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游戏: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2、儿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行为及问题的矫治,针对儿童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

3、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清游戏,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4、手段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段性游戏。

5、手指游戏:是配合儿歌或歌曲的节奏进行的手指表演游戏。

6、嬉戏:是一种游戏动作,指故意做“坏事”或做某种动作来取乐,有幽默、玩笑、逗乐的性质。

7、益智图:拚图类的一种。是类似于七巧板设计思想的图形板块,由清代童叶庚创制。其板块切割比七巧板更为复杂,由15块具弧角勾股之形的板块合成一方,散则可以拼排各种文字事物图形。

8、精力过剩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当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9、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10、幼儿园游戏: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宏观关照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它已成为整个幼儿园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的组织形式。

11、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需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活动。

12、预演说:这种观点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以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投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二、填空题:

1、①燕几;②唐图。

2、①想象性游戏;②运动性游戏。

3、①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②联合游戏。

4、①自然发展;②引导发展。

5、①同态同源;②逐步分化。

6、①自然状态;②教育背景。

7、①巫术说;②游戏说。

8、①严教;②乐学。

9、①科学性质的小实验;②戏法之巧。

10、①安全感;②依赖感。

11、①1—2岁;②3—6岁。

12、①格罗斯;②复演说。

13、①20世纪20年代;②新中国成立。

14、①内容;②名称。

15、①虚构性;②有序性。

16、①重复性;②个人随意性。

17、①2—3个月;②感觉性游戏。

18、①语言游戏;②伙伴游戏。

19、①帕勒;②蒙尼格。

20、①象征性游戏;②规则性游戏。

21、①自然发展;②引导发展。

22、①同态同源;②逐步分化。

三、简答题:

1、幼儿园诞生之前西方对游戏与教学的认识和实践有什么特点?

(1)缺乏游戏与教学关系的系统论述;

(2)注重游戏的外在功能

2、简述外国游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至30年代,这一阶段进行了许多研究,试图客观的观察、描述幼儿的主要特征,寻找建立游戏发展常模,对结果作简单的分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这是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幼儿游戏的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发展心理学理论支配下的新的游戏理论;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游戏研究发展的飞跃阶段。在这一阶段,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这时的研究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十分重视游戏对于学前幼儿认知发展作用的研究。

3、简述游戏的观察判断指标有哪些?

游戏的观察判断指标

4、游戏的描述性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5、简述游戏环境的多样性特点与组织?

(1)多样性是指各种不同的游戏数量,即每位幼儿的游戏材料和空间必须不只一种,才能让幼儿以她们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速度选择游戏,从容地操作、探索和扮演;

(2)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和经验提供。例如,提供不同难度或复杂度的拼图、玩具或美劳工具材料,让每位幼儿得以按其能力和经验做不同的选择运用;

(3)可在室内提供攀爬架、墙面攀爬绳网、墙角的拳击袋等体能器材;提供单独游戏和合作游戏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选择独自玩或是和其他幼儿一起玩。

6、简述婴儿游戏的意义是什么?

(1)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2)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

(3)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

7、简述以物为中介的游戏有哪些性质?

(1)重复性;

(2)指令性;

(3)模仿性;

(4)交互性。

8、简述游戏与教育的区别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教育者自发自选的活动,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

(2)游戏侧重于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来组织活动;

(3)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

9、简述游戏环境的自发性特点与组织?

(1)将开阔的室内空间以橱柜、架子、桌子、或隔板等分隔成各个游戏区域;

(2)界定游戏区的范围和特性,能增进幼儿与设备材料之间的互动;

(3)从幼儿的视线和高度看,使游戏区之间留有清楚的流动路线,方便与幼儿转换或联络游戏区;

(4)材料和玩具有系统地分类呈现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减少对成人的依赖;

(5)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操作游戏材料。

10、开展家庭游戏有什么好处?

(1)可以增强父母与孩子的亲近感和亲密感,消除和缓解亲子之间交往和沟通不畅所造成的淡漠、紧张;

(2)能促进孩子在身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有效发展;

(3)家庭游戏还有利于亲子双方的身心健康。

11、试述游戏情节之内的介入有哪几种?

(1)角色的扮演:教师参与扮演游戏中的角色,运用口语、动作、衣饰、道具等示范角色的扮演方式;

(2)物体的扮演:教师向幼儿暗示如何运用日常的物体来扮演;

(3)行动和情境的扮演:教师激发幼儿对角色的行动和情境的想象和模拟;

(4)持续性:教师可建议增加扮演的情节意识游戏持续发展;

(5)交互作用:如果幼儿缺乏与人互动,教师可扮演一个较次要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12、简述游戏的本质性特征有哪些?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四、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

1、举例说明观察客观化原则是什么?

(1)用[感官]观察,避免用[感觉]观察;

(2)少用“绝对”的陈述,可加上一些“条件”使描述较客观;

(3)使用具体、可观察到的叙述。

2、用图表的形式说明教室的四类性质划分。

湿的(用水)

静态(粘贴)动态(玩沙、水、)

用水(手指画)用水(水彩画种植)

静态动态

静态(看书)动态(韵律)

不用水(桌上玩具)不用水(积木)

干的(不用水)

3、试述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和作用。

(1)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a预先经验准备

b保证游戏时间

c提供空间与材料

(2)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a观察目的

b观察态度

c观察要点

(3)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a材料的支持

b语言的支持

4、举例说明区域空间的大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何关系?

(1)较大的空间可增加运动的想象性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大以致无人际互动(2)较小空间能产生安静的社

会性游戏和结构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小以致多身体攻击;

(3)因此要创设一个空间密度适中的有效空间(有举例)五、游戏设计:

请从训练五指的目的出发,编制一个手指游戏。要求:

1、有名称

2、有目的;

3、有准备

4、有玩法及儿歌介绍。

学前儿童游戏试卷(精选.)

学前儿童游戏试卷 出卷人:赵志红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以_____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A.学习 B.游戏 C.教学 D.体育 2.带有“好像”和“假装”特点,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 A 结构游戏 B 感觉运动游戏 C 练习游戏 D 象征性游戏 3. 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A格鲁斯B斯宾塞C霍尔D艾里克森 4.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的结束期是() A. 6—11岁 B. 7—12岁 C .8—13岁 D. 9—14岁 5. 儿童游戏研究始于() A.18世纪下半叶 B.18世纪上半叶 C.19世纪下半叶 D.19世纪上半叶 6.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依德 B. 班都拉 C. 福禄贝尔 D. 陈鹤琴 7.190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标志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地点是在 A北京B湖北武汉 C湖南长沙D湖北武昌 8.用雪堆雪人属于() A 感觉运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结构游戏 D 规则游戏 9.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练习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角色游戏 10.以下不属于有规则的游戏是()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C音乐游戏D玩雪游戏 11.幼儿结构游戏的基础是() A活动目的B结构材料 C 建构成果 D 游戏规则 12.“按颜色分类”的游戏属于() A活动性游戏 B语言游戏C感官游戏D智力游戏 13.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 合理的学期计划 B 足够的游戏空间 C 充足的游戏时间D足量的游戏人数 14.评价游戏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是() A 教师是否是游戏的指导者 B 儿童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C儿童是否是游戏的主人D教师是否是游戏的参与者 15.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室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 20平方米 B 40平方米 C 50平方米 D 60平方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帕顿根据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对幼儿游戏行为分为偶然的行为、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种类型。 2.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 3.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平行介入、合作介入和指导性介入。 4.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5.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感觉运动游戏 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的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所组成。 2.角色游戏 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3.创造性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期末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______为基本活动。 2.幼儿园中最典型的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和_____。 3._______是最早形成的社会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4.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环境的创设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要充分体现儿童的心里特质,这体现了_________的原则。 5.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的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叫象征性游戏,这种游戏是_______游戏。 6.______是规则游戏的核心组成部分。 7.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叫________。 8.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 9.按照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幼儿园空间标准,室内人均不少于_____平方米,室外人均不少于4平方米。 10.来源于民间游戏,又是典型的角色游戏,常常出现在小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这种游戏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11.儿童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积木、零部件、沙、水等来进行建造的游戏叫做()。 A. 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12.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幼儿园的幼儿每天室外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小时。 A. 1 B. 2 C. 3 D.4

大班蒙氏数学小结

大班蒙氏数学小结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让幼儿经历100以内数与量对应的过程。 2.操作中,继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专注、细心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2.学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橡皮泥;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21-22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游戏:点兵点将。幼儿站成圆圈,教师站在圈内,和幼儿一起念儿歌(儿歌附后),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逐个抚摸幼儿的头。当念完最后一句后,所有被摸过头的幼儿高高举起右手,大喊一声:“到!” 2.集体活动。 ① 复习数位。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123”,请幼儿说说这个数字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② 学习按数取珠。 创设情境: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金色珠要和数字卡片做朋友,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教师拿出一粒金色珠,提问:“有几粒珠子?可以用哪个数字卡片朋友表示?”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放在这粒珠子的下面。WW 教师再取出一串金色珠,提问:一串珠子有几粒,它的数字朋友是谁?接着问:两串呢,三串呢,一片金色珠呢? 教师拿出数字片,如78,先读出数字卡片,然后取出7串金色珠和8粒金色珠摆在数字卡片“78”的下面。 ③ 幼儿自由操作练习。 3.游戏活动。 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报数或出示数字卡,幼儿迅速拿出相应数量的金色珠,并相互检查。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4.分组活动。 教师:数字卡片和金色珠想分头说说悄悄话,我们来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按数取珠。幼儿两人一组,一人出示数字卡片,另一个按数字卡片取相应的金色珠。 按数做珠。幼儿自由分组,每组4-5人。每组提供数字卡一张。幼儿按照卡片上的数字,用橡皮泥做出等量的泥珠。绿色的

学前儿童游戏价值(精选.)

举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儿童最喜欢游戏,渴望游戏,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并认识周围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儿童与游戏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游戏促进儿童生理的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游戏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游戏促进大脑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锻炼思维,在跳跃奔跑过程中身体机能得到了发展。 儿童活泼好动,游戏正好满足了儿童的身体素质的需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管哪种游戏都能促进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如表演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进行动作、表情、语言的表演、这些表演动作都能让儿童的身体体能得到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素质健康地发展。在各体育活动中,利用游戏的形式组织的体育活动都能让儿童在游戏中练习走、跑、跳、平衡、钻、爬等身体动作,也还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运动器材,如沙包、绳子、皮球、键子等让儿童得到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儿童身体增强儿童的体质,促进了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游戏在幼儿教室里随处可见,它常常发生在最平常的环境里。例如,小班小孩喜欢自言自语,他们满足于自己对自己说话的快感。3岁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且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充分证明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语言交往成为区别角色游戏和其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儿童从同伴那儿学习新的词汇和概念提供了机会。游戏又提供了重复练习语言及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使幼儿学的有趣和自然,游戏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2.游戏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以其特有的没理吸引儿童,让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由的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积极开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解决。 例如,在建构性游戏中,儿童会发挥自己想象力,用积木或者雪花片搭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K12学习】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一.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二.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体验不同的测量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测量的兴趣。 2.知道测量的结果与量具有关,即量具长,测量次数少,量具短,测量次数多。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准备: 1、教具准备:直尺和绳子 2.学具准备:测量用的等长的吸管棒、铅笔、小木棒、牙签、积木若干,统计表若干。在黑板上和室内地面都布置好独木桥的场景。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走“独木桥”。让幼儿自由体验,用脚尖挨着脚跟测量独木桥的长度。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 问幼儿走了多少步?为什么大家走的步数都不一样。 小结:刚才我们用脚尖挨着脚跟走,量了独木桥的长度,这种方法啊就叫测量。 (2) 发散幼儿思维:你还知道其他的一些测量工具吗?并引发幼儿思索: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 (3) 教师用直尺和绳子分别在黑板上对独木桥进行测量,重点讲解测量的正确方法:即测量时,量具要首尾相连。 (4) 通过观察,比较,提问,引导幼儿小结出量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分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指导

教学辅导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综合练习试题

《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综合练习试题 一、填空题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2.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包括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3.我国根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4.幼儿园活动室内常设的游戏活动区域有(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益智活动区等。 5.室内游戏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空间利用、活动区划分、墙面及顶面规划、走廊空间及地面的规划。6.在游戏时间安排上,小班、中班前期应该多(安排象征游戏),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大班可增加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的时间。 7.成型玩具对(0-3 )岁的幼儿来说可以引起游戏的兴趣,未成型的玩具对( 3 )岁以上幼儿更具吸引力。 8.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9.角色游戏的象征性体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三方面。 10.表演游戏的种类包括幼儿表演、(桌面表演)、木偶表演、(影子戏)。 11、表演游戏的特点:表演性、游戏性、创造性 12、表演游戏的(表演性)特点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它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13、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包括:舞台、布景;道具、服饰(象征性的)与角色 14.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接、镶嵌,排列、堆积,黏合,穿、编,(螺旋)的技能。 15.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模式包括(模拟构造)、命题构造、(自由构造)三种。 16.(象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 17.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游戏。 18.规则游戏的特点有(目的性和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和(由成人编制和指导)。 19.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0.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21.儿童主观因素对游戏的影响有: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22.游戏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游戏主题、材料、行为习惯等方面。 23.小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游戏材料方面的情况)。24.中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之间的冲突)。 25.大班游戏观察的重点在于(幼儿如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游戏)。 26.游戏观察计划的制定涉及(对象的选择)、(内容的确定)、(标准的选定)和(记录方式的设计与选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27.(游戏评价)是幼教工作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条件、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8、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外部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对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和所使用的材料的观察,我们可以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 29、表演游戏是一种重“游戏性”的戏剧表演,引导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保持“好玩”和“无观众”状态,同时要注意几个必须环节;了解文艺作品―――提供表演的条件―――创设表演机会。 二、名词解释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2.游戏观察:是教育工作者在自然、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感知、记录、分析的过程。 2.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 3.游戏环境: 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4.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 5.结构游戏:是指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 6.表演游戏:是指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再现文艺作品内容的游戏。 7、智力游戏:根据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规则类游戏。 8、体育游戏—也叫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幼儿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动作、角色、情节和游戏规则组成,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 9、音乐游戏—是幼儿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按一定规定进行的游戏。 三、简答题 1.教师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考虑的要求有哪些 答: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游戏材料; 第二,投入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三,灵活投入游戏材料;第四,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

蒙氏数学

蒙氏数学教具展示顺序 1.第一个柜子:数与量的对应 数棒、砂纸数字、纺锤棒箱、零的游戏、数字与筹码、(彩色串珠) 2.第二个柜子:量的认识 数的形成、银行游戏、寒根板(1、2)、 100 10000串珠链、邮票游戏、点的游戏。第二个柜子与第三个柜子放串珠架 3.第三个柜子:十进法 接龙游戏(加算、减算)、乘法鸟瞰图、一百板和数宇卷(位置不固定) 4.第四个柜子 加法板乘法板减法板除法板分数小人分数延伸工作 数棒 直接目的:了解数的集合体。(量) 记忆从1——10的名称。(数词) 间接目的:为十进法做推备。 导入数的概念. 展示步骤:1、感官展示。2、认识量。3、量与砂纸数字板结合。4、合十。5、加算。 砂纸数字 直接目的:幼儿认识0——9的数字和数词。 间接目的:为数字书写做预备。 注意亊项:注意书写的笔顺。 展示步骤:1、名称练习(三阶段教学法)根据幼儿情况分两次进行 2、取量练习 3、制作砂纸数字 数棒与数字 直接目的: 认识1——10数字与量的关系。 间接目的:进入十进法的准备。 数量概念的导入。 展示步骤:1、数棒与砂纸数字对应。2、砂纸数字与数棒相对应 纺锤棒箱 直接目的:指导0的概念。 加强数与量的结合的概念。 间接目的:练习9以内的点数。 晨示步骤:有两种展示方法。(美国、台湾) 零的游戏 直接目的:加强0的概念的练习。 间接目的:线习9以内的点数. 展示步驟:1、第一次零在老师手里。2、第二次零在幼儿手里。 数字与筹码 直接目的:了解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种。 间接目的:认识数的念法与相同量的关系。 展示步驟:1、配合数字排列红色筹码。2、奇数与偶数的名称练习。

学前儿童游戏选择题(答案)

1.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是( A )。 A.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身体活动需要的满足 D.社会交往需要的满足 2.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现象表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D ) A.认知发展的需要 B.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C.生理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3.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到最佳水平,说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 A ) A.生理发展的需要 B.认知发展的需要 C.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D.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4.游戏活动的外显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 B ) A.表情 B.动作 C.角色扮演 D.言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包括三种需要,分别是( BCD ) A.身体活动的需要 B.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敬(认可)的需要 E.认知水平的需要 6.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 C ) A.拜敦代克 B.艾里康宁 C.霍尔 D.斯宾塞 7.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 C ) A.精神分析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8.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C ) A.皮亚杰 B.蒙尼格 C.埃里克森 D.伯勒 9.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这个过程是( B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0.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 A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1.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B ) A.外驱力学说 B.内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2.“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这种游戏组织方式的理论基础是( B )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1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 A ) A.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游戏是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C.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 D.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14.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 A ) A.身心全面发展价值 B.认知发展价值 C.行动发展价值 D.情感发展价值 15.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说,游戏的实质在于( A ) A.同化超过了顺应 B.顺应超过了同化 C.就是一种同化 D.就是一种顺应 16.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技术的学派是( B )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课程标准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关于幼儿游戏及开展与指导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分类、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及教育价值;教育实施部分阐释幼儿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原则以及做好对幼儿游戏的教育指导及评价等诸多实践性的思路、策略和方法。全书所阐述的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具有抽象理论思维的特点,同时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教育价值,理解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游戏、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在教育中实施游戏的基本环节和任务,努力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教育指导的实践能力,增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贯彻与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和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游戏的分类部分,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见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并要求写出见习报告。要求学生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努力掌握本学科的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注意联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各种能力,如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等。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大部分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具体包括课程预习(占总评成绩的10%)、课程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课堂考勤(占总评成绩的10%)、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课外阅读(占总评成绩的10%)五个方面构成,符合学校关于成绩评定的规范。 2.考题设计 考题的重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种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其中客观题占50%左右,主观题占50%左右。 二、本文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立体地把握游戏的构成及游戏特征的层次组合,掌握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般指标。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游戏的多重涵义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 第三节游戏的分类 考核要求: 一、游戏的多重涵义 1.识记:(1)作为进步的游戏;(2)作为进步的游戏;(3)作为力量的游戏;(4)作为身份认同的游戏;(5)作为想象的游戏;(6)作为自我的游戏;(7)作为无聊的游戏。 2.综合运用:理解七种涵义中游戏的差异,并能够举例。 二、幼儿游戏的特征 1.识记:(1)纽曼的“三内说”;(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3)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2.领会:(1)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一般认识;(2)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 别与联系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3)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不同。 三、游戏的分类 1.识记:(1)从各种角度出发把幼儿游戏划分的类型;(2)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联合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的概念。 2.领会:(1)幼儿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按游戏的教育作用的分类;(3)游戏按照时间的分类;(4)游戏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分类。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2018-01-16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一.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二.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体验不同的测量方法,培养幼儿对自然测量的兴趣。 2.知道测量的结果与量具有关,即量具长,测量次数少,量具短,测量次数多。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准备: 1、教具准备:直尺和绳子 2.学具准备:测量用的等长的吸管棒、铅笔、小木棒、牙签、积木若干,统计表若干。在黑板上和室内地面都布置好独木桥的场景。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走“独木桥” 。让幼儿自由体验,用脚尖挨着脚跟测量独木桥的长度。

2.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 问幼儿走了多少步?为什么大家走的步数都不一样。 小结:刚才我们用脚尖挨着脚跟走,量了独木桥的长度,这种方法啊就叫测量。 (2) 发散幼儿思维:你还知道其他的一些测量工具吗?并引发幼儿思索: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 (3) 教师用直尺和绳子分别在黑板上对独木桥进行测量,重点讲解测量的正确方法:即测量时,量具要首尾相连。 (4) 通过观察,比较,提问,引导幼儿小结出量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分组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2)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 五.教师展示各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六.活动延伸: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个位、十位、百位,了解数位之间的关系。 2.喜欢认识数位的数学活动,体验基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如“39”、“139”等。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金色珠”;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19―20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完整版)学前儿童游戏教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程 总学时: 36 理论授课学时:18 实践(实验等)学时:18 学分:2 理论授课学分: 2 实践(实验等)学分: 适用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 执笔人:审定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游戏概论,以及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教学游戏等幼儿游戏的实践与指导。 (二)课程目的 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使学生了解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在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认识游戏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 2.使学生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掌握各类游戏的特点,能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指导幼儿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 3.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构造等基本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游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创编各类教学游戏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蒙氏数学教案 活动名称:多角度分类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第五册1-2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在线上做相应的动作。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是个娃娃来做客,它们都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1、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 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2、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第一页,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 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分“水果”。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先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 第三组:分扣子。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活动名称:多角度排序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探索将物品按多种方法交替重复的的排序。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对物体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彩色棋”,印有不同图案的纸条若干。 2、学具准备:“彩色棋”,几种不同形状的印章,彩笔、长条白纸,彩色珠及绳子若干,彩色纸条、胶水若干。

(完整版)学前儿童游戏练习试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 一、填空题 1、在游戏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______的研究式样。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_。 3、190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_湖北幼稚园_____,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的诞生。 4、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____、三段论式____”的方法模式。 5、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_,他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游戏作为专家对象来研究的人。 6、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7、弗洛伊德认为,游戏可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________”的驱使。 8、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_______的协调与整合。 9、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_______。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 10、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以_______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________。 11、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是________,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12、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游戏是儿童________的活动。 13、由于0~2岁的婴儿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因而婴儿游戏以________为主。 14、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5、游戏特征“三内说”的代表任人物是______。 16、纽曼提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17、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______、动作、________、言语、材料(玩具)等。 18、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_________、象征和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9、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20 、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是________与________。 21、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_______,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22、通过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将儿童(2~6岁)的游戏行为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成六种的人是_______。 23、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不同,可将游戏分为两类:_________、_________。 24、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景转变、______、_______。 25、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的是_____,即角色扮演。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26、角色扮演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心理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_________、_______等。 27、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是________。它构成游戏的核心。它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主题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_________的发展。 28、_________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_________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邱学青著(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游戏及其特征 第一节游戏的定义 表明儿童区别游戏与上课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内容、二是活动的形式、三是名称。 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1) 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游戏文化,另一种是缺游戏文化。 (2) 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1) 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词和观念是由语言创造的,每种语言在形成它关于游戏的观念和表达其意思时,往往只有一个词、一个意思,而游戏的含义是很多的,一个普遍的游戏范畴并非用一个词就能表达。 (一)外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在梵语中游戏有四层含义:动物、儿童、成人的游戏、风或浪的运动 (二)汉语中关于游戏的表述 主要有玩、游、嬉、遨等 从汉语中有关游戏的解释中,可以窥见游戏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游戏是一种供人们在休息,闲暇时娱乐的活动或运动。 第二,游戏有不认真、不严肃等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 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 游戏是练习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活动,儿童先天的本质不能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 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发展而长大成人的。因此,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 游戏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儿童从游戏 游戏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二是在人类的群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三是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2)健康的儿童期是健康的成年期的先声,即一个健康的孩子拥有那些一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便能够造就充实的人性的所有特性。即继续发出欢笑、歌唱、跳舞、恋爱、尝试和探索。 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三大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里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

大班上学期蒙氏数学教案

大班上学期蒙氏数学教案 蒙氏数学公开课教案 活动名称:蒙氏数学 活动内容:《数学王国运动会》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活动,开动脑筋思考,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2、在操作和游戏中复习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提高加减式题口算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加、减法板”“数字卡片”写有1-5的数 字车库、写有5以内加减法的数字汽车、有1-5数字的桃子卡片, 2、学具准备:“加减法板”;“数字卡片”;写有1-5加减法的信封若干,邮筒五个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好!我是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5,我们数字

王国举行了一场趣味运动会,国王让我邀请大班所有的小朋友参加,你们想去吗?幼儿:想 教师:我们要进入数字亡国了,请小朋友脚跟碰脚尖走,沿着蒙氏线走,心里默默数数,看要走多少不才能走到数字王国? 二、集体活动 游戏汽车拉力赛 教师:请小朋友把红色和蓝色的定规尺分类放好,今天集体比赛的项目就是汽车拉力赛。每个小朋友都有一辆小汽车,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完 成上面的题目,将汽车停在相应的车库里。幼儿操作加减法半,计算出汽车上的算式的得数,并将车放在相应的车库。 送信:这个环节注重孩子的口算能力,以及检验幼儿对5以内的加减法的掌握情况。王国里的送信员生病了,所以好多信件被积压了,今天我们来个比赛,比比看谁先把心送到小动物的邮箱里,幼儿取信封,看上面的算式计算出正确答案并投到相应的油桶里 三、分组活动:摘桃子比赛:这个环节注重发展幼儿的交往、协作能力。将全班幼儿分成5组,教师设计了问题情境:小猴子想摘桃子,可桃树的主人说:“你只要说出三道加法或减法的试题,答案正好是桃子上的数字,我就把桃子

大班蒙氏数学教学设计

大班蒙氏数学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大班蒙氏数学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通过操作学具,让幼儿经历100以内数与量对应的过程。 2.操作中,继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专注、细心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2.学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橡皮泥;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3.《操作册》第6册第21—22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游戏:点兵点将。幼儿站成圆圈,教师站在圈内,和幼儿一起念儿歌(儿歌附后),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逐个抚摸幼儿的头。当念完最后一句后,所有被摸过头的幼儿高高举起右手,大喊一声:“到!” 2.集体活动。 ① 复习数位。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123”,请幼儿说说这个数字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② 学习按数取珠。 创设情境: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

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金色珠要和数字卡片做朋友,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教师拿出一粒金色珠,提问:“有几粒珠子?可以用哪个数字卡片朋友表示?”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放在这粒珠子的下面。 教师再取出一串金色珠,提问:一串珠子有几粒,它的数字朋友是谁?接着问:两串呢,三串呢,一片金色珠呢? 教师拿出数字片,如78,先读出数字卡片,然后取出7串金色珠和8粒金色珠摆在数字卡片“78”的下面。 ③ 幼儿自由操作练习。 3.游戏活动。 游戏“看谁拿得对”。教师报数或出示数字卡,幼儿迅速拿出相应数量的金色珠,并相互检查。看谁拿得又快又对。 4.分组活动。 教师:数字卡片和金色珠想分头说说悄悄话,我们来把它们组织在一起。 按数取珠。幼儿两人一组,一人出示数字卡片,另一个按数字卡片取相应的金色珠。 按数做珠。幼儿自由分组,每组4—5人。每组提供数字卡一张。幼儿按照卡片上的.数字,用橡皮泥做出等量的泥珠。绿色的橡皮泥代表个位,一粒绿珠表示一个“1”;蓝色的代表十位,一粒蓝珠表示一个“10“。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做简单小结,引导幼儿将学具收拾好。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标准 -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游戏》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2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游戏已成为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针对二期课改对幼儿园游戏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兼顾中职学前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以提高学生游戏指导和设计能力为目的,以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原来游戏理论的比例,加大了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指导策略的比例,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并融入幼儿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体验,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36时。 2、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掌握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在教育教学和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幼儿通过游戏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能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适合该年龄段幼儿进行的游戏并制作教玩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