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

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

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

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规划古城区内发展将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规划拟在主城区二环以外南部和北部各控制一处用地,作为行政中心预留地。

----综合治理渭、灞、浐河,建设城市新的功能区:规划渭、灞、浐河成为城市内河,形成高尚住区和旅游度假区及城市新的副中心。同时营造渭、灞、浐河及周边环境的“大水大绿”格局,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区:依托西安已形成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并借助已形成的物流产业基础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个物流园区、六大物流中心及十个配送中心。

----拓展带动产业发展的开发区: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支持两个开发区二次创业,营造

科技创新、创业的最佳环境。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沿城市发展轴线扩展。

----发展功能齐全的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规划在老城以外布置与产业相匹配的8--10个交通配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居住区。

六、限制建设区

本次规划首次划定了城市限制建设区域。结合西安的自然、历史地貌特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六类城市限制建设区域:

基本农田:指《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湿地:指浐灞三角洲、泾渭三角洲、沣渭三角洲等两河流域交叉地带;秦岭自然保护区: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西安市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所划定的生态保护线;生态绿地、河湖水系及历史地貌:指湿地和生产防护绿带、河湖水系的防洪线以内、自然塬坡。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界定的保护区域:指四大遗址、古陵墓区、寺庙院落等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城市断裂带:指西安市不适合建设的城市断裂带。

七、几项重点规划

----城市交通:西安是全国六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未来西安将建成面向国际的航空运输中心、国内重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高速公路、铁路为构架的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和交通一体化战略,分散老城区交通压力,形成“棋盘”加“环”加“放射线”的“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路网格局。

未来我市将建成6条轨道交通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快速公交为补充,普通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西安都市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维护西安“世界著名古都”地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古城精华,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主要保护自然历史环境、城市历史格局、大遗址、历史街区、其它物质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古树名木等八类。

保护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北部台塬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和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

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采取“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墙以内的居住人口密度,外迁行政机关,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依托老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持老城的活力。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到2010年,全市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

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0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6平方米;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到2020年,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8平方米,进入最佳人居城市行列。

在全市范围形成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市域建设“面山环水”的良好生态基质,成为市区宏观的绿色生态背景;市区确定“三环八带”的廊道绿化骨架。主城区采取“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均衡布局绿地,形成遍布城市的“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系统。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

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

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造,优先发

展高新

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

优美、具有自已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

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规划的范围与规划年限

城市规划法规定:“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

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据此,这次

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包括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

央、灞桥、阉良、临潼区等八个区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安、高陵两个县的

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

的区域为西安市行政区域9983平方公里。

近期:1995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

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2020年

三、城市发展规划

新的规划确定到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310万人,城市用地为

275平方公里。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星罗棋布的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中心市区的临近组团和外围的卫星城各具特色,并有相对独立性,从而构成

以中心市区为核心,具有多层次、多功能、众星捧月的城市的集群。将进一

步建立和扩大商贸体系,加强住宅和社区建设,旧城改造要和新区建设相结

合,特别是要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要优化城市现有土地的使用,改善交通条件、增设停车场、增加绿地、建设

公园,提高环境质量。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

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增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旅游

区及中央商务区(CBD),使其成为西安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基地。(1)中心城市:

2000年人口265万人,用地21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1.1平方米;

2005年人口286.8万人,用地245.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5.6平方

米;

2010年人口310万人,用地2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8.7平方米;

(2)中心市区

2000年人口208.9万人,用地15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6平方米;

2005年人口212万人,用地168.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9.4平方米;

2000年人口214.5万人,用地17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2平方米。

四、城镇体系规划

为合理分布生产力和形成城镇体系,有利于资源开发、生产发展和生态

平衡,促进城镇建设和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在西安市行政区划9983平方公

里范围内,制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

带状发展的形态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市(中心市区和外围组围)、卫星城(含

县城)、建制镇三级城镇体系。

(1)中心城市是城市的主体。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2)卫星城既承担由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远郊县(区)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辖县(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

(3)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现已没有建制

镇41个,今后15年规划增加到55个。

五、城市总体布局

按照“保护古城,降低密度,控制规模、节约土地、优化环境、发展组

团、基础先行、改善中心”的原则精神,本次规划对西安的城市结构和布局

形态确定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

中心集团和外围组团,既联系又分隔,各自独立,分散布局,它们之间

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古遗址区和绿色空间,这是西安组团结构的一大特色,或

者说是西安式的组团布局。

规划中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

则,突出西安特色,从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统筹

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协调,在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

同时,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总体上突出: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

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

六、近期建设

(1)西安的环境建设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规划期内将对西安的道路交通设施、汽车废气和噪音进行根本治理。城

市大气将会从根本上得到净化:中心市区各种类型的污染工业将被外迁或由

新型无污染产业取代。

(2)城市综合交通建设将上新的台阶

规划期内,修通二环路,打通与二环路尚未按通的路段,拟建十里铺——

三桥的高架路并新建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阉良的高速公路,改造西安

至沣峪

口一级公路和西宝南线(西段);从95年开始以着手进行三环路建设的前期

准备,98年开工建设。为提高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近期结合房地产开发和

旧城改造,加快洒金桥大街、端履门街、北大街、解放路扩宽改造,新增街

坊道路,开辟地下停车场和地下人行通道,使市区、郊区道路网更趋合理。

西安铁路枢纽目前有陇海、咸铜、侯西、包西线西延段、西户线和西安

——中卫线六条铁路引入,2000年拟引入西安——安康线,2010年将有西

安——南京线,西安——包头线等8条铁路从9个方向引入,构成以陇海线

为主轴,北环和南环线相结合的大型铁路枢纽。并在城市南郊新建铁路南客

运站。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国际定期航班机构。规划期内扩建航站楼,远

期考虑建设第二跑道,逐步增加西安至国外城市的定期航班。并在现有的机

场专用公路基础上,再辟一条从三桥至咸阳机场的快速专用路。(3)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

21世纪初,西安最大的引水工程——黑河水库大坝将建成,到那时,西

安将有可靠的水源基地,保证本规划期内有较充足的供水。规划远期,拟将

启动从陕南的汉江、嘉陵江和泾河上游的东庄水库向西安调水的工程建设。

西安将彻底摆脱缺水的困扰。与此同时,新近建设的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已竣

工,并将正式投入使用;邓家村污水厂将进一步扩建;中心市区和各组团也

规划有污水处理厂将根据需要进行建设,按照规划还有大量的污水经过净化

后回收利用,进一步改善西安的供水状况。随着黑河水引入西安,将有计划

地关闭地下水井,限制地下水开采。

规划期内西安的供电量将持续增长,天然气将被广泛使用,集中供热将

快速发展,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状况将会更加完善和现代化。地

下空间开发也向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将

步入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

(4)新型住宅建设不断发展

在近期修建了许多环境质量较好的大型居住区,如太白小区、唐苑小区、

枣园小区、明德门小区、高科花园、紫微花园等,那里基础设施完善,公共

设施配套齐全,已成为人们居住热点。为更好地解决我市居民住房问题,目

前已规划定点了一批经济适用房项目和康居项目,如飞天小区、福安小区、

柿园小区以及龙阳小区、嘉惠小区、锦园小区等。高校筒子楼改造已全面开

始。

(5)市容市貌显著改善

西安市委、市政府几年来十分重视按照规划对城市干道、城市出入口和

城市广场的修建,在“两桥、两堡”城市四大门的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近期

将结合城市高速公路及三环线建设加快东大门十里铺改造。

钟鼓楼广场、南北门广场、土门广场、玉祥门广场的修建,也大大提高

了西安的城市形象,并为西安举行各类大型国内国际活动打下基础,创建了

条件。

(6)城市绿化

规划期内,城市绿化将大大增加。在市区建成各类大、中、小型公园和

城市绿化广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沿市区公路、铁路、河道两侧建设绿化

隔离带,形成绿化网络,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按照道路周围环境要求形成不

同风格,高水准的道路绿化系统。各类文物保护区将广泛植树、种草,重点

对丰镐遗址、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范围内进行绿化,形成遗

址公园。西安的绿色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并体系化。

七、加大城市规划管理力度

《总体规划》是西安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

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市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总体规划及时

编制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依法对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

的一切

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认

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

重要地段和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必须经过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审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中等城市案例分析—宝鸡 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1班向洁华20125220107 一.概述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千阳县、面积为18172 平方公里。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

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规划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西安市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辖区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统一管理,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六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分区规划、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其它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九条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条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实施。需要变更规划的,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经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应当服从城市规划。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区开发,应当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并具备可靠的水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项目选址应当避开水源地、湿地和文物古迹。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区内的旧城区改建,应当严格执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西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VIP专享】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 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 有土地利用失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综上所述,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安的城市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产业调整方向、空间发展方向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和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研究成果,为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7月,市政府向建设部作了专题汇报,征求了建设部对西安修编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意见。2004年1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同意修编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同意正式修编。2004年8月20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联合组织技术审查组对《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纲要》,并下发了《关于反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根据建设部审查意见,我市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成果修编工作,2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时展开,2004年12月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成果草案。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说明书、29项专业规划、10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等。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我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认为“本次规划修编原则是正确的”,规划草案“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我市加以完善后,尽快上报。按照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4.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 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 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 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 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简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M,南北最宽约116千M,总面积10108平方千M,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西安市2020年前9区规划方案

西安市九区远景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 2008-12-22 14:58:51 来源:古城热线 远景方案(2008年—2020年)将于2月中旬最终确定 日前,西安市城市分区规划方案(2008年—2020年)已全面编制完成。 该远景方案是市规划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严格依据西安市城市第四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落实和深化了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细化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将为西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方案加大了分区规划编制力度,未央区、新城区、临潼区、阎良区、莲湖区、雁塔区、碑林区、灞桥区、长安区9个区在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交通布局、绿化体系等方面各有鲜明特色,为西安提供了明确和详尽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方案已经通过了西安市规划委员会的专家评审,与会专家认为该方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必将有力地推动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同时给广大市民带来实惠。 即日起至2009年1月12日,方案在西安市规划局展厅(劳动南路178号)和各规划分局进行公示,市民可前往观看并提出意见或建议。预计约2月中旬此次规划方案将最终确认。 未央区 ■区域定位:西安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居住、教育、工业、物流、文物和生态

保护功能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功能分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河生态区、大明宫新区、草滩文教区、铁路北客站门户区、西咸共建区、六村堡空港区、行政商务区、未央湖度假区、汉城古遗址保护区、阿房宫古遗址保护区。 ■文保规划:划定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保护要求;保护钟楼张家堡广场的视线通廊,大明宫遗址——汉城遗址的视线通廊。 ■近期建设 重点区域:行政中心,北客站新区,大明宫新区,大明宫建材市场新区,浐灞生态区,草滩大学城及未央路以东大学城。 重点项目:铁路北客站,地铁二号线,污水处理厂三处,城北供热中心,变电站9处及立交桥6处。 新城区 ■区域定位:以商贸业、旅游业、高新产业及科教为支柱,以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功能分区: 大明宫地区:将遗址公园建设、地区改造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依托,逐步形成遗址保护、文化旅游、商贸、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老城商贸区:形成集高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特色的西安市核心商业区。 综合居住区:除老城外集大型商业、医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居住区。 高新产业区:借军工产业北迁的契机,将传统工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方向进行调整,成为西安市东部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临潼区 ■区域定位:以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及文物旅游为特征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区。到2020年,临潼区规划期末市域城镇人口为26万人,建设用地33.5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依据区域职能定位,区内共分为6个组团: 骊山组团:以旧城区为基础形成临潼城区的核心区,是城市的标志性区域,以旅游度假、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山脉,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猿人在市辖区内灞河两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半坡遗址坐落在市内浐河东岸;传说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黄陵县。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区建都,共计1100多年,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见长安城)。唐代以后,京都东迁,西安仍是西北地区重镇。现存有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的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钟楼、鼓楼、明长安城城墙和城楼等重要古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 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