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试验

吲哚试验
吲哚试验

吲哚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形成吲哚(靛基质),吲哚能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

实验方法:试剂盒法:将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加入细菌蛋白胨水培养液中。(注:不能摇晃试剂盒)试管法:以接种环将待检菌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Dunham氏蛋白胨水溶液中,置37℃培养24~48h (可延长4~5d);于培养液中加入戊醇或二甲苯2~3mL,摇匀,静置片刻后,沿试管壁加入Ehrlich氏或Kovac氏试剂2mL。

斑点试验法:将一片滤纸放在培养皿的盖子上或一张载玻片上,滴加1~1.5mL试剂液于滤纸上使其变湿,取18~24h琼脂平板培养物涂布于浸湿的滤纸上,在1~3min内观察。

试验结果

试剂盒法:呈红色反应,形成玫瑰吲哚,为吲哚试验阳性。不出现红色则为阴性。

试管法:出现红色颜色变化为阳性。不出现红色则为阴性。

斑点试验法:棕色的试剂由紫红变为红色者即为阳性。

?M→甲基红(MR)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被分解成为甲酸、乙酸、琥珀酸等,使培养基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可呈红色。如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如醇、醛、酮、气体和水),培养基pH在5.4以上,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橘黄色。本试验常与V-P试验一起使用,因为前者呈阳性的细菌,后者通常为阴性。

试验方法

取一种细菌的24h培养物,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置37℃培养48~72h,取出后加甲基红试剂(甲基红0.02g,95%酒精60mL,蒸馏水40mL)3~5滴,立即观察结果。如果培养液呈红色者为阳性,橙色者为可疑,黄色者为阴性。

试验结果

培养液呈红色者为阳性,橙色者为可疑,黄色者为阴性。

?V→二乙酰(V-P)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能发生如下转换:葡萄糖→丙酮酸(脱羧)→乙酰甲基甲醇(Acetymethyl carbinol)→2,3—丁烯二醇(2,3—bytaylene cylycol),在有碱存在时氧化成二乙酰,后者和胨中的胍基化合物

起作用产生粉红色的化合物。本试验目的在于测定细菌产生乙酰甲基甲醇的能力。大肠埃希菌与产气肠杆菌均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为区分两菌可采用V-P试验及甲基红试验。

试验方法

O’Meara’s法:将被检细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后,于35~37℃培养48h,于每毫升培养物中加入0.1mL试剂(40g KOH溶于100mL蒸馏水中,加入0.3g肌酐即成),猛烈摇振混合。

Baritt’法:同上法接种培养细菌,于2mL培养液内加入甲液(6%α-萘酚酒精溶液)1mL和乙液(40% KOH)0.4mL,摇振混合。

试验结果

试验时强阳性者约于5min后,可产生粉红色反应。如长时间无反应,置室温过夜,次日不变者为阴性。

C→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原理:当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时,若细菌能利用这些盐作为氮源和碳源而生长,则能利用枸橼酸钠产生碳酸盐,从而与利用铵盐产生的氨反应,形成NH4OH,使培养基呈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

试验方法

Simmons氏培养基法:将被检细菌少量接种到培养基中,37℃培养2~4d,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Christenten氏培养基法:将被检细菌少量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时先划线后穿刺,孵育于37℃观察7d,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Simmons氏培养基法:培养基变蓝色,阳性;不变,阴性。

Christenten氏培养基法:培养基变红色,阳性;不变(黄色),阴性。

鉴定结果I M Vi C试验

大肠埃希菌+ + - -

产气杆菌- - +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 作者:周才喜, ZHOU Cai-xi 作者单位:054001,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 刊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年,卷(期):2013,31(12) 参考文献(17条) 1.Jampol LM;Sieving PA;Pugh D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Ⅰ.Clinical findings 1984 2.Gross NE;Yannuzzi LA;Freund B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06 3.Dell'omo R;Wong R;Marino M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features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10(01) 4.Ikeda N;lkeda T;Nagata M Location of lesions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and the cause of the hypofluorescent spots observed b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2001(03) 5.Ie D;Glaser BM;Murphy RP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1994(01) 6.Obana A;Kusumi M;Miki T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 aspects of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1996(02) 7.Barile GR;Reppucci VS;Schiff WM Circumpapillary chorioretinopat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dot syndrome 1997(01) 8.Nguyen MH;Witkin AJ;Reichel E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MEWDS demonstrated by ultrahigh 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2007(04) 9.Sikorski BL;Wojtkowski M;Kaluzny J J Correlation of spectr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n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 2008(11) 10.卢宁;王光璐;张风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97(03) 11.李瑞峰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2010 12.Chang AA;Morse L S;Handa JT Histologic localization of indocyanine green dye in aging primate and human ocular tissues with clinical angiographic correlation 1998 13.刘晓玲;林冰;瞿佳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期刊论文]-{H}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1) 14.Sieving PA;Fishman GA;Jampol LM 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Ⅱ:electrophysiology of the photoreceptors during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isease 1984(05) 15.张惠蓉眼微血管的结构和超微结构 1996 16.张风;王光璐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1998 17.时冀川;郑曰忠;刘蓓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期刊论文]-{H}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4(2) 引用本文格式:周才喜.ZHOU Cai-xi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12)

1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 raphy, FFA)用于眼科临床以来, FFA已成为眼底病检查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FFA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动态地观察视网膜血管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脉络膜血管被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 igmental ep ithelium, RPE)色素及脉络膜本身的色素阻挡,很难像视网膜血管样容易被观察到。因此,人们对脉络膜血管构筑的了解远不如像对视网膜血管那样清楚。对脉络膜血管结构了解较少,并不意味着脉络膜血管的病理生理作用不重要,因为约90%的眼部循环流经脉络膜血管,许多致病因子都易聚积于脉络膜而发生多种脉络膜疾患。为了能在活体 上更好地观察到脉络膜血管构筑,早在1969年国外就有学者采用吲哚青绿( in docyanine green, ICG)及红外光对狗和猴子进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研究,随后又在人身上进行了系列研究。但由于脉络膜血管构筑的复杂性及ICG的荧光效率较低(比荧光素弱25倍) ,很难采用像FFA那样的记录方法来清晰有效地记录到脉络膜的循环状况。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录 像技术和激光扫描眼底镜( scanning laserophthalmoscope, SLO ) 引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增加了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并与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及分析。这些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ICGA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 ICGA作为FFA的一种补充技术,已在世界各地较普遍开展起来。下面就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设备及技术、临床释义注意要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1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ICGA是用ICG为染料,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为激发光源,通过高速摄影或实时摄像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记录眼底尤其是脉络膜循环动态图像的一种技术。从上述ICGA的基本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出,造影所用的染料( ICG)和激发光(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是影响ICGA的基本因素。 作者单位: 510060广州,教育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通讯作者:文峰( Email: wenfeng208@yahoo. com. cn) 1. 1ICG的结构与特性 图1ICG的结构式 ICG又称靛青绿或福氏绿,是一种三碳箐染料,相对分子质量775 000,分子式C 43 H47N2O6 S2Na (图1) 。 其特点为: ( 1)最大吸收波长805 nm,最大荧光波长835 nm,均在近红外光范围内。( 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其中又主要与血浆中较大分子形状的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形成较大体积的ICG2血浆蛋白复合体,故极少从脉络膜毛细血管漏出。 ( 3)ICG分子为三维立体结构,其两个多环结构(polycyclicpart)具有亲脂性(如亲磷脂成分) ,而其硫酸盐基团( sulfate group)具有亲水性(图1) ,因此I CG具有亲脂和亲水的双重特性。 (4) ICG的血浆清除有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染料注入后的3~4 min,第2个高峰在1 h后。(5) ICG由肝实质细胞从血浆中摄取后以整分子形式排入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