学组成:镍、铝、稀土、少量耐热添加剂等。 三、质量指标(执行标准 HG2509-2004) 四、产品使用及维护

1、装填:在炉篦上铺一层(100~200mm)耐火球和一层铁丝网,炉壁衬里材料中不能含有毒物质(如硫、氯、磷、砷等元素的化合物存在),炉壁不能有裂缝。装填催化剂时,必须多次扒平,达到疏密均匀。 2、升温还原:升温介质可用氮气或合格的工艺气,还原反应如下: NiO + H 2= Ni + H 2 O △H o 298 =2.55kJ /mol 还原反应为微吸热反应。温度达到300℃时催化剂开始有还原反应,达到400℃以上时才能彻底还原。还原后期适当提压到0.5Mpa左右有利于深度还原。一般升温还原需30小时左右。当出口微量达标时,边进行深度还原边向下工序送气。 3、正常操作条件: 温度:270~450℃, 压力:常压~18.0MPa 入炉气体:CO + CO 2 <1.2% 空速:6000~10000h-1(随系统压力而提高) 入口气中总硫:<0.1ppm; 入口气中氯:<0.01ppm 4、维护保养:防超温,特别防止气体带O 2,防止脱碳不正常造成CO 2 严重 超标,防低温导气造成羰基镍流失[ Ni + 4CO----Ni(CO) 4 (气)],防带液、防结晶堵塞,防中毒(硫、磷、砷、卤素),防止换热器内漏窜气,防止突然卸压。停车时保持正压,防止空气漏入。

碳纳米技术发展综述

碳纳米管技术发展概况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彭昱 学号:301320421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碳纳米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以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高潮后,如今也已经进入了平稳扎实的研究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碳纳米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碳纳米管(CNT)也是“纳米世界”中的重要一员,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发展历程、结构性能,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及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发展历程;结构;特性;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的发展历程 1985 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波谱学家Kroto 教授与美国莱斯大学的Smalley和Curl 两教授在合作研究中,发现碳元素可以形成由60 个或70 个碳原子构成的高度对称性笼状结构的C60和C70分子,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s);1991 年,日本NEC 科学家Iijima 在制取C60的阴极结疤中首次采用高分辨隧道电子显微镜发现一种外径为515nm、内径为213nm,仅由两层同轴类石墨圆柱面叠而成的碳纳米管;1992年,科研人员发现碳纳米管壁曲卷结构不同而呈现出半导体或良导体的特异导电性;1995年,科学家研究并证实其优良的场发射性能;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碳纳米管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科研人员应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1999年,韩国一个研究小组制成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 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绕中心按一定角度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纳米管。按照所含石墨片层数的不同,碳纳米管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管典型直径在0.6-2nm,多壁管最内层可达0.4nm,最粗可达数百纳米,但典型管径为2-100nm。下图为常见的碳纳米管结构图。虽然从本质上讲,碳纳米管都是有相同的石墨层构成的但它们的导电特性却并不一样,具体情况取决于起的是金属还是半导体的作用。 碳纳米管的特性 碳纳米管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组成碳纳米管的C=C 共价键是自然界最稳定的化学键,所以使得碳纳米管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理论计算表明,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极大的韧性。其理论值估计杨氏模量可达5TPa,强度约为钢的100 倍,而重量密度却只有钢的1/6。Treacy 等首次利用了TEM 测量了温度从室温到800 度变化范围内多壁碳纳米管的均方振幅,从而推导出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杨氏模量约为1.8Tpa。而Salvetat 等测量了小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并导出其剪切模量为1Tpa。Wong 等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多壁碳纳米管的弯曲强度平均值为14.2±10.8GPa,而碳纤维的弯曲强度却仅有1GPa。碳纳米管无论是强度还是韧性,都远远优于任何纤维,被认为是未来的“超级纤维”。直径、螺旋角以及层间作用力等存在的差异是碳纳米管兼导体和半导体的特性;独特的螺旋分子结构使碳纳米管构筑的吸波材料具有比一般吸收材料高的吸收率。此外,碳纳米管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热传导性,极高的耐酸、碱性和热稳定性。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特殊性质,由于碳纳米管独特性质而产生的广泛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碳纳米管场发射复合材料优良性能 【前言】 自日本NEC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碳纳米管研究一直是国际新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特殊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等,故其在许多领域具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科学家对碳纳米管进行研究,科研成果颇丰,尤其是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储氢及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正文】 一、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以sp2杂化为主,同时六角型网格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弯曲,形成空间拓扑结构,其中可形成一定的sp3杂化键,即形成的化学键同时具有sp2和sp3混合杂化状态,而这些p 轨道彼此交叠在碳纳米管石墨烯片层外形成高度离域化的大π 键,碳纳米管外表面的大π 键是碳纳米管与一些具有共轭性能的大分子以非共价键复合的化学基础[1]。 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光电子能谱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单壁碳纳米管还是多壁碳纳米管,其表面都结合有一定的官能基团,而且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碳纳米管由于制备方法各异,后处理过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讲,单壁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化学惰性,其表面要纯净一些,而多壁碳纳米管表面要活泼得多,结合有大量的表面基团,如羧基等。以变角X 光电子能谱对碳纳米管的表面检测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表面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结构比较简单,而且随着碳纳米管管壁层数的增加,缺陷和化学反应性增强,表面化学结构趋向复杂化。内层碳原子的化学结构比较单一,外层碳原子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而且外层碳原子上往往沉积有大量的无定形碳。由于具有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不均匀性,碳

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太空天梯” 未来的“太空天梯”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分子单层绕同轴缠绕而成或由单层石墨圆筒沿同轴层层套构而成的管状物。其直径一般在一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则远大于其直径。1991年,日本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这一特别的分子结构。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作为人类发现的力学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纳米管有着极高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例如,碳纳米管的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铁的276倍,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材料。 目前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 自从1991年碳纳米管被正式报道以来,为了提高其长度,全世界的碳纳米管研究者进行了大量艰辛的探索。然而一直到2009年,碳纳米管的最大长度只有18.5厘米,直到目前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到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这种有限的长度极大地限制了碳纳米管的实际应用。 碳纳米管的优点。 (1)界面层的存在和界面层厚度的增大均降低

碳纳米管和界面层的应力传递效率随长径比的变化了应力传递效率和纤维的饱和应力, 但同时增大了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效长度。所以界面层比较明显地承担了应力载荷, 则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中应该考虑界面层存在和界面层厚度的影响。 (2)碳纳米管的长径比只在较小时影响有效长度和应力传递效率。 长径比所影响的具体范围不同, 对碳纳米管有效长度为小于50 , 而对于应力传递效率则小于10 。 (3)碳纳米管的应力传递效率要远比界面层的应力传递效率大。 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中虽应要考虑界面层的影响, 但应力载荷的最主要承担者仍是碳纳米管纤维。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应力场、纤维的饱和应力和应力传递效率以及有效长度的分析, 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分析、结构优化和功能化设计以及寿命预测等做好必要的准备。 碳纳米管的缺点 (1)如何实现高质量碳纳米管的连续批量工业化生产。 碳纳米管的制备现状大致是:MWNTs能较大量生产,SWNTs多数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某些制备方法得到的碳纳米管生长机理还不明确,对碳纳米管的结构(管径、管长、螺旋度、壁厚等)还不能做到任意调节和控制,影响碳纳米管的产量、质量及产率的因素太多。 (2)有限的长度极大地限制了碳纳米管的实际应用。 提高了碳纳米管的长度,唯一的途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其催化剂活性概率。对于碳纳米管的生长而言,在其生长过程中催化剂失活从而使其停止生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规律,从而造成了超长碳纳米管很难达到很长的长度,并且也使其单位宽度上的生长密度急剧下降。 (3) 对人体的毒害作用 碳纳米管对人体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肺脏毒性和细胞毒性,表现为可引起肺脏炎症、肉芽肿和细胞凋亡、活力下降、细胞周期改变等。其毒力大小与碳纳米管的特性有关,如结构、长度、表面积、制备方法、浓度、

碳纳米管的制备工艺与生长机理_朱宝华

?建筑材料及应用?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3320174202 碳纳米管的制备工艺与生长机理 收稿日期:2007206219 作者简介:朱宝华(19772),男,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074 朱宝华 摘 要:针对碳纳米管的独特结构和性能,介绍了电弧法、激光蒸发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三种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并建 立不同的物理模型,详细阐述了以上三种方法的生长机理,为研究碳纳米管技术提供了参考借鉴。关键词:碳纳米管,生长机理,制备工艺中图分类号:TU551文献标识码:A 碳纳米管(简称CN Ts )自1991年由Iijima 发现以来,立即受 到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很快就变成研究最多的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分为单壁和多壁两种,由于多壁碳纳米管结构的复杂性,单壁碳纳米管作为理论计算的研究对象,根据形成碳纳米管的石墨面的卷曲方式,它可以分为非螺旋型和螺旋型两类,对于非螺旋型结构,管壁上原子六元环碳链的排列方向平行于管轴时为“椅式”结构,而当其排列方向垂直于管轴则为“齿式”结构。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碳纳米管而言,管壁上任何碳原子六元环链的排列方向大都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碳纳米管的轴线方向,而是相对于碳纳米管的轴线方向具有一定的螺旋角,碳六元环以这样的方式排列形成的纳米管就是螺旋型的碳纳米管。螺旋型的碳纳米管具有手性的区别,因此也被称为具有“手性”结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管状结构和较大长度直径比,使其成为理想的和有前途的准一维材料,而且理论预言这种纯碳分子所构成的直径最细、结构多变的纳米管具有很多奇异的性质,必将在纳米材料科学、分子电子器件及纳米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1.1 电弧法 电弧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当电极两端的电流功率较大时, 电极间的气体被击穿,产生几千度甚至上万度的高压,电能在瞬间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将石墨棒作阳极插入反应室,与室内已装有的石墨棒(或短铜棒)阴极接触产生电弧后,在电弧区生成的碳纳米管落下,沉积在筒的底部,反应室内充满液氮。此法的突出优点在于液氮提供保护性气氛及缓冲气源,使得产物在惰性气氛下易保存输运,避免了复杂的真空密封装置。1993年,S ?Iijima 等人就是首次用此方法成功合成单壁碳纳米管。 1.2 激光蒸发法 激光蒸发法制备单壁碳纳米管是将一根金属催化剂和石墨混合的石墨靶放置于一长形石英管中间,该管则置于一加热炉内。当炉温升到1473K 时,将惰性气体充入管内,并将一束激光聚焦于石墨靶上。石墨靶在激光照射下将生成气态碳,这些气态碳和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3)防止旧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旧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a.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b.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从理论上分析,新浇混凝土中所含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 化热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分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水泥的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这种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初几天是养护的关键时期,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重视起来。 5 结语 以上对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讨,虽然学术界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理论,但对于具体的预防和改善措施意见还是比较统一,同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在施工中要靠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参考文献: [1]李惠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5. [2]赵建光.浅谈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要素[J ].建筑学报,2004 (2):31233. R easons of temperature and cracks during construction of pouring concrete L I Feng 2jun JIANG Chu ang 2feng CHENG Xia Abstract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racks in pouring concrete.Through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stress ,it brings forward some measures of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protecting cracks ,and elaborates the early maintaining of concrete ,s o as to av oid the happening of concrete cracks.K ey w ords :pouring concrete ,temperature cracks ,early maintaining ,temperature stress ? 471?第33卷第33期2007年11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33Nov. 2007

甲烷化催化剂

甲烷化催化剂的综述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关于甲烷化催化剂的一些探讨 概念: 1、甲烷化: 2、甲烷化工艺的发展 目的:这次任务我主要找关于甲烷化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查看来研究关于

甲烷化催化剂的发展,研究方向的重点以及它对人类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这次自己找了十几篇文章来谈论一下。 主题: 1、低温甲烷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低温催化剂较高温催化剂性能, 反应空速大、床层温度低、开车时间短、蒸汽消耗量大幅降低,并且安全性能更好。该催化剂的使用提高了乙烯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由原用的高温催化剂改为低温催化剂时, 只需更换催化剂即可, 无需改动反应器和管线。 2、第二金属组分对CO2 甲烷化沉淀型镍基催化剂的影响 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镍基双金属催化剂,在微型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上进行了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烷的催化反应,考察了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第二金属组分Fe、Co 、Cr 、Mn、Cu、Zn 等对镍基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采用程序升温还原( TPR) 、X 射线衍射(XRD) 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第二组分的添加会改变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及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有些会产生电子效应。其中,锰的添加使催化剂活性大大提高,原因是Mn ( Ⅳ) Ni2O4 的生成不仅有利于催化剂还原,而且有利于产生电子效应。 3、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采用浸渍法和并流共沉淀法制备含Ni 量不同的Ni/ ZrO2 催化剂, 研究了它们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共沉淀法制备的高Ni 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在较温和的条件( T = 573 K, P = 0. 1 MPa, GHSV =12000 h- 1) 下, CO2 的转化率达99. 7%, CH4 的选择性达100% . Ni 与ZrO2 的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有很强的影响. Ni 的含量和CO2 吸附程度决定了甲烷化反应活性.催化剂作用下活化能的大小与活性变化规律相符. 与浸渍法相比, 共沉淀法制备出的催化剂具有如下特点: ( 1) 产率高; ( 2) 性能稳定; ( 3) 抗积碳性好; ( 4) 反应温度及活化能更低; ( 5) 产物成分单一.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具有很高的研究、应用和开发价值. 4、反应条件对焦炉气甲烷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近年来, 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急剧增加, 制取合成天然气的工业投资项目增多, 对于合成甲烷反应过程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特别是焦炉气作为一种工业排放废气, 产量大( 2008年, 全国焦炉气总产量约1 430亿m3 ) [ 2] , 将其进行甲烷化回收利用, 既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推广应用, 在焦炉气甲烷化催化剂及相关工艺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条件实验和测试工作。通过实验可知1) 焦炉气甲烷化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的特点, 在以焦炉气的典型组成为原料、出口温度约550 、压力1MPa~ 3MPa、空速5 000 h- 1 ~ 10 000 h- 1的条件下, 可使CO 转化率> 99%, CO2 转化率> 97%,C2H6 转化率> 99%, 接近于平衡转化率, 能适用于焦炉气的甲烷化反应过程。 2) 通过稀土、助剂等改善了催化剂的固体酸碱性, 增强了活性表面的水气吸附力、氢气吸附解离性能等, 从而提高了抗结炭性能。抗结炭实验的测试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结炭性能。

碳纳米管的制备与应用

碳纳米管的制备与应用 历史 在1991年日本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由管状的同轴纳米管组成的碳分子,即碳纳米管 1993年。S.Iijima等和DS。Bethune等同时报道了采用电弧法,在石墨电极中添加一定的催化剂,可以得到仅仅具有一层管壁的碳纳米管,即单壁碳纳米管产物。 1997年,AC.Dillon等报道了单壁碳纳米管的中空管可储存和稳定氢分子,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也相继展开。初步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自身重量轻,具有中空的结构,可以作为储存氢气的优良容器,储存的氢气密度甚至比液态或固态氢气的密度还高。适当加热,氢气就可以慢慢释放出来。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用碳纳米管制作轻便的可携带式的储氢容器。据推测,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量可达10%(质量比)。此外,碳纳米管还可以用来储存甲烷等其他气体。 结构 碳纳米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绕中心按一定角度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纳米管。 按照所含石墨片层数的不同,碳纳米管可以分成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nanotubes,SW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nanotubes,MWNTs)。其中,SWNTs由一层石墨片组成;MWNTs由多层石墨片组成,形状与同轴电缆相似。 目前单壁碳纳米管存在三种类型的结构,分为扶手式碳纳米管,锯齿形碳纳米管和手性碳纳米管,分别如下图

这些类型的碳纳米管的形成取决于碳原子的六角点阵二维石墨片是如何“卷曲起来”形成圆筒形的。 将石墨平面卷曲成一个圆柱,在卷曲过程中使矢量R末端的碳原子A 与原点上的碳原子O 重合,然后在石墨圆柱的两端罩上碳原子半球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碳纳米管. 这样形成的碳纳米管可用( n , m) 这对整数来描写. 因为这对整数一经确定, 碳纳米管的结构就完全确定. 所以,把这对整数称为碳纳米管的指数. ●当m = n 时即手性角θ= 30°时,成为扶手型碳纳米管(Armchair); ●当m = 0或n = 0时即手性角θ= 0°时,成为锯齿型碳纳米管(Zigzag); ●当0°< θ< 30°时,则成为手性型碳纳米管(或螺旋型碳纳米管)。 制备 碳纳米管的合成技术主要有:电弧法、激光烧蚀(蒸发)法、催化裂解或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CVD),以及在各种合成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定向控制生长法等。 电弧法: 利用石墨电极放电获得碳纳米管是各种合成技术中研究得最早的一种。 其原理为电弧室充惰性气体保护,两石墨棒电极靠近,拉起电弧,再拉开,以保持电弧稳定。放电过程中阳极温度相对阴极较高,所以阳极石墨棒不断被消耗,同时在石墨阴极上沉积出含有碳纳米管的产物。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碳纳米管能够最大程度地石墨化,管缺陷少。但存在的缺点是:电弧放电剧烈,难以控制进程和产物,合成物中有碳纳米颗粒、无定形炭或石墨碎片等杂质,杂质很难分离。

碳纳米管原位包覆金属锡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及其生长机理

第28卷 第4期Vol 128 No 14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总第126期Aug.2010 文章编号:167322812(2010)0420555204 碳纳米管原位包覆金属锡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及其生长机理 谭俊军,寿庆亮,牛 强,孙晨曦,崔白雪,张孝彬 (浙江大学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27) 【摘 要】 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粒径为10nm 以下的二氧化锡(SnO 2)颗粒,将其作为前躯体采 用CVD 法原位生长碳纳米管,通过XRD 、SEM 、TEM 等方法观察了该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对其生长机理做出了合理的推断。 【关键词】 锡纳米线;原位包覆;碳纳米管;CVD ;生长机理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In 2situ Preparation of CNT 2encapsulated Sn N anowire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G row th Mechanism TAN Jun 2jun ,SH OU Q ing 2liang ,NIU Q ing ,SUN Chen 2xi ,CUI B ai 2xue ,ZHANG Xiao 2bin (State K ey Lab of Silicon Materials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 ngineering ,Zhejiang U niversity ,H angzhou 310027,China) 【Abstract 】 SnO 2nanoparticles wit h an average diameter less t han 10nanometers have been synt hesized by chemical p recipitation met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3732667.html, T 2encap sulated Sn nanowires were prepared by a chemical vapor depo sition (CVD )met hod over as 2synt hesized SnO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3732667.html, T 2encap sulated Sn nanowi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 2ray diff ractomet ry (XRD ),transmission elect ron micro scopy (TEM ),scanning elect ron micro scopy (SEM ).It s growt h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K ey w ords 】 Sn nanowires ;in 2sit u encap sulation ;carbon nanot ube (CN T );CVD ;growt h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09212210;修订日期:2010201213 作者简介:谭俊军(198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在电池材料中的应用。E 2mail :tanjunjun_zju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3732667.html, 。通讯作者:张孝彬(1948-),教授,E 2mail :zhangxb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3732667.html, 。 1 引 言 自碳纳米管被发现以来[1],一维空腔结构作为其最重要的结构特征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碳纳米管包覆纳米材料的性能、制备及应用也已成为碳科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1992年Broughto n J.Q.等人[2]从理论上论证了将外来物质填充入纳米碳管的可能性。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纳米碳管的内腔中,填充物质的自身结构和性质与宏观状态相比发生了变化。碳包覆金属纳米线是一种新型的碳包覆金属复合材料,由于纳米金属线处于碳包覆结构的内部,被碳层或者碳纳米管禁锢在很 小的空间,从而避免了环境对纳米金属线的影响,另一 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纳米金属线自身的体积膨胀收缩问题。另外由于碳包覆层的存在,改善了某些金属与生物体之间的相容性,因而在医学方面也具有潜在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者通过物理填充、化学填充、原位填充等诸多途径将三十几种元素填入到了纳米碳管中。Hsu W.K.等人[3,4]利用一种原位填充的方法即熔盐电解法合成出了碳管包覆的Sn 和Sn -Pb 合金纳米线,但此方法工艺复杂且产率较低。另外一种可以将金属Sn 填充入纳米碳管的原位填充法为电弧放电法[5],此种方法的填充效率非常低,且填充的Sn 很难形成纳米线。J.Y.Lee 等人[6]以及S.H Lee 等人[7]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合成出了碳管包覆

低温甲烷化催化剂工业应用

乙烯装置低温甲烷化催化剂 BC-H-10工业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乙烯装置甲烷化反应原理及理论床层温升、使用高、低温甲烷化催化剂时,工艺流程变化及操作参数比较、羰基镍的生成条件和效益情况等。工业应用表明,BC-H-10甲烷化催化 剂是一种性能良好的低温催化剂,节能增效。 关键词催化剂甲烷化节能乙烯装置 在乙烯装置工艺技术中,从冷箱氢气分离罐顶出来的粗氢组分里,一般含有1000×10-6~2000×10-6(v)的一氧化碳,因为CO是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钯、镍的毒物,聚烯烃装置用氢及下游用氢单元如碳三加氢、裂解汽油加氢工艺对氢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要求小于5×10-6(v),故粗氢须进行精制,粗氢物流中的一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水,该催化剂即为甲烷化催化剂。2006年茂名乙烯1#引进日本低温甲烷化催化剂N111以前,国内所有乙烯装置甲烷化催化剂均采用高温催化剂,即反应入口温度在200~350℃。广州分公司乙烯装置甲烷化催化剂自1999年复产开工以来,一直使用盘锦南方化学公司生产的高温甲烷化催化剂J103,入口温度为255~260℃。2011年3月开始试用北京化工研究院生产的低温甲烷化催化剂BC-H-10,以下就该催化剂工业应用情况进行论述: 1 反应原理及理论温升【1】 CO+ 3H2→CH4+ H2O+206.3kJ/mol(△H1)〔1〕 CO2+ 4H2→CH4+ 2H2O+165.3kJ/mol(△H1)〔2〕 按C P=11.046kJ/kg.℃,分子量MW=2.73,则每反应0.1%(v)一氧化碳,床层理论温升为: C P*M*△T=△H 11.046*2.73*△T=206.3 △T=6.84℃ 同理可得:每反应0.1%(v)一氧化碳床层理论温升为:5.5℃。在乙烯装置中,粗氢中的二氧化碳在上游碱洗系统中己基本除去,故甲烷化反应器录得床层温升基本为一氧化碳反应的反应热。 2 工艺流程简图 采用J103型高温甲烷化催化剂时,入口反应温度为255~260℃,其流程简图如下: 图1、原使用高温甲烷化催化剂时流程简图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由于拥有潜在的优越性能,碳纳米管无论在物理、化学还是在材料学领域都将有重大发展前景。近年来,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纳米材料研究机构,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随之加快,并在制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电弧法 石墨电弧法是最早的、最典型的碳纳米管合成方法。其原理为电弧室充惰性气体保护,两石墨棒电极靠近,拉起电弧,再拉开,以保持电弧稳定【1】。放电过程中阳极温度相对阴极较高,所以阳极石墨棒不断被消耗,同时在石墨阴极上沉积出含有碳纳米管的产物【2】.。由于电弧放电剧烈,难以控制进程和产物,合成物中有碳纳米颗粒、无定形炭或石墨碎片等杂质,杂质很难分离。所以研究者在优化电弧法制取碳纳米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减少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在阴极上的烧结,D.T.Collbert【3】将将石墨阴极与水冷铜阴极座连接,大大减少了碳纳米管的缺陷。C.Journet【2】等在阳极中填入石墨粉末和铱的混合物,实现了SWNTs的大量制备。研究发现,铁组金属、一些稀土金属和铂族元素或以单个金属或以二金属混合物均能催化SWNTs合成。 近年来,人们除通过调节电流、电压,改变气压及流速,改变电极组成,改进电极进给方式等优化电弧放电工艺外,还通过改变打弧介质,简化电弧装置。 2.催化裂解法。 催化裂解法亦称为化学气相沉积法,其原理是通过烃类或含碳氧化物在催化剂的催化下裂解而成【4】。目前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催化剂、碳源以及反应温度十分关键。K.Hernadi等【5】发现碳源的催化活化顺序为:乙炔>丙酮>乙烯>正茂烷>丙烯≥甲醇=甲苯≥甲烷。 Ren[6]等在666℃条件下,在玻璃上通过等频磁控管喷镀法镀上厚度为40nm的金属镍,以 乙炔气体作为碳源,氨气作为催化剂,采用等离子体热流体化学蒸气分解沉积法,得到了在镀有镍层的玻璃上排列整齐的阵列式碳纳米管管束。此种方法生长的碳纳米管不会缠绕在一起, 易于分散。 近年来,有些研究组鉴于碳纳米管制备方法的不连续性,进行了连续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 在催化裂解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得到一种新方法,即催化裂解无基体法。此种方法与原有的有机物催化裂解法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催化剂载体以及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催化剂前驱体(二茂 铁等)在载气的带动下进入反应炉;产品能够连续取出,为连续制备创造了实验条件;配有气 体涡流装置。该方法可连续制备碳纳米管,而且制备出的碳纳米管质量较好,管径可得到有效控制,多是直管且平行成束,催化剂颗粒及其它杂质较少。 3.激光蒸发法 其原理是利用激光束照射至含有金属的石墨靶上,将其蒸发,同时结合一定的反应气体,在基底和反应腔壁上沉积出碳纳米管。Smalley【7】等制备C60时,在电极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得到了单壁碳纳米管。Thess【8】等改进实验条件,采用该方法首次得到相对较大数量的单壁碳纳米管。实验在1 473 K条件下,采用50ns的双脉冲激光照射含Ni/Co催化剂颗粒的石墨靶,获得高质量的单壁碳纳米管管束。这种方法易于连续生产,但制备出的碳纳米管的纯度低,易缠结,且需要昂贵的激光器,耗费大。 4.低温固态热解法 低温固态热解法是通过制备中间体来生产碳纳米管的。首先制备出亚稳定状态的纳米级氮化碳硅(Si-C-N)陶瓷中间体,然后将此纳米陶瓷中间体放在氮化硼坩埚中,在石墨电阻炉 中加热分解,同时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性气体,大约加热1h左右,纳米中间体粉末开始热解碳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