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什么是生本课堂?什么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生本课堂的理念用什么样的载体付诸实施?采用什么样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最有效?实施生本课堂应该注意哪些方法和策略?……这些都是困惑进行生本课堂课题实验研究老师们的一些具体、实际和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全县开展生本课堂实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生本课堂实验研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专业、很深奥、很棘手的问题。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没得具体的规则,没得成型的套路,没得可供沿用的操作策略,需要我们进行探究实践。为了使研究不走弯路,寻找突破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根据教育局的几次生本教育实践研究推进会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具体实际,我们选取“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具体研究小学数学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考评课三种基本课型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的三个阶段中各环节如何能够恰当体现生本理念,以达到全面推进生本课堂深入实施的目的。

我们在前几年进行的研训活动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并且付诸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推动了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但是,现在和教育局提出的生本课堂的“三段式”(前置学习——交流释疑——巩固提升)要求相比,有许多要调整的地方,具体的说,如要植入小组合作学习;要进一步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地位关系;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组织学生学习等。结合生本课堂的基本要求,针对我县小学数学的具体情况,借鉴近几年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保康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新授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和操作要点”,供实验研究教师参考和讨论。

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1、什么样的课堂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是生本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生本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认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他还提出了具体课程观、方法论、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德育观。这些,对我们理解生本课堂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生本课堂,现在还没得定性的结论,具体到什么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就更是众说纷纭了。但大家都形成了一些共识,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综合各家观点,我认为,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生本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注重“以学定教”,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感受学习成功的愉悦;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开发和利用素材、案例和生成性资源,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善待、宽容、欣赏学生,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师生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获得身心全面发展。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本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生本课堂环境,生本课堂的主体定位,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等。

2、什么是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生本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目标和内容,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和一般教学模式一样,也具有以下特征:

①简约明确

教学模式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方式,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既能使那些纷繁杂乱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又能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框架,易于理解,便于掌握,方便交流,运用简便,适于传播。

目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主要有:

1)条文型。通过非概念化的语言“跳跃式”表达,相对全面,便于操作。如:我们提倡小学数学新授课可以采用的一般性的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点拨;巩固反馈,拓展提升”。这就是一个条文式的教学模式。

2)框图型。这类模式仅暗示大意,通常只将变量的逻辑关系勾画出来。如“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的认识”教学时,我们提倡应用如下教学模式:

3)公式型。这类模式主要采用教学公式或类似形式表达。如,教育局提出的“1+5”生本教育研究框架,歇马小学的“426自主学习”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等,就是一种公式型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就明确指向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②操作性强

教学模式都有一套操作程序,便于把握和运用。它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一方面,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来揭示教学的规律,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比较接近教学实际而易被人们理解和操作,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产生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辩,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它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教学模式的操作性特点,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得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被教师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歇马镇的“三自一领”生本教育实验的生本课堂模式就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指导思想,主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其理论的精微,或不能严格按要求操作,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是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的。

④有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后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针对某一类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小学数学就课型来看,一般以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考评课为主;就教学课程内容来看,就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大的方面,如果再细分,同类的如在图形与几何中就可以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四个方面。每一类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但是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如同样是教学一节相同内容的新授课,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时代和追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在,教学模式就从理念上、结构上、方法策略上等方面是大相径庭的。

⑤灵活性强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指导思想、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进程、特定的适用范围。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作为并非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能不断充实与提高,进行恰当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否则它就会被逐渐淘汰。

3、生本课堂一般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生本课堂的教学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根据生本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处理、安排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三者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三者相互作用的具体实施过程。这些生本教育的教

学理论、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不同观点与处理、安排,以及所具有的时态序列,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下列五个要素。

1、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生本教育的思想,从古代开始,大教育家们都是有超凡见地的,如孔子、孟子、荀子、韩愈等对如何以生为本都有十分重要的论述,至今经用不衰,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世界上,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的教学理论,对生本理念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国内,郭思乐提出的生本教育,认为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使儿童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有其明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强调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2、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即预计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和变化,具体的说就是达到“3E”:提高学生的情商指数,使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学习,取得卓越、杰出的数学成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合格的学生。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人们设计教学模式时处理结构、安排操作程序、选择策略方法的依据,对其它因素起具体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3、教学内容。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以对教师、学生、教学手段进行三位一体的处理方式为基础,完成“3E”教学目标,但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的编排处理与呈现方式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学习的基本规律。

4、师生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分别或共同从事一定的活动,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承担一定任务,相互之间发生一定关系和作用。师生活动的方式、任务、地位、关系、相互作用的不同组合,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因素。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的大脑、感官、四肢协同活动,怎样处理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生本

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的意识和恰当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地位、作用和关系方面,可分为三种样式:①以教师讲授为主;②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③以学生自学、自己活动为主,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辅导。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地位、作用和关系上,关注点至少在三个方面: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③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操作程序。生本课堂完成教学目标有其一般的步骤和过程,有其独特的操作程序,实质在于处理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在时间顺序上的实施。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必须明确。

以新授课为例,生本课堂的操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前置学习阶段,教师先确立学习目标,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完成前置学习任务。交流释疑阶段,教师首先组织、指导学生在已经就绪的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明确哪些已经理解与掌握,哪些还要进一步讨论,哪些是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交流展示的要点,提炼问题准备提交全班讨论;接着组织引导全班交流展示,根据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情况,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带动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解决疑难问题,形成共识性观点,建构基本数学模型。在巩固提升阶段,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活动经验,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系统性认识;接着教师布置(或通过学生推荐)的有结构的、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的训练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然后,根据训练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作业处理方式,或小组内交换批改,或小组间交换批改,或全班成员间交换批改,或教师全批全改等等,反馈学习情况;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思与评价;最后,布置下一次前置性学习任务。

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操作程序等五个因素互相联系,构成完整的教学模式。

4、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县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研究的核心目标:构建生本课堂,打造3E学生。力争用3-5年的研究,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通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情商指数,使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学习,取得卓越、杰出的数学成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合格学生。

情商(EQ):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促进学生养成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励能力、通情达理的能力、和谐相处的能力、自省能力。

快乐(Enjoy):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经历体验中,愉悦快乐的学

习,理解数学、获得数学、享受数学,积极主动的实现学习目标;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意志,产生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自由、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形成有独立意志、强烈兴趣、执著追求目标等优秀品质。

卓越(Excellent):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

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主动、积极、坚韧、扎实,把必须要学习的任务完成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成绩。“一流的成绩”就是要全面发展,即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来越多;对数学思想的感悟越来越深,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人格不断健全。新课标的要求更为具体:达成数学课程“四维”目标,具备基本的“四基”数学素养,具备基本的“四能”数学能力,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

二、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新授课一般教学模式与操作要点。

总结提炼、实践应用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策略、操作程序定型,形成基本的范式,促进生本课堂实验全面推开。总结前几年研训活动的成果,结合教育局“三段式”自主学习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我县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新授课一般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

1、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新授课一般教学模式的基本形态。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新授课的一般教学模式,是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对教育局的“三段九环”教学模式的组合与调整。这里,我们用框图型表示其基本形态:

这个教学模式是一个“一般”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新授课来说,仍然是一个普适性的东西,只是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并且每一环节的词条还有许多

词面外的内涵,在使用时,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调整,不要生搬硬套,不要只看词面机械理解。

2、新授课一般教学模式各阶段、各环节的特点与操作要点。

㈠前置学习

前置学习阶段包含两个基本环节:情境导入,自主探究。

①前置学习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前置学习可以分两个层面。浅层面的前置学习是让学生在进入新课前,通过资料收集、阅读教材、社会实践、生活体验、问题思考等,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有所思考,可以避免上课时面对学习内容感到陌生。对教师来说,不仅明确做什么,而且更希望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品质。对学生来说,当他认真完成了自己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得到周围的人认同和赞赏的时候,他的自豪感、成功感、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更加积极的去投入学习。这种动机是学生内生出来的,是无需别人提醒的。

深层面的前置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不仅包括学生所进行的上述内容,还包括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独立的自主探究学习。它是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前必要且必须的学习阶段,是能否有效开展小组讨论交流的前提。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因。从教育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就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获得发展的具体表现来看,知识是否取得取决于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讲授而了解的知识要理解地深刻有效,更不能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实践;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同样需要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思想,积累经验。

②前置学习的目标

前置学习从提升学习品质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有思维的学,让学生有健康的心态并获得快乐学习的能力。通过低层层面的前置学习,让学生以了解的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感受与预学,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熟悉,有所知晓,有所研究,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充满信心和动力。通过高层面的前

置学习,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疑问,它是以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实践体验,表达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为分享、沟通和理解多种思维打基础,为实现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整合的互动做准备,既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形成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达到会学、会想的效果。

③前置学习的任务

前置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包含浅层面前置学习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两个方面。浅层面前置学习的任务一般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我能做到或学会什么?如,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思考问题、收集或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解决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提炼出一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等;第二部分,我还能知道(查阅或感悟)到什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的任务是明确将要自主探究的任务、目标、要求和基本方法。这两个方面可以在时序上做调整。第二环节就是深层面的前置学习,也叫主动探究,或者独立学习。是学生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得到某个结论或者验证某个结论,对所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及验证等数学活动,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和归纳的思维过程。

④前置学习的组织

本阶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可以按照前置学习的两个环节来组织。本阶段大约用时5-10分钟。

浅层面前置学习可以分别安排在上一节课后(简称课外)、本节课前、本节课中三个时段进行。

通常情况下,单元内容学习,即针对某一单元或某一部分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在课外不太规范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之间的丰富联系,并尝试应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例如,三年级学生认识周长,可以安排上一节课后进行测量的实践活动,如,量课本封面4条边的长,量一张桌子桌面周边的长,量自己的腰围,量一个罐头或茶叶盒的底的一周的长。通过动手测量以及测量过程和方法的交流,让学生对周长以及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所了解,有所知晓。

对于课时内容学习,可以在新课前创设合适的情境,揭示前置学习内容,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可以在本课前让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研究:①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周长24厘米的长方形(每个小格的边长为1厘

米)。②画长方形,我是这样想的……③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几个长方形,填写下表(填写出长、宽与正方形的个数)。④我的发现……⑤我的疑问……

⑤前置学习各环节操作要求:

第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促进学生各项前置学习任务的主动完成。小学数学一般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生动有趣,有可探究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相对新奇,具有寓理性。

第二,前置学习任务必须明确,导向性一定要强,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讨论确定的。一般用口述、板书、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告知学生。

第三,小学数学的前置学习任务量要适当,以2-3个为宜,不能过多,时间是前置性学习时间和课外作业时间总和,不超过原来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不提倡用书面练习题的形式出现,不提倡用导学案,尽量减少学生书写的量。

第四,新课前的自主探究任务要适当,要求要明确,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时间与空间。探究任务要有坡度,不能太难,超过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范围,达不到教学目的;也不能过于简单,缺乏自主探究的意义。在自主探究前,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使学生独立地进行有序有效的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要和自主探究任务的难度匹配,要保证80%以上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少干预,少暗示,少打扰。

㈡交流释疑

本阶段包含两个基本环节: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①交流释疑的意义

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都生产知识、思想、方法。在前置学习的独立研究之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主体学习任务,通过开放式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自发言,并接受同伴的意见,通过交流、讨论等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可以分享、沟通和理解多种思维,实现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整合的互动,可以为学生学好和好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生本课堂中,教师把握好了学习的内容、难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学的生成状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组织相关活动,为学生释疑,或组织学生讨论释疑,一是可以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促进思维的发展;二是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点拨释疑中都有所收获;三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或理解,开阔视野,增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思维的品质。

②交流释疑的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展示,提高学生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通过点拨释疑,实现小学数学“四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的基本达成,“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素养的基本具备,“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能力的基本养成,“兴趣和欲望、意志与自信、学习习惯、科学态度”良好情感态度的基本形成,学生全面发展,人格不断健全。

③交流释疑的任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与展示,让学生能认识自身的情绪,觉察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情绪的变化,养成自知能力;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适时适度的表现自己的情绪,养成自控能力;能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调动、指挥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克服困难,振奋向上,养成自励能力;能感受和认知他人的情绪,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的感受他人的需求与欲望,正常交往,顺利沟通,养成通情达理的能力;能进行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养成和谐相处的能力;能感知和他人的观点,通过他人的言行,理解他人的所认识的事物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比较中养成自省能力。

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学习活动,在经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愉悦的、快乐的学习,通过积极主动的主观努力,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来越多,对数学思想的感悟越来越深,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在数学学习、数学运用和数学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和力量,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获得数学、享受数学;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应用数学产生信心、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自由、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兴趣、执著的追求目标等优秀品质,

④交流释疑的组织

本阶段大约用时8-16分钟。交流释疑的组织有两个环节三个层次的任务。

第一个层次是小组之内的交流,每位学生在组内将自己课前研究过程中对前置学习任务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提出来,小组成员商讨,形成统一的关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统一认识,整理问题与建议,确定在全班交流的人选、交流的方法、内容整合等。

第二个层次是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一般由一个组主讲,该小组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个问题阐述他们的想法,或将他们在各自探讨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经历过的弯路、所犯下的错误以及认识发生的变化等逐一呈现。其他小组的学生先“听”后“讲”,也就是在听完该小组的介绍讲解之后,再陈述各自的想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代表的发言,不是“蓝本”,而是“镜子”,把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其后的学生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既可以是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要点提炼,归纳总结;也可以是对该小组的想法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是在自己没有听明白的情况下要求该小组的学生再讲一遍;更可以是对该小组的发言进行质疑问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课堂学习这辆“动车”运行的动力。课堂上,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发表的内在想法,更多地让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活动经验,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系统性认识。

在交流释疑中,学生是主角,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这一环节能否成功,教师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地方予以指导,使知识点得以明确,技能得以形成,思想方法得到感悟,思维水平得到提升,情感态度得以熏陶。

⑤交流释疑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第一,小组建设要到位。

座位安排合理,每组4-6人为宜;成员搭配科学,根据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学习成就等异质分组;职责分工明确,落实个人责任,通过培训,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尽职尽责(小组人数越少,个人责任就越大);指导学习小组建构,形成积极互赖集体,达到积极的目标同一、奖励同得、角色(发言人、检查员、记录员、联络员、观察员等)互赖、资料共享;营造社交团体,培养社交技能,促进学生彼此认可相互信任,彼此接纳和支持,进行比较准确的交流,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建立小组自评机制,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总结经验让小组成员学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合作者技能的发展,为小组成员提供有关小组合作的反馈,保证学生在思考认知方面的问题时也思考元认知方面的问题,提供给小组促进成功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使个体之间相互提供足够的和有效地帮助,交流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提供可参考的反馈意见以便同伴更好地完成作业,能对彼此得出的结论和推理提出质疑以便提高决策的质量和理解程度,为达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支持,能在合作中彼此信任。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形式、操作过程、讨论的话题、准备交流的要点、小组自评方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其中讨论的话题就是前置学习中自主探究的核心问题,小学低年级一般一次1-2个、高年级2-3个讨论问题,一次不能太多,如果确实有多个话题需要讨论,可以分阶段组织两次合作交流。

第三,班级展示组织有序,有节,有效。

班级展示前,教师要及时了解小组讨论交流情况,掌握必要的典型,使班级展示的对象心中有数。然后有目的的安排展示次序,通过引导、设问、反问、引发辩论等,把握展示方向,控制展示进程,调节学习环节,使展示活动紧凑而不草率,深刻而不越线,活跃而不散漫,热烈而不浮躁。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有比较大的展示面,保证重点话题的讨论密度,减少不必要的浅层次重复。

第四,教师的点拨释疑要到位,不越位。

教师组织和引导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当好了学生的合作者,以平等的态度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分享发现与成果,都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中,当说出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在思想的发生处、知识的形成处、能力的成长处、情感的涵育处、认知的闪光处、方法的创新处等关键环节的“创造”要充分肯定;有的得到的结论不正确,但得出的结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应当肯定他们他们有价值的东西;有的提出了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有价值的,便于教师的引导,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能置之不理或简单否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的疑难处要分解难度,降低思维坡度;在思维的障碍处要点拨讲解或排除;在观点的歧义处组织学生辩论,同化或顺应,形成共识;在认识的模糊处,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重新组织讨论;

知识的浅薄处,要置入深层次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

㈢巩固提升

本阶段包含两个基本环节:巩固反馈,拓展提升。

①巩固提升的意义

数学课程的知识价值就是数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体现在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提供认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客观规律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也是数学课程的首要目的的体现。数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能够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课程

是训练思维、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是思维创造的结果,也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素材,二是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有效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再创造的过程,通过“从具体现象抽象出数学本质”、“将一般结论要用到具体情形”等数学再创造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得出结论、总结出方法、提炼出数学思想等只是一个方面,通过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所得出的结论,促进学生理解、掌握、举一反三、形成系统等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②巩固提升的目标

大多数学生“四基”的数学素养基本形成: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基本技能得以形成,基本思想加深感悟,基本活动经验得到强化。大多数学生“四能”的

数学能力得以定型,基本实现数学化:通过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模型,促进

现实问题数学化;通过整理知识结构,实现数学内部结构化;通过解释应用,拓

展反思,促进数学内容现实化。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态度、创新意识等不断养

成。

③巩固提升的任务

所有学生完成教材中安排的基本练习题,如,“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题中的基本题目,这是保底的题目,是必做必会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教材

中安排的变式性的、略有提升的练习题,这是最基本的练习,是90%以上的学生

必做必会的题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有一定思维难度的

或趣味性的题目,这是提高性的练习,鼓励大部分学生尝试完成。多种形式批改

作业,力求当堂完成学习情况反馈,为查漏补缺、特色发展等个别辅导做好准备。

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理解自己的学习发展水平,发展元

认知能力。

④巩固提升的组织

本阶段大约用时12-15分钟。有两个环节五项任务。

首先,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教师布置教材中的习题;自主选择完成教师提供(或通过学生提供)的有结构的、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含学习内容、和学

生学习水平两个方面)、多样性的、综合性的训练任务。

然后,根据训练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作业处理方式,或小组内交换批改,或小组间交换批改,或全班成员间交换批改,或教师全批全改等等,反馈学习情

况;

第三步,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课堂反思,组织班级内学习评价;提供适当的综合应用训练题、必要的阅读材料、学生创编或推荐趣味数学题等项目供学生拓展提高。

最后,布置下一节课前置学习任务。

⑤巩固提升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第一,训练题要精选。不管是保底题,还是基本题,都要认真设计,确保核心知识点、技能训练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点、情感态度切入点的落实。题量要适当,确保课内能完成。不出现偏难怪题,不搞题海战术,不搞机械重复的训练,要简练新颖有趣,保证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训练题可以是教材中的练习题,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典型训练题,还可以是学生提供的推荐题目。

第二,训练对象要分层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保底题;绝大部分学生要完成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高题。不能一刀切,要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感受到在课堂中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作业处理要及时。当堂作业力求当堂处理,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为下次前置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作业可以采取多种处理方式,如小组内交换批改,小组长批改,小组间交换批改,全班交换批改,教师面批面改,教师集中批改等。简单的题目课内批改好,在小组内把好关;提高类的题目要灵活处理,教师要把好关,有疑问的作业做好反馈。要让学生在相互批改中学习、对比、反思和质疑。不管用什么形式处理都必须保证:学生作业训练必须到位,练习质量必须保证,学习反馈必须全面真实,问题处理必须及时。

第四,学习反思要实在。

学生的学习反思要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收获,可以是意见,可以是建议,可以是提醒,可以是说明,可以是议论,可以是提倡,可以是疑惑,甚至还可以的质疑等。以上不是要求一节课都表达完,但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领域。

第五,学习评价要到位。要在结束课以前,要做好本节课内学生个体、小组、全班各小组的学习评价任务,该鼓励的、该表扬的、该提示的、该建议的、该批评的,都要完成,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行为调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君子之道,简易而已。”教学之道,简易而已,只要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就是好的教学模式。希望所提供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能给大家以启发。

(完整版)(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全息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即: 一、口算,训练思维 每天至少进行2分钟口算,2分钟应该练习多少道呢,县里六年级口算比赛5分钟110道题,依次五、六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40道题;三四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30道题,一二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20道题。训练形式多样化,建议采用口算卡、课件展示学生快速写答案这样的形式,可以面向全体。检查组随机进入各班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你们参加过口算比赛吗?你们口算怎么训练的?以什么样的形式训练的?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情境一是教材自然呈现的情境图,二是教师可以适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这里注意教师要隐去情境图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疑问有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图中数学信息,进而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归类、适当肯定,适时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点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建立模型,启迪理解完善思维 基本环节是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思考探究(生本教学中叫个人自学或独学)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演算、推理等多种方法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此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切忌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生本教学中叫小组讨论或对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这环节一定要落实,教师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倾听、质疑、交流,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小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构建以下模式。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 一、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 (一)模式构架 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2.探究尝试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计算课四步教学模式

模式的第一步:是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模式的第二步 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算式,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使人人都能参与,为创新提供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各自的算法,说明算理,拓宽思路。 模式的第三步:是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归纳算理并整理不同的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并沟通算法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算法。 模式的第四步:是灵活运用算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教材实施以来,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课堂上计算的训练时间明显减少。通过分析,我认为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许多老师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二是许多老师感到计算教学枯燥无味,无话可讲,缺少合理、灵活的解题技能的指导。三是学生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落差很大。

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总结出了以计算着眼,口算着手,加强课堂内计算教学,探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摸索课堂内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探索“小学数学课堂内计算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 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对计算教学提出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2.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的一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探究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从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完满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目标太统一,针对性不强,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都有所收获和发展,过多的只看重学习好的,高考有望的学生。 2.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长期下去甚至使学生厌倦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不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3.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间很少,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合作式学习很少进入课堂。 4.评价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没有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过多的用统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要求 1.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必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选择每节课的例题和习题,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灵活的驾驭,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2.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3.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时要注重内容真实,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断地为课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课型下教学模式解读 “解决问题策略”课堂教学模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小学教育届人士的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但是这样的课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不好教学。 教材的编排意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解决某一类问题,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进而反思和提炼,最终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仅仅有策略最终不能够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过去所未曾出现过的,也是小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教师的教更多地是促进学生策略的形成,组织好“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如何最好最快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基本程序一共分为5个环节: “激活经验、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提炼策略——尝试应用、理解策略——灵活运用、内化策略——评价小结、体验价值” 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一个是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画图)教学分析: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研究 课前准备,最重要的是备课,备课其实就是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再组合的教学计划过程,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破解过程,是教具学具的准备过程。小学数学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由于课型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课前准备的要求也不同。现在就新授课的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仔细研读教材是课前准备的必要环节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由富有教材编排经验,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对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在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演算过程,插图,练习题的安排都是经过反复思考,仔细推敲确定下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读教材就是读例题,读解题过程、思考过程,读概念结语,读反馈练习(做一做),读习题安排。读教材就是要知道教材编排的目的,明白编排的意图,知晓例题的作用,找到与例题相对应的练习题,巩固题,提高练习题等。只有仔细、认真、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读,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课前准备。 二、科学合理地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 仔细研读了教材,就应该确定课时教学内容了。确定课时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分解、重组过程,具有再创造性。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要注意: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课堂教学的合理性,3.便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有哪些 19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英]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思维方法分为两种,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认识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进行积极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仅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进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可以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认识、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绩. 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可以帮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 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 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 例2 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思维方法:图示法. 思维方向:先比较面积,再比较周长. 思路:作条辅助线.图甲占的面积大,图乙所占面积小,所以“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是正确的.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在一节课只完成一两个教学任务的叫做单一课,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叫做综合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查测验课、作业讲解课.综合课以综合与实践课最为典型.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新授课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的课型.由于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的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式.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伊始都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与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把创设情境作为一种点缀,或者由情境直接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自不必言问题之所在,后者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谓心理表征,即心理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心理表征的建构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即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上课伊始这样叙述道:“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有的学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北戴河区北坊小学王帆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 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 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

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4. 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的,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索 所谓“自主探索”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这一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的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