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论文

杜威论文
杜威论文

杜威教师观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指导老师:洪明07教育学陈春梅学号:112012007006

【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对教师也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是领导者、园丁、研究人员、开发者,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教师具有关于知识、学生和社会的三大责任。杜威关于教师的思想对现今教师专业化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教师观专业化成长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师观以及反思进步主义的教师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教师的见解。在他看来,教师是领导者、园丁、研究人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培养者。他反对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他也反对教师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而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他的教师观对现今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作为专业人员,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师专业化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阶段的目标和标志。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我们可以从杜威的教师观获得启示。

(二)研究的意义

1.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指导实践

对于杜威教师观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有人认为杜威反对的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生吞活剥式的教学,提出了“儿童中心说”。因而认为杜威忽视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实际上,杜威很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其关于教师思想的进一步解读,有利于在实践中指导教师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及教材的观点,而应对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和方向。就像杜威提到的,教师应当成为反思型教师,能够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思,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与此同时,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师应是一个对知识、学生和社会负有责任感的人。教师自身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与技巧,还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合适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个性又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2.避免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误区与自我的迷失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专业发展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不高,其专业化受到质疑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存在的误区以及在此进程中的教师自我的迷失○[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专业化的泛化和窄化以及过分强调教师是研究者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课改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改变让一些教师无所适从,开始对“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自己是否是一名好教师”产生质疑,自我效能感降低。杜威关于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论述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对教师的认识,对教师专业化进程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不仅仅是研究人员,而且还是学生成长的领导者、园丁、学生思维培养的组织者、开发者等等。教师只有能够不断地变化角色,有时是同时扮演多重

角色,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对个体以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素质!

3.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意识的树立,构建学习型社会

杜威认为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任教科目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积累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的能力,从书本上、从实践中,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不断地获得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过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变化,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杜威教师观的浅析,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进一步强调树立教师终身学习意识的重要性,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三、杜威的教师观: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向儿童灌输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儿童处于“静听”的学习状态,教师教什么,儿童学什么。而进步主义教育过于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发挥,认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干预会束缚儿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此,杜威进行了批判,并基于他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教师观。在他看来,教师和儿童在教学中是合作、平等的关系,而非对立的。他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建构教师的角色,赋予了教师形象以全新的内涵和价值。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执行者,而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这样,教师总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2教师在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

1.教师是领导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培养学生,改造社会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试就政治家而言,其教授者皆系成人,品性习惯,早已养成,不易改变。教育家之于儿童则不然,盖儿童之品性习惯,尚无固定,导善则善,导恶则恶。启导之责,全在教师,其责任岂不大哉?”○3

他对此打了个比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就好比海上航行的船,需要有个确定的方向指引前行,而不至于迷失,最终才能到达目的地。又好比去远方旅行,只有确定了一定的目的,选择游玩的地点后需要有导游的相关引导。他会告诉你哪处的风景最美,哪条路径可以最快地到达,以让你能够饱览最壮丽的景观。否则,你就可能在路途上迷失而错失了美丽的风景,最终扫兴而归。如果学生没有了教师的指导,任其胡思乱想、胡作非为,那么很难想象学生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杜威主张培养学生的反省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而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要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地引导学生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民主主义社会公民。

2.教师是园丁,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

植物需要在园丁的照料下才能茁壮成长,尽管种植的种子可以自己发芽,但它要成长就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空气、肥料。儿童就像是播下的种子,他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他对于自发起作用的环境缺乏应有的选择。因而,环境的筛选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杜威看来,教师要提供好的环境,刺激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经验进行选择。他提出了经验的“连续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并要求教师按照这两个原则改造学生经验,促进学生成长。“教育者的主要责任,不仅要了解周围条件形成实际经验的一般原理,而

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那些周围事物有利于引导经验的生长。最主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吸取一切有助于他们形成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4另外,经验的选择还要遵循儿童的本能和兴趣。

在课程内容方面,杜威主张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转化为原来的直接经验,即实现直接经验化。换句话说,教师的任务就在于选取适合社会和儿童发展需要的那些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要对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连续性生长,把它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

3.教师是研究人员,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

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与此同时他也应是一名研究人员。不管教师是否有丰富的经验,都要继续研究教学,要有心理学、教育史、教育行政等科学的知识。不断地扩充和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并用它来指导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来。”教师要研究教学,其切入点是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教学应交给学生什么,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教材的心理学化”。

学生有其固有的发展本能和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展其固有的本能,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了解儿童具有的四种本能,即语言与社会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与这四种本能的发展相关的情境,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材料,以促进儿童在这些方面潜能的发展。与此相应地,儿童有四个方面的兴趣,即谈话或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索或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东西或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5只有发展儿童的本能并激发其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积极、全面的发展。

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强调儿童的本能和兴趣,不能脱离社会因素,否则就会只剩下抽象的东西。教育的过程包含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必须从心理学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另一方面,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应使儿童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又能应用他在学校学习的东西。

4.教师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发者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中“静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做中学”的主张,即在思维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做中学”进行。他认为,在“做中学”时,必须排除由于外部强制或命令的行动。杜威建议取消讲授,采用以答疑和活动作业为主。儿童“做”的内容是教师经过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儿童“做”的过程是在教师悉心指导下进行的。他认为,在这个共同参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个学习者,“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做中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反省思维,即“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6对反省思维的培养,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并指出了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杜威看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经验情景,为学生创设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其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教师要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引发儿童学习的意向、求知的热情,主动发现他感兴趣的问题;再者,占有知识资料,教师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料,让学生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而且,要求教师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教材;第四,教师要鼓励儿童展开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胆推论、猜想、提出假设性的答案;第五,教师指导儿童在实践中检验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应成为反思型教师,有机地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二)教师的三大责任

1.对知识的责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要指导学生,自身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培养一种兴趣,他要能够对学问有极大的热忱,有不断继续研究的精神。这种兴趣可以感染到学

生,如果教师对知识抱着一种执着、认真的态度,那么相信学生从教师的身上也可以学到对学问孜孜以求的态度。不可否认,对学生的恐吓和惩罚可以引起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儿童发自内心产生的,缺乏应有的生气。因而,在杜威看来,这种兴趣要在教材本身上发生。只有从教材与儿童的经验、需要的关系出发,才能有一种自然的趣味发生。教材的选择要能够与儿童的经验相符合,又要能够纳入儿童的经验水平之中。既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又要能够引导儿童在思维的情境中积极思考。

2.对学生的责任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不同,因而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要有同情之心,这是浅在层面的要求。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养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独立的人格,要引导学生自动的发展,而不是强迫学生做他不想做的事。对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要,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与支持。另外,对教师深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要具有博爱之心,他要能够平等、公平地关爱、对待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发展的潜能,克服不足,发扬优点。

3.对社会的责任

杜威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学生,归宿是社会。学校要有一个社会目标,要培养适应民主主义社会要求的学生。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所学的东西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那么它们就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在《杜威与教学艺术》一文中,作者指出“教师要有美好的民主主义社会理想和对理智方法的坚定信念,教育就是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学校和教师就是要为争取理智自由和建设他那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而奋斗。”杜威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他看来,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工具,今日的学校,就是他日的社会。在他看来,把儿童看成社会的一个成员,就必须让学校的任何事情都能使儿童理智地认识他所接触的一切社会关系,并能够参与到这些社会关系的维护中去。学生的能力、观念和情感的发展要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文化的发展,考虑人民民主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经历了从非专门化、专门化到专业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相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教师只有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够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个体专业化,这是针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的。我国学者冯文全把它定义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不断地习得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的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教师入职前的培训,也包括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对教师进行三方面的训练:首先,专业知识的不断累积、重组和更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学科的知识,还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其次,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更要懂得如何教。他要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专业情意的养成。只有教师真正从内心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他才能更加投入地奉献到教学的事业中去。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才会用心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需要,仔细地探索教法、学法,不断地研究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

另一方面是教师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这是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而言的。比如国家对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的设立和管理以及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五、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启示

教师专业化已经有300年的历史,我国在1993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肯定了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重建职业的自我意识,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和专业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教师职业的性质,提升教师职业的地位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了他关于专业发展学校的设计原则,在《明日之教育学院》中明确提出了重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在杜威看来,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年轻教师的学习需要以及教师整个专业生活过程中的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提出了创立专业发展学校。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威认为教师专业的发展应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之上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来适应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作为一个主体的人,他的需要应得到满足和尊重。杜威的这些观点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从教育方式上看,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应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而不单单是通过外在的培训来使教师获得发展。过分强调的外在培训在某种程度上会忽视教师的内在需求,不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不可否认,可以通过外在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校本培训○7就是一种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校本培训不应过于统一,而应分三个层次——新教师、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的进行,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为核心。除此之外,正如杜威指出的,教育是一项共同的事业。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社会的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个人潜心学习已无法适应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书本、专家传授来获得知识,还应该向校外的专家、同事学习更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各界的沟通与协作,促进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些途径促进教师发展,可以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外因通过内心起作用,外在培训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有关。要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从外在培训入手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自我反思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杜威从他的反思性教育观出发,首次提出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要求教师应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作为对象,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行为,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8教师的自我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预测性;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效果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更多丰富的经验。反思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二)从教育目的上看,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一种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

教师不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自主发展的个体。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味地顺从外在的要求,而更是需要基于教师个性的发展,以“教师为本”。库姆斯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专业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在他看来:一个好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最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更倾向于积极看待自己,具有自我满足感、信赖感和价值感。○9只有激发和强化教师的发展意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杜威看来,教育发展学生固有的本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的工作应具有创造性,教师也应是有个性的个体,只有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然而,目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许多外在的培训都忽视了教师发展的个体性、内在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教师的人性关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愿望和目标,也不符合教师内在

潜能、兴趣、爱好的发挥,而只是外界对教师施加的一种标准,这样的发展不是教师真正的发展。外在的培训只有基于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其主动性,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了,教育质量也才能得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只有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才能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使教师获得更多的专业自主权。

(三)从教育制度上看,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应一体化,教师应成为共同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目前,教师培养呈现出职前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状态,高师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职前培训,重视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教育机构培训则将重点放在了职后教学技能的掌握上。这样一来,职前的培训缺少实践,而职后的培训又缺乏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得在实际中理论与实践想脱离,无法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化、一体化、终身化原则的要求。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培训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于师范大学较少,使得教学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极大地阻碍。

因此,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应实现一体化,教师应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地完善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的完善可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掌握,而另一方面,教学技能的提高,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修订和完善,又可以促进经验的升华,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克服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美国学校既要和美国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又要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应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素质,保障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成为共同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不断地累积、更新知识体系,成为学生学习的“活的源泉”。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只有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注释】:

○1所谓的“自我迷失”是指教师对自身当前的所作所为难以估价,很难树立起清晰的“自我形像”,对“我是一名什么样教师”的问题难以回答;对“任务感知”觉得“动辄得咎”,对于自己工作的目标评价———“究竟什么才是一名好教师”,好像不管如何做都有问题;教师不清楚自己处于何种出发点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究竟要向何处去,其自尊程度、工作动机严重下降,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模糊不清,甚至会觉得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一二十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好像全部变成了拖累,现有的效能感一下子有相当大的失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究竟是否适合教学,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2○5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A].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15页、第45-47页

○3《平民主义之教育》1919年5月3日杜威在江苏省教育会的讲演,蒋梦麟口译,朱公振记,原载《杜威在华演讲集》,新学社1919年版。第204页(来自杜威教育文集)

○4杜威.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第256页(来自杜威教育名篇)

○6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阕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11页

○7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

○8饶从满,杨秀玉著.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5页

○9转自唐光玉著.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美】Douglas J.Simpso.n,【加】Michael J.B.Jackson著【美】Judy C.Aycock 耿益群译.杜威与教学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0

[4]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仁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6]唐光玉著.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

[7]饶从满,杨秀玉著.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8]余文森,连榕,洪明总主编.教师专业发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

[9]李本友1,阮守华,于泽元著.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迷失与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10]刘彦著.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误区及理性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九卷第三期

[11]于洪波,王金娥著.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

[12]王福臣著.大教育观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淄博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

题目和文句做了些小调整。你自己再反复看三篇,看看有没有逻辑、文字和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有的话,就纠正过来,然后就可以直接提交了。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杜威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 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理论的异同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4班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廖茂 学号:20101241051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异同 摘要:众所周知,陶行知曾求学于杜威,受后者思想的影响甚深,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提出得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这些绝非杜威思想的简单翻版,而有其符合国情民性的一面。这是他们两者在认识教育本质上的差异。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着独自对教育的思想。两位在教育这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至今影响着教育事业。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思想影响 引言 在赞叹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方面推行杜威理论的时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行知与杜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一起来的。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友谊,且教育理论方面亦存在联系与区别。 约翰?杜威,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旗帜型人物。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如此不可思议的两个人却在教育这块领域上,有了交叉,彼此对教育的认识,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二者在教育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l914年,如果陶行知不到美国的lllinois大学学习政治学,他与杜威可能永远也不会相识。陶行知获得学土学位以后,他就转到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在杜威、孟禄、克伯屈门下学习研究生课程,直至1917年回国。而后,陶行知和杜威都有着联系,在杜威、孟禄和克伯屈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下,他认识到美国是一个先进的民主国家,对帮助中国发展自身的民主体制是有所帮助的。基于种种认识,陶行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独到的看法,因此提出了一些似同非同于杜威的观点。 陶行知是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把杜威的理论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人。因此,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他的最显著的成就就是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转换和实践,即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工具,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及进步主义的,儿童中心的,实验主义的教育学。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意思是指,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现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他认为通过学校进行的正式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形式,如果学校教育能够使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将复杂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成就传递下去,以克服正式教育与社会隔离带来的弊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即教育原本是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

怎样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

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试评杜威教育思想中其主要观点。 (1)杜威关于经验的论述,在教育哲学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西方教育哲学源于古希腊,一开始便存在着理性与经验的争论。德谟克里特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的著作没有被保存下来,人们只能从其著作的残篇和其他人著作中的转引来窥见其一二。德谟克里特看重感觉经验,他认为真理与显示于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都显现、并且每一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的。唯心主义者则看重理性,苏格拉底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教育的使命是“认识自己”,而不须凭靠经验。柏拉图承认有理性,它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承认有经验,它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理性是纯全的,经验则是虚幻的。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摆脱现象世界中假、恶、丑的经验,借回忆使人复归于理念世界的理性。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认为崇尚理性是自由人的价值所在,而经验则是人们谋求理性的障碍。早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霸居一统,在经院哲学内部,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也以理性论占居上风而告终。文艺复兴时代,经验论又复抬头。夸美纽斯处于中世与近代之交,在他的教育哲学中已明显出现经验论的倾向。培根则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的口号。培根之后,洛克提出“白板说”,批判先天观念,提倡感觉论。洛克的教育哲学中埋伏着唯心主义的内部经验论,而与唯物主义的外部经验论并存于统一的哲学体系之中。洛克的后继者各取所需;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者狄德罗继承了洛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而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却利用洛克的唯心主义。 (2)杜威的基本倾向是用“经验”这个概念包揽一切,主体和客体、人和环境、精神和物质、知和行等,统统被收入经验的范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名为“经验”。主要的教育观点是: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在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与赫尔巴特的思想针锋相对。带有狭隘的色彩经验主义。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比起旧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者来要高明一些,因为杜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杜威强调人不是消极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变环境,从而取得经验和经验的不断改造,这是其比机械唯物主义高明之处。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杜威教育目的观

关于杜威教育目的观 ——无目的乎?有目的乎? 关于杜威,有太多可讲。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界有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将杜威看作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认为其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教育教学中心的“新”三中心思想,打破了打破了赫尔巴特所确立的教师、教材和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的“旧”三中心思想,视其教育思想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分水岭。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展开。我国教育界对杜威其人其书给予极高的评价。但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予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存在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杜威是个教育无目的论者,也有人认为杜威的教育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种说法各执一端,无所平衡。现采撷两方之论,一一过招。孰是孰非,各位各取所需即可。以下是集教经管22位同学的集体聪明才智的以及发挥本人的苦干巧干的成果。 一、杜威教育目的观的历史渊源 1、哲学渊源 西方哲学史上,古典工具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典工具主义是一种“目的—手段”型的思维方式,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某种终极目的的手段。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重视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轻视事物发展的结果。并且从自然哲学领域发展到认知哲学。旧哲学思维方式逐渐向新哲学思想转变。利用这种哲学观思考教育问题时,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教育更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因而,其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教育过程。 2、民主思想与教育目的 充分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还必须结合杜威的社会思想。杜威“所关心的是民主主义社会及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实现民主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民主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社会生活方式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一种道德标准,促进个人的发展。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他的民主主义理想,虽然“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教育目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之上;教育目的应该有助于学生的 相互合作;教育目的应该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在“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 到教育过程以外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二、初识杜威教育目的真风采 1、精彩片断:教育的应用(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也是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供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所谓目的,就是对行使一种职责——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任何目的,只要能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这个自己的常识(如果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或是迫于权势而接受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约翰·杜威( )(年—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或被称为是“教师的教师”。 生平 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著美国以外的地区。 年月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约翰杜威因患肺炎病故,终年岁。 杜威的教育哲学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 「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著放的鹄的。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 .须建基於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 .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 .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 事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 基於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裏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著书本,使儿童常常听著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生长( )」:「生长的第一条件,是未长成的状态……『未』字却有一种积极的意思,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2. 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从“人性论”观点出发。并接受了实证主义者的“庸

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使社会进步,只需要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杜文这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改良主义。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3 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可见,杜威所强调的“做”基本上是指基于生物本能需求的一种“活动”,与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心理学也叫“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杜威认为心理的研究对象在于研究意识的机能或功用,而反对仅仅研究意识的内容。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学家应关心的是整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综合组研 讨资料 约翰·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生平与经历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 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 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学业。当时的维蒙特大学规模很小,那年跟杜威一起毕业的学生仅仅十八人。 凡是在维蒙特大学就读的学生,都得研修古典语文。他们都要学习希腊文,而且每个学生都要跟维大的每一位教授学习,因为除了工科的教授之外,当时全校只有八位教授。杜威在大学的前两年修读希腊文及拉丁文,西洋古代史,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第三年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动物学,进化理论;他尤其从当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 1825-1895)的生理学教本中,获得不少的启示,特别是关于进化的理论、生物与环境的理论,在在都使他有不少心智上的激动。在大学课程的第四年,他才更为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当时担任讲课的以哲学传授为主的泰锐(H.A.P. Torrey)教授,对杜威初期哲学思想的探究颇有帮助。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并继续研读哲学史,这时他认识了哈锐士教授(W.T. Harris)。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摘要: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教育主张,一直是整个20世纪教育革新的思想源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理论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正确认识杜威的理论思想。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从做中学 一、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各个领域。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一般认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长达8 年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它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这一教育思想曾经遭到其他学者的猛烈抨击, 但是,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是空前的。正如美国学者罗思( R.J.Roth ) 所说:“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像,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过杜威。”① 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杜威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杜威建立了一个十分庞杂、影响广泛、又颇有争议的教育思想体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简介 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无目的”等观点。(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②、“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 也包括社会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他认为,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 而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 教育的启示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对中国社会影响大的美国人——杜威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美国人——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952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之父”?又被誉为“美国十大伟人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之一”?或被称为是“教师的教师”。 生平 杜威出生於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著美国以外的地区。 1952年6月1日,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约翰-杜威因患肺炎病故,终年92岁。 杜威的教育哲学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 「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著放的鹄的。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 1.须建基於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 2.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 3.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 事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 基於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traditional)灌输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知道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以往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三个问题。杜威认为“是什么”属于科学的范畴,“为什么”和“有何用”应该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因此,实用主义否定客观的规律性,只相信人的经验。有用的便是真理,没用的便是谬误。强调事物的多面性而非共同性,强调事物的多变性而非永恒性,强调事物的价值形态而非实体形态,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人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此,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其教育哲学便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是贯穿杜威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主张“教育即生活”,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认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第三,“传统教育”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他强调教育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学校教育要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观点。但是,他把教育等同于生活,把学校等同于社会,则否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殊职能。因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动,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二)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杜威论述观点的论点

杜威论述观点的论点 学前教育2班马帅 44号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十分清楚地写道:“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等。……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他又指出:“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通过“从做中学”,儿童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富有成效的和创造性的运用,才能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也许在成人的心目中,儿童经常不停地活动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杜威强调指出:当成人对于“儿童不停的活动而感到不耐烦时,就力图使他安静下来,他们不仅干扰了儿童的快乐和健康,而且把他寻求真正知识的主要途径切断了。”他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而且,随着儿童的长大和他对控制身体和环境的能力的增加,他将接触到他周围的生活中更为复杂的和理论的方面。 第二、“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 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他强调说:“现代心理学已经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固有的本能是他学习的工具。一切本能都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抑制躯体活动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碍了自然的学习方法。”进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事实应用到教育中去,运用了学生的自然活动,也就是运用了自然发展的种种方法,作为培养判断力和正确思维能力的手段。这就是说,学生是从做中学的。”在杜威看来,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要的动力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在儿童本能的发展上,不仅主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而且,儿童本能的力量,即实现自己的冲动的要求是压制不住的。特别应该指出,“从做中学”完全与儿童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特征相适应。杜威曾列举这样的例子:用木块从事建筑活动的儿童,希望使他的木块越堆越高而不要倒塌,但是当积木倒塌时,他会愿意再从头开始,表现出一种要做事的强烈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