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学新前沿--化学蛋白质组学

化学生物学新前沿 化学蛋白质组学

周兴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巴尔的摩马里兰州21205

美国)

随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主要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的完成9生命科学的研究重心转向蛋白质组

的研究 在对应基因组的整体蛋白质水平上系统研究调控细胞生命活动的蛋白质O 化学蛋白质组学是化学生物学在后基因组时代的最新发展2化学蛋白质组学利用化学小分子为工具和手段9以基于靶蛋白质功能的新战略探测体内蛋白质组9是新一代的功能蛋白质组学O 本文综述了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最新进展~有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9并对化学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讨论O

关键词

化学生物学

化学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

中图分类号2 51; 7

文献标识码2A

文章编号21005-281X 2003)06-0518-05

New Frontier in Chemical Biology 2Chemical Proteomics

Zhou Xingwang

Medical campuS 9]ohnS ~opkinS univerSity 9Baltimore 9MD 212059uSA )

Abstract

The knowledge of complete genome SeguenceS of leading organiSmS iS dramatically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life Sci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how expreSSion proteinS in entire genome work together in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 9a genomicS -baSed technigue termed proteomicS haS been developed to globally Study protein identitieS and functionS in cellular proteome .Recently 9chemical proteomicS emerged aS a new proteomic technigue .Employing target -directed chemical moleculeS 9chemical proteomicS uSeS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probe protein function at the proteome level thuS iS eStabliShed aS a promiSing function -baSed proteomic approac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emical proteomicS and itS main applicationS 9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drug diScovery are reviewed .

Key words

chemical biology ;chemical proteomicS ;functional proteomicS

收稿22003年3月9收修改稿22003年9月通讯联系人

e -mail 2xwzhou -2001@hotmail .com

一~化学与生物学的不断交叉2

从“生物化学”~“

化学生物学”到“化学蛋白质组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中心学科之一O 与此同时9化学也不断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 特别是与人类自身健康密切联系的生命科学领域)9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富有拓展力和生命力的学科O 19世纪

以来9化学理论和技术介入到生物学并随之建立“生

物化学”的新学科9使得生物学研究逐渐从宏观的描

述水平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9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O

20世纪90年代以来9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成熟和普及9对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的了解愈显重要和迫切9基因的表达产物和体内功能的执行者 “

蛋白质”的研究因而也日益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关键O 建立在遗传学基础上的基因敲除 knock -out )技术是目前揭示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功能的最有效手

第15卷第6期2003年11月

化学进展

P R O G RESS I N c~EMISTR Y

V ol.15N o.6

N ov.92003

段O但该手段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例如基因敲除对构型的必需功能基因通常无能为力应用于基因组复杂的高等动物难度很大;而且由于体内相关基因的功能补偿机制使得非必需基因的基因敲除结果有时较难解释O与此同时基于靶蛋白质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的发展迫切需要知道更多潜在的药靶蛋白的功能信息O在这两种因素的推动下化学和生物学逐渐交叉形成了一门现在称为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的新边缘学科[2 3]O化学生物学主要通过化学小分子对生物体功能靶蛋白的特异性调控来研究活性小分子与体内靶蛋白的化学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体表型(phenotype)的影响以利用化学小分子探测生物体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优化具有重要生理病理调控作用的小分子药物[4]O化学生物学诞生以来在生物医学和新药创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O鉴于这个新学科的发展前景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目前已更名为化学生物学系我国北京大学也成立专门的化学生物学系以推动此领域的研究O

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5]近乎完成的今天生命科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化学生物学也随之拓展新的前沿O由于后基因组时代解码基因组蕴藏的全部功能信息的研究需要加上90年代生物质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门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应于基因组学的新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以研究特定条件下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O蛋白质组学的诞生对生命科学和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每年的Science和NatuTe 杂志均对此领域有专栏述评[6 7]O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发明蛋白质软电离质谱技术的Tanaka等人并将他们称为蛋白质组学先驱[8]O与传统的蛋白质研究技术不同的是蛋白质组学应用高通量的新技术手段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的新视角来研究基因组表达的蛋白质及其翻译后修饰以便得到生物体生理病理和信号转导过程的功能整合信息O化学在这里再一次与生物学的最新发展融合形成新的交叉研究领域

化学蛋白质组学(chemical proteomics)[9]O

什么是化学蛋白质组学呢?化学蛋白质组学是一个目前仍在不断扩展中的全新领域学术界至今对其尚未有确切定义O一定程度上化学蛋白质组学可以理解为化学加蛋白质组学O具体地说由于大多数蛋白质的功能直接依赖于小分子配体与靶蛋白的结合步骤[10]因此利用能够与靶蛋白质特异作用的化学小分子来扰动和探测蛋白质组有可能在蛋白质组的整体水平上揭示感兴趣的特定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它们与化学小分子的相互作用O有别于以往的主要以蛋白质定性定量鉴定为基础

(identity-based or abundance-based)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化学蛋白质组学利用化学小分子直接从功能

角度切入蛋白质组的研究因此被认为是很有前途

的新一代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function-based proteomics)[9]O目前美国著名的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哈佛大学Institute of 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等研究机构正积极进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工作O以独立开展人类基因组测序而闻名世界的美国celera公司也成立专门的epartment of chemical Proteomics从事化学蛋白质组的研究O近两三年来化学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纷纷在Science~NatuTe Biotechnology~PNAS~JACS等世界顶级科学期刊发表O

二~化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有关技术及其应用

化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目前集中于: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化学小分子与生物体靶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基于靶蛋白功能的化学小分子探测蛋白质组~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研究(如蛋白质磷酸化)等O化学蛋白质组学可用于:解析生物体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体内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药物作用机理~监测临床药物疗效~筛选新药以及环境毒理学等O

1.化学小分子与蛋白质组的相互作用

小分子与细胞内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很多蛋白质生物功能的基础O这种相互作用强弱不一既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可以是单靶点的也可以是同时作用于多个靶蛋白的O生物体(细胞~组织等)蛋白质组的所有蛋白质经化学小分子处理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展示(proteome profiling)可以用来研究这种相互作用O差异蛋白质组展示可借用目前常规的蛋白质组学技术[11]O具体流程可简述为:化学小分子处理生物体蛋白质组样品二维凝胶电泳(2-)分离蛋白质组分2-图像分析找出与化学小分子处理相关的差示蛋白质斑点从胶上切下这些蛋白质斑点并做酶解生物质谱分析酶解后的多肽混和物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和表征蛋白质分析解释数据O例如Anderson 等[12]研究了抑制素类降胆固醇化合物对小鼠肝脏蛋白质组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药物治疗前后的

o915

o

第6期专题论坛

2-DE蛋白质组展示,发现该化合物作用的靶蛋白质为MG-CoA合成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从而阐明了该类化合物降胆固醇作用的分子机理,

近来,这种差异蛋白质组展示技术有新的发展,

Amersham公司[13]最近发明了荧光差异二维电泳技术(DIGE),该技术利用化学小分子的特异标记荧光探针(如Cy3和Cy5)在跑胶前分别标记两种蛋白质组样品(如药物处理和未处理样品),或通过第三种荧光标记(如Cy2)在所有样品中引入内标(normalization),标记后,所有样品预先混和再一起上样跑胶,这样就可以在同一块胶比较蛋白质组的展示差异,大大克服了通常二维电泳胶与胶之间的系统误差;又通过荧光检测,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和定量动态范围,而且,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微量标记基本不影响原有蛋白质2-DE模式和此后的质谱分析,另一种基于液相色谱的定量蛋白质组技术ICAT (isotope-coded affinity tag)则是通过引入同位素标签的化学小分子探针标记蛋白质组(含半胱氨酸功能基团的蛋白质)来精确定量差异展示蛋白质组的,具体可参看文献[14],限于本文篇幅和重点,在此不详述,

除用于蛋白质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外,化学蛋白质组学今后还可用于活性先导化合物的跟踪筛选,目前,随着组合化学和天然产物化学的成熟,大量新化合物的提供已经不是新药研发中的问题,但是,跟踪筛选技术的相对滞后,使得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成为新药研发的最大瓶颈,目前的筛选手段大多必须预先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并有成熟的测活方法,而且一次只能使用一种与目标疾病对应的药理筛选指标,但是,多数新的先导化合物,其药理活性都是不可预知的;即便有预见的活性信息,很多时候也没有灵敏方便的测活方法可供追踪筛选,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新药筛选技术,无需以建立特定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为前提,只需通过同时观测化合物处理前后细胞/组织样品中数千种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并随后鉴定和分析这些与化合物处理相关的变化蛋白,就可高效地抽取化合物的活性信息,有别于传统的以生物活性测试为中心的筛选技术,这是以蛋白质序列鉴定和发现为中心的反向筛选技术[15],如能在待筛选的小分子化学库或其扰动的蛋白质组中引入特异的标记物,用于随后的亲和层析分离和随后的检测,将使这种方法更为高效简便,

2.针对靶酶(靶蛋白质)活性设计化学小分子探测功能蛋白质组

人类蛋白质组[16]总数庞大(2O 2OO万),即使其中特定细胞的蛋白质组,在一定条件下表达的蛋白质数量也有数千种之多,但多数情况下,研究人员只是希望在蛋白质组的整体水平上研究其中某些感兴趣的功能蛋白质,尽管科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功能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但却苦于没有很好的手段能够真正切入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近年来,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Cravatt小组[9]发展了一种新的化学蛋白质组技术;利用基于靶酶活性的特异化学小分子探针(activity-based probes,ABPs)来探测功能蛋白质组,该技术的原理是;合成同时带有反应基团和标签基团的ABPs试剂与待研究的蛋白质组作用(ABPs中的反应基团能够特异性共价修饰蛋白质组中的某类酶蛋白而将化学小分子挂到感兴趣的靶酶上,然后,利用ABPs中的荧光或生物素标签基团又可将这些靶酶一个个地从蛋白质组中钓出来),由于ABPs是针对待研究靶酶的活性而定向设计的化学小分子,因而能够直接检测蛋白质组中感兴趣的靶酶的活性,目前,该方法已成功地分别用于针对丝氨酸蛋白酶[17]~巯基蛋白酶[18]~去泛蛋白化酶[19]等靶酶的功能蛋白质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化学小分子体内作用的疾病相关新靶点,最近,该方法又进一步扩展;化学小分子探针不仅可以是靶酶的不可逆抑制剂,还可以是可逆抑制剂[2O],今后,这种方法有望扩展于针对所有靶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组研究,并可用于新药筛选[21],利用这种化学蛋白质组学手段,Bogyo研究组在细胞水平上化学基因敲除(chemical knockout)了疟原虫入侵寄主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蛋白质falcipain1,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明了该蛋白的体内生物学功能[22],相对经典的遗传学基因敲除手段,化学基因敲除法具有快速~可逆~敲除力度可调控(随化学小分子浓度变化)~条件性敲除(可在发育过程的特定阶段随时引入)~可针对蛋白质的特定结构域进行特异性敲除(避免补偿机制)等优点[1],

S.蛋白质磷酸化修饰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是所有细胞过程中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磷酸化修饰蛋白约占人类基因组编码蛋白的1/3[23]),在细胞信号转导和生理病理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表征细胞中蛋白质翻译后的磷酸化修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蛋白质磷酸化检测方法(无机磷酸盐代谢同位素标记~固定化

-O25

-化学进展第15卷

金属亲和层析~磷酸化抗体等D是蛋白质磷酸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但这些传统手段用于蛋白质组水平的磷酸化研究则各有局限性]O最近利用特异化学标记和转化而发展的蛋白质组磷酸化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如通过碱催化的磷酸酯消除 2 25]或氨基磷酸酯修饰 2 ]反应可对混和蛋白质组样品中的磷酸化蛋白质引入特异的化学标签从而方便地富集这些含化学标记的磷酸化蛋白随后利用生物质谱可对磷酸化水平和磷酸化位点进行深入的结构表征和定量分析O

4.微阵列蛋白质芯片

化学蛋白质组学一个新兴起的方向是:利用微

阵列蛋白质芯片研究化学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O与微阵列基因芯片类似蛋白质芯片技术27]利用机器人自动化点样装置将极微量的纯化蛋白(可多达上千种D高密度地点在表面预先处理过的玻片等固相载体上(玻片上预先覆盖的抗体或化学交联剂等可将点样的蛋白质固定化并保留其生物活性D O 这样制备好的蛋白质芯片可用来俘获与芯片上的点样蛋白有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最后通过被俘获小分子上偶联的荧光剂检测这种相互作用O显而易见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一次反应就可同时大规模平行检测蛋白质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仅消耗极微量的样品并容易实现自动化因而理论上特别适合蛋白质组水平上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O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年轻科学家MOBeath博士是这方面工作的领先者之一O MOBeath应用该技术检测了已知的三对小分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毛地黄毒苷/小鼠单克隆抗体DI22~生物素/链霉抗生物素蛋白~哌啶D酮酰胺/免疫亲合蛋白FKBP12D O具体地说MOBeath 利用乙醛硅烷化试剂将上述三种蛋白质西夫氏交联固定于玻片制成蛋白质芯片成功地检测到分别偶联了不同荧光剂的相应配体化合物28]O此外

MOBeath还在尝试将这种方法用于组合化学合成的大量小分子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 ]O 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Lam30]研究组则将小分子组合化学库化合物高密度分别点样在芯片上制成化学微阵列芯片(OhemiOal miOroarray D即配体芯片并用其来研究相应的蛋白质组O耶鲁大学的Snyder31]研究组则应用蛋白质组芯片(由5800余种克隆表达的酵母蛋白制成D检测蛋白质与磷脂的相互作用O此外微阵列蛋白质芯片也可用于从血样或细胞裂解液等蛋白混和样品中特异性地检测微量活性蛋白用于临床诊断治疗O尽管蛋白质芯片技术前景诱人但从目前的进展看这方面的研究还困难重重O主要是与基因微阵列芯片相比蛋白质目前还没有PCR那样的有效克隆手段因而大规模制备纯化芯片点样蛋白是最大的瓶颈G而且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三维结构的完整性对大量性质不同的蛋白质如何平行处理后仍在芯片上保留各自的生物活性也是一大难题G还有基于蛋白质芯片的检测手段也有待提高O尽管这样利用蛋白质芯片在蛋白质组水平上探测蛋白质与化学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有良好的开拓今后的技术突破或许可以逐步解决以上难题O

三~化学蛋白质组学展望及其

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化学蛋白质组学是化学生物学在后基因组时代的发展产物属于新一代的功能蛋白质组学在生物和医药等领域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O今后这种基于化学小分子的化学遗传学方法可望与传统的遗传学手段互补成为蛋白质体内功能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O随着生物成像质谱技术的发展32]将来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或许能够直接在活体细胞水平自由调控体内蛋白质组的生命活动使科学家能够在生理条件下研究体内蛋白质在细胞内的整体生物功能O此外组合化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有机联系和整合必将催生出新的化学蛋白质组技术用于新药的高通量筛选和开发O纳米生物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将来应用于化学蛋白质组学将使化学蛋白质组学进一步向微量灵敏~自动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O

我国化学学科原有基础较好目前每年在世界上发表的化学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O化学蛋白质组学是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兴领域利用我国传统的优势学科介入这个与国外同行几乎同时起步的全新领域是难得的机会O如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利用我国的中草药化学的特色研究基础和我国临床样品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选择适合该手段研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如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乙肝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多基因相关复杂疾病D将来完全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O

致谢:感谢厦门大学化学系陈忠教授的学术讨论和修改建议

125

第期专题论坛

参考文献

[l]Specht K M Shokat K M.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2OO2 l4(2):l55 l59

[2]Schreiber S L.Bioorg.Med.Chem.l998 6:l l27

l l52

[ ]吴厚铭(Wu~M).化学进展(Progress in Chemistry) 2OOO l2(4):42 4 O

[4]CreWs C M Splittgerber U.Trends Biochem.Sci.l999

24:l7 2O

[5]Lander E S Linton L M Birren B et al.Nature2OOl

4O9(6822):86O 92l

[6]Fields S.Science2OOl29l(676 ):l22l l224

[7]Abbott A.Nature2OO2 4l7(6892):894 896

[8]Cho A Normile D.Science2OO2 298(l8):528 529

[9]Adam G C Sorensen E J Cravatt B F.Molecular S

Cellular Proteomics2OO2 l(l O):78l 79O

[l O]Editorial.Journal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2OO2 l5

(6):49 5l

[l l]Mann M~endrickson R C Pandey A.Annu.Rev.

Biochem.2OOl7O: 4 7 47

[l2]Steiner S Anderson N L.Annals NY Academy of Science2OOO 9l9:48 5l

[l]Tonge R ShaW J Middleton B et al.Proteomics2OOl l():77 96

[l4]Gygi S P Rist B Gerber S A et al.Nature Biotechnology l999 l7(l O):994 999

[l5]Aebersold R.J.Am.Soc.Mass Spectrom.2OO l4

(7):685 695

[l6]Service R F.Science.2OOl294(5549):2O74 2O77

[l7]Liu Y Patricelli M P Cravett B F.Proc.Natl.Acad.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427510.html,A l999 96(26):l4694 l4699[l8]Greenbaum D Baruch A~ayrapetian L.Molecular S Cellular Proteomics2OO2 l(l):6O 68

[l9]Borodovsky A Ovaa~Kolli N et al.Chem.Biol.

2OO2 9(l O):l l49 l l59

[2O]Leung D~ardouin C Boger D L et al.Nature Biotechnology2OO 2l(6):687 69l

[2l]Adam G C Sorensen E J Cravatt B F.Nature Biotechnology2OO2 2O(8):8O5 8O9

[22]Greenbaum D C Baruch A Grainger M et al.Science

2OO2 298(56OO):2OO2 2OO6

[2 ]Manning G Whyte D B MartineZ R et al.Science

2OO2 298(56OO):l9l2 l9 4

[24]Oda Y Nagasu T Chait B T.Nature Biotechnology

2OOl l9(4):79 82

[25]Goshe M B Conrads T P Panisko E A et al.Anal.

Chem.2OOl7 (l l):2578 2586

[26]Zhou~Watts J D Aebersold R A.Nature

Biotechnology2OOl l9(4):75 78

[27]Templin M Stoll D Schrenk M et al.Trends in

Biotech.2OO2 2O(4):l6O l66

[28]McBeath G Schreiber S L.Science2OOO 289(5485):

l76O l76

[29]McBeath G Koehler A N Schreiber S L.J.Am.Chem.

Soc.l999 l2l(4):7967 7968

[ O]Lam K S Renil M.Curr.Opin.Chem.Biol.2OO2 6 () 5 58

[ l]Zhu~Bilgin M Bangham R et al.Science2OOl29 (l4):2l Ol 2l O5

[ 2]Stoecki M Chaurand P~allahan D E et al.Nat.Med.

2OOl7(4):49 496

225化学进展第l5卷

化学生物学新前沿--化学蛋白质组学

作者:周兴旺

作者单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尔的摩,马里兰州,21205,美国

刊名:

化学进展

英文刊名:PROGRESS IN CHEMISTRY

年,卷(期):2003,15(6)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32条)

1.Specht K M.Shokat K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2)

2.Schreiber S 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

3.吴厚铭化学生物学--新兴的交叉前沿学科领域[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0(04)

4.Crews C M.Splittgerber U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427510.html,nder E S.Linton L M.Birren B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6822)

6.Fields S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6763)

7.Abbott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6892)

8.Cho A.Normile D查看详情 2002(18)

9.Adam G C.Sorensen E J.Cravatt B F查看详情 2002(10)

10.Editorial查看详情 2002(06)

11.Mann M.Hendrickson R C.Pandey A Analysis of proteins and proteomes by m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1(0)

12.Steiner S.Anderson N L查看详情 2000

13.Tonge R.Shaw J.Middleton B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3)

14.Gygi S P.Rist B.Gerber S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10)

15.Aebersold R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07)

16.Service R F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5549)

17.Liu Y.Patricelli M P.Cravett B F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96)

18.Greenbaum D.Baruch A.Hayrapetian L查看详情 2002(01)

19.Borodovsky A.Ovaa H.Kolli N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10)

20.Leung D.Hardouin C.Boger D L Discovering potent and selective reversible inhibitors of enzymes in complex proteomes[外文期刊] 2003(06)

21.Adam G C.Sorensen E J.Cravatt B F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8)

22.Greenbaum D C.Baruch A.Grainger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5600)

23.Manning G.Whyte D B.Martinez R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5600)

24.Oda Y.Nagasu T.Chait B T Enrichment analysis of phosphorylated proteins as a tool for probing the phosphoproteome.[外文期刊] 2001(04)

25.Goshe M B.Conrads T P.Panisko E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11)

26.Zhou H.Watts J D.Aebersold R A Radiation risk to low fluences of alpha particles may be greater than we thought.[外文期刊] 2001(04)

27.Templin M.Stoll D.Schrenk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4)

28.McBeath G.Schreiber S 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0(5485)

29.McBeath G.Koehler A N.Schreiber S L查看详情 1999(121)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427510.html,m K S.Renil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2(03)

31.Zhu H.Bilgin M.Bangham R查看详情 2001(14)

32.Stoecki M.Chaurand P.Hallahan D E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4)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王克夷.Wang Keyi方兴未艾的化学生物学[期刊论文]-科学(上海)2009,61(6)

2.赵新生化学生物学在生物芯片技术中的角色[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3,15(5)

3.吴厚铭.Wu Houming化学生物学--新兴的交叉前沿学科领域[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0,12(4)

4.马林.Ma Lin如何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理解化学生物学的内涵[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6,18(4)

5.张礼和从生物有机化学到化学生物学[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4,16(2)

6.梁宇.荆玉祥.沈世华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

引证文献(8条)

1.刘德立.万坚.杨旭.王玉凤化学生物学——新世纪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2008(10)

2.王菊.张莉民.刘鲁.贾志伟.仲英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齐鲁药事 2007(7)

3.岳荣彩.单磊.严诗楷.赵静.张卫东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4)

4.周兴旺生物医学新兴学科与中药现代化——现代组合成分药物的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7(3)

5.陈展光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学位论文]博士 2005

6.邢建宇.许波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 2006(2)

7.邢建宇.许波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2)

8.许兴业.申海清.付本懂.韦旭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兽医药学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兽医医药杂志2008(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427510.html,/Periodical_hxjz20030601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