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认知考察报告

城市认知考察报告

——上海及杭州城市认知1.前言

本次城市认知考察为期9天,除去乘车时间,考察时间为7天,考察地点为上海和杭州,每天主要考察一个主要地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次要考察地点。本考察报告按照时间顺序来称述我对于本次城市认知考察各个地点的学习体会,再联系实际课程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悟。

2.上海

2.1后滩湿地公园

后滩湿地公园是由著名的景观大师俞孔坚为上海的2012年的世博会而设计的,并曾成功获得ASLA的奖项,并成为著名的湿地设计典范。后滩公园是我们第一考察的地点,就我们实际考察的体验来说并不理想。

主要有以下几点:俞孔坚大师所描述的多级污水净化系统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整个水带显得浑浊不堪,水中的植被显得杂乱,堤岸泥土裸露,打入的木桩已经腐烂,植物缺乏管理和维护。在公园的整个布局中采用带状的木质栈板连接,局部空间进行放大,并伴随俞孔坚大师标志性的红飘带座椅。在考察途中突下暴雨,同学们竟然在偌大的一个公园中无处躲雨,这也不能不说公园设计中存在的人性化设计的不足。出去管理维护的缺失,从整体感觉上并没有达到之前认知的理想高度。虽然地段非常好,却没有发挥区位的优势,完全同江水隔离,等同于一个陆上人造景观,缺乏活力和人气,或许这也是公园变得荒废的原因。

但就整个设计理念来说还是比较先进和环保的,利用植物净化水源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后滩公园能获奖也是赢在设计理念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免落入俗套,后期效果赶不上预期,进而缺乏管理维护,更加陷入恶性循环。

2.2宝钢集团系列设计

宝钢是上海有名的老牌国企,实力雄厚,业务设计广泛。在这样的一个企业中,处处需要设计,包括建筑,室内,景观,甚至是各种能反映企业文化的雕塑,精神体现等。首先参观的是宝钢的室内展示厅,主要是一些工人的手工制作模型,创新成果展示等。例如图片中的这个头脑风暴的创意展示,就是利用工人常见的齿轮和飘带来表现创新的思维过程,既亲切又有新意,又能表达企业创新文化和精神。

接下来参观的是宝钢厂区的景观设计,学长在介绍的时候多次强调设计的变更,比如最开始的开敞草坪后来改成大树,景观因为道路的原因调整等等。说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往往景观的受众不太能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目的,他们之后从自己的切实感受来对景观存在的价值做出评价,往往这样就造成景观设计一改再改,最终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进而走向同化,只是简单的满足功能需求和对外展示的面子工程。所以在设计的前期我们就要考虑清楚,沟通充分,尽量保留最初的设计理念,也能减少后来的改造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宝钢集团参观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厂区的中轴上,保留有之前老教学区景观的景观意向,在保留之前景观轮廓的基础上,采用日式的景观加以更新和改造,大量运用石头和水景来营造一个厂区中难得的情景氛围,让前来寻找宝钢印象的老一辈劳动者感受到之前的些许历史气息,这或许是景观保护的最大价值。

上海市是一个用非常紧张的地方,所以在追求绿化和环境质量的现代,越来越多的设计开始瞄准屋顶绿化这个大蛋糕,上海市更是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进行屋顶绿化,所以我们这次也有幸参观了宝钢办公大楼的屋顶绿化。

相较于我们之前认识的屋顶绿化,实际中的宝钢屋顶绿化显得简洁干净,却又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之前认识的屋顶绿化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各种防水,植物选择,浇灌,承重等等为题,在这次实际考察中全部得到了简化。宝钢在做屋顶绿化之前会先对屋顶进行结构性的加筋,墙改梁,增加承重,在再铺防水层,再在屋顶铺上防腐木栈板或者石子充当道路,在沿外墙的四周设置小型的树池或者花池。整个屋顶花园面积一般不会超过100平米,而绿化面积也就占百分之20左右,所以跟我们之前认识的大面积绿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绿化面积的控制既能保证安全承重,也便于防水,减少造价和维护成本,同时还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2.3上海城市规划馆

上海市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又被人成为魔都,必然有它独特的地方。想要了解其中的缘有,就需要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中来寻找答案。

首先但从整个场馆的设计来看,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展示方式,包括书籍,模型,雕塑,视频展示,虚拟现实,实际体验,交互体验等。仅仅这些就能凸显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程度,也能看出设计者的别出心裁,事实上达到的效果也非常棒。很多东西都比较震撼,特别是位于三楼的全上海主城区的实体模型。

在这里包含了上海的所有有名的地方,例如豫园,新天地,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几乎在这里都可以体会到整个上海的美景。相比于我们在课程中所做的模型,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对我们以后做实体模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其次,对于整个场馆展示的内容方面的延生,特别是对于整个城市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脉络,讲述的特别详细,不管你是哪个年龄阶层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都能有让你看得懂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也是一种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归宿,也是上海一直不断能吸引人才,发挥创造力,延伸城市生命的真正原因吧。

2.4上海新天地

说到上海新天地,了解武汉的人应该一点都不陌生,因为武汉新天地就是仿照上海新天地来建设的,同样是靠近江边,同样是城市中的黄金地段,同样的商业模式。但是两者却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在于受众面不同。上海新天地主要的受众面是世界,而武汉则是周边的小区业主。上海市一个开放的大都市,在上海新天地中随处可见外国友人在喝茶拍照聊天,这里的商业模式也很显然更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酒吧,咖啡,西餐,水疗等等,相反的是很难看到一家正宗的中国茶水店,所以无论是哪里的新天地,都追求的是国外的生活。但是基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武汉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优势可言,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模式成为制约武汉新天地发展的鸡肋也为未可知。

从更细微的层面来讲,上海新天地的店面设计,包括更新的材质,建筑样式,道路铺装等更为丰富,虽说是新作,但是也能感受到大量历史气息的东西,既有民国风,又有欧式风格,不免更为细腻。而宽窄不一的连通小巷则比武汉的林荫

路更有吸引力。所以只能说武汉的新天地在模仿的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在细节上缺乏自有的考量。

2.5外滩及陆家嘴金融中心

说到上海,最为人所知的应该就是陆家嘴的金融中心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矗立在黄浦江边,形成了上海最漂亮的天际线,也是无数人为之向往的地方。这里代表的是大上海的发展动力和对外展示的窗口,隔江相对的外滩则是大上海辉煌历史的见证。同样是早起的开埠通商的口岸,武汉和上海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但是如果单论沿江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大武汉似乎远远落后于大上海。虽说经过多年的规划发展,武汉还是没能形成一个很明显的经济中心,更没有一个明显的沿江天际线,当然就更谈不上优美的沿江景观带了。和上海不同,武汉的沿江景观带上早起规划了太多的居住小区,限制了建筑的高度,虽说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于整个城市的形象展示或多或少有影响,毕竟作为大江大河汇聚的武汉还是应该在江河这方面做好文章的,不然浪费的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名不副实的新一线城市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但是从沿江的人行景观体验来说,武汉做的要比上海好的多,整个上海的沿江景观带没有设置任何的亲水平台,都是硬质的护堤和铁质栏杆。而武汉则多设置江滩,采用大量自然式的亲水驳岸,给游人以亲近水源的机会和不一样的体验。

陆家嘴是上海的经济中心,也是很多世界著名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高楼林立是无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在这样的场地中视线交通,人流,绿化的有机结合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规划与设计。实地考察之后证明它确实是这样的。在建筑密度极高的金融中心,却随处可见鲜花与绿树草坪,甚至在某些角落有着果蔬种植DIY的体验区。道路上的车流并不拥挤,这完全得益于这里的人行景观高架桥,将人流和车流隔离。并利用大量的自动扶梯和周边商场写字楼连接。并创造性的在道路中间开辟出停车场,解决了地面停车的问题,

从而为来此处办公的人创造出便利的条件。

2.6田子坊

所谓的田子坊就是之前的一片老旧的居民区,在同一规划下改成了创意集市。比较类似于武汉的昙华林。但是武汉的昙华林更倾向于吃喝,而田子坊则更倾向于买各种创意纪念品和衣服等。

在城市的更替中,老旧居住区的更新是无可避免的,只是在更替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采用一些不同的模式来就行在开发,田子坊的这种商业模式固然没有错,但是在保护老旧建筑文化元素,创造持久的吸引力等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像这种贩卖小的纪念品的地方只能吸引前来旅游的游客来个一两次而已,对于原住居民则完全没有吸引力。时代在进步,人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像这种随处可见的小的纪念品并没有太多实际的价值,最开始的火爆慢慢会变得平淡,逐渐走向没落,所以需要在这其中加入更具活力的商业元素,所以昙华林的做法是对的,那就是引入更多的美食餐饮文化,中国是一个讲究吃喝的民族,随处可见的纪念品可以不买,但是当地特色的小吃美食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所以要讲究各元素的搭配才能使更替后的小区焕发长久的活力。

在田子坊我们也能随处可见一些反映历史文化的元素,例如石墙上的情景彩绘,巷子尽头的屋檐和围墙,店铺门前的牌坊等。有了这些历史元素的加入,就能给场地加入很多厚重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场所精神,这也是游人来此

玩赏的目的。无论是新建的还是保存的历史,至少代表设计者有心保留,这就是一个设计者的用心之处,也是设计的价值所在。

2.7复旦大学

学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多少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文气息。复旦大学是上海最著名的大学,漫步校园,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弄弄的历史气息和清新的校园环境。

首先进入复旦的大门就感觉很不一样,一般的大学的主校门都是很开敞的,都追求的是大气的外观。但是复旦的大门却显得格外的不起眼,就跟普通的小区入口一样,显得氛围小气和朴素。或许就如同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性格一样,都是比较排外的性格,所以连学校的设计也跟着选择了比较保守的小门的形式。

进入复旦就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和遗址,各种书院雕塑等等,无一不反映着学校悠久的历史。但是毕竟身处繁华的大都市,所以校园的高楼也普遍比较多,和周围的环境显得不那么搭调。

整个校园的环境整洁,虽说是雨后,道路基本上看不到垃圾,沿路没看见随处停放的机动车辆,所以道路比较畅通,自行车也很有秩序的摆放在路边。或许这得益于校园中设置的地下停车库。所以这对我们所有的高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普遍人流车流量较大,特别是上下课的高峰期,校园拥堵成了一个越来

越严重的问题,很多老师往往被堵在了路上,距离上课的教室也就几百米,然而并不能顺利的找到停车位,造成迟到等等的问题,情急之下停在路边还造成更大的拥堵,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也很有必要考虑地下停车和人车分流等设计。

整个复旦的植物配置比较丰富,既有比较传统的乔冠草的三层结合带状景观,也有比较活泼的花境组团,在校园的路口一侧,还设置了一个小的山坡地形,一条水带从山顶曲折的流向路口的水池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类似于古典园林中的堆山叠石的造景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