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跨越式跳高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跨越式跳高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跨越式跳高说课稿

《跨越式跳高》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学校教师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跨越式跳高”。我将从课程资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场地器材和教学程序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资源分析

我说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个:(1)跨越式跳高。(2)素质练习(一分钟仰卧起坐练习x2组)

(二)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四年级第一学期教材。跨越式跳高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助跑3~5步起跳,逐渐加速,借助冲力,迅速腾空,两腿依次跨越过杆。跨越式跳高是最简单的跳高技术,接近生活中跑与跨越的自然动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健体强身,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使人轻盈娇健,既健身又健美。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多种方式的跳,具有了一定的跳跃能力。小学生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对跳高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但小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出现伤害事故。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80%学生知道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求和方法;

技能目标:使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提高跳跃能力。

素质目标: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和弹跳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控制能力和跳跃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起跳时脚步轻快,脚跟先着地,踝、膝、髋三关节超越肩关节,并充分蹬直;两臂和腿配合起跳,腿的蹬地动作迅速有力。学生在起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起跳后身体往往向前而不是向上腾起,影响着跨越的高度。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助跑轻松自然,起跳有力。

难点:起跳向上、过竿要协调性。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从“健康第一”和“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终身体育的潜意识。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参与,指导学生学与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交互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图示法、讲解示范和游戏竞赛法等教法。

(二)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法上我注重采用:(1)看图解自主学习法。

(2)互相评价、自我展示法。

五、场地器材

跳高架4副、橡皮筋4条、垫子4张、录音机一台、跨越式跳高文本资料4份.

六、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4个阶段。

(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教学

①体育委员整队

②师生问好

③反口令练习

④宣布本课目标及内容并强调安全意识。

设计意图: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教学任务,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防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准备部分

1、行进间徒手操:

①扩胸运动4x8拍

②体侧运动4x8拍

③弓步压腿4x8拍

④踢腿运动4x8拍

⑤跳跃运动4x8拍

设计意图:采用行进间徒手操,增加学生新鲜感,使学生轻松达到运动准备的目的,为后面的课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2、跳四方橡皮筋游戏。

将全班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队,各队成纵队站在四个角的跳高架后,比赛开始,第一人开始沿着四边的橡皮筋从外向内跳,然后由内向外跳出,每个人跳过四边后,回本队拍第二个人的手,第二个人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各组全部完成后,以速度最快的队为胜队。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弹跳力,发展其腿部力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跳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信的品质。

(三)基本部分。

1、教学跨越式跳高

(1)将学生分成人说相等的四个组,每组发放一份跨越式跳高文本资料,学生自由讨论,自主选择高度,自由跨越橡皮筋,这样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跳高的基本技术动作,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不同动作及效果后,每组找出简单有效跳高方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导入课题,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目标。

(2)助跑3-5步起跳跨越低杆练习,这主要让学生体会助跑、踏跳、摆腿、摆臂动作的协调,并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培养能力,这一环节完成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3)出示动作要领几个关键处的疑问,让同学们带着疑问看优秀动作学生示范,

找优点,教师适时点明动作要点,需补充的教师可做正确与错误动作对比示范以提醒学生某些注意事项。

(4)自由组合,挑战新高度,这主要是让学生尝试做全程助跑的跨越式跳高练习,通过挑战新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达成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给学生做出优美而准确的示范动作,加深师生的感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针对一些出现的问题,小范围上点拨、纠正和指导。这样不但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5)素质练习(一分钟仰卧起坐x2组)

两个人一组自由组合、引导养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集主义精神。

动作要领:

身体平躺仰卧于垫上,双肩胛骨着垫平躺,两腿屈膝,腹部与大腿呈90度,大腿与小腿呈90度,两手指交叉贴于脑后,臀部不能离垫面,可有同伴压住脚面。用收腹屈背,双臂屈肘前摆内收,低头、含胸的力量起坐,动作协调一致,双肘触及两膝,然后后仰还原成预备姿势。

注意事项:

落垫必须背部完全着垫,以双肩着垫为准;抬起时必须肘部与膝盖处触碰才算一次,不然是不计数的。

四、结束部分

(1)放松运动。

(2)课后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

(3)布置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本阶段采用音乐伴奏结合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运动,动作简单优美,易学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欢快中消除运动后的紧张疲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进行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

小学科学说课稿-说课稿 科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 《空气得性质》 我得说课内容就是《空气得性质》。本课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瞧不见、摸不着,但就是都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本课得目得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得性质,更重要得就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得手段,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把学生原有得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得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得层面。 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 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本单元得教学特点以及教材得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得认识结构与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得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得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得探究活动,做好简单得记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与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得科学态度与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得应用与研究。 实验内容设计: 1、想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得研究。 2、用多种感官与不同得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得性质。这就是本课得教学重点部分。共有四项活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得性质; (2)认识空气有质量;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得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得方面来说,本课得思路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得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得性质以及空气得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得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得本领。为了能使本课得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得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得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得方法,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得动手、动脑、动眼得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食物中的营养》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位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矿物质和纤维素。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蛋白质的辨别实验器材:毛发、酒精灯、火柴、盒装牛奶 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萝卜蹲》”,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装有冷、热、温水的水槽,媒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视频,有关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的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夏天真热,琪琪、波波、彬彬、妍妍四年好朋友约好到泳池游泳,游完水刚上岸的波波觉得浑身发冷,但准备游泳的彬彬却热气死了,你能帮他们找出原因吗? 2、学生发言。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热与冷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哪里热,哪里冷? 1、师:你能说说,家里哪里热、哪里冷? 2、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里面寻找冷和热的现象。(播放体现冷、热现象视频) 3、师:在自然界中也有冷热的现象吗?

4、分小组讨论。 5、师:在自然界里,冰川、沙漠、地热、喷泉冷热都不相同,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三)感觉水的冷与热 1、师:桌子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呢? 2、生答,师板书。 3、分组实验,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 4、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5、师:如果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热水里,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在温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6、请两位学生到台前试验。 7、学生汇报感觉。 8、师:靠手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吗? (四)问题延伸: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体的冷热程度? 1、生讨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生答:温度计。 3、师:请同学们回家尝试一下。 2、温度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2、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3、学会测量空气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掌握一些科学的技能。 4、亲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四年级科学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永寿学校梁杰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说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连接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在此基础上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与制作作了一个铺垫。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认识区分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的导体与绝缘体,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电的知识还较陌生和缺乏,对电路的知识也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去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形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学生情况,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情感目标: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能力目标:学会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日常物体是否导电的判断力。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个环节:观察导入,引入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用生活中常见的一根导线引入,让学生先猜测它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引入本课。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以检测一块橡皮为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检测方法。(即五大步骤)1·先预测橡皮是否通电,并作好记录。 2·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第三个环节:分小组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用检测橡皮的方法共同完成余下物品的检测,并做好记录。 第四个环节:归纳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完毕,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记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进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学生对概念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关节 1说课稿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 2. 关节 【本课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目标: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能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3.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关节,知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 【说课材料】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喜欢的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关节》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先引导学生依据关节的活动方式进行猜测:“关节不同,运动方式就不一样,你们知道,每个关节是怎样连接的吗?”。大部分的同学在摇头,随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画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就确立了实验的目标,把握住了观察的重点,会恰当地选择探究实验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认真地做科学、研究科学,使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之时,期望学生有较多的发现,因而,课堂中我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关节的运动方式”“关节的连接方式”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活动,去观察、去发现。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孩子们提供了依据,为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给予孩子们以新的启示,如:肩关节是球窝状关节,髋关节也是球窝状关节,只是普通人用得少等。这都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进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揭开相关的秘密。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发现极为有兴趣,《关节》一课教材中设计了两种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学情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

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五、说教学法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1)

2020新教材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2 鱼类 3 鸟类 4 哺乳类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6 不同的运动 7 运动的快慢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9 弹力 10 摩擦力 11 浮力 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13 导体和绝缘体 14 电路暗箱 15 生活中的电 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17 认识矿物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完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

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 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 (三)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四)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三、编写原则 (一)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 (二)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三)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四)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编写思路 (一)内容体系 (二)组织结构

五、教材特色 (一)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 (二)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路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 (四)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说明 一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围绕特征和性质,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整体上从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进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上册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物实践。每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 上册围绕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概念,设计为“我们爱科学”,“植物”“动物”“物体”单元以及“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一课。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以体验为手段。“植物”和“动物”单元设置在上半学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季节的因素,能够保证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校园和其他活动场所有充足的动植物学习资源。“物体”单元帮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既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说教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五、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小学科学四年级说课稿4篇

中小学科学四年级说课稿4篇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教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习题吗?(板书课习题) ⑵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⑴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⑵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发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到达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⑴表彰并发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规定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⑵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吩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总结报告观察结果,在总结报告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彰。 ⑶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领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最新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3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篇二】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重点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教学难点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科学教案 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2019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完整 合集

2019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完整 《我们知道的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我们知道的植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科学课文,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非常旺盛,而且也比较好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课文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逐渐认识大自然,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一、说教学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让学生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并且认识到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让学生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是教学难点 3、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老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三、说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颗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

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医中啷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有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老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间:“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迸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分类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分类》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不足以能逼近客观事物的本质,还必须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思考必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仅标志着学生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安排,首先是提供了学生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学生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抽象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安排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学生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安排是符合课程标准关于贴近学生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本质含意——按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及“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含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形成科学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标准——按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