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案】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2.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3.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表现。(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重点)3.运用唯物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难点)

[知识梳理]

一、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④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⑤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

区也通了汽车。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前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④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此后,发展非常缓慢,普及率低。

2.新中国成立后

(1)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电讯网络。

(2)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释疑解惑]

[易错易混] (1)淞沪铁路是最早在中国建成的一条铁路,是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不久就被拆除了。清政府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该铁路于1881年建成,由唐山到胥各庄,是中国真正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西方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的传入,使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便利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近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代中国社会的交通近代化是由内部需求和外部引导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国际局势决定了交通近代化的曲折性、半殖民地性和不平衡性。

(5)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近代以来通讯的发展不一定都产生积极影响。近代以来通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如不合理地利用通讯技术导致犯罪增加,不良信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轻巧识记] (1)“一、二、三、四”归纳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2)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的原因

思考探究: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原因:近代电讯业的出现。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探究点一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史料一

史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④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⑤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思考:(1)依据史料一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2)据史料二,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3)依据史料三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信息解读] 史料一: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史料二:①、②、③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

修路倡议”的原因。

史料三:近代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近代铁路事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④⑤中的“经济”“信息”“知识”“现代化”等关键词都是这些影响的具体表述。

[尝试解答](1)特点: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3)影响: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

①动力:从人力、畜力、自然力牵引到机械牵引。②技术:从引进技术到自研自制。③种类:海陆空均有发展,从平面交通时代到立体交通时代。④地区: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发展不平衡。⑤对象: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⑥进程:先快后慢,多层次并行。

(2)影响

①积极影响:a.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b.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c.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a.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负面影响。b.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便利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典例】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示。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审题指导]①定时空:1916年、1919年、中国近代铁路营运效应。

②抓关键:从铁路载运货物结构比例中可以看出主要物资为矿产品,其次为农产品,最后为制造品。

③调储备:近代中国交通发展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④析选项:

运用“三看”“三思”的方法解答图片信息类选择题

(1)“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2)“三思”:主要是根据题干图文,对备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问题延伸] 根据上题材料思考,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列强侵华的需要。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③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交通业的发展。

④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⑤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探究点二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史料一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①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史料二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讯技术有哪些特点?

(2)史料二中的诗所赞的是什么通讯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讯工具?这

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

[信息解读] 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②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特点。

[尝试解答](1)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典例】下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

反映出( )

A.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审题指导]①定时空:近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②抓关键:“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

③调储备:随着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④析选项:

[问题延伸] 根据上题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

的特点?

[提示]①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③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深度思考] 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1.根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因素

(1)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由于传统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外来的先进事物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2)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排挤:西方列强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总是想方设法压制、排挤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缓慢。

(3)旧中国经济、科技实力比较落后,无力大规模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4)战争频繁,政局混乱:近代中国战争不断,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造成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缓慢。

题组1 交通工具的进步

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解析]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是导致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故④错误。

[答案] A

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解析]“男女杂处”说明了人们开始改变传统的观念。

[答案] A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解析]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如轮船从国外传入,1865年中国建成

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故A项正确;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B项错误;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由陆上的火车、电车、汽车,海上的轮船,空中的飞机向海陆空立体发展,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到近代后主要是机械牵引力,故D项正确。

[答案] B

题组2 通讯工具的变迁

5.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B.火车

C.电影D.电灯

[解析]由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成果传递信息快,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使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故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

[答案] A

6.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等,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课后作业(十五)

一、选择题

1.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81~1911年铁路修筑情况,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失败,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发展并不是无从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等所占的比例”等信息,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C项正确;清政府借款修筑铁路,借款的背后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实际筑路权已被列强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们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常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解析]材料信息“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说明工业革命成果应用慢,故A项错误;“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常骡车”说明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从“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

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解析]仅从交通工具不能说明城市的繁荣,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混杂不等于交通秩序混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传统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上海马路上传统交通工具和西式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 D

4.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 ) A.火车B.电话

C.电报D.电影

[解析]根据材料“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描绘的是电话而非火车、电报、电影等,并且电话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交流。综上所述,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答案] B

5.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对列强经济侵略中国的讽刺,不是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故A项错误;中国跨入铁路时代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列强分割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6.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解析]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D项正确;A项的“深深融入”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中的“完全”说法绝对化,应排除;C项表述内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答案] D

7.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内容无法体现

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 C

8.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材料说明不同的车辆有着不同的行驶规定,属于近代交通文明,故材料主旨意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

9.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表明近代汽车,轮船的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从中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10.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1.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解析]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三项正确。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故选B项。

[答案] B

12.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这表明盛宣怀主张,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近代电讯事业,根本在于( )

A.引进西方近代电讯技术

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D.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

[解析]从“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可知,发展近代电讯业应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求,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3.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 )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

[解析]从表中可知,伴随着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从“408万两”到“1021万两”不断上升,符合交通通讯有助于商业发展的规律,故选D。此表只涉及“盛泽镇”,没有反映全国状况,A项错误;没有近代通讯,古代“丝绸成交额”也大,B项错误;此表没有通讯近代化的标准,难以说明“实现了通讯近代化”,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4.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1830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应急预案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应急预案 为预防我校学生上下学途中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抢救和消除隐患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制定本预案。 一、依据原则 1、教育性原则 (1)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不断强化交通安全工作要求,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 (2)提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办讲座、班会、广播等形式,加强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 2、预防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应迅速启动以及预案,尽可能损失和影响消除或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合 副组长:王许 组员:魏夺刘维平靳淑琴屈常武李真张云霞武忠刘勇义郭翠莉牛荣刘伯平杨琦袁丽花冯鹏俊陈爱军郝叶青王挺王丹赵雨壶高向虹杜伟石高清陈虹田青何延红 三、处理交通事故方案 1、报告 一旦出现交通安全事故,我校所有教职工均有权、有义务立

即向相关部门报告。报告程序:现场教师或知情教师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学校报告情况,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安全领导小组。安全组长根据具体情况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2、应急工作分工 现场处理组:魏夺刘维平靳淑琴屈常武 职责任务:迅速处理现场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决定以下事(1)向交警报告情况: (2)向医院报告情况,做好抢救准备; (3)向教育局报告 (4)向校内发出指令 留校处理组:李真张云霞武忠刘勇义郭翠莉 职责任务:迅速了解情况、做好接应工作。 具体准备工作: (1)迅速通知应急组及其他有关人员; (2)根据现场处理组的指令,迅速联系医院、车辆及有关人员。 机动应急组:牛荣刘伯平杨琦袁丽花冯鹏俊陈爱军郝叶青王挺王丹赵雨壶高向虹杜伟石高清陈虹田青何延红 职责任务:迅速到校待命,做好随时接应的准备。 3、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讯要求 交通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成员应做到24小时开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革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是近代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 ①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②20世纪初在中比较普遍; ③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逐渐成为主要的。 (3)摩托车:以来,摩托车逐渐成为的重要交通工具。(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轮船; ①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 ②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企业。 (2)火车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铁路 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②2006年,全线贯通,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城市交通 ①1906年,第一个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1924年上海开始有运行。 ③1969年北京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④2003年上海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专 线。 (4)民航 ①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以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 3.特点 (1)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 ②中国处于和民信局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 B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C教学方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姚集小学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维护学校交通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因此,加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是学校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我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未发生一例大的交通安全责任事故。 一、我校交通安全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学的出行更加关注,开始有意识对孩子上下学车接车送。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减轻长途奔波赶路之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在路途中意外情况的发生。这样就存在着有较大一部分学生上下学乘车出行,改善了学生们求学的路途。 但是,却存在着诸多天生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 1、校车杂牌严重。奔驰在上下学路途上的接送各种车型都有:电动车、机动三轮车、农用车,甚至半报废车。 2、安全意识淡薄,车辆拥挤、学生打闹的现象严重。 3、乡村路况不佳,缺乏明显标志。随着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步伐的加快,乡村水泥路可谓四通八达,道路通行条件较以前大为改观,但这些乡村道多为四级路,路宽仅3米左右,加之标志标线缺失,这也给中小学生道路通行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交通事故多发埋下了导火索。 二、当前道路交通隐患原因分析: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农村基本实现道路“村村通”,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险、窄、陡、弯形成了农村公路的特点。农村公路等级低,标准

不高,学生上学出行便会受到制约。道路两侧村庄、树木较多,弯道无标志,交通安全设施严重匮乏,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2、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差。目前,但受经济的限制,绝大多数接送车辆为电动车,车况不良是这些车辆的共有特点。这些车辆年限长,安全运行条件达不到要求,而大部分车主很少检查、维护和保养车辆,这样周而复始的高频利用,车辆很容易发生各种故障,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 4、农村交通管理出现监管盲区。由于农民出行需求巨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农村开展交通违法监管出现盲区,无法配备警力全方位加强监管,无法对违章违法进行有效监管,缺乏有效的整治。 三、加强交通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培养文明交通习惯。为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防范交通事故的发生,针对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保护能力差、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等行为特点,扎实推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1、交通安全进校园。每学期组织进行两次“交通安全专题教育会”,重点向学生讲解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和出行时应注意的交通安全事项,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法规意识。上好每周班会课,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同时教育学生争做交通安全小主人,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2、实行路队管理。 3、加大宣传引导。将交通安全知识制作成展板,或利用广播、图片、声音等媒介形式,随时随地强化宣传引导,向学生们敲响交通安全警钟,时刻牢记交通安全。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监管机制。

浏览该文件-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目标解读 进步表现:(1)交通: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和马车,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XX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XX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现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XX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XX巡抚在XX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XX建立公司,到20世纪初中国才在XX开办了第一个局,开通市内第一部。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效率。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 A.XX船政局的成立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C.民生轮船公司的成立D.怡和公司的成立 2.1910年,假如你想从XX到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BCD 3.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D.抗日战争前夕 4.(原创)中国公路交通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迅猛发展,以下属于其原因和表现的是() ①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②全国X围内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③到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168万千米,客运量约135亿人次 ④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僻闭塞的山区也通上了汽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看下图,在中国,它的第一位制造者是() A.莱特兄弟 B.詹天佑 C.冯如 D.陈纳德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马集镇中学学生上下学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一、步行安全 1、学生上、放学实行路队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途中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不准扒车、追车、拉车,强行拦车。 2、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要靠路右边行走。行走时要专心,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交通情况复杂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在雾、雨、雪天时,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更要注意安全。穿越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要走人行横道线;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二、骑车安全 1、12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学,满 12岁学生建议尽量不骑。 2、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3、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立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 6、骑车时必须集中思想,双手把住龙头。不要双手撤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校园内禁止骑自行车,学生进入校园必须下车拖行。 三、家长接送安全 1、上下学时学校门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拥挤不堪,极易引起交通纠纷,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严禁将车辆停放在校门口接送学生,请家长在指定地点接送。 2、家长要根据学校印发的作息时间按时接送孩子,以免孩子走失。 3、家长不使用无证、无牌、报废车辆,农用车、三轮车、手扶车、“病车”、超载车等不符合法定载客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不酒后驾驶车辆接送学生。 4、家长接送孩子,不要搭载亲朋好友的孩子,以免好心变坏事,以免被查处。 5、对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家长一定要接送。 四、乘车安全 1、严格遵守五不原则:乘车时不要把头、手等身体部位伸出手窗外;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中高一历史备课组第15课总第课时教学札记 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 标】知识与 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 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 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 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向长辈了解过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 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 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冋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 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 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 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小学生上下学安全常识]上下学交通安全常识

[小学生上下学安全常识]上下学交通安全常 识 上下学交通安全常识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步行 1、学生上、放学实行路队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途中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不准扒车、追车、拉车,强行拦车。 2、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要靠路右边行走。行走时要专心,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交通情况复杂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在雾、雨、雪天时,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更要注意安全。穿越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要走人行横道线;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骑车 1、12岁以下的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学,满 12岁学生建议尽量不骑。 2、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

正常,尤其重要。 3、自行车的车型大小要合适,不要骑儿童玩具车,也不要人小骑大型车。 4、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不立逆行;转弯时不抢行猛拐,要提前减慢速度,看清四周情况,后再转弯。 5、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的行人、车辆。 6、骑车时必须集中思想,双手把住龙头。不要双手撤把,不多人并骑,不互相攀扶,不互相追逐、打闹。 7、骑车时不攀扶机动车辆,不载过重的东西,不骑车带人,不在骑车时戴耳机听广播。 8、校园内禁止骑自行车,学生进入校园必须下车拖行。 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家长接送 1、上下学时学校门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拥挤不堪,极易引起交通纠纷,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所以严禁将车辆停放在校门口接送学生,请家长在指定地点接送。 2、家长要根据学校印发的作息时间按时接送孩子,以免孩子走失。 3、家长不使用无证、无牌、报废车辆,农用车、三轮车、手扶车、“病车”、超载车等不符合法定载客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不酒后驾驶车辆接送学生。 4、家长接送孩子,不要搭载亲朋好友的孩子,以免好心变坏事,以免被查处。 5、对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家长一定要接送。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承诺书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承诺书 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承诺书 安全无小事,交通安全从我做起。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只是行人、车辆一念之间的疏忽、大意。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保障每一位同学的生命安全,保障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我校开展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承诺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及家长自觉做到以下承诺: 一、家长承诺 1、家长不使用无证、无牌、报废车辆、农用车、三轮车、手扶车、“病车”、超载车等不符合法定载客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不酒后驾驶车辆接送学生。 2、对孩子履行监护人义务,保障孩子在校外的交通安全。配合学校加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自救能力,时刻注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并教育孩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发现孩子的不良交通行为习惯,要及时教育并帮助纠正。 3、教育孩子上下学途中不得嬉戏打闹,遵守交通规则,穿越马路时要注意交通信号标志,注意来往车辆,要靠右慢行。提高子女的交通安全意识。

4、监督并禁止不满十二周岁的孩子骑自行车上路行驶。密切与学校沟通共同教育管理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学生承诺 1、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自己安全意识和防护自救能力。 2、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上下学途中不追逐打闹;在道路上行走做到:走路靠右行;不违章过马路,在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或横穿公路时要慢行;注意观察,看清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红灯停,绿灯行”等。 3、严格遵守“五不”原则。乘坐汽车时,不得将头、胳膊等身体部位伸向窗外;不乘坐无证、无牌、证件不全的车辆和报废车辆;不乘坐车农用车、三轮车、“病车”、超载车等不符合法定载客要求的车辆;不搭乘司机酒后、疲劳驾驶的车辆;不搭乘危险驾驶的车辆。 4、自学服从学校、家长的交通安全教育。服从交警指挥,严格遵守其它应该遵守的交通法规。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本课概述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本 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一是“交通工具的发展” ,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释了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开始逐 步取代了中国“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时代。二是“通讯工具的变迁” ,主要介 绍了电报、电话、传真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 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有 关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资料。 课前将学生分为交通组、通讯组等两大组,其中交通组又分为铁路组、公路组、水运组和航空组,通讯组又分为电报组、电话组等。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及相关网址等。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 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 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不同 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 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 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 变化。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板书)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情境 1:思考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哪几大方面? 自主学习: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问题情境 2:简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 自主学习:(1)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等,即“南方舟楫,北方 马车“。 (2)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人力、畜力牵引的新式的、简易的 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 三市便各有数万辆之多。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 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 世纪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课教材内容有限,在掌握书本史实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代生活融于一体,从一定的高度认识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内容,搜集相关的网络资料。 教师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及相关课后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概况。 (2)思考交通、通讯工具发展对社会和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且分析其推动因素。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结合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形成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的直观认识。 (2)通过启发、讨论等方法产生互动,加深对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讨论法、联系现实分析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据史书记载唐代荔枝道每隔20里没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荔枝道记在今天的汉中境内。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老百姓要吃荔枝会用什么样的运输方式? 学生答:铁路、飞机、轮船等等 1、交通工具的更新(板书) 教师问:请同学们看教材并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人们出行的方式有哪些? (1)古代:轿子、马车、木船…… 教师指出这些主要依靠人力,相对落后,发展缓慢。进入近代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归纳如下。 (2)近代(板书): 1)陆地: A:人力、畜力牵引:人力车(黄包车),三轮车,自行车(脚踏车)、 展示:黄包车是何时传入中国?(黄包车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6d13900830.html,/view/290399.htm) 结合现实运用:随着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你认为自行车会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简述理由。 学生答:自行车比较方便、可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健身…… B:机械牵引:

上下学交通安全教案

交通安全记心间 一、教学目标 1、让同学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和交通安全标志及其作用。 2、在活动中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告诫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父母、亲人、朋友。 3、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遵守交通法规的必要性;了解相关的交通规则知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教学难点:把知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遵守并维护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调查同学们上学、放学是怎么过马路的? 2.谁来说说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一些不好的或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预设生答:边走边聊天、边追逐打闹、靠路右边行走、过马路时等绿灯亮了,左看右看再左看再过、闯红灯直接冲过去) 3.观看视频(最近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 (二)教学哪些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哪些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1、出示图片 说说他们上下学是怎么过马路的?他们的行为正确吗? 图的内容:边走边聊天、踢足球、跨越车行道护栏、扒车拦车追车、抛物击车、横穿马路、闯红灯、追逐打闹。 (个别学生回答) 2、他们的这种行为会有什么危害? 3、我们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呢?观看交通安全视频。 先请学生说一说,然后出示守规则的图片。 师生总结: (1)、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在没有人行道的道路上,行人要靠道路的右侧行走。

(2)、在通过有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交通设施的路 口时,要按信号指示走人行横道线,不能闯红灯。(3)、在通过没有交通设施路口时,要注意过往车辆 ,在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 (4)、不许在公路上、马路口和机动车道追车、抛物 击车、强行拦车、追逐打闹、随意突然横穿马路,踢足球等等。 (5)、横穿有隔离栏的马路时,除按信号提示走人行 横道外,还可走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不要跨越隔离栏。 (6)、要小心路边的无井盖,否则容易坠入。 (全班一起朗读) 4、如果行走时发生意外该怎么办?(出示图片) (1)发生高空坠物伤害事故时,注意观察是否有物体继续下落,并迅速跑到安全地。 (2)与车辆发生事故时,应立即拨打122报警,并记下车牌号等候交通警察来处理。如果伤势严重,求旁人帮忙赶快拨打120或999求助。 (4)当走路发生坠入枯井的事故时,应大声呼喊。四、巩固练习 挑战一: 笑脸:表示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苦脸:表示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让学生上讲台分类,贴好后让学生一起朗读)

2019届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单选题 1.中共中央在某一时期郑重宣布:“……(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时期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国民大革命和土地改革时期,中共均曾遭受重大挫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①均表现为党领导厂的人民军队遭受重大损失②都是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强大所致③都是由于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④都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致⑤均在毛泽东等的正确领导下转危为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3.某校学生会计划假期组织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特意向同学们征集旅游路线的设计方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应选择的地点是() A.江苏南京 B.江西瑞金 C.贵州遵义 D.甘肃会宁 4.“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六盘山上红旗展……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 中央红军克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5.1931年全国性水灾,死亡人数达360万。1995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8亿亩,因灾死亡5千多人。这说明() A.自然灾害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B.中国幅员辽阔,大面积灾荒很正常 C.灾荒造成了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动荡 D.灾荒频发的直接、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6.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第15课_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一、铁路与公路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 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上下学交通疏导实施方案

学生上下学交通疏导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周边交通秩序,确保广学生的康健和安全成长,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学校开展集中整治学校周边交通秩序行动制定上下学交通疏导方案,实施接一程、送一程。保证学生在校门口的安全。 一、加强思想教育。 以打造调和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为总目标,动员和组织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博深入地开展一次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广漠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文明校园的建设水平。 二、加大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 通过广播,板报,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交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 三、强化校门值班制度。各学校要把强化校门值班制度作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一项严重工作来抓,切实列入严重工作日程,进行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学校在上、放学时段要强化校门值班制度,每天安排1名学校领导带班、2名教师值班护导,及时处理发生的交通秩序问题。学校保卫处在上、放学时段要监督门卫人员严格把守校门,严格监督出入人员、车辆,确保交通疏散通道通畅。 四、切实做好学生放学秩序的疏导工作。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大小、校门是否临近交通主要干线等实际情况,采取接一程、送一程的制度。增加疏散通道、组织学生整队向校门两侧疏散等多种疏散方法,以减轻放学时校门前的交通压力,保障学生在放学时有序疏散、快速疏散。 五、加强对校内外车辆管理。学校负责,统一划分校内停车区域和家长等候区,安排好停车场地和师生自行车的停放场地,禁止车辆入校入园。同时,各学校保卫处和门卫人员应积极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共同管好校门两侧接送学生的车辆,所有接送学生的车辆都应按照公安交警部门的规定,停放在学校周边的指定停车场。 六、切实加强对早晨入学时段学生的疏导管理。早晨入学是家长送孩子的高峰时段,也是上班人员的交通高峰时段。学校要增加人员,采取必要的疏导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3)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由于交通、通信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目“交通工具的更新”,教材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如:轿子、马车到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再到机械动力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另一方面是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第二目“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教材主要介绍了邮政和电信事业的发展历程。1866年开始试办邮政,辛亥革命后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新中国成立邮电部,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1877年丁日昌开办有线电报,1906年中国出现无线电报,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目前,中国电话用户世界第一。 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进步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列举邮政、电报、电话等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从出行方式、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同世界联系等方面归纳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难点: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课标分析 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专题分析 1、本专题概况: 本专题主要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勾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思考中国社会百余年间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巨大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本课在本专题的位置: 本目内容是第一目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一目、第三目一道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的内涵,是缺一不可的。 3、新旧教材之比较: (1)、新教材是必修内容而老教材大部分是自读选修内容。(2)、新教材涉及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内容十分全面、系统、完整,而老教材是零星、分散、孤立在一些章节里的。(3)、新教材时代性强,而老教材不能体现。等等。 (三)、教学目标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影响。 (五)、教材内容简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由于交通、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一目“交通工具的更新”,教材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如:轿子、马车到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再到机械动力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另一方面是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

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

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 小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可是我们的小学生是否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呢?面对青少年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就小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教育探索,有必要对小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现状和意识进行调查研究,并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交通法规的认知水平。 我们可以发现,在农村小学,家长接送孩子的少,基本上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上下学。但是就是在这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安全违章现象:1、横穿马路;2、过马路聊天打闹;3、在路上追跑打闹,等等。.总归说起来都是没有安全意识,侥幸心理作怪。 1、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要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参与。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法律故事,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法律要闻,然后用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来学习法律知识。教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把内容与教材中的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遵纪守法能使家庭、社会安定,国家发展。以此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交通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节目,并把其中与笑学生有密切联系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分析,用以案说法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3、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开设模拟小法庭,交通相关的小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次逐步提高学生的知法水平。这一些在我校就应该有所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交通法规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者开展交通法规竞赛活动,看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纪录片,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它关系着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将来。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课件、录像、vcd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国家的交通标志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了解,通过生动活泼的交通安全教育课,让每个小学生都认识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学校要定期开展交通法规的安全知识教育,用图片展览的方式,或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让更多的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通安全的管理活动来。 交通安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和全社会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麻痹大意,要警钟长鸣,长抓不懈,确保青少年学生的安全,使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交通法规是生命之友,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个公民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终身受益。 因此学生应掌握如下交通安全常识: 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指南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 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