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一级知识点整理——第3章 培训与开发

人力一级知识点整理——第3章 培训与开发
人力一级知识点整理——第3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培训开发体系的设计与运行

第一单元企业培训与开发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培训开发体系的一般构成

1、培训管理体系:

包括企业培训制度、培训政策、管理人员培训职责管理、培训信息反馈、搜集与管理、培训评估体系、培训费用管理、培训效果与职务升迁、培训与绩效考核、培训与薪资管理等。

2、培训课程体系:

包括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岗前培训课程、岗位培训课程、营销培训课程、管理培训课程、技术培训课程、知识类课程。

3、培训实施体系:

包括内培、外培、课堂培训、现场培训、拓展培训、网络培训、岗位轮训以及培训实施方法。

二、战略导向培训开发体系的特征

1、两个重要问题:

1)如何从数量和质量上保持企业人力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2)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组织中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不断地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特征

1)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满足组织发展的潜在需要。

2)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指导,应对企业面临的不同环境。

3)注重关键岗位人员、稀缺人才的培训发展问题。

4)满足培训需求多样化、层次化的要求。

5)避免培训的短视效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6)培训效果的评价反馈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员工培训开发体系的构建方式

1、结构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2、过程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四、培训机构设置与管理体系设计

1、培训管理机构的完善。

2、培训管理体系的健全:企业培训的组织体系、培训激励体系、培训制度体系、培训经费管理体系。

五、战略导向培训配套体系建设

战略导向的培训制度体系建设、战略导向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战略导向的后勤支撑体系建设。

六、实现培训开发战略的保障措施

文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风险防范、效果保障。

第二单元企业培训与开发的运行模式

一、培训与开发运行模式的内在结构

1、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专长与技能。

2、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一般包括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四大环节。

两大核心是基于战略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三个层面即员工培训模型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制度层、资源层、运营层。

四大环节描述了企业员工培训机构组织一次完整的培训活动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程序步骤: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

二、培训与开发运行模式的特点

1、在培训制度应用上,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2、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

3、在培训内容和资源体系建立上,突破了工业时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范围,更加重视提高人的胜任能力。

4、在培训效果测评上,更着眼于培训实施的经济效益。

三、培训与开发运行模式的类型

(一)培训与开发的传统模式

1、咨询型模式

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模式,它将一般性的咨询技能与咨询型模式相区分。既适用于组织外部顾问,也适用于内部顾问。咨询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获准进入、调查与分析、完成、推出。咨询型模式对于培训人员提高技能极为有益,但对于组织的有效培训实施来说,却不能算作一个非常合适的范例。

2、持续发展型模式

1)着力解决培训职能的长期强化和提高问题,因而更能满足组织者的需要。

2)七个活动领域:政策要形成文件、责任与角色要求、培训机会及需要的辨识和确定、学习活动的参与、培训计划、培训收益、培训目标。

3)它是对组织持续发展目标的说明,而不是对如何达成目标的勾画。

4)两个方面:一是它将有效培训置于更广泛的组织背景中,并探索与其他发展活动的联系;二是它提出了通向持续发展终极之路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内容,而这些活动还可以加以区分,并可分别完成。

(二)培训与开发的新模式

1、系统型模式

步骤:制定培训政策、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审核。

2、阿什里德模式

将培训活动划分为离散阶段、整合阶段、聚焦阶段。

在第一阶段,教育、培训与发展在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培训被看作是费用的支出,而不是投资。只有到达聚焦阶段的组织,培训与发展效能的发挥才是最充分的。

(三)企业大学的组织模式

1、企业大学体现了最完美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最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手段,更是企业规模与实力的有力证明。

2、企业培训部隶属于人力资源部,通常只针对本企业内部的员工提供培训服务,主要包括培训需求调研、培训组织实施、培训师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而企业大学则为每一个岗位提供一系列与战略相关的学习与解决方案,它们分离于企业人力资源部之外独立运营,对企业内外都提供培训服务。

3、企业大学的作用:推动和支持企业核心战略、提升和推广企业的核心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学习型组织。

4、组织模式

1)指导型组织模式;

企业大学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企业大学的战略规划,并指导教学方向。企业大学对内是费用中心。

2)合作型组织模式;

企业大学与人力资源部门是平行关系,为对内的费用中心,CEO等高层出任企业大学校长。企业大学向高层汇报,从战略角度直接获得资源。

3)独立型组织模式;

独立型组织模式对外主要是利润中心。

4)战略联合性组织模式;

战略联合型组织模式是企业大学发展的最终模式,有着足够积累,高层将学习视为人才管理的主要途径。

四、培训与开发组织运行模式的设计

1、培训与开发活动的结构化设计

1)核心活动:一般指教学层面的活动,包括调研、课程设计、授课、课堂评估、课后辅导、考试考查等,是核心的,也是基础的。

2)支持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调研支持、课程资料整理、资金、教学场所联络、教学工具准备、讲师接待服务、学员服务以及现场教学服务支持、费用准备核销等。

3)管理活动:是通过对核心活动与支持活动的过程控制来提升培训工作效率与效果的职能管理活动,包括培训规划制定、预算计划、组织建设、资源管理、讲师管理、学员管理、教学监督、效果控制、档案管理。

2、培训效果与效率诉求下的培训活动分解

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最经济的选择是外派或培训费用支持。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可以尝试增加培训岗位或者组建培训部门。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培训中心或培训大学应运而生。

3、培训与开发运行的最佳模式

1)为培训人员提供一个机构完整、规则齐全的框架。

2)确保有效评价系统的循环运行。

3)强调量化目标的重要性。

4)培训功能之一就是将各种不同需求整合起来。

5)不同组织的培训水平不同,因此需要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4、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在进行一个培训周期的各项活动时,记住以下要点

1)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培育组织的培训文化。

2)培训者应该积极提高开发部门经理的责任感和反应能力。

3)培训中应该明确培训应为实现企业战略做出哪些贡献。

五、企业大学运行模式的构建

1、企业大学构建要求

企业型、战略性、集成性、自主性、针对性。

企业大学已初具开放性和虚拟性。

2、企业大学的组织架构

1)企业大学校长或企业的首席学习官(CLO)当仁不让地承担着整合学习资源、引领企业变革的任务。

2)教学研究部担任变革领导者的角色,开展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3)培训规划部负责对培训的组织要求、岗位需求及个人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选择相应的学习解决方案,并作出短期与中长期的培训规划。

4)独立学院。

3、企业大学的创办定位

内向型企业大学、外向型企业大学。

4、企业大学定位的因素:

培训业务是否对本企业有吸引力,本企业是否有必要进军培训行业,本企业是否在培训业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如企业知名度、课程开发能力和培训师资等。

第二节企业培训文化与成果转化

第一单元企业培训文化的营造

一、培训文化的含义及其功能

1、含义:培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衡量培训工作完整性的工具,更是考察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的重要标志。

2、功能

1)衡量培训工作的完整与否。

2)体现培训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3)检验培训的发展水平。

4)明确培训的资源状况。

5)提高员工积极参与的意识。

6)审查培训与组织目标、员工具体需求的相关性。

7)体现培训信息的交流和培训内容的资源共享程度。

8)明确组织的文化及文化的发展需求,并加以传播和建设。

9)明确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训文化的发展过程

1、发展过程:

萌芽阶段(实施者)、发展阶段(促进者、实施者)、成熟阶段(促进者、实施者由各部门独立有效地执行)。

2 、区分三个阶段的指标:培训的计划性、培训的参与性、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资源的利用程度、培训基础管理平台的完善、培训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

3、判断从萌芽阶段进入发展阶段的三个重要标志:

企业是否真正拥有了对于现代培训的理解与认识;

企业是否真正拥有了自己行之有效的培训规划与实施计划;

企业是否真正拥有了阶梯化的、与需求很好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

三、学习型组织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1、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通过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具有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由员工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方面组成。

四个维度:个人、团体、组织、社会。

六个行为组织: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探讨和对话、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促进成员迈向共同愿景、使企业的学习组织与环境条件相结合、相适应。

2、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1)愿景驱动型的组织:是谁远比是什么重要。

2)组织是由多个创造型团队组成: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作战来达到的。

3)自主管理的扁平型组织:正确和迅速的反应。

4)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5)注重员工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平衡。

6)领导者扮演新的角色: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教练,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为他对实现目标的使命感。7)善于不断学习的组织。

A、员工个人终身学习:具有个体属性、社会属性、中介属性、发展属性。终身学习是个人提高职业技能、获取职业成功、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B、全员学习

C、学习工作化

D、团体学习。

8)具有创造能量的组织。

3、学习型组织的功能

1)个人层面: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探讨和对话。

2)团体层面:鼓励共同合作,团队学习。

3)组织层面: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化,促使成员迈向共同远景。

4)社会层面:使组织与环境相结合。

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内容: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型、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2、构建学习型组织应当达到的要求:

1)明确构建学习型组织各类重要的学习工具。

2)激励员工取得并保持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优势。

3)将学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4)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员工学习中的各种障碍。

5)对员工学习活动的全面管理。

五、组织学习力的培养

1)对未来的警觉程度,洞察是否准确。

2)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掌握认知能力。

3)对信息的传递速度,沟通是否畅通。

4)对变化的调整能力,应变是否及时。

第二单元员工培训成果的转化

一、培训成果转化的含义

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受训员工在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能将培训中所接受的内容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组织学习理论

1、组织学习理论

1)鲍尔.沃尔纳的学习型组织五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自发的、无意识的学习,组织尚无开发学习项目的意识。

第二阶段,消费性学习阶段,企业开始出资选送部分员工到企业外的教育部门进修。

第三阶段,学习引入了企业,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在内部开发符合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但该阶段的学习活动尚未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第四阶段,企业开始确定组织的学习日程,课程设计进一步趋向成熟,课程立足于满足企业的特定需要。

第五阶段,学习与工作实现了融合。学习的责任已成为企业管理指令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2)约翰.瑞定的第四种模型

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兴推行、行动学习。

3)彼得.圣洁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2、组织中的持续学习

1)组织持续学习的文化因素

组织持续学习文化是一种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

组织持续学习文化是一个多维层次结构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组织诊断功能。

将学习迁移分析由培训评估部门提前到组织分析之中。

2)组织持续学习文化的层次结构

组织持续学习文化测量的一级因素为企业竞争气氛、上级支持、提高更新机会、同事支持、工作创新、工作竞争六个方面。

三、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一)基于受训者层面的分析

1、培训能力:学习能力、培训动机、自我效能。

2、自然遗忘。

3、受训者培训转化的四个层面:依样画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管理。

(二)基于工作环境层面的分析

1、工作环境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2、组织转化氛围感知的测量;

3、实践机会测量。

(三)基于组织层面的分析

1、学习型组织;

2、知识管理;

四、构建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

培训的终极目标是增长企业自身的价值,使培训成果转化为员工的执业行为和企业绩效。

(一)转化环境和条件创造子机制

(二)培训激励子机制

1、要在课程的设计上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的工作需要、工作实际密切相关。

2、要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受训者培训转化的信心。

3、要做好每次培训转化效果的反馈工作。

4、企业可以建立技能工资体系,把薪资直接与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或技能挂钩。

(三)反馈与考核子机制

1、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

2、使用绩效辅助物;

3、建立培训后员工交流联系网络。

五、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策略

(一)明确关键人员在培训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关键人员:管理者、培训者、受训者、受训者的同事

(二)通过激励强化受训者的学习动机

1、运用激励强化理论,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运用目标设置理论、运用期望理论、运用需求理论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受训者的配合

受训者特征包括培训动机、文化水平、基本技能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

1、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督促与推动作用

1)让管理者了解下属所参加的培训项目的内容以及它与企业经营目标战略的关系。

2)应该鼓励受训员工将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难题带到培训课程中。

3)与管理者交流和分享在培训中收集到的学员反馈信息。

4)建议培训师在课堂中安排课后作业。

2、提高管理者的支持程度

1)管理者应该积极倡导和鼓励受训员工将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

2)管理者应关注那些刚刚受过培训的员工。

3)采取激励和强化手段。

3、增加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

1)受训者是否执行过该类型任务。

2)受训者执行了多少次该类型任务。

3)难度大且富有挑战性的该类型任务的执行情况。

4、建立受训员工联系网络

5、建立一对一的辅导关系

(四)对培训效果及时跟踪调查

(五)开展培训全过程的沟通

培训前的沟通、培训期间的沟通、培训后的沟通。

第三节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单元思维创新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

1、创新与创造

创新:目的性、规律性、变革性、新颖性、发展性

创造:首创性、独特性

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广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中主要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两种能力构成。

提出问题又叫形成问题,是发现问题、寻找资料、弄清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把问题的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直至完成目标的全过程。

二、创新的来源

1、需求拉动创新

1)按需求的起源分,可分为自然需求、社会需求。

2)按需求的对象分,可分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

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4)按需求的用途分,可分为生活需求、生产需求。

5)按需求的明显性分,可分为显性需求、潜在需求。

6)按需求的主次分,可分为直接需求、间接需求。

2、技术推动创新

原创型的创新、拓展型应用型创新。

3、竞争驱动创新

差异化创新、成本领先创新。

三、常见思维障碍

1、习惯型思维障碍:

又称思维定式,随着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定习惯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定式对解决一般问题、老问题是有效的,但对于新的问题而言,往往就形成了障碍。

2、直线型思维障碍:

是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生搬硬套现有理论,不善于从侧面,反面或迂回地思考问题。

3、权威型思维障碍:

是指迷信权威,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或观点,一切都按照权威的意见办事,这是创新思维的极大障碍。

4、从众型思维障碍:

是指人们因懒于独立思考,或不敢标新立异,为天下先,而盲目从众,一切都随大流,抑制了创新的敏感和勇气。

5、书本型思维障碍:

是指人们迷信书本上的理论,不敢提出质疑,不能纠正前人的失误,从而探索新的领域。

6、自我中心型思维障碍;

是指人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局限在自己已有知识或成果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阻碍了创新思维。

7、自卑型思维障碍:

是指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不敢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即使是走到了成功的边缘,也因害怕失败而退却。

8、麻木型思维障碍:

是指人们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习以为常,精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行动不敏捷,不能抓住机遇,更不会主动寻找困难,迎接挑战,也就不能实现创新。

四、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收敛思维又称集中思维、辐集思维、求同思维、聚敛思维。

2、发散思维的类型:

1)逆向思维法:是指与人们通常考虑问题的方向相反的思考方法。

2)横向思维法:也成为侧向思维,它不完全按照逻辑推理,而是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3)颠倒思维法:是一种对已知系统的整体或部分的性状进行颠倒性的变换以实现系统改进的思维方法。

3、发散与收敛思维的区别:

1)思维指向相反。

2)作用不同: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

五、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

(一)、想象思维

1、想象思维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

2、想象思维几种类型

1)无意想象:不受主体意识支配的想象。

2)有意想象:受主体意识支配的思维活动。

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型想象、创造型想象、幻想型想象

3、抑制想象思维的障碍主要有:环境方面的障碍、内部心理障碍、内部智能障碍

(二)、联想思维

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三)、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的异同

1、共同点:

1)它们都可以呈现为非逻辑形式2)它们都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都可以借助于形象展开3)二者可以互为起点。

2、区别

1)联想只能在已存入人的记忆系统的表象之间进行,而想象则可以超出已有的记忆表象范围

2)想象可以产生新的记忆表象,而联想不能

3)联想思维的操作过程是一维的、线性的、单向的,想象思维则可以是多维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4)联想思维的活动空间是封闭的、有限的,想象思维的活动空间则是开放的、无限的。

5)想象思维的结果可以超越现实,联想思维的结果不能超越现实。

想象思维所获得的结果又可以引起新的联想。

六、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1、广义上的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狭义上的逻辑,也就是形式逻辑,也叫普通逻辑。

辩证思维,也称矛盾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

2、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a.发现问题

b.直接创新

c.筛选设想

d.评价成果

e.推广应用

f.总结提高

3、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局限性:常规性、严密性、稳定性

4、辩证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统帅作用、突破作用、提升作用

七、想象思维训练:

1、无意想象训练:

主要采取冥想式思维法,是一种使受训者在清醒状态下达到近似梦境的催眠状态的训练方法。

2、再造性想象训练:

根据外部信息的启发,对自己头脑内已存入的记忆表象进行检索的思维活动。

3、创造性想象训练:

是在已有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并不限于已有记忆表象的水平,而是通过对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重组的思维操作活动,产生出新的形象。

4、幻想性想象训练:

结果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可能性,甚至是很荒谬的,但其中就包含了创造的成分,或者是创造的先导。

八、联想思维训练

空间接近联想、时间接近联想、外形相似联想、意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九、逻辑思维训练

尽管逻辑思维在许多情况下不能直接产生创新性的思维结果,但是离开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也不能完美地进行,创新活动也就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逻辑思维解决的是准确性问题,创新思维解决的是新颖性问题。

十、辩证思维训练

1、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

3、从长远和当前要兼顾;

4、从行动的目的性应当明确;

5、抓主要矛盾;

6、改变静止的观点;

7、不固执己见;

8、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准则。分析的方法,就是找主要矛盾,找矛盾的双方并明确各自的地位,或者把整体分解成各个局部,把需要解决的诸多矛盾各个击破。

9、比较是认识思维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的方法;

10、抓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11、理清思路、选准主攻方向;

12、善于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3、越是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14、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或结论,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第二单元方法创新

一、设问检查法

1、特点

1)以提问的方式寻找发明的的途径,抓住事物的普遍意义。

2)从不同的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设问检查,灵活变换思维。

2、适用范围: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技术上的小发明、小革新。

二、智力激励法

1、智力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

2、基本原则:自由畅想原则、延迟批评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综合改善原则、限时限人原则

3、组织形式:

1)主持人:以平等态度参加会议、及时制止违反会议原则的现象、目标统一、对与会者提出的每一个设想,主持人都让记录员记下,对问题必须有比较明确深刻的理解。

2)参加人:人数5-15人为宜

3)记录员与会址

三、设问检查法

1、奥斯本检核表法:

1)又称稽核表法、对照表法、分项检查法。奥斯本创造的检核表原有75个问题,可归纳为六类问题的九组提问。2)六类问题:由现状到目的(转用)、由目的到现状(代替)、质量的变化(改变)、组合排列(调整、颠倒、组合)、量的变化(扩增、缩减)、借助其他模型(启发)。

3)九组提问:能否他用、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替代、能否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2、5W1H法

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

3、和田十二法

加、减、扩、缩、变、改、联、学、代、搬、反、定。

四、组合技法

1、主体附加法:

是指以某一特定的对象为主体,通过置换或插入其他技术或增加新的附件而导致发明或创新的方法,它又可称为

内插式组合。适于对产品作不断完善、改进时使用。

步骤:1)有目的地选定一个主体。运用缺点列举法,2)全面分析主体的缺点。3)运用希望点列举法,对主体提出种种希望。4)考虑能否在不变或略变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附属物以克服或弥补主体的缺陷。5)考虑能否利用或借助主体的某种功能,附加一种别的东西使其发挥作用。

2、二元坐标法:

3、焦点法:

可以是发散式结构,也可以是集中式结构。

4、形态分析法:

是一种利用系统观念来网罗组合设想的创造发明方法。

步骤:明确问题、要素分析、形态分析、方案综合和选择。

五、逆向转换型技法

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创新

六、分析列举型技法

1、特性列举法:美国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特发明的一种创造技法。它通过对需要革新改进的对象做观察分析,尽量列举该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特征或属性,然后确定应改善的方向及如何实施。

2、缺点列举法:抓住事物的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发明目的的创造技法。

3、希望点列举法:通过提出来的种种希望,经过归纳,确定发明目标的创造技法。

4、成对列举法:把任意选择的两个事项结合起来,成对列举其特征,或者把某一范围内的事物一一列举,依次成对组合,从中寻求创新设想。

5、智力激励法:智力激励法步骤:准备阶段、热身活动、明确问题(介绍问题、重新叙述问题、选择最富启发性的重新叙述形式)、自由畅谈、加工整理。

第四节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第一单元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职业生涯管理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组织为其成员实现职业目标,确定职业发展道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使员工贡献最大化,从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过程。

2、分类:按照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将职业生涯管理区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

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

1、实现员工的组织化

2、实现员工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统一

3、实现员工能力和潜能的发展

4、促进企业事业的长久发展

三、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原则

利益整合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协作进行原则、时间梯度原则、发展创新原则、全面评价原则。

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不仅仅是职务上的提升,还包括工作内容的转换或增加、责任范围扩大、创造性增强等内在质量的变化。

四、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任务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任务是研究组织职业需求与员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1、帮助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工作;

2、确定组织总体发展目标与职业需求规划;

3、开展与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的评估工作;

4、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定期的评估;

5、员工工作岗位与职业生涯的调适;

6、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技能培训开发;

五、企业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

(一)企业方面的管理重点:

1、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预测。

2、将人力资源计划与企业目标相结合,发挥效能。

3、依照企业的需求、特性,培养企业所拥有的人才,以提升其人员素质。

4、确认工作规范与职位说明,并进行必要的职位调整。

5、拟定企业的人才培育计划,有系统地提升生产效率,激发潜能。

6、制定企业内晋升与轮调的计划。

7、进行工作评价与人力配置的整合。

8、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及向心力。

9、显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10、协助员工辨别工作上的风险与机会。

11、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与离职率。

12、更有效地运用员工的潜能,以促进组织的发展成效。

(二)员工个人方面的管理重点:

1、获得充分的企业发展信息。

2、辨别工作形态,增进适应新工作的能力。

3、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

4、参与发展、训练方案,以提升自我,促进自我启发。

5、通过企业的协助,确认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6、增进自我的工作能力和技术。

7、促进自我成长,并争取向上升迁的机会。

8、使自我的潜能更有效地被激发出来。

9、结合个人的特质进行职业生涯的选择,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执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六、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角色的定位

(一)组织最高领导者:

组织最高领导者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人物,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整个组织中的各类职业人员的开发与管理,

(三)职业生涯委员会:

职业生涯委员会是组织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设立的机构

(四)职业生涯指导顾问

职业生涯指导顾问是设立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职业生涯委员会中的特殊职务,由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也可以由德高望重、已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取得显著成就的资深管理人员担任。

职业生涯指导顾问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直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咨询。

2、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做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工作。

3、协助组织做好员工的晋升工作。

4、协助组织做好各部门管理人员间的薪酬平衡。

(五)直接上级

直接上级是职业生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组织应明确地建立直接上级参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工作体系,包括对直接上级参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评估以及对直接上级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专项培训。

(六)直接下级: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直接下级。

(七)同级:

同级别的员工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往往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规划前期准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

2、职业生涯规划是从目标确定到实现的全过程。

3、适当的工作目标是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最佳途径。

4、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征

1、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个性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重要特征。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个人,他人(企业、上级)只能为其提供一些发展机遇。第二,发展需要个人的决策以及理智的运用。

2、职业生涯规划的开放性:充分协商、充分利用测评工具、职业生涯规划适时调整。

3、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性

4、职业生涯规划的其他特点: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员工的自我评价、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向员工传递职业机会、对员工进行职业指导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作用

自我变革的重要手段就是职业生涯规划。

1)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

2)鞭策员工积极工作,努力学习;

3)有助于员工抓住工作的重点;

4)引导个人发挥自身的潜能;

5)评估员工目前工作的成绩

2、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的作用

1)满足企业未来人才的需要;

2)使企业能够留住优秀人才;

3)有效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五、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

(一)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1、个人:心理特质、生理特点、学历经历、家庭背景

2、组织:组织特色、人力评估、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人际关系

3、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的发展

(二)明确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

1、专业技术型发展;

2、企业管理型发展;

3、专业技术与管理型发展;

4、技能操作型发展

(三)收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

1、收集组织发展的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公司奖励升迁制度

2、收集员工发展信息:员工基本情况、员工职业胜任情况(知识与经验、个性、能力、思想道德、业绩状况)、员工个人发展愿望和未来规划、所在职业领域构成要素、人事面谈资料、员工综合评价结果。

六、员工职业发展信息采集的途径和方法

1、员工职业发展信息采集的途径:

通过员工人事档案查阅静态信息;通过考核方法获取业绩信息;通过各级评价方法获取综合信息。

2、通过员工自我评价收集信息

写自传;志向和兴趣调查;价值观调查;24小时日记;与两个重要人物面谈;生活方式的描写

3、通过企业的组织评价获取信息

人事考核;人格测试;情境模拟;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第三单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清晰性原则;

2、挑战性原则;

3、变动性原则;

4、一致性原则;

5、激励性原则

6、合作性原则;

7、全程原则;

8、具体原则;

9、实际原则; 10、可评量原则

二、确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原则

1、目标的明确性原则;

2、目标的可测量性原则;

3、目标的相关性原则;

4、目标的时限性原则;

5、目标的集中性原则;

6、目标的可实现性原则

三、组织职业生涯年度评审的目的和意义

1、职业生涯年度评审的优势和价值在于信息的直接交流

2、目的:

1)使员工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促使其改正

2)满足员工想要知道别人怎样看待他的工作的正常愿望

3)使员工能够无拘束地讲述自己的才干、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及愿望

4)消除组织内可能存在的误解等。

四、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

(一)强调组织作用模式

对员工进行评价;员工所在部门向上级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推荐;员工的上级与员工面谈;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培训;反馈评价

(二)强调个人自主发展的模式

1、企业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讲座等活动让员工了解岗位设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以及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政策。

2、员工进行自我评价。

3、员工向直接主管报告自己的发展目标。

4、直接主管与员工面谈。

5、双方通过协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6、实施培训。

7、反馈、评价。

五、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

1、为员工考虑新的或非传统的职业道路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2、应该使跨越不同的部门、专业和岗位的职业通道得到拓展;

3、为所有的员工提供均等就业与发展的机会;

4、注重员工个人发展需要的满足;

5、通过由横向与纵向工作的变换而提供的在职培训来改善业绩;

6、确定培训和发展需要的方法;

六、职业生涯路径设计

1、传统职业生涯路径;

是一种基于过去组织内员工的实际发展道路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假定是每一个当前的工作是下一个较高层工作的必要准备。

2、网状职业生涯路径;

是一种建立在对各个工作岗位上的行为需求分析基础上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

3、横向职业路径;

4、双重职业路径;

双重职业路径的设计有利于鼓舞和激励在工程、技术、财务、市场等领域中的有贡献者。传统职业路径以及由其改良的网状职业生涯路径都是基于晋升而设计的职业路径。

七、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的设计

1、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基本结构:

基本信息、个人职业方向、社会环境分析结果、企业分析结果、相关人物及其对策建议、职业生涯目标和实现时间(目标分解、目标组合)、成功的标准、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结果、目前能力与生涯目标之间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方法

2、目标的设计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适合自身的特点;

2)目标要高远但绝不能好高骛远;

3)目标幅度不宜过宽;

4)要注意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间的结合;

5)目标要明确具体;

6)要注意职业目标与家庭目标以及个人生活与健康目标的协调与结合。

八、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年度评审

1、年度评审的方式:自我评估、直线经理评估、全员评估。

2、职业生涯规划年度评审会谈的作用:其一,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深入;其二,弥补直线经理在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不足;其三,发现员工在职业生涯中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

3、通过职业生涯面谈,可以帮助员工发现其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的以下问题:人生的目标选择不当、职业生涯通道设计不当、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周密、培训不足。

4、年度评审的准备方式、选择主题、希望达到的结果都是由职业生涯委员会讨论决定。

5、职业生涯年度评审会谈的两个问题:一是谈失败需要勇气;二是工作方面与品行方面需要平衡发展

九、组织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1、帮助员工制定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

2、组织要为员工提供职业通道。

3、组织要为员工疏通职业通道。

注意问题:基于组织前途建立员工的职业发展远景;明晰组织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注重工作与职业的弹性化

第四单元分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

一、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四个阶段

1、职业选择与职业准备阶段

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招聘、挑选和配置工作,组织上岗培训,考察评定新员工,达成一种可行的心理契约,接纳和进一步整合新员工。

2、职业生涯早期阶段

本阶段,新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发现,组织通过试用和新工作的挑战,发现员工的才能,帮助组织帮助员工确立长期贡献区,即帮助员工建立和发展职业锚。

3、职业生涯中期阶段

帮助员工解决诸多实际问题,激励他们继续奋进,将危机作为成长机会,顺利渡过中期职业阶段的危险期;另一方面,分类指导,为其指示和开通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道。

4、职业生涯后期阶段

一方面要鼓励、帮助员工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传授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帮助员工做好退休的心理准备和退休后的生活安排。此外还要适时做好人员更替计划和人事调整计划。

二、职业锚的基本概念和职业定位的类型

1、所谓职业锚,是指员工个人工作过程中依循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经过不断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或职业定位。

2、职业锚的内涵

1)职业锚是自身的才干、动机和价值观的体现。

2)职业锚产生于早期职业生涯阶段。

3)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

4)职业锚不可能提前预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职业锚或职业定位的类型

技术型或职能型定位、管理才能型定位、自主权型定位、安全-稳定型定位、

服务和奉献型定位、纯粹竞争型定位、生活方式平衡型定位、企业家型定位

三、员工职业生涯早期的组织管理

(一)相互接纳的表示

1、新员工接纳组织有信号发出

1)决定留在组织中,是新员工接纳组织和雇佣条件的一个信号。

2)发挥出高水平的内激力和承诺是新员工接纳组织和工作情境的明显信号。

3)关注组织的发展,具有团队意识和参与意识是新员工接纳组织的又一明显信号。

4)接收不合意的工作、报酬或较低的职务等级,将之视为暂时的情况,相信和期待组织的许诺一定可以兑现,是新员工接纳组织的又一信号。

2、组织对新员工的接纳

1)正面的实绩评定 2)分享组织的机密 3)流向组织内核 4)提升

5)增加薪资 6)分配新工作 7)仪式活动

(二)相互接纳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1、对新员工的第一次正面的实绩考察与测评缺乏准确的反馈信息传达

上司必须准确负责地评定;将评定结果真实、准确地传达给新员工;上司要学会对新员工的情感关怀。

2、尽早向新员工分配由其负责和有意义的工作

3、组织与新员工都不能完全相信彼此交换的信息,造成心理上的隔阂。

上司与下属要共建目标;组织专题讨论会

4、将相互接纳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契约凝固化

四、员工职业生涯中期的组织管理

职业生涯中期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职业发展的危机期。

1、提拔晋升,职业道路畅通:主要用于培养有前途、有作为、上得去的员工。

主要路径有:职务的提拔晋升;转变职业;承担重要的技术工程项目或任务。

2、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安排探索性的职业工作。

3、实施工作轮换。

4、继续教育和培训。

5、赋予员工以良师益友角色,提供适宜的职业机会。

6、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加报酬福利。

7、实施灵活机动的多形式的处理方案。

五、员工职业生涯后期的组织管理

1、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2、做好退休后的计划与安排。

1)因人而异,帮助每一个即将退休者制定具体的退休计划,尽可能地把退休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又有意义。2)组织要以多种形式关心退休员工。

3)经常召开退休员工座谈会,向退休者通报企业发展情况,互通信息。

4)有的员工的贡献能力不会随着正式退休而完结,组织可以采取兼职、顾问或其他某种方式聘用他们。

3、做好退休之际的职业工作衔接。

1)组织要有计划地分期安排应当退休的人员退休,切不可因为退休影响工作正常进行。

2)选好退休员工职业工作的接替人。 3)及早进行接替人的培养工作。

4)帮助退休员工与其接替者做好具体的交接工作。

六、组织对职业锚的开发

职业锚虽然是员工个人发展的职业定位或者是其长期的贡献区,但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

1、分配给员工以挑战性工作,为其提供建立职业锚的机会。

对于新员工来讲,所谓挑战性工作主要是:

1)独立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

2)主持某项工作,成为该项工作小组的临时负责人。

3)担当比较重要的、关键性的工作任务,或者某项要求高、时间又紧迫的工作任务。

4)承担某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2、帮助和指导员工寻觅职业锚。

1)收集个人的具体资料

2)组织从收集的具体资料中归纳出一般结论。

3)帮助员工从他们自己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料中逐渐认识自己的一般形象。

3、为员工建立职业锚设置通道。

1)通过对员工工作实践的考察和员工个人评价结果切实对每个员工个人职业综合把握。

2)组织职业岗位的梳理和广泛的工作分析研究,确定职业需要。

3)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需求相匹配。

4)为每个员工设置职业锚通道,并制定实施计划,为员工实现职业抛锚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5)实施计划方案。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从全球的角度去考虑资源配置,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由“费用中心”的角色向“利润中心”转变,一方面是激烈的竞争增强了企业对人才的争夺,另一方面是大量跨国企业的进入纷纷加剧了对国内人才的抢占,使得企业纷纷加强了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和对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从理论上看,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职能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员工关系等,并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员工的离职管理等方面,密切关注员工的关系。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职能的分析 对于绩效考核,主要有考核方法比较、绝对的考核方法、相对的考核方法,还有尺度评价表法GRS;行为瞄定等级评价法BARS;行为观察量表法BOS;BSS考核法;目标管理MBO法等等。对于寻找考核中的KPI,常见的工具有价值树法;鱼骨图与头脑风暴法;关键结果领域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目标策略法。推行KPI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或者企管部门的事情,还应关注推行绩效管理的组织模式与各个部门的职责;推行绩效管理在沟通上的难点;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间关系等等。 对平衡计分卡的培训,主要围绕从四个角度去分析:(1)顾客如何看我们?(顾客角度);(2)我们必须擅长什么?(内部角度);(3)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创新和学习角度);(4)我们怎样满足股东?(财务角度)。但平衡计分卡关键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去考虑,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 对于工作分析与工作说明书设计,主要是革新工作说明书与业务流程;搜集职位分析信息;访谈法(如提问题库);问卷法设计 PAQ(PositionAnalysisQuestionnaire);描述职位的方法;确定任职者资格;进行工作职责设计分配的技巧,如工作职责丰富化、职责多样化等等;岗位描述的难点;如何提高指标的质量(SMART等)等等。 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长期考虑,动态设计,能够让员工看到愿景,让员工具有创业精神和内企业家精神,让员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建立基于战略的激励机制,用“情景人”的观点去实施人性化管理,不仅在经济方面的激励上,更应在精神、情感方面去激励,从细节方面去执行和考虑,从胜任力、敬业度等方面去培育员工,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发挥最大化。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汇总

1、什么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有那些? 宏观定义: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人力资源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是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已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主要分为五部分: (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 (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 (4)安全和健康 (5)劳动关系 4、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5、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 (2)预测人员需要 (3)清查和记录部人力资源情况 (4)确定招聘需要

(5)与其他规划协调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6、什么是职位分析?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也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容和职务规(任职资格)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描述书(一班包括职务说明和职务规两个部分)的系统过程。 具体地讲,职务分析就是全面收集某一直无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要这样做(Why)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 7、职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工作实践法 优点:1、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该工作对人的体力、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2、观察、记录与核实工作负荷与工作条件 3、观察、记录、分析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找出不合理之处 缺点:适用于短期可以掌握的工作,而对于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或有危险的工作,不宜采用此法,如飞行员的工作,脑外科医生、战地记者 二、访谈法【个别访谈法(individual interview),集体访谈法(group interview),主管访谈法(supervisor interview)】 优点:1、一种被广泛采用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达到编制工作描述的目的; 2、经常被作为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的辅助,如当问卷填写不清楚、观察员工工作时存在问题等; 缺点:对访谈者技巧要求高,如运用不当可能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不能作为工作分析的唯一方法 三、观察法 1、被观察者的工作应相对稳定、工作场所也应相对固定,这样便于观察 2、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周期较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组装线工人、会计员,而不适用于脑力活动为主的工作如律师、设计工程师等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

\ 1、什么事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有那些 宏观定义:人力资源指能够推动特定社会系统发展进步并达成其目标的该系统的人们的能力的总和。 微观定义:人力资源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是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人力资源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已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主要分为五部分: > (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 (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 (4)安全和健康 (5)劳动关系 4、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包括数量和质量)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的利益。 5、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 (1)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信息

(2)预测人员需要 (3)清查和记录内部人力资源情况 (4)确定招聘需要 (5)与其他规划协调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6、什么是职位分析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也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任职资格)的描述和研究过程,即制定职务描述书(一班包括职务说明和职务规范两个部分)的系统过程。 , 具体地讲,职务分析就是全面收集某一直无的有关信息,对该工作从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要这样做(Why)等,然后再将该职务的任务要求进行书面描述、整理成文的过程。 7、职位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一、工作实践法 优点:1、可以了解工作的实际任务以及该工作对人的体力、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要求 2、观察、记录与核实工作负荷与工作条件 3、观察、记录、分析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找出不合理之处 缺点:适用于短期内可以掌握的工作,而对于需要大量训练才能掌握或有危险的工作,不宜采用此法,如飞行员的工作,脑外科医生、战地记者 二、访谈法【个别访谈法(individual interview),集体访谈法(group interview),主管访谈法(supervisor interview)】 < 优点:1、一种被广泛采用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达到编制工作描述的目的; 2、经常被作为其他信息收集方法的辅助,如当问卷填写不清楚、观察员工工作时存在问题等; 缺点:对访谈者技巧要求高,如运用不当可能影响信息收集的质量;不能作为工作分析的唯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大纲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大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教学大纲 (市场营销等专业四年制本科适用,参考学时4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 本课程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人员开发与培训的内涵,比较系统的掌握人员开发与培训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人员开发与培训技术与方法进行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以及其它常用指标进行评价,具备鉴别培训方式方法的能力,并且能够初步编制简单的培训调查问卷。 主要任务 1.理解人员开发与培训的内涵; 2.比较系统的掌握人员开发与培训的理论知识; 3.能够运用人员开发与培训技术与方法进行人员的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以 及其它常用指标进行评价, 4.具备鉴别培训方式方法的能力,并且能够初步编制简单的培训调查问 卷。 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一)现代培训与开发导论 教学内容 1.现代培训与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将 培训目标与公司长远目标结合;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强调以人为 本;现代培训突破了岗位技能的范围。

2.现代培训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 3.现代培训的发展趋势。培训组织多样性;从培训到持续学习;培训手段的 技术化;培训内容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培训JIT。 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1.了解现代培训与开发和传统培训的区别 2.了解国外一些大公司的培训与开发概况 3.掌握当今培训与开发发展的新趋势和动向 重点:知晓培训与开发需要的思想准备和观念更新。 (二)战略性培训与开发 教学内容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战略人力资源管 理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设定;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原则;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明确意识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明确意识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动态变化;关注长期发展; 考虑多种可选方案和组织内其他部门的整合。 2.培训与开发的战略性方法。影响培训和开发的组织因素;战略性培训与开发 的组织;同组织战略的联结和整合;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战略性培训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战略性培训和开发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培训开发部门的要求。培训与开发人员的胜任力特 征;培训培训者。 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总结归纳

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案例分析3个(60分)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人力资源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体质与健康)所表示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的。 3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5人力资源的性质:人力资源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即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和可开发性。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等。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理解(案例分析)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需求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 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撤销 第三章(自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 1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1)专业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掌握与人 力资源管理所承担的各类职能活动有关的知识,具备设计和制定各种人力资源制度、方案及政策的能力。(2)业务知识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了解本企业所从事的行业、熟悉本企业所开展的业务。(3)实施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推行和实施各种人力资源制度及方案的能力。(4)思想素质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2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对应关系上:第一个是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的关系;第二个是监控审核与执行申报的关系;第三个是需求提出和服务提供的关系。 3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主要有四种: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推动者。戴夫?乌里奇在2005年对上述四种角色进行了补充,提出了人力资源 管理的五种角色。除上述四种之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 、、、辿、; //// \ 部门最为关键的角色是领导者角色,即将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获得内外部人员的 信任。这种角色处于所有角色的中间,与各种角色都有联系。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1职位分析概念:析是指了解组织内的一种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 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的过程。 2胜任素质模型概念: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精心整理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整理好的)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制度合法性的内涵说到根本处就是(BC)。A 权威B公平 C正义D 民主 2、劳动者的心理素质是指劳动者心理特征的总体状况,包括劳动者的(AD)它是人力资源质量的心理基础。A 人格素质 B 心理结构素质 C 情商D心理功能素质 3、员工的(AB)是最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也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A培训B教育 C激励 D管理 4、从规划的性质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AB) A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B 战术性人力资源规 C 指令性规划 D 指导性规划 5、用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预测法有(AB)A 德尔菲法 B 自上而下预测法 C回归分析法 D比率分析法 6、工作评估的非量化评估方法是(AB)。A排序法 B分类法C因素比较法 D 点数法 7、(AB)采用的是品位分类方法。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日本 8、从激励内容角度,可以将激励划分为(AC)。A物质激励 B外在激励 C精神激励 D内在激励 9、非正式的行政人事制度安排就是人们对原发性规则的尊重,依靠(ACD),这些规则人们构建了整个人事行政秩序。A 道德 B 法律 C 意识态 D风俗习惯 10、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主要因素有(ABC)。 A 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状况 B 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 C 劳动力的参与率D人口的受教育情况 1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依据损耗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BCD)。 A 前期投资损耗 B 制度性损耗 C 管理损耗D后续投资损耗 12、理性经济人性观和封闭性的环境观的代表人物有(ABC)。A 韦伯B 泰勒 C法约尔 D马斯洛 13、公共部门包括“纯粹”的政府组织,还包括“准”公共部门即(ABC)。 A 公益企业 B 公共事业 C非政府公共机构 D国有企业 14、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势头更加猛烈,其主要代表有(ABC)。 A 罗默的经济增长—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 B 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C 斯科特的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模式 D 贝克尔的微观进步模式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必得以(ACD)为基础。 A市场机制B竞争机制C契约机制 D保障机制 16、人力资源数量层次规划主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ABC)A分析人力资源的需求B析人力资源供给 C协调人力资源供需缺口 D 分析人力资源的分布 17、根据流动的范围,可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分(ABC)A公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流动 B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C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D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1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因是(ABC)。 A物质生活环境的需求 B社会关系的需求 C发展的需求D竞争的需求 19、工作设计是对组织内的(BCD )进行的设计,以提高工作绩效和实现组织目标。 A工作目标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D工作关系 20、在编写工作说明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ABC)的准则。A 清楚B准确C专门化D全面化 21、一般来讲,公共部门在发布人员甄选与录用信息时应遵循(BCD )A权威原则B地域原则 C面广原则 D及时原则 22、与工商界的绩效特征相比较,公共部门的绩效明显呈现出(ABC )的特征。A 公共部门绩效目标的复杂性 B 公共部门绩效形态的特殊性C 公共部门绩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D公共部门绩效测量的困难性 23、绩效评估系统主要由( ABC )构成。A工作数量 B 工作质量 C 工作适应能力 D 工作效益 24、一般而言,适用于对公共部门人员比较严重违纪行为和考绩“较劣”者的惩戒(ABC)A减薪B停薪C停升D降级 25、从总的趋势看,西方各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监控与约束呈现出(BCD )的特征。A 约束与监督以“道德人”假设为前提,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的利益相结合B 注重法律建设,规范行政行为 C 监督与约束的主体独立性强D 约束与监督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的利益相结合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制度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架构的核心。(×) 2、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 3、一般来说,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方法与私营机构是没有质的区别的。(×) 4、理性官僚制的弊端在企业组织比在行政组织体现得更加明显,帕金森效应更容易在企业组织中发挥作用。(×)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系统结构基本上属于美国模式。(×) 6、人力资本思想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那里得到萌芽式的阐述,他提出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具有极强的人力资本含义。(×) 7、在我国,根据规定公共部门每人每年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0天,以公职人员补充、更新知识和拓宽相关知识面为目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可以适当领取兼职报酬。(×)

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核心知识点汇总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核心知识点汇总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2013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核心知识点汇总【上】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一、战略与策略 战略是指导全局的计划或规划,是事关全局发展的大致方针; 策略则是指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下属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对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作出的总体策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理解:(选择)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了现代企业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系统化管理的过程。 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更高阶段,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创新方面, 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直线主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不但应当具备战略规划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更高水准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战略性人力资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健全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实现了管理职能和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具有指向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五、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经历的重要发展时期及其主要思想: 1、经验管理时期 主要思想:资本主义生产作业方式给劳动者的心理和生理所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工厂主把一个人肢解成各种碎片,使其变成机器的附属物,工人在工作中的活力完全消失,而工作变成了令人厌恶的苦差事。 2、科学管理时期 主要思想:科学管理师对所有公司或企业员工的一种彻底性的精神革命,即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和雇主的态度,以及企业对待自己的职责、同事和下属员工的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性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个方面彻底性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也就不复存在了。 3、现代管理时期 主要思想:行为科学,即研究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作出了贡献,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知识、应用技能与方法都出自行为科学。 六、1、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 2、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3、霍桑试验:梅奥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5、“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6、X-Y理论:麦格雷戈 七、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三个具体发展阶段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1、传统人事管理由萌芽到成长迅速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50年代后期,是西方传统

2018年10月最新整理自考11466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考核知识点

2018年10月31日整理 温馨提示:简答题和论述题一定要答,否则阅卷老师爱莫能助!记住一个原则:空白一定无分,写满肯定给分。此原则适用于所有考试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一、四、十三章以单选和多选为主,第二、六章自己把握 练习册上的选择题都是重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单选、多选为主) 一、核心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就是管理的成本收益。 2、效率:指某种活动功率的高低、速度快慢,或在一固定时限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 3、效益:某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 4、效果:是一经济伦理或管理伦理问题,它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一种主观评价。 5、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在增加社会福祉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最大化,从而达到组织所期待的的目标。 6、人力资源: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7、人力资源管理: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8、人力资本: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是后天投资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格健康的总和,它反映了劳动力质的差别。 9、人力资本产权: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源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和,本质是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0、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二、简答题 1、人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①自有性②生物性③时效性④创造性⑤能动性⑥连续性 2、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有哪些? ①战略目标原理②系统优化原理③同素异构原理④能级层序原理⑤互补优化原理 ⑥动态适应原理⑦激励强化原理⑧公平竞争原理⑨信息激励原理⑩文化凝聚原理 3、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误区。 ①晕轮效应②投射效应③首因效应④近因效应⑤偏见效应⑥马太效应⑦回报心理⑧嫉妒心理⑨戴维心理⑩攀比心理 4、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发展阶段和基本功能. 发展趋势: 一是在管理原则上同时强调个人和集体 二是管理方法上同时强调理性和感性 三是在领导方式上同时强调权威和民主 四是在考核晋升上同时强调能力与资历 五是在薪资报酬上同时强调即时工资和长远收益 发展阶段: 人事管理特征:①职责范围狭窄②与组织目标联系不紧密③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 人力资源管理特征:①重视有关人的管理工作②企业对有关人员的管理方面投资大幅度增长③对人事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④重视管理者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特征: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管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基本功能:获取、整合、保持、评价、发展 5、基本思路:比较突出地运用了人力资源投资及收益的相关论述,并以此作为分析的主线。 6、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有哪些? ①传统人事管理将事作为重心,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器”

石金涛版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对于体现培养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性内容。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业务操作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 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由现代培训与开发、战略性培训与开发、培训中的基本学习原理、培训需求分析、新员工导向培训、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应用新兴技术进行培训、管理开发培训、培训有效性评估、职业发展管理、教练技术与企业教练在培训中的应用、领导力开发——从评估中心到发展中心、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与开发等组成。 ②课程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内容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原则和依据提出要求。 l)对员工培训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等理论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认识; 2)掌握员工培训的流程; 3)掌握员工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技巧和重要性; 4)通过一定量的案例分析和培训理论研讨,使学生的培训实施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3)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成绩考核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①教学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讨论法 ②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采用平时和期末分别占30%和70%的比例考核。 (4)须特别说明的事项。 此课程实用性较强,需紧密结合此理论内容安排学期末的课程设计内容。

2020年整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提纲(吐血整理版).pdf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问答题、论述题、开放题和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 一、问答题 1.人力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1.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 2.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3.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是什么?其功能与目标体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现代的人事管理,它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是指它自身所具备或应该具备的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属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吸纳、维持、开发、激励。 吸纳功能主要是指吸引并让优秀的人才加人本企业;维持功能是指让已经加入的员工继续留在本企业;开发功能是指让员工保待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工作需要的技能;激励功能则是指让员工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良的绩效。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当从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来理解。 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而具体目标包括: (1)保证价值源泉中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2)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3)保证员工评价的准确、有效 (4)实现员工分配的公平、合理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1人力资源规划 2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3员工招聘 4绩效管理 5薪酬管理 6培训与开发 7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 8员工关系 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关系:

《人力资源》知识点汇总

决策过程 表2-10决策过程 提出者决策阶段 西蒙(1)智力活动(2)设计活动(3)选择活动 明茨伯格⑴确认阶段⑵发展阶段⑶选择阶段 【例题2-3-1 ?单选题](2007年)西蒙将决策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 A. 设计活动阶段 B. 选择活动阶段 C. 智力活动阶段 D. 确认活动阶段 [答案]C 决策模型 表2-11决策模型 模型相关内容关系

经济理性模型(1)完全理性化(2)决策者的特征:①从途径一目标意义上分析,决策完全理性②存在完整和一致偏好系统,使决策者在不同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③决策者可以知 道所有备选方案④对计算复杂性无限制可以通过计算选择出最佳备选方案⑤对于概率的 计算不存在任何困难性(1)有限理性模型同经济理性模型都是理性和最大化的,但是前者的理性受到了限制,决策者以满意为决策的终点⑵二者的差异:体现在程度上,而非质的差 异 有限理性模型(1)选择备选方案:决策者试图使自己满意或寻找令人满意的结果(2)决 策者所认知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3)采用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大化原则,决策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必知道所有的可能方案(4)可以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启发式原则,或商业窍门,以及一些习惯来进行决策 社会模型(1)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需求来驱动,人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理性决策(2)投入的增加①含义:人们有坚持错误决策的倾向②产生原因:项目特点、心理 决定因素、社会压力、组织的决定因素与经济理性模型相反 【例题2-3-2 ?单选题1(2006年)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需求来驱动的决策模型是()。 A. 经济理性模型 B. 有限理性模型 C?社会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2)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知识点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 法。 3.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4.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6.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7.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公式为:Es=(△S/S)/(△w/w)。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8(1)供给无弹性,即Es=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9(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0(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1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2(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 13.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其公式为:Ed=(△D/D)/(△w/w)。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分为五类: 14(1)需求无弹性,即Ed=0 15(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16(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17(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18(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19.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20.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基本知识 归纳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基本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一)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定义:是指使企业稳定的拥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力,以实现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1、得到和保持一定数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员。2、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3、发现企业组织中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不足。4、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增强企业对未知的适应能力。5、减少企业在关键技术环节对外部招聘的依赖性。 □人力资源的核查:是指核查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录用资料、教育资料、工资资料、工作执行评价、工作经历、服务与离职资料、工作态度、工作或职务的历史资料等。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大要素: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直觉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和数学预测方法(定量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包括:1、内部拥有量预测2、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量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的定义:工作分析,又叫职务分析、岗位分析,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技术,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分析手段,确定工作的性质、结构、要求等基本因素的活动。 □工作分析的作用:1、选拔和任用合格人员。2、制定有效的人事预测方案和人事计划。3、设计积极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4、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标准。5、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6、建立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报酬制度。7、改善工作设计和环境。8、加强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 □工作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分析阶段、描述阶段、运用阶段、运行控制 □工作分析的信息包括:1、工作名称2、雇佣人数3、工作单位4、职责5、工作知识6、智力要求7、熟练及精确度8、机械设备工具9、经验10、教育与训练11、身体要求12、工作环境13、与其它工作的关系14、工作时间与轮班15、工作人员特性16、选任方法 □工作分析所获信息的整理方式有:1、文字说明2、工作列表及问卷3、活动分析4、决定因素法 二)员工招聘与配置 □员工招聘的定义:是指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点

1.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 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具体内容:以体能和智力为基础,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特质等。特征:资本性(投入收益风险),时效性,生物性,主观能动性,内耗型,持续性,再生性。 2.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 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以人为载体,可用货币计量的价值要素。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 3.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运用各种管理技术与方法,以 影响员工的行为、能力和态度,从而改善其工作绩效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实践,包括为之建立的管理制度、政策以及实施的活动过程。人与事的匹配。 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有效使用。人与人的协调合作。工作与工作的协调合作。人的需求与工作报酬的匹配。使得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 4.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战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变革 推动者,文化管理者,政策制定者。 5.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战略转变:以成本为导向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顾 客服务为导向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6.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是根据企业战略而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纲领 性的长远规划,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人力资源战略要和企业战略相匹配,并服务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推动人力资源的职能转变,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为主逐步过度到战略合作伙伴。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任人唯贤,注重实绩原则,激励原则,竞争原则,精干原则,民主监督原则。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获取功能,整合功能,奖酬功能(激励和凝聚),调控功能 7.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企业内外部环 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8.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包括: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现有人力资源供给;设 计并评价平衡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各种方案。 9.德尔菲法是归纳专家对影响组织发展的某一问题的一致意见的程序化方法。 10.岗位评价的含义:是在工作分析基础上,对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 从工作职责、难易度大小、责任大小以及任职资格等条件出发,对岗位进行系统衡量、评比和估价的过程。 11.岗位评价指标是根据岗位评价的要求,对影响岗位业绩的各个方面或各个要 素具体为可以测定的评价因素,这种评价因素就是岗位评价指标。 12.评分法(点数法):是在选定岗位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分值 (点数)表示每一因素,并按预先规定的衡量标准,对现有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比、估价,求得分值,然后将岗位每项因素的分值加总,最后得到各岗位的总分值,并作为判定不同工作相对价值大小的依据。 13.职务分析:也叫工作分析,是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 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即从事该工作的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条件)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加以系统、科学的描述和规定的活动。职务分析的结果是

人力资源管理整理的中文版

第一章: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RM):影响雇员行为、态度和绩效的政策、实践和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24、培训与发展5、绩效管理6、薪酬7、 员工关系8、支持组织战略公司绩效 人力资源和公司绩效: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的就是组织的员工。可以从他们所受的培训、拥有的经验、判断力、智力、关系以及洞察力等多个方面来描述员工特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力 人力资本的类型 培训、经验、判断力、智力、关系、洞察力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绩效 质量、利润率、顾客满意度 人力资本的行为 激励、努力 人力资源具备的特质: 1、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 2、拥有高水平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的人不是普遍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稀缺的 3、人力资源无法模仿 4、人力资源没有好的替代品 高绩效工作系统(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在一个组织中,技术、组织结构、人员和程序共同发挥作用,使该组织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优势。 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获取有关工作的详细信息的过程。 工作设计(job design):定义一项工作如何开展以及要求完成哪些任务的过程。 招募(recruitment):组织寻找可能与之发生雇佣关系的求职者的过程。 甄选(selection):指组织从应聘者中挑选出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特点,能

够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求职者过程。 培训(training):有计划地让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安排。 开发(development):涉及让员工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以提高其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新的或已有的各种工作的挑战,包括满足顾客和客户的要求。 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确保员工的活动和产出符合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判断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所需要雇员的数量及类型。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决策技能;领导技能;技术技能 主管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主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涉及的基本方面 1、帮助定义工作 2、通过工资、福利和其他报酬进行激励 3、沟通政策 4、对工资增长和晋升提出建议 5、绩效评估 6、面试(和甄选)应聘者 7、预测人力资源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道德(ethics):指关于正确和错误的基本原则 员工权利:1.自主同意的权利2.隐私权3.良知自由的权利4.言论自由权5.履行正当程序的权利 道德行为的标准:1.符合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2.尊重基本人权3.公平和公正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内部劳动力(internal labor force):由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组成——它的雇员,以及签订合同为组织工作的人。 外部劳动力市场(external labor market):是由那些积极寻找工作的个体构成的。 劳动大军的变化: 1.正在趋向老龄化的劳动力 2.多元化的劳动力 3.劳动者技能的欠缺 高绩效工作系统(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组织在其社会系统(人及其互动方式)和技术系统(设备与流程)之间保持着最佳的匹配。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s):对组织的贡献主要在于专业知识,如对顾客、流程或一门专业知识的了解。 雇员授权(employee empowerment):赋予雇员责任和权利,使他们做出与产品开发或顾客服务的各个方面有关的决策。 团队工作(team work):把工作分配给一群拥有不同技能的雇员,他们之间互相合作以组装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 以战略为核心: 企业战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1、外包 2、全面质量管理 3、兼并和收购 4、流程再造:对组织的主要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的修订以使其更有效,能够产生更高的 质量。 5、国际扩张 6、裁员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努力在全公司范围内不断改进人、机器和系统的工作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技术变化: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用来获取、储存、处理、分析、

人力资源重点知识点

人力资源重点知识点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的智力和体力资源,是指人类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进展的劳动者的各种能力的总称。 人力资源治理是按照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人力资源这一专门资源的猎取、使用、保持、开发、评判和鼓舞。 集团为了构建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采纳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重视职员的培训。为了提升公司的整体素养,集团每年拨出大量经费,用于职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要紧对象涉及售货员、治理人员等各类人员,每一层次的职员所同意的训练课程各不相同。职员至少要同意80小时的差不多训练课程,课程包括汉语、商业课、基础电脑操作、会计业务、电子和冷气操作、沟通技巧、礼品包装、销售技巧、零售店打算、产品摆设等。主管和经理以上治理人员至少要同意100个小时训练课程,礼品包装、销售技巧、 零售店打算、产品摆设等。主管和经理以上治理人员至少要同意100个小时训练课程,课程内容更为深入,有商业研究、公共关系、动机分析、商业治理、电脑资料操作、时刻治理、零售业治理、策略采购学、 咨询题处理及决策的进行等数十种课程。为了保证授课水平,诗家董集团不惜向外聘请专业人士包括大学教授到公司给职员讲授。 2.注意沟通,随时把握顾客的需求信息,平常集团的领导十分注重与职员沟通,要紧领导每天都要到销售部门和售货员交谈,了解他们工作情形和遇到的咨询题。

陪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顾客投诉表,以随时把握顾客对公司的意见和同时,通过与职员的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产品质量, 职员的服务情形等。集团要求各个部门的经理必须每天填写一份态度,了解顾客的要求,作为公司改进工作的家董集团与不的公司商店不同,星期天停止依据。 3.变职员为家人,时刻关怀他们的冷暖。诗营业。他们之因此如此做是为了让职员能在星期天 较好的福利待遇,让职员感到家庭的温顺,年终不论集团盈利与否,双薪照发不误,如果盈利再将利润按一定比例分红。职员情愿情愿为集团勤奋工作,离职率专门低。 多年来,新加坡股票行Fraser Roach 在评判各上市公司全年业绩时,对诗家董集团的治理状况大为赞扬,认为集团治理层灵活机动,效率高,目标明确,重视质量,公司负债率低,现金储备较高。 1.6 人力资源治理的差不多功能 猎取: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职员(招募新职员)。 整合:使职员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共事、取得群 体认同的过程。 奖酬:对职员为组织所做的奉献给予奖励和回报 的过程,是人力资源治理的鼓舞能,也是人力资源治理的核心。 调控:对职员实施动态治理的的过程。 开发:对组织内职员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大地实现个人价值。 第一章小结 治理确实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打算、组织、领导、操纵,并将其和谐一致,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