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胆管癌晚期出现头昏

为什么胆管癌晚期出现头昏

胆管癌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一旦罹患胆管癌,不能及时治疗,病情将会不断加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发展到了晚期的胆管癌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头昏的情况,那么为什么胆管癌晚期会出现头昏呢?

胆管癌晚期出现头昏的原因:癌症是种消耗性疾病,对于胆管癌患者也不例外,后期往往都会营养不良,一来是营养吸收障碍,二来肿瘤消耗比较大。营养不良、贫血的话就会头晕眼花。除了这一症状,晚期胆管癌癌细胞会出现各种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建议晚期患者合理搭配饮食,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有助于后期的治疗。

胆管癌发展到了晚期,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此时更应该积极的治疗,临床上,对于晚期胆管癌的治疗多采用放化疗来治疗。然而实践表明,放化疗虽然可以暂时性控制病情发展,对癌细胞有直接杀伤的作用,但无奈放化疗识别性很差,会误伤人体正常的免疫细胞,破坏人体的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对于胆管癌晚期病人并不是人人适用。

因此,胆管癌晚期选择科学合理的疗法,成为病人能否早日减轻痛苦,实现康复的前提。临床上,胆管癌晚期患者普遍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严重下降,中医药治疗晚期胆管癌以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具有药性温和、无刺激、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天然绿色中草药,从病人整体入手,通过对机体内环境“扶正祛邪”“培元固本”“减毒排毒”,达到最终阴阳平衡,来实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疗效。随着中医在临床运用,逐渐表现出显著效果,中医治疗逐渐成为晚期病人普遍的选择。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既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还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病人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上述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胆管癌晚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但是我们也要积极治疗,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做好护理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癌症起因与病理生理学解析

癌症起因和病理生理学详解 癌症的起源 细胞分裂或细胞增殖是普遍发生在许多组织的一个生理过程。通常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会达到平衡,而且受到严谨地调控以保证器官和组织的完整性。DNA的突变或是经遗传得到的缺陷基因导致这些有序的过程受到改变。随着细胞生长复制,如同滚雪球般持续累积新突变,最终不受管制而增殖的细胞通常会转变成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份,或是侵入别的组织,除非压迫到重要的器官,否则也不会影响生命。恶性肿瘤则会侵略其他器官,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 有些并非发生在人类的癌症可能能经由传染而引起,例如发生于狗的史狄可氏肉瘤)。有病患接受器官移植,由于移植器官中带有肿瘤,结果得到癌症。这是目前已知较类似经由传染而得的例子。 分子生物学 癌症是由一系列的基因突变造成的。每个突变对于细胞接下来的运作都可能会有所影响。 癌变意味着一连串由DNA受损而引发细胞分裂速率失控,导致癌症发生的过程。癌症是基因引起的疾病,当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损坏时,使得细胞失去控制,持续的生长及分裂而产生肿瘤。大部分人体内的细胞是不会持续分裂生长的,除非遭遇受损,例如肝细胞、心肌细胞。但是像是由上皮细胞组成的组织,包含肠黏膜、皮肤等,均需借由复制生长来持续更新以保持功能正常。而持续的更新这些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是有其必要性存在的,这样的作用可保护人体本身保持正常功能。因为上皮细胞所处的环境常接触到外界物质或机械力的损伤,如果不能够将受损细胞更新,必定会影响到其功能。但是具有持续生长能力的细胞,对癌症的产生就是最好的环境,对于要将其转变成癌细胞就会简单的多。这也是为何所有常见的癌症,多数源自于上皮细胞的原因。调控细胞生长主要有两大类基因,原致癌基因主要是一些参与促进细胞成长、进行有丝分裂的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则是负责抑制细胞生长或是调控细胞分裂进行。一般而言,突变需要发生在调控细胞生长的重要基因上,才有机会使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原致癌基因透过不同途径促使细胞成长。有些原致癌基因可调控产生刺激细胞有丝分裂的激素,(又称作荷尔蒙,是一种在细胞间传递控制讯息的“化学信号”),受到激素刺激的细胞或组织的反应则受其细胞内的讯息传递路径决定。有的原致癌基因也负责组成细胞讯息传递系统或讯息受器,借由基因表现量的调控进而控制讯息传递系统对激素的敏感程度。此外分裂原的产生、转录与蛋白质合成都常见原致癌基因的参与。原致癌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基因表现或是功能,导致下游蛋白质的表现或活性改变。这样的情形发生时,原致癌基因就转变成为致癌基因,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研究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丛文铭吴孟超 肝内胆管系统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大致上可以分为肝内胆管癌(ICC)、胆管细胞癌(CLC)和肝细胞癌-胆管癌混合型癌(CHC),这3类胆管肿瘤在细胞起源、组织学发生、临床特点、生物学行为、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拟对此做扼要阐述。 一、ICC ICC发病率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10%,起源于肝内二级胆管至小叶间胆管上皮,含黏液分泌细胞,可分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对肝细胞癌(HCC)和ICC之间抑癌基因(TSG)和微卫星(MS)杂合性缺失(LOH)谱的对比研究显示,HCC和ICC之间的TSG和MS的LOH类型存在着明显不同;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发现HCC和ICC之间染色体变异的类型也不相同;通过对HCC和ICC组织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出28 有意义的蛋白,其中20个蛋白和8个蛋白分别仅在HCC和ICC中表达或高表达。上述研究表明,HCC和ICC在发生过程中可能沿循各自不同的分子路径。ICC患者合并HBV感染有一定的比例,伴血清AFP升高的现象亦不罕见。 二、CLC CLC由Steiner 和Higginson于1959年首先报道,发病率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1%,以排列呈规则的细小管腔样结构为特点,类似于Hering管,形成管网状排列,伴有丰富的透明间质,有时类似与反应性增生性小胆管。WHO曾将CLC 作为ICC中的一种变异类型,认为是起源于Hering管的不产生黏液的细胞。但近来有研究显示,100%的CLC具有肝细胞分化,表达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蛋白标志物以及肝脏前体细胞(HPCs)的表型特征,可与HCC和ICC共存,倾向于来自肝内胆管树最末端最小的分支Hering管内的HPCs,而非小叶间胆管。一般认为,具有HPC特征的肝脏肿瘤侵袭性强和复发率高。 三、CHC CHC由Allen 和Lisa 于1949年首先报道,发病率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

胆管癌晚期己扩散还能活多久

胆管癌晚期己扩散还能活多久? 胆管癌是一种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旦胆管癌进展到晚期,常会发生转移,导致治疗效果降低,同时也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那么胆管癌晚期己扩散还能活多久?这是很多患者很关心的问题,下面请看具体的介绍。 胆管癌晚期己扩散还能活多久?这是很多胆管癌晚期患者及患者家属关心的问题。对于胆管癌晚期到底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很难有明确的答案,胆管癌的治疗是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因素,总的来说,胆管癌晚期能活多久,换句话说胆管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有多长,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以及病人的身体机能。此外,胆管癌晚期患者及家属应多了解胆管癌晚期的治疗知识,多和主治医师交流,对胆管癌晚期生存期的延长有帮助。胆管癌晚期能活多久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疗方法和患者身体情况。 胆管癌晚期扩散的治疗方法 胆管癌晚期出现扩散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且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这样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胆管癌晚期出现扩散局部的治疗已经很难控制病情,所以在临床上多采用全身性的治疗方法,化疗和中医药治疗,但是化疗又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单一的化疗往往是副作用过大,患者无法承受,且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因此建议患者还是采用温和保守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虽然短期内没有化疗效果显著,但是长期使用中药,肿瘤消失都是有可能的,达到长期带瘤生存。

胆管癌晚期己扩散还能活多久——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治疗胆管癌患者病情好转 李敏,41岁,禹州市火龙镇葛村,胆管癌。2009年开始感到自己面色发黄、经常头晕头痛、发烧(38℃—39℃)、全身乏力、双腿沉重等症状,于是在2010年做胆总管支架,一停就发烧,半年来体重迅速下降30斤(从原来的200斤减到170斤)、胃疼、肝指标不太正常。后听说袁希福治疗的很好,李敏于2010年8月6日找到袁希福就诊,袁院长为她专门配制了适合她的药方,当2010年9月20日复诊时,用药后基本不发烧,精神佳,气色好,体重增加,食欲大增,10月11时,病人再次复诊发现,用药后胃疼的症状消失,精神依然佳,气色依然很好。12月20日,用药后在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到“希福”医院复诊得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体重增加,浑身有劲、食欲好、睡眠良好。 由于上述案例中分析可以知道,中医治疗胆管癌的治疗过程中医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是一种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方法,是一种全身调理治疗的方法,像中药三联平衡疗法治疗胆管癌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能帮助患者抑制体质癌细胞的生长扩散,而另一方面则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机能,只有体质增强了,才能抵抗住胆管癌对患者的伤害。 胆管癌晚期己扩散还能活多久?通过上述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胆管癌发展到晚期,癌细胞出现扩散转移,并不意味着被判了死刑,切勿轻易放弃治疗。患者积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痛苦,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肿瘤 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再从单个或少量癌细胞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肿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肿瘤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因素相互作用、多基因参与、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 第一节肿瘤发生发展概述 一、肿瘤发生的多阶段性学说 化学致癌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多阶段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进展(progression)和转移(metastasis)等阶段。 二、肿瘤的克隆源性和肿瘤异质性 克隆(clone)是指单个细胞经无性繁殖而形成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细胞群体。多数研究表明人类肿瘤为单克隆起源,也存在肿瘤的多克隆起源。 肿瘤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在形态、核型、免疫表型、生化产物、增殖能力、分化程度、侵袭和转移能力以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细胞学特征的肿瘤细胞亚群。 第二节肿瘤病因学 肿瘤的病因包括环境因素(外因)和机体自身因素(内因)两大方面。环境致癌因素可分为化学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以及生物致癌因素三大类,机体自身因素包括遗传、免疫、内分泌和代谢以及精神神经等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引起肿瘤约占人类肿瘤病因的80%,是最主要的导致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 共同特点:①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②不同化学致癌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可出现累积、协同或拮抗等不同效应;③化学致癌物所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可通过细胞分裂遗传到子代细胞;④大多数化学致癌物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具有致癌作用的,称为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 (一)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1. 芳烷化剂(aralkylating agents):其代表性的是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多环芳烃类是迄今已知致癌物中数量最多、分布

胆管狭窄的诊断思路

胆管狭窄CT 和MRI 诊断思路 靳二虎 M.D. Email: erhujin@https://www.360docs.net/doc/7e14981132.html,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胆管狭窄影像检查与诊断概述 ?梗阻性黄疸及胆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病症 ?US 、CT 、MRI 、MRCP 无创性评价胆管树 ?胆管狭窄可由多种疾病所致,良性恶性 ?良、恶性狭窄病变处置不同,鉴别诊断 ?那些影像表现可提示那种良恶性病变 ? ?了解疾病谱、熟悉影像特征助正确诊断 良性胆管狭窄常见疾病 ?医源性损伤、肝移植后胆管狭窄 ?胰腺炎(急性、慢性)、胆总管结石 ?硬化性胆管炎(PSC 、IgG4 相关、继发性) ?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 ?HIV 相关胆管炎、艾滋病胆管病 ?门静脉胆管病、缺血性胆管病 ?Mirizzi 综合征 ?胆管炎性假瘤、胆总管囊肿1型 ? 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 DD: 假性胆管狭窄 14 items 恶性胆管狭窄常见疾病 ? 胆管细胞癌 ?壶腹癌与壶腹周围癌 ?胰腺癌 ?胆囊癌累及胆管 ?肝癌累及胆管 ?胆管转移瘤 ?门脉和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 + 6 items 黄疸CT 、MRI 检查后临床需要知道 ?对可疑胆管梗阻患者, CT 、MRI 提供信息: ?有无狭窄、证实梗阻;排除其他原因黄疸 ?确定梗阻水平、狭窄长度、上游胆管状态 ?判断狭窄性质(良性、恶性)、有无结石 ?评价疾病进展程度,病变分型、肿瘤分期,有助于最佳治疗方案:内科、外科、介入 恒定的局部胆管变细,上游胆管扩张或正常 正常肝外胆管影像解剖及组织学 ?CECT :正常 EHD 壁隐约可见,IHD 几不可见 ?HPF :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下为致密结缔组织

胆管癌

胆管癌 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近十年来胆管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个别高发地区十年来胆管癌发病率甚至已经翻番。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胆管癌最重要的方法。 近年来把肝内胆管癌也归入胆管癌的范畴,肝内胆管癌是位于二级胆管以上的肝内小胆管癌,在现有教科书仍将ICC放在原发性肝癌中阐述,事实上ICC 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学和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均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不同,而与肝外胆管癌相近。因此根据部位将胆管癌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又分为肝门上段胆管癌,位于一级胆管至胆囊管开口处;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下至胰腺上缘处;下段胆管癌,位于胰腺上缘至进入十二指肠壁处。 发病原因 胆管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已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道慢性炎症、感染因素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因为临床上发现与胆管癌有联系的疾病均可导致胆管慢性炎症。胆汁中某些物质(如胆汁酸的代谢产物)长期对胆道黏膜的刺激,导致上皮不典型增生。 2.胆管、胆囊结石20%~57%的胆管癌患者伴有胆结石,因而认为结石的慢性刺激可能是致癌因素。 3.溃疡性结肠炎有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胆管癌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10倍。伴溃疡性结肠炎的胆管癌患者发病年龄较一般者早20~30年,平均为40~45岁,常有长期的结肠炎病史,病人门静脉系统的慢性菌血症可能是诱发胆管癌和PSC的原因,病变多波及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致胆道癌可能与慢性门静脉菌血症有关。 4.胆管囊性畸形(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先天性胆管囊肿容易癌变已成为共识,先天性胆管囊肿病人胆管癌的发病率高达 2.5%~28%,胆管囊性畸形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早20~30年。尽管75%的胆管囊性畸形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症状,但就胆管癌的发生来说,有3/4的患者是成年期出现胆管囊性畸形症状者。关于胆管囊性畸形导致胆管癌变的机制,有人认为胰管汇入胆管的开口异常高时,会使胰液反流入胆管引起胆管上皮恶变。其他可能导致恶变的因素有胆汁淤滞、结石形成和囊腔内慢性炎症等。 5.肝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华支睾吸虫感染也被认为与胆管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虽然华支睾吸虫多寄生于肝内胆管,但也可寄生在肝外胆管,虫体本身及代谢产物对胆管黏膜上皮长期刺激,引起胆管黏膜增生,产生瘤样改变、癌变。 6.胆道手术史胆管癌可发生在手术多年之后,可发生在不含结石的胆管,主要是慢性胆道感染导致上皮间变,常是在胆道内引流术后。 7.放射性二氧化钍与钍有接触史的患者中,胆管癌的发病年龄较无钍接触史者早10年,其平均潜伏期为35年(接触钍后),且较多发生在肝内胆管树的末梢。 8.硬化性胆管炎恶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病人患胆管癌的机会也高于一般人群,PSC亦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胆管癌晚期会不会很痛苦 怎么解决

作为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的胆管癌在近些年来呈现出高发的趋势,因为胆管癌也同食道癌、肝癌等疾病相同,医治不及时或许方法不妥,不但会形成患者毕生的惋惜,严重者还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一旦胆管癌到了晚期,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很容易出现其他脏器组织的扩散转移,给患者机体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很多患者担心会非常痛苦,非常忍受,那胆管癌晚期会不会很痛苦,怎么解决? 当胆管癌到了晚期时,癌细胞生长增殖速度较快,会通过多种途径扩散转移到其他脏器组织,导致各种不良症状的出现,增加患者的痛苦。如果出现脑部的转移,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还会昏迷;如果出现骨转移,疼痛症状会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若是腹腔转移,可能会引起肠梗阻,导致患者恶心呕吐、腹胀,不能排气、排便,增加患者的痛苦。当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改善症状,不过患者要想从根本上减轻痛苦,关键是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 胆管癌晚期多数患者已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常用的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其中中医在胆管癌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能够联合放化疗进行综合治疗,通过优势互补,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效果。放化疗虽然能控制病情,抑制扩散转移,但产生的副作用也会损伤机体,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影响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在放化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缓解不适症状,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强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另外对于失去放化疗机会的患者,采用中医保守治疗,也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遵循整体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是治疗胆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家以“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为宗旨,以“愿天下苍生无癌痛”为理想,以“厚德、有道、自助、自强”为院训,以“让中医抗癌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的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在辩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通过扶正、通淤、祛毒,改善广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同时,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也逐渐恢复平衡,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了增强广大肿瘤患者的中医治疗信心,在袁希福的号召下,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数百位肿瘤患者受邀参会,这些患者多经过袁希福的治疗,不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李清,胆管癌,女,42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 2014年9月,李清因“全身发黄”在鄂尔多斯中心医院确诊为“胆管癌”。2014年9月11日行手术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胆总管中分化腺癌,肿瘤侵及胆总管达浆膜外,胰腺组织及周围神经可见癌侵及。术后大夫告诉病人老公:“病灶转移,属晚期,手术后易复发,需配合化疗,若复发后肿瘤堵住肠管,病人便不能进食,我们事先在她腹部外置一根营养管,可备急用。”其老公怕她打化疗将身体打垮,拒绝化疗,出院后去北京某医院做过2次生物治疗,没什么效果,仍觉乏力、气短。后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于2014年10月23日求诊。服药20天后便觉乏力感减轻;服药3个月后病人精神好,气色好,面色红润,饮食正常;服药

癌症发病机理新说

癌症发病机理新说 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大的罪魁祸首。目前我国癌症患者已超过750万,每年约有130多万人死于癌症,而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递增。 科学家们在癌症发生的机理上提出了4种假说:即基因突变说、免疫监视说、细胞反分化说及根据α·β态理论的幼稚细胞分化受阻说。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基因突变致使细胞反分化说,取得重大进展的便是癌基因的发现。 癌基因首先发现于致癌逆转录病毒,因此又将病毒中的癌基因叫作病毒癌基因,将存在于人及生物正常细胞中的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近年来不断有新癌基因发现。据报道,目前发现的人癌基因已达百余个。在正常情况下,虽然每个人体内都含有癌基因,但处于静止或低表达状态,不仅对细胞无害,而且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不会使人患癌症。如果外来因素,诸如环境因素(膳食和营养因素、化学致癌物质)、某些病毒、放射线等致癌因素侵入人体,就会激活细胞中的癌基因,致使正常细胞恶化变咸癌细胞。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癌基因的特点可概括如下:(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从酵母到人的细胞中普遍存在。(2)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呈高度保守性。(3)它的作用是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体现的;它们存在于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对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发育、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所必需。(4)在某些因素(如放射线、某些化学物质等)作用下,一旦被激活,发生数量上或结构上的变化时,就会形成癌性的细胞转化基因而致癌。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某些癌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未必都有转化活性,因此不能认为所有的癌基因都具有致癌活性。目前认为,凡能编码生长因子、生长因子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 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

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3)MRI检查:无放射性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在显示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等及对包膜的显示均优于CT和US。特别是高场强MR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使MR扫描速度大大加快,可以和CT一样完成薄层、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充分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另外,MR功能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以及肝细胞性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均可为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检出敏感率和定性准确率以及全面、准确地评估各种局部治疗的疗效。 上述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优势互补,故强调综合检查。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但是,PET-CT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应用,且其肝癌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不作为肝癌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做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5)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胆管癌做完手术后能活多长时间

胆管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具有高发病率、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手术是治疗胆管癌常用的方法,能直接将肿块切除,快速控制病情,但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患者体内一旦有残癌,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意味着病情加重,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因此不少患者想要了解胆管癌做完手术后能活多长时间这个问题。 关于胆管癌做完手术后能活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患者的病情、恶性程度如何、手术的方式、手术切除的效果、术后辅助治疗是否得当等。一般来讲,患者病情发现越早,手术效果越好,生存期也相对较长;如果患者病情恶性程度较低,生存期更长,如果恶性程度较高,病情发展往往较快,生存期也会受到影响。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只是局部治疗手段,并不能全部杀死癌细胞,术后还会面临复发转移的问题,如果患者术后重视巩固治疗,并坚持定期复查,能够更好的预防复发转移,生存期也相对较长;如果患者忽视巩固治疗,则术后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治疗会更加棘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的生存期也会受到影响。 胆管癌患者手术后应视一定的情况进行巩固治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是通过清除癌细胞尽可能降低复发转移几率,优势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大量的癌细胞,控制病情,但也有不足之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影响到治疗的顺利进行,建议在放化疗过程中联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巩固治疗。中医是通过扶正患者元气,调理气血、阴阳、脏腑平衡,逐步稳定癌环境,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能够将治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以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部分患者能够在短期内看到一定的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一些患者能够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一幅幅颜色鲜艳的锦旗,都是患者对医院治疗效果的肯定和认可,医院也被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医院”、“老百姓信赖的医疗机构”、“百姓放心医疗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建国70周年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李清,胆管癌,女,42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 2014年9月,李清因“全身发黄”在鄂尔多斯中心医院确诊为“胆管癌”。2014年9月11日行手术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胆总管中分化腺癌,肿瘤侵及胆总管达浆膜外,胰腺组织及周围神经可见癌侵及。术后大夫告诉病人老公:“病灶转移,属晚期,手术后易复发,需配合化疗,若复发后肿瘤堵住肠管,病人便不能进食,我们事先在她腹部外置一根营养管,可备急用。”其老公怕她打化疗将身体打垮,拒绝化疗,出院后去北京某医院做过2次生物治疗,没什么效果,仍觉乏力、气短。后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于2014年10月23日求诊。服药20天后便觉乏力感减轻;服药3个月后病人精神好,气色好,面色红润,饮食正常;服药1年后,病人无任何适,在家如正常人般生活,在鄂尔多斯中心医院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未发现异常。病人说“我反复阅读《关爱生命》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位食道癌患者叫许吉祥,给我很深的印象,因为他主动留下自己的电话在书上,我经常打电话和他交流,他很热情,也有耐心,不断地鼓励我,让我坚信中医,坚持服药,我也要向他学习,用我的实际经历去鼓励更多的人” 2017年12月回访,病人一切正常,与常人无异!

WGO 2010 IBD诊断指南

解读 WGO 2010 炎症性肠病诊疗指南 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两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IBD过去主要见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渐升高,这就对IBD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因为IBD本身的这些因素,各种对其分型及对疾病活动度评估的调查结果也将各不相同,并会受到世界各地各种类似疾病的影响。同样,治疗方法也因疾病表型不同及治疗条件的限制而有所不同。因此,WGO采用级联法(cascade approach)为IBD的诊断及治疗制定此指南,以便于全世界各国都可根据自己的治疗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Inflamm Bowel Dis 2010;16:112–124)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实用指南;级联 引言 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炎 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两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 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均会引起肠道免疫失调,导致胃肠道损伤的发生。 全球发病率和东西方差异 ?UC发病率 ——西方国家二战后上升,现开始下降; ——东欧、亚洲及发展中国家等原低发病率地区开始上升。 ?CD发病率 ——亚洲和南美<1/100,000(但可能正在上升); ——南欧、南非1-3/100,000; ——新西兰、澳大利亚16/100,000,加拿大14/100,000; ——美国7/100,000(仅据Minnesota州Olmsted县数据); ——城区发病率偏高,社会阶层较高人群偏高。多数研究显示,CD发病率的上升都是由社会阶层较高人群开始,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普遍化。 低发病率地区人群若在青春期前移民至发达国家,则其发病率随之上升。这在移民后出生的第一代中表现尤为明显。 ?“卫生假说”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IBD发病率不同的原因。假说认为,儿童时期较少暴露于感染及不卫生环境的个体,丧失了肠道中潜在的“有益”微生物或能够促进T细胞发育的微生物,抑或因没接触过有害的微生物而未能形成一个足够完善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慢性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包括IBD。

胆管癌的分子网络及肿瘤微环境

胆管癌的分子网络及肿瘤微环境 摘要】胆管癌(CCA)的临床复杂性,解剖分子多样性和异质性是评估靶向治疗的一 个重大的挑战,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多样性仍是临床关注的关键问题。此外,由于CCA 经常发生在炎症环境中(肝硬化和胆管炎),其细胞机制或肿瘤微 环境可能促进恶性肿瘤发生进展,从而导致其异质性。本文旨在强调肿瘤干细胞 和外周肿瘤微环境间的动态关系,这可能为CCA 的多靶向治疗提供更多新选择。 【关键词】胆管癌;癌症干细胞;肿瘤微环境。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 0569-02 胆管癌(CCA)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和异构性胆管上皮细胞腺癌。 CCA 发生在胆管上皮,常并发肝细胞癌(HCC)。在过去的二十年里,CCA 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快速增长,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其中70%的患者处于进展 期和发生转移,无法手术切除肿瘤,这些患者的5 年生存率为0% - 10%。CCA 可 能有多个细胞起源,这些导致了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独立的起源、肝细胞谱系,包括双电位的HPC,非肿瘤细胞的分化,甚至成人肝细胞自发恶性转化都可能导致CCA。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子研究发表,许多新的有前景的治疗将传统的临床管 理变得更加复杂,强调需要更多个性化的方法。这些途径可能涉及针对微环境,如 肿瘤基质间,包括抑制CAFs,MFs, and TAMs 信号以及针对CSC-niche。为了开发CCA 新的治疗靶点,阐明肿瘤干细胞样特性的病理和临床特点至关重要。尽管CCA分 子和表型异形性,本文旨在强调促进和维持CCA 干细胞样的信号通路及微环境。 1.Notch 通路经典Notch 信号通路是一个高度保守的通路,调控着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及干细胞(包括肝前体细胞)和异形胆管细胞[ ]。在哺乳动物中,Notch 受体(Notch1 - 4)由5 个配体激活(JAG1、JAG2、DLL1,3,4),负责转换下游目的基因, 如Hes1 和Hey1。Notch 受体1,3的表达与CCA 进展和存活率密切相关,而Notch 受体1,4 在肝细胞癌HCC 中的过表达可能起到致瘤作用。因为Notch 信号 可以导致CCA 或肝细胞癌,Villanueva 等发现下调Notch 通路HPCs 能够依据不同 的微环境分别分化成肝细胞或胆管细胞。Zender 等研究表明小鼠肝脏内的Notch 胞内结构域(NICD)过表达可导致肝内胆管癌(ICCA)的发生和发展[1]。 2.Wnt /β-catenin 信号通路Wnt /β-catenin 通路在胚胎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它的激活是维持细胞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Wnt 的卷曲受体配体结合,促进β-catenin 易位,TCF / LEF1 同时激活和感应等肝癌关键基因,如c-Myc, cyclin D1, Survivin.。值得注意的是,58%的CCA 表达β-catenin,其中有8%β-catenin 发生突变,这可能促进了HPC 分化,也被认为是CCA 进展的决定因素。此外,Wnt 表达可以 被常用的原始标记刺激,,如CD133 和EpCAM[2]。 3.Hedgehog 信号通路Hedgehog(Hh)信号通路与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干细胞 生物学相关的通路。激活Hh 通路不仅可以导致肝细胞癌,还促进CCA 增殖和生存。事实上,60%的肝癌有SHH 的过表达,是肝脏Hh 通路的主要配体。重要的是, 在干细胞多样性环境中,Hh 可以促进HPC 扩散。此外,SHH 可以调节PDGF-BB 和JAG-1[3]。在胆管结扎模型,谢等证明受损Hh 信号,抑制Notch 通路,Hh 和Notch 合作可以调控成人肝脏细胞修复[4]。 4.Hippo 信号通路Hippo 通路是高度保守的级联反应通路,参与了胚胎发育和肿瘤生成的多个事件,还有证据表明在调控干细胞中起重要作用,如HPC[ ]。最 近Lu 等发现受Hippo 通路减少的影响,在肝细胞中差异调控转录主要参与细胞运

胆管癌的早期中期晚期症状

胆管癌的早期中期晚期 症状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胆管癌的早期、中期、晚期症状 胆管癌的早期症状 一、黄疸:胆管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病人多因黄疸而就诊,黄疸是胆管癌 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状,约有90%-98%的胆管癌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黄疸的特点是进行性加重加深,且多属无痛性,少数病人黄疸呈波动性。上段胆管癌黄疸出现较早,中、下段胆管癌因有胆囊的缓冲黄疸可较晚出现。 二、腹痛: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右上腹痛胀痛或不适,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 症状常被视为胆管癌早期预警症状。腹痛类似胆石症、胆囊炎。据临床观察,胆管癌发病仅3个月,便可出现腹痛和黄疸。 三、皮肤瘙痒: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 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四、其他:伴随着黄疸、腹痛等症状,还会有诸如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 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 胆管癌的中期症状 一、胆管癌的中期症状介于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之间,呈进行性发展。 二、进行性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瘙痒、上腹部不适等。 三、如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

四、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 五、检查可见肝肿大、质硬。如为胆总管下端部,则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胆管癌的晚期症状 一、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胆管癌的主要症状,常伴有皮肤瘙痒。约一半病人伴有中上腹 胀痛和发热,但程度一般较轻。 二、尿浓茶色,粪便灰白。 三、上腹部呈现持续性钝痛。 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五、肝脏肿大,可在肋下或剑突下扪及,其质地较坚硬; 六、脾肿大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七、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 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象。 八、当胆囊管阻塞或癌肿转移至肝脏或邻近器官时,有时可在上腹部扪及坚硬肿块。如 癌肿侵犯十二指肠,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九、有出血倾向,呕血或黑便。 十、经常发冷,发热。

国家基金申报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0-G---1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胆管癌晚期已经开始疼痛还能活多久

胆管癌这种疾病发病率并不是很高,所以很多人对于疾病常识了解不多,仅知道它是一种恶性肿瘤,多发病于老年人群体,疼痛是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的,尤其是病情到了晚期会不断加重,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会使患者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甚至放弃治疗,那么胆管癌晚期已经开始疼痛还能活多久? 当胆管癌发展到晚期,有些患者的癌细胞已经发生扩散或者转移,而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长,会压迫身体各个部位血管,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阻滞不通,会引发各种疼痛。对于胆管癌晚期患者来说,当出现疼痛症状时,可能提示病情进一步发展,但并不能凭疼痛的症状来判断患者能活多久,与患者的体质、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有关。如果患者病情控制较好,可以服用止痛药来减轻疼痛,则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是一年或者两年,甚至更久,如果出现广泛转移,引起器官功能的衰竭,出现全身疼痛,则生存期不会太长,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 对于胆管癌晚期患者来说,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防止扩散转移,才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此时多不建议患者选择手术,可以考虑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短期作用明显,能控制病情,缩小肿块,但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损伤患者机体,需要及时配合中医,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也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保守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了解中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40年,接诊过很多肿瘤患者,其中不乏有些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而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具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等优势,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增强患者身体机能,控制病情发展。该理论的实质内涵就是扶正、通瘀、排毒,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其中“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李于民(化名),胆管癌,男,75岁,河南汝州市人 求医经历:李于民是在2017年4月初被确诊为胆管癌,门脉左支癌栓形成。曾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求诊,被告知“无有效治疗办法,生存期恐怕不足三个月”。本来家人连墓地都买好了,但是大儿子极力要求继续治疗,后辗转于2017年4月18日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反馈:“服药后立马就见效了,不咋疼了,也不发烧了,脸也不怎么黄了。”服药60剂后,2017年7月10日复查彩超显示:占位病灶从原先约2.9cm 缩小到1.2cm。服药180剂后,2017年11月患者复查发现:肿瘤完全消失,肝内胆管,肝外胆管未见明显异常。连做检查的医生都惊叹:“这真是奇迹出现了,没见过70多岁的老人还能恢复这么好的。”后经医生一宣传,单位、楼上邻居就全知道了,都找李于民要地址。 2019年7月26日,老人复诊时称:“目前心情很好,哪都挺好。自己已经介绍了三十多名病人,其中包括县长夫人。” 案例2:李清,胆管癌,女,42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 2014年9月,李清因“全身发黄”在鄂尔多斯中心医院确诊为“胆管癌”。2014年9月11日行手术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胆总管中分化腺癌,肿瘤侵及

癌症恶病质的发病机制概述(一)

癌症恶病质的发病机制概述(一) 恶病质1],尤其是癌性恶病质,是指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食欲减退、极度消瘦、贫血、乏力和衰竭等综合表现下的一种状态。其中以消瘦和厌食为主要表现,是恶性肿瘤患者的直接死因之一。超过80%的晚期肿瘤患者均存在此综合症,且以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率最高,尤其是胃癌和胰腺癌。往往这些患者并不是死于肿瘤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于这种严重的体能消耗。癌性恶病质的发生除了大大增加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在积极提倡恶性肿瘤带瘤生存的今天,恶病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无法忽视。 虽然经过多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人类对癌症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了解,但已普遍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异常;二是肿瘤释放的某些因子的作用;三是机体本身对肿瘤的免疫和炎性反应。在治疗上,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逆转这种状态,就像Barber所说的最好的治疗癌症恶病质的方法就是治愈肿瘤。但对于成人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中这种理念尚无法实现的。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仍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主要目标。 1现代医学对癌性恶病质发病机制的研究 1.1机体代谢异常 研究发现癌症恶病质患者,体内糖、蛋白质及脂类的代谢可发生异常,能量代谢出现改变。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胰岛素抗性改变、葡萄糖合成、糖异生和葡萄糖乳酸循环活性增加,葡萄糖耐量和周转下降。蛋白质异常则包括蛋白质周转、肌肉分解代谢以及肝脏和肿瘤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同时肌肉蛋白合成却下降。脂代谢异常表现为脂质动员增加,脂肪生成和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静脉甘油水平升高同时血浆甘油清除率下降4]。 1.2肿瘤分子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a(TNF-a)是第一个被定为恶病质介导因素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TNF-a是一种分子量为25kd的膜蛋白,来自于单核巨噬细胞、脂肪组织和肿瘤细胞,可通过抑制包括脂蛋白脂肪酸在内的几种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脂肪合成;并能通过激活细胞核因子酉已蛋白(NF-kappaB),抑制肌细胞中肌肉转录调节因子(MYOD)蛋白质转录,及氧化应激使肌酸磷酸激酶活性下降,这两种已知途径达到消耗肌肉的目的2]。从而引起实验动物厌食、脂肪消耗、无脂体重降低及癌性恶病质。将人类TNF-a基因转移入实验大鼠的体内后,大鼠血中TNF-a呈升高表现,随之出现进行性消瘦、厌食等类癌性恶病质综合征,并在短期内很快死亡。将兔源抗TNF-a血清注入甲基胆蒽诱发的荷肉瘤的小鼠腹腔,能明显改善荷瘤小鼠的食欲减退5]。Bossola等2]研究认为,癌症患者血浆TNF-a浓度随着体重下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 白细胞介素-1(IL-l)也是一种恶病质因子,在癌性恶病质中,IL-l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饱食中枢和外周部位。给小鼠注射重组IL-1后,可出现厌食、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和淀粉样物质升高。实验还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内IL-1浓度与动物进食呈负相关,因此认为IL-1作用于下丘脑外侧核腹部而引起厌食。同时发现在大鼠下丘脑腹侧注射IL-1受体拮抗剂,动物厌食现象明显改善6]。 白细胞介素-6(IL-6)是另一个与癌性恶病质相关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效应呈多样性,一方面可增强免疫、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反应及生理预防;但另一方面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都存在其身影。当血中有高水平IL-6的恶病质大鼠切除肿瘤后,体重恢复,IL-6水平则下降。实验显示给荷瘤小鼠注射抗IL-6抗体能减轻小鼠体重下降和脂肪消耗3]。与IL-l和TNF-a不同,IL-6能从荷瘤动物血中测出,其浓度与肿瘤负荷相关。 事实上,IL-1可产生IL-6。浸润的炎性细胞作用于肿瘤边缘使之产生IL-1,后者再刺激肿瘤细胞产生IL-6,IL-6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而影响进食。当然IL-6也可直接或通过下丘脑、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