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探究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唐希明

07、08、09年宁夏(海南)经历了三年的调查和摸索,已成为随后进入新课标的其它省份高考的模式和样板,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全部进入新高考。作为先行者,四省区的新高考将对后续进入的省份产生极大影响,必然引起大家的关注且认真地探究。本文通过对新高考数学卷综合评析,和大家探讨新高考对新课改数学教学启示。

一、新高考的基本模式

07:增加选考题,保持平稳,常模考试。

08:能力+兼顾平稳过渡+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例如:如何考查探究能力等。

09:仍然强调能力+关注过程与方法

(如何在数学中体现),加大应用意识,逐步推进新课程在考试中的体现。 2010年与09年相比较(考纲、考试说明)

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文科加入基本不等式的证明,09年成为全国的考试说明。

二、能力立意的解读

1. 能力立意

(1)以数学内容为基点,以基本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立足点,突出考查一般能力的具体表现,定量的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以多元化、多途径、开放式的设问背景,全面测量学生的观察、试验、联想、猜想、归纳、类比、推广等思维活动的水平,激发学生探求精神,求异创新的新思维,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思想。

(3)以能力考查为核心,测量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①运算能力:

例如:09

Ⅰ. 复数

=+---+i i i i 32233223 A 、0 B 、2

C 、i 2-

D 、i 2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和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

【命制过程】本题的设计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对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考查考生对复数的理解和对复数运算法制的掌握,考生应用基本的运算规则就可得到解决;二是把试题设计成两个共轭复数差的形式,以此来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和优化解题过程的能力,让不同能力的考生得以发挥。

【解题思路】思路1

()()()()13322313322332233223i i i i i

i

i i

---++=+---+=i 2 思路2

()()

i i i i i

=++=-+1332233223, 因为

i i 3223-+与i i 3223+-互为共轭复数,所以

i i i i i 232233223=+---+ 思路3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232233223322332233223=+----+---+-=+---+ 【答案】(D )

【试题评价】 试题把对复数的理解和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作为考查的重点,体现《课程标准》对复数教学的要求。在试题的设计上以“两个共轭复数差”的形式呈现,把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对能力的考查巧妙结合起来,为不同能力的考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

Ⅱ. 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4a 、22a 、3a 成等差数列,若1a =1,则4S =

A 、7

B 、8

C 、15

D 、16

【考查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考查等差数列的概念,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命制过程】 提取等比数列{}n a 中的项1a 、2a 、3a ,并设计成14a ,22a ,3a 成等差数列,可控制运算难度,使考生在求解等比数列公比的过程中,准确运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综合反映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思路】 设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由14a ,22a ,3a 成等差数列,得

24a =14a +3a ,即0442

=+-q q , 因此q =2,所以()1511414=--=

q q a S 。

【答案】(C ) 【试题评价】 试题对数列的考查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为重点,恰当设置数列中各量之间的关系,使运算过程简洁明了。

Ⅲ. 已知函数()()x

e b ax x x x

f -+++= 323 (I)若3-==b a ,求()x f 的单调区间;

(II)若()x f 在(∞-,α),(2,β)单调增加,在(α,2),(β,+∞)单

调减少,证明6>-αβ。

【考查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运算和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综合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命制过程】 试题对函数()x f 的表达式作了细致的设计,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函数单调性与导数关系的理解,同时考查考生对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运算法则的掌握,考查不等式的求解运算能力。本题设置两个问题,紧紧围绕函数的单调性展开,从特殊到一般,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函数单调性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I )求()0>'x f 或()0<'x f 的解集。

(II )关键是将条件转化为()02='f ,()()0='='βαf f .

【答案】 解 (I )当3-==b a 时,()()x e x x x x f ---+= 33323

故 ()()()x x e x x e x x x x f ---++--+-='363 333223

()x x e x 93--=-

()()x e x x x -+--=33. 当3-'x f ;

当03<<-x 或3>x 时,()0<'x f .

从而()x f 在(∞-,-3),(0,3)单调增加;在(-3,0),(3,∞+)单调减少。

(II )()()()x x e a x x e b ax x x x f --++++++-=' 63 3223

()[]a b x a x e x -+-+-=-63.

由条件得:()02='f ,即()06223=-+-+a b a ,

故a b -=4,从而()()[]a x a x e x f x 2463-+-+-='-.

因为()()0='='βαf f ,所以()()()()βα---=-+-+x x x a x a x 22463

()()[]αββα++--=x x x 22. 将右边展开,与左边比较系数得,2-=+βα,2-=a αβ,

故 ()a 41242-=-+=-αβαβαβ.

又 ()()022<--αβ,即()042<++-βααβ,

由此可得6--αβ.

【试题评价】试题紧紧围绕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从特殊到一般进行设计,层次分明,梯度递进,突出导数的工具性作用,把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到必要的深度。试题结构简洁,考查重点突出,方法具体明确,对中学数学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便的运算途径,并要求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并且按照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的能力。

例如:数列的调查,强调为特殊的函数来处理。

2. 数据处理能力

能通过文字、图形、图表与信息,提取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合理的处理,从而评价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分辨哪些有用,哪些多余。关注在运算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从而体现对问题所采取的价值、情感和态度。

例如 从甲、乙两品种的棉花中各抽测了25根棉花的纤维长度(单位:mm ),结果如下

甲品种:271 273 280 285 285 287 292 294 295 301

303 303 307 308 310 314 319 323 325 325

328 331 334 337 352

乙品种:284 292 295 304 306 307 312 313 315 315

316 318 318 320 322 322 324 327 329 331

333 336 337 343 356

由以上数据设计了如下茎叶图

根据以上茎叶图,对甲、乙两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作比较,写出两个统计结论: (1) (2)

【考查目的】本题通过对茎叶图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命制过程】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这是《考试大纲》提出的一个重要能力考查目标。本题希望考生依据所学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有实际意义的结论。本题所提供的数据具有真实的实际背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试题的结论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形成有价值的结论。

【解题思路】考生可以从平均数、中位数等方面回答。

【答案】①乙品种棉花的纤维平均长度大于甲品种棉花的纤维平均长(或:乙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普遍大于甲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

②甲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较乙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更分散(或:乙品种棉花的纤维长较甲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更集中(稳定);甲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的分散程度比乙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的分散程度更大)。

③甲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的中位数为307mm,乙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的中位数为318mm。

④乙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基本上是对称的,而且大多集中在中间(均值附近);甲品种棉花的纤维长度除一个特殊值(352)外,也大致对称,其分布较均匀。

注:上面给出了四个结论,如果考生写出其他正确答案,同样给分。

【试题评价】本题要求考生具有数据处理的能力,考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和方法去自主发现,主动探究,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使考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是新课程下高考命题关注考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关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考查的一次探索。在实际考试中,考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不止上面给出的四种,相信绝大数考生会给出自己的解答,这就为广大考生展示创新意识,发挥创造能力提供了空间,这将对中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当然,答案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阅卷带来一定困难,但这也是对数学阅卷方式和方法的新挑战,是需要我们探讨的新问题,万不可因为阅卷的困难而放弃优化的考查形式。

3. 空间想像能力(和传统的要求一致)

强调推理与计算相结合,难度刻意的控制,并要求书写规范。

例如:

(1)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棱锥的全面积(单位:cm2)为:

A、2

24

48+

12

48+B、2

C、2

36+

24

12

36+D、2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三视图的概念和三视图的画图规划,要求考生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模型,会求棱锥的全面积,以此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命制过程】 在立体几何的数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和直观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题的设计希望考生能够理解三视图的概念,通过三视图的知识识别和建立所描述的几何体的直观模型,根据提供的相关量进行计算。试题没有标注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就是要规范画三视图的规划。题目中“一个棱锥的三视图”的条件,可降低由三视图识别所表示的几何体的难度。

【解题思路】 由三视图可得几何体的直观图为

右图所示的三棱锥A —BCD ,其中,∠BCD=900,

CD=BC=6,平面ABD ⊥平面BCD ,AC=AD=AB 。

【答案】 (A )

【试题评价】 本题对三视图的画图规则提出了

严格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三视图教学的能力要求。在中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形成科学严谨的学风。

(2)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线段B 1D 1上有两个动点E 、F ,

且EF=22

同,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AC ⊥BE

B 、EF//平面ABCD

C 、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

D 、异面直线A

E 、B

F 所成的角为定值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空间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以及三棱锥的体积,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命制过程】 以正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课程标准》在立体几体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特点。本题的设计力图体现这种特点,以正方体为载体,考生可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去形成问题的结论。把E 、F 两点设置成动点,使几何元素间的关系处在局部变化中,这就要求考生从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去认识和理解几何体中元素间的关系,使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思想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是《课程标准》在立体几何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尽管本题中的结论(D )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出判断,但考虑到《课程标准》对角的计算要求,本题在命制过程中对有关量作了精心设计。

【解题思路】 点E 在B 1D 1上运动时,BE 实质上是平面DBB 1D 1上过B 的任意一条直线。由于AC ⊥平面DBB 1D 1,所以AC ⊥BE 。

EF 与平面ABCD 的位置关系,实质上是D 1B 1与平面ABCD 的位置关系,所以EF//平面ABCD 。

E 、

F 在运动的过程中△FBE 的形状在变化,但△FBE 的顶点B 到底边EF 的距离就是点B 到直线B 1D 1的距离,这是定值,另外EF=22

,所以△FBE 的面积是定

值。三棱锥A —BEF 的顶点A 到底面△FBE 的距离就是点A 到平面DBB 1D 1的距离,这也是定值,所以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因此选(D )。

对于异面直线AE 、BF 所成的角是否为定值的判断,我们只要取两种 特殊情况,将点E 运动到D 1和将点F 运动到B 1,分别计算异面直线AE 、BF 所成的角,就可以得出结论。当顽,考生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方法进行求解。

【答案】 (D )

【试题评析】 试题巧妙设计把正方体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展现出来,通过动点运动的设置,使点、线、面处在局部的变化中,使“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和“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几何体”的思想充分得到体现,使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处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

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套用判定定理的状况,对考生

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

(3)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2倍,P 为侧棱SD 上的

点。

(I )求证:AC ⊥SD ;

(II )若SD ⊥平面PAC ,求二面角P —AC —D 的大小;

(III )在(II )的条件下,侧棱S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BE//平面PAC 。若存在,求SE:EC 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考查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大小的计算,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命制过程】 本题以考生熟悉的四棱锥为基本模型,试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综合推理论证”和“向量计算验证”两处方法的难度均衡。试题采用分步设问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有利于立体几何的教学。

【解题思路】 可选择综合推理论证的方法或向量计算验证的方法求解。

【试题评价】 试题以考生熟悉的几何体为载体,通过解答问题的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试题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充分考查了立

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答中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辅助线的引入、解题方法的选择,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试题“综合推理论证”和“向量计算验证”难度兼顾的设计,反映了在立体几何的考查中要“论证”和“计

算”并举的命题方向,对中学立体几何的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4)如图所示,已知点P 在正方体ABCD —D C B A '

'''的对角线D B '上,∠PDA=600。

(I )求DP 与C C '所成角的大小;

(II )求DP 与平面D D A A ''所成角的大小。

【考查目的】 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

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考查线线所成角和线

面所成角的有关知识,考查考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命题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的计算问题。根据《课程标准》对于空间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计算主要通过向量方法解决的原则,本题以考生熟悉的正方体为基本模型,考生比较容易间直角坐标系,然后应用向量知识进行求角,可以较好地控制试题的难度。

【解题思路】 利用向量方法求解。

【试题评价】 本题以考生熟悉的几何体为载体,重点突出,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充分考查了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 探索能力

是测量学生学习能力最为核心的一个指标,进一

步体现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

例: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

线段B 1D 1上有两个动点E 、F ,且EF=

22,则下列结

论中错误的是:

A 、AC ⊥BE

B 、EF//平面ABCD

C 、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

D 、异面直线A

E 、B

F 所成的角为定值。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空间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以及三棱锥的体积,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命题过程】 以正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课程标准》在立体几何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特点。本题的设计力图体现这种特点,以正方体为载体,考生可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去形成问题的结论。

把E、F两点设计成动点,使几何元素间的关系处在局部变化中,这就要求考生从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去认识和理解几何体中元素间的关系,使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思想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是《课程标准》在立体几何部分教学内容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尽管本题中的结论(D)可以通过排除法得出判断,但考虑到《课程标准》对角的计算要求,本题在命制过程中对有关量作了精心设计。

【答案】(D)

【试题评价】试题的巧妙设计把正方体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展现出来,通过动点运动的设置,使点、线、面处在局部的变化中,使“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和“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几何体”的思想充分得到体现,使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处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套用判定定理的状况,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给一个动点?就给出一个探究的过程,通过直觉为出发点。

5. 推理论证能力

例如:

(1)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三个实数a、

b、c,要求输出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那么在空白

的判断框中,应该填入下面四个选项中的:

A、x

c>B、c

x>

C、b

b>

c>D、c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对程序框图基本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命制过程】算法是高中数学中的新内容,其

思想非常重要,《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程序框图

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命制本题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

阅读程序框图,理解程序框图所表达的算法和逻辑结

构,应用所学程序框图的基本逻辑结构进行准确判断,考查考生的逻辑结构能力。考虑到算法作为新增教学内容,各地各学校在教学上的差异,为了面向全体考生,试题在叙述中说明了本程序框图的算法思想是“求三个数的最大数”,降低了难度。

【解题思路】试题明确说明了所列程序框图是“求三个数的最大数”的一个算法框图,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空白的判断框中填写“判断条件”,仔细阅读程序框图,不难回答。

【答案】(A)

【试题评价】《课程标准》对算法部分的要求是在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程序框图的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不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

设计,应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本题准确地把握了算法教学的能力要求,设问形式也有所创新。

(2)如果执行右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入

=

h,那么输出的各个数的和等于:

x,5.0

2

-

=

A、3

B、3.5

C、4

D、4.5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考生对程序框图基本

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命制过程】正确理解程序框图的基本逻辑

结构是《课程标准》对算法教学的基本要求,本

题以考生熟悉的分段函数求值的算法为背景,渗

透输出数列的算法思想。考生通过阅读程序框图,

理解程序框图所表达的算法和逻辑结构,依程序

和要求输入和输出。

【解题思路】输入2-

x,依程序按步长

=

0.5增加,再把各个输出的y相加。

【答案】(B)

【试题评价】试题在分段函数求值的算法中巧妙镶嵌一个输出数列的算法程序,使试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这种创新,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能力的考查有机结合。试题着重算法思想,让考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准确把握了算法教学的能力要求。

强调阅读算法,通过一个怎样情况,解决一个怎样的问题。

5. 应用意识

原则: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

例如:

(1)为了测量两山顶M、N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

方向在A、B两点进行测量,A、B、M、N在同一个铅垂

平面内(如图所示)。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

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

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N间的距离的步骤。

【考查目的】本题以测量中应用解三角形为背景考查考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命制过程】本题以“不可到达两点”的距离测量为素材,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和问题设计,力图为考生提供一个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题尝试对“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考查,

试题对难度作了恰当控制。

【解题思路】应用“不可到达两点”的距离测量与计算方面的知识设计和计算,其测量数据必须是有条件实现的。

【试题评价】本题是新课程下高考命题的一个创新,是新课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考查的一次积极尝试。试题合量把握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引导考生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在解决问题的操作、设计、求证的过程中展示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对推动新课程“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有积极的意义。

(2)某工厂有工人1000名,其中250名工人参加过短期培训(称为A类工人),另外750名工人参加过长期培训(称为B类工人)。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按A类、B类分二层)从该工厂的工人中共抽查100名工人,调查他们的生产能力(此处生产能力指1天加工的零件数)。

①求甲、乙两工人都被抽到的概率,其中甲为A类工人,乙为B类工人;

②从A类工人中的抽查结果和从B类工人中的抽查结果分别如下表1和表2.

a)先确定x,y,再在答题纸上完成下列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就生产能力而方,A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与B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序哪个更小?(不用计算,可通过观察直方图直接回答结论)

b)分别估计A类工人和B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并估计该工厂工人的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随机抽样方法、频率分布直方图、样本数据的基本数字特征,考查考生绘制统计图表的动手能力及准确解读统计图表的统计意义的能力,考查考生运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概率知识。

【命制过程】 试题通过实际情境的设计,希望考生能够深刻领会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运用统计知识,从实际问题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获取样本,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分析,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为学科决策提供依据。本题中通过对两类工人的平均生产能力及生能力的稳定性的比较可以看出培训的重要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安排职工培训提供依据。

【解题思路】 应用统计与概率知识进行求解。

【试题评价】 合理安排抽样方法以获取有效的统计数据,整理、分析这些数据,并对统计问题作出尽可能准确、可靠的统计结论是统计学的基本内容。本题通过人们熟悉的情境设计,展示了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等统计的主要内容。本题的考查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的要求,考查目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

三、课标、考纲、考试说明的解读

定位:了解、理解、掌握这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对中学数学教学,新课程的推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提高授课的效率(有新课堂和有效教学)。

对了解、理解、掌握、行为动词的变化的准确把握。

例如:了解的要求。例如:双曲线的要求。

1. 设双曲线11692

2

=-y x 的右顶点为A ,右焦点为F 。过点F 且平行于双曲线

的一条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点B ,则△AFB 的面积为_________。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综合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命制过程】 本题要求考生理解双曲线的焦点和渐近线的概念,能够求渐近线的方程,能够根据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关系写出过焦点的直线FB 的方程,能够选择方法求截三角形的面积,以此考查考生对双曲线的几体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考查考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

【解题思路】 双曲线

116922=-y x 的右焦点F (5,0),一条渐近线的方程是x y 34

=,则FB 的方程是()534

-=x y . 求直线FB 和双曲线的交点B ,进而解三角

形的面积.

【答案】 1532

【试题评价】 试题突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关注研究直线和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检测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

2. 双曲线11242

2

=-y x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A 、32

B 、2

C 、3

D 、1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综合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考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命制过程】 本题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作了精心的设计,希望考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考生可以通过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得到焦点的坐标和渐近线方程,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考生也可以过双曲线的焦点作渐近线的垂线,形成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得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以此考查考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答案】 (A )

【试题评价】 本题将考生熟悉的知识点和方法精心设计,使解题方法灵活多样,让不同能力的考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试题突出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检测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

又例如对三角函数:

08:A 、ω、?对图象变化的影响

09:(改为)会画()?ω+=x A y sin 的图

3. 已知函数()()0sin 2>+=??ωx y 在区间

[0,π2]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ω=

A 、1

B 、2

C 、21

D 、31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角函数()?ω+=x A y sin 的图像的理解,要求考生了解参数ω,?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命制过程】 对三角函数()?ω+=x A y sin 的图像的考查,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能根据给定的函数()?ω+=x A y sin 的图像,了解参数A ,ω,?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命题时给出了函数()()0sin 2>+=??ωx y 的图像,仅设计了确定参数ω

的选项,目的是控制试题的难度,为顺利完成全卷的解答开好头。

【解题思路】 观察图像知,函数的周期是π,由

πωπ=2,又已知0>ω,得ω=2。 【答案】 (B )

【试题评价】 试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函数()()0sin 2>+=??ωx y 的图像垢教学要求,注意面向全体考生,侧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作为试卷的第一道题,恰当控制了难度,既体现了试题的考查功能,又起到了稳定考生情绪的作用。

4. 已知函数()()

π?π??ω<≤->+= , 0sin x y 的图像如图所示,则?=______.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角函数()?ω+=x A y sin 的图像的理解,特别是参数ω,?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命制过程】 对三角函数()?ω+=x A y sin 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主要通过“五点法”作图和研究参数A ,ω,?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命题时给出了函数()()π?π??ω<≤->+= , 0sin x y 的图像,考生可以通过“五点法”作图的思想或图像变换的思想确定参数?。

【答案】 π109

【试题评价】 试题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对函数()?ω+=x A y sin 的图像的教学要求,突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 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7,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6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 和b 的线段,则a +b 的最大值为:

A 、22

B 、32

C 、4

D 、52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三视图的概念,通过三视图想象空间图形,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计算过程中考查综合应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的能力。

【命制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直观能力。命制本题是希望考生能够理解题目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所学三视图的知识识别和建立所

描述的几何体的直观模型,利用直观图形的几何关系,通过均值不等式解决提出的问题,从而综合考查《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能力要求。

【答案】(C)

【试题评价】《课程标准》在立体几何部分的要求,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和传统的立体几何教学有较大不同。《课程标准》强调“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几何体”,“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题的设计体现了三视图的本质特征,要求考生真正理解三视图的生成过程,对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题改变了传统的命题方式,大胆创新,脱离具体图形考查三视图的知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中学立体几何教学的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寸把握的很好,将其核心融入系统和网络中进行理性思考,并非直接考查,凸现了高考试题在知识交汇点上的命题思路。

四、结构合理、稳定

五、新高考对新课程教学的启示

1. 努力把数学教学的过程转变成为师生共同探究和感悟教学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物资交流这,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很“有用”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数学思想和方法,它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高考数学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正是为了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理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亲历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每道题结论的探究,方法的探求经过,使学生养成“做数学”习惯。同时在学习数学中要边学边沟通,领悟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总结规律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并适时地渗透在解题中,在思考和交流中学习数学,在理解中感悟数学,在运用中体验数学,在赏识中更加喜欢数学为。当你用心与书

交流,与数学题对白时,心头就会逐渐升起淡淡的喜悦,就能体验到数学思维里的美妙和美妙思维里的数学。

2. 要严格按照课标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进行教学,重视通性通法,夯实好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考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持续学习数学的能力。随着“大众数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高考将更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与要求进行命题,数学中“空新鞋走老路”,随意拔高将得不偿失。事实上教学要求过高已使不少学生过早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自信心的被动学习造成许多高考数学“差生”,影响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其时高考试题易、中、难按3:5:2命题,80%是中等题和容易题,只有基础打好了,做低、中档题才会得心应手,做能力题才有保证。而用好课本教材又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教材不仅是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同时能力也是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许多考题还是由课本的例题、习题改编而成的,如海南卷理科第18题“求二面角”就源于课本复习题A组第7题。因此要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素材作用,要反复推敲,适当延伸和拓展,从中提炼通法,形成重点题型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这样,在解题时才能从记忆中寻找解题的途径,优化解题过程,融会贯通地掌握好基础知识。教学中要真正地重视通性通法,切实地淡化特殊技巧,将主要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强化解题规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大部分学生才能更乐于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整体数学成绩。

3. 重视探究和应用,增强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门思维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渠道之一,考查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就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开设研究性课题,为学生营造自己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会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同时提高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梁育民指出:新课改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新课改后的高考也需要一个完善过程。我们要积极、客观地分析新课改实际,要加强考后试题评价与研究,才能逐步拿出更加符合新课改实际的试题,使新课程高考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

试论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陈夏明 近三年的数学试卷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突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遵照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从题型设置、考察知识的范围和运算量,书写量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运算方法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好多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是课本题的变形和创新.这充分体现了高考数学试题“来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同时,也注重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综合,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的原则。 2009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与往年对比,总体保持平稳,个别做了修改,修改后更加适合中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大纲来看,高考主干知识八大块:1.函数;2.数列;3.平面向量;4.不等式(解与证);5.解析几何;6.立体几何;7.概率与统计。仍为考查的重点,其中函数是最核心的主干知识. 考试要求有变化: 今年数学大纲总体保持平稳,并在平稳过渡中求试题创新,试题难度更加适合中学教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加大文理卷的差异,力求文理学生成绩平衡,文科试题“适当拉大试题难度的分布区间,试题难度的起点应降低,而试题难度终点应与理科相同”。 试题难度没有太大变化,但思维量进一步加大,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不回避重点知识的考查。函数、数列、概率(包括排列、组合)、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

识仍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保持高考改革的连续性、稳定性,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命题. 针对高考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 1.注重专题训练,找准薄弱环节 2.关注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重视高考模拟试题的训练 4.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5.重视易错问题和常用结论的归纳总结 6.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优化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我建以审题与解题的关系要一慢一快: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解题要规范,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这非常重要,在平时训练时要严格训练. (3)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 (4)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特别不要“小题大做”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未心能拿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而且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 因此,我建议答题应遵循: 三先三后: 1.先易后难 2.先高(分)后低(分) 3.先同后异。

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汇编

高中数学之概率与统计 求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 (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A)=)()(I card A card =n m ;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 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n ; 设所求事件A ,并计算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依公式 ()m P A n = 求值; 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 (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A)+P(A )=P(A +A )=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n(k)=k n k k n p p C --)1(.其中P 为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 概率,此式为二项式[(1-P)+P]n 展开的第k+1项. (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合”: 求概率的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 ??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 即所给的问题归结为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 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 ?? ?和事件积事件 即是至少有一个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 第三步,运用公式()()()()()()()()(1) k k n k n n m P A n P A B P A P B P A B P A P B P k C p p -? =???+=+?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求解 第四步,答,即给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例1. 在五个数字12345,,,,中,。 例2. 若随机取出三个数字,则剩下两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是 (结果用数值表示). [解答过程]0.3提示:13 35C 33. 54C 10 2P ===?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2试题与答案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工农医类 (全国新课标卷II)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Ⅱ,理1)已知集合M ={x |(x -1)2<4,x ∈R },N ={-1,0,1,2,3},则M ∩N =( ). A .{0,1,2} B .{-1,0,1,2} C .{-1,0,2,3} D .{0,1,2,3} 2.(2013课标全国Ⅱ,理2)设复数z 满足(1-i)z =2i ,则z =( ). A .-1+i B .-1-I C .1+i D .1-i 3.(2013课标全国Ⅱ,理3)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3=a 2+10a 1,a 5=9,则a 1=( ). A .13 B .13- C .19 D .1 9- 4.(2013课标全国Ⅱ,理4)已知m ,n 为异面直线,m ⊥平面α,n ⊥平面β.直线l 满足l ⊥m ,l ⊥n ,l α,l β,则( ). A .α∥β且l ∥α B .α⊥β且l ⊥β C .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 .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5.(2013课标全国Ⅱ,理5)已知(1+ax )(1+x )5的展开式中x 2的系数为5,则a =( ). A .-4 B .-3 C .-2 D .-1 6.(2013课标全国Ⅱ,理6)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 =10,那么输出的S =( ). A .1111+23 10+++ B .1111+2!3! 10!+++ C .1111+23 11+++ D .1111+2!3!11!+++ 7.(2013课标全国Ⅱ,理7)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中的坐标分别是 (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 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的正视图可以为( ). 8.(2013课标全国Ⅱ,理8)设a =log 36,b =log 510,c =log 714,则( ). A .c >b >a B .b >c >a C .a >c >b D .a >b >c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统计与概率(经典)

11 12 13 3 5 7 2 2 4 6 9 1 5 5 7 图1 统计与概率专题 一、知识点 1、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100名学生(男生25人)中抽选20人进行评教,某男生被抽到的概率是( ) A . 1001 B .251 C .5 1 D . 5 1 2、为了解1200名学生对学校教改试验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考虑采用系统抽样,则分段的间隔k 为( ) A .40 B .30 C .20 D .12 3、某单位有职工160人,其中业务员有104人,管理人员32人,后勤服务人员24人,现用分层抽样法从中抽取一容量为20的样本,则抽取管理人员( ) A .3人 B .4人 C .7人 D .12人 2、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是( ) A .83 B .32 C .31 D .4 1 2、如图所示,在正方形区域任意投掷一枚钉子,假设区域内每一点被投中的可能性相等,那么钉子投进阴影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线性回归方程 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1 2 211 ???n i i i n i x y nx y b a y bx x nx ==-==--∑∑,. 二、巩固练习 1、随机抽取某中学12位高三同学,调查他们春节期间购书费用(单位:元),获得数据的茎叶图如图1, 这12位同学购书的平均费用是( ) A.125元 B.5.125元 C.126元 D.5.126元 2、2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时速在[50,60) 的汽车大约有( ) A .30辆 B . 40辆 C .60辆 D .80辆 3、某校有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104人,其他教师若干人.为了了解该校教师 的工资收入情况,若按分层抽样从该校的所有教师中抽取56人进行调查,已知从其 他教师中共抽取了16人,则该校共有教师 ______人. 4、执行下边的程序框图,若0.8p =,则输出的n = . 0.04 0.030.020.01频率 组距时速8070605040开始 10n S ==, S p

2013新课标高考数学(理)试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 数学(理科)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M={x|(x+1)2 < 4,x∈R},N={-1,0,1,2,3},则M∩N=() (A){0,1,2}(B){-1,0,1,2}(C){-1,0,2,3} (D){0,1,2,3} (2)设复数z满足(1-i)z=2 i,则z= () (A)-1+i (B)-1-i (C)1+i (D)1-i (3)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 a2 +10a1 ,a5 = 9,则a1= () (A)(B)- (C)(D)- (4)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 ⊥m,l ⊥n,l β,则() (A)α∥β且l ∥α(B)α⊥β且l⊥β (C)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5)已知(1+ɑx)(1+x)5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为5,则ɑ= (A)-4 (B)-3 (C)-2 (D)-1

(7)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分别是(1,0,1),(1,1,0),(1,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平面为搞影面,则得到正视图可以为 (8)设ɑ=log36,b=log510,c=log714,则 (A)c>b>a (B)b>c>a x≥1, x+y≤3, y≥a(x-3). { (C)a>c>b (D)a>b>c (10)已知函数f(x)=x2+αx2+bx+,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xα∈R f(xα)=0 (B)函数y=f(x)的图像是中心对称图形 (C)若xα是f(x)的极小值点,则f(x)在区间(-∞,xα)单调递减 (D)若xn是f(x)的极值点,则f1(xα)=0 (11)设抛物线y2=3px(p≥0)的焦点为F,点M在C上,|MF|=5若以MF为直径的园过点(0,3),则C 的方程为 (A)y2=4x或y2=8x (B)y2=2x或y2=8x (C)y2=4x或y2=16x (D)y2=2x或y2=16x

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研究(大题)-概率统计(理科)

统计与概率 A.直方图 (2014Ⅰ)从某企业的某种产品中抽取500件,测量这些产品的一项质量指标值,由测量结果得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Ⅰ)求这500件产品质量指标值的样本平均数x 和样本方差2s (同一组数据用该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Ⅱ)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认为,这种产品的质量指标值Z 服从正态分布2 (,)N μδ,其中 μ近似为样本平均数x ,2δ近似为样本方差2s . (i)利用该正态分布,求(187.8212.2)P Z <<; (ii)某用户从该企业购买了100件这种产品,记X 表示这100件产品中质量指标值为于区间(187.8,212.2)的产品件数,利用(i)的结果,求EX . 附:150≈12.2. 若Z ~2 (,)N μδ,则()P Z μδμδ-<<+=0.6826,(22)P Z μδμδ-<<+=0.9544.

B.茎叶图 (2015Ⅱ)某公司为了解用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从A,B两地区分别随机调查了20个用户,得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评分如下: A地区:6273 81 92958574 6453 76 78 8695 66 9778 8882 7689 B地区:73 83 62 51 9146 53 73 64 82 93 4865 8174 56 5476 65 79 (Ⅰ)根据两组数据完成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茎叶图,并通过茎叶图比较两地区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值,得出结论即可); (Ⅱ)根据用户满意度评分,将用户的满意度从低到高分为三个不等级: 满意度评分低于70分70分到89分不低于90分 满意度等级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记事件C:“A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高于B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假设两地区用户的评价结果相互独立。根据所给数据,以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相应事件发生的概率,求C的概率. C.回归分析 (2015Ⅰ)某公司为确定下一年度投入某种产品的宣传费,需了解年宣传费x(单位:千元)

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

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16讲概率与统计 概率内容的新概念较多,相近概念容易混淆,本课时就学生易犯错误作如下归纳总结: 类型一“非等可能”与“等可能”混同 例1 掷两枚骰子,求所得的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 错解掷两枚骰子出现的点数之和2,3,4,…,12共11种基本事件,所以概率为 P=1 11 剖析以上11种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的,如点数和2只有(1,1),而点数之和为6有(1,5)、(2,4)、(3,3)、(4,2)、(5,1)共5种.事实上,掷两枚骰子共有36 种基本事件,且是等可能的,所以“所得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为P=5 36 . 类型二“互斥”与“对立”混同 例2 把红、黑、白、蓝4张纸牌随机地分给甲、乙、丙、丁4个人,每个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是() A.对立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互斥但不对立事件 D.以上均不对 错解A 剖析本题错误的原因在于把“互斥”与“对立”混同,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体现在: (1)两事件对立,必定互斥,但互斥未必对立;(2)互斥概念适用于多个事件,但对 立概念只适用于两个事件;(3)两个事件互斥只表明这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至多只能发生其中一个,但可以都不发生;而两事件对立则表示它们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是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可能恰有一个发生,一个不发生,可能两个都不发生,所以应选C.

类型三 “互斥”与“独立”混同 例3 甲投篮命中率为O .8,乙投篮命中率为,每人投3次,两人恰好都命中2次的 概率是多少? 错解 设“甲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A ,“乙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B ,则两人都恰好投中 两次为事件A+B ,P(A+B)=P(A)+P(B): 22223 30.80.20.70.30.825c c ?+?= 剖析 本题错误的原因是把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事件当成互斥事件来考虑,将两人都恰 好投中2次理解为“甲恰好投中两次”与“乙恰好投中两次”的和.互斥事件是指 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两事件相互独立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 事件发生与否没有影响,它们虽然都描绘了两个事件间的关系,但所描绘的关 系是根本不同. 解: 设“甲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A ,“乙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B ,且A ,B 相互独 立, 则两人都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A·B ,于是P(A·B)=P(A)×P(B)= 类型四 “条件概率P(B / A)”与“积事件的概率P(A·B)”混同 例4 袋中有6个黄色、4个白色的乒乓球,作不放回抽样,每次任取一球,取2次, 求第二次才取到黄色球的概率. 错解 记“第一次取到白球”为事件A ,“第二次取到黄球”为事件B,”第二次才取到黄球” 为事件C,所以P(C)=P(B/A)=6293 =. 剖析 本题错误在于P(A ?B)与P(B/A)的含义没有弄清, P(A ?B)表示在样本空间S 中,A 与B 同时发生的概率;而P (B/A )表示在缩减的样本空间S A 中,作为条件的 A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B 发生的概率。 解: P (C )= P(A ?B)=P (A )P (B/A )= 46410915 ?=. 备用

高中数学答题卡模板版

试题 数学(文)答题卡 座位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3、 14、15、 16、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三、解答题(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18、(本小题满分12分)19、(本小题满分12分)17、(本小题满分12分)班级姓名考号………………………………… ………密………… … ……………………封…… … ………………………………… 1 [A] [B] [C] [D] 5 [A] [B] [C] [D] 9 [A] [B] [C] [D] 2 [A] [B] [C] [D] 6 [A] [B] [C] [D] 10 [A] [B] [C] [D] 3 [A] [B] [C] [D] 7 [A] [B] [C] [D] 11 [A] [B] [C] [D] 4 [A] [B] [C] [D] 8 [A] [B] [C] [D] 12 [A] [B] [C] [D]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本小题满分12分)21、(本小题满分12分)22、(本小题满分10分)(从22题、23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 题都做解,按第一题给分) 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2题23题

2016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6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随着2016年高考的结束,,作为一线教师,也应该是对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了。陕西省是即课改后首次使用全国卷。2015年的陕西卷已经为下一年的平稳过度做好了铺垫。首先在题型设置上,与全国卷保持一致,这已给师生做好了思想工作,当2016年的高考数学进入人们眼帘的时候,似乎也不是很陌生,很有老朋友相见的感觉。 今年的全国卷数学试题从试题结构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严格遵守考试大纲说明,五偏题,怪题现象。试卷难度呈阶梯型分布,试题更灵活。入口容易出口难,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一、总体分析: 1,试题的稳定性: 从文理试卷整体来看,考查的内容注重基础考查,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创新。知识覆盖全面且突出重点。高中知识“六大板块”依旧是考查的重点。无论大小体目90%均属于常规题型,难度适中。是学生训练时的常见题型。其中,5,15,18注重考查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这就提示我们数学的教学要来源实际,回归生活,既有基础与创新的结合,又能增

加学生的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试题的变化: 有些复课中的重点“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定积分”。“均值不等式”等知识点并没有被纳入,而“条件概率”则出现在大题中,这也对试题的难度进行区分。 在难度方面,选择题的12题,填空题的16题,对学生造成较大困扰。这也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解答题中的20,21题第一问难度适中,第二问都提高了难度。这也体现了入口易,出口难,对人才的选拔非常有利。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更注重了试题的广度,而简化了试题的深度。而这对陕西高考使用全国卷的过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平稳过度已是事实。给学生,教师都增加了信心。 试题的详细分析: 选择题部分 (1),考查复数,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考查。对负数的运算量则降低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求对运算过关,更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性(2)集合的运算:集合的交并补三种运算应是同等对待。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的交集运算比较多,。并集,补集易被忽略。(而

18题-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

18题-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

高考数学第18题(概率与统计) 1、求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 (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A)= ) ()(I card A card =n m ;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 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n ; 设所求事件A ,并计算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依公式()m P A n = 求值; 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 (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A)+P(A )=P(A +A )=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n(k)= k n k k n p p C --)1(. 其中P 为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此式为二项式[(1-P)+P]n 展开的第k+1项. (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

的概率P (i x =ξ)=i P ,则称下表. 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由概率的性质可知,任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述两个性质: (1)0≥i P ,=i 1,2,…;(2)++2 1 P P (1) ②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二项分布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次数ξ是一个 随机变量,其所有可能的取值为0,1,2,…n ,并且k n k k n k q p C k P P -===)(ξ,其中n k ≤≤0,p q -=1,随机变量ξ的 分布列如下: 称这样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p n B ξ ,其中n 、p 为参数,并记:) ,;(p n k b q p C k n k k n =- . (2) 几何分布 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第一次发生时所作的试验的次数ξ是一个取值为正整数的离散型随机

全国卷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文理通用)

重庆两江育才中学高2020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 数学试题答题卡 座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考生禁填: 缺考考生由监考员填涂右 边的缺考标记. 填 涂 样 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 ●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A B C D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C D B 7 A C D B 8 A C D B 9 A C D B 1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3、______ ___ __ ___ 14、_______ _______ 15、______ __ ______ 16、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A C D B 11 A C D B 12 考 生 条 形 码 粘 贴 处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本小题满分12分) 19、(本小题满分12分) 17、(本小题满分12分)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密…………………………………封…………………………………………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13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 科 数 学 第I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1,2,3,4,5},B={(x ,y )|x ∈A ,y ∈A ,x-y ∈A},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6 (C )8 (D )10 2、将2名教师,4名学生分成2个小组,分别安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小组有1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A )12种 (B )10种 (C )9种 (D )8种 3、下面是关于复数z= 21i -+的四个命题 P1:z =2 P2: 2z =2i P3:z 的共轭复数为1+i P4 :z 的虚部为-1 其中真命题为 (A ). P2 ,P3 (B ) P1 ,P2 (C )P2,P4 (D )P3,P4 4、设F1,F2是椭圆E: 2 2x a + 2 2 y b =1 (a >b >0)的左、右焦点 ,P 为直线3 2a x = 上 的一点,12PF F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 12 (B ) 23 (C ) 34 (D ) 45 5、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214=+a a ,865-=?a a ,则=+101a a (A )7 (B )5 (C )-5 (D )-7 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图,输入正整数)2(≥N N 和 实数n a a a ?,,21,输入A ,B ,则 (A )A+B 为的n a a a ?,,21和 (B ) 2 A B +为n a a a ?,,21的算式平均数

概率与统计高考数学

辅导讲义:概率与统计 一、知识回顾: 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在统计中,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统计的基本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即通常不直接去研究总体,而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根据样本的情况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 3、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4、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从个体为N烦人总体中逐个不放回地取出n个个体作为样本(n

(3)随机数表是统计工作者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并保证表中的每个位置上的数字是等可能出现的。 8、抽签法—编号、制签、搅拌、抽取,关键是“搅拌”后的随机性;随机数表法—编号、选数、取号、抽取,其中取号的方向具有任意性。 9、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它的总体个数有限的; 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 它是一种不放回抽样; 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10、系统抽样: 将总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从每个部分中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系统抽样。也可称为“等距抽样”。 注:如果个体总数不能被样本容量整除时该怎么办? (1)随机将这1003个个体进行编号1,2,3,……1003。 (2)利用简单随机抽样,先从总体中剔除3个个体(可以随机数表法),剩下的个体数1000能被100整除,然后按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 11、系统抽样的步骤: (1)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总体中的 N 个体编号。 (2)整个的编号分段(即分成几个部分),要确定分段的间隔k 。当 n N (为总体中的个体的个数,n 为样本容 量)是整数时,取n N k = ;当n N 不是整数时,从总体中剔除一些个体,使剩下的总体中个体的个数N '能被n 整 除,这时取n N k ' = ,并将剩下的总体重新编号; (3)在第一段中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起始的个体编号l ;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将编号为k n l k l k l l )1(2-+++,,,, 的个体抽出。 12、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特点是什么? 简单随机抽样:①逐个不放回抽取;②等可能入样;③总体容量较小。 系统抽样:①分段,按规定的间隔在各部分抽取;②等可能入样;③总体容量较大。 13、分层抽样:一般地,当总体由差异明显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情况,我们常常将总体中的个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实施抽样,这种抽样方法 有限性

高考数学答题卡.pdf

学 海 无 涯 数学·答题卡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贴条形码区 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2B 铅笔填涂 选择题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填涂;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 mm 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 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2分) 18.(12分) 19.(12分)

2013新课标1卷高考数学理科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试题解析(课标Ⅰ) 乐享玲珑,为中国数学增光添彩! 免费,全开放的几何教学软件,功能强大,好用实用 第Ⅰ卷 一、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 } {} 2 |20,|55A x x x B x x =->=-<<,则 ( ) A.A ∩B=? B.A ∪B=R C.B ?A D.A ?B 2.若复数z 满足(34)|43|i z i -=+,则z 的虚部为 ( ) A .4- B .45 - C .4 D . 45 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 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按性别分层抽样 C.按学段分层抽样 D.系统抽样 4.已知双曲线C :22221x y a b -=(0,0a b >>)的离心率为52 ,则C 的渐近线方程为 A.14y x =± B.1 3 y x =± C.12y x =± D.y x =± 5.运行如下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1,3]t ∈-,则输出s 属于 A.[3,4]- B .[5,2]- C.[4,3]- D.[2,5]- 6.如图,有一个水平放置的透明无盖的正方体容器,容器高8cm ,将一个球放在容器口,再向容器内注水, 当球面恰好接触水面时测得水深为6cm ,如果不计容器的厚度,则球的体积为 ( ) A . 3 5003 cm π B . 38663cm π C. 313723cm π D. 320483 cm π 7.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1,2,0,3n m m m S S S S -+=-==,则m = ( )

题 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知识点

题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 知识点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高考数学第18题(概率与统计) 1、求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 (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A)=)()(I card A card =n m ;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 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n ; 设所求事件A ,并计算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 依公式 ()m P A n = 求值; 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 (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A)+P(A )=P(A +A )=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 ·B)=P(A)·P(B);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n(k)=k n k k n p p C --)1(.其中P 为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 概率,此式为二项式[(1-P)+P]n 展开的第k+1项. (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合”: 求概率的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 ??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 即所给的问题归结为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 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 ?和事件积事件 即是至少有一个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

第三步,运用公式()()()()()()()()(1) k k n k n n m P A n P A B P A P B P A B P A P B P k C p p -? =???+=+? ??=??=-??等可能事件: 互斥事件: 独立事件: n 次独立重复试验:求解 第四步,答,即给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随机变量及相关概念 ①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ξ、η等表示. ②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③随机变量可以取某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概念和性质 一般地,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1x ,2x ,……,i x ,……,ξ取每一个值 i x (=i 1,2,……)的概率P (i x =ξ)=i P ,则称下表. 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为随由概 率的性质可知,任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 分布列都具有下述两个性质: (1)0≥i P ,=i 1,2,…;(2)++21P P …=1. ②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二项分布

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2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文史类 (全国卷II 新课标)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Ⅱ,文1)已知集合M ={x |-3<x <1},N ={-3,-2,-1,0,1},则M ∩N =( ). A .{-2,-1,0,1} B .{-3,-2,-1,0} C .{-2,-1,0} D ..{-3,-2,-1}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得,M ∩N ={-2,-1,0}.故选C. 2.(2013课标全国Ⅱ,文2)2 1i +=( ). A . B .2 C D ..1 答案:C 解析:∵ 2 1i +=1-i ,∴21i +=|1-i| . 3.(2013课标全国Ⅱ,文3)设x ,y 满足约束条件 10,10,3,x y x y x -+≥?? +-≥??≤? 则z =2x -3y 的最小值是( ). A .-7 B .-6 C .-5 D .-3 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区域为图中的阴影部分,而目标函数可化为233z y x =-,先画出l 0:y =2 3x ,当z 最小时,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最大,故最优点为图中的点C ,由3,10, x x y =??-+=?可得 C (3,4),代入目标函数得,z min =2×3-3×4=- 6. 4.(2013课标全国Ⅱ,文4)△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2, π6B = ,π 4C =, 则△ABC 的面积为( ). A . B C .2 D 1 答案:B

2020年最新最新高考全国I卷数学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很好的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对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整体保持稳定 1.所考查的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过的、学生平时见过的类型,没有学生感觉很不熟系的题目。例如2019年的维纳斯身高估算,学生上手比较容易;如理科第5题与2015年全国I卷19题第一问类型基本一致,通过散点图判断变量间的关系类型;理科压轴题第12题与2012年浙江第9题类似。 2.回归原来的数学高考模式,没有在概率统计题上进行再创新,各种题型的顺序与2017年及之前的高考题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像2018、2019年那样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 二、加强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1.试题难度分布明显,考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道题的难度,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试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 2.加强了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17、18、19题运算量都比以前略大,第20题解析几何运算能力要求比往年高,但是像19题可以通过分析避免复杂的讨论,所以也不是单纯地考查运算能力,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压轴题重视能力考查。如理科第12题不仅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如理科第21题考查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类与整合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文科、理科第3题以世界建筑奇迹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为背景,设计了正四棱锥的计算问题,将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与世界文化遗产有机结合。

2013新课标1卷高考数学理科答案解析

2013新课标1卷高考数学理科答案解析 1.【解析】A=(-,0)∪(2,+ ), ∴A ∪B=R,故选B. 2.【解析】由题知= = = ,故z 的虚部为 ,故选D. 3.【解析】因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故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按学段分层抽样,故选C. 4.【解析】由题知,,即 = = ,∴ = ,∴= ,∴ 的渐近线方程 为 ,故选 . 5.【解析】有题意知,当时,,当 时, , ∴输出s 属于[-3,4],故选 . 6.【解析】设球的半径为R ,则由题知球被正方体上面截得圆的半径为4,球心到截面圆的距离为R-2,则 ,解得R=5,∴球的体积为 35003 cm π = ,故选A. 7.【解析】有题意知 = =0,∴=-=-(-)=-2, = - =3,∴公差 = - =1,∴3= =- ,∴ =5,故选C. 8.【解析】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为放到的半个圆柱底面半径为2高为4,上边放一个长为4宽为2高为2长方体,故其体积为 = ,故选 . 9.【解析】由题知=,=,∴13=7,即=, 解得 =6,故选B. 10.【解析】设 ,则=2,=-2, ① ②

①-②得, ∴===,又==,∴=,又9==,解得 =9,=18,∴椭圆方程为,故选D. 11.【解析】∵||=,∴由||≥得,且, 由可得,则≥-2,排除A,B, 当=1时,易证对恒成立,故=1不适合,排除C,故选D. 12.B 13.【解析】=====0,解得=. 14.【解析】当=1时,==,解得=1, 当≥2时,==-()=,即=, ∴{}是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15.【解析】∵== 令=,,则==, 当=,即=时,取最大值,此时=,∴===. 16.【解析】由图像关于直线=-2对称,则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