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西临渤海,东依千山余脉,北距沈阳290公里,南临大连102公里,是联结工业重地沈阳和港口城市大连的重要经济区。人口102.6万,面积3826.57平方公里。境内沈大高速公路、长大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瓦房店人杰地灵,有共和国将军多达30余位,是北方有名的将军县。瓦房店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刚石储量占全国的54%,被称为“东方钻石城”;海岸线长达461.5公里,居全国县级地区第二位,素有“黄金海岸”之美称。瓦房店农业基础较好,是全国十大优质果菜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肉鸡生产加工基地,有辽宁省肉鸡养殖加工第一市之称,海参规模环渤海最大,质量全国一流。瓦房店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素有“轴承故乡”的美誉。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53.3%;社会消费品零售46亿元,年均增长10.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24.3%,连续3年排名辽宁省县级第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瓦房店市历史上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2004年~2006年连续3年入选全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连续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排名由“十五”初期的第85位跃升到第44位,在辽宁省首届县(市)区生活质量评比中位列第一名,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城市评选中名列第18位。

一、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瓦房店市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平台,抓重点,突难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区建设。

工业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工业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全市从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高度出发,围绕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将工业区建设成为吸引投资的窗口、产业发展的平台、安置就业的基地、增加收入的载体,已取得较好成效,全市新上工业项目的80%集中在市乡两级工业区。

1、突出重点,全力打造市级工业区。全市市级工业区共有3个,分别是西郊工业区、祝华工业区和松木岛化工产业基地,这3个工业区已被列入大连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业区。其中,西郊工业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2.6平方公里,2003年3月全面启动,每年按3平方公里的建设速度推进。目前,已开发土地7.03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引进项目56个,投资总额59亿元,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开工建设项目42个,投产项目29个。今年新引进项目18个,投资总额25亿元,新开工项目13个。今年可实现税收1亿元。

祝华工业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2004年1月开始启动。目前,已开发土地1.6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引进项目19个,投资总额29亿元,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项目3个;开工建设项目17个,投产项目7个。今年新引进项目5个,投资总额6.28亿元,新开工项目6个,新投产项目7个。今年可实现税收7000万元。其中,大连机床集团数字化产业基地项目预计投资总额11.4亿元,去年7月部分投产,今年10月将全部试生产,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税收2.3亿元,安置就业5000人;瓦轴集团工业新区项目预计总投资8亿元,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税收1亿元。

大连化工产业基地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5亿元,2005年7月开始启动,其中起步区7.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8.4亿元。目前,已征地5.57平方公里,平整场地4平方公里,完成临时供电工程。引进项目15个,投资总额54亿元,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税收8亿元。其中大化搬迁改造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已开工建设,2007年末投产,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税收2.3亿元。今年新开工项目2个。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市级三大工业区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吸引外来资金、增加财税收入、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显现出强劲的带动能力。市政府将继续推进三大工业区建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高,在提高中将工业

区做强、做大。近期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工业区内项目进行清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工业园区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扩张型向效益型转变。可以预见,3~5年之后,三大工业区的财税贡献率将会更高,拉动能力将会更强,必将为未来瓦房店经济社会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

2、整体推进,扶持乡镇工业区快速发展。鼓励各乡镇发挥各自优势,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建设独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区。规定凡在永青路沿线15个乡镇投资办厂,投资额在1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的,政府给予投资额12%的补助;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15%的补助。全市乡镇工业区发展到17个,已建成较大项目309个;目前,在建项目179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89个。其中,炮台、老虎屯、岗店、谢屯、永宁、复州城、李店、松树、赵屯、太阳、泡崖等工业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发展当地经济、增加财税收入、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

3、政策引导,推进市乡两级工业区做强、做大。一个好的发展平台,离不开政策的支撑,瓦房店市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纳各类资本进驻工业区。以西郊工业区为例,对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业项目,在办理用地手续时发生的相关费用由市政府承担;经市政府验收,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规定要求,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的企业,可申请领取50年使用期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同时,市政府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路通、上水通、下水通、电力通、电讯通和场地平整的“五通一平”标准,等等。

与此同时,制定了鼓励工商企业发展政策。对于新设立的工业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企业实缴税金地方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对税收贡献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为鼓励各生产要素向工业区集中,奖励比例适当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被评为驰名商标企业和名牌产品的,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对大型项目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贴息;新建工业企业基本建设应缴纳的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地方收取部分一律减半征收,等等。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工业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有力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2006年1~10月,完成工业总产值339.2亿元,增长26.4%。

其中,规模企业在去年基础上新增132家;规模企业产值同比增长69.6%。

在全面推进工业区建设、不断扩大增量的同时,瓦房店市做出了全力打造轴承产业基地战略,对轴承产业存量进行整合,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营销等几方面予以扶持和引导,以进一步放大轴承产业优势,塑造中国轴承第一品牌。目前,相关的轴承经贸中心的选址、规划,“轴承之都”的申报等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以轴承产业为龙头的瓦房店市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飞跃。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快速实现壮乡富民的目标。

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瓦房店市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瓦房店市一直强调跳出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让农业进园区,田野变“车间”,农民变工人。

1、扶持农产品加工龙菲笠怠5?005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26家,实现年出口供货额15766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40多亿元,实缴税金12400万元。年肉鸡加工能力2亿只,位居全国县级首位;肉牛加工能力3万头,加工技术世界一流;生猪加工能力100万头,位居全国县级前列;水果加工能力20万吨,位居辽宁省之首;鲜辣根加工能力10万吨,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200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12.8万户,吸纳劳动力3.2万人,拉动农民增收26500万元。

2、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2005年,全市年经销额500万元以上农产品经纪人达300多位,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0多人,其中有10多位荣获大连市优秀农产品经纪人称号。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不仅把信息带给农民,把农民领进市场,而且与农民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指导农民进行商品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产品经纪人年销售水果、蔬菜、畜禽、地瓜、辣根等农产品100多万吨,带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3、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生产总量得到快速增长。但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很快就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业比较效益急剧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农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等农村专

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建有农产品生产专业协会80个,发展会员5.6万多人,协会每年与12.8万个农户签订生产订单,面积70万亩,销售产品80多万吨,带动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

(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

瓦房店市紧紧围绕“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工作目标,突出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两大重点,全面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近5年来,每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在2亿元以上。修建一座日处理能力6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投入使用。建设了9座垃圾中转站,市区撤掉了垃圾箱,实行袋装化,垃圾日产日清。新建一座日处理垃圾400吨的垃圾处理厂。拓宽改造了5个城区出入口,基本消灭泥路、坑路、断头路,城区先后建设了4座公铁立交桥。目前,全市建成区内主干道长77公里,人均市政道路12.4平方米,市区开通公交线路21条,总里程212.7公里。每年新增草坪超过10公顷,市区植树近百万株,目前,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达910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7.6%,绿地面积达883.7公顷,绿化率为36.5%,公共绿地达145.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6.7平方米。大力实施光明工程,主要路街、广场全部实现了亮化、美化。新建和改造了5个广场、4座公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良好成果,分别通过国家技术考核专家组考核,年底有望实现“双城同创”目标。

此外,为拓展城市空间,打造发展平台。瓦房店市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新城区开发,新城区规划面积14.38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三个功能区,重点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服务业,最终成为城市副中心区,使瓦房店城市总体框架形成以建城区为中心区、以新城区为副中心区、新老区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形态。目前,新城区开发初见成效,构筑了城市西拓的框架。商贸区道路、通讯、有线电视、电力及方砖、路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部完工,个体客运站工程投入使用。汽车配件城、小商品批发城和美食广场全面竣工;家居建材市场等项目开始启动。居住区内5.3万平方米都市阳光、7.1万平方米世纪英伦住宅区、3.2万平方米金地河畔住宅区全面竣工;世纪小学、综合高中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二、大力发展“两大”经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瓦房店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两大推动器来抓,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县域经济,靠国家投资太少,靠银行贷款太难,靠原始积累太慢,唯有靠招商引资才是最佳选择。近年来瓦房店市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发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逐步寻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从而推动了全市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综合水平的快速提高。特别是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适时提出利用废弃盐田、厂房进行招商,有效地突破了用地瓶颈。规定凡是签订投资协议,并能在第二年4月份开工建设,单位容积率和投资密度达到规定要求,且一年之内建成投产的,免收临时建筑占道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人防工程拆迁补建费、人防施工四项费用和新型墙材料专项基金、水源建设费等行政性收费;企业在依法办理用地手续时,给予其应交土地出让金50%的奖励;上下水、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部通到建设红线以外,等等。截止目前,累计批建外资项目682个,合同外资1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今年,新、扩建内资项目613个,其中,投资额在千万元至亿元项目33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项目16个;实际到位内资88.6亿元。有20家私营企业新获外贸出口自营权,累计达到185家。

(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主体。

近年来,瓦房店市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逐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为民营经济争取资金、争取技术、争取市场,提供服务、人才和环境方面的支持,使民营经济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为民营经济进入基础领域提供投资的途径和运营的平台,在加大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参与。所有这些,在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15374户,企业5887家,其中工业企业2392家,规模以上企业达490家,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已达87.1%。

今年,瓦房店市将发展民营经济纳入对乡镇办的考核体系,作为对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出台《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对新办和税收贡献突出的民营工业企业,根据实缴税金情况予以适当奖励;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络,帮助民营企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增强企业竞争力,今年共举办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班40余次,培训2500余人,各乡镇自主举办培训班8次,培训700余人;搭建融资平台,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今年组织银企对接2次,帮助18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贷款合作意向,贷款资金达8000万元。

三、着力破除“四大”瓶颈,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观念滞后、体制陈旧、环境不优和基础设施建设差,是长期制约瓦房店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大瓶颈。全市把破除“三大瓶颈”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工作、先导工程和关键举措来抓,努力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环境。

(一)破除观念性瓶颈,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瓦房店市与先进地区之间的根本性差距。经过几年的发展,瓦房店市的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大幅度上涨,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比,最明显的不足还是发展的意识不够强、发展的速度不够快、发展的路子不够宽、发展的后劲不够足,最大的差距还是发展的差距。因此,全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使广大干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理念,必须贯穿三个现代经济发展的理念,即以工业为主体推动三个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以城镇为依托谋划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理念,以开放为先导实现多种生产要素聚集发展的理念;核心在工业,必须突出工业发展,走兴工强市的路子;出路在民营,必须放手、大胆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希望在开放,必须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优势,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对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使瓦房店市力争成为大连区域次中心城市,辽东半岛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中国轴承生产、销售和研发基

地,北方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二)破除体制性瓶颈,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政府应当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而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为此,瓦房店市按照“建立起一个目标”,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为目标;“做到两个全部”,即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国有职工身份全部解除;“坚持三不原则”,即不争论,不动摇,不张扬,对227家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解除了16785名国有职工的身份,国有资产基本退出经营性领域。事业单位改制后,医疗、供热、供水、供气、水库等公益性事业实现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职能进行重组。同时,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改革一并推进。通过改革,使一些沉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大部分职工走上了自主择业、平等竞争的舞台,大部分企业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轨道,为整个瓦房店市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赢得了先机、创造了优势。

(三)破除环境性瓶颈,优化投资软环境,创造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

从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入手,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积极奋进的舆论环境。一是树立环境就是项目的理念。提出了“我就是瓦房店形象,我就是投资环境”的口号,把引资者当功臣,把投资者当上帝,把纳税人视为供自己吃穿、养活自己的衣食父母,努力营造更好的“爱商、扶商、利商”环境。二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为突破口,全面优化服务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切实落实“一条龙服务”的集中审批制度,降低审批门槛,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三是进一步严厉查处损害软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坚决杜绝“开门招商,关门拔毛”的恶劣现象发生,依法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全市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破除基础性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淡水、道路、电力等设施建设的不足和滞后,严重制约了瓦房店市经济发展。按照“打基础、增后劲”的思路,全市采取多元化筹资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加大对交通、电力、水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市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一是举全市之力协助做好核电工程建设。辽宁红沿河核电项目总投资600亿元,2004年开始前期工作以来,全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完成了核电厂区征地动迁、海域征用等工作,协助完成了施工用水输水管线、填海和核电厂区平整等工程。目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核电工程正式开工,一、二号机组核岛负挖工程正在进行中。二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2003年开工建设总投资4800万元的“引东入瓦”供水工程,2004年建成投入运行,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2004年开工建设总投资6300万元的松树水库(城市水源地)除险加固工程,现已完成工程量的70%,工程完工后可增加库容量4006万立方米。三是快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启动城八线公路(瓦房店段)改扩建工程,长度达50公里,穿越13个乡镇、街道,总投资5.4亿元,2005年竣工通车,成为瓦房店市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和经济大动脉。4年来,建设农村公路网90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四是全力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3年来,投入建设资金2.55亿元,改造220千伏线路23.5公里、66千伏线路68.65公里、10千伏线路355公里,新建66千伏变电所1座、改造66千伏变电所6座,在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电紧张状况。

四、今后发展思路和打算

今后五年瓦房店市总的工作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抓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突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法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利益协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促进全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把瓦房店市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城市和

协调发展的和谐型城市,以较强的竞争能力,进入全国百强县上游位次。按照这一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工业强市进程,在建设工业区上有新突破,搭建工业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先进制造业、石油化工、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培育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主导产业群。整合资源,加强规划和引导,突出抓好轴承产业发展,逐步将瓦房店市建成全国轴承工业基地。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区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继续推进西郊、祝华、化工产业基地三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对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注重提高进区项目质量、企业开工投产率和单位土地利用效益,充分发挥其牵动全市发展的龙头作用。加大对重点乡镇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加强规划,完善配套设施,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企业成群、产业成链,形成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民营经济规模质量上有新突破,开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局面。

采取更灵活、更优惠、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挖掘和利用民间资本,把民间资本潜力有效释放出来,把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民营经济竞相发展的新局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及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进一步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各类行业协会建设,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实做好服务、沟通和协调工作,扶持民营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力争用3至5年时间,培育发展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推进科教兴市步伐,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发挥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作用。围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尽快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

企业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建立适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

(四)深化改革,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增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活力。

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消除制约瓦房店市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进一步理顺市乡两级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市乡两级抓收入、拓税源的积极性。

(五)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拓宽对外开发领域上有新突破,构建全面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依托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发挥各类园区先导带动作用,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鼓励全社会招商的激励机制,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关联度强的重大项目。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出口主体多元化和出口形式、出口产品多样化,有效防范外贸风险。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广泛开展跨国经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蔬菜、水果、水产四大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工业经济理念,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

程度,实现农产品多环节增值。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壮大经纪人队伍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瓦房店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按照把节约放在首位,保护耕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方针,搞好土地改良、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重点开发和推广立体农业、无公害农业,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县域经济在全国总体经济构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旺盛的活力,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两大难题,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县域强“三农”强 近几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农业“一县一业”正在形成,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县城规划建设全面启动。2009年,全省44个农业县(市)生产总值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新增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增量的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3亿元的县(市)由上年的28个增加到40个。 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建设新农村、推动全面振兴的决策,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几年来,全省县域经济保持加速发展势头,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平稳增长,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正如省长陈政高所言:“随着辽宁振兴的进程,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已经成为全国的投资热点、发展热点、关注重点,在这个大气候下,辽宁的县域经济完全可以干得更好、干得更漂亮。” 辽北不甘落后:观开原现象 地处辽北的开原市曾是个很穷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主要经济指标曾长期徘徊在全省44个县(市)后10名,在2001年时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8.9亿元,处于全省贫困县的边缘。 如今的开原已成为辽北的明星城市,到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45亿元,是2001年的13倍,从全省第32位跃升到第7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1年的23倍,从全省第33位跃升到第5位;2006年到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两个“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34位跃升到第5位,形成县域

经济发展的开原现象。 2010年5月25日,辽宁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开原市召开。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亲自带领44个县(市)长,从开原市的工业区建设看到农产品加工基地,从幼儿园看到老年康乐中心,从商业广场看到开原新城。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对开原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开原是辽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开原的方向就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排名靠后到全省第七,开原靠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如此大的跨越?开原市委书记魏俊星说:“开原没有资源,没有优势,但我们靠扩大开放,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人才,引进成功的发展模式,实现没有资源打造资源,没有优势创造优势,无中生有,借力腾飞。” 建设工业区是开原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破题之举,但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开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资金的短缺和建设用地的不足。 开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思维定势,他们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向关停企业要土地,盘活土地3500亩;拓宽渠道,扩大增量,向城中村和棚户区要土地,置换出工业用地3650亩;利用废弃的37个砖厂、关停的矿山企业、乡镇企业、合村、并屯、并校和复垦土地1.02万亩等,确保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的需要。 几年下来,开原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5亿元,高起点、大气魄、科学规划建设了51平方公里的开原工业区。在工业区内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城市功能区,打造了承载工业化、城市化的工业新城。引进工业地产商,建设标准化厂房,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打造了7个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突出大项目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5个,超5亿元项目31个。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9户发展到402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550亿元。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是开原没有资源而打造的最大资源。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论文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摘要: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系统中最为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逐步引起国家的重视。辽宁省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其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本文在综合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举措,为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辽宁;县域经济;对策与思路 abstract: the county economy is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most basic level and the most basic un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funong, the county economy had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lso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gradually.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as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s main city,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must be developing county econom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liaoning four measures, for the overall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公正是指绝对的公正。()错误 2.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正确 3.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错误 4.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正确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错误 6.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错误 7.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正确 8.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错误 9. 创业最缺的是钱。()错误 10.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错误 ■.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正确 ■. 产业集群多种产品具有竞争力。()错误 ■.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正确 ■.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正确■.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错误 ■. 企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是指次层次、中层次、高层次。()错误 ■. 成功者应具有自信、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正确 二、单选题 1.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C. 城市化 2. 过去我们的社会运行模式是() B. 静态的、控制形的 3. 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 B. 经营品牌 4.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D. 专注 5.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A. 统一化 6.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 D. 科技 7. 我国政府要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 C. 创业型经济 8. ()的改变会导致整个产业的改变。 D. 商业模式 9.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10. 安居园的功能不包括() A. 吸引高素质人才 ■. 我国未来的矛盾之一是()D. 滞后的城市化托起的人群,没有融入城市形成的社会中去 ■. 企业发展的低层次关键在于() D. 经营规模 ■. 企业发展的中层次关键在于() A. 经营质量 ■.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D. 从“孤岛”式的画地为牢体制向联合治理体制转型 ■. 按照科技工业园的定位,我们应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上发力,淘汰转移低端的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B. 县 ■.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B. 体制性障碍 ■. 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善形成() D. 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 “三园互动”中的“三园”不包括下列的() C. 乐居园 ■.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 创业最缺是() C. 符合时代发展的创业观和发展观 ■. ()是吸收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创新、创智、创造、创业的基础组织单元。A. 微型和中小企业 ■.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 C. 大城市群 ■. 我国使用土地的重点是() D. 农村扩张所用土地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设山水型的城市环境[J ].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6).[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维,译.北 时代,风水文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学术,因此有针对性地在专业院校培养风水人才,为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从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让城市群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张睿智,聂炎.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 ].科教文汇,2008,(2).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 2012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6期 Ja n2012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文章就发展山西长治县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长治县;县域经济;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5-03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孟烈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接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治县围绕着“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了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一)基本情况 长治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中心,长治县辖11个乡镇(即韩店镇、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八义镇、贾掌镇、南宋乡、西池乡、东和乡、郝家庄乡、北呈乡),2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483平方公里。县内现有耕地36.5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 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工业有电力、燃料、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原煤年产达200万吨。太焦铁路和太原至大口干线公路穿越西部,中部有长治至陵川,长治至晋城二级公路和长治至晋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比较发达。 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 调控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几年来,长治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0.3亿元,是2005年的5倍,跃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五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两项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茅。煤矿企业技改扩能扎实推进;非煤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振东制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实施,以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成功举办了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暨第一届文化旅游节,开通了长治县“一日游”,旅游经济日趋活跃。长治县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开放促进发展,机制体制活力迸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治县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国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第一县;率先 15--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的备案报告 省政府: 根据规范性文件备案要求,现将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农经[2007]384号)报给你们,请备案审查。 附件:1、《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备案说明 2、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 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辽发改农经 [2007]384号) 二OO七年六月十八日 主题词:县城经济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备案报告省发展改革委法规处拟文 2007年6月18日印发

附件:1 《关于印发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备案说明 为加快推进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省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确定:“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县域工业贴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落实常务会议精神和省领导要求,我委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经省政府同意,5月22日,我委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以辽发改农经[2007]384号文联合颁发了《辽宁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贴息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共10章36条。 贴息资金支持范围为全省县(市)及城市郊区(不含大连市所辖县(市)区)内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所有企业,其在本区域内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要求的产业项目。已列入“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项目贴息资金支持的区域、两年内享受到省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支持的企业项目、两年内享受到省本级财政其他投资补贴的企业项目不在此列。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93分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93.33分 一、判断题(10 道)93.33! 1.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营的才能、成功的基石。() 正确 错误 2. 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 正确 错误 3.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4.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5. 人口的转移是生产力布局的一个根源,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统一化。() 正确 错误 6.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7. 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正确 错误 8.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9.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 正确 错误 10.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 A. 统一化 B. 前瞻性 C. 统筹规划 D. 计划性 2. “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 A. 国家经济政策不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B. 企业构成模式过于陈旧 C. 企业发展过快导致产能过剩 D.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 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3. 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 A. 经营规模 B. 经营品牌 C. 经营质量 D. 经营思想 4.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 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 一、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二、树立把小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意识,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从以村为主转向以镇为主,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着力点是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是传播现代工业文明、市场观念和密切城乡关系的“桥头堡”,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功能的完善与发挥,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抓好规划这个龙头,是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扩散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合理划分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和城镇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二是要遵循总体规划,保证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先搞好县域和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完善其功能,使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以点带面。三是要把科学管城、开发拓城、实业兴城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解决过去重建轻管等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严格城镇管理,尽快让他们绿起来,洁起来,活起来。四是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改革的步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镇。 三、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 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一是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在保证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出租、股份制改造、拍卖等形式,改造和重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改造,大力引进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快改革和制度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辽宁瓦房店市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西临渤海,东依千山余脉,北距沈阳290公里,南临大连102公里,是联结工业重地沈阳和港口城市大连的重要经济区。人口万,面积平方公里。境内沈大高速公路、长大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瓦房店人杰地灵,有共和国将军多达30余位,是北方有名的将军县。瓦房店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刚石储量占全国的54%,被称为“东方钻石城”;海岸线长达公里,居全国县级地区第二位,素有“黄金海岸”之美称。瓦房店农业基础较好,是全国十大优质果菜生产基地之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肉鸡生产加工基地,有辽宁省肉鸡养殖加工第一市之称,海参规模环渤海最大,质量全国一流。瓦房店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祥地,素有“轴承故乡”的美誉。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46亿元,年均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连续3年排名辽宁省县级第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瓦房店市历史上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2004年~2006年连续3年入选全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连续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排名由“十五”初期的第85位跃升到第44位,在辽宁省首届县(市)区生活质量评比中位列第一名,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最适宜开设工厂城市评选中名列第18位。 一、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瓦房店市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平台,抓重点,突难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区建设。 工业区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县域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承接项目的最佳平台。加快工业区建设,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既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又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此,全市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