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_杜心灵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_杜心灵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_杜心灵

改革论坛

摘要:长期以来,自然资源、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被发现。其中,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源泉。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西方学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较早,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并很快成为了热点问题。

关键词:自然资源;经济增长;资源诅咒

在经济学中,自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资源不仅包括狭义的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还包括蕴藏于其下或其上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指矿产、能源等可移动或可开采的自然资源;本文所采用的“自然资源”沿用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1999)在《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即包括自然资源、土地和环境资源在内的广义概念。

Samuelson(1998)认为自然资源是产出的第二大传统要素,是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之一。Lowis(1955)得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该国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和储量,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限制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成本是自然资源,人们在考虑经济增长的源泉时,往往会对自然资源的作用。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增长带来资源比较优势。如一些发达国家在早期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掠夺自然资源,实现本国工业化。

1.国外研究

罗思巴思(Rothbarth,1946)研究了19世纪美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原因,得出丰富的土地资源导致了资本密集度增大,在自然资源和机器能够互补的前提下,美国开发了机器密度更高的技术。皮埃尔和萨贝尔(Piore and Sabel,1984)指出,这种技术对劳动过程产生了影响,美国制造业用资源利用型机器代替了北美洲短缺的技术工人;但欧洲由于缺少资源,欧洲就保留了技工密集型技术。

①人类长期不合理使用资源,自然资源将会枯竭。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的《人口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膨胀,经济增长的停滞是由自然资源的短缺造成的,虽然技术进步也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但自然资源的枯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的崩溃。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的撰写是由Meadows等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完成的,在该报告中一直预测截止到205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结论是:随着时间的演进,环境会不断恶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也将会不断增加,人口将持续增长,所以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学者解三明(2001)、刘树成(2003)、江小涓(2004)从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历程;对国际间长期增长率与中国、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路径相对比分析,采用国际经验进行预判,经济在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率之后,会经历较长时间的一个经济停滞或低增长期。

②可耗竭资源的有限供给问题通过技术进步可以解决。1931年,Harold Hotelling在《可耗竭资源经济学》中指出: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社会财富在经过无限长的时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将会以最合理的速度被采掘。1963年,Morse and Barnett发现虽然矿产品和农产品等资源是稀缺的,但认为由于技术进步产生了稀缺资源的替代物,使其生产成本和价格均呈现降低或保持均衡的态势。经济学家Hartwick(1977,1978)、Beck-erman(1972)、Cole et al(1973)、Lecomber(1975)认为:自然资源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冲击经济的发展,但长期来看,资源约束不会真正威胁经济增长。Solow(1974)、Stiglitz(1974)、Heal and Das-gupta(1979)、Stiglitz and Dasgupta(1981)研究得出: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技术可以找到可耗竭资源的替代物;自然资源存量虽然有限,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比如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人口正增长仍然是可能的。Nordhaus(1992)实证分析了比如石油、煤、土地等一些稀缺的自然资源相对于工资率的价格,在20世纪70年代呈现出突然上升的趋势之后,在1980年之后逐渐开始下降,1990年又回落到1970年的水平。因此,主流经济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少研究有关“资源约束”的议题。

2.国内研究

在缺乏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提下,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丰裕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不是由自然资源作用引起的。余江、叶林(2006)通过数值模拟,运用Romer 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经济增长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影响,这种约束与资源消耗率、自然资源的产出弹性以及资本相关。罗浩(2007)采用索洛模型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固定禀赋可以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资源瓶颈措施。张景华(2008)认为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比如:市场条件、人力资源条件、自然资源和制度条件决定经济增长的效率;如果经济增长抑制是由自然资源利用不当引起的。李永梁、张占录认为: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土地要素,但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增大,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却呈现渐渐弱化的趋势。

二、自然资源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从土地的“报酬递减规律”出发,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的前景持悲观态度。自马歇尔时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工业化国家虽然资源贫乏,经济上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快速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由资源约束而导致的经济停滞的状况。在这一时期,对经济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自然资源并不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1956年,Solow开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其生产函数也没有把自然资源考虑进来;而且假设生产函数对劳动、资本而言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认为外生的技术进步将使经济长期增长。在该理论基础的引导下,经济学家在以后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总产出增长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

□杜心灵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100083;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519087)

101

2013年12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被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提高的贡献上,如Solow(1957)、Jorgenson和Griliches(1967)、Denison(1967)等人认为:要么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投入,要么将自然资源的投入归并到资本投入中。

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很普遍,如1962年,Habakkuk 认为:19世纪美国获得的更高生产率得益于自然资源的丰裕度,并最终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三、自然资源同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

20世纪70年代,连续出现两次“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一种无代价的生产要素。从世界许多国家以及中国的不同省份来看,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反而比较落后;资源贫瘠地区,经济却高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资源诅咒现象。

1.国外的研究

有关“资源诅咒”的研究起步于国外,Auty(1993)在对矿产资源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时第一次提出“资源的诅咒”这个概念。Sachs和Warner进一步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实证进行检验。Sachs和Warner(1995,1999)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关系,在国家层面上使“资源的诅咒”得到了实证分析。此后,Gylfason et al (2000,2001)、Papyrakis和Gerlagh(2004)等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使“资源的诅咒”这一假说得到验证。

目前,大多数国外研究者都支持“资源的诅咒”这一命题。如果自然资源对其他要素产生挤出效应,就会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文献从不同方面说明和验证了自然资源是如何制约经济增长的。

2.国内研究

徐康宁、王剑(2006)首次验证了“资源诅咒”命题在我国的省际和城际层面都是成立的,在我国一些资源优势的省市,丰裕的自然资源制约了经济增长。韩亚芬、孙根年(2007)等也对“资源诅咒”的假说以中国的省际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多数省份自然资源的丰裕并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的经济绩效远不如自然资源贫乏地区。滕春强对我国三大区域资本形成机制差异的根源从“资源诅咒”理论出发,进行了重新诠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这个进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凸现出来,如何保持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待我国相关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M].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9.

[2]张景华.自然资源、经济增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8(11).

[3]Meadows,DH.,et al,The Limits to Growth,Universe Books,1972.

[4]王闰平,陈凯.资源富集地区经济贫困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资源科学,2006(4).

[5]张岩贵.中国资源供给瓶颈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6]Auty R M.Resource Based Industrial ization:Sow-ing the Oil in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Sachs J,A Warner.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

[8]Sachs J,Warner A.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

[9]Gylfason T.Natural resources,education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

[10]Papyrakis E,Gerlagh R.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

[11]王成.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6).

[12]Meadows,DH.,et al.,Beyond the Limits,Earth sc-an,1992.

[13]Beckerman,W.,Economist,Scientist and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Oxford Economic Papers,1972(24).

[14]Cole,HSD.,et al.,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A Critique of the Limits to Growth,Chatto and Windus. 1973.

[15]Dasgupta,P S.and Heal,GM.,Economic Theor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16]Lecomber,R.,Economic Growth versus the Envir-oment,Macmilan,1975.

[17]Stiglitz,J.,Growth with Exhaustible Natural R-esources:Efficient and Optima1Growth Path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

[18]Solow,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

[19]Solow,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Product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

[20]Solow,R M.,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

[21]Nordhaus,W D.,Lethal Model2: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l992(2).

[22]Denison,E F.,Why Growth Rates Differ,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7.

[23]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4]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3).

[25]江小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挑战与战略[J].经济研究,2004(10).

[26]Harold Hotelling 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

[27]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3).

[28]仲素梅,武博.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0(3).

[29]余江,叶林.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和技术进步——

—一个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30]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6).

[3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32]韩亚芬,孙根年,李琦.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7(6).

作者简介:杜心灵(1971年-)女,河南信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应用统计、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102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3年12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单元综合测试中图版

第四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图表示我国在资源调配方面的 A.南水北调工程 B.北煤南运工程 C.西电东送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2. 为了节约用水,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开采地下水;④实行阶梯式水价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降水不断减少 B.用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 C.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 D.全球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4.据报道,“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江苏、山东段2013年6月份试供水,年内将实现全线供水。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A.输水路线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 C.可以利用天然河道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5.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状况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春夏多,秋冬少 C.南多北少,东丰西缺 D.山地平原少,内陆沿海多 6. 下列地区与其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不正确的是() A.平原——耕地 B.高原——草地 C.山地——林地 D.城市——草地 7. 我国继中关村之后在上海建设多媒体谷,最主要的地区优势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知识密集,高技术人才集中 C.环境优美 D.交通发达便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题 8.图示为辽中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A.对 B.错

9.该地区依靠丰富的煤铁资源可发展钢铁工业() A.对 B.错 10.该地区有便利的交通,可作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A.对 B.错 将运输需求与其合理运输方式对应起来,完成下面小题 11.一万吨钢材从上海运往大连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2.四吨太白蔬菜运往西安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3.一批机械设备从宝鸡运往新疆和田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4.南海油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香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5.拉萨的王经理到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6. 从上海到兰州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A.南京、济南、郑州 B.徐州、郑州、西安 C.西安、南京、徐州 D.南京、武汉、洛阳 17. 人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下列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铁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北京运往广州,选择水路运输 C.上海一位志愿者捐献的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送到新疆乌鲁木齐,选择航空运输 D.10万吨原油从中东运往广州,选择管道运输 18. 下列关于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公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济南,选择水路运输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思考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1.什么是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如何评价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你认为中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什么位置?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使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更加扁平? 答: ①: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意思是: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倾向于不平等;然后,经历暂时没有大变动的时期;到经济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趋于平均。如果我们以人均收入作为横坐标,表示经济增长,以人均收入差距作为纵坐标,这个假说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表示,这就是库兹涅茨曲线。 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是:当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时候,或者工业化开始时,环境污染的程度比较轻;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剧增,环境污染就会由低向高;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污染在某一时期达到临界点或者拐点,随后程度会逐渐减轻,环境质量又有所改善。③:这是一种经验现象,中国还处于曲线的上行阶段,经济要发展,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没有改变。 ④::为了使曲线更加扁平,我们应当生态保护好给以奖励,对一般污染企业进行整改,依法取缔重污染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运用法律手段禁止野生动物的交易,禁止DDT的使用,设立技术标准,对于标准以外的不允许排放,对污染企业进行收税,运用科斯定理进行排污权交易。 2. 什么是庇古稅?有何具体应用?有何意义、局限性?

答: ①: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 Arthur Cecil,1877—1959)最先提出,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 ②:如果庇古效应总是运作强烈,日本央行的政策接近零名义利率可能已经预计,日本通货紧缩的越快。其他明显的证据对庇古效应来自日本可能是其长期的停滞,而消费支出价格下跌。这一价格下跌将使消费者感受到更丰富的(和增加开支),但日本的消费者往往会报告说,他们宁愿延迟采购,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下跌。类似的,因为价格反向庇古效应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消费电子产品的贬值(这是有时被称为奥斯本效应)。 ③:庇古税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污染产品征税,使污染环境的外部成本转化为生产污染产品的内在税收成本,从而降低私人的边际净收益并由此来决定其最终产量.其次,由于征税提高污染产品成本,降低了私人净收益预期,从而减少了产量,减少了污染。第三,庇古税作为一种污染税,虽然是以调节为目的的,但毕竟能提供一部分税收收入,可专项用于环保事业。即使作为一般税收收入,也可以相应减轻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压力。第四,庇古税会引导生产者不断寻求清洁技术。 ④:庇古税的实施难点在于,它的理想化动作,必须以税收t等于社会最优产出点上的边际外部成本为前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了解污染损失的准确货币值。但这很困难,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污染的影响不仅具有多样性、流动性、间接性和滞后性,而且限于人类的认知水平,还具不确定性,而有的损失很难用货币来表示,譬如说物种的灭绝。因此,在实践中,庇古税缺乏可行性。一个变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专题1.10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中国的土地资源 1、6月25日是世界土地日。 2、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 4、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例如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5、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横断山脉)。人工林、次生林主要分布在 东南(东南丘陵) 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类型齐全 土地利用类型比重:草地最广,耕地林地比重偏小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季风区或 非季风区 干湿区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平原、盆地、丘陵林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区山地、丘陵 草地非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区高原 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三)中国的水资源 1、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2、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多,土地资源少;北方地区,土地资源多,水资源少。水土搭配不协调。 3、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办法 特点解决办法 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兴建水库 3、我国北方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南方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4、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120位 6、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往黄河流域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7、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全线可以自流。 ③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8、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9、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 1、概况 ⑴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⑵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公路运输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安全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运量最大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 管道运输 灵活性差 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2、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租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 1. 自然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 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3. 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4.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相对于人类的要求来说总是稀缺的。 自然资源租:“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 增长极限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是较早探讨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广泛关注。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W.Foreste)教授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在该书中他运用“体系动态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模型。他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从事对人类长远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问题的研究。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们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二、问答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41 沈玫吟 1 东营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共提取了影响东营市城市化水平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873%,满足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基本要求,因此,选出的三个的主成分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反映出来,避免了从关于城市化水平的庞大的指标中选择的问题,把23项指标压缩为三个主成分,并尽可能的保留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好处。经过提取计算,进一步得到了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t1、t2 、t3、方差贡献率f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1如表1-1 所示,3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附表1-2 所示。 表1-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得出的主成分载荷值能反映提取出的主成分与其他指标变量之间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附表1-2可知,在第一主成分Y,中,出现载荷值比较高的是X10,X22,X3, X5,分别指的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能在经济、绿化等方面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在第二主成分YZ中出现了载荷值比较大的X12 ,X1, X14, X13。指标,分别指的是全市全年供电总量、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煤气家庭用量,能够反映人口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在第三主成分Y3中,X15代表全市的医生数量,主要反映的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指标。 经济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 ZZi=111111111111111111111 ZZi表示东营市第i年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Zi表示主成分i的得分,fi表示主成分i的方差贡献率。 2 东营市自然资源单项指标得分计算 根据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因素描述,构建了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1。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数据以500米作为一个栅格进行研究。综合国内外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考虑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实际,采用AHP决策分析法进行评价。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环境资源经济学 思考题

1、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有何差异?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之间有何 差异?应如何看待这些差异? 箭头(a)代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原材料。自然界是经济系统原材料的供应者。 箭头(b)表示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从原材料供应的角度研究自然界的学科被称为自然资源经济学。 废物的流动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是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环境经济学: 研究人的经济行为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各种联系,其本质是研究经济体系是如何产生破坏或保护环境的激励的,关键是要测定出环境质量改进的成本收益,特别是那些隐蔽的成本及收益。 **环境经济学旨在说明控制污染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步骤,它介绍了人们决策方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如何影响我们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渴望程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政策来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改进。 自然资源经济学: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研究人类开采和利用可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的行为。 主要学科分支:矿物经济学\能源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森林经济学\农业经济 学\土地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初涉及的是可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而不涉及无法 进行商品性开的的环境,随着研究进展,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开发 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将表示这种影响的外部成本计入相应的资源产品价格中。 生态经济学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显著特征是将经济系统看做是地球这个更大的 系统的子系统。 ?“宇宙飞船”经济学 ?可持续性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其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更多地来自于生 态学 环境经济学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联系密切但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都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重点:自然资源经济学以进行商品性开发的自然资源为研究重点。 环境经济学以无法进行商品开发的、以外部性为主要特点的环境资源为研究重点。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_理论评述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它们的自然生产潜力的不同,人们通常把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储存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们活动的复杂化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资源终将变得相对稀缺。而且,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循环使用的,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在相互竞争的终极目的之间配置稀缺资源,它过于关注经济增长却忽略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一、主流经济学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为何有的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国家发展较慢,这是困扰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从亚当?斯密到索洛,到诺斯、罗默,他们都分别探讨了分工、资本、技术、制度等影响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自然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 素”的论断,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 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 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提出财富不是 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 来的有用物品,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首 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 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只是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大卫?李嘉 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 定商品的价值,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 生产资料的过去劳动,又包括在劳动过 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认为财富 的增加可通过增加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来实现,并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对 经济增长具有约束作用。19世纪30年 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已 经或即将完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经济学者据此认 为,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资本 较之劳动要素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走上了 资本决定论的道路,其典型的表达形式 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决定论是西 方增长理论中统治最久、影响最大的流 派,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人类在追 求工业文明时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而寄希 望于本应作为被统治物的物质资料的解 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把生 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并且同主观要 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过高地估计 物的要素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以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对资本决定论提出了挑 战。该模型表明,资本—产量比率或资 本—劳动比率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 调节而改变的,当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 稀缺时,通过发展资本型技术来发展经 济,而当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丰富时,则 通过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发展经济。索洛 认为: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 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 来看,资本增长取决于资本折旧和新投 入的资本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折旧额 也会增加,但比率递减,从长期看将趋于 零,人口增长虽能增加总产量,但长期内 资本增长率往往小于劳动增长率,致使 人均增长率会下降为负数。因此,一国经 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后 来,丹尼森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索 洛模型。技术进步论是对资本决定论的 否定,也是西方增长理论的一次革命,然 而该理论未能突破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的 框架,仍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体系外的因 素决定的,未能提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文/马子红胡宏斌 2006?7经济论坛45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注:此答案前两章有题目对应,方便核实是否题目对应,后面仅为答案,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第一章 1、价格对资源短缺的正常反应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为什么? 答:短缺将提高价格,因此降低需求,直到等于新的更少量的供给。因为这导致减少短缺,而非强化 短缺,所以这是一个负反馈循环。但是,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提高,在价格升高前买进并囤积,强化了短 缺,这就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第二章 1、假设州政府正决定一条景观非常怡人的河流的保护长度。社区中有100 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有同样 的逆需求函数P=10-1.0q ,其中 q 是保护长度,单位是英里,P 是他或她为保护q 英里的河流愿意支付的单 位价格。( a)如果保护的边际成本是每英里500 美元,在有效配置的情况下,应该保护多少英里?(b)经济剩余有多大? 答:a、这是一个公共物品,因此将 100 条需求曲线垂直相加,得到P=1000-100q。这条需求曲线在P=500时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此时q=5 英里。 b、净效益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表示,其高为500 美元(需求曲线穿过纵轴的点是1000 美元,减去边际成本 500 美元),底为 5 英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1/2 ×5× 500=1250 美元。 2、假设一个正常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以美元为单位)是P=80-q ,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以美元为单 位)是 MC=1q,这里, P 为产品价格, q 是需求和 / 或供给的数量。 a.在竞争市场中,供给价格是多少? b.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请证明它们的和是最大的。 c.假设同样的产品由垄断厂商供给,计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示: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为需 求曲线斜率的两倍。) d.当市场被垄断厂商控制,生产者消费剩余较小,与竞争厂商控制下的市场相比,这两个剩余之 和较小。请证明。 答: a、令 MC=P,所以 80-1q 。解得 q=40, P=40。 b、消费者剩余 =800 美元。生产者剩余 =800 美元。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1600 美元 =经济剩余。 c、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是需求曲线的 2 倍,因此 MR=80-2q。令 MR=MC,得到 q=80/3 和 P=160/3 。 如右图,生产者剩余是价格曲线(FE)之下和边际成本曲线(DH)之上的部分。可以通过求矩形(由FED和从 D点向纵轴引出的水平围成)与三角形(由DH和从D点引出的水平线与纵轴的交点围成)的面积之和得到。 矩形面积 =80/3 × (160/3-80/3)=6400/9 直角三角形面积=1/2 × 80/3 × 80/3=3200/9 生产者剩余 =3200/9+6400/9=9600/9 美元消费者剩余 =1/2 × 80/3 × 80/3=3200/9 美元 d、① 9600/9 美元 >800 美元 ②3200/9 美元 <800 美元③ 12800/9 美元 <1600 美元 边际成本A E B J D 需求 H 边际效益 A B 3、假设要求你评论一个拟议的控制石油泄漏的政策。由于石油泄漏的平均成本已经被测算为X 美元,拟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 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 5.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 :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环 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境损 D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环境 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C E 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B F 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7.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8.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9.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10.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 11.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 12.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 13.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着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1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与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就是当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她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她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瞧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就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2.您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就是指使用商品与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 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就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与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与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就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就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就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就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与代际的社会公平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与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与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就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