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大禹煤矿矿井设计—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

QINGGONG COLLEG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说明书

设计(论文)题目:鹤壁大禹煤矿矿井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学部:工程教育部

指导教师:

2013年5月20日

摘要

本设计为岱河矿0.9Mt/a新井设计。大禹煤矿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面,交通便利。井田走向(东西)长约3.9~4.2km,倾向(南北)长约2.2km,井田总面积为8.7km2。主采煤层为二1号煤,平均倾角为13°,煤层平均总厚为10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井田工业储量为121.6Mt,矿井可采储量85.5Mt。矿井服务年限为67.8a,涌水量不大,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63m3/h,最大涌水量为447m3/h。矿井瓦斯涌出量较低,为低瓦斯矿井。

井田为双立井两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0m、-250m,双立井开拓,主井装备箕斗,副井装备罐笼。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式通风。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四六”制。

一般部分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关键词:立井开拓;两翼对角式;综采放顶煤;矿井通风

ABSTRACT

This s a new design of DaYu mine with a production of 1.2Mt/a. DaYu mine lines in Northwest of Yuzhou in HeNan province. . The traffic of road and railway is very convenience to the mine. The run of the minefield is 3.9-4.2km ,the width is about 2.2km,well farmland total area is 8.7㎞2.The five is the main coal seam, and its dip angle is 13 degree. The thickness of the mine is about 10m in all.

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e minefield are 121.6Mts. The recoverable reserves are 85.5Mts.The service life of the mine is 67.8 years. The normal flow of the mine is 263m3 percent hour and the max flow of the mine is 447 m3 percent hour. The mineral well gas gushes the deal lower, for low gas mineral well.

The well farmland is two level in shaft well to expand. The level should be located at the lever of ±0m and -250m, which use raise and dip mining method of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The main shaft skip install skip and the auxiliary shaft install cage. The two wings opposite angles ventilation system is used in the mine.

The working system “four-six” is used in the Dayu mine. It produced 330d/a.

This design includes ten chapters: 1.An outline of the mine field geology; 2.Boundary and the reserves of mine; 3.The service life and working system of mine; 4.development engineering of coalfield; 5.The layout of banes; 6.The method used in coal mining; 7.Transport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8.The lifting of the mine; 9.The ventilation and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the mine; 10.The basic economic and technical norms.

Keywords: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two wings opposite angles ventilation system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ventilation of coal pits.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井田地质特征 (1)

1.1 矿区概述 (1)

1.1.1 交通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2)

1.1.3 河流及水体 (2)

1.1.4 气象及地震 (2)

1.1.5矿区内工农业生产及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3)

1.2.1 井田地质构造 (3)

1.2.2水文地质 (3)

1.2.3勘探程度及矿井资源条件评述 (5)

1.3煤层特征 (6)

1.3.1 煤层 (6)

1.3.2 煤质 (7)

1.3.3 煤层顶底板 (9)

1.3.4 瓦斯 (9)

1.3.5 煤尘及煤的自然 (9)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11)

2.1井田境界 (11)

2.1.1井田范围 (11)

2.1.2 开采界限 (11)

2.1.3井田尺寸 (11)

2.2 矿井工业储量 (11)

2.2.1 储量计算基础 (11)

2.2.2井田地质勘探 (12)

2.2.3 工业储量计算 (12)

2.3 矿井可采储量 (13)

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13)

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13)

2.3.3 矿井可采储量 (14)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1 矿井工作制度 (15)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2.1 确定依据 (15)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5)

I

3.2.3矿井服务年限 (16)

3.2.4井型校核 (16)

第四章井田开拓 (18)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8)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9)

4.1.2工业场地位置 (20)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区划分 (20)

4.1.4主要开拓巷道 (21)

4.1.5方案比较 (21)

4.2矿井基本巷道 (29)

4.2.1井筒 (29)

4.2.2井底车场硐室 (33)

4.2.3主要开拓巷道 (33)

第五章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35)

5.1煤层地质特征 (35)

5.1.1采区位置 (35)

5.1.2采区煤层特征 (35)

5.1.3煤层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5)

5.1.4水文地质 (35)

5.1.5地质构造 (36)

5.1.6地表情况 (36)

5.2采区 (36)

5.2.1采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6)

5.2.2采区巷道布置 (36)

5.2.3采区生产系统 (37)

5.2.4采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7)

5.2.5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7)

5.3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38)

第六章采煤方法 (41)

6 .1采煤工艺方式 (41)

6.1.1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1)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41)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 (42)

6.1.4采煤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42)

6.1.5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 (44)

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45)

6.1.7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46)

6.1.8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47)

6.2回采巷道布置 (48)

I I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48)

6.2.2回采巷道参数 (48)

第七章井下运输 (52)

7.1 概述 (52)

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52)

7.1.2煤层及煤质 (52)

7.1.3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52)

7.1.4矿井运输系统 (52)

7.2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53)

7.2.1设备选型原则 (53)

7.2.2采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54)

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55)

7.3.1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55)

第八章矿井通风及安全 (58)

8.1矿井提升概述 (58)

8.2主副井提升 (58)

8.2.1主井提升 (58)

8.2.2副井提升设备选型 (59)

第九章矿井通风及安全 (61)

9.1矿井概况、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 (61)

9.1.1矿井地质概况 (61)

9.1.2开拓方式 (61)

9.1.3开采方法 (61)

9.1.4变电所、火药库 (61)

9.1.5工作制、人数 (61)

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62)

9.2.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62)

9.2.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62)

9.2.3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式选择 (63)

9.2.4采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64)

9.2.5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 (64)

9.3矿井风量计算 (65)

9.3.1工作面所需风量的计算 (65)

9.3.2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 (67)

9.3.3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67)

9.3.4硐室需风量 (68)

9.3.5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68)

9.3.6矿井总风量 (69)

9.3.7风量分配 (69)

III

9.4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70)

9.4.1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70)

9.4.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70)

9.4.3矿井通风总阻力 (70)

9.4.4两个时期的矿井总风阻和总等积孔 (71)

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72)

9.5.1选择主要通风机 (72)

9.5.2电动机选型 (74)

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75)

9.6.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75)

9.6.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76)

9.6.3防水措施 (76)

第十章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77)

参考文献 (79)

致谢 (80)

I V

1

第一章 矿区概述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 交通位置

禹州鹤煤大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禹州市西北30km ,西南距苌庄乡约4km ,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鄢陵~花石的S325省道沿矿区东南部通过,乡间简易公路相通。以禹州市区为起点,东南距许昌市37km ,南距平顶山市62km ,东北距郑州市80 km ,西经登封市距洛阳市160km ;禹州市到以上各省辖市均为省一级以上公路,车辆通畅,风雨无阻。本区东距京广铁路长葛站约65km ,南有神后镇~许昌市窄轨铁路及平顶山市~禹州市地方铁路,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1.1.2 地形地貌

该区为低山丘陵及半掩盖区,沟谷发育,地面高程244~320m,相对高差76m,局部基岩出露,地势大致为西高东低。

1.1.3 河流及水体

该区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区内有牛头水库,该水库常年有水。冲沟为区内排泄地表水的主要途径,仅丰水期形成地表径流。

1.1.4 气象及地震

该区地处华北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解放后年最大降水量为1076.0mm(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439.9mm(1968年),年平均降水量719mm;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六~九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0%;最大年蒸发量为1527.99mm(1966年)。最高气温42.9℃,最低气温–13.9℃,年平均气温14.4℃。年风向变化季节性强,夏、秋季多东南风和南风,冬、春季多南北风和北风,历年最大风速24~40m/s(1955年),风力一般1~5级,阵风达5级以上;霜冻期为11月到翌年3月,历年最长霜冻期132天;12月到翌年2月为降雪期,最大积雪深度为20cm,最大冻土深度为25cm。

据河南省地震局资料,本区属六度地震烈度区。据禹县县志记载,公元前5年至1949年共发生地震13次,其中大地震3次。解放后,成立了禹州市地震观测台,1966年~1980年先后观测到地震10次,其中2级以上地震6次。禹州矿区地震设防烈度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禹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对应的基本烈度为Ⅵ度,其地震设防烈度应按Ⅵ级。

1.1.5矿区内工农业生产及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本区经济较繁荣,工业以煤炭、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玉米、烟叶为主。当地农村劳动力多,水源丰富,电力充足,可满足矿井建设的需要。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地质构造

总体构造形态为以走向100~120°,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20~40°。区内构造形式以北东向断层为主,二1煤层上部发育滑动构造。滑体所在的上覆系统构造复杂,本区二1煤层所在的下伏系统构造相对简单。总体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构造类型。

根据已有资料,核查区浅层无岩浆岩侵入和出露。

1.2.2水文地质

矿区位于禹县煤田蔡寺~白沙普查区中段浅部。其北部为灰岩露头区,地下水可直接接收大气降水补给,成为地下水的补给边界;中部和东部为落差50~120m 的F21正断层,中部为落差20~60m的F1正断层,东部为0~30m的F3正断层,矿区西南为牛头水库,对矿山深部开采存在有潜在威胁。

第四系含水层,以钙质结核层和砂、砾石层为主,厚5.0~25.0m,平均12.0m,含水性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受大气降水直接渗入补给,水位随季节而变化,富水性较强,为孔隙潜水。矿井范围内厚度较小,地形坡度较大,排泄条件较好,一般对煤矿生产无直接影响。

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由大占砂岩、香炭砂岩和砂锅窑砂岩组成,据蔡寺~白沙区资料: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粒砂岩,厚18.60~60.00m,平均51.50m,为砂岩孔隙承压水。其中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经常合并为一层,是二1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水质类型属HCO3—Na2Ca2Mg型。上述含水层富水性较弱,煤层采动后,易造成裂隙淋水,易疏干,对二1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

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系指L7以上灰岩段,一般厚14m左右,上距二1煤10m左右,层位稳定,局部岩溶裂隙发育。据钻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12~1.583L/s2m,渗透系数0.0163~4.64m/d,原始水位标高+223.13m。富、导水性不均一,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由于其补给条件好,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属含水中等的岩溶裂隙承压水。水质类型为HCO3—Na2Ca2Mg 型,矿化度小于0.65g/L。

3

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系指L4以下灰岩段,一般厚15.00m,层位稳定,局部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与太原组上部石灰岩含水层相当。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奥陶~寒武系灰岩岩溶含水层,系指区内奥陶~寒武系顶部70m范围内的灰岩岩溶含水层。层位稳定,岩溶裂隙发育,但极不均一。由于厚度大,补给范围广,根据区域资料,属含水丰富的岩溶含水层。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主要隔水层,冒落裂隙带上部泥质岩类隔水层,冒落裂隙带以上地层中沉积有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的泥岩、砂质泥岩层,它与各砂岩交互沉积,可有效阻隔上部水对二1煤层开采的危害。

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二1煤层底板下沉积有一套由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条带地层,层位稳定,厚10~15m,正常情况下能有效阻隔下部水进入矿井。若遇底板裂隙发育或断层,则可能失去隔水作用。

太原组中部砂泥岩段隔水层,主要由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局部夹L5、L6薄层石灰岩,厚20~25m。其中泥质岩类约占60%。层位稳定,隔水性能较好,可有效阻隔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厚8~10m,层位稳定,但厚度较小,可起一定的隔水作用。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本区北部大面积出露碳酸盐岩类地层,大气降水可直接通过地表或浅埋岩溶裂隙补给地下水,从而形成地下水补给区。

地下水在补给区得到补给后,由北向南运移,流经本区。

其排泄遵循区域地下水规律。

矿井疏排、机井抽取等人工排泄是地下水的一种主要排泄方式。

矿井充水因素,二1煤层底板岩溶裂隙承压水,底板太原组上段灰岩层位稳定,局部裂隙发育,且水头高、压力大。当采矿扰动底板后,灰岩水即通过裂隙进入矿井,如东部底板的四次突水,最大水量达300t/h。;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因顶板砂岩裂隙的含水性较弱,据调查,顶板水主要沿顶板裂隙依淋漓形式进入矿井,个别点出现先涌后淋现象,水量不大。;大气降水,因本区位于迳流区的浅部,雨后数日矿井涌水量明显偏大。说明大气降水后沿顶板裂隙进入矿井,

4

成为矿井水的一个重要补给来源。

目前该矿井开采二1煤层。涌水量一般为120 m3/h,最大涌水量200 m3/h,以底板进水为主,钻孔单位涌水量0.0012~1.583L/s2m,直接充水含水层与煤层之间有较稳定隔水层,且隔水性能良好。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附录C中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第三类第二亚类二型,即以底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偏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

本矿井二1煤层浅部已大面积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曝露较充分,其深部水文地质条件应与其相似,未来二1煤层最大开采水平为–50m,水位需下降150m;总开采面积102.42万m2。预计正常矿井涌水量263m3/h ,最大矿井涌水量447m3/h 。

1.2.3勘探程度及矿井资源条件评述

大禹煤矿位于禹县煤田蔡寺~白沙普查区中段,262~270勘查线之间,地质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有中南煤田地质局456队、125队等10个单位在本区进行过地质勘查工作。其中1997年12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物测队提交了《河南省禹州市蔡寺~白沙普查区地质报告》,中国煤田地质局1998年5月以煤地发(1998)130号文审查批准了该报告。批准C级资源储量28702万吨,D级资源储量74591万吨。本矿山储量为C级和D级。

2002年1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依据当时的矿井开拓资料编制了《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梨园沟煤矿储量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豫国土资储认证字(2002)100号评审认定证书”批准储量185.64万吨,其中保有储量180.96万吨。

2004年3月河南省矿业协会依据当时的矿井开拓资料编制了《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梨园福顺煤矿二1煤层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豫国土资储备(小)字[2004]158号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批准储量290万吨,其中保有储量258万吨。

上述“报告”和矿井开拓提供了大量较真实、可靠的地质成果,详细划分了井田煤系地层,基本查明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基本查明了井田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和可采范围,基本查明了二1煤层的煤质特征、煤类和煤的工业利用方向。基本查明了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含水层的空间发育和分布情况,为矿山建设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资料。

5

本井田资源可靠,储量丰富。本矿开采二1煤层厚8~12m,平均10.0m,煤层倾角一般为13°,煤层赋存较稳定。为低灰、特低硫、低磷、高热值高熔融性煤贫煤,可做民用煤及动力用煤。二1煤层瓦斯含量为2ml/g,daf,为低瓦斯煤层。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煤层不易自燃,资源及煤层开采条件较好,水文地质类型应属第三类第二亚类二型,即以底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偏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

1.3煤层特征

1.3.1 煤层

核查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划分九个含煤组段,总厚721.00m,含煤72层,煤层总厚度12.96m,含煤系数1.80%。

太原组含煤11层,自下而上为一1~一11煤,主要煤层为一1和一9煤,两极值为0~1.24m,平均0.54m,均不可采。

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7层,其中二1煤为全区可采煤层,二3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下石盒子组包含三、四、五、六四个煤段,三煤段含煤8层,三8煤较为常见。四煤段含煤10层,以中部的四2、四6煤较为常见,四6煤较发育,局部可采。五煤段含煤9层,以中部的五2、五7煤较常见;其中五7煤极不稳定,偶尔可采。六煤段含煤4层,其中六2煤较发育,极不稳定,不可采。

上石盒子组包含七、八、九三个煤段,七煤段含煤6层,以七2、七4煤较常见,其中七4煤较稳定,局部可采;七2煤极不稳定。八煤段含煤6层,常见煤层为八3煤,极不稳定,不可采。九煤段含煤6层,均不可采。

综上所述,山西组含煤性最好,次为太原组,上石盒子组的含煤性较差。二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二3、四6、七4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不可采或偶见可采点。

2可采煤层

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砂锅窑砂岩70m左右,全区可采,煤厚变6

化较大,且局部有分叉现象,上分层较薄,下分层较厚。根据巷道揭露,煤厚1.48~11.43m,平均5.82m,该区西南部为HF2滑动构造,局部为无煤带,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夹矸,为较稳定煤层。煤层直接顶板为黑色泥岩,老顶为大占砂岩,底板为黑色致密泥岩,富含硅质,菱铁质结核。煤层埋深30~300m,煤底标高+270~–50m。

3煤、岩层对比

本次煤、岩层对比主要采用标志层对比,层间距对比,煤、岩层组合特征对比,古生物化石对比、物性特征对比和煤质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了煤组、段划分和煤层综合对比。

1.3.2 煤质

二1煤:灰黑及黑色,煤的原始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以糜棱煤为主,碎粒煤次之,偶加碎块煤。煤中揉皱构造及镜面发育。贫煤视密度1.40吨/m3。

二1煤为构造煤,宏观煤岩结构不清。

二1煤:以镜质组为主,镜质组多为无结构镜质体,并以不均匀基质体居多;半镜质组多为半镜质体,半镜质基质体,丝质组多为破碎状的丝质体及碎片。无机组份主要为粘土矿物,呈团块状或浸染状,另有少量黄铁矿、方解石等。

显微煤岩组分定量结果表

二1煤元素主要由碳元素(Cdaf)组成,次为氢元素(Hdaf)。详见下表。

原浮煤元素分析结果表

7

8煤的有害组分:煤中的有害组分通常指水、灰、硫、磷、氟、氯等。

①水分:二1煤原煤水份分别为0.58%。

②灰分:二1煤原煤灰分为7.57~27.55%,平均15.67%,为低灰分煤。

③硫分:二1煤原煤全硫含量为0.21~1.77%,平均0.38%,为特低硫煤。根据《河南省禹州市禹县煤田蔡寺~白沙区普查地质报告》资料,二1煤原

煤磷、砷、氯含量如下:

④(P):二1煤原煤磷含量为0.021%,属低磷煤。

⑤(As):二1煤原煤砷含量为1.0ppm。

⑥(Cl):二1煤原煤氯含量为0.033%。

按GB/T 15224.1、GB/T 15224.2、MT/T 562―1996和MT/T 803―1999标准,综上所述,二1煤为低灰、特低硫、低磷煤。

煤的工艺性能

①发热量:二1煤原煤发热量(Qgr.v.d)为29.56 MJ/kg。

②煤灰成分及灰熔融性:二1煤灰成分以二氧化硅为主,其次为三氧化二铝,二者含量达75%以上,各层煤三氧化二铁含量小于氧化钙与氧化镁之和,属褐煤型煤灰。

二1煤灰熔融性测试软化温度均在>1390℃,属于高熔灰分煤。

煤类的确定及煤的工业用途初步评价

煤类的确定

根据核查区内煤类化验指标,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粘结指数(GR.I),按我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确定煤类。

二1煤:Vdaf为13.72%;GR.I为1,胶质层厚度(Y)0mm,煤类为贫煤。

煤的工业用途初步评价

二1煤:为低灰、特低硫、低磷、高热值高熔融性煤贫煤,可做民用煤及动力用煤。

1.3.3 煤层顶底板

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底部,赋存于标Se与大占砂岩之间,大占砂岩以富含白云母碎片和炭质薄膜为特征,底板砂岩多夹泥质条带,具透镜状层理;二1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其化学组成和煤岩显微组分有别于其它可采煤层;煤层本身和顶板岩层物性特征明显,顶板的大占砂岩DLW曲线呈上下异常突出,中间低的“凹”字形、煤层本身的HGG和HG曲线界面陡直呈长箱状;以上种种明显特征有别于其它薄煤层,易于辨认,二1煤层对比可靠。

1.3.4 瓦斯

据根梨园福顺、梨园沟矿井调查资料,二1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4.55~4.66m3/t,d,为低瓦斯矿井;根据《河南省禹县煤田蔡寺~白沙普查地质报告》,核查区二1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在4ml/g.daf以下,亦在瓦斯风化带内,属低瓦斯煤层,故该矿井未来生产中应属低瓦斯矿井。但由于瓦斯赋存的不均衡规律,形成局部瓦斯富集,会对矿井安全产生威胁,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亦会随之增大,故在未来矿井生产中,应加强瓦斯监测工作,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

1.3.5 煤尘及煤的自然

根据2004年9月平煤(集团)通风实验室提供的二1煤层煤尘爆炸性及煤炭自燃倾向鉴定报告:二1煤层煤尘爆炸性指数为24.48%,有煤尘爆炸性危险;煤层自燃等级为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在未来矿井生产中应采取灭尘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9

10

第二章井田境界和储量

2.1井田境界

2.1.1井田范围

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

2.1.2 开采界限

本井田主采煤层为二1煤层,主要开采-250m水平与+250m水平之间的储存煤矿。

2.1.3井田尺寸

井田走向长度约4200m,倾向长度约2200m。呈不规则矩形形状。

2.2 矿井工业储量

2.2.1 储量计算基础

根据井田地质报告提供的煤层储量计算图计算。

储量计算厚度:夹石厚度不大于0.05m时,与煤分层合并计算,复杂结构每层的饿夹石总厚度读不超过每分层厚度的50%时,以各煤分层总厚度计算厚度。

11

井田内主要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煤层产状平缓,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

/t m。

煤层体积质量:二1煤层体积质量为1.403

2.2.2井田地质勘探

大禹煤矿位于禹县煤田蔡寺~白沙普查区中段,262~270勘查线之间,地质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有中南煤田地质局456队、125队等10个单位在本区进行过地质勘查工作。其中1997年12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物测队提交了《河南省禹州市蔡寺~白沙普查区地质报告》,中国煤田地质局1998年5月以煤地发(1998)130号文审查批准了该报告。

上述“报告”和矿井开拓提供了大量较真实、可靠的地质成果,详细划分了井田煤系地层,基本查明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基本查明了井田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和可采范围,基本查明了二1煤层的煤质特征、煤类和煤的工业利用方向。基本查明了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含水层的空间发育和分布情况,为矿山建设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资料。

2.2.3 工业储量计算

m

井田面积S:8684863.62

按下式计算:

Z=S3M3γ

g

Z——工业储量,Mt;

式中

g

S ——井田面积,㎡;

M ——煤层厚度,m;

/t m。

γ——煤的体积质量,1.403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