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展评”活动的教师教学行为反思——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卓越课堂”为例

2018.NO05

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走过了五个春秋,我们的课堂在静悄悄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我们真切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变化,教师的一言堂转向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生本课堂,课堂由教转向学,教师的教案设计转向学案设计等等。

在“‘学本式’卓越课堂”背景下,我们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调整,尤其是在学生小组“展评”活动。“展评”是学本式卓越课堂中最能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思维智慧的碰撞。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展评”活动是师生最难调控的,期间生成性的问题就很多,需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尽管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小组“展评”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期望值,实现展评学习所达成的目标。一些缺乏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的教师,一些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仍旧把“展评”当成是一种形式,当成一个不得不做的教学环节而已,成为了课堂上的点缀品。

反思一:教师“袖手旁观”

学本式卓越课堂倡导的是生本的课堂,这种课堂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节。“自学”“互助”、“展评”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建设“‘学本式’卓越课堂”,其目的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人。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学本是卓越课堂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探讨。

有的教师却片面地认为,既然“展评”是学生的事情,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协作就可以了,教师就不用再对学生的展评“指手画脚”了,可以不管,站在一旁听学生说就可以了。教师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学生汇报展示,几乎不与学生交流,甚至学生在汇报时偏离了主题,教师也袖手旁观,学生汇报完这个环节就算过了。看似把舞台让给了学生,实则是使学生展评“散漫”,导致了有些教师的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教师已经失去了对课堂的调控。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什么实际的收获,教学任务也根本完不成,教学目标也得不到有效的实现。假如没有老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汇报的成果是否正确,是否真正地探讨出了问题的真谛,是否解决了难题,不尽其然。那么留给学生的映像就是,我们汇报的都是对的。留给未展示的学生的信号就是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的。我也这么做,这样的展示失去了意义。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导”出了问题。我们说教师退到幕后,起到组织者的作用,但绝对不是袖手旁观地做个“看客”,任由学生在讲台上讲。“确保小组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思维互动”绝对不是仅仅靠学生就能完成的,而是师生之间共同协作完成的。

反思二:教师“咄咄逼人”

在实际的课堂中,与“袖手旁观”相反的是教师的“咄咄逼人”的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成了“语霸”。学生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的话语量过多,教师的耐心不够,等待的时间不够。教师不断地打断学生的话语,时不时的插话,随意地打乱学生的思维,扰乱学生的语序。教师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没有概念,教师自认为凭借着其知识的优先占有权,掌握了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权,学生丧失了课堂的话语权,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这样的话语霸权给现实教学带来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它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后现代主义对权力话语和精英话语提出了这样的批判:认为事物的意义不是被决定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任何僵化的意识,任何霸权性的话语,都将使思维受到压抑,只有争执、分歧和差异才能体现世界的多元与丰富。多尔提出:“在这新的后时代,我们坚信,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因此,我们提倡一个以会话为核心的课堂。”

反思三:教师“目大不睹”

“目大不睹”是形容眼睛虽大却看不见东西,比喻徒具形式而没有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学生在展评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站姿、语言、肢体语言等等不当之处是眼不见、耳不听,不给与任何的矫正。任其学生在台上表演,这样的展评有何意义呢?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这个窗口,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情感的交流。还有一部分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的汇报语言,放过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甚至放过了学生有胜过老师的独到的见解也不给予鼓励,教师关注的只是展学环节是否得以完成。这样的展学,是学生配合老师完成了展学这一环节。

反思四:教师评价语单一

小组展评,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把自主研究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或者过程公布出来。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那么“评”呢?评就是不但有师生之间的评价,还要有生生之间的评价,才算是展评。展示和评价相结合,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展评中,我们往往听得最多的是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掌声鼓励”之类没有具体的有指向性的评价。这类语言不是说不要,关键是用多了。时间长了就单调乏味,其对小组的激励功能可想而知了,一概的肯定和轻易的否定都是缺乏灵动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向家湾小学)

◇ 徐冬梅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卓越课堂”为例

小组“展评”活动的教师教学行为反思

本刊特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