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师父

如何依止师父
如何依止师父

《如何依止师父》

主讲者:悟演法师

诸位弟子,记住:我们到寺院是烧香拜佛,请勿把佛门的修行和俗家的东西融在一块。到佛门是放下,不要像以前那样带有功利心态来走近佛陀、走进寺院、亲近三宝,这是不可取的。很多人往往就是因为带有种种的功利心,没有正心,容易在佛门上当受骗,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不能说是佛陀不慈悲,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正知、正见、正行。因为我们对佛法的修行、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知。

我们宝林禅寺不单是一座寺院,更多的是一所宗教学校,所以师父我对你们的要求会比较高,就是希望你们大伙不要辜负宝林禅寺列祖列宗的一种期待,回到家庭、回到工作岗位,能够在处处、时时、刻刻都能够做得好好的,建立佛化人生。因为我们宝林禅寺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绝不炒作、绝不化缘,这是宝林禅寺学校的校风。从此树立我们宝林弟子、学生的一种高尚人格,我们要以人格魅力在这世间立足。

这七天佛七共修,天气不好,但是居士们的表现都挺不错,你们回来是跟师父我学习做人、做事、学习佛法的真谛,追求真实快乐的解脱。这才是真实的,宝林禅寺是大家的家,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们都是佛弟子,都要荷担如来家业。希望宝林弟子跟我一样奉行一句话:「在这个世间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坦诚的做人、智慧的处事、用心学佛、善心待人,其实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简单中间还有平淡,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请大家双手合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今日解七,当下一句要做么生:「一切佛经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诸位弟子,第一句解七的经文“一切佛经心要义”的含义是要求我们要有出离心,这句话就代表出离心。《真实名经》所说:「由三乘出离,安住一乘果。」请大家务必要记住这句话。第二句“是诸菩萨所赞道”就是要发菩提心,因为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解脱大道都是伟大的佛陀、诸佛菩萨所赞叹而说,让法音遍流无阻,普利十方有情而得,所以叫菩提心。第三句“有缘求解脱津梁”是要求我们佛弟子要正见。那么,什么叫正见?今日解七由此法句开展出来。

诸位弟子,我们是凡夫众生,在六道轮回之中痛苦流离、颠倒,因此我们要“有缘求解脱津梁”具足正见。轮回的根是无明。要断除无明必须要增长无上的智慧。为了增长这个智慧,就必须具足没有错误、没有瑕疵的正见。记住轮回根是无明,断无明必须要生无上的智慧,为了生此智慧,必须要有无误的正见。诸位弟子,佛法所说:法不孤起,仗境而生。缘起性空,法性原则是中道实相。请问何为中道?

中道:

1、中道是一条通向修习觉悟的捷径,它能让行道者解脱感官享乐和无益苦行的两个极端。

2、中道是佛陀的终极关怀。伟大的佛陀很慈悲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就是这两个字:中道。

3、中道的“中”是无执着的立场,并且必须含摄着“观”。是一种通观全体,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所以佛法不是空无一支、死水一潭,它是生动活泼充满人性的一个教法。

4、《阿含经》所说:中道有两种,一种是“伦理实践的中道”,另一种是“如实智观的中道”。

5、中道的内容包含:八正道、缘起中道、中道与四圣谛。

看上去中道十分简单,只有两个字,其实中道涵盖在佛经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之中。是佛经中之粹要。此“中道”今天一一传授完毕,你们作为一个现代学佛人连中道的真实内容都不明白,你就白学佛了。愿弟子们将此好好的去体悟、学修。

佛法的一切就是让我们融入到佛陀的中道实相去,如果你们不能理解“实相”,你们的修行就很难突破。实相是如如不动的法,是宇宙的真相,即呈现无常、苦、无我的真相。这就是实相,不要把无相和实相叠在一块,很容易混淆,所以你们会很容易进入是而似非、非而似是的境界去评判、去科判、去学习、去修行,那么你就突破不上去了。一定要牢记。

无相,无相就是空。那么,什么是“究竟空”?“究竟空”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无漏道”是实现三学:戒、定、慧。刚才我们说过了,中道包含:八正道、缘起中道、中道与四圣谛。苦、集、灭、道,认识苦、面对苦、接受苦、放下苦。放下苦才能够进入道谛,进入“道谛”就必须要行持“中道”。行持中道方可进入道谛。要想无漏道就要依三学:戒、定、慧。

简单扼要说明入“道谛”如何行持“中道”?入道谛行中道,在“戒”法

里面应该以正语、正业和正命来开展、去行持,走向幸福安稳道路。从“定”法里面来说,应该以正念、正精进、正定来庄严生命、提升生命境界。从“慧”法里面来说,应该以正见、正思惟引使生命达到最高境域。这就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入道谛行持中道。你想把戒做好,就要以正命来开展。你想要自己充满定力,就必须要正念、正精进、正定来庄严自己。正命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要想自己充满无穷的智慧,就必须要从正见、正思惟来下手。要想修行好,当得行中道。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间具体去实施,所以说佛法就是方法,有佛法就有办法。入道谛行中道,从戒、定、慧三无漏学积极下手。

我们都是佛弟子,具足佛弟子必须要皈依。那么我们佛教的皈依是皈依了保平安,还是什么目的?我们大家都要有清晰的认识。我曾经跟你们大伙说过,佛教的皈依是皈依自己的修行,皈依是一种觉悟性、自发性的皈依。释迦牟尼佛真实不虚,我们皈依佛的真实、真如之性;皈依法的纯善性;皈依僧的净美德行,是清净庄严的德行,绝对不是皈依那个人。出家人要皈依自己的道业为准,我们的吃、喝、拉、撒都是十方供养的,我们必须要精进修行来报四重恩。所以我们皈依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域,这才是佛法的真正皈依。往往很多人都是一种行事的皈依,甚至是一种功利性的皈依。我每天晚上都在讲课,当时在场听课的人都有做记录吗?俗话说:“好记忆也比不过一个烂笔头。”更何况我们都是这么愚痴,啥都不懂,不懂得生死之关我们该怎么做,不管是出家众或是居士还不用心学习办道,死到临头都不知道,这是悲哀的。你们居士东跑庙、西跑庙,只喜欢攀缘,什么东西都不学,这里烧香、那里烧香就能够烧出你的荣华富贵?荣华富贵要靠智慧去争取,才是佛法的真谛。诸位弟子要了解师父我的良苦用心,不管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众,我不竟是半条命的人,口口声声、手把手地教导大伙儿,就是要把这个最殊胜的法宝、僧宝传授下去,让大家能够传承佛法慧命,荷担如来家业。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弟子们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诸位弟子,佛法难遇今已遇,明师是我一枯主。究竟我们应该如何依止师父?依止一个师父的条件是什么?你们不得不了解清楚,这个关系到你们修行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你们佛化人生的建造。《经庄严论》所说:「具足坚固与善巧二种功德的上师才是我们可以选择依止的师父。」这个“坚固”是比丘具足清净比丘戒十年以上,沙弥是没有资格收徒弟的。“善巧”是对戒相、持犯和轻重透彻了解,人格高尚、正悟、正能量,对清众、信众特别慈悲的出家师父,这才是我们可以依止的师父。为什么佛门现在这么复杂?有些居士看到一个刚出家没几年的法师的法相庄严,法师发心出家不容易呀,就跟他去拜,这是在损福报,不是在培福报,就是在破规矩。因为太多的破规矩,导致现在佛门不净,都可以收徒弟,大伙儿都是凭感觉,没有标准去跟师父。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可以教出什么?能依止什么?而你们用一些俗谛的方法、方式去跟他相处、交流。在很多层面上来说,你们是把这个师父推到堕落的边缘,让他少有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起贪欲。这是有违我们大乘佛教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受编呢?只可以说是你们不懂,也很迷。因此宝林弟子务必要了解,你们不要随随便便、痴痴傻傻去拜师,师父我讲话很直,要求大家很严格,我都很真实地把这些东西告诉大家,经文上所说的,就是要指出大家现在的迷糊、迷痴、迷信,一定要记住皈依自己的修行,是自发性的一种修行。我们的善心要有智慧,在这社会太多的欺骗,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否则善心成坏事,那多可悲呢!

应该依止何种上师?我以《经庄严论》的经文已经告诉大家了,出家人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佛,一定记住他是一个修行的人。我们要依托僧团去修,皈依了就不能放弃。不要迷信!就像俗谛中的父子,哪怕爸爸是杀人犯,孩子也不会抛弃自己的父亲。师徒是永不放弃、永不割舍的,皈依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是生生世世的东西、是因缘的东西、是今生要“了”的东西。你们常犯的错是今天跟这个师父,明天跟那个师父,这是不可取的。跟师父不能攀比,每个师父的修行都不一样,我们要取之长,避之短,要与自己相应、对机,不是个人崇拜,切记。

《大乘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说出家人的德行、修证上要具足正能量的人才能成为上师。在宗喀巴大师的经典中都有叙述。为什么佛门在改革开放前的出家师父那么修行好?可以说,好多师父都能够博学,现在没有了,因为太好的条件,不学也可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大乘佛教讲布施、讲供养,滋养了很多不如法的东西,忽视了自我修行和修证。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但是作为宝林弟子务必要懂得里面的真实道理。我现在还是学生,依止一个师父就一辈子都不舍。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修行做好、把学术做好、把寺院建设好,就是孝敬师父。君子之交淡如水,黏黏糊糊终有断。为什么有些居士紧紧跟随在师父身边但是不长久呢?是因为他们以俗人之心、以俗人之情,不以法性,所以导致出现这种状况。跟师父的一种相处、跟寺院的一种相处也是一种修行。我们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所以首先就不能背叛自己的师父。师父是你考核过关的人,是你终身的依护,更是一种责任。人来到世间就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拜师父不简单,必定要谨言慎思。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三差别的特点就是:

一、总摄一切显密教。

二、易于修持。因为它很有次第。

三、它是有甚深、广行两大派。

如果你们不懂这三点、不扣紧最精华的东西,不管你们怎读也读不通。

《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四个殊胜是:

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不违背他们任何轨迹。

二、一切圣言都为教授。所以才有这么多有学问的人研究《菩提道次第广论》。

三、易于获得佛的密意。

四、极大恶行自趣消灭。

才导致《菩提道次第广论》延绵这么多年,甚至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一生依教奉行、秉持传授。你们跟我学就一定要懂得这些,你们才能够契入《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中心思想,才能学透它,而不是单纯在文字游戏,在四殊胜和三差别中间来次第如理作意思维。

皈依的两个因素:

一、畏惧三恶道和轮回之苦。

二、坚信三宝能救度我们登上觉悟、涅槃的彼岸。

所以要真正这样正确发心皈依去烧香拜佛才能有感应,否则你们永远都不能够解脱、不能得到智慧解决困难。

(摘自福建连江宝林禅寺住持悟演法师于2013.03.29日解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