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案 (精选)

经济地理学教案 (精选)
经济地理学教案 (精选)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

3学科体系是怎样的?○4学习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何在?○5本教材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特么?○

色有哪些?

1明白经济地理学的概念;○2认识学习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1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2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教学内容】(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三)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讲授纲要】

§1-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地理”和“地理学”

1、“地理”:◆《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唐·孔颖达:“地有山川原隰,各具条理,故称理也。”理:玉石之纹理也。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埃拉托色尼(约前276-前194)创用“地理学”一词:geographia。故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geo:大地/地面;graphia:描写/描述。 2、“地理学”:

◆从“地理”的含义上说,地理学乃研究“地之理”的科学。◆geographia→geography.

见图1-3(p12)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

◆不同企业、产业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其空间组织关系经济地理学要研究之。

◆研究与环境的关系:微观上,企业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中观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宏观上,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三、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以前:

◆史志描述(→“graphia”)

《山海经》、多出于史家之手。对本学科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中国:

《禹贡》、《史记》等;古希腊:斯特拉波(b.c.63-b.c.20)著17卷《地理学》,对欧洲人所了解的欧、亚、非所一些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了区域描述,内容涉及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并试图以自然因素解释人文现象。

◆商业地理研究

自17世纪开始,商业地理学成为欧洲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17世纪中叶,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其在世时则再版9次,到1975年出版至第19次。

◆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一词由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于1760年在其著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但未做具体说明。

1882年,德国的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认为:该学科是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同时,他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建立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中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20世纪上半叶,最大事件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二战后,区域科学产生,研究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3)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4)近20年来,研究范围拓至全球。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司地理的研究)(1)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问题;

(2)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p5)(1)微观尺度——规范分析

微观分析: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分析→便于进行“形而上”的讨论(“理想大陆”、

“理想气体”等与此相关;物理学中有所谓的“规范场分析”)。它从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导出结果。

(2)中观尺度——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与实证主义哲学(由法国的孔德创立)思潮的兴起有关,而实证主义哲学的产生又与近代科学有密切联系。它摈弃形而上学的东西。“实证”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等。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型的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宏观尺度——行为主义分析

美国杜威改“行为”代替“实践”一词,实指人类的活动(广义)。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经济行为是人的行为之一。有所谓的行为地理学。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全球尺度——结构主义分析

结构主义思想之一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研究。其认为,结构带有整体性,结构的一个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60世纪结构主义地理学应用而生。附:东西思维比较

西方思维:原点思维∕分析思维→坐标的建立;神话系统中的人神关

系(my god;鲁滨逊行为);美术中的焦点透视;文学中的“分-合”结构??皆一脉相承。

中国思维:关系思维∕整体思维→神话中的多神;“仁”义;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文学

中的“总-分-合”结构??一以贯之。

§1-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学科体系

2:理论层次最高,研究一般原理; 3:历史最悠久;

4:包括5大类——6-10;

5:弥合了区域地理学对区域之间联系的分割、部门经济地理学对经济系统产业关联的分割。

二、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12)

1、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等问题;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是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但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更多地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又称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可见,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借用了诸多起区域经济学的成果:区位论、空间价格、区域成长、空间扩散等理论,经济基础分析、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区域经济计量模型、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该学科认为,生产关系(如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为影响。所以,经济地理学在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2、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是基础,自然资源学、生态学不可少。

天地生化医诸人文地理学科

经济地理学有如物理学的地位一般,故地理学中有所谓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有人说,只有物理学是科学,其他学科都是集邮。吾曰,在人文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其余皆为其上的次生物、派生物、衍生物。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学好经济地理学是重要的。

3、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要掌握相应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

§1-3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1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2经济建设的区位1、在计划经济下,中国提出:○

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2、在市场经济下,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认为经济界创新区位条件很重要。∴有人强调,经济地理学应该进入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之中。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人口激增、人口区域特征等引发的人地关系问题——如何协调?

资源问题:即可再生资源的枯萎问题。

环境问题:土地、水体、大气等的污染问题。贫富问题:可分析贫富格局及其地理原因。三、以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1、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局整关系);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4、企业与区域经济界发展的关系。

1广义进化理论、○2系统科学理论、○3泛系理论等新的理论,以研究相毓按:当引入○

关的关系问题。

§1-4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本课程的学习

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可适用理论为主;

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

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创新。大学精神:永恒的学术追求;鲜明的时代精神;不懈的道德建构)。

二、本课程的学习

1、学习的阶段性:小学——背诵学习;中学——理解学习;大学及以上——思考学习。

2、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不变的是概念和原理,变易的事件和数据。∴当由事件和数据入手,而最终又要忘记之。这样,方可由厚变薄,由博返约,才能以简驾繁,举纲张目。

4、认真听讲。 5 做好笔记。

【讨论问题】

谈谈地理、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关系。【教后心得】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什么是“区位”?○2区位因子及其分类;○3投【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4市场、区域环境和交通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入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区位概念;○2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机制。【教学重点】○

1区位概念;○2胡佛的端点布局原则。【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教学内容】(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二)投入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三)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五)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讲授纲要】

§2-1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观念

一、区位和区位理论

1、区位:

1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茨首创。○stand:站立(场所)/立脚地/ 站立;ort:位置/点/场所。

21886年译为英语location.意为:定位置/场所。○

3在日语中被译为“立地”○。(立:下面的一横为“地”;上面的部分为站立的人) 4汉语中,○“区”:高台上众人集聚;“位”:人依靠某物而立。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教材中,区位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是重要的,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古语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部位、潮位、地位、电位、吨位、方位、岗位、货位、价位、灵位、名位、席位、数位、相位、学位、穴位、音位、职位、座位??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可见,区位理论由两层含义:一为人活动的空间选择,一为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

★人类活动的非均匀分布,是因为区位条件的不同所致。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资质。

★区位条件的好坏:相对于区位主题而言的。它有主次之分。工业区位:劳动力、资

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农业区位:光热/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交通、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

其中,经济因子?成本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min;

收入因子→max。

经济因子:纯利润→max?收入-成本=最大值。

∴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候选地。

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各大城市。

非经济因子?(军事,个人偏好,决策者的出生地,自然条件,追求一种满足/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行为的空间??)

经济因子:求“极大值”;非经济因子:涉及人的心里、行为等。

∴地理科学是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者当又良好的知识结构。

§2-2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流通活动;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劳动、自然、资本(工具、机械等手段)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常称为生产的三要素。它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当土地是:(1)劳动对象时,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中可以说是不变的课题;(2)作为作业空间/活动场所时,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原材料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的可运输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是在产品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施加影响。

分类:初级原料,如矿物原料、动植物原料等;加工原料。

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料的组织已经扩至全球,为了依靠供应及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园。如,瑞典的沃尔沃(volvo)供应商园。

三、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革命对人类文明给予重大影响,如欧洲在中世纪前所用能源是木材;煤炭成为能源后,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后来人类利用了电力、核能等新的能源。在此过程中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工程中,一般都把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重点加以建设。

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作为影响因子,能源不仅局限于提供能源供给,而且还反映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四、资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原有固定资产沉淀的地区,会对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也对经济活动尤其是初创企业(小型)区位选择带来影响。

(融资:通过贷款、租赁、集资等方式而得以容并流通的资金。)

★大型的成熟的企业,可以得到融资支持;高新企业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故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是“关键”。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劳动力特色:

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之地。劳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影响工业企业的进入,自然就对经济区位产生了影响。

2、劳动力素质:

普通劳动力的获得,日益容易。因为交通的改善于进步。

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以多得的稀缺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成为了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一个地区可否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3、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空间的分布不均,以及移动摩擦的影响,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4、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趋集的地区,对引导一些企业向之所在地集中。

§2-3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一个规模问题。如,不同工业的需求门槛有高低之别:重工业较高;轻工业较低。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成本,如图书;外部规模经济——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分为:同类相聚,异类相聚)

2、市场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传统的零售业尤其明显。如,在乡村不可能有大型百货商厦等。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易初莲花-经济地理学案例分析

易初莲花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说到易初莲花大型连锁超市,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正大集团在中国零售领域的投资项目。提起正大集团,大多数人更是耳熟能详。正大集团是由泰国籍华人创立的世界最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之一。它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之一,目前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已扩展至饲料业、水产养殖、国际贸易、石油业、通讯业、房地产、零售业等十多个行业,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是其属下最大的零售企业。易初莲花在中国第一家门店于1997年6月23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对外营业,开业当日其销售额就达到创记录的600多万元。公司本着“天天低价”和“为顾客提供最大利益”的经营理念,以零售方式销售三万余种商品,并为顾客提供开架式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自1997年开业以来,公司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04年10月,先后在上海、广州、杭州、武汉、山东、天津、北京、西安等地成立了33家连锁超市。2003年底,易初莲花的年营业额约为50亿元人民币。2003年7月30日,在上海跨国采购洽谈会现场,易初莲花对外宣布将在未来2-3年内,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开设100家店。 现在,这个泰国商业集团已经在20个国家建立了250个公司,聘用了超过100,000名员工,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的企业之一,且以亚洲领先的跨国企业形象活跃在世界的前沿。 依靠最先进的现代购物理念,易初莲花已经被看作是可以信赖的商店,它提供了新的购物体验、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天天低价的高质量商品。继续其稳定的发

展形势,易初莲花保持每年约20%到30%的销售增长和超过50,000,000的顾客数量,在中国开了75多家购物中心。 二、易初莲花选址要求 (1)对商圈的要求 1、在项目公里范围内人口达到10万以上为佳,2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可达到12-15万人; 2、须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至少双向四车道,且无绿化带,立交桥,河流,山川等明显阻隔为佳; 3、商圈内人口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4、项目周边人口畅旺,道路与项目衔接性比较顺畅,车辆可以顺畅的进出停车场; 5、核心商圈内(距项目公里)无经营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同类业态为佳。 (2)大卖场选址设计 1、易初莲花的主要理念:低价、一次购足、免费停车、高周转、新鲜程度、品质; 2、卫生、舒适、店内通道进出方便、国际标准; 3、位置要求描述:交通方便(私家车、公交车、地铁、轻轨);人口密度相对集中;两条马路交叉口,其一为主干道;具备相当面积的停车场,比如在北京至少要求600个以上的停车位。 (3)其他要求 1、建筑面积:平方米,最好一层,最高两层;建筑净高5米以上,进深最少60米;柱距米左右; 2、地面荷载:1500公斤/平方米,面层为耐磨硬化剂地面; 3、用电荷载:2×800KVA,双回路用电; 4、照明:照度不小于600lux; 5、用水:主要以生活用水和生鲜冷冻用水为主,日用水量40吨; 6、通讯:一条DDN数据专线积20门电话(应有一条中继线); 7、收货区:应有8个左右火车停车位,可满足40尺集装箱卸货及转弯半径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经济地理学论文

论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以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例 摘要: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由产业集聚形成大量颇具竞争力的经济群落,它吸引并粘附着流动着的财富。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关键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产业集聚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其身后还隐藏着一些问题,某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大代价。因此集聚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本企业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产业集聚不仅应具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减少和控制环境负效应的产生也应是其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研究,运用产集聚与分散的原理分析其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园区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希望能够供我国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参考。 关键字:产业集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活动分散生态工业园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competitive competitive economic communities are formatted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which attracted and adhered the flow of wealth . the industry cluster is often the key support to the competitiv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dustries cluster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hidden behi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industrial clusters promotes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sacrifice of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the choice of aggregation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advant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should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dustrial cluster should not only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reduce and control the emergenc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Based on the national eco-industrial Guigang Guangxi (model) Research Park,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analysis of its role as China's first eco-park for the local economic impa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the hope that other high-pollution industries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take it as reference . Keyword: Industrial Cluster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llocation EIPs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经济地理学思维》心得

读《经济地理学思维》一书心得 上周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关于区域经济学的书籍,我选择了刘卫东教授的《经济地理学思维》这本书,看了这本书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地理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有利于我更深入的学习区域经济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经济地理学主要把研究对象放在特定历史阶段以及特定空间尺度来进行观察研究的,它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这本书通过对一些关于经济地理学的思维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介绍,从而为我提供了一些经济地理学的观察视角,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这本书的作者刘卫东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尤其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和经济地理学国际前沿议题的颇有研究。刘教授还身担重职,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副主任,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可以说刘教授在地理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发展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不难看出在《经济地理学思维》这本书中对区位法则以及空间分异空间结构方面的清晰思路以及独到的思维框架。刘教授已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49项,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到2020年中长期发展思路研究、经济地理学方法研究、区域可持

续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等。有这些项目可看出刘教授对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建设与支持,在这本书的地方综合一章提及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之后刘教授又对区域发展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这些也体现了他一直以来所致力于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思维》这本书刘教授先从对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定义以及所研究的对象特点等先让我们对经济地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作者主要从区位和空间两个方面将地理区位与其所在空间上的经济价值巧妙地结合向我们介绍。作者通过以不同的尺度来解读空间分布,以经济地理学综合的分析视角,让我对人类和其生活的环境、生活的社会,以及不同类型现象间的联接和关系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作者以地方综合的思维方式对区域发展进行综合分析,让我知道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实践中,尤其在国土开发、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重大项目区域布局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我深刻意识到了学习地理经济相关知识的必要性。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就是为了学习刘教授通过长期研究所形成的一套对地理经济学的“立体”思维框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所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及实践案例带到这种思维框架中思考,并学习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从而不断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模式。 通过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观察世界的视角,在刘教授所搭建的“立体”思维框架的基础上跟着老师继续学习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埃及、巴比伦、 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 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 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 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 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 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 ●哈维(D. 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 ——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地理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 ●从地理学发轫初期,各种哲学观念就渗透于地理学领域,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促进了地理 学思想的活跃。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 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 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 ●(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 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 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 问题。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 (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 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 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 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 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即从现象 (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 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 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他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在证明这一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不只是空间中的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有关的活动,而且也是关于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空间中的经济性问题,即如何通过占有、选择合适的空间以最有效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因此,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从而上升到一个关于人类如何明智生活和选择的哲学层次,也可以限于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如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狭义的经济活动,但我们可以把从狭义的研究和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中所获得的认识用于广义的经济生活中,以开疆拓土扩大经济学的应用围,并可能作出重大的理论创新。不过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对象所隐含的经济意义,或者说把它与经济稀缺联系起来? Edgar M.Hoover认为对于影响经济活动复杂的区位形式和大多数重要的区域经济学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他所总结出的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第一,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完全或局部的不完全移动性(imperfect immobility)或者说要素不完全流动性。这是由于气候、矿产、土壤、地形以及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这种非流动性构成了各个区域在一些生产和贸易活动方面所享有的比较优势。但仅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分布的因素之一。 第二,空间集中经济,或者说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imperfect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总分20分,每题4分,共5小题) 二、填空题:(总分20分,每空1分) 三、图表分析题:(总分10分) 四、简答题:(总分30分,共3题,每题10分) 五、分析论述题:(总分20分,共1题) 中国经济地理习题集 第2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简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五大焦点问题。 2、中国水功能区划 第3章中国人口 1、生态足迹 2、农民工市民化 3、论述题:近年来的“民工荒”使得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资源已经面临“易斯拐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简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5、阅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 2012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表(单位:万人) (1)简述中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2)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请分析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4章中国的生态环境 1、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 2、国家环境功能区划 3、简要评价我国农村环境状况,提出改善的对策措施。 4、论述题:请对中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说明为什么中国现阶段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第5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简述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三线建设 4、结合我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分析中国1949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6章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1、“七区二十三带” 2、简述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特点。 3、案例分析题: 2006-2010年中国棉花生产情况 请结合案例分析一下问题: (1)简述中国棉花的生产与布局情况。 (2)影响中国棉花产量及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的总体特征。 5、《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2007年)》将我国草原划分为四大区域,分析四大草原区的主要特点,并说明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分布特征。 第7章中国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1、非化石能源 2、波罗的海指数(BDI) 3、简述光伏发电的全球市场特征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下图是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些? (2)简要分析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文章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点的分析,指出在经济地理学的课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授课成效的重要手段,并探析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组织讨论、总结四步。在文章最后,笔者提出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标签:案例式教学;经济地理;应用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管理学专业的主要必(选)修课程,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内容广泛,包括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区位选择等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产业布局、经济活动的系统、发展过程、分布规律、区位选择模型等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区位选择、布局、分区等的方法和手段,学会在实际问题分析中运用这些知识。长期以来,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这种方式易管理、组织、控制课堂教学的进行,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忽视了学生掌握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高低也无法进行评估,不能实现课程教学既定的目标。因此,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入案例式教学方式,以生动形象案例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对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空洞、单调的授课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而经济地理的综合性、应用性、区域性等特点也为案例教学的采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互动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在我国教育界引起重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1,2]。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倡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授课过程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形式,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案例式教学中,最大特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学习的不足,是强调实践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方式 近些年,经济地理的相关知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布局规律等基础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应用这些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将经济地理空间布局的方法、规律等知识点牢牢掌握。应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较为复杂的案例进行分析,下面以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布局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 (一)课堂讲授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经济地理学内容整理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图1.2)。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 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案例思考题

经济地理学案例思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今天,对于我们国内企业,特别是处在北京、上海这样中心城市的许多企业来说,硅谷企业的办公环境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些先行一步的企业已经实实在在地体验着硅谷企业的绿树、草坪和清新的空气了。北京目前在郊区已建和在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二期的总部基地、海淀区山后地区的“生态办公区”(EOD)、大兴区BDA国际企业大道、朝阳区的“非中心”中弘国际商务花园等,上海闸北区市北工业园区的半岛国际中心、上海浦东总部园区等等均属此类。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DA)就以其独特的“产业生态空间”优势,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大地发挥了“边缘化新生态办公”的价值,BDA国际企业大道”项目正是利用亦庄的产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势,着手创建低密度、自然生态“小独栋”办公空间。这种郊区化办公的趋势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越发明显。 探讨郊区化生态办公,离不开城市化或者城市郊区化这个大的背景。所以有必要对城市郊区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知道,郊区化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延伸,也是城市化的地域结构性进化。它实际上包含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的两个互动过程。美国的城市化过程相对成熟,经历的阶段也比较具有典型意义。可以为我们比较研究城市郊区化提供具体的蓝本。美国的城市郊区化始发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表现为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表现为大量中产阶层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表现为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成熟阶段——表现为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参考别国的过往经验。如果以美国作为参照,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的城市郊区化(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例)基本上处于美国上述四个阶段的第二、第三阶段,也就是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从北京来看,北京的郊区化也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不

经济地理学总结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研究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单个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 二、研究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5、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6、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7、经济可进入性: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 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8、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贝塔指 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10、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 数计算。 二、简答论述 1、区位因子类型 2、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