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_梁启超_钱穆_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_之比较

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_梁启超_钱穆_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_之比较
两种不同的学术史范式_梁启超_钱穆_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_之比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严复翻译《天演论》 B .孙中山创立《民报》 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 .新文学运动 B .民主、民权运动 C .反封建礼教的运动 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3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鲁迅 D .蔡元培 4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是() A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 B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 C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D .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5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A .“二十一条”的签订 B .巴黎和会的召开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 .北洋政府的镇压 6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在()建立的 A .北京 B .上海 C .武汉 D .东京 7 .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是() A .上海机器工会 B .长辛店工人俱乐部 C .武汉工会 D .长沙工会 8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 B .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C .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D .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9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A .共产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B .共产党二大的成功召开 C .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 D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10 .1925 年,以()为起点,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A .国民党一大 B .成立黄埔军校 C .五卅运动 D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1 .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B .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 C .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 D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 二、多项选择题 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A .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科学 E .发展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 A .《新青年》杂志 B .《时务报》 C .《中外纪闻》 D .北京大学 E .清华大学 3 .新文化运动中宣传十月革命的著作有() A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B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 .《庶民的胜利》 D .《Bolshevism 的胜利》 E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读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由钱穆先生讲演录音稿编制而成)为什么学历史?因为要想知道明天的事,总该先知道昨天过去的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因为世上所有因素都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但历史却具有潜在的规律性,例如盛衰交替之变,或是权利更迭之变,这种神秘的周期性规律使历史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钱穆先生也是其一。这本书从史学精神与方法、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七个方面来对历史进行描述。我暂且以我浅薄的学识来对这本书进行分析。 历史是人生全部经验的总记录与总探讨,研究历史便是在探索人生。钱穆先生主张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来研究历史,遵从历史的绵延性,从现时代中找问题,从旧时代中找答案。欲想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要先认识自己,若要认识自己,首先要用理智的目光回顾历史,这便是历史存在的意义。 中国传统政治是否是君主专制?钱穆先生在第二个板块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他是反对“专制论”的。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何为专制。第一种说法是:独断专行。“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羈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i”第二种说法是:控制掌管。《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中言:“昆莫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乃发使送騫,因献马数十匹报谢。”《北齐书·神武纪下》:“景 ( 侯景 )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第三种说法是:君主独掌政权。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封建遗毒,东方式的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而这一切解释都是指向君主独裁。在中国知网上的解释是指,封建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君主独揽大权,凭个人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统治。在这一制度下,居于封建等级制度尖顶的封建君主拥有超乎一切法律、一切机构之上的最高个人权力,凭借国家政权(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总结起来就是:君主大于法。那么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有四大特点:一是,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二是,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三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四是,诸法合体并用,司法隶属行政,无独立审判权。由此可看出:法自君出。也就是说——君主凌驾于法律。因此也就能推论出中国传统政治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钱穆先生反驳的理由是,古代政治制度并非仅仅是君主一人专权,同时有宰相等上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 散章静嘉张读书笔记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

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 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所谓”无事袖手谈心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

2006年第5期N o.5 2006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ichuan Unive rsity(Socia l Science Editio n) 总第146期 Sum N o.146 §学术史研究§ 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 ———《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导读 罗志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王国维曾以清初、乾嘉、与道咸三点将清代学术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务为前人所不为”来体现“道咸以后之学新”的特色。晚清学风的明显转变影响到后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书基本不出道咸“新学”之大范围,而乾嘉汉学一线的观念反受到忽视,致使我们对近三百年“学术”的认知多少有些偏颇。今日要对近三百年学术进行相对均衡的系统整理,应把清代汉学一脉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关于清学的论述汇聚而表出,使之与梁、钱二著并列而为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关键词]学术史;道咸“新学”;乾嘉汉学;章太炎;刘师培 [中图分类号]K249;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6)05-0005-11 新文化运动期间,老革命党人张继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中国政体虽变,“戏剧文学仍照满清帝政时代的样子”,可知其“思想仍是历史传来的家庭个人主义”;而“风俗如婚宴丧祭,与非洲的土人相去不远”,可以说“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1]。他所关心的,是思想风俗与政治的关联①。所谓中国“思想风俗一切全没有改”,颇能代表很多老民党对民国代清这一政治鼎革的整体失望,或有些“故意说”的成分。然而张氏关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章”,却有所见。 从最粗浅的层面言,当不少人开始整体反思一个时段的往昔之时,这“一个时代”大约也就真正成为“历史”了。与张继的观察不同,在“思想”和与其关联密切的“学术”方面,民初中国实际处在一个典范转移的时期。最明显的一个表征,便是许多时人动辄曰“近三百年”、“三百年来”的称谓来表述刚刚过去的昨天②。不论表述者自觉不自觉,时人有意无意间已感到思想学术等“世风”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了。 这方面梁启超仍然是开风气者,他在1923 -1924年间开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课程,随即出版了同名的讲义③。此后蒋维乔、钱穆、龙榆生等人的思想史、学术史以及词选,也都沿其例冠以“近三百年”④。词选不必论,在 ① ②③④这是那一代人常思考的问题,如梁启超便曾说,“泰西之政治,常随学术思想为转移;中国之学术思想,常 随政治为转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38页)。但他随后就更强调“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皆其子孙”(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59页)。类似的思虑曾经缠绕着许多近代读书人,从“新民”到“新文化”再到“新生活”等的持续努力与此密切相关,此不赘。 胡适就是其中的一个,他那时讲话写文章很爱使用的时代分段就是三百年,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年,160-161页。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以下径引书名)。此书较好的版本是朱维铮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所收者,惜亦增添了少许“现代”手民之误。 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我所用的是台北商务印书馆1964年重印本);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年)。有意思的对比是,当年讨论政治军事外交的则常用“近三十年”、“近百年”这样的时代分段,如上海太平洋书店在1930年便出版了李剑农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后扩充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文公直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和刘彦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外交史》。当然,这只是就倾向而言,如稍后郭湛波便有《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后扩充为《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 [收稿日期]2006-06-12 [作者简介]罗志田(1952-),男,重庆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参考答案(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参考答案(1) 一、选择题(10*2分=20分,1-8题为单选,9-10题为多选) 1.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 A ) A.40-50年代 B. 60-70年代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 鸦片战争前 3.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是(B) A.是否反对帝国主义 B. 是否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 C.是否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D. 是否实行土地国有 4.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C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5.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造成的人员伤亡达( C )A.1500多万 B. 2500多万 C.3500多万 D. 4500多万 6.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于( D ) A.大革命时期 B. 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7.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 土地制度”的文件是( D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8.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体制思想的是( D )A.毛泽东 B. 刘少奇 C.邓小平 D. 陈云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B D ) A. 帝国主义 B. 封建主义 C. 农民阶级 D. 官僚资本主义 1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D ) A. 土地革命 B. 统一战线 C. 武装斗争 D. 党的建设 二、判断题(5*2分=10分)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2.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3.抗战时期承认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右倾错误。(×) 4.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指:革命性和反动性。(×) 5.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的机器技术带入了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功劳的。(×) 三、名词解释(4*5分=20分) 1.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练习

纲要练习2 单项选择题 42 题多项选择题 17 题判断题 21 题 单选题 1、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渗透的目的是(C)。 A. 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 B. 进行传教活动 C. 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 干涉中国内政 2、从中国攫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是(C)。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日本 3、《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对日赔款(C)白银。 A. 800万两 B. 2100万两 C. 2.3亿两 D. 4.5亿两 4、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A)。 A. 甲午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鸦片战争后 D. 八国联军战争后 5、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的著作是(A)。 A. 盛世危言 B. 四洲志 C. 海国图志 D. 筹海篇 6、鸦片战争以后,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其主要目的是(A)。 A.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 了解西方国家,与之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D. 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社会改革 7、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B)。 A. 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 B. 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C. 科学技术落后 D. 闭关锁国 8、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租借胶州湾的国家是(B)。 A. 日本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9、1898年,把中国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的是(A)。 A. 日本 B. 德国 C. 俄国 D. 法国 10、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C)。 A.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 义和团运动 C.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 中国的实力 11、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C)。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12、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C)。 A. 关天培 B. 陈化成 C. 冯子材 D. 邓世昌 13、所谓的“国中之国”是指(C)。 A. 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 B. 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C. 租界 D. 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 1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D)。 A. 《中国丛报》 B. 《北华捷报》 C. 《字林西报》 D. 《万国公报》 15、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爱国将领是(C)。 A. 关天培 B. 陈化成 C. 邓世昌 D. 海龄 1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B)。 A. 林则徐 B. 魏源 C. 龚自珍 D. 王韬 17、外国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B)。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中日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8、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解析

石家庄市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钱穆:凤鸣高冈 邹金灿 “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这是钱穆83岁时在台湾写下的文字。如果只看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晚年回顾这段历程,他庆幸自己通过关注最新潮流,却更加下定决心重温旧书,不被时代卷走。 钱穆,这位在今日有着“儒宗”“国学大师”等称号的学人,从求学之初就关注时代动态,并不固步自封,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之所以会给人“守旧”的印象,是因为他并非“时代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更重要的是,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国史大纲·引论》只是发端。 1964年,钱穆在新亚研究所谈当时学风之弊:“中国人之所谓学术,则必当能超乎风气潮流之上,而有其独立存在、承先启后之意义与价值。不能仅在风气潮流中出现,仅随风气潮流而俱变,此则不得谓之真学术,康、章、胡三人,皆可谓中国近世‘时代人物’而非‘传统人物’一好例。” 在“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 抗战期间,他曾告诫弟子严耕望:“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又说,“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还有第二个学人,会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数十年来,常见的批评钱穆的声音,有“守旧”、“顽固”、“为专制辩护”,客气一点的,也认为他对新风气有成见。

2019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时期 A. 皇权宗法化 B. 王权专制化 C. 封国宗亲化 D. 王国同姓化 2.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_________ 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________ 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_________ 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3.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4. 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B. 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 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________ D. 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5. 对下图理解准确的是 A. 造船技术落后 B. 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 C. 清政府官员愚昧无知 D. 清政府盲目排外 6. 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 B. 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 C. 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 D. 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7. 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 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A. 接通苏联,获取援助______________ B. 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 打破围剿,开始长征______________ D. 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8. 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p 9. 人均产量(1950年)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实行三大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优先 发展重工业 C.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______________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10. 色诺芬《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 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A. 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______________ B. 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 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______________ D. 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浙江高考历史真题 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历史 部分试题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 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 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 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 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 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 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 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 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 向。【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 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 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 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 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同

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 C.三公九卿制D.九品中正制 2.秦国商鞅变法规定: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C.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3.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 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 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 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 4.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 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5.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6.下列改革中有利于社会转型的决定性措施是( ) A.商鞅废井田,开阡陌

B.孝文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C.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 D.王安石推行均输法、市易法 7.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 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8.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 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 9.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10.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11.范仲淹说:“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语文阅读答案

钱穆:用“温情与敬意”诠释历史郝一默在人人追求“进步”的激进年代,多数人沉浸在将传统一股脑扔进“历史的垃圾桶”的豪迈中,为了更光明的明天,他们可以对昨天毫无眷恋,甚至全部抛弃。钱穆是少数对旧世界钟情的顽固派,他做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选择。钱穆自学成才,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基本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聚讼的公案。”他在乡间当了18年小学、中学老师,然后走向大学讲台。推荐他的人是顾颉刚。作为中国学术界鼎鼎大名的人物,顾颉刚与钱穆素昧平生,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其史学功底大加赞赏:“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1930年,因为顾颉刚的鼎力相荐,钱穆进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为他把“M”楼改为“穆楼”。之后,顾颉刚又把钱穆推荐给了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我想,他如到北大,则我即可不来,因为我所能教之功课他无不能教也。”后来,钱穆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钱穆所处的年代,西学东来,势不可挡,儒家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国学渐渐失宠。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台湾学者胡昌智曾对这种认同危机做过形象的说明: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次欧阳锋忽然忘了自己是谁,像得失心疯一样,把石壁上的影子当做敌人来打。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这段故事有相似之处,而不同在于,人们不是忘了自己是谁,而是想去忘掉自己是谁。面对汹涌而至的新思想,钱穆坚持不为时代潮流裹挟而去,他选择在古籍世界里寻找另一个世界。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能寄托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他写了《国史大纲》,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在《国史大纲》的开篇,钱穆对读者提出了四项对待国史的殷切期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而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让钱穆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家中最具中国情怀的一位,他的学生余英时说,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他曾经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讲题,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例,阐述弘“道”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结论:“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应该有最高的人生理想,-应该能负起民族国家最大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修养上,应能有一副宗教精神。”钱穆认为,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了西方的权利观念,没有接受他们的宗教精神,只讲个人权利,不讲仁爱与牺牲。避居香港后,钱穆赤手空拳创办了新亚书院,它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在租来的仅有的4间教室里,钱穆想努力保存中国文化的气韵。“新亚”之名由钱穆所起,他希望借此提倡“新亚洲”,为在香港的中国人争取稍微光明的未来。新亚书院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办学的16年,是钱穆“生平最忙碌之十六年”。之后,钱穆到台湾“谋建一家,以求终老”,得到了蒋氏父子的礼遇,蒋介石为他建造了素书楼,蒋经国则聘请他为“总统府”资政,在钱穆之前,没有学者出任过此职。晚年的钱穆依然坚持在素书楼传道授业。 “其实我授课的目的并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招义勇兵,有一次,他在家中为学生讲课时突然说: 看看有没有人自愿牺牲要为中国文化献身!”但是在“现代”的冲击下,“传统”早已无招架之力,钱穆所赞美的那个“礼”的世界早已崩溃。这让钱穆的学术生涯走得格外寂寞,他期待国人对历史拿出温情的诉求,却无法获得商业市场的认同。钱穆生前曾对妻子说:“自古以来的学人很少有及身而见开花结果的。在今天讲文化思想,似乎不像科学家的发明,不论别人懂与不懂,即可获得举世崇拜,因为科学有一个公认的外在价值,而讲文化思想只有靠自己具有一份信心来支持自己向前,静待时间的考验,故其结果往往要在身后。”钱穆始终认为,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失去信心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学校偏重自然科学,崇洋蔑己,更是中国文化的隐忧。(选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10期,有删改)19.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钱穆提出的对国史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理解(4分)20.余英时评价钱穆的一生是“为故国招魂”的一生,请指出“为故国招魂”的含意并概括其具体表现。(5分)21.钱穆认为中国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共20分) 1. 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这一内容的是()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黄埔条约》 D 、《望厦条约》 2. 下列关于《天朝天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或方案 B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3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4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严复翻译《天演论》 B .孙中山创立《民报》 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5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开展整风运动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6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开展整风运动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7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 B.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C. 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D.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9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后,毛泽东适时提出了() A .反对本本主义的任务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北京市朝阳区2017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2.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例置”。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是更注重() ①安贫乐道②传道授业③通经致用④德治仁政。 A.A B.B C.C D.D 4.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5.某组学生承担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学习主题,提出研讨具体方案。方案中符合该小组学习主题的是() ①考验: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对抗:从两党合作到分裂对峙 ③转移:从政府迁徙到北上抗日 ④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的同时() A.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C.初步建立了新中国工业基础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外交方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通过、签订了()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C.《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8.如图所示三位学者在学术思想与学术探索中遵循的共同原则是()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时间:东汉末年 字体:隶书 内容: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钱穆经典语录

钱穆经典语录 导读:经典语录钱穆经典语录 1、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该看重曹氏父子所领头的建安文学的。 2、即就帐籍制度言,可见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与其他制度发生交互影响。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绝非此制度可以单独成立的。 3、传统愈久,应该此大本大源之可靠性愈大。换言之,即是其生命力益强。 4、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5、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6、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

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专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专制。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 7、男女之间往往欲胜情,夫妇之间便成情胜欲。 8、亭林的学生潘耒次耕曾为通儒定下了一个标准。他认为:通儒必须要有匡时救世的心术,要有明体适用的学识,在著述上,要有“纵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的具体表现。 9、从知厚积而薄发,急速成书之终非正办也。 10、今天我们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11、中国文化大传统,在政治社会之相互影响间,特有一深意,即政治常由社会来领导,不由政治来领导社会。 12、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