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概试题附答案

信阳师范学院普通本科学生专业课期终考试试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秘专业05级本科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文学概论》试卷(B )

试卷说明:

1、试卷满分100分,共6页,5个大题, 120分钟完成试卷;

2、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艺术可以分为 造型艺术 、 表演艺术、语言艺术、 综合艺术 四类。

2.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 讲述 、 描写(展示) 、 思考 。

3.散文最重要的特性是 感受性 。

4.浪漫主义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积极浪漫主义

、 消极浪漫主义 。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第一页(共六页)

1.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形象。

2.话语:是指在言语活动中所形成的语言单位,其特点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文化代码。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它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具有符规性质和编码功能的符号

3.诗歌:诗歌是一种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4.内聚焦型:内聚焦型又称“人物视点叙事”,这种叙事采取了一个特定的角度,叙事者只叙述从这个角度能看到的事情,其视野之外的一切就不能叙述了,它是一种限制叙事。

5.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在文学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它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

第二页(共六页)

三、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答:(1)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人们常说的“文学是‘人学’”。其实,世界各国的文学历史,都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文学是‘人学’”就是针对文学的这个特点来说的。(2)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a.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当文学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时,人也就必然地称为文学的主要对象。人始终处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b.“文学是‘人学’”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3)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正是文学以审美方式所要把握的对象,也是文学之所以是“人学”的根据。

2.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审美对象,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景况及其蕴涵的意义和和价值。a.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

视人生、把握生活。b.实际上,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的,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对象;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达到了神似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c.所以,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第三页(共六页)

3.请简述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

答:(1)文学文本的结构,就是文学文本的构成要素和文本的构成方式。(2)我们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由多种要素所组成的多层面的结构体,具体地讲,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a.语言层,语言层处于文学文本结构的表层,是我们接触文学文本时首先感知的一个层面。即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成线性组合的词句;b.现象层,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是一个用语言符号创造的形象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由千姿百态的形象所构成的体系,它体现了文学文本的感性特征,体现了文学通过感性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 构成文学文本现象层的各种形象,又可以视为传达审美信息的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c.意蕴层, 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所指”, 可以分为本事意蕴和审美意蕴两个层次。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即文本现象层所蕴含的意义,这种意义潜藏在形象之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形态。

4.剧本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何不同?

答:(1)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脚本。剧本的许多特点包括叙事特点均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2)这些限制,使剧本的写作,除了要考虑一般叙事作品的共性要求外,如叙述故事,要有情节,要塑造人物形象等等,还要考虑戏剧表演的特殊要求,如直观性、长度限制、舞台时空限制,以及剧本作为半成品,要给表演的二度创作留下空间等。作为叙事,剧本不可能在演员的表演之外另作叙述,剧本的叙事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台词来实现的,其主要体现在台词和舞台提示上。(3)在小说中,矛盾冲突可以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过程,叙事者尽可以为矛盾冲突高潮的到来做各种各样的铺垫。可是戏剧冲突却不能这么做,舞台演出的空间和时间不允许戏剧冲突拉得太长太散。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4)与小说的叙事相比,戏剧文学结构的集中性更加突出了。小说的叙事可以展开了进行,即使短篇小说,受篇幅的限制,也可以通过跳跃性的叙述,表现更多更复杂的矛盾。但是戏剧文学就不能这么做,因为舞台只有那么大,可以展示的空间

有限,演出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观众的适应不了。所有这些,都要求戏剧文学的结构相对集中,时间不能过长,人物不能太多,事件

矛盾要相对集中,连场景也不能变换过多,不然置景也跟不上。

(共六页)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

请分析并评价上述言论所体现的文学观点。

答题要点:(1)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文学必须表现个体对现实人生的审美体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又只能用语言来传达这种审美意识,可是语言的社会公共属性及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2)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可以说大体上有下面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这种矛盾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其一是“意”丰“言”寡,它是指那种相对于要表达的丰富的心理感受而言,语言显得贫乏、浅陋、不够用的现象;其二是因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从而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第二种言意矛盾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第三种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3)上述的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说明文学语言活动必须走出两种困境:

a.第一种困境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这种矛盾可能形成于感受的丰富和语言的贫乏之间的对立,也可能生成于语言自身固有的意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阻碍,还可能产生于文学所要表达的审美感受本身就具有难以言传的特点。

b.在这里,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文学面临的困境却是一样的,即“意”如何实现向“言”的转化。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都是文学摆脱这一困境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

c.第二重困境是由更深刻也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的,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此刻,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以它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着个人意识的发生。语言因此成为横亘在人与世界、感官与实在之间的一道屏障。

d.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解决造成第二重困境的言意矛盾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显然,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

e.如果说,人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现实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基础,而审美意识只有取得语言形态才能使文学成为

现实,那么,对言意矛盾的上述分析则告诉我们,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审美意识的发生到审美意识的传达,都不可能脱离语言。

第五页(共六页)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识?答题要点:(1)以语言为媒介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2)a.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感受要借助于语言;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完全脱离语言;最后,当他要把内心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表现出来,使其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时,就只能依赖语言了。文学和语言须臾不可分离的这种关系,使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具有了其他艺术种类所没有的特点。b.拿文学和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人们会发现,与诉诸于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不同,文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并不是直观的。文学是以语言表现唤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的其实是语义和语音;读者也不是凭借着感官,而是依赖想象才进入了文学世界的。尽管语言艺术的这个特点使文学形象在清晰性和明确性上,永远无法和其他艺术相比,但是文学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天地,一个依靠语言引发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3)对于文学来说,语言固然给它创造形象化的艺术世界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给文学带来了独特的表现力,形成了文学独具的特点。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其作为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特别是理性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似乎占有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或手段,它既能够使思想感情的表现保持着感性的生动和细腻,又可以直接发挥语言作为概念的功能,表现理性化的思想。

后一种方式虽说只能作为形象表现的补充极为有限地使用,不过即使如此它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他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局限,成为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厚,也最为人们所熟识,这使语言具有了

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虽说语言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给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把握生活造成了许多障碍,产生了的言意矛盾,但是在语言艺术家的手里,却可能通过种种技巧和手法,挖掘和开拓语言表现的潜能,使语言由障碍变为得心应手的材料和工具。

第六页(共六页)

信阳师范学院普通本科学生专业课期终考试试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秘专业05级本科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文学概论》试卷(A)

试卷说明:

1、试卷满分100分,共6页,5个大题, 120分钟完成试卷;

2、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诗赋欲丽”出自于《典论.论文》。

2.文学形象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语象、意象、描摹型形象。

3.小说的叙述方式有讲述、描写(展示)、思考。

4.戏剧叙事的方式表演、台词。

5.散文的最重要的特性是 感受性 。

第一页(共六页)

1.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下述三种要素的统一。a.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受其制约,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b.创作主体要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c.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艺术真实。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检测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2.意境:意境是一个和意象相关但又高于意象的范畴,即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第一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是情景交融,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第二层面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此刻的意境就具有了虚实相生的特点,由那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之“实”,引发了审美想象中的境界之“虚”。 即所谓的“境生象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第三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给人带来象外之象外,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3.文本:“文本”也被译作“本文”,是指一部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广义的“文本”是指一切又释义可能的符号或符号链。文学文本其实是一个蕴涵着某种审美意蕴的、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结构体。

4.外聚焦型:外聚焦型是一种限制叙述角度或视点,叙事者所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他只能以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而外聚焦型所受的限制却贯穿于所有的地方和故事的始终,而且一直处于故事的“外部”。

5.三一律:“三一律”,又称“三个整一律”,是欧洲戏剧史上古典主义思潮的表现和产物,包括“行动的整一性”、“时间的整一性”、 “地点的整一性”。 也就是说,“三一律”要求,剧本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一个戏剧行动,戏剧行动则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上。 其代表是布瓦洛和高乃依。

第二页(共六页)

三、简答题题(每小题9分,共36分)

本科

..................

1.请简述一下文学字面含义的流变以及关于文学本质的主要观点。答:(1)a.在先秦时代,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凡是富有文采的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称为文学;b.在魏晋时代,文学是指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这个狭义的文学观念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性艺术”;c.由唐宋至清代,文学是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这种包括一切的广义文学含义,包括了今日的文学与非文学;d.晚清以来的文学的现代含义——语言性艺术。总之,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2)文学观念是指关于文学的普遍本质或属性的理性认识。历史上思考文学属性有八种理论倾向:a.模仿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看法体系;b.实用论,主张文学是一种实用的教化手段,认为文学是为愉悦和教育而从事的模仿;c.表现论,认为文学是对人的情感的一种表现;d.客观论,认为文学不应是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要为情感打造一个语词,或是语词中的一个比喻、象征、形象;e.体验论,认为文学是人的深层体验、非一般体验的表达;f.语言论,强调文学的语言性,主张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或构造,这种语言构造是文学中最重要或基本的东西;g.修辞论,把文学视为一种修辞行为,主张文学是人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效果而调整语言的产物;h.文化论,强调文学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态。总之,没有一种唯一正确的文学观念,任何一种文学观念都是为特定时代所用,根据特定时代的文学状况提出来的。

2.诗歌语言为什么会“背离”日常语言?

答:(1)诗歌之所以在语言和形式上(如讲究韵律、节奏、声调)有自己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均源于诗歌的抒情性。因为诗歌要表达的是情感,而情感表达和叙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叙事的对象具有可感、可视的实在性,而情感本身却是不具象的。(2)抒发情感是诗歌的内在要求,因此才产生了诗歌对语言的特殊要求。给不具形体的思想感情赋形,使其成为可以传达、可以感受的对象,成为诗歌创作的关键,它要用种种修辞方式、特别是比喻,曲折而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特别是那些难以直接抒发的思想感情。(3)诗歌要为情感造型,就要通过丰富的想象,为原本不具形体的感情创造鲜明、人、具体、多彩的形象,这也使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4)诗歌的言说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所以在诗的语言表现层面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线索逻辑,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5)诗歌语言有“陌生化”的要求,“陌生化”是针对日常语言的模式化、一般化来说的。因为只有新鲜、新奇的语言才能唤醒人的感觉,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

第三页(共六页)

3.怎样理解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与其它艺术种类的形象有何区别?

答:(1)a.和非文学文本往往用概念化的语言传递信息不同,文学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人们把文学的这种具像的、感性的表现形态,称为文学的形象性。b.形象性既是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也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2)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学形象是语言创造的产物,没有日常生活形象的直观性,也不像其他艺术种类创在的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不是凭借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3)与其它艺术种类的形象相比,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a.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b.它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需要依赖接受的想象。它使文学有可能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c. 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d.形象不仅是文学的表现形态,而且也是文学传情达意的一种符号,是文学的“语言”。

4.如何理解文学思潮及其特点?

答:(1)a.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在文学领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b.文学思潮的发生与形成,它所产生的影响,它在社会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之内;文学思潮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学文化现象。

(2)具体特点:第一,文学思潮的形成要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并且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思潮所主张的创新、变革,所倡导的新的文学观念、文学思想或文学形式,虽然立足于文学,但是这些新的文学思想的发生,却是源于社会发展变化和各种文化思想的启发;第二,文学思潮具有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的表现形态。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运动和时代变革的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潮流或文学运动,因此必然要对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三,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为旗帜,一种文学思潮的发生,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想,它既是文学思潮得以形成的理论前提与精神支柱,又是这种文学思潮竭力张扬、鼓吹和传播的文学观念;第四,文学思潮必定带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为群体性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生与发展,必然要对文学活动产生相当的影响,其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实践这种思潮主张的作家、作品和理论家、批评家。文学思潮也正是依赖这种创作实绩

而产生影响,并留名于文学史的。

第四页(共六页)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

”请分析上述的言论所阐述的文学观点。

答题要点:(1)来自于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用来来描述典型人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相识”是说在典型人物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某种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相识”是说典型人物又把这种普遍性个性化了,从而使读者对这种人生的或社会的普遍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可是,一切艺术形象的魅力都是建立在对人生的独特发现之上的,与它们相比,典型独具的审美价值又在什么地方呢?众所周知,典型人物的创造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一种高级形态的人物形象。所以,典型创造是从社会关系中来把握人生和人性的,典型人物所展示的一切,无不与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如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阶级的种种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典型形象更为鲜明也更为突出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特点。典型形象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以审美的形态显示了人生和人性的社会价值。(2)a.典型(type)是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 是一个主要用于分析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叙事文学人物形象的范畴。b.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具有个别、具体的感性形态,是一切文学形象也包括人物形象共有的特点,作为人物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人物在个性表现上与一般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典型的个性有整体性的特征,我们称之为“整体个性”。c.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艺术形象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它要求感性、个别的形象必须包含某种大于其本身的意蕴,给读者感悟人生提供某种启迪。作为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产物,典型人物的普遍性体现在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典型人物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成为人们理解人生和人性的社会蕴含的对象。

d.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典型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文学史上被人们称之为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他们以自身的存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他们能以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理解人性,认识自己,从而显示了一种永久的、能够激发智慧和丰富感受的艺术魅力。 (3)总之,典型

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第五页(共六页)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答题要点:(1)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文学必须表现个体对现实人生的审美体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又只能用语言来传达这种审美意识,可是语言的社会公共属性及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遮蔽个体思想感情的酝酿和表达,于是产生了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2)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可以说大体上有下面三种形态:第一种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这种矛盾还可以细分为两类:其一是“意”丰“言”寡,它是指那种相对于要表达的丰富的心理感受而言,语言显得贫乏、浅陋、不够用的现象;其二是因为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从而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第二种言意矛盾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第三种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3)上述的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说明文学语言活动必须走出两种困境:

a.第一种困境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这种矛盾可能形成于感受的丰富和语言的贫乏之间的对立,也可能生成于语言自身固有的意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阻碍,还可能产生于文学所要表达的审美感受本身就具有难以言传的特点。

b.在这里,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文学面临的困境却是一样的,即“意”如何实现向“言”的转化。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都是文学摆脱这一困境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

c.第二重困境是由更深刻也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的,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此刻,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以它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着个人意识的发生。语言因此成为横亘在人与世界、感官与实在之间的一道屏障。

d.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解决造成第二重困境的言意矛盾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显然,

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

第六页(共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