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心得体会】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心得体会】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领导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因此,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成败。

什么是法治思维?什么是法治方式呢?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合法性为起点,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权利思维等而言的。

所谓法治方式,是指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立法、执法、司法过程的相互衔接、整体推动,实现全体国民意志和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各种手段、方法、措施的总称。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呢?

第一,要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主动运用规则、公平公正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态度。在多种法治意识中,公平正义、职权法定、权责统一、权力监督等法治意识最为重要。

第二,要提高法律素养。法盲不可能知道合法与非法的分界线,更不可能有自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因此,领导干部要养成学法的习惯,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如参加法治教育培训,倾听法律顾问意见,听取法治工作汇报,积极出庭应诉

等,以便熟知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在谋划工作、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要经常问一问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第三,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委要依法执政,人大要依法监督,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社会公众要全民守法。领导干部不管在哪个系统、哪个部门工作,都要学会并习惯于严格依照法定规则推进工作、解决矛盾,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四,要掌握多种法治方式。一是立法巩固改革成果。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治理行为的法治化;三是科学界定行政职权。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四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保障行政执法经费,保证权力与利益脱钩,避免个人腐败、单位寻租;五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提高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质量,加强合法性审查,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六是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要坚守“没有程序公正,就很难保证结果公正”的信念;七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八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信息公开,使党政机关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党政部门的随意性、擅断性;九是加强监督检查。重点监督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

全面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一定能够在法治

的轨道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并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改善法治环境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用一个专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出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到如此高度,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法治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提法则更进一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和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做出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和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权力行使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合法。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从当前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国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缩影,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是种种现象也表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 张学群 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善学善用法治方法。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关键靠实践,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应善于提高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弯下腰来,亲身实

树立法治思维;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心得体会

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心 得体会 树立法治思维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心得体会 当下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和社会共同信仰。在建设“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新征程里,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法治思维,秉承法治信仰,崇尚法治价值取向,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发有为,提升能力,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树立法治思维 在法制框架下规范用权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权力一旦缺乏法治的约束,将会与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甚至走上不归路。推行依法治国,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法治思维,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掌好权、用好权。 一要明白权力是有限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权力,要树立法治思维,明白手中的权力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是无限放大的权力,更不能人治大于法治,要依法而行、依制而行。改变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观念,决不能干预司法活动,不能插手人情案、关系案,否则的话就被记录在案,丧失了党性原则。 二要明白权力是阳光的。如何正确地选人用人一直是广

大干部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只有严格按照新《干部任用条例》相关规定和要求,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好干部才会被组织及时发现和重用,才会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大道上施展抱负,发挥才能,服务社会。 三要明白权力是惠泽于大众的。权力本身就姓“公”,而不是姓“私”。有的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淡薄,在管辖范围内滥用公权,执法不严,造成一些地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害食品屡尽不绝;有的卖官买官、贪污受贿等等违法现象偏离了法治运行的轨道。“一分权力就有一分威严。”一定要规范用权,维护和使用好手中的公权,以从严治党的魄力,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权力变成造福百姓的不竭源泉。 秉承法治信仰 在自觉意识下捍卫尊严 信仰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追溯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当下,越来越多人已经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缺的信仰和坚守,党员干部更应该秉承法治信仰,崇尚法治,遵守党章党纪,捍卫法律的尊严。 一是联系看,法治是亘古不变的追求。战国末期法家韩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众尚未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思维的情况下,作为执掌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等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行为实践,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现状反思 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树立以合法性判断为优先、法律规则为中心、坚持程序正

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2)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加快建设法治交通 根据法治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强化法治思维,养成依法办事良好习惯。“最好的法律不仅仅是印在纸面上的条款,也不仅仅是写进判决书里的文字,而是铭刻在公民内心中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键在于让法治成为党员干部的共同信仰。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要带头学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一是要把“按法规程序办事”、“合不合法”当成自己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二是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主动运用正当程序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三是要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就是要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依法行政,依法履

职,通过规范行政行为,落实岗位责任,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建设,使行业管理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加强,行业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发展。 提升服务水平,把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有机结合。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武器,是为民众谋福利的工具。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出发,法治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作为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交通运输行业,我们必须要大力提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服务能力。要把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提供法律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 法治学习心得体会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8564093.html,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作者:梁成义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32期 前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提高领导 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为什么当前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本文从这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破除人治思维的不二选择、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日益成为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首次提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内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2014-10-22 10:37:22 来源:四川法制网作者:先梦洪王其远【大中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把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一、法治与法治思维内涵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

的公仆。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所在。运用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运用法治思维的核心。 二、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维素养,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

法治思维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地点:办公室学习形式:自学学习内容:法治思维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 一般认为,法治思维是指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历经了四届党代会、15年的时间。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对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 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深入开 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提要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从上述四届党代会的报告可以看出,十八大对“依法治国”和“依法思维”的提出,是建立在前三届党代会的基础上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提出既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从“法治观念”到“法治思维”的转变,是执政理念上的提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从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是执政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彰显了时代发展对我们党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说明了法治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来完成。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所法治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需要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努力,共同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的法律学习和外部监督是培养和提神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途径。

学习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心得六篇

学习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心得六篇学习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心得六篇 篇一**月26日上午,在县委中心组举行第13次(扩大)理论学习会上,**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中国法律案例研究中心主任、**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友根为全县领导干部作《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专题讲座。李教授从问题提出、问题背景、工作思路等方面作了精彩阐述,通过学习感受颇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觉得要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

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篇二**月26日上午,我参加县委中心组第13次(扩大)理论学习会,学习会邀请**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中国法律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法学会副会长、**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友根为全县领导干部作题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李教授围绕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从问题提出、问题背景、工作思路、完整体系、法治方式、法治思维等六个方面,作了精彩阐述,为我们进一步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点出了重点。运用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摘要]建设法治国家,需切实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涵义及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其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所伴随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的提出,将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发生深刻变化。 一、法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一)法治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强调法律应该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可见,法治大致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有完备且良好的法律制度,即法制。法制是法治的前提,但法治不是法制的必然。其二,法律制度要得到普遍地服从和遵守,这就要求法治除了要具备完备且良好的法律制度外,还要有与法律制度相配套的法律运行机制,公权力受到制约,并且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法治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既包括法律制度,又包含着法治精神指引下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 (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思维”是人类借助语言,运用知识,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以达成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人们通过思维,形成观念,获得认识,养成精神,最终体现为行动方式。[2]因此,对于法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可称之为“法治思维”,而在这种法治思维指导下的行动方式,即为“法治方式”。具体而言,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所谓“法治方式”是指执政者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3]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作者:封丽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7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专门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努力方向,对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作出工作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这些阐述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期待,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庄严宣言,为我们指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任务,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真正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至上、法治观念淡薄,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法外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常常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代替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甚至人为干预正常的执法和司法活动,依权不依法、以权压法、以情扰法。可以说,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作为执掌国家权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眼光、辩证思维能力一样。反之,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培育起法治思维、没有养成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老百姓势必“上行下效”,“民以吏为师”,自然也就不把法律当回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无从谈起。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关键。为此,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就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维稳中的棘手问题的能力,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

【心得体会】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领导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因此,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成败。 什么是法治思维?什么是法治方式呢?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合法性为起点,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权利思维等而言的。 所谓法治方式,是指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立法、执法、司法过程的相互衔接、整体推动,实现全体国民意志和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各种手段、方法、措施的总称。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呢? 第一,要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主动运用规则、公平公正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态度。在多种法治意识中,公平正义、职权法定、权责统一、权力监督等法治意识最为重要。 第二,要提高法律素养。法盲不可能知道合法与非法的分界线,更不可能有自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因此,领导干部要养成学法的习惯,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如参加法治教育培训,倾听法律顾问意见,听取法治工作汇报,积极出庭应诉

等,以便熟知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在谋划工作、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要经常问一问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第三,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委要依法执政,人大要依法监督,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社会公众要全民守法。领导干部不管在哪个系统、哪个部门工作,都要学会并习惯于严格依照法定规则推进工作、解决矛盾,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四,要掌握多种法治方式。一是立法巩固改革成果。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治理行为的法治化;三是科学界定行政职权。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四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保障行政执法经费,保证权力与利益脱钩,避免个人腐败、单位寻租;五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实效,提高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质量,加强合法性审查,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六是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要坚守“没有程序公正,就很难保证结果公正”的信念;七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八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信息公开,使党政机关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党政部门的随意性、擅断性;九是加强监督检查。重点监督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 全面依法治国,任重而道远。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一定能够在法治

【心得体会】改革创新不能没有法治思维——党校学习有感

践行文化自信须自信——党校学习有感 不知不觉党校学习时间已过半。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和治理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也带来了某些利益格局的重要转变。正在推进中的改革,再也不能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走“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协调发展和法律保护。因此,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巩固既有的改革成果,并将经过改革实践检验、符合国情和未来发展的制度固定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不断深化的改革,难度也远远超越以往,需要更多符合社会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操作规则和法治保障。 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法治构建,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主题。如何科学把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同样给人们带来新的思索。其实,社会变动性、改革的发展性与法律规则的稳定性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不能完全同步的矛盾乃至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是法律的局限性,也是任何一种作为社会调控手段的规则和制度都难以避免的现象。这是因为,相对于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而言,规则永远都是相对静止的。而恰恰是由于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形态,才提供了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安宁的基础。人们都渴望安全并且有秩序的生活,都需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一定的预期和判断,而只有法律才可能对此提供保障。 还要认识到,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法律规则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僵化、生硬的,它要具有不断的生长性。法律一经颁布施行虽然也会呈现出其刚性、稳定性的一面,

但它所确立的制度内容,却可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说过:“真正伟大的法律体系,是那种把僵硬性、弹性独特地和似是而非地混合起来的体系。它们在自己的原则、制度和技术中把稳定的连续性的优点同进化的变化的优点结合起来,从而取得在不利条件下长期存在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改革过程中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到法律规则刚性与柔性的结合。 为了深化改革,作为规则的法律应当对制度的最根本部分作出规定,法律不应当将现存制度的方方面面都规制得滴水不漏。每一项制度都有其核心内容不容改变,它奠定制度的基础和框架,也是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基点和法律稳定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法律又不能封闭化,应当通过科学设置,为制度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这是法律规则缓解与社会现实冲突的重要内在机理。 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曾不止一次地遭遇法律稳定性与社会发展变动性之间的矛盾。我国学者早年也提出过“善意”违规、“良性”违宪之类的问题,我们同样面临着坚守规则还是突破法律底线的痛苦抉择。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也未曾对宪法和法律的价值产生过动摇。相反,我们更看重规则和制度的正面价值,哪怕是改革,也要通过合法的路径去进行,变革的价值不能也不应损害法律和法治的价值。 记得曾有人撰文列举林肯在美国内战时期的《解放奴隶宣言》和罗斯福新政,用以作为西方也有改革违法和否定规则的例证。其实,林肯和罗斯福都曾站在宪法的立场上,用法律为自己行为的“合宪性”进行过有力的辩护,这与一些人在淡漠

工作心得:领导干部必备的五种法治思维

工作心得:领导干部必备的五种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领导干部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思维? 一、规则至上:一切从讲规矩、讲规则开始 普遍的法治思维,一切从讲规矩、讲规则开始。在任何工作中,制定规则很重要,制定“良法”(合理的规则)更重要。在有规则之后,尊重规则成为第一要务。规则至上思维,就是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运用法律规则中的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比如,某派出所接到电话举报,称其辖区内一居民正在家里播放黄色录像,遂派4名民警未带任何文书在该居民房屋外通过门窗向内窥视,之后又强行进入居民家中搜查。此时,一个有法治思维的民警就应该考虑:我已经具备为此事出警的法律依据了吗?事实上,相关法律只规定不得“组织播放淫秽音像”,而没有规定不得在家里播放淫秽音像。因此,民警不能以此为由搜查该公民住宅,更不能因此惩罚观看淫秽音像的公民。 当然,规则与规则之间是有效力高低或优先秩序的。比如,当法律与宪法相矛盾时,以宪法为准;当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时,以法律为准。当同等级别的老法规则与新法规则相冲突时,应当坚持“后法优于前法”原则。当同一效力级别的特别法规则与一般法规则相冲突时,坚持“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 二、权利本位:公民权利是权力的边界

任何案件到法官律师手里,都必须首先考虑权利及其根据。党政官员在处理涉及公民或法人利益的事务时,也要从他们的权利角度考虑。因为,公民权利是权力的边界。 比如,前述派出所民警查处黄色录像,窥视和强行搜查民宅。面对类似事件,从法治思维的要求来讲,执法者应当考虑:公民有没有在家做某事的权利或自由?强行进入公民家中搜查某物品,是否会牵涉或影响到公民的某种权利?如果有法治思维,就会比较谨慎地处置类似的事件,也就会用法治方式来管理社会。实际上,该四名民警的搜查行为已经涉及公民的住宅权。如果执法者多从公民权利角度考虑,就可止步于侵权发生之前。 在市场领域,法治也同样要求法律把禁止公民、法人做的事项列出来。这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律实践中叫“负面清单”。没有被列入“负面清单”的事项,公民和法人都可以做。这就是所谓“法无禁止即自由”,体现的正是法治思维中的权利本位思维。 三、控制权力:权力不受限就没有安全感 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都会膨胀甚至腐败。因此,法治要求权力受到控制,这也就是所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公权力总是有各种正当的理由和目的,来触碰公民权利。比如民警搜查黄碟案中,可以看到警察会因治安的理由而触碰到公民权利,并且很有可能侵犯到公民自由或权利。治安的理由是正当的,但是你不能认为自己的理由是正当的,就可以乱来。从社会整体而言,权力不受限制的后果就是:任何人都没有安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