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对外经贸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彭向刚《领导科学概论》讲义分享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领导科学概论彭向刚

第二章领导的本质及其基本要素

领导科学主要是研究领导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领导是领导科学的最基本范畴。什么是领导?或领导的本质是什么?领导作为一种活动,它与管理、统治等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领导的表现形式有什么不同?领导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上述问题,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领导的本质

一、领导的涵义

什么是领导?或者说,领导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此,理论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定义。从词源意义上讲,“领导”一词源于英语“leadrehip”,其涵义是带领、引导的意思。目前人们在使用“领导”这一概念时,往往从不同涵义去理解,因而所下定义也就五花八门。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领导服务论或领导活动论。有人认为,领导就是服务。有人认为,领导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运用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

形式和方法,率领、引导、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下属,为完成预定的总任务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领导行为论或领导关系论。有人认为,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一定方式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以实现某种预定目标的行为。也有人认为,领导就是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一定的人和集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率领并引导另一部分人或集体、在向共同趋向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关系。

(3)领导过程论。有人认为,领导就是领导者运用说服能力使别人心悦诚服的过程。有人认为,领导就是以领导者的声望、影响力或者地位启发、组织和控制社会行为的过程。有人认为,领导就是领导者充分运用自已的影响力,在获得被领导者的自觉追随和服从的前提下,引导、率领被领导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

上述定义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任何领导都首先表现为一种行为或活动。而这种行为或活动不可能是一种一次性的。它必然是一种不间断的反复的过程。在这种行为过程或活动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我认为这样下一定义比较恰当,即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或环境,以实现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由此可见,任何领导都要包含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和群体目标等基本要素。

二、领导与统治、管理的关系

要深刻理解领导的本质,必需深刻了解领导与统治、管理的相互关系。

1、领导与统治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领导与统治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领导与统治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1)从主体看,领导者与统治者都处于某一社会组织的主导地位,甚至往往是同一个人或一群人。

(2)从客体看,领导者和统治者的控制对象也往往具有同一性。

(3)从矛盾运动形式看,领导活动和统治活动往往是同一群人中矛盾双方的矛盾运动,等等。

因此,领导与统治也就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主要表现在,统治或政治统治主要表现为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力对社会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辖和治理。统治者在进行统治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社会公共权力,而且也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强大影响力。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对社会进行统治的统治者又是本阶级乃至全社会的领导者。统治者的统治过程也是一种领导过程。

当然,领导与统治毕竟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这表现在以下:

(1)二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2)二者的实施手段不同。

2、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领导与管理也是两个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对于二者的关系,目前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领导与管理没有区别,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二是认为管理包含领导,领导就是高层次的管理。

三是认为领导高于管理,管理是在领导之下的管理。

上述说法不尽科学。领导与管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在于:(1)性质不同。

(2)职能不同。

(3)目标不同。

(4)手段不同。

(5)主体条件不同。

二者的联系在于:

(1)活动过程具有同一性。

(2)活动主体具有同一性。

三、领导的产生与发展

要深刻理解领导的本质,不仅要从其涵义、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关系中去探究,还要从领导产生、发展的角度去探讨。

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因为人类活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有人去进行组织、指挥、协调。这就是领导。

虽然领导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领导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

1.原始社会的领导。原始的社会领导,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这种领导具有以下特征:(1)领导活动具有直观性、具体性。

(2)领导者的地位是凭借其自身的品德和能力得到群众认可的。

(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

(4)领导者是靠道德和自身影响力发挥作用的

(5)重大决策由集体做出。

2.剥削阶级社会的领导。由于社会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其领导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已由平等关系变为对立关系。

(2)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领导者已不再由群众选举产生。

(3)领导者主要不是通过道德而是凭借权力进行统治。

(4)社会重大决策已不再通过民主方式决定,而是由少数人决定。

(5)许多领导者已不再直接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

当然,虽然同属剥削阶级社会,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产生方式、领导方法、领导方式等方面,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领导,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点我们必须意识到。

3、社会主义的领导。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领导。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主义领导活动也就具有了以下特征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

(2)领导者是由群众公认的那些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来但任。

(3)领导者在进行领导工作时,主要应依靠个人影响力来进行领导。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重大项目都要集体讨论决定。

四、领导的本质

什么是领导的本质?对此,不同的人也是众说纷纭。如,有人认为,领导的本质就是权威和服从。有人认为,领导的本质是领导者本身的影响力。还有人认为,领导就是服务。

也有人从操作、手段性、结果性领导本质等多方面来论述领导的本质。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进行论述的。这就是说,领导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此相关领导的本质也是双重的。从自然属性看,任何领导都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特殊劳动,是社会管理中的一种高层次劳动,是领导者进行统率和引导的活动过程。统率和引导是领导的最一般本质。从社会属性看,不同历史条件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的产生方式、领导观念、领导方式和方法等又无不受到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因而又是各不相同的,从而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一般来说,领导的自然属性要从属于领导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领导的基本要素

如前所述,任何领导活动,都要起码包含以下要素,那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和领导目标。

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含义和特征

1、领导者的含义和特征

领导者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履行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或者说,领导者就是在社会组织中占有一定职位、负有责任和代表一顶群众利益的个人或集体。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诸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领导者一般都具有担任职务、拥有权力、负有责任、富于创新、多重角色等特征。

2、被领导者的含义和特征

被领导者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处于被领导地位的组织和个人。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具有双层身份:相对领导者而言,它是领导客体或领导对象;相对领导环境和领导目标而言,它又是领导主体。同时,绝大多数被领导者对上级而言是被领导者,对下级或群众而言又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一般具有服从性、受动性、对象性、源泉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二)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处于领导活动的中心地位,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作用表现在以下:

(1)主导作用。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领导活动的良性运行是领导者主导作用的内在要求;深化领导活动。

(2)统率作用。它表现在组织、协调、指挥等各方面。

(3)中枢作用。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首脑和核心地位,因而能够起到吸引和感召的作用。

(4)定向作用。这表现在任何领导者都要为本组织科学规划目标和制定实施计划。

2、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领导活动中,被领导者处于领导者的领导之下的客体地位。同时,对于群体目标而言,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一起,又是领导活动的主体。被领导权的这种双重身分,使之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以下;

(1)基础作用。

(2)建议作用。

(3)监督作用。

(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取决于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因此,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

1、原始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和原始公有制的存在,社会成员处于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与此相关,原始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只能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

2、剥削阶级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在剥削阶级社会,经济上的统治阶级与政治上的领导者往往是统一的。因而从总体上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压迫与被压迫、强制与服从的对立关系。具体来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纯粹是一种专制、命令与依附、服从的关系。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经济领域,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纯粹是一种金钱雇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一种强制与服从的关系。而在政治领域,则表现出一种表面或形式上平等但实际上不平等的复杂关系。

3、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社会成员之间完全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与此相关,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信任、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二、领导环境与群体目标

(一)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或客观环境是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领导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必须加以认真研究。

1、领导环境的涵义和特征

领导环境是指领导主体借以进行活动的内部和外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或者说,领导环境是除领导者自身因素以外影响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的时间、空间、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上述条件或因素包括领导组织状况,组织人员的素质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国家条件等等。领导环境具有客观性、差异性、复杂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2、领导环境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领导环境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以领导环境的性质划分,可以把领导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等。

(2)以空间为标准来划分,可以把领导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3)以时间为标准来划分,可以把领导环境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环境。

(4)以对领活动作用的方向为标准,可以把领导环境分为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

(5)以领导者可以掌握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可以把领导环境分为可以控制、部分可以控制和不可以控制环境。如此等等。

3、领导环境的作用

领导环境对于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取得预期领导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1)领导环境是领导工作的基础;

(2)领导环境影响领导工作的成效;

(3)领导环境影响和决定领导方式和领导情绪。

(二)群体目标

群体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又一重要因素,因而也是领导科学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群体目标的涵义

群体目标就是领导者率领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所要达到或实现的目标。群体目标有别于个人目标。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是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两个目标层次。领导活动中的个人目标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在领导活动中,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于领导者而言,群体目标往往就是其个人目标。对于被领导者而言,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既存在着一致性,有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领导者一定要很好的加以协调,以使群体目标得到实现。

2、群体目标的特征

群体目标具有以下特征:

(1)层次性。

(2)多样性。

(3)可行性。

(4)激励性。

(5)一致性。

(6)时代性。

3、群体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群体目标作为组织的行动方向,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群体目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群体目标正确与否是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

(2)群体目标是推动领导活动前进的巨大动力。

(3)群体目标的变化决定着领导活动的变化。

(4)群体目标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领导的本质问题。

领导的本质是什么?这在理论界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领导者的个人影响力;有人认为是权力;还有人认为是权威。如此等等。的确,从词源意义上看,领导就是指带领、引导。从人类社会最初的领导行为看,领导也具有带领、引导的涵义。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领导行为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即领导者在发挥领导作用时,主要靠的不是自身影响力,而是手中的权力。这样,领导与统治也就很难加以明确区分。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行为?如果有,那它与统治如何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2、领导与管理的关系问题

如同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一样,领导与管理活动的关系,也是一个很难进行严格界定、仍然需要人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

3、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问题

“领导就是服务”,已成为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经典描述或概括。但这主要是从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时的宗旨的角度去揭示的。而人们在讲领导本质时,大多是从领导手段的角度去解释的,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仍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本章参考书目:

本章参考书目除第一章所列举的以外,还有以下:

1、唐代望:《领导的本质:权威》,见《行政与法》(长春)1998、4

2、张世和:《论领导的三级本质》,见《领导科学》1995、5

3、赵继良:《试析“领”与“导”的内涵》,见《领导科学》1995、6

4、王安平曲安平:《领导权力的理性约束》,见《领导科学》1994、2

5、张华:《论现代领导的特征》,见《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

6、1

6、袁志刚:《领导产生方式对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影响》,见《领导科学》1998、9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2、如何理解领导与统治的关系?

3、为什么说原始社会的领导活动揭示了领导的“真谛‘和本质?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5、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

6、领导环境在领导活动中具有什么作用?领导者如何正确认识、利用、和改造领导环

境?

7、什么是群体目标?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8、群体目标在领导活动中具有什么作用?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工资就是薪酬”。(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①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

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请运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失灵?运用什么政策工具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第一,明确案例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然后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表现,阐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种类。

第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以及运用什么政策工具。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名师结语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及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

2016考研独家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旬):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

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月初):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

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六)考前冲刺阶段(1月初——考试):

关键词:保持复习热度、调节最佳身心状态、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经过前面5个阶段的复习,效果已经基本定型,在最后的5-10天内,要保持每天8小时的复习,保持专业课和公共课复习热度。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要纠缠于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体通览,查漏补缺。此外,调节最佳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要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比如考试是上午考英语,那么现在的复习也应该是上午复习英语;要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输入考研正能量。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美的知

识储备,优秀的答题能力,强健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赢在终点,笑到最后。

此资料由易研教育名师团队独家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