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防观在中国的发展创新

国防教育讲课教案

马克思主义国防观在中国的发展创新

王立新

从马恩列斯到毛泽东以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过许多论述。但是从国防观的角度,理解、归纳这些论述,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参考资料。下面我个人的一些认识仅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国防观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概念有两层含义:

一是它具有阶级性,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二是它具有历史性,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个时候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有军队、警察、监狱等维护专政的工具,于是产生了国家;随着世界上剥削制度和阶级的彻底消灭,国家便丧失其作用而自行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有四种: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以上是以前各种教科书关于国家的阐述。我认为这些并不完整,还应该包含一层最基本的含义,那就是国家首先是一个特定地域、特定社会的概念,是地球上的一个具体地方和这里生存、

生活的人民,以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活动构成社会,并得到国际上普遍承认的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国家,它是国际法的主体,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比如说台湾就不是一个国家,因为它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

2、什么是国防?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防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为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捍卫或扩大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一切措施和活动的总和。

国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捍卫国家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根本标志,丧失了主权,什么领土完整、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独立与尊严等,都无从谈起。国家主权包括领土主权、政治主权、经济主权、外交主权、教育主权以及文化主权等。在现代社会中,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保卫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防第一要务。其二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统一,即国家的领土不被侵略、占领和割让;国家的统一不被破坏、阻隔和分裂。其三是保卫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追求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四是保卫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国防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今中外各国的国防,有过四种类型:(1)自卫型。(2)扩张型。奉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往往打着‘‘自卫”的幌子,把“国防”当作对外侵略、征服别国的代名词。(3)联盟型。以结盟的形式联合部分国家进行防卫。(4)中立型。

3、马克思主义国防观的一般含义

我个人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国防观的含义,主要是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其一,它是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是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和国家行为的最激烈形式。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有国必然有防,无防则国家必然灭亡。军事是国防行为的主要内容,而“军事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国家间矛盾的最后手段。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有领土存在,就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有主权存在,就有践踏主权和维护主权的斗争;有经济生活,就有保护发展和争夺资源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国防力量强大,能够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资源不受掠夺的国家,就能获得和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相反,那些不能保卫领土和主权,资源被掠夺的国家,其人民就要遭受凌辱甚至被剥夺生命,这样的国家就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有了足以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国防力量,国家才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其二,重视军队建设,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马克思主义认为,加强国防,军队比什么都重要,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平时期,在采取各种促进和平步骤的同时,也应当努力从事军事准备。积极防御是最有效的防御,社会主义的国防应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和国防政策。

其三,加强军民结合,建立巩固的有组织的后方。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加强军民结合以形成强大的国防力量,提出了“武装

全体人民”的口号。

其四,坚持平不忘战,反对和平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和平时期不能忘记战争危险,坚决反对和平的欺骗宣传。战争是平时政策的继续,和平是战时政策的继续。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依然存在。

其五,国防建设是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国防建设是最能培育、运用和发展新兴科学技术的领域。近代以来,许多科学技术都是最先被军事领域发现和应用,然后才转入经济领域,并迅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国防科学技术向民用工业转移,明显提升了工业技术水平,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当今世界,凡是国防建设涉及到的领域,一般都大大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凡是国防科技发达的国家,不但其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经济及综合国力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二、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与马克思主义国防观的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作出正确判断,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国防观,制定了正确的国防政策和国防战略。

1、建国初期的国家安全环境和毛泽东的国防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是非常严峻的。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承认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

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上敌视、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围攻的全面反华政策,在我国海域外围建立了所谓“第一岛链”围攻态势。不久,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朝鲜战争,战略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后的越南战争以及美军对老挝、柬埔寨的侵略,矛头都指向了中国。毛泽东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领导新中国的27年中,在国防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决策上,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确和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简要说,毛泽东的国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战争观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要不要出兵?这是非常难以决断的一个时代性的重大问题。即使已经过了几十年,对这个问题仍然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最难把握的问题是,台湾还没有解放。但是,我认为毛泽东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没有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狠狠地教训美国大兵,而是让美国把军队开到中朝边境,能有几十年来我们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吗?如果我们不和越南又一次教训美国,尼克松1972年能来访华,中美关系能在那个年代正常化吗?毛泽东的国防观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尊严,只有靠实力和勇气打出来,没有别的任何可能。

二是独立自主建设国防和开展外交的坚定原则。独立自主,就是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障国家安全。事实证明,依赖别

国,就可能受制于人,招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五十年代,毛泽东坚决拒绝了赫鲁晓夫要在旅大建立联合舰队的想法,就是出于这样的深远考虑。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不与任何国家和国际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坚持从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进行国防决策,制定国防战略;坚持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发展武器装备;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对外军事事务。最近有人打了这样的比喻:经济实力是腿,可以使人站起来;国防实力是脊梁骨,可以使人直起腰。毛泽东就是要我们直起腰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是建设一支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毛泽东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为海军、空军都题了词。他始终没有忘记“枪杆子”的重要性。

四是既要搞原子弹,又要搞人民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到60年代,美国在全世界大搞“核讹诈”。在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时候,毛泽东就作出了“我们一定要有原子弹”的指示。实践证明,我国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1968年成功发射导弹,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有一位生活在南非的国民党将军,以往坐公共汽车,有色人种必须坐后排。中国核试验成功当天,售票员说,以后你可以坐前排了,因为你们中国有原子弹了,有核国家是大国。法国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在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陆续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在这同时,毛泽东历来强调“人民战争”,这也是他国防观的一个基本思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横行霸道,不可一世,毛泽东却敢于蔑视它,

做出了“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的底气,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对人民战争力量的坚定信念。

五是“三个世界”的科学论断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决策。毛泽东晚年尽管犯了不少错误,但他对国际战略格局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和他为我们国家制定的战略决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也使作为后人的我们受益匪浅。我始、终认为,毛泽东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是他的思想。苏联之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最大的失误就是丢掉了本来是最为宝贵的列宁和斯大林的思想。

2、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家安全环境和邓小平的国防现

到了1978年,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势均力敌,谁也不敢挑起世界大战,“冷战”的大局面已经形成。这个时候,国内刚刚粉碎了“四人帮”,一切都在拨乱反正。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判断和决策。他的国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的战略判断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科学决策。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国际上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转变战略思想,实行国防战略调整,以顺应时代的潮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争夺未来战争的主动权。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关键时刻,邓

小平及时把握国际关系和时代潮流的新特点、新动向,依据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论断,揭示了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条件下,争取较长时期和平是可能和现实的这个道理,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国防和军队建设有过许多经验教训。虽然也曾试图抓住朝鲜战争后的时机,向现代化、正规化的方向转变,把我军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但由于种种原因,军队内部错误地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斗争,介入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三支两军”,使问题越积越多。到70年代末,已形成了数量庞大(600余万人)、体制不健全、军兵种比例不合理、武器装备落后的局面。

这个时候,邓小平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其实质是:从长期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应急状况,转变到和平时期的总体建设上来,抓好国防和军队的根本性和长远性建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百万大裁军”、实行军衔制、合并大军区、合成集团军等等一系列措施,都陆续实行。从此,理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军队建设与准备工作等各方面的关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是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革

命军队的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后,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建设强大的国防实力。他着重强调以下三点:军队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军队要整顿,改革编制体制;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四是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强调“军队要服从大局”,“军队要忍耐”的思想。(略)

3、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及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国防观的新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这样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保障了世界及中国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反过来,经济发展与合作又大大促进了和平与稳定,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大趋势。但是,随着。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发展,国家安全形势就变得更加严峻,国防任务也更加艰巨。主要体现在:

一是面临着反对分裂,保障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挑战。首先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极大地牵扯着中国内政外交的精力,从根本上牵制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及在国际上的行动自由度,使中国极大地受制于超级大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有可能更加复杂,容易导致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趋于被动。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特别需要有发展的眼光与战略的决心。我们始终不放弃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但决不承诺放弃武力打击“台独”。在这两种战略选择的背后,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坚定不

移地实现国防现代化、提升国防实力。

同一个问题,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解决的途径与方式也必然随之变化。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我们立足于武力解放台湾;80年代和90年代在国际局势缓和直至两极争霸格局解体的条件下,我们谋求以“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就要思考新的对策。从长远来看,地缘相邻,经济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域,会逐步迈向一体化,这是潮流,是趋势。这样看,大陆对台湾具有全方位的优势。首要的是大陆靠自身的发展吸引台湾、遏制“台独”;其次在军备发展上,长期与大陆军事对抗,只会拖垮台湾,而大陆则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完成国防实力提升。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美国的阻挠。美国不仅想通过打“台湾牌”来遏制大陆的发展,必要时甚至想以此为借口一举摧毁这个“战略对手”;“台独”分子则想利用中美矛盾来实施渐进式“台独”;我们也要利用这一时机求得战略利益的最大化,以台湾问题为契机,理直气壮地迅速提升国防实力。

争取和平统一,不等于放弃武力统一的底线。在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过程中,最为有害的就是在战略层面上有“战”的意图,但在实践中却等待观望。必须确立“不占则已,战则必胜”的思想。不论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统一,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否则就没有威慑与对抗超级大国的可靠手段,既不可能武

力解决,更不可能和平统一。

其次是南海问题。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原则是“搁臵争议,共同开发”,并于2002年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但2004年后,某些国家就违反《宣言》,开始单方面行动。最近,菲律宾又动作不断。当前,南海主权争夺已面临事实上的国际化问题。由于中国军力难以控制南海海域,一些国家不仅大肆掠夺南海油气资源,而且美、日、印等出于控制战略要地的企图,已在事实上渗透到东南亚国家,以各种名义频繁出入南海,插手南海争端。

南海地理位臵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资源,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缺乏在南海进行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我们对南海诸岛的实际控制还很不到位。从根本上说,必须以强大的武装力量来维护国家的领海主权,建立一支远洋海军,才能从根本上保卫南海主权。

二是面临着维护周边安全,保障国家和平建设环境的挑战。我国有着漫长的边界,陆上与15个国家为邻,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虽然从地理上说,我国是个陆海国家,但历史上长期只是个大陆国家。近代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如何应对海上强国入侵或武力威胁的问题。最初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然后是日本,继之是美国。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陆上边界逐步趋于稳定,而同海上周边国家的关系,又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

国家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显然是美国。这将是一个长期影响中国生存与发展安全的问题。美国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它很难容忍中国利用这一变局发展起来,并成为其潜在对手。为遏制中国发展,美国加紧调整在东亚与西太平洋的战略布局。同时,美日、美台军事合作得到实质性加强。美国还通过反恐战争确立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目前美国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格鲁吉亚等国家,部署了十几个军事基地,其中在塔吉克斯坦的一个军事基地距中国边境仅400公里。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国防面临的压力。

日本始终是影响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逐渐走向右倾,民族主义活跃起来。伊拉克战争中,日本搭美国战车,实现了二次大战后派兵海外的梦想。日本还积极进军联合国,试图恢复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的地位。近年来,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政要连年参拜靖国神社,发出反华叫嚣,支持“台独”。尤其是2005年通过了“周边事态法”,将中国的台湾、钓鱼岛和南海地区包括在内,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日本民族由于它特殊的文化传承,缺乏对历史的反思能力,整个社会极易滑向右倾。加之美国的背景,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突破了“和平宪法”的限制,极力抓住美国提供的这一机遇,试图复活军国主义,成为美国手中遏制中国的一张牌,也成为东亚和平的隐患,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现实力量。

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中国国防必须直面的因素。无论是一个

有核的半岛,还是一个无核但在美国控制下的半岛,都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为其追求亚洲主宰的对手。(略)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目前处于最稳定、最正常的状态,双方解决了边界问题,降低了由此产生争端的可能。但无论基于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的需求,都需要努力维护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国家的安全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是面临着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交流日益快捷方便,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结成网络,形成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尤其最近以来,“藏独”势力闹得很凶。“9〃11”事件后,美国一方面认为它面临的危险不再是苏联那样的大国威胁,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和突然的危险;一方面又出于自身利益,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采取双重标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50多个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边疆地区,三股势力的合流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充分发挥军事力量的作用,坚决打击并遏制三股势力的蔓延。

四是面临着保护国家战略利益,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挑战。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开放性日益突出。到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石等进口依存度已经高达40%—90%。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就出现了中国的

海权问题、国家安全边界的拓展问题。我国外贸运输的90%依靠海洋,80%的进口石油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使得战略要地、运输通道、战略资源集中地,作为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载体,重要性、挑战性日益突出。美国为维护其海上航线的安全畅通,历来极端重视远程投送能力,锁定了8个全球海上咽喉要道,将其视为“美国的生命线”。目前,由于我海军还比较落后,无法进行远程投送,我国在国际海域航行的商船得不到有效保护,既无法应对海盗和恐怖分子的袭击,更无法抵御别国军事力量的威胁。最近,德国报纸有一篇文章说,中国由于没有远程投送能力,充其量只是个“三流国家”。西方国家几百年前就有了这种能力。如果哪一天有哪个国家,在远洋袭击了中国的商船,中国只能做两种反应:一是抗议,二是无奈地等待。因为你不能一有情况就甩原子弹。中国要想发展,离不开海上贸易,必须保护海上航线的安全。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已经超越了“领土边界安全”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未来系于现代化海军,中国的命运系于现代化海军。

继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之后,胡锦涛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系列复杂情况,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国防观有新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国防观的角度,对胡锦涛的论述进行归纳,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说法,以下归纳,仅供参考:

一是提出了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防战略目

标。胡锦涛最近几年多次讲过关于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观点,最集中的就是十七大报告,第11部分专门列了一个大题讲。主要是两个层次:首先是作出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战略判断;其次是全面提出了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防战略目标。《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是提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积极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根本原则。前面,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利益的拓展做了分析,突出的问题是对外贸易、战略资源运输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国的海权问题。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是安全之路,牺牲安全的发展道路是靠不住、不可能持久的。因此,既要积极维护,又要有效维护。

三是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军队要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方针。这就是胡锦涛提出的“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

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即“三个提供一个发挥”。许志功说这是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主题。”

四是强调了维护祖国统一,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坚定立场。这是我们国家的一贯立场,也是胡锦涛的一贯思想。

五是提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建设领域的体现,也是建设强大的国防的必由之路。从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国防建设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有了相当的重视和提升,尤其与当年邓小平提出“军队要忍耐”那个时期相比。

三、历史文化传统与中国人的国防观

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过了几十年和平的日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发展,呈现一振繁荣、和平的景象。这种日子一长,不少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就淡漠了,很多人不关心国防,有些人甚至贬低军队建设,瞧不起现役军人。我觉得,国人国防观念淡漠的现象如此普遍,该找找根源了。有许多文章分析过原因,但不少是在隔靴搔痒。因为忙于发展经济吗?世界各国都在忙经济,而巡看近代以来,因忽略国防建设遭受灭顶之灾的例子还少吗?科威特不就是因为国防力量弱,才让萨达姆几天时间就给灭了吗?同样,伊拉克不就是因为国防力量比美国差的太远,才让美国打得稀里哗啦,说占领就占领了,把总统也给抓起来吊死了……是因为我们的国力已强大到别人不敢侵略、不需要关注国防了吗?更说不通。美国

就是最好的样板。如今美国之强大,已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人却天天都在叫嚷着他们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年年都在增加着已经非常庞大的军费开支。据新华社报道,2005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已占全世界军费总数的48%,就是将近一半,2008年度达到4590亿美元。近几年,军费开支列前四位的国家依次是美、英、法和日本。我国军费1979—1989年平均每年下降 5.6%,到2003年,只相当于美国的1/20;英国的1/3,日本的1/2;2008年为4177.69亿人民币,约合572.29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的10;45%。英国《泰晤士报》前年曾报道:美国人为了刻骨铭心地牢记“9〃11”事件,用当年倒塌的世贸大厦废墟的钢铁,建造了二艘代表美军最新科技成果的两栖攻击舰,命名为“纽约”号,最近,专门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

让我们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分析一下: 1、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化传统,形成民族性格上的柔弱性、社会形态的封闭性和国防建设的防御性

首先需要谈谈“丛林法则”。我查了最新版本的《辞海》,竟然没有这个词条。上网搜索到这样的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有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欧洲大陆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长期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准则。因为这个准则是由那些来自丛林、以狩猎为生的强悍民族倡导的,后来就有了这个名称。人类古代的四大文明,全都是农业文明。为什么过了千百年后,都相继衰落甚至消亡了呢?而促使他们衰亡

的力量,并不来自比它们先进的文化形态,而是来自于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中华文明又怎么样?秦以前,中国的农业文明大体处在“初级阶段”。秦为什么就能统一六国?其中一条就在于它是“西秦”,再往西,就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羌、狄等少数民族。恰恰是这种看似“落后”的条件,才使得秦可以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西部游牧、狩猎文化兼容并蓄,融为一体。战国之初,秦的经济在七国中并不领先。它最具领先的优势是“胡服骑射”,是国民普遍的尚武精神。秦统一六国靠的首先是武力。汉以后,中原王朝屡屡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并不是因为文化或者经济落后,而是输在武力,尤其输在统治者沉迷声色犬马、国人缺乏忧患意识和尚武精神。不过,这其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庆幸的一段历史——正因为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我们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补充了自身血性的先天不足,从而得以历经几千年风雨的洗礼延续了下来。

这样的逻辑荒谬吗?分析了这些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别,就容易弄明白了。农业文化曾是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先进文化,农耕民族有着许多优良传统,比如勤劳、智慧、节俭、团结、仁义、礼貌等。而它缺点中最致命的,就是封闭和柔弱,缺乏尚武精神。游牧文化、狩猎文化特别是欧洲人最为崇拜的海盗文化,本来是落后于农业文明的,但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开放、勇猛和富于冒险。国与国发生冲突或战争,决定胜负的直接因素,往往不仅看生产方式是否先进,综合国力是否强大;更要看武力,看国人是

否崇勇尚武。这,正是农耕民族以外的游牧、狩猎、海盗等其他落后民族的共同优点。这并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来就不是直线性的,对其规律的认识,也不能直线性或简单化。悖论之中包含着真理,偶然之中蕴含着必。其中的原因,就是老生常谈的“社会存在决定生活意识”。

2、欧荚几千年来奉行“丛林法则”,形成民族性格的冒险性、社会形态的开放性和国防斗争中的侵略性

我们来看看美国。美利坚是个什么国家?它的主体民族是从哪里来的?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才从欧洲移民过来的,建立国家也不过短短二百来年。哥伦布是个什么人物?欧美人歌颂为“伟大的航海家”,其实就是个海盗头子。从文化传统看,美国是典型的海盗文化为根基的国家。它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我认为是靠掠夺抢来的。美国国土最初局限于大西洋沿岸的北美13州。美国独立后短短一个多世纪,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扩张,侵占印第安人的家园与邻国的领土,才确立了当今贯通两洋的50个州的版图。这样的经历使美国的战略文化中,激活了以武力实现国家利益的成分。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是胜利者,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战略文化中的尚武成分和实现国家利益时的武力逻辑。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只剩美国一霸,刺激了美国的“世界领导者”欲望。近十多年来,美国把确保“世界领导者”地位,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任务之首。这种“领导欲”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战略,他的国防战略更具有扩张性。美国的强盛靠什么?就

是海盗文化的开放性、冒险性、扩张性,与现代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现在有些人们把美国文明描述得完美无缺,其实翻翻世界历史就会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野蛮、最不讲理的国家。可人家就是强大了,你能把它怎么地?从古到今,国与国之间发生冲突乃至战争,根本就没多少道理可讲,谁强大、谁厉害,谁就说了算,“丛林法则”依然是当今世界的普遍法则和绝对真理。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事情有多么复杂,更不必把一些本质上简单的事情描述得玄而又玄。强大才是硬道理,从古到今都一样。

3、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对日本近代以来两次崛起的激励作用

清朝中期以前的日本发展水平还很低,可明治维新后短短几十年,就强大到叫你泱泱“大清王朝”战败受辱、割地赔款。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虽然战败,但它从放下武器那天起就卧薪尝胆,60年如一日前赴后继,如今又翻起身来,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已经完成了国家发展奠基性的经济崛起,凭借雄厚的技术和工业实力,重新武装本来轻而易举。但由于不光彩的历史记录,它还需要一些冠冕堂皇的托词。以前的借口主要是苏联,之后是朝鲜,再后来就转向了中国。现在,日本发现了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顾此失彼的战略短处,认为军事大跃进的时机到来了。看看日本的汽车、船舶制造业,就知道日本的军工制造能力;看看日本的超级计算机和电器产品,就知道日本的信息技术和进行信息化战争的能力;看看遍布日本的核电站和足够造几千枚核弹的钚,就知道日本的核能力;看看日本的侦察卫星和排水量1.35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