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法角度探讨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王晶

从治法角度探讨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王晶
从治法角度探讨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王晶

128

第18卷 第4期 2016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4 Apr .,2016

从治法角度探讨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

王晶,刘统治,胡志丹,刘庄约,指导:李董男,赵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摘 要:

张仲景作为中医理法方药的奠定者,其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证圭臬。通过以中医治法提纲挈领的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药条文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发现,服用时间对于不同治法具有重要意义。攻伐之法重在借助阳气增强人体机能、消减药物攻伐之力,还可以通过脏腑旺时增加脏腑祛邪能力。而如补、和、清、温等诸法则借助机体阳气变化来调和人体阴阳,实现“阴平阳秘”。可见张氏所采用药物的服用时间对于疾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医门八法;服药时间;阴阳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4- 0128- 05

收稿日期:2015-09-11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023)作者简介:王晶(1995-),男,安徽池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新安医学特色。

Investigation ZHANG Zhongjing Prescription Taking Time from Angle of Law WANG Jing,LIU Tongzhi,HU Zhidan,LIU Zhuangyue,Advisor:LI Dongnan,ZHAO Jun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Anhui,China)

Abstract:ZHANG Zhongjing as founder of principles,methods,fomulas and medicinals,in its writte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has been in the past dynasties doctor as the obligation. Treatment by TCM that framing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provisions in finishing,classifica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taking time for different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Method of attack on the aid of sun be the spirit,enhance the function of the body to reduce drug attack,can also eliminate pathogenic ability through viscera flourishing increase viscera. And such as filling,harmonizing cleaning,warming changes in the law through the body sun be the spirit of Yin and Yang to reconcile the human body,to achieve“balance of Yin and Yang”. Visible ZHANG's drug used by taking tim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rehabilitation is important.

Key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medical doors eight law;time of taking medicine;Yin and Yang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有的“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1]

,体现了阴阳和合对于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因此,阴阳和合的思想指导着几千年来中医的发展。作为中医理法方药的开创者,张仲景不仅在辨证论治、处方遣药中处处体现“调和阴阳”思想,也渗透在服药时间的运用上。通过对张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发现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

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2]

。而服用方法中的服用时间更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

张氏方药服用时间的研究成果虽“汗牛充栋”,但在张氏方药服用时间系统化中仍相对不足。笔者以抛砖引玉之心从中医治法角度提纲挈领的对张仲景方药服用时间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治法的服用时间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请专家进行指正,以期对中医临床有所裨益。

1

汗法服用时间

汗法是通过发汗祛除在表、袭肺之邪的一种治

法,即“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1]

。然而,汗为心之液以及血汗同源,就使得在运用汗法时,须仔细斟酌,以免出现邪去正伤、闭门留寇的情况,故临证时不仅应注重方药的选择,方药服用时间也应受到重视。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汗法的方剂进行整理,发现对于汗法,服用时间主要有日服、不拘于时服。

1.1?日服

日服即在白天服药,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分类,以条文中有明显的“日服”提示为准。发现日服条文13条,其中《伤寒论》中8条,《金匮要略》中5条,共有8首方剂。

运用汗法治疗的疾病,其病因多是风寒水湿等阴邪,如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为太阳病发汗后,风寒之邪未尽,残留肌表;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之邪留于肌肤关节。日服,通过日间阳气的变化,调动人体阳气、辅助药力,在表之卫阳辅助药效祛邪外出。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1]

叙述。这样既可以调节人体阳气,也可以祛除病邪,有利于病后机体恢复。

1.2?不拘于时

不拘于时服药即没有确定的服药时间,依据病

情变化调整服药的一种服药时间,对《伤寒论》和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4.040

18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分类发现,桂枝汤等根据病情,不拘于时间限制进行服药故分为“不拘于时”服,鉴于桂枝汤类方、麻黄汤及类方、葛根汤条文后均有“如桂枝法将息”,亦列为此[3]。本类条文共44条,11首方药,其中《伤寒论》中37条,《金匮要略》中7条。

《伤寒论》汗法主要运用在太阳病篇,治疗风寒外感及部分变证,如桂枝汤在服用时间强调不拘于时,视病情和药后情况来调整服药,甚至“一日一夜,周时观之”[4]。这种根据药后情况不拘于时服药,一方面通过不定时地给药,维持体内药量,使药力不懈;另一方面体现在治疗疾病时要“一鼓作气”,不让邪气有喘息之机。

《金匮要略》教材[5]中运用汗法的病证究其病因,主要是津液疏布功能障碍。鉴于黄疸、水气类疾病病程日久、病邪顽固,张仲景“不拘于时”让病人服药,可以通过维持体内药量,持续对病邪发挥作用[6]。

2 和法服药时间

和法,即“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7]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对二书整理中发现,和法的服药时间主要有日服、食前服、日夜连服、不拘于时服等。日服、不拘于时服的思想与汗法中的运用基本相近,而食前服、日夜连服更是和法具有的特色。

2.1?日服与不拘于时

通过条文中整理发现,和法日服的条文,《伤寒论》中24条和《金匮要略》中14条,不拘于时服类二书之中仅1条,共有日服13首方剂和不拘于时1首。和法之中运用日服和不拘于时进行服药,相对于汗法日服和不拘于时服药,其更注重借助日间阳气,调节人体机能,使气机调畅、阴阳和合。

2.2?食前服

食前服,即在进食前服用药物,如“先食饮服十丸”“空心服七丸”等,主要是空虚的胃肠状态,可以促进药物发挥作用。二书之中共有条文3条,2首方剂。

和法中运用“食前服”的方药,有方药作用方向多、发挥作用层次复杂、基本为丸药等特点。由于食前胃肠处于空虚状态,此时服药可加快药物吸收,容易使药物达到病所,且吃后可以通过食物来减低或修护药物对胃气的损伤,保护正气[8]。另外,乌梅丸同样采取饭前空腹服,是因为空腹未进食之前,蛔虫相对比较安静,此时服用乌梅丸有助于发挥温脏安蛔的作用[9]。

2.3?日夜连服

日夜连服即白天和夜间都进行服药,区别于“不拘于时”,日夜连服是有具体的服用次数的,如“日再夜一服”“昼三夜二”等。通过整理,二书中此类条文有4条,共3首方剂。

和法中运用日夜连服的病症主要是寒热错杂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1]日夜连服,从整体考虑,顺应人体日夜阴阳变化[10]。

3 下法服用时间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11],可见,下法主要是针对在里之邪的一种以攻伐来祛邪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二书中下法的整理,发现下法的服用时间主要有日服、平旦服、不拘于时服等。

3.1?日服

日服作为运用最广泛的服用时间,依托自然界阳气变化是其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两书之中下法日服条文整理发现,共有条文11条,6首方剂。

6首运用日服法方剂中,运用日服法方剂中,攻下作用相对缓和,不似承气汤峻猛。缓和泻下药进行有规律日服,可以借助阳气促进缓下药发挥功效、调节机体功能。

3.2?平旦服

平旦服,即在清晨日出前后服用药物,这种服用时间集顺应脏腑的生旺时和依托机体阳气生长的特点,二书之中运用平旦服得方剂仅十枣汤1首,条文4条。

张仲景运用十枣汤治疗饮停胸胁证,而水饮是体内津液代谢障碍造成的病理产物。而大肠主津,肺主通调水道,且《难经·第三十五难》中有“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12]之说。从子午流注来看,平旦是手太阴肺经行令之时。另外,平旦阳气生,进入白天,阳气逐渐隆盛[13]。这样,患者服药以后,在十枣汤发挥峻下逐水作用的同时,借助太阴经行令、阳气推动的作用,调节机体水液代谢[14]。

3.3?不拘于时

不拘于时在下法中,虽然未有明确标注,但鉴于本类方药均根据服药后机体反应进行服药,不受时间影响,故列为“不拘于时”。其针对里实证,所用的药物多峻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共有条文17条,方剂5首。

运用此类服用时间的方剂绝大多数为峻猛药物组成,如抵挡汤、大陷胸汤等等。不拘于时的时间安排,便于观察药后反应,及时进行药物调整,控制机体对药物的承受能力,以免造成对机体的伤害。

4 消法服用时间

消法,消散停聚于脏腑筋络肌肉之间顽固有形实邪,即“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11]。通过对二书中消法的整理,发现消法的服用时间主要有日服、食前服、日夜连服、不拘于时服等。

4.1?日服

消法和下法、汗法及后文提到的吐法均为攻伐之法,而攻伐之剂选择日服主要是借助阳气增强机体对攻伐之剂的耐受[15]。两本书中共有条文37条,方剂32首。

张仲景运用消法方药日服,主要针对水湿内停和下焦蓄血所致的顽固病证,所用之药亦多攻伐,日服可以在增强机体耐受和借助自然界阳气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药效。

4.2?食前服

进食前服药,主要通过饭前空虚的肠胃增强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降低食物对药物的影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共有条文3条,方剂3首。

椒苈黄汤、茵陈五苓散、桂枝茯苓丸各方所主之证的病机实质上均为水液代谢障碍。饭前服药,

129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

在增加药物吸收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在进食过程或进食后中,食物对于药物的影响和饮水对病邪的资助[16]。同时,药后进食,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的损伤,对于桂枝茯苓丸证则有一定推动药物到达下焦的作用[17]。

4.3?日夜连服

和法的日夜连服主要在于借助阴阳消长来调和人体阴阳,而消法的日夜连服则主要是维持药效,降低对脾气损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共有条文5条,方剂5首。

运用日夜连服的诸多病证,主要病因是水湿不化。水湿不化则必有脾气虚弱、气机不畅,如果一次服药过多,则有引起呕吐拒药和损伤脾气的弊端[18]。所以,采用日夜连服来拉长药物服用间隔,为脾之运化提供宽阔的时间,以及降低拒药发生的可能。

4.4?不拘于时

相对于下法,消法的不拘于时服药更偏重对服药后情况的观察,以便于及时进行调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共有条文3条,方剂3首。

消法不拘于时服药,则主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如蜀漆散主要是根据疟疾发病的情况进行服药,在正邪交争之前增强机体祛邪能力[19]。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则重在观察病情,及时的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促进祛邪。

5 吐法服用时间

吐者,治上焦也,即“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7],主要用于治疗胸次、咽喉见痰食、痈脓,即“其高者,因而越之”[1]。两书中仅有瓜蒂散1首方剂,条文3条。张仲景运用吐法时,主要采用不拘于时的服用时间。

张仲景主要针对痰食阻滞胸膈,引起的气机不利且患者正气未减时采用吐法。由于吐法痰食阻滞,病情急骤,故采取不拘于时,及时观察患者病情,调整服药,一鼓作气祛除病邪。且瓜蒂有毒,不拘于时服药,便于对药物安全进行控制,把握治疗过程。

6 清法服药时间

清法,清解热邪,清除脏腑之热的治疗方法,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到的“热者寒之”的道理。清法的服药时间主要有日服、日夜连服、不拘于时服等3种时间。

6.1?日服

其他几种治疗方法运用日服借助阳气来祛除病邪的思想,而清法运用日服,体现了阴阳制约、阴阳相生的理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共有条文14条,方剂6首。

除了白虎汤主要针对实热证外,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 、甘草汤、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等五方均在清热之中有养阴之意。在白天服用清热药一方面可以削减阳气的力量,不使机体阳气助邪;另一方面,利用阳气之抵抗清热药物的寒凉之性,使其在发挥药效时,降低对机体正气的损伤。

6.2?日夜连服

在清法中运用日夜连服,除有和法中日夜连服调和阴阳的作用外,还有借时助药作用。《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之仅有竹皮大丸条文1条,方剂1首。

竹皮大丸主治妇人产后阴血耗伤、虚热烦呕之证。相对于日服滋阴清热的方药,本方虚的情况更为严重,所以通过日夜连服,借助人体阴阳变化,在清热的基础上,更能加强滋阴、养阴、生阴的作用。6.3?不拘于时

清热之药多有损伤人体阳气的作用,一般在稳定病情之后即可停药。故不拘于时服药在有效调节用药的基础上,有一定保护机体正气作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有条文4条,方剂2首

白头翁汤之中白头翁、黄柏、黄连性苦寒,中病之后不及时停药,有伤阴损阳之弊;苦酒汤之中苦酒作用又相对缓和,规律性服药恐药力不济,达不到治疗相应病证目的。

7 温法服用时间

温法,用于祛除、温散脏腑寒邪,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者热之”[1]。在张仲景方药温法的服药时间有日服、日夜连服、不拘于时服。

7.1?日服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故历代医家阳气均重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有条文27条,方剂17首。

理中汤、甘草附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类主温补阳气;薏苡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类主温阳散寒。《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1]在白天服药,以人体活跃、强盛之阳气,辅助药物祛除人体寒邪。另外,白昼阳气旺盛,机体机能活跃,可以增强机体对附子、羊肉等温阳药峻烈之性的耐受。

7.2?日夜连服

相对于清法日服是借阳以助阴,温法的日夜连服则更重于借阴以助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有条文4条,方剂3首。

主要有桂枝人参汤、理中丸、赤丸等,三方主治虽异,然病机却均为阳虚所致,鉴于阴阳相生以及“从阴引阳”。采用日夜连服的服用时间,可以在药物补阳的基础上借助夜间阴气辅助阳气生长,以实现“阴平阳秘”。

7.3?不拘于时

温法不拘于时进行服药,可以实现积极调动阳气和助阳祛邪,以便使机体快速恢复健康。《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有条文3条,方剂3首。

采用不拘于时服用时间方药有干姜附子汤类急救回阳、有四逆辈回阳救逆、有温经汤类温阳散邪等,而这些方药治疗的病证多急骤、药性多猛烈。程国彭认为“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止,不必尽剂”[11],采用不拘于时进行服药,在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降低药物对机体的负面作用,促进药后正气恢复。

8 补法服用时间

补者,补其虚,因为《素问·评热病论篇》有“邪之所凑,其气必须虚”[1]。因此欲保持机体不受外邪侵袭,在未病之时调摄以防其虚,既病之后补益增其不足。在二书诸多补虚的方药中,所运用的服用时

130

18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间主要为日服、日夜连服、不拘于时服。

8.1?日服

补法方药运用日服相对于其他诸法借阳助药、借阳强身等来说,更多的注重白天阳气旺盛,易调动人体正气,积极的鼓舞方药发挥作用,增强补虚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有条文17条,方剂14首。

运用日服时间的方药多为温阳补气和补阳化饮方药。机体阳气虚弱,则寒邪侵袭、水饮不化。选择日服目的一方面白天阳气旺盛,在白天服药就可以借助旺盛的阳气,鼓舞补药,补阳助气;另外,白天人体活动量增加,机能旺盛,可以使药物积极地发挥作用。

8.2?日夜连服

补法运用日夜连服,可以调节阴阳,使气阴两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仅有麦门冬汤一首方剂,条文1条

麦门冬汤为治疗因津液耗伤导致肺胃阴虚、肺气虚弱之肺痿主方,采取昼夜分服法,使气阴两长、虚火自敛、咳逆上气等证亦可随之消解[18]。

8.3?食后服

饭后服用补法类的方药,在运用药物补益虚损的同时,可以积极调动机体正气,增强人体自我阴阳恢复能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中仅有大建中汤1首方剂,条文1条。

大建中汤治疗脾虚寒盛所致腹满,吃饭后进行服药,胃内已经有些食物,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另一方面由于药物是在食物之后进入体内,药物就会作用在相对较上的位置。另外有胃肠道刺激的药物和脾胃虚弱者建议先吃饭、后服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损伤[20]

9 讨论

人作为自然界中一员,人体阴阳变化必然会受到自然界阴阳变化影响。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相互统一为一个整体观念,并指导着历代中医临证。在《伤寒论·序》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21],张氏不仅在对于疾病诊断、辨证、治疗中继承阴阳理论,在方药服用时间上更是依据阴阳消长理论,来选择服用时间。

清代医家程国彭在继承先贤医家思想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针对“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病之情”,提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等“医门八法”[11]的治法理论。虽然不尽完善,且治法纷繁复杂并相互交错。但是,法有所主、方有所专。所以从“八法”角度系统的研究张仲景方药运用思想,对于构建治法大方向或主要偏向下中医治法、中医方药、中药服法框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提纲挈领的学习中医治法、方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氏在汗法、下法、消法、吐法等攻伐治法中,运用日服方药主要目的在于借助白天增长的阳气,增加机体对攻伐之药的耐受性和助长药物的祛邪能力。平旦服药是攻伐诸法最具特色的服用时间,其有效地利用人体阴阳消长和脏腑行令的特点,在药物祛邪的同时,可以借助人体脏腑能力,加快水饮之

邪祛除。日夜接连服用药物,攻伐的药物多有伤正气之弊端,且运用攻伐之法的病证,多为久病顽疾,脾胃功能较弱,通过日夜连服可以拉长药物服用间隔,降低药物对脾胃之气的损伤,利于机体正气恢复。不拘于时服用药物,一方面灵活不间断地给药,维持体内药量,便于观察药后反应,“一鼓作气”祛邪,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机体对于药物的耐受,降低药物对人体正气的损伤。

在运用清法、温法、补法、和法等重于调节人体阴阳、实现机体阴平阳秘的治法时。日服主要依据“天人相应”思想,通过白天旺盛的阳气来调动人体阳气,辅助药物提高脏腑功能作用,促进补益;日夜连服的运用,目的在于通过白天和夜间阴阳的变化来沟通阴阳、调节阴阳,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不拘于时运用于这四法中主要积极调动脏腑机能,增强脏腑功能恢复和机体祛除邪气的能力,促进机体阴阳趋向平衡,以达到补虚强身、扶正祛邪、阴阳和合的目的。

综合发现,诸法方药服用时间中最多的为“日服”,鉴于人的社会活动主要发生在白天,以及白天人体阳气活跃,可以发现在白天服药一方面便于进行煎服主要操作;另一方面体现了张氏重视阳气在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中至关重要的思想。“不拘于时”服药,既便于对服药后病情的观察,及时对治疗情况进行评价;又可以及时观察药后反应,根据病情实时治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拘于时”则更能体现了张氏辨证论治、辨证用药、辨时服药的思想。

从整体服用时间比较发现,张氏治疗杂病,针对不同的病证方药提出不同的服用时间,使得《金匮要略》相对于《伤寒论》在服药时间上更专一化,即针对不同病证、不同治法,采用不同服用时间,使得服用时间更适合病证、病情需要,更专一。由于杂病病证、病情复杂、转归多变,导致《金匮要略》中服用时间的种类相比于《伤寒论》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金匮要略》相对于《伤寒论》,“不拘于时”服用时间的运用较多,显示张氏对于分类明确、有规律的疾病在治疗时善于运用规律性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如太阳病、少阳病等。而对于杂病,张氏则不固守理论,注重“审病求因”和脏腑间关系,针对病因选择服药时间,同时善于根据具体病情实时情况,调整服药。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目的在于调整失调的阴阳,使机体实现“阴平阳秘”。所以在临证是不仅要通过药物偏性和治法偏性来调节人体阴阳,更应该注重“天人合一”,通过服用时间借天地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变化。使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时不损伤机体正气、促进邪气的祛除和机体正气的恢复。以期临床上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使“效如桴鼓”不再是古籍中的玄奥。◆

参考文献

[ 1 ]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 M ] .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

[ 2 ]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 [ 3 ] 张国胜,余勇刚.浅谈“如法将息”[ J ] .江西中医药,2002,33 ( 5 ):9-10.

[ 4 ] 王庆国.伤寒论选读[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31

132

第18卷 第4期 2016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4 Apr .,2016

[ 5 ] 范永升,姜德友.金匮要略[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 6 ] 江淑安 .《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观 [ N ] .中国中医药报,

2008-11-22(004).

[ 7 ] 邓中甲.方剂学[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

[ 8 ] 张光霁. 仲景将息法及对后世的影响[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 ( 7 ):577-579.

[ 9 ] 潘金波.《伤寒杂病论》汤剂煎服法探究[ J ] .中医杂志,

2011,52 ( 12 ):1013-1016.

[ 10 ] 鄢圣英.张仲景服药护理法浅探[ J ] .国医论坛,1997,16 ( 1 ):

11-12.

[ 11 ] 程国彭.医学心悟[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 12 ] 滑寿.难经本义[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6.[ 13 ] 朱发萍,庞德湘.《金匮要略》服药方法护理的探讨[ J ] .浙

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 ( 5 ):89-90.

[ 14 ] 张新萍.浅谈中医择时治疗[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10 ( 3 ):7.

[ 15 ] 王惠君.《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与药效的发挥[ J ] .江西中

医药,2005,2 ( 36 ):19-20.

[ 15 ] 洪维贤.从《金匮要略》看中药服法[ J ] .江西中医药,2001,

23 ( 1 ):50-51.

[ 16 ] 陈楚为.从煎服法探讨《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D ]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39-40.

[ 18 ] 韦诗云.张仲景昼夜分服方剂初探[ J ]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2,4 ( 3 ):50-53.

[ 19 ] 王有奎.谈张仲景对服药法的运用[ J ] .山西中医,1986,2

( 2 ):55-56.

[ 20 ] 李春婷,张喜奎.从《金匮》药方法看仲景体质护理[ J ] .陕

西中医函授,1998 ( 1 ):26-28.

[ 21 ] 张仲景.伤寒论[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王海焱,刘铜华,秦灵灵,姜月滢,吴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36)

摘 要: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几千年的理论实践和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疗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中优势明显,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中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降低血糖。该文就中医药治疗2 型糖尿病临床、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病因病机;疗效;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4- 0132- 03

收稿日期:2015-09-30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11011)作者简介:王海焱(1982-),女,北京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通讯作者:刘铜华(1963-),男,北京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实用战略研究。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ANG Haiyan,LIU Tonghua,QING Lingling,JIANG Yueying,WU Lili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36,China)

Abstract:In diabetic patients,especially in type 2 diabetes,incidence shows a rising trend,there

will b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linical practice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its chronic complications advantage obviously,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lso prove Chinese herbs may be the multi-channel,,multi-target lowering blood glucose. In this paper,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ype 2 diabetes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progress are reviewed.

Keywords:TCM;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mechanismt;type 2 diabetes hypoglycemic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

的改变,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且其并发的冠心病、脑卒中更成为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2 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腺β细胞受损,外周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障碍为特征,多在40岁之后发

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1]

。患者多以口服降糖药与食疗、运动相结合控制病情[2-3]。糖尿病在中医上应属“消渴”范畴,且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医对于糖尿病无论是在病因病机认识还是诊断治疗方面都已形成丰富而独立的理论体系,笔者

在此对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1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1.1?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消渴”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

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设“消渴”专篇。北宋《太平圣惠方》曰:“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首次提出三消概念。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则不仅更为确切的提出了三消的概念,且详细准确的描述了三消的症状:“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赤黄;下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4.041

六经辨证如何入门

第一篇六经辨证如何入门 《2020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实习报告》 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实习报告 —临床医学0903 实习的日子对于每一个医学生都会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在这差不多270多个日子里,我们尽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作为一个合格医生的责任与义务,诚然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这在我们坎坷的人生当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嫣然一笑后我们还将走下去。 从2020年7月1日我们一起离开了学校,回想看离开生活了二年多的学校,来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实习面对的是一张张不熟人的面孔,自己难免不自在,心里总有某些想法。然而自从进入医院实习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需要接受的挑战也会更力啲艰巨”但这一切对于满怀希望的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深信我们会做好从一名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蜕变;深信我们会出色的完成我们的实习任务;深信我们将会是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深信我们的路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我和四班的两个女生安排到了急诊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刚工作了十几年,年龄和我相差也不是很多,在知识探讨上有共同的兴趣和爰好,所以我就很快和老师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说到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我实习的效果和成果,就是因为自己不懂才来实的,师生关系很僵硬,我们实习生就没心思去实习了。另外作为实习生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复习和巩固好基础知识而且积极请教别人的经验,做到不耻下问,也不要等老师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真的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去做,或没事情做的时候,要主动请缨。还有不仅和老师搞好关系还得和护士搞好关系,要积极和病人沟通,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做到在实习的时候少碰钉子,效果好收获大啊。由于这个科室是我的第一个科室,所以一切的病历书写都是从这个科室开始的,如大病历、病程记录、临时医嘱、长期医嘱、住院病历首页、出院结账通知单、出院小结等等,记得当时科室里的实习生也比较多,所以尚卫民主治医师就针对病历书写规范重头到尾给我们讲啦一遍,以致于以后其他科室的病历书写得心应手。 骨外科是我们觉得最为充实的一个科室,我学会了常规的清创术、换药、包扎,熟悉了无菌操作和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无菌观念。遇到手术,则跟随老师认真观看手术过程以及做好助手,熟悉了一些手术器械和一些常规手术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作为二助跟王群主任医师做一个"旋骼深",看到王主任精湛的手法和镇定自若的神情,不禁啧啧称赞。因为病人是个外伤的重症病人,除了股骨颈骨折之外,还有韻骨粉碎性骨折,清楚的记得当时就为固定已经四分五裂的韻骨一共打了8跟克氏针,虽然主任技术娴熟,但是做完整个手术也花了整整4个多小时,下台以后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整个人腿都是僵硬的,肚子也饿过头了…一方面感叹作为医生的不易,一方面也感受看医生的崇高。同时, 在这个科室我也体会到单独接管病人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在这将近九个月里,我也慢慢地进行看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师的蜕变,九月的修行,九月的磨练,已经没有了初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奇,也没有了刚刚开始实习工作时的冲动,留下的只有平静。有时候想象是多么美好,可惜现实却是那样的现实。我努力去做一个好医生,我努力每天微笑看去面对我的病人, 努力做到耐心细致而不急

六经辨证撷英 几个实用的治疗感冒方子

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 沈凌波 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辨证承袭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可谓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范中林;六经辨证;麻黄剂;火神派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读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其辨证全部以《伤寒论》六经为提纲,精妙准确,令人叹服,愈信长沙百世师。纵观收录的69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了40例!其次为太阳病病案,合计共55张,占全部的79.71%。这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而范老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另外,我个人认为,范老对于火神派学说最大的补充和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的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太阴病的甘草麻黄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些在后面都会逐一论述。 1 太阳病,邪之来路去路 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则首先要考虑解表。无论外感、头痛、风湿、复视……只要病機是寒湿郁闭不得开泄,表现有恶寒、无汗、身体关节疼痛、脉浮紧,就应当首先用麻黄汤开泄之;甚至舌苔,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皆是“陈寒郁滞已久之征”,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麻黄汤中加半夏,范老大赞其可以“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1]。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 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疗太阳眩晕证。现在治疗美尼埃氏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目标更加明确,即脾阳不振,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故头胀痛眩晕而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继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温壮脾肾之阳。 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1]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肌腠,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剧痛难忍”。所以治疗风湿选用桂枝汤通阳解肌,或桂枝附子汤温经逐邪,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生姜重用,30克以上),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逐内外水饮”,或当归四逆汤活血理气。总之,是方随证变,证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条理分明,丝毫不差。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老中医李可经验神效处方三十六条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6 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人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 7 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达到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为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中医课一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观点。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8 我治100多例抑郁症,基本就是四逆汤,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说有笑了,这个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家庭比较困难,环境压力比较大。我还计划用这个方子,试用于运动神经元疾病(这是个顽症,这个东西不但外国人治不了,我们也治不了),这个方子加等量制马钱子粉,看看会不会对这个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9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太阳病证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六经辨证图谱—中医歌诀整理 2018-02-20 都峤转自赵医生D医馆 修改 微信分享: 我的经验 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太阳乃膀胱经也。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对桂枝是多么重用。可荡净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的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医者不用桂枝方 盲人瞎马夜无光 仲景治病六大法: 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辩症是总纲; 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给后人做临床; 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 良医诊断去找病,辨清病源找处方; 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 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 开鬼门洁净腑去腕陈坐:

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第一大发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去腕陈坐第三法,热结膀流攻下良;第四大法滋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健脾莫用凉;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六经辩症: 仲景写下六经辩,六经辩症是提纲;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二阳阳明有表症,发汗解表葛根汤;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而阳并病有表症,柴胡桂枝各半汤;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仲景写下太阳篇,桂枝治病是群方;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桂枝加减用的好,随心所欲百病良;

桂枝症: 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 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 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 十人七个桂枝症,医生临床不要忘; 素问骨空论。大风刮倒无根树,骨空传伤壮年人。长江无水河流干,脊椎无髓五脏完。 骨空与一椎二椎:骨髓不能贯顶,温度不能保护大椎,常常受寒,引起脊髓空虚,颈椎强直,不能自如(原文:致如)。压迫神经、常常手嘛、头晕、头昏、恶心、呕吐、颈椎增生、脊髓若不能贯于大脑,引起脑空,若要受寒,能引起爆发性的头疼。 骨空于三椎:病在肺与大肠,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主皮毛,通十万八千毛孔,肺喜温怕寒,遇寒就发,咳嗽、经常感冒,引起多发病,如肩周病、咳嗽、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病、肺结核、肺癌等。 骨空在五椎:病在心与小肠,心为君,君病者,神明失守,引起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病轻者,不知不觉,危重者就在一刻,别忘了速效救心丸。 骨空于九椎:肝胆必病,阴阳不顾、寒热往来,造成甲肝、乙肝、黄疸肝炎、病为肝肾同源,肾病常在。 骨空于十一椎:病在脾胃,底不能顾上,上不能顾下,阴阳隔离,常常胃病治疗时,若走进了误区,必死无疑。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李亚平 《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自此以后,凡言外感热病,皆以“伤寒”名之。《内经》、《难经》以伤寒概括六淫疾患,这是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后经晋代王叔和编次为《伤寒》、《金匮》 ,前者主论外感病,后者主述内伤病。这个伤寒,也是用以总括所有外感病。因此,一般认为, 王叔和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书中主要讲述外感病证治的内容编辑成册,名之“伤寒论” ,这是比较恰当的。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 共计 398条和 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 具特色,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这也引起了后人的无尽想象和发挥。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辨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 。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当然,所谓 六经辨证,其实是张仲景所建立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的一个载体。 关于六经辨证的内涵, 是我们应该掌握并加以应用的。其义深奥, 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为方便掌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将其基本内容加以归纳,以备日后仔细研读。 一、太阳病 太阳病篇主要论述太阳表寒虚实证治, 它以恶寒、发热、头项背腰强痛、脉浮为主症。无汗而喘、脉紧者,属太阳经表寒实证,宜用麻黄汤以峻汗逐邪,开表宣肺;汗出而脉缓虚弱者,属太阳经表寒虚证,宜用桂枝汤,以缓汗养正,调和营卫。这是太阳经证。 若太阳表寒由经入腑, 以致膀胱气化被阻, 水蓄不行, 而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者, 宜用五苓散, 以通阳化气利水。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我们家有一个弟子在从化,他年前来看我,然后跟我聊天,他说我没遇到蔡氏经方之前我就打算改行了,为什么呢?他说我当医生当了很多年,我改行不是因为我没有生意,就是因为我生意非常好,我一直对中医学不进去,理论太复杂,他说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用一个方两个方没有效,我大量的都用西医给病人看病,但是这个西医的吊水,这个炎症今天你吊了今天好,过几天不吊就不好,他说这个反反复复,我非常痛苦。我有一种良心发现的感觉,我挣了这么多钱,也买了房也买了车,他说就是这么多的病人我看不好,我觉得非常痛苦。这不是我追求的,假如说我单纯为了挣两个钱,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挣了有不少钱。但是人到了经济好转的时候,我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吧,当他这个经济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想法不一样了,他说我想做好事,想把病人看好。但是总是

六经辩证纲要

六经辩证纲要 辨证方法主要有8种:1即八纲辨证、2六经辨证、3卫 4气营血辨证、5三焦辨证、6病因辨证、7气血津液辨证、8脏腑辨证、9经络辨证。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诊疗规律,进一步探讨六经实质和六经辨证地位问题,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的干百年来,的争论,众说纷纭,令初学者产生多歧之惑,六经是指经络,六经是指脏腑,六经是指界面,六经是指六气,六经是指气化, 2。1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张仲景熟知疾病不外阴阳虚实,但单靠阴阳虚实四个界限是不够细致的,因而把阳的部分又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阶段,表明伤寒过程中初、中、末三个不同的热型;把阴的部分亦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三个阶段,指出伤寒后半期的衰弱证由轻到重的证候。 2. 3六经与三焦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 的基本理论以脏腑为核心,在表里上下方面均有联系, 而且不能离开经络,所以六经和三焦的辨证主要是一纵 一横。临床证明,六经中的太阳证为上焦病,阳明、少 阳、太阴证为中焦证,少阴、厥阴证为下焦病。六经与内脏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如太阳证为肺、膀胱病,阳明证为胃肠病,少阳证为胆病,太阴证为脾病,少阴证为心、肾病,R阴证为心、肝病,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一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二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空调病是也)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少阴病2009-07-22 00:26少阴病证是外感热病最危重的阶段,常由太阴病发展而来,也可由三阳病演变过来。少阴病证的病邪主要是寒邪,也可是热邪,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肾,虚弱是少阴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少阴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少阴热化证:本证是热邪伤阴,阴虚火旺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心悸,不得卧或失眠,脉细数,或发热日轻夜重,咽干口燥,欲饮水,舌红或绿,苔少或剥或光。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伤阴,阴虚火旺为特征。热邪伤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烦,心悸,不得卧或失眠;热邪深入营分,则发热日轻夜重;热邪损伤阴液测咽干口燥,欲饮水;热重阴伤则看红或维,脉细数;苔少或剥或光为伤阴严重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一般阴虚证相辨别。两者均有阴虚及热象,阴虚证大多为内伤杂病,有一个慢性发展的过程,一般无发热等临床表现;本证为外感热病,有发热日轻夜重的特征,不难区别。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热证,抓住发热日轻夜重,及心烦、失眠、脉细数,舌红降,苔少等热邪伤阴的见症。 2)少阴寒化证:本证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无热恶寒,蜷卧,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脉微细,舌淡,苔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阳气虚衰,阴寒之邪内盛,心神不振,则精神萎靡,蜷卧;阳气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温养四肢肌肤,则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水谷,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清谷;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清长;阳气虚无力抗邪,故无热恶寒;阴阳两虚,则脉微细无力;舌淡,苔白为虚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太阴病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虚寒证,都有下利,畏寒等里虚寒症状,但太阴病为局部性里虚寒证,病位以脾胃为主,以虚寒性下利为主症,一般无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细等严重阳虚阴盛的表现。本证为全身性严重的里虚寒证,阳虚阴盛见症尤为突出。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严重的里虚寒证,以脉微细,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阴寒内盛症状为主。 六经辨证:太阳病2009-07-22 00:25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之藩篱。凡感受外邪,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的早期阶段。“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提纲,凡见以上脉证者,即可称为太阳病。 1)太阳伤寒证: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寒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主要临床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精)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六经辩证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纲领,它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寒证、虚证。三阳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三阴病治疗,当以扶正为先。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在六经病证的转变中,循三阳三阴顺序而传者,称之为循经传,不循此顺序而传者,称越经传。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称表里传。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称之为直中。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并病。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称为兼证。六经病证转变为其它病证者,叫做变证,误治伤正,病情恶化者,称为坏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患者体质偏差,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厥阴病证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相表里。厥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病邪侵犯厥阴,肝与心包皆受影响。 由于正气衰竭,阴阳紊乱,故而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若阴寒极盛,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危笃;若阴寒极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寒热错杂证的症状为口渴不饮,气上冲心,胸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呕吐或吐蛔,厥逆不利。病因病机为或病于传经,或病于直中,或因治疗失当,邪气内陷厥阴。 厥热胜复证的症状为先厥而后热,下利自止;或厥少热多;或寒多热少;或厥热等。病因病机为病入厥阴,阴气盛则厥逆,阳气复则发热。因寒盛致厥多与下利并见,阴寒内盛,故先厥;阳气未复,故后发热,下利自止,其病可愈。厥少热多,是阳胜阴退之故,是向病愈方面发展;寒多热少,是阴胜阳虚,是病势向严重方面发展,厥热相等,是阴阳已趋相对平衡,可知病能自愈。 少阳病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少阳属于太阳、阳明之间,又称半表半里。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其多由太阳表邪化热入里传变而来,亦可由少阳本经直接受邪而发病。其病证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证的症状为口干,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其病因病机为病邪侵于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胆火上炎,上扰空窍,胃失和降。 少阴病证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全身功能衰退,病情危重的阶段,主要是以心肾虚衰为特点。形成少阴病的原因,一是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一是阳明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如太阳表证,误治伤阳,邪即可陷入少阴,所谓“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少阴经内连心肾,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正常生理状态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相通。在病理情况下,既可以出现肾阳虚衰为主的寒化证,又可以出现以肾阴虚而心火上亢为主的热化证。因此,少阴病就有从阴化寒、从阳化热两类证型。 少阴寒化证的症状为畏寒倦卧,精神萎靡,手足厥冷,下利清谷,欲吐不吐,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病因病机为素体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或外感失治、误治,损伤真阳所致。 少阴热化证的症状为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小便黄,舌尖红,干燥少苔,脉细数。病因病机为多由邪热不解,耗伤真阴,或素体阴虚,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灼伤真阴而致。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从感冒说起)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1 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2 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3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3.1 太阳病: 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太阳伤寒,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是伤于风,因为吹到风而感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项强、头痛、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桂枝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伤于寒症,冬春之际,天气太冷,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病人会全身恶寒,怕冷,全身没有汗,高热,身痛,骨节痛,咳嗽,这时用麻黄汤剂来治疗。麻黄汤——麻黄10 桂枝10 杏仁6 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病人会全身恶寒重,怕冷,全身没有汗,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蔡长福老先生的六经辨证图谱

蔡长福老先生的六经辨证图谱 警告:整理的不全,有些看不清,还可能有错误,请对照原图察看蔡长福老中医——中医歌诀整理我的经验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太阳乃膀胱经也。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对桂枝是多么重用。可荡净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的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医者不用桂枝方 盲人瞎马夜无光仲景治病六大法: 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辩症是总纲; 伤寒就是诊断学,留给后人做临床; 三百九十七法症,一百一十三个方; 良医诊断去找病,辨清病源找处方; 庸医拿药去找病,这种医生不能当; 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开鬼门洁净腑去腕陈坐: 仲景治病六大法,六法牢记胸中藏; 第一大发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良; 第二大法洁净腑,顺水行舟要清肠;

去腕陈坐第三法,热结膀流攻下良; 第四大法滋补肾,辨清寒热回肾阳; 第五大法实脾土,温胃健脾莫用凉; 第六大法调营卫,调和营卫桂枝汤;六经辩症: 仲景写下六经辩,六经辩症是提纲; 第一写下太阳病,太阳病上桂枝汤; 二阳阳明有表症,发汗解表葛根汤; 三经本是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汤; 而阳并病有表症,柴胡桂枝各半汤; 四经本是太阴病,桂枝加芍太阴方; 五经本是少阴病,少阴没有桂枝方; 尺中脉迟禁发汗,要用桂枝建中汤; 读者回忆想一想,哪篇没有桂枝方; 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 仲景写下太阳篇,桂枝治病是群方; 太阳中风表不解,桂枝解表第一方; 桂枝加减用的好,随心所欲百病良;桂枝症: 当今世界生活好,空调风扇把人伤; 可乐冷饮凉啤酒,不用棉花常受凉; 摩托电车太普遍,汗后常常受风凉; 十人七个桂枝症,医生临床不要忘;素问骨空论。大风刮倒无根树,骨空传伤壮年人。长江无水河流干,脊椎无髓五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