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美学串讲笔记:名词解释(3)

2018年自考美学串讲笔记:名词解释(3)
2018年自考美学串讲笔记:名词解释(3)

2018年自考美学串讲笔记:名词解释(3)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

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

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

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

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

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

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

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D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C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B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D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C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D ) A.自然 B.社会 C.人生 D.艺术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一、名词解释 1、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P12 2、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成为结构。 P14 3、结构的层次性:是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P15 4、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合。 P15 5、结构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处于静态或者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互相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状态。 P15 6、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P17 7、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P18 8、知觉: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P18 9、良好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经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或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而完整的图形以及形成在一个共同方向上的运动. P25 10、同形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欧诺个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P26 11、技巧:动作娴熟,全然合于韵律和节奏。 P35 12、产品技术:是指产品以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P38 13、生产技术:是指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P39 14、完形质:由只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P46 15、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P39 16、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P39 17、意境:由产品实体俞孔坚、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P43 18、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P47 19、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P47 20、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P66 21、审美态度:是审美需要引发的,从而使人沉浸在一种物我交融、浮想联翩

2018.4全国自考《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8.4全国自考《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A.确定性 B.特殊性 C.实体性 D.开放性 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 A.游戏说 B.劳动说 C.生物本能说 D.巫术说 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 A.人开始直立行走 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人开始使用语言 D.人开始分工合作 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 A.情感与想象 B.知识与信念 C.判断与推论 D.概括与反思 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这句话中的“美”是指 A.崇高 B.优美 C.悲剧 D.喜剧 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 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 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 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 A.民族性与世界性 B.生成性与历史性 C.稳定性与当代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 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D.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喜 9.托马斯·门罗的美学思想属于 A·理性主义 B.神秘主义 C.科学主义D.人本主义 10·里普斯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观是 A·内在感官说 B.移情说 C.比德说D.畅神说 11.荣格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是 A·模仿说 B.游戏说 C.劳动说D.集体无意识说 12.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是 A.形式 B.意象 C.主题D.情感 13.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是 A.艺术欣赏 B.艺术品 C.艺术家 D.艺术技巧 14.艺术家感受和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A.艺术想象 B.艺术鉴赏 C.艺术体验 D.艺术敏感 15.和“艺术操作与技巧”相关的是 A.手中竹 B.眼中竹 C.胸中竹 D.山中竹 16.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象征型、古典型和 A.抽象型 B.原始型 C.写实型 D.浪漫型 17.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原则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庄子 18.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 A.认为美育是一种“人格教育” 8.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C.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称四育D.提出“寓教于乐” 19.柏拉图强调“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的理由是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主编:罗礼平、潘日明 编写:郑颖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2年2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 考核要点 (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

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 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 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 3.功能转化原理 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 1.文化的形态构成 2.设计文化的构成 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 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 1.形式美 2.技术美 3.功能美 4.艺术美 5.生态美 (五)符号表现论 1.符号与传播 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 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 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

1.风格范畴的内涵 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 4.装饰的审美趋向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其命题范围,从而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设计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涉及知识内容广泛的科目,在本大纲考核要求中,按照考核要点分成若干部分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应全面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二)关于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无论是应考者还是社会集中辅导,应以本大纲对知识点与考核要点做出的规定为纲,认真专研制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把握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和文化整合论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理论思辨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意识。孤立地识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是无助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应考者应能把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领会这一门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整体脉络,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知识点。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A.培养审美能力 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A.虚拟性 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A.审美快感 B.意象 C.形式 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感性的 B.愉快的 C.不可抗拒的 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艺术批评 B.艺术接受 C.艺术品 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A.游戏说 B.模仿说 C.表现说 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A.《论美书简》 B.《判断力批判》 C.《审美教育书简》 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的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立普斯 B.费希纳 C.布洛 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A.社会关系的解放 B.生活方式的变革 C.思想观念的自由 D.创造性的发挥 1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 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笔记整理 1. 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 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 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 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 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 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 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例如梅兰竹菊; 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美学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 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 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的产生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面必然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而且他们相信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也就是西方追求本质的西方模式。 基础二: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知识的完善的。(注:古希腊人比较较真,首先他们对知、情、意划分的很清楚,而且他们还要一一对应,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那么,情也应当对应一门学科,譬如“美学”)。 基础三: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与技术和科学分离开来,成为美的艺术。而它们既然都叫美的艺术,那么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这就是追求美,由此就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5、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美学呢? 答:其一,中国人虽然经常谈到美,却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中国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中国人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中国人主张的是“言不尽物”“言不尽意”。因此中国人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我和表达上下功夫,从而也没有对美的本质为核心来建立美学。其二,中国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方人的几何划分,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去分析,所谓知情意三者在中国文化看来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其三,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从来没有被统一的论述过,因为在中国文化看来,各门艺术的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诗文最高的理论,导致了古代中国虽然有诗学、有建筑学、音乐学等等,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学,从而在艺术方面也没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 三、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第一阶段:柏拉图的美学,一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静态结构,美的本质直接与美的现象相对应;二是体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首先面对美的形体,接着进入心灵美,进而行为制度的美,再进一步,各种知识学问的美,最后达到美的理式。

设计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错觉:错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广泛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错觉的外延非常大,它既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颜色错觉等视错觉,也包括空间定位错觉、轻重错觉等其他感觉到错觉和各感觉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错觉,还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下思维推理错误所引起的错觉。后者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艺术心理学家将图画再现整个看成是错觉现象。现代设计中加以利用的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距离感和心理空间,其实也都是错觉现象。 CI设计:指企业形象设计或者说企业识别设计,是一种促进企业树立鲜明市场形象和社会形象的系统化视觉识别造型设计及其有关运作。它常用象征方式进行形、色结合的设计,以企业主体标志、标准色彩、制服、有统一性的产品造型及商标、广告、厂房设备色彩标志等共同构成识别系统。自觉的CI设计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最早的努力甚至可以追溯到德国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派)代表人物彼得·贝伦斯。 设计的结合性:设计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要依赖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经过蕴含着传统的文化中介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的交换:一方面,设计活动必须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自己活动所需要的原料、人力、物资、信息等;另一方面,设计活动将从生态环境获得一切通过创意指导下进一步影响设计。设计的结合性除了考虑环境的要求外,还包含以下的内容:尊重文化特点,符合文化精神,进入传统的发展脉络。因此,设计才可能促进围绕它的生态环境发生有益的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和谐的“人-人造物-环境”系统。这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第四度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视点和空间感受在发生变化。观看角度的这种在时间上延续的移位就给传统的三度空间增添了新的一度空间。就这样,时间就被命名为“第四度空间”。其实“第四度空间”无非是指空间感的时间规定性。 单纯一律:这种排斥或忽略差异和对立因素的形式上量的一致关系,包括色彩、线条、形状、形体的一致的扩展和一致的重复。可以说简单重复的齐一其实就是最简单的节奏形式。我们可以把诸如二方连续的裙边图案、四方连续的窗帘图案和单元相同的一串项链之类的形式归到整齐一律中。 均衡:所谓“均衡”或称“平衡”,是指视觉中心两侧不同形式视觉因素的大体等量关系,就是两侧色块、形状或造型在视觉判断上分量或体量的相当相应。均衡是任何观察对象中都存在的特性,即使在最简单的构图中,强调均衡中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均衡的形式给人沉稳又不失灵活的感受,或者说让人感受到灵活中平稳的秩序。在现代设计中各种各样的均衡形式触目皆是。例如:荷兰风格派成员对于均衡的秩序美情有独钟。 现代设计的经济原则: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现代设计师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考虑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运输、贮藏、展示、推销等费用的便宜合理,在一般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适用、优质、美观的设计。 精神人体工程学:也叫“功能人体工程学”,特别关注使用者或受众的从感觉、知觉到想象、思维、智能、创造力等主观因素。 信道:或者叫传输信道,对现代设计来说,它指的是设计产品及其展示本身的视觉造型、图像、色彩、照明和音响等。 艾宾豪斯错觉:同样大小两个圆形,分别位于六个彼此等大的小圆和大圆围成的一圈中心,一圈小圆中的那个圆形看上去较大。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一是提倡所谓“后机械设计方法”,这是相对于随工业时代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方法而言的,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密切相联系;二是将设计的终极目标定在效果或环境上,而不是定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 设计风格:作为设计师创造的独特标志的设计风格,就是指反复、充分地体现在设计产品或设计作品中的设计师的人格个性,从设计产品或设计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整体中显示出

2016年04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883年从西文翻译《维氏美学》的日本学者是(A) A.中江肇民 B.花之安 C.今道友信 D.小尾郊一 2.美学学科属于(D) A.自然学科 B.社会学科 C.信息学科 D.人文学科 3.意象的主要类型不包括(C) A.兴象 B.仿象 C.物象 D.xx 4.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学者是(D) A.柏格森 B.荣格 C.克莱夫贝尔 D.苏珊-朗格 5.关于艺术功能不正确的表述是(D) A.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B.艺术具有多元的功能 C.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D.艺术的审美功能让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6.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对审美想象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C) A.感知 B.理解 C.情感 D.移情 7.西方美学史上提出“理智直观”学说的思想家是(A)

8.自调节审美除了要做到有目的和无目的的辩证统一,还要求(D) A.鉴赏调节 B.同化调节 C.反思调节 D.反馈谓节 9.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B) A.艺术的形式构成 B.艺术的存在方式 C.艺术的创作方法 D.艺术的本质特征 10.艺术创造的核心是(C) A.形象的创造 B.主题的表达 C.意象的生成 D.情节的构思 11.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A) A.再生成的 B.直接传递的 C.作品中固有的 D.艺术家规定的 12.所谓自由人生境界,就是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D) A.自然境界 B.功利境界 C.道德境界 D.审美境界 13.明朗的秋日、淡淡的远山、薄薄的晨雾、轻盈的雪花,从审美形志看都属于(A)A.优美B.意境C.壮美D.自然 14.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区别开来的美学家是(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叔本华 D.尼采 15.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其形成直接源于西方的(C) A.荒诞派小说 B.荒诞派绘画 C.荒诞派戏剧 D.荒诞派电影 16.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D)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7.孔子以山水比德,屈原以芳草自喻,体现了中华审美文化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即(A)A.美善相兼B.美善相分C.以美启真D.以美储善18.在中国先秦,提出“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一命题的思想家是(C)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 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 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工丑),最后有审美的人。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点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2018年04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D) A.确定性B.特殊性C.实体性D.开放性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C) A.游戏说B.劳动说C.生物本能说D.巫术说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B) A.人开始直立行走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C.人开始使用语言D.人开始分工合作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A) A.情感与想象B.知识与信念C.判断与推论D.概括与反思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这句话中的“美”是指(B) A.崇高B.优美C.悲剧D.喜剧 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C) 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 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A) A.民族性与世界性B.生成性与历史性C.稳定性与当代性D.连续性与阶段性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D.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喜 9.托马斯·门罗的美学思想属于(C) A·理性主义B.神秘主义C.科学主义D.人本主义10·里普斯说:“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观是( B ) A·内在感官说B.移情说C.比德说D.畅神说 11.荣格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是(D) A·模仿说B.游戏说C.劳动说D.集体无意识说12.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是(B) A.形式B.意象C.主题D.情感 13.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是(B) A.艺术欣赏B.艺术品C.艺术家D.艺术技巧 14.艺术家感受和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D) A.艺术想象B.艺术鉴赏C.艺术体验D.艺术敏感15.和“艺术操作与技巧”相关的是(A) A.手中竹B.眼中竹C.胸中竹D.山中竹 16.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象征型、古典型和(D) A.抽象型B.原始型C.写实型D.浪漫型 17.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原则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苟子D.庄子

广告学自考-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