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良方课程理论

施良方课程理论
施良方课程理论

施良方课程理论内容提要: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课程的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

施良方《课程理论》经典段落

1、从20世纪初至今,课程理论的运行轨迹,我们似乎可以借用克利巴特对课程文献和实践中分析、归纳的三个隐喻来说明:加工、生长、旅游。“加工”提供一种工业的模式,它把学生想象为原料,由熟练工匠根据严格规定,把它们加工成产品。“生长”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园丁,他们清楚了解各种花木(学生)的特性,并给他们所需的养料。“旅游”的隐喻把教师比做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各种风景(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每个游客看到些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背景。

2、奥拉姆用戏剧的隐喻来说明课程:“课程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剧作家撰写的剧本,这是想象的课程(Curriculum Envisioned);第二种是导演和演员排练的形式,这是制作的课程(Curriculum Produced);第三是演员和观众所获得的东西,这是实施的课程(Curriculum Enacted)。”

3、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科中两门并列的学科。课程理论不是隶属于教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的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所设置的课程而进入教学过程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本身并不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体现;教学则是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作为教与学的内容,课程是教与学活动的中介,并制约着教与学的方法。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4、学校的各种专门科目如果没有与儿童的显示社会生活发生关联,就难以达到其伦理效果。

我国教育界对课程问题的研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和相当广泛的经验,但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刚刚起步,本书试图在这方面作番尝试。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的框架。

裴娣娜《教学论》

《教学论》是编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学论》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

《教学论》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

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自在”走向“自为”,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教学论》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教学论】又称教学法、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组成的。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对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方法上,许多学者都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施良方崔允郭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提供了一些则资料很有意义。附表如下(书本302页。)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式

课外:迎面遇见学生,主动前去与学生交谈;休息或用餐时,同个别或群体学生闲聊;对诸于俱乐部、运动等课外活动表现出兴趣;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他们交谈;寻找适宜的机会会见学生的父母;了解学生的不同环境,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真诚的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熟悉并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

课内:学生进入课堂时友好的与他们说话;以个别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堂活动;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培养的学生成绩的集体自豪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四程途径影响课堂气氛,第一种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高期望学生创造亲切的社会情绪气氛,为低期望学生制造紧张的社会情绪气氛。第二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反馈。第三是输入,教师向不用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第四输出,教师总评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P305))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重要的两点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期望,学生要有情趣的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讲究策略,要探索方法。甚至教师的自我魅力诸于人格,学识,品德,乃至行为都可能为自己的课堂营造好良好的课堂气氛,生硬的说教和风趣的分析,其趣味是绝然不同的。特别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赏析那更应该是依文生境,依境生情;制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我们在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时要从这两点着手。

最后我们做一些结论,教学研究不止是在教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在教好上做研究,教好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学的落实点在课堂上,毕竟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心点关键处,而又落实在教学过程和课堂气氛上,我们对有效性教学的评价,是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而且只是作出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性的说明,我们认为,有效性教学的课堂,有好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关注教学过程的功能性,也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方法,还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环节,课堂教学还要关注教学中的良好教学气氛。

其实学生学习的本身是一种内部过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活动,对这种活动的评价有时是无法用量化来测量的,要了解学习是否发生过,只能根据学生在学习前后行为表现的变化推断出来的。好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是从精神,文化,知识和技能诸方面影响学生的,甚至影响其终身!

在过程中求效率

语文有效性教学,最终必落实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成效,最能充分的表现出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落实在课文的课堂教学上。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教学问题重要的是“教好学”,实质上就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因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但是历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却是纷致不一的,裴娣娜主编的《教学论》是这样对有效教学下定义的,“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到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教学科学出版社《教学论》07年8月版第206页)在论述有效教学行为特征时,本书的作者论述了有效的教学有这样的一些特征,其一是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其二教学行为具有文化性,其三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其四是教学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五教学行为具有功能多样性,其六教学行为具有相对性。在这些特点中,最有实用意义的是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空进行的,环境的微小变化,学生情绪的些小波动,教师课堂行为的微小变化,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行为结果的变化,况且教与学的双方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教师所有课前的精心设计都可能是无用的,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情况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是这样,按部就班,拘于预设,其教学行为可能是无效的。

有效教学的新探索,还在继续探索之中,我国学者龙宝新和陈晓端深刻的认识了动态理解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概括,“他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的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过程。”(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课程教材教法》第28卷第9期)在这一理解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形态过程”,我们很能理解。用静态来观察有效教学,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不足以考察有效教学,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不足以考察有效教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活动,教学就是指教和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李秉德主编《教学论》1991第2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也说,“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这些对“活动”的认识,提示我们对有效教学的考察和理解,重要的注重其过程,在对有效的教学评价中关注其过程就是抓住了其本质。刘桂秋先生在他的文章最后还特定论述了有效教学概念的含义,他包括着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中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这对我们的评价有效教导有着知道性的意义。

上面我们简略的考察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论,在这些理论探索的讨论中我们特意抓住了两点进行阐述,其一,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课堂气氛;其二,是教学过程。对有效性教学的评价,我们就从这两点入手,这也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点之所在。

有效性教学,首先是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

一般的说,“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规律性,现实的生成和开展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裴娣娜《教学论》P129)教学过程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教的过程,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教的人和学的人和谐生成的过程。教的过程应该有明确的特征性,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有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有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在“教”这一点上我们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而在“学”上我们的研究相对滞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方式,而现实的研究却更多的是结果。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生成直接表现为教学效益,教学成效,这种意义有时是能用量化衡量的。

教学过程有着自身的功能,裴娣娜在《教学论》中对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四大点,其一传承知识,这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人类既有的知识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其二是培育能力,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处所。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不只是提高人的活动和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潜力。其三,涵养品性,品性是人的智能之外的其他精神能量的特点和倾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尊、爱、理解与宽容,价值感、责任感,涵养品性是使人成为有品德有文化的人,“教学存在成为人的存在,教学过程就成为人的文化生存过程”。其四,助长生命。教学虽然“不是直接为了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呈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意义)的有效生成”,助长生命的意义在于感知生命,感受成长,体验生活,感悟生存。教学功能具体地阐述了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但是我们有必要对教师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阐述,就方法而言,无论是布鲁纳还是奥苏伯尔,他们都为教学方法作了很有意义的理论上的阐述。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育法有四个优点,第一,提高知识的保持,因为学生需要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第二增加智慧潜能,因为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便于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第三,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第四,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264—265页,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注意比较新知识与相关的原有知识异同”他依据学习的同化论“强调教学中的师生相互作用,强调认识结构中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以达到认识结构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同上268)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教学方法上的探究其指导意义是不可否认,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科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具体方法和研究,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应当各得其所,一堂课中应当是听一听,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学生在课堂中,既有思维的活动,又有练习的训练,既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愿望,又得到了倾诉的渴求;课堂上,既要反对老师满堂灌的个人表现,也要反对学生整节课的机械练习,而要想尽方法,采用不同的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动态中快乐的学习。好的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D.鲍里奇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说:“教学应该促使外部的教和内部的学发生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凤凰传煤集团2007年版)。因此,他建议“你可以考虑R。加涅和布里格斯(1979,1992)所建议的七个教学事件,通过对他们的考虑,你能在教与学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同上,P12),鲍里奇提到的这七个事件我们应该理解为教学过程的七个环节,这七个环节分别是这样的,1、吸引注意,在每节课开始时,总要有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教学事件。他还提到了一些吸引注意的技巧。2、把目标告诉学习者,“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的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3、激发学生回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学习者检索回忆先前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4、呈现刺激材料,这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课时教学内容的关键,作者对“这些内容关系到课时呈现的真实性,可选择性和多样性”,作了较详细和考察。5、引发期待行为,这一环节,它寻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隐藏的、个人投入,每个学习者必须以试错的方式努力解决问题,对课时内容进行概括、释义、应用或者解决问题。6,提出反馈;7评估行为。评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测验,研究论文,分级作业和课堂行为,以及学生档案等。鲍里奇分析的这七个教学环节为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

从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和输理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好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功效,注意目标,讲究方法,重视环节的安排。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既能反映出教师课前预设的科学性,又能反映教师课中组织的严谨性,还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我们评价有效的教学活动的一个要点。在课堂教学中,好的课堂气氛也是有效的教学一个标志。对一堂教学课,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些量化的测评方式来衡量其优劣,但课堂气氛是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得出来的,在某种意义说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是有效教学的表现,也是有效教学的标志。

在课堂教学气氛的讨论中,许多论者都把它归结到课堂管理这一问题上,这不能说错,但是营造出好的课堂气氛实在是一门教学艺术。鲍里奇说:“有效的教师不仅使用多种教学策略,而且会营造各式各样的课堂气氛。”(鲍

里奇《有效教学方法》P306)他把课堂环境分为三种:权威主义,放任主义和处于二者之间。处于权威主义时,教师是信息、观点、指导的主要提供者,而处于放任主义时,学生者则成为这些东西的主要提供者。在这两个之间存在着中间地带,在这里你和学生共担责任,在你的指导下,学生被赋予选择和判断自由。营造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更自由,鲍里奇用表格的形式来陈述这样的见解,其表如下: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社会气氛典型活动赋予学生的权力赋予教师的权力竞争:教师是唯一的裁

判。学生们为自己间的正确答案或教师所里的标准而展开竞争操作和练习无

组织教学,提供刺激材料,评估回答

的正确性

合作: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进行对话活动。教师有条不紊地插进来,使观点鲜明,且使讨论迈向更高水平小组和大组

讨论

呈现观点,提

供观点,自由地自

发地发言和讨论

激发讨论,仲裁争议,组织和团结学

个人主义:学生完成教

室布置的任务,他们被鼓励按他们认为最好的答案完成任务。强调通过并且考验自我。独立的课堂

练习

用最可能的回

答来完成任务

布置工作。确保工作朝完美而有序的

方向发展

竞争的合作的个体的

全班

当轮到学生的活动

时,学生通过获得正确答

案相互展开竞争。

当一位同学寻找正确

答案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

允许提供暗示或线索。

全体学生联合背诵答案。

小组

作为相对立的团队,

小组互相竞争。

小组分工进行同一课

题的不同然而相关的层面,

将结果综合成能面向全班

进行的最后报告。

每个小组完成所分配课题的独立部

分。不进行面向全班的共享的报告。

个人

通过对相同问题的

回答,个体间相互竞争。

做出最快、最精确的回答

的个体“获胜”。

个体结对合作,他们交

换试卷、分享答案,或者相

互纠正错误。

个体依靠他们自己,在没有教师直接

参与的情形下,完成课堂。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他的结论是:“当你见课堂气氛从竞争变换到合作再到主义时,你不断降低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直到个人主义的情形下,学生几乎完全独立地负起评判自己工作的责任”,(同上书 P306)课堂气氛的关键点是师生的关系,情感教育心理学在这一点上有着积极的关注和有力的理论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提高教学的效率有着极大的意义,这也是我们评价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所在。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其可能的营造好的教学气氛,特别是语文教学更要重视课堂情绪的生成,这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和领悟,在课堂情景中,文化精神的渗透,道德修养的涵润,确实有“润物细无声”的妙用。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认识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对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认识的动力关注。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根据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认为情绪对认识有这样几个主要作用,情感可能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例如从言语线索中提取意义这类复杂任务中,中等强调的情感能促进信息加工,而强度情感则会中断或终止信息加工。其二,情感可能导致选择性加工;其三,情感有助于与带有情绪成分的归类的形成,等等,(施良方,唐晓杰编《教学文集,智育》第548——555页)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情感投入,对教师营造好的课堂气氛有着莫大的帮助,反过来,积极的教师期望又是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者。罗森塔尔他们的“皮格马利翁”也能印证这一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