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总复习资料

方法论总复习资料
方法论总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期末复习资料

1、方法的概念

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用现代语言讲,方法就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赞成黑格尔的观点:“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

(1)方法不是实体因素,而是知识工具,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工具。(民法是实体法,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

(2)方法是主客体和各种实体之间的关系因素、中介因素,是连接主、客体与各种实体的桥梁和纽带。

(3)方法是依附于活动的动态因素。活动停止,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方法的性质

方法具有客观性、多样性、辩证性、发展性。

(1)客观性:方法的客观性与主体的目的有关,是主体为认识或改变世界而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的客观性也与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有关,因为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并非“心灵自由的创造,”而是由主体所处的客观条件,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一定历史条件、特点决定的。

(2)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是由对象的多样性决定的,对象不同,方法也应该不同。总之,方法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就其本质和内容而言,方法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

(3)辩证性:方法的辩证性是由客体的特性决定的。一方面,方法不是凝固不变的,二十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客观事物,即主体认识和改造范围内对象,必然会发生变化。由于方法是与对象相联系的,因此,适应于对象的发展变化,方法也会不断的发展。

(4)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方法的联系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所决定的。各种不同的客观事物,不仅具有自己的个性而相互区别,而且具有某种共性而相互联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时,既要采用与对象相适应的特殊方法或具体方法,也要采用与具体方法相联系的一般方法。这样,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与交错,就决定各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性(与其他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各种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有的方法,它的适用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只能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专一的领域和对象,而不能适用其它的领域和其它的对象。

4、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容(六经、六艺《诗经》、《周易》)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孔子教《诗》,是因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

兴是提高学生的想像力,激发情感,寄兴于物,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政治意图;

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从诗中所反映的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观察社会动态,观察民情风俗和国事盛衰;

群是合群能力。学诗使人温柔敦厚,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使人容易合群,也乐于合群;

怨是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怨与讽刺意义相近。用诗的方式批评政治和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期,在群臣聚会、招聘、诸侯会盟、宴饮等一些社会活动中,常常以赋诗吟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有人不懂得吟诗,也不懂诗的意义,是要被人看不起,有失身份。

易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易》是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书籍,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休戚,能掌握这些事物变化的规律,就可以正确处理或应付遇到的变化。

关于德政德治

1.关于“德政”的继承、弘扬和创新问题。

人治下的德政还是法治下的德政,法治与德治都是现代国家的一个伟大创新。

2.关于“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服务”

古代政治是伦理化的政治,伦理是以政治为原则,为中心的伦理,就像“三纲五常”既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又是等级制度的思想基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为中心工作服务,不仅为政治稳定、社

会稳定服务,更重要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道德滑坡)应该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象古代“伦理政治化”那样巧妙地实现“经济伦理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晋商)人治下的德政还是法治下的德政,法治与德治都是现代国家的一个伟大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上,古代重教化与当前我们轻灌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值得思考。在古代教化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政府“独尊儒术”的强制推行与民间民风民俗的社会约束双重强制性;而我们今天如果单纯只是靠启迪、引导等软办法,在实效上恐怕无异于放羊。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刚性方法值得我们今天好好研究借鉴。特别是对于我们怎样使“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怎样有效地消除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手软”“一手硬”的痼疾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启发诱饵

所谓引导,就是启发诱导,是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主动、积极、自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它十分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引导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启发思考,以问题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步,分析问题,带动受教育者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开展讨论,鼓励受教育者相互启迪,交换意见,统一看法,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步,正面说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运用典型,激励受教育者与之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

诱导启发方法:1、教化方法(思想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践履笃行、

2、修身方法

⑴认知自我修养——学思结合方法。

⑵思维自律修养——自省方法

⑶言行自律修养——克己方法

⑷习惯自律方法——慎独方法。

5、杜威的三种方法(生活教育、问题教育、活动教育)

1)探究式讨论法:主张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探究式讨论的目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重点放在讨论事情上,也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使学生“如何决定去做什么。”

他还强调,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外部强制的禁止和自身内部反省的禁止是互不相容的”

(2)活动式教学方法: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他认为传统的灌输方法忽视了学生从经验中获得道德。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教育应该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

他主张学习道德应以一种主动作业的活动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做中学”。

(3)社会性的学校生活教育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会服务社会

他认为,学校利用活动性课程教学进行道德训练时,应充分体现社会精神与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存在与社会真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学校教育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对犯规行为的处罚与不道德行为的矫正上,应该放在对品格的积极培养上,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6、价值澄清(拉思斯)

价值澄清方法论是价值澄清学派所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理论假设: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交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体系。

这一方法的任务是致力于帮助人们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并把分析澄清价值观的过程,作为价值观评价认同的过程。

四个关键因素:一、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接受现实,即原原本本的接受他人,不必对他人言行做评价;三、要求进一步思考、反省、并作出多种选择;四、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

拉思斯的道德教育方法:三个部分七个阶段。

阶段、步骤:

1、选择

A 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控制或权威胁迫

B 从多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选择

C 对每一种选择结果谨慎思考后进行选择

2、赞赏

A 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满足

B 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

3、行动

A 按照所做的选择行动

B 重复这种行为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消极积极作用、借鉴与摒弃:

1、优点:

A 尊重儿童地位,引发儿童主动性

B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

C注重现实生活。

D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缺点:

A 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

B 出现了相对主义价值观,否定了客观价值标准,导致个人主义盛行。

C 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7、中国共产党的四个原则、形成的标志性文件

8、社会调查方法的分类(参与、结构)

⑴普遍调查

普遍调查是对调查对象全部单位逐一地、全面地进行调查,以达到了解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普查一般地域广阔、调查对象多、参加调查人员多而且时间长,因此,组织工作十分复杂。

⑵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概率原理,从调查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其结论推及到总体的调查方式。抽样调查的目的不是说明样本本身的情况,而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说明总体,是用来了解全面情况的非全面调查。

⑶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若干个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借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少量典型来迅速地了解全局情况,因此,所选的典型调查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保证典型调查的科学性关键。

9、问卷设计的思想

问卷法是一种利用书面回答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要素有:说明信、指导语、调查内容、编码。

问卷语言的涉及应注意:

第一,文字力求简洁、通俗、准确、具体。如“你经常去书店么?”经常这个词是个模糊概念,回答者可能为难。

具体是指所提问题不要概念化,避免使用抽象、笼统的问话,如“你们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如何?”“你认为青年人应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这类问题不好回答,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命题变为经验命题。人生观可以变为自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大公无私等变量。

人际关系可变为:你希望与同学保持真诚相处、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客气谦让,不产生矛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选择一两个知己,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井水不犯河水,各人管好自己的事;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避免使用诱导性或倾向性语言。如“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么?”应注意使用中性语言,避免使回答者感到该问题是想得到某种特定的回答。

第三,对敏感性问题可采用释疑法、假定法、转移法、减轻问题的敏感程度,使回答者愿意坦率地写出真实看法。

释疑法是在问题前写一段消除对象疑虑的文字;

假定法是使用一个假言判断,“假如你是……你会怎样”?

转移法是把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由调查者选择“一些人认为如何,另一些人认为如何,你同意哪种看法。”

第四,问题的排列。时间顺序,一般把时间较近的问题放在前面,较远的放在后面;内容顺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类别顺序,同类性质的问题编排在一起。

第五,调查的问题要集中,提出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不能超过40个。

第六,提问和回答方式一般不宜采用开放式回答方式,二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回答方式。

优点:省力、省钱、省时间,调查范围广泛。匿名性强,可以减轻回答者压力。缺点:适用于调查一些比较简单的课题,不适于复杂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资料质量难以保证,回答者对问题不清楚时可能误答、错答、缺答;回复率有时较低,特别是有效率难以保证;不适宜文化水平低的对象。

10、影响观察准确性的因素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现场亲眼所见的东西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可是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

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在一次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外面闯进两个人来,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都拿着枪,两个人在屋子里混战一场,又一起冲出去,等他们走后,会议主席要求与会者每一个人都写下目击的经过。结果,在交上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的错误少于20%,有14篇的错误在20%至40%之间,其余的25篇错误都在40%以上。

这次实验的观察者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观察竞有这么大的误差。可见亲眼所见的东西也未必准确可靠。

影响人观察的准确性的因素,除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记录能力、识别能力等一般心理因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⑴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即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往往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人们以后的知觉。

例如,调查者初到一个单位搞调查,有的人十分热情,端茶倒水,跑前跑后,有的人相对比较冷淡、默默不语,敬而远之。虽然调查者对二者的性格、能力、品格等均无所知,但对前者容易留下美好印象,而这种印象很容易对以后的观察产生影响。所以对陌生人来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⑵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即比较固定的带社会性的偏见。这种偏见有时是历

史造成的,并且有一定的认识论根源。它一旦形成,对后人的社会知觉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者带着这种影响去观察问题,就难以保证观察的准确性。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⑶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指当某一个人被大家公认为很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似乎他的一切方面都好;而当一个人被大家公认为不怎样时,有容易把所有的方面都看得很坏。晕论效应影响人们的准确性。人们常说,不要带有色眼镜看人。”,所谓有色眼镜就是一种光环。

案例:马加爵案例

包达列夫实验:前苏联学者包达列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即把一张照片展示给两组学生看,他向第一组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向第二组的学生说,照片上是一个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人。结果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着犯罪道路走到地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晕轮效应使人们的观察结果大相径庭。

⑷观察者的出现引起被观察对象的变化

因为社会观察不同于物理、化学研究中的观察,社会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都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之间必然产生相互影响,不管调查者主管上是如何注意,想多少办法,只要他们一出现在被观察对象之间,总要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的态度和言行,进而影响着观察的准确性。

⑸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有时观察的时间较短,难免会遇到意外情况,如果遇到意外情况,观察者坚持凡是亲眼所见的就是真实的,这极可能出现观察的误差

5.提高观察准确性的方法

首先,是提高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包括良好的感觉、知觉能力、

敏锐的注意力、优异的记忆能力、快速的记录能力、正确的识别能力。更多的参加调查研究的实践可以有意识地专门训练自己某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消除观察中的偏见,便面参杂个人情感。在条件允许下,应尽量采用有结构观察,减少观察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再次,是改善观察活动。如,可以相对延长观察时间,以减少偶然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影响;可以安排两人以上同时观察同一现象或事物,然后互补,避免片面性。

最后,是利用现代化的观察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可以弥补调查者观察能力不足,扩展其眼界,延长其手足,增强其记忆,大大提高观察者的效果和质量。

11、思想预测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⑴预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获得成功。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带来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意识到必须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预见,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⑵思想预测为制定教育管理规划提供了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长远的和短期的计划,这些计划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未来作出的安排和部署。因此,认识和控制思想发展的不确定性,尽可能降低对未来的无知程度,使规划的预定目标与可能变化的社会政治环境,基本保持一致,所以事先的预测可以为了提供制定规划的依据。

⑶预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大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预测、矫正、反思等环节,预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以往的实践中,人们只注重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只注意到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中教育和痛定思痛的事后教育,未注意未雨绸缪的预测性工作,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

⑷在思想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超前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

重要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要争取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测是不可缺少的。在预测基础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的事前的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比事后的针对性的教育和批评的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主要不在于事情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追究责任,批评一通,而在于帮助人们确立认识事物的正确角度,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12、思想预测的特点

1.科学性。预测是根据过去的资料和经验等信息,运用一定的程序、方法和模型,分析预测对象与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和总结出预测对象的特性和变化的规律,因而预测具有科学性。

2.近似性。预测是在事物发生之前对其状态的估计和推测,然而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重复,总要受各种不断变化着的因素的影响。因而事前的预测一实际结果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只能是一个近似值。

3.局限性。预测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受其学识、经验、观察分析能力的限制,此外,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够准确和不够完整等因素的制约,可能导致预测的分析不够全面,因而预测结果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3、思想预测的困难

1.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预测的困难。

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我们不能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简单推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嬗变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横向联系看,思想观念的变化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社会发展的纵向联系看,在人类思想发展的长河中它和传统的文化观念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这人们的思想观念变革的方向和趋势,甚至自然地理位臵所引起的与外部世界交往条件的便利程度,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快和慢。

思想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我们不能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直接推论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这使预测思想具有一定的困难。

2.思想的内在性增加了思想预测的困难

思想是大脑思维活动的产物,思想的内在性使它可以在人们的言论行动中直接表现出来,也可以在头脑中暂时隐藏起来,还可以在言行中以各种假象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认识思想不像认识物质性的事物那么容易和直观,它需要通过人们的言行间接认识思想,需要探幽索微的功夫,思想的内在性增加了思想预测的困难

3.思想的离散性和复杂性使思想预测难以把握。

离散性即分散性、不集中。思想信息不像其他信息那么集中,它在人际间传播,随现象流失,常常分散淹没在大量的无关内容之中,使人们费尽力气只或得一星半点,一鳞半爪。

复杂性是指人们的思想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综状态、传统习惯、所处的环境条件、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等多种因素合作用的结果。每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思想状态的改变,这就导致了人们思想状态的多样性,而且表现在各种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交错在一起。

思想的离散性和复杂性使思想预测比较难以把握。

4.思想信息变化快、变动大,增加了思想预测的困难。

思想预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测的准确度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捕捉、追寻不断变化的思想信息,才能使思想预测不断修正、不断逼近,使思想预测的准确度不断提高。

14、思想信息的分析方法重点和要素

重点:(一)高度关注影响思想和行为的可变因素

1.人的思想具有混沌现象的特征

混沌一词的意思是紊乱、无序、无规则。在混沌理论中混沌是一种特殊的无序状态,这种无序不是单纯的、一般的紊乱,而是有内在规律的无序。混沌理论主要研究具有混沌特征的事物的规律,具体说,混沌理论研究的是在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本身产生的一种不规则、非周期性的宏观时空行为。混沌理论告诉我们,有一类不确定的方程。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客观世界中,确实存在许多由简单的原因引起复杂的结果)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增加对思想行为可变因素的敏感性

混沌理论所强调的是事物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并用敏感分析警示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所谓敏感分析是指一个确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可变因素具有敏感性。可变因素即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可变因素保持敏感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类的社会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在一些计划、政策、决定、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常常收到许多不确定因素或随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所引起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经常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范围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这些环境、范围与思想、行为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注意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敏感分析,发现并控制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才能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

(二)灰色思维是可变因素的具体表现

1.灰色思维的特点

灰色思维是指主体认识所反映的对象由于信息不完全,暂时不能定位或定性的思维。换一句话说,就是那些外延明确,内涵不清的思

维。在控制论中,维纳提出了“白箱”(white box)概念。1956年,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提出“黑箱”(black box )概念。后来,有的科学家把部分可察的黑箱叫做“灰箱”(grey box ),并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说明了科学越发展,人类思维对外部世界的把握越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客观现象对于主体思维来说,不仅有白色、黑色,而且有灰色。客观对象的不同的色度,决定思维对它的反映的不同程度。

2、灰色思维现象存在的普遍性

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灰色思维现象是普遍

存在的。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调查,人在社会交往中普遍感到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人心难测,在社会上处事必须有防人之心”的观点颇为流行。在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公众满意指数均为负数。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着“困惑”,即灰色思维区域。因而才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社会上“风”不停,“热”不断。这都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灰色思维”。

在高校中灰色思维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虽然学历高,思维能力强,但他们大都处在17至24岁之间,正处在由幼稚向成熟过渡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如果把成熟看做白色区域的话,那么,不成熟则处于思维的灰色区域,他们正处于由广向专的发展时期,但对社会生活了解较少,在他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世界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成为灰色思维的载体和传媒。

2、灰色思维存在的理论依据

(1)因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性的特点,而人的思维是在完全有限的个体中实现的。人类思维的这种非至上性,决定了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获得的认识是相对的。因而,人类思维总的来看是不完备的,是灰色的。

(2)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今天是白色的,但是,相对于明天和未来就是灰色的;在一个领域是白色的,相对于另一个领域就是灰色的。

(3)理论思维的滞后性,决定人们的思维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都是灰色的。

(4)主体思维在知识结构、信息获取方面的局限性,决定了灰色思维存在的必然性。

要素:⑵思想信息系统的要素分析

这是思想信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旨在把握系统中包含哪些思想要素,其方法要领为:

第一,科学划分思想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思想信息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递、和变化的信息,因此完全可以从信息内容上把思想信息系统看作由以下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政治教育信息: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方向等。

思想教育信息: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

道德教育信息: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心理教育信息:包括个人心理活动或社会心理活动的信息,如个人的气质、意志、兴趣以及社会心理活动的特征、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重点分析对象信息系统。在思想信息系统要素中,每个子系统都包含三个要素,即主体思想信息、客体思想信息和环体思想信息。对这三个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要求着重把握客体的思想信息。以客体的思想状况,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思想信息为系统分析的重点,以主体和环体的信息分析为条件。

15、视角的转换、了解教育对象的接受度

(1)人一出生就被投入到一种经既定的文化氛围中,开始接受来自客观外界的熏陶与塑造。接受这一概念实际是研究外在信息与体认者关系的范畴,它标志的是人们对外在信息的理解、解释、择取、整合、运用的关系。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一个人接受什么、不接受或拒绝什么,不仅体现了这个人的特点,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这个人的特点,因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后天所接受的事物决定的。

以往的教育活动中,往往是从教育者出发,研究较多的是教育的内容,较少关注教育对象的接受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进行研究,把重点放在了解教育对象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了解教育对象的接受度。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接受与其他领域中的接受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接受主要是价值成果的接受,而不是科学成果的接受。

价值成果的接受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而是社会政治倾向。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接受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的实施效果,必须得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

知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公开宣布教育的意图,被教育者即

使不予认同,并不妨碍教育的效果。

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公开宣布教育的意图,但必须得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使之与他们的内在价值尺度吻合,或者引导他们认同,不能引发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的教育内容或者方法,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无效或者没有意义。

(3).教育对象接受思想信息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接受也有类似的情况:撒在路边的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作耳边风,听完就丢了,忘了;撒在浅土石头里的是当时乐于接受,由于没有根,经不住考验;撒在荆棘里的被钱财私欲排挤,没有结成果实;只有撒在好土里的种子,扎根、发芽,才能接受道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

(4).教育对象的接受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接受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动力系统、能力系统、调控系统。动力系统:人们接受和选择的源泉。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信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个信息而不选择其他信息,其动力的源泉是人的需要。凡是能满足热敏在精神方面需求的信息就会使教育客体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势去接受和选择。(接受愿望)

能力系统:能力系统指人的认识框架包括世界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

世界观对人们的接受具有定向的功能,对重要问题的选择提供首要标准。

知识结构是理解客体的基础和参照系。

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审视角度,形成不同的认知观念和解释方式。

16、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进

1.网络传播的特点:

(1)即时性:相隔几千里的两地信息传播成了瞬间之事,打破了地域界限。(2)开放性:超越地域,超越时空,无障碍交流,世界变成“地球村”(3)参与性:网络是一种双向传播,人们不仅可以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员,自由参与网络交流。

(4)隐匿性:网络中,可以与陌生人像是,与知趣相投的人交流,可以掩盖自己的性别、年龄等特征。这种交往使人们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烦恼,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等。

(5)自由性: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任何限制。(6)跨文化性: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全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种民族、各种文化联系起来。

2、网络传播教育的优势:

(1)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海量信息。(时事动态更新率高,无限的数据量,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

(2)在时空上的非限定性、过程的非同步性、对教育主体的可选择性,使教育对象更大的接受和选择的自由,使教育双方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

(3)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开放性使网上交流更加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提供思想动向。

(4)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使对外宣传“落地”难的状况明显改观,并且大大降低了外宣成本,增强了对外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网络传播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文化霸权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向我国渗透。不可抗拒的传输接受西方文化,会逐渐使受众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以致于最后认同这种文化价值,使受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危险是不言而喻的。

以语言为例:

一个民族,文化存在的标志首先是它的语言,当异质的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首先表现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吞没。

现在在青少年中,比较流行将数字、符号、谐音字甚至错别字溶合在一起的网络语言,甚至用所谓的“火星文”进行交流。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受到考验。各种反动和错误言论在网上扩散。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自办网站、博客或在论坛发言等形式,散布政治谣言、小道消息、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动摇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一些人打着“学术争鸣”的幌子,宣扬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将矛头指向党的基本理论,攻击我政治制度、司法制度、新闻制度和宗教政策,企图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

(3)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年道德人格的腐蚀。近年来随着网络使用越来越便捷,我国网结构从IT行业向社会各界扩展,从高学历人群向普通民众延伸,分散性和自发性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快餐文化、低俗文化、腐朽文化、舶来文化在网上泛滥。

(4)网络管理困难造成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社会控制力弱)改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培训。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的吸引力。

(3)采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强对网络、网吧的监控。

(4)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通过防火墙技术,阻挡非法数据入侵。

(5)加强自我教育,增强教育对象的“免疫力”。

17、疏导教育法

一、含义:疏导教育法就是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同时要善于引导,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二、疏导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

疏导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疏”与“导”范畴关系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所谓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疏通和引导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没有疏通的引导是压制民主、自由,疏而不导是则会让各种错误思想放任自流。

三、疏导教育方法体系的主要方法

⑴分导也就是分而导之。分导方法源自科学方法中的一个基本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对待人们复杂的思想问题,有时要采用分散、分步、分头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将复杂问题还原成简单问题,逐一解决。

分导按解决问题的不同情况可分为: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和分头而导。

第一,分散而导是指在针对群体性思想问题时(群体共同的思想问题),采取分散群体和共同问题的方法,将群体性问题化整为零,切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情绪方面的影响,从而达到分散影响、逐个攻破的目的。

第二,分步而导是指对个体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分解,将错综复杂的思想问题理清头绪,分清轻重缓急,之后分步循序渐进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不企图教育一次就把人们所有的思想问题都解决好) 第三,分头而导是指集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力、物力,针对突出的思想问题,分清头绪,有组织、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引导,形成教育合力。

⑵利导

利导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分析思想形势,按照人们不同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解决的方法。(顺势而为)

因势利导的方式可以从打仗中得到启示。古之兵法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在战场上争取战争主动,必须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形势,抓住有利战机方可取胜。

利导是疏导教育法中方法艺术要求较高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表

现在教育者要能恰当掌握教育时机和受教育者思想特点上。这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掌握思想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深入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特点时,顺社会发展之潮流和时机,推动受教育者思想向正确方向发展。同时,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择机而发,有时候有利的时机如果没有得到好的利用,往往会使教育陷入不利的被动局面。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

⑶引导

所谓引导,就是启发诱导。

引导的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启发思考,以问题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步,分析问题,带动受教育者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开展讨论,鼓励受教育者相互启迪,交换意见,统一看法,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步,正面说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运用典型,激励受教育者与之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

18、后进成员的类型及心理特点

⑴习气不良型(经常违法乱纪的)。

这部分人员由于长期接受不正确的思想影响,在思想上存在较多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上存在一序列不健康的习惯。

表现为以个人好恶和恩怨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甚至为他人的错误辩解、庇护;自我控制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表里不一,具有对人不诚实,假意虚伪的不良习惯。

这类人员由于存在消极心理定势或不良行为习惯,很容易发生违纪行为。在教育转化中常常出现反复。这类人员的心理特征大多具有自弃心理,“反正这样了,无所谓了。”“爱怎样就怎样了”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破罐破摔。

⑵自卑多疑型。

这部分人员中的一些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他们总感到自己家境不好,犯过错误,甚至受到过处分,会被别人看不起,前途渺茫。因此,心灵上有“矮人一头”的感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满意;妄自菲薄,自我埋没,没有勇气去承担自己经过一些努力能承担的任务或事实上已经能够胜任的工作;一些人敏感多疑,虚荣掩饰。

自卑者一般容易敏感多疑,爱察言观色,总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同时外表又极力掩饰自己,以此维护自己扭曲的自尊心;一些人情绪沮丧低落,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⑶自我中心型。(较为自私)

这部份人员认识和处理问题以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或需求为出发点。

他们以个体的兴趣对待工作任务、组织活动,一事当前,先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爱好。

这类人群,由于自我观念较强,在人群中威信较低,很容易在思想道德上出现问题。

⑷动力不足型。

这部分人员缺乏进取动力,缺乏对未来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强烈动机与热情。

动力不足的后进成员中一部分人是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今年来在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终极价值缺失等。

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缺乏明确的是非挂念,拒绝辨别道德是非,根本抹杀道德评价的标准,从根本上冲击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实现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再关心“大道理”,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绕道而行。他们不再崇拜任何权威、成就动机弱化、“认真”价值崩溃、为了玩而工作、只要即时满足感等。

然而,许多人生课题包括道德终极价值在内,具有不可回避的性质,人既同终极目标相分离,就无法领会生活的意义。他们在价值失落中倍感苦恼、无所着落,庸庸碌碌、麻木不仁,无意义感成为这部分人员的普遍特征。彻底否定自己的自杀行为和无所顾忌的恶性犯罪行为是这一缺失的极端表现。

19、冲突缓解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冲突缓解法是指在思想矛盾激化、发生剧烈冲突的特殊情况下所采用的缓和冲突、化解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方法。

缓解矛盾的方法程序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瞄准矛盾焦点,及时疏导分流。在冲突发生之前,冲突的双方肯定有一个围绕某一特定问题积累矛盾的过程,如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具体事件、房屋拆迁、工资调整或者职称评定等。

冲突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在冲突发生之后及时准确地定位冲突双方关注的矛盾焦点,采用疏导方法,积极进行分流,消除双方矛盾积累的基础,这是应对冲突的“釜底抽薪之举。具体的疏导、分流措施的选用,应视矛盾的性质和内容具体而定。

第二步,理顺大众心理情绪,化解对立情绪。

大众心理情绪有不同于个体心理情绪的特点,如非理性、易受暗示和情绪传染等。当社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时,就会在大众心理情绪上有所反应,并会逐步沉淀、积累和扩散,一旦有少数发展为对立情绪的人采取对立行动,就很容易使拥有不满情绪的大众跟随效仿,形成大规模的冲突。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切实把握住大众心理情绪的特点,及时理顺大众情绪,化解对立情绪。

如何化解?

一要及时调整利益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处理关系的度,不能使利益群体之间悬殊过大。要注意处理利益关系的轻重缓急,关键是调整利益关系时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不公平现象。

二要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来理顺心理情绪。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在比较低劣环境中的人群,心境总体来说不可能很好,容易发展为不满情绪,成为矛盾和冲突滋生的土壤。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强调要关心房子、菜篮子等切身问题,这不仅是原则所使,也是方法所需。

三要通过增进人际沟通化解对立情绪。矛盾之所以激化,部分原因是矛盾双方没有充分沟通交流意见,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现代节奏的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虚拟交流环境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涉及某个具体问题的协商时都会选择面对面交流。可见人际之间的实际交流具有其不可替代性。

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层之间特别是利益

群体之间的沟通不便。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群之间的交流程度和干群关系,如果干群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沟通交流解决,就会不断恶化,以至不可收拾。

四是畅通宣泄渠道。矛盾激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的意见和不满没有得到及时疏导,人们找不到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就会造成矛盾积累。提供一个正常的交流反应和反馈渠道,使人们的意见、问题有地方发表,并及时进行引导,就能使矛盾得到及时消化。

第三步,强化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消极思想或不良倾向可以利用大众心理情绪的特点从而造成矛盾的激化,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于消极因素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正所谓,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占领。因此,平时应当努力强化积极因素,使消极因素无可乘之机。这就要求:一要经常引进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减少人们思想的盲目性;

二要针对消极因素展开教育,使人们有所提防;

三要对不明真相而引起矛盾的冲突,及时讲明是非,澄清事实。

21、小原国芳

真、善、美、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理想)

小原国芳提出“全人”即完整人格的教育培养目标。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

1、学问教育在于真

A 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教授,而应着眼于学习,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B 他认为真学问必须唤起学生的惊奇感和疑问心,他认为古希腊人求学就是从惊奇感和疑问心开始的。

2、道德教育在于善

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愉快地、笑容满面去迎接人生中最艰辛的事情。

3、艺术教育在于美

艺术是挽救人类道德堕落不可缺少的工具。

4、宗教教育在于圣

他非常推崇宗教的感化作用

5、身体教育在于健

体育根本目的不在于夺奖牌,而在于培养强韧的体力,协调的体质,长寿的生命。

6、生活教育在于富

不是“为追求财富而富”,而因该是为支持、发展和培育真善美圣四个绝对价值而富

全人教育是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之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而能快乐学习。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习者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习者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具备相关知识以因应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20、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

22、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标题、步骤、目的)

法学方法论复习题

法学方法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大陆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常见的形式是( A ) A、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惯例 2、在普通法系国家,正式法源最主要的形式是( B ) A、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惯例 3、法学方法论属于法理学体系中的(B ) A、存在论 B、认识论 C、价值论 D、社会结构论 4、正当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A ) A、正义性 B、合目的性 C、安定性 D、合理性 5、法官在审判案件中认识到的事实是(D ) A、客观的事实 B、真实存在的事实 C、虚构的事实 D、被证据证明的事实 6、权威性理由对应的是法的理念中的(C ) A、正义性 B、合目的性 C、安定性 D、合理性 7、在MacCormick和Summers的制定法解释模式中(1)体系解释(2)目的--评价解释(3)语法解释、这三者的先后顺序是( B ) A、(1)(2)(3) B、(3)(2)(1) C、(2)(3)(1) D、(2)(1)(3) 8、裁判事实属于司法三段论中的那一种( B ) A、大前提 B、小前提 C、结论 D、逻辑过程 9、下列各项、不属于法律渊源的是( C ) A、国际条约 B、宪法 C、政策 D、行政法规 10、原初事实被重述为基本事实的重要要求中除了相关性要求之外还有( C ) A、相关性要求 B、客观性要求 C、合法性要求 D、合理性要求 11、下列不属于内部体系特征的有( D ) A、位阶性 B、开放性 C、演变性 D、统一性 12、由于规范本身的不完整导致的法律漏洞属于(A ) A、规范的漏洞 B、规整的漏洞 C、解释的漏洞 D、判断的漏洞 13、法律原则具有何种功能( B ) A、预测功能 B、裁判功能 C、定义功能 D、执行功能 14、下列关于裁判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 A、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B、在空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立的 C、在时间维度上、裁判事实和客观事件是分离的 D、裁判事实必然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 15、我国的80年代制定的《民法通则》中并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但是现在有关隐私权的纠纷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属于需要法律解释的那种原因(B ) A、概念的不确定性 B、立法的滞后性 C、法律价值的隐藏 D、法律规范的庞杂导致 16、在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中需要价值判断的理由是(A ) A、客观事实的抽象性 B、法律规范的真实性 C、事实范型的真实性C、事实范型的抽象性 17、哪种解释方式可以作为制定法解释的出发点(A )

生产管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在生产大纲确定后,一般来说,紧接着进行的活动是()C1流程设计制定战略性能力计划编制产品生产计划编制物料需求计划 A.C. B.D.、下述方法将产品生产计划中的具体产品的需求转化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B2能力需求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粗略能力计划库存计划 A. C.B.D.、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外部输入是()3B现有设备能力原材料供应能力员工技术水平现有库存水平现有员工数量 D.C.B.A.E. 、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内部的输入是()4C原材料供应能力市场需求现有设备能力和员工数量转包商能力竞争者行为 C.B.A.D.E.、制定生产大纲时,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5C线性决策法则线性规划反复试验法模拟法 B.D. A.C.、制定生产大纲时,正规的数学方法是()6B反复试验法线性规划图表法模拟法 B. C.A.D. 、制定生产大纲时,符合准时生产思想的方式的()7A改变库存水平既改变库存水平,又推迟交货推迟交货改变生产率,使之与需求率同步转包 E.C.A. B.D.、下列不属于制造企业的库存的是()8D原材料产成品在制品库存记录 D.B. A.C. 、下述属于企业维持库存的原因的是()9C满足需求的波动保持生产动作对库存的依赖性给员工提供案例的感觉 B.C.A.防止员工报酬的增加防止供应商改变设计 D.E.、下述不属于维持库存费的是()B10仓储设施折旧保险费被盗损失物料费用运输费 A.D. B.E. C.、在制定库存量的决策时,下述费用不需要考虑的是()D11维持库存费调整准备费订货费固定成本缺货损失费 B.D. C.E.A.、固定量库存系统的基本模型不包括的假设是()D12根据平均库存计算维持库存费一次订货费或调整准备费是常量 A.B.库存回报是库存的减函数提前期为常量需求率均匀且为常量 E. D.C. 、构成固定量库存系统的总费用的费用组合是()13C年购买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固定费用年维持库存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单价 A.B. 年维持库存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年购买费年提前期内费用、年维持库存费和年购买费 C.D. 单价、年调整准备费和年购买费 E.、假定无须案例库存,某产品的平均日消耗量为件,提前期为天,现有库存量为件,订货点是()14 500 30 B 10 A. 200 B. 300 C. 400 D.500 E. 600 、求随机型库存问题的订货点时,除了计算提前期内需求的期望值外,还需加上()15E需求的均值乘以提前期的标准差值乘提前期;需求的标准差乘提前期的标准差提前期乘提前期 C.D.A. B.Z 的标准差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标准差乘值Z E.、下面不是模型的假设条件的是()16D E0Q 补充率为无限大有数量折扣年需求为已知的常量提前期已知且固定不允许缺货D. B.C. E.A.、以下不是维持库存的原因的是()C17防止短缺使生产活动准时进行减少订货费使生产系统平稳运行减少缺货风险 C.B.D. A.E. 、在双仓系统中,每个仓同的在存储量为()(two-bin inventory system)E18案例库存量案例库存加上最佳订货量以上都不是 D.E.C.A.ROP B. EOQ 、以下不属于维持库存费的是()C19陈旧化损失缺货损失费保险套仓库照明灯利息 A. B.D. C.E.、最适合应用的行业是()MRP A20炼油厂造纸厂机床厂化肥厂C.A. D.B.、以下不是的输入的是()MRP 21A生产大纲产品出产计划产品结构文件库存状态文件 D.B.A. C.、以下是产品出产计划的输入的是()B22. 库存状态文件生产计划大纲产品结构文件车间生产作业计划 D. B. C.A. 、主要目的之一是()MRP D23平衡生产能力降低劳动力需求培训员工协调各生产阶段的活动C.A.D. B. 、与的主要不同点是()DRP 24DMRP

管理研究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版

管理研究方法论 一,简答题 1,实证论文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实证论文的结构是: 1,摘要: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论文研究的是什么,有什么结论需要分条列示,由结论引出的启发是什么 2,引言:首先,说明在该方面各位学者的研究进度,所持的观点,阐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其次,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再次,分条列示研究的结果,结论以及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最后,说明自己的贡献。 3,文献回顾:是对相关文献的陈述述与评价; 对相关且重要的文献准确阐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稍作评价,但要中性客观。 4,研究设计,理论推导与研究模型构建 5,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6,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回归结果 7,敏感性检验, 8,结论

引言与摘要的区别:引言是讲打算做什么,为什么;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2,事件研究的概念 事件研究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某一或某些事件窗口内某一事件发生对公司股价的波动的影响。 步骤:1.决定研究假说,一般假设事件对股价没有显着地影响;2.事件日的确定,通常以宣布日为事件日3.利用历史数据得到市场的收益率与公司收益率之间的固定关系,如果考察的时间窗口内的收益率不满足已经得出的方程,则说明事件对股价有显着影响,4,异常报酬率的检定 5,分析结果 3,引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分析的关系是怎样的, 4,背诵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和期刊的名字 5,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背诵几个 6,第二篇论文的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 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在列联分析中,除了考察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外,还应该考察控制变量之间协同作用时对因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当各控制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不为0时。 7,含有会计、财务、经济、金融的英文期刊数据库(哪个期刊在哪个数据库里)

旅游学基础知识整理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绪论 (一)国际旅游学研究 1.旅游学研究开端 2.功利性阶段 3.综合化方向 4.后旅游研究阶段 5...特点总结 ....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伴随改革开放) 1.开展时间较短 2.以翻译借鉴为主 3.认识论的功利性倾向 4.旅游学研究依赖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研究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一门社会科学 旅游研究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法 2.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詹宁斯)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旅游发展史)(一)古代旅行 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由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不具备能借以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特定,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谈不上是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1.旅行的产生 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交换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是履行产生的基本前提。 1)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农业、畜牧业形成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商业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 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提高,出现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活动扩大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产品交换也因此成了普遍的现象 2)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有意识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从古代旅行发展而来的 人类早期旅行活动开展不是出于消遣或度假,多是人们出于外出贸易经商需要而开展的经济性活动(实用主义商贸目的) 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旅行活动发展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 基本特征 三体 六要素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本质途径 类型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短途游览者"因消遣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来访者。 "中转过境旅游者"途经该国而不做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经该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中转旅客。 国际旅游者(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一日游游客) 第二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足够的支付能力(可自由(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收入、带薪假期、年龄、家庭生命周期、健康状况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生产管理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 1、在生产大纲确定后,一般来说,紧接着进行的活动是(C) A.流程设计 B.制定战略性能力计划 C.编制产品生产计划 D.编制物料需求计划 2、下述方法将产品生产计划中的具体产品的需求转化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B) A.粗略能力计划 B.物料需求计划 C.能力需求计划 D.库存计划 3、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外部输入是(B) A.现有库存水平 B.原材料供应能力 C.现有员工数量 D.现有设备能力 E.员工技术水平 4、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内部的输入是(C) A.转包商能力 B.市场需求 C.现有设备能力和员工数量 D.竞争者行为 E.原材料供应能力 5、制定生产大纲时,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C) A.线性决策法则 B.线性规划 C.反复试验法 D. 模拟法 6、制定生产大纲时,正规的数学方法是(B) A.反复试验法 B.线性规划 C.图表法 D. 模拟法 7、制定生产大纲时,符合准时生产思想的方式的(A) A.改变生产率,使之与需求率同步 B.推迟交货 C.改变库存水平 D.既改变库存水平,又推迟交货 E.转包 8、下列不属于制造企业的库存的是(D) A.原材料 B.产成品 C.在制品 D.库存记录 9、下述属于企业维持库存的原因的是(C) A.保持生产动作对库存的依赖性 B.给员工提供案例的感觉 C. 满足需求的波动 D.防止员工报酬的增加 E.防止供应商改变设计 10、下述不属于维持库存费的是(B) A.物料费用 B.运输费 C.保险费 D.被盗损失 E.仓储设施折旧 11、在制定库存量的决策时,下述费用不需要考虑的是(D)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生产管理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过程的管理,是对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PPT 工艺专门化:即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设备和人力按工艺内容组织成一个生产单位,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相同或相似工艺内容的加工任务。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或单件生产类型。P110 对象专门化:即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以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为对象,按照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产要求,组织相应的生产设备或设施,形成流水般的连续生产,有时又称流水线生产。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类型。P109 并行工程: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方法。——要求产品开发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PPT 成组技术:利用零件的相似性来组织生产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减少重复工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进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PPT 流水线节拍:流水线上连续出产两件相同制品的时间间隔。P165 装配线平衡:又称为工序同期化、是对于某装配流水线,在给定流水线的节拍后,求出装配线所需工序的工作地数量和用工人数量最少的方案。P164 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的设施,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P217 定量控制系统:就是订货点和订货量固定的库存控制系统。当现有库存下降到订货点及以下时,库存控制系统就向供应厂家发出订货。P240 定期控制系统:每经过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发出一次订货,订货量为将现有库存补充到一个最高水平的库存控制系统。P240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P343 加工路线:是零件加工经过不同机器构成的路线。比如,某零件要经过车、钻、 冲、磨的路线加工,我们可以用M l,M2,M3,M4来表示。PPT 11章关键路线:从起始节点到种植节点顺序的将所有事件时差为零的节点连接起来的路线。P387 准时化生产:又称为无库存生产方式,供方完全按照需方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即在需方要求的时间、地点,按照需方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将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需方进行生产。 问答题与案例 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1、生产与运作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 2、生产与运作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 3、运作活动是一切企业组织中耗费最大的部分之一; 4、生产运作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精品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 (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 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

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至U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 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方法论?请从哲学层面阐释其内涵及其地位或作用。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桥梁和工具。 地位:方法论是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总结,是探求关于方法的方法的规律性知识 作用:他提供了具体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律和法则,具有导航作用个普遍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科学的、实践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他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从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他标志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首先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他把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对象性的感性的客观的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4. 什么是交往?如何理解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1、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活动方式或过程及所形成的关系。 2、交往与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交往制约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

27882生产管理复习资料(全)

2013年4月生产管理复习题(全) 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1分*20题=20分)二、填空题(1分*6题=6分)三、判断题(2分*6题=12分)四、名词解释(3分*4题=12分)五、简答题(6分*5题=30分)六、论述题(10分*2题=20分) 一、填空选择判断改错题: 第一章 1、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主要解决四大方面的问题: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人—机—环境系统。 1.P1 (09.7) (1) 生产过程组织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类型、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P1 (2) 生产计划包括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1.P1 (3)生产管理中,生产控制主要是生产进度和质量控制。1.P1 (4)生产组织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组织和劳动组织 1.P2 (5)生产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物质消耗与库存控制、生产成本费用控制等。1.P2 2.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供社会需要的服务的管理活动为( A )1.P1 A.生产管理 B.运营管理 C.企业管理 D.营销管理 3、生产管理的内容:产品开发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生产计划、生产控制。1.P1-2(09.7) (1)产品开发管理包括产品决策、产品设计、工艺选择与设计、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管理等。P1(09.4) (2)企业生产组织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组织和劳动组织。1.P2 ○1对生产系统内所有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方式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该管理是指( D )1.P2 A.生产计划 B.生产控制 C.产品开发管理 D.生产过程组织 ○2以下属于组织生产过程基本要求的是生产过程的( ABCD )1.P2 A.连续性 B.比例性 C.均衡性 D.准时性 (3)生产计划包括长期生产计划、中期生产计划和短期生产计划。 1.P2 ○1企业的销售和市场份额增长战略属于( C )。P2 A、短期生产计划 B、中期生产计划 C、长期生产计划 D视情况而定 (4)保证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消耗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控制。 1.P2 4、生产管理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学管理原则、均衡生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1.P2-3 (1)“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是生产管理的( C ) 1.P2 A.可持续发展原则 B.均衡生产原则 C经济效益原则 D.合理性原则 (2)生产管理中,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企业生产,这体现的是( C )1.P3 (09.4) A.经济效益原则 B.科学管理原则 C.市场导向原则 D.均衡生产原则 (3)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环境规划活动中心提出( B )1.P3 A.绿色生产 B.清洁生产 C.节约能源 D.环保产品

旅游学概论知识点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1、生活环境的变化 2、工作性质的变化 3、阶级关系的变化 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铁路之父:乔治·史蒂文森费用低速度快 运力大通达范围广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1841年的创举:团体旅游活动 特点: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 2、1845年的商业尝试:团体消遣旅游 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线路勘察编写指南导游服务 3、其他开创性工作 推出一种代金卷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20世纪初 1.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 2.美国运通公司 3.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 第六节二战后的现代旅游 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世界人口的增加 2、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我国的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的旅游业:民族银行家陈光甫1927年中国旅游社 二、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游业 1949年华侨服务社改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这一时期的特点: 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且总体规模很小 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复习笔记及典型题详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7.1 复习笔记 一、理论教育法 理论教育法又称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培训、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进行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1.理论教育途径的根据 之所以要有理论教育法,是因为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原则等精神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殊作用,这就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它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种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在人的思想和行动方面的表现,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性理论,说明了人对理论、思想、精神的需要与追求,而这种需要与追求的途径和方式,就是理论教育法或理论学习法。因而,人的自觉能动性理论,决定了理论教育法产生的必然性。 2.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 理论教育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教育的形式划分,有口头讲述和文字传播;按教育的途径划分,有他人传授和自我学习;按教育的范围划分,有普遍宣传和个别辅导;按教

育的作用划分,有形象感化和启发引导。常用的方式主要有: (1)讲授讲解 ①讲解讲授法的含义 讲授又称讲解,是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解释政治和伦理概念,论述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道德原则,阐述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教育方法,是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理论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既用于正面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知识,也针对思想问题,进行解释疑惑。 ②讲解讲授法的具体方式 a.讲述。侧重于形象生动地描绘某些政治、道德现象,叙述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人物评传材料,引导受教育者形成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思想道德情感。这种方法,常用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b.讲解。主要是对一些比较高深的哲学、政治、道德概念与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述。这种方法,在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教育中,运用较多。 在教育过程中,讲述和讲解经常是结合运用的。理论讲座,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是讲述和讲解的综合运用。 ③运用讲解法的注意事项: 讲授讲解教育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也是语言灌输的一种主要方式,它主要运用于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学习辅导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解释、宣传。运用讲解法时,要注意: a.讲解的内容要正确,理论、概念应具有科学性,讲述的事实同结论要保持一致; b.讲解既要全面、系统,同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企业生产管理习题

《企业生产管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内容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 2.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 3.生产与运作战略 4.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发展 二、学习目的 1.理解生产及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 2.明确生产与运作战略及策略含义 3.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情况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的定义。 (2)简述生产与运作系统控制的三个方面内容。 (3)简述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四、参考答案: 1.简述题 (1)指系统生产能力的确定、设施选择、工作部门及设备的布置、产品与服务计划的制定等几个方面的决策。 (2)质量控制: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性等特性要相应地转变为生产与运作管理中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 进度控制: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即控制产品数量和交货期。 费用控制:保证产品的价格既能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3)价格:顾客为了得到某一产品或接受某项服务所必须支付的金额。 质量:与原材料、设计和生产过程密切相关。 差异性:使得本产品与对手的产品相比更具有个性并更加符合顾客的要求。 柔性:对变化的反应能力。 变货期:产品提供给客户是否及时;新产品或服务项目被开发出来投放市场的快慢;产品改进的速度

第二章、需求预测与管理 一、学习内容 1.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需求预测的过程和方法 3.需求预测误差 4.需求管理 二、学习目的 1.了解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2.掌握需求预测的方法 三、自我测试 1.简述题 (1)简述市场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 (2)简述德尔菲法的一般步骤。 2.计算题 (1)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需求数据如表所示。 某型号电动机过去11年的需求量单位:千台 (2)根据上一题数据进行预测。从第4年开始到第12年,用3年的加权移动平均法进行预测。权重为0.1、0.3、0.6,其中0.6为最近一期的权重。 (3)某医院考虑是否购进新的救护车。购买与否部分取决于下一年的救护车行驶的公里数。过去5年行驶的里程如表所示。 过去5年的行驶里程单位:km 使用2年的简单平均法来预测下一年的行驶公里数,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4)根据上题数据进行计算。使用加权的2年移动平均法预测下一年的公里数,权重为0.4、0.6(0.6是较近年份的权重)。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5年)。 (5)在过去的5年中,某港口从货船上卸载了大量的谷物。港口的主管希望验证指数平滑法预测卸载量的效果。他预测第1年的谷物卸载量为175t。其中α=0.10和α=0.50。表中列出了过去8年的实际卸载吨数。 过去5年的卸载量单位:t 从第1年度开始分别两个平滑系数来计算年度的预测值,并计算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比较哪个平滑系数对应的平均绝对偏差较小。(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案例:产品开发与改进之争 袁之隆先生是南机公司的总裁。这是一家生产和销售农业机械的企业, 1992年产品销售额为3000万元,1993年3400万,1994年预计可达3700万。每当坐在办公桌前翻看那些数字、报表时,袁先生都会感到踌躇满志。

管理研究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版精编WORD版

管理研究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管理研究方法论 一,简答题 1,实证论文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实证论文的结构是: 1,摘要: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论文研究的是什么,有什么结论需要分条列示,由结论引出的启发是什么 2,引言:首先,说明在该方面各位学者的研究进度,所持的观点,阐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其次,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再次,分条列示研究的结果,结论以及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最后,说明自己的贡献。 3,文献回顾:是对相关文献的陈述述与评价; 对相关且重要的文献准确阐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稍作评价,但要中性客观。 4,研究设计,理论推导与研究模型构建 5,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6,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回归结果 7,敏感性检验, 8,结论 引言与摘要的区别:引言是讲打算做什么,为什么;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

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2,事件研究的概念 事件研究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某一或某些事件窗口内某一事件发生对公司股价的波动的影响。 步骤:1.决定研究假说,一般假设事件对股价没有显着地影响;2.事件日的确定,通常以宣布日为事件日 3.利用历史数据得到市场的收益率与公司收益率之间的固定关系,如果考察的时间窗口内的收益率不满足已经得出的方程,则说明事件对股价有显着影响,4,异常报酬率的检定 5,分析结果 3,引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分析的关系是怎样的,4,背诵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和期刊的名字 5,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背诵几个 6,第二篇论文的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 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在列联分析中,除了考察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外,还应该考察控制变量之间协同作用时对因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当各控制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不为0时。 7,含有会计、财务、经济、金融的英文期刊数据库(哪个期刊在哪个数据库里) 二,经典论文的阅读 1,琼斯模型(盈余管理的测度)基本思想?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分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补充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 案补充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

生产管理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生产管理》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产出, 2、均方差S(或方差), 3、质量, 4、物流, 5、派工单, 6、设施选址, 7、连续检测控制方式, 8、能力计划, 9、最终物料,10、强制节拍流水生产线11、工艺,12、方法研究,13、间歇型,14、5S活动,15、确定性需求,16、开环物料需求计划,17、工艺专业化原则,18、物流,19、年生产计划,20、设施选址 二、判断改错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并改正错误。 1、×。将“仅包括能源和物资”改为“人、财、物、能源等一切资源”。 2、×。将“独立需求”改为“相关需求”。 3、×。将“最好质量的产品”改为“合适质量的产品”。 4、×。将“通用设备”改为“专用设备”。 5、√。 6、×。将“简单移动平均法”改为“加权移动平均法”。 7、×。将“采购批量”改为“订货次数”。 8、√。 9、×。将“订购成本”改为“保管成本”。 10、×。将“细能力计划”改为“粗能力计划”。 11、×。将“物料需求计划”改为“主生产计划”。 12、×。将“生产成本,其它都可以不考虑”改为“生产成本、质量和交货期”。 13、√。 14、√。 15、√。 16、×。将“价低的物资”改为“价值高的物资”。 17、×。将“粗能力计划”改为“细能力计划”。 18、√。 19、√。 20、×。将“主生产计划的输出和库存记录信息”改为“主生产计划的输出、库存记录信息和物料清单(BOM)”。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控制的基本控制内容。 ①确定工艺流程,这是生产控制的起点和基础; ②安排生产进度计划,这是生产控制的前提;

③下达生产指令,这是生产控制的重要手段; ④生产进度控制,这是生产控制成败的关键。 2、简述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 单件小批生产作业计划的特征是按订单组织生产,生产的是专用产品,生产是不重复的、一次性的,安排生产计划时,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按合同组织生产,首先考虑保证订货合同规定的产品出产日期和数量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要求。 3、简述主生产计划概念和对象,并举例说明。 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要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周)的生产数量。主生产计划的制订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随后的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执行效果和准确度。主生产计划的对象是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最终完成的要出厂的完成品。包括:(1)直接用于消费的消费品。 (2)直接用于销售的零部件或配件。 4、(1)存储成本。为存储保管库存所需的成本。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处理与存储成本,过时损坏与失窃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以及资金投资成本即机会成本。 (2)订购成本。采购每批物料时通常须耗费固定成本。其构成要素常有填写请购单、制造订单、记录订单、追踪订单、质量检验、处理发票或工厂报告,以及付款准备的成本等事务的工作成本。 (3)短缺成本。主要内容包括停工待料或无法立即满足需求所发生的各种损失,如加班费、特殊管理费、违约罚款、赶工成本、特殊处理成本、信誉损失成本等。 5、简述哪些工作中心可以定义为关键工作中心? 关键或瓶颈工序(critical work center)的工作中心必须单独划出,作为粗能力计划的对象,其定义为: (1)经常满负荷或加班加点; (2)需要熟练技术工人使用,不能任意替代或随时招聘; (3)工艺独特的专用设备,不能替代或分包外协; (4)设备昂贵且不可能随时增添; (5)受成本或生产周期的限制,不允许替代。 6、简述定量定货系统的基本思想。 每次出库,均盘点剩余物资,判断订货否。 (1)特点:订货批量固定;订货时间间隔取决需求量变化;订货提前期基本不变(外界因素决定)。 (2)控制要点:订货批量的确定及订货警戒线的设立 (3)适用:具备进行连续检查的物资;价值较低需求量大;价格昂贵需重点控制物资;易采购物资。 7、简述服务产品与制造业产品的区别。 制造业产品是有形的、耐久的,产品可储存,而服务产品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制造业产品响应顾客需求的周期较长,主要服务于有限区域范围;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顾客与生产系统极少接触,顾客不了解生产过程,而服务产品的生产中顾客参与服务过程,与服务过程高度接触,顾客是服务产品的专家;制造业产品质量易于度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