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总是讲究字字落实,丝毫不敢怠慢,先从诗人,题目入手,然后是逐字逐句讲解,再是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的教学形式,但长此以往,对学习古诗也就慢慢失去了兴趣。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一直都在寻求创新的方法,通过我们年组教研、集体备课,我开始了新的尝试,如果说,今天的这节课存在一些亮点,都要归功于我们五年组语文老师集体的智慧。下面就说说我对这节课在备课和上课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前逐字逐句讲解的旧模式,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悟情感。如在理解诗中的“醉”和我们平时喝醉酒的“醉”有什么不一样的基础上,配以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们整天沉迷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哪还记得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哪还记得遗留在汴州的老百姓。学生对文本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段历史,投身其中,恨朝廷之腐,怜百姓之苦,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还有,在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图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汴州的繁华,学生在惊叹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之时流露出繁华已逝的惋惜,更深刻领会了诗人一针见血的嘲讽:汴州的今日就是杭州的明天啊!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赤诚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得以宣泄。

此时,我想说,古诗短短的几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却是沉甸甸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是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而创设情境是感悟诗情的重要途径!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在教学本课时,我把对古诗的朗读指导落到了实处。我采用层层拔高的方法,大体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朗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步步引导,学生朗读的水平在在逐层提高。

三、拓展补充,丰富积累

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却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背景,时隔数百年、上千年,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参透诗中的意境确实很难,所以收集资料尤为重要,课前我自己就搜集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去了解历史。课上,学生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感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感受古诗的深刻内涵奠定了基础。

同时,语文课堂要体现“大语文”观,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的教学,我适当地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拓展。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们背诵了许多爱国诗篇,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一起背诵了陆游的爱国诗《示儿》,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反映的场景,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在金人欺压下,老百姓度日如年的凄凉,和他们无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复失地的迫切。正在学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无助的“悲凉”之时,随即引导他们质疑:“南宋王朝的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此时,再来品读《题临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结尾处我带领学生从不同描写对象的角度选读了范成大的“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不同体裁的角度选读了《满江红》这首词,……这些诗词虽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担忧,都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这些爱国诗篇的拓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比如在创设“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时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这次“集体教研课”给了我尝试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和我的队友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古诗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总之,古诗文是一种芬芳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如何高效进行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多待于我们努力努力学习和探索。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题临安邸 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

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 “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 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看 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设计理念】此诗我以主题教学的形式构建,以诗意语文为基点,穿越时空,梦回宋朝,立足于这个特殊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与当下时事结合,激情碰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由名画和名诗导入,感受北宋沦丧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情感的强烈冲突。 1、出示《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图。 师导: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在5米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也各有特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 师问: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就画面内容来谈一谈)街道怎样,人们生活怎样? 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过渡语导: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到1127年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天下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侵占。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师导:我们来看一首诗。 (出示课件: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资料,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3、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引诗题 1.出示西湖美景图,古诗引入。 2.揭题板书,解释诗题. 3.介绍题壁诗:它是古代一种“发表”诗作的方式。 二、读准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来准确的读出这几个词?临安邸熏染汴州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请你认真观察,这个熏字怎么能写美观呢?师强调要点注意书写笔顺,生书空、练写。 4.指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有节奏地读,全班有节奏地读。 过渡语:孩子们,读诗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怎样能读出味道呢,我们就要先来了解它的意思。

三、懂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汇报) 2.对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么? 3.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 出示图片,师介绍汴州曾经的景象。 5.听了背景介绍和看了图片,谁能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汇报) 6.从诗人说直把杭州作汴州,你体会到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 7.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呢? 指名读学习提示。 四、入诗境,悟诗情。 (一)预设:休 1.指名汇报(2-3生)。谁还找这个休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引读: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诗人生气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王师权贵的休战言和,吃喝玩乐,所以诗人指责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国家被侵占,百姓生不如死,所以诗人愤怒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醉 1.指名汇报(2-3人),谁还找这个醉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那么诗人说的醉怎么理解呢?(预设:这是诗人对王师权贵深深地讽刺。)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二首》中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线教研】《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

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小学古诗赏析之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一诗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对醉生梦死者作了嘲讽。由于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

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 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 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 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 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 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 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 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题临安邸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题临安邸》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解读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背景故事: 临安是杭州的旧称,也是南宋的都城。当年金兵入侵中原,不仅掳走了皇帝,还侵占了大部分国土,导致宋王朝南迁,都城也从原来的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迁到了临安。 临安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又有美丽的西湖相映衬。湖边有很多奢华的酒店,里面的客人都在纵情享乐,如痴如醉地沉迷于歌舞之中。但身处其中的林升却并没有心思欣赏这一切。他想着国家的大好河山都已经被侵略者占领,而身边的达官显贵却只苟且偷安,一味纵情歌舞,寻欢作乐,早已经将国难抛之脑后。歌舞热闹非凡,在纸醉金迷之中,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简直把现在的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根本不顾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林升看到这一切感到痛心不已,于是在酒店的门板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表达自己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们无所作为的愤慨。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 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 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林升像见《东瓯诗 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教育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评析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评析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 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学生语感,体会杭州城的繁华、美丽,并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2、第二句:这么美丽,繁华的地方,权贵们在干什么呢? 诗人为什么说:“西湖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第三句:先让学生理解“暖风”和“游人”的意思,同时我设计了通过“暖风熏得游人醉”和“暖风吹得游人醉”这两句的比较,和深刻理解“醉”(指导“酒醉”和“沉醉”两种形态读诗及用“醉”写四字词),使学生体会到权贵们纵情声色,不顾国家及百姓死活写得维妙维肖。 4、第四句诗我通过介绍杭州及通过《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杭州和汴州一样的繁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担心,气愤、怨恨。 (我紧紧扣住这首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同时进行小结: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后,再次提出你想对权贵们说些什么?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吟诵全诗,再现诗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我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和背诵环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感悟。 七、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写好的生字“邸、熏、杭、汴”问:书写这四个字,应注意什么? 2、教师结合名家(米芾)的话小结:(1)笔画到位,字在中间。(2)结构匀称,大小适中。(3)描练结合,形神合一。 3、学生练习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1写前明确写字要求:写字时的正确坐姿足安,身直,头正,臂开。执笔姿势:握笔“四个点”,握笔要松,落笔要轻,行笔要慢、沉稳有力。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指导时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小组互评,取长补短。

题临安邸古诗拼音版

shān wài Qīng shān lóu wài lóu 山外青山楼外楼, xīhúGēwǔjǐshíxiū 西湖歌舞几时休。 nuǎn fēng xūn déyóu rén zuì 暖风熏得游人醉, zhíbǎháng zhōu zuòbiàn zhōu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xx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

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xx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xx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部编版2019年《题临安邸》最新完美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9年9月24日 教材内容 《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第二首,在教材中第50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 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 幻灯片若干张。 教材分析 这首《题临安邸》七言绝句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诗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

诗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这首诗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读诗、背诗对他们来说较为简单了。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和理解能力,但是也容易忽略一些小细节而出错。因此,在遇到较难的字词时,老师的提醒仍然很必要;同时理解诗、词大意对他们来说有一点难度,但是问题不是很大,只要老师的稍微帮助他们就能够掌握了。主要是体会作者想表达情感对他们而言比较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和情境的引导,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示儿》这首诗吗?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相信我们读完宋朝诗人林升写的这首诗(板书:题临安邸),一定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2.来,齐读两遍课题。 3.质疑课题: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

题临安邸教案完整版

题临安邸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 3、自学生字,熟读诗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做批准。(自学) 4、 5、检查诵读情况,师生交流难理解的字词。 6、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你读懂了哪一句(交流、补充、完整说诗意) 5、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谁先来介绍作者林升。 6、了解时代背景,生别说,师出示课件。师详细介绍,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谈谈看法。

(2)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的版图,师小结:北宋到南宋时国土减小了一半,可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看到此情此景,难怪作者忍不住要质问:(生齐读前两句) (3)想到北方的国土还没有收复,诗人不禁想问问这些南宋的统治者们——(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4) (5)想到北方的老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不禁想问问这些酒囊饭袋——(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6) (7)在那些南宋的统治者们当中,你最想指着谁的鼻子问一问(反复指名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7、这些统治阶级的权贵们在西湖边听歌赏舞,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醉生梦死的状态)诗人有没有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后两句)哪两个字让我们的体会更为深刻(学生谈对这两个字的体会)(小结:从熏和醉体会到他们日日寻欢,夜夜作乐,终日纸醉金迷,陶醉在声色犬马之乐中,忘却了国仇家恨。最可恶的是他们竟然把临时避难的陪都杭州当作故都汴州了。) (1)出示图片:清明上河图。看一看昔日的东京汴州是什么样的。(繁华) 可现在呢?出示金兵烧杀抢掠的图片,两相对比谈感受。 小结: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个都城的繁华,但是这一切从城门被金人攻克的那一刻起,从两位

《题临安邸》赏析

《题临安邸》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屈原学校夏建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b、结合注释,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教案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 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