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Finale制作符头中带音名唱名的乐谱

运用Finale制作符头中带音名唱名的乐谱
运用Finale制作符头中带音名唱名的乐谱

1

运用 Finale AlphaNotes Font 功能 finale2011提供了音乐教育、学习功能,为初学者创建一 种符头里带音符名称(唱名)的乐谱。如下图。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使用 AlphaNotes Font。

一、通过模板AlphaNotes Template 调用

1.点击文件 File menu、 新建 New , 在出现选项框时, 点击 Document From Template。

2.双击教育模板 Education Templates 文件夹。

3.双击 AlphaNotes Notenames or Finale AlphaNotes Solfege templates 文件。

二、在五线谱中将音符修改为 AlphaNotes 音符。

1.选择五线工具 Staff Tool 。

2.选择设置你要设置特殊音符的区域。

3.用右键点设置的那个区域,出现选择框,选择“25. Apply Finale AlphaNote Notenames” 或 “26. Apply Finale AlphaNotes Solfege”。

4.如果没有出现你所要的效果,出现别的字符,按 Ctrl+Z 撤消。再在五线谱中设置运用 AlphaNotes。方法 如下:

1.点击五线谱工具 Staff Tool 。

2.从五线谱菜单 Staff menu中, 选设置五线谱风格 Define Staff Styles选项。

3.出现风格设置框,打开下拉菜单,选择第 25项 “Apply Finale AlphaNote Notenames.”

4.在独立元素 Independent Elements (左下角), 点 击符头字体 Notehead Font选项。

选择Finale AlphaNotes,设置风格为常规, 字号为24。

三、手动改变音符符头。

1.选择专用工具 Special Tools Tool .

2.在窗口菜单下,确保 Advanced Tools Palette 可 用。

3. 选择符头位置工具 Notehead Position Tool 。

4.点击你要改变音符的小节。

2

5.双击,出现对话框。

6.取消系统默认字体 Use Default Notehead Font。

7.点击字体选择框,选择 Finale AlphaNotes字体, 点击 OK。

8.取消系统默认风格 Use Default Character 点击 选择框 Select ,出现对话框。

9.选择 AlphaNote character的字符, 点击选择, OK。

附:Finale AlphaNotes 字符集。

3

4

Finale AlphaNotes Character Set

5

6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问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5.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步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2.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4.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关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2019考研政治马原考试难点精华整理(3)

马原在考研政治中有一席之地,马原的知识点有很多易错的地方。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考试难点精华整理(3)”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考研政治马原考试难点精华整理(3)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一,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比如,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理性认识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即观察结果里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影响。 第二,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23.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24.逻辑证明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25.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6.真理是一元的,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7.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所以说,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比如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表述) 2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29.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3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注: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原的复习需要方法,讲知识点难点记忆清楚。以上是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原考试难点精华整理(3)”相关文章,提醒大家冲刺复习注意方法,预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更多马原信息请关注考研马原频道。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完整word版)马原20个必备考点

现在这个时候,政治的复习应该加紧了,以下是王吉老师整理的马原20个必备考点,大家抓紧背了。 【说明】运用四步审题法审题,然后用关键词锁定考点,五步答题法答题(推荐使用第一、二、三、四步答题),今年考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考点有如下20个,必须背诵。(如下内容选自《掌中贝》,今天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掌中贝》已经出版,由于出版流程缓慢,让大家久等了。 马原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马原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总之,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X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 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XX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

马原难点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运动变化的观点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B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B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 A.实事求是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31.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32.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33.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BD )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E.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 34.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B(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35.4、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CDE( )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E.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CDE)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6.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 A.政治标准B.经济标准C.道德标准D.社会标准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马原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 一、20条原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7、物质与运动; 8、运动与静止; 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6、规律及其客观性; 17、现象和本质;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19、原因和结果; 20、可能和现实; 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4、对立统一规律;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讲解学习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知识点解析

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⑴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 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 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 ①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⑶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中复习起来难度最大的一项,许多知识点在复习的时候都很是让考生费解,但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考生又不得不面对。因此,找出难点一一击破,是复习的不二捷径。下面,我们就真理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难点总结 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难点总结认识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

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

(完整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