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联系)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这一单元中《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新闻特写,《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讯,选取了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次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神州”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人类航天史也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闻类作品阅读的表述目标:博观约取,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把握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阅读新闻通迅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②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①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②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②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3、教学重点:提取主要信息,掌握课文整体结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这是根据新课标的“博观约取,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等内容确立的。

4、教学难点:学习叙议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者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因而我将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确立为教学难点。

5、教具安排: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大大的丰富教学的表现力,使用多媒体课件还可大大提高教学节奏,保证教学目标的准、快、清晰的完成。

二、说教法

1、

2、新课标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我采用了设疑激趣法,先将学生代入具体的情景以激发兴趣;其次采用合作探究法,实现合作与交流的目的;还采用适时点拨法,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辅助点拨,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说学法

我课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并结合口语交际中诵读的训练,要求学生课下朗读,进行基础字音字形的梳理,这个环节让学生采用的是自主学习法和诵读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积累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新闻诵读和感知能力。

合作探究法是为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并具有团队精神而制定的。

以上这些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此环节我采用以下流程:导入——交代目标——初步感知,整体把握——深入品味、合作探究——小结——情感渗透——高考链接——布置作业。

导入:我用问题来设疑,用幻灯图片展示来激趣,主要目的是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而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这是一段艰难的航天历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与骄傲的事情。

交代目标:(用屏显)

用大屏幕显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检查学习效果(目标完成情况)

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本文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初步鉴赏新闻的能力。而且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具有结构简单、构件清楚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诵读新闻的基础上,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来整体把握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概括各部分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新闻内容,教师适时辅助点拨,充分践行了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理念。

深入品味,合作探究

学生质疑、答疑,教师适时点拨,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围绕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新闻主体部分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试着以时间为序,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主要事件,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2、理解课文,分析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3、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4、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按时间顺序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是让学生理清中

国的飞天梦和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明确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

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好的标题。

举例说明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设题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勾画、分析,明确新闻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这一问题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明确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学习本文特有的将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

这些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之所以分步研讨,是将学习的重难点分开,这样有利于学生逐层理解掌握重难点。

小结

教师用一句话来总结本课内容,使学生掌握新闻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对本课知识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情感渗透:

播放中国飞天梦想的幻灯片,回顾一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和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与2008年中国在一次次灾难之后互相救助、勇克难关的顽强精神联系起来,明确只要有梦想,只要努力执着追求,就一定会成功。(联系实际)符合新课标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也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考链接:

(200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梦碎雅典

杨明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运气却从来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届世界锦标赛,但还从来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没有任何一个田径选手的付出比奥蒂更多,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短跑选手能在37岁的“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遭遇到比奥蒂更多的莫明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的缺席,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掌声和欢呼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全部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预示着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了下来,只有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奥蒂来说,似乎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飞身领先,她像旋风般地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孤独的奥蒂一人奔跑在赛场上,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观众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了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中,面无表情的奥蒂转身在跑道上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着……

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同时撞线,成绩虽然都是10秒82,但金牌却被莫明其妙地判给了对方。站在银牌领奖台上的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1996年奥运会的百米决赛上,历史居然惊人地类似,奥蒂又是在同样的情况下输给了德弗斯。

去年底,疲惫的奥蒂终于决定退役,捧着20多枚在世界大赛上夺得的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奥蒂宣布自己将转做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田径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送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奥蒂沉重地走着,一步一个坎,一步一个艰辛。那条百米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全场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发脾气,没有沮丧,她的脸上现出坚毅的表情。

她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力量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服输的精神感动着观众。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

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人口学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新课标下的高考将新闻等实用文体纳入了高考考查范围,此题设计目的是与高考紧密联系,让学生对高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实高考并没有与课本脱节,例如19题是对新闻的基本特征导语及其作用的分析;20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新闻背景作用的分析,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

作业

1、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2、将《飞向太空的航程》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作比较

设置这样的作业以课标中“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兼顾整体和个体原则为依据,分层设计题型,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这两道题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入。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地呈现教学重点、难点。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入1】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导入2】 “我的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5日下午,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天地对话”时说的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以上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10月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言语集锦。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太空。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声音。为了登上最“高”处向全人类发出庄严的声音,中国人经过了哪些历程呢? 听课前想一想: 1、你对航天知识有多少了解? 2、你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入3】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宇宙航行》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宇宙航 行》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很高兴能就《宇宙航行》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设计的思路及原因。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这三个框题,内容是联系紧密的。根据根课标要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是运用地球、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来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 2、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一节课,同时也是高中地理开篇的第一课。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在短期影响方面,学习内容上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接下来的行星地球其他知识点的学习;而在长期影响方面,学习兴趣上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高中地理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3、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此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清华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航天梦喜圆说课稿普惠乡中心学校

航天梦喜圆 ——“形状”与填充工具说课稿 巴州库尔勒市普惠乡中心学校孙晓晓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航天梦喜圆一一“形状”与填充工具》,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法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航天梦喜圆一一“形状”与填充工具》是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课,本课开始学习WIN7的“画图”程序。学生开始体验使用计算机程序处理加工信息。程序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具,窗口是程序运行的主要方式,对于这些知识,教材没有做过多的介绍,只是将会影响学生本课操作的可能障碍扫除掉,文件的保存知识和操作部分也是如此。这是为了将学习内容集中在画图上。这些知识,经过一定时间、一定量的程序应用和窗口操作,学生自己会领会。 本课从基本图形的画法开始,再利用基本图形的组合来完成本课的画图任务。画图程序的优势在于利用能方便画出 的规则几何图形,组合成所需要的图,这也是计算机画图方

法的特点之一。本课正是从这点入手,一方面体现了“画图” 的特色,同时也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入手。 本课任务为画“火箭”,教材在画图的步骤中,分析了 构成“火箭”的基本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在画图时,要注意 分析图形的组合,这同样体现了计算机画图的画法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纲要》,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1)通过“画图”,初步了解程序和程序窗 口。 (2)能画出矩形、三角形、圆角矩形 等图形。 (3)通过教材所示的方法画出“火箭”。 (4)会保存文件。 过程与方 通过绘制“火箭”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法: 正确使用画图工具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会用“形状”与填充工具画出“火箭”图形 难点:在绘制“火箭”图形的过程中,掌握组合图形的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本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由展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体会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笔法(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本文学习的是新闻,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3篇是新闻,1篇是报告文学。所选新闻的结构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本文的导语和结尾是新闻事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过程;主体部分则是这一新闻事实的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新闻背景同时也是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这篇新闻的结构特点。正因如此,理解这一结构特点,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自然就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也是这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一般不允许作者发表评论。但本文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同时,适时适当插入言简意赅的议论和抒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抒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属于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应紧扣教材设定的单元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展示为主,教师只起适时引导、点拨作用。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曾学习过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加之本单元前边又已学过《短新闻两篇》,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回顾,学习重点应放在新闻结构、叙事技巧和浪漫笔法的把握和理解上。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以下几个问题仅供各位参考: 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四.快速浏览: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逐个明确问题的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指的是2003年10月17日贾永等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历程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航天发展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文结构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因此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领悟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本文相对应的内容。 2、理解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3、体会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析: 1、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六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找出本 文相对应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 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 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3、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 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 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文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新闻报道具有实效性,报道的一般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还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史,学生可能对此存有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进行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我国的航天发展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问题一:初读课文,分析本文的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由几部分构成?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所对应的内容) 问题2: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首尾圆合型结构) 问题二: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具有历史纵深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时如何体现的?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6 宇宙的另一边

《宇宙的另一边》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宇宙的另一边》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要求学生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想象的神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陈诗哥的一本儿童绘本《宇宙的另一边》的一部分内容。文章充分发挥想象,设想了宇宙的另一边和我们这一边完全相反的事情,激发了学生想象大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吁”这个生字,会写“淌、秘”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都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 3.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并能试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什么秘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都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是本课的重点。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并能试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什么秘密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感悟法。文章语言新奇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办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

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激发想象。 2.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发挥想象法。启迪学生联系生活,充分发挥想象,看看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新奇的事情会发生,开拓学生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导入 师:在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有什么?有像这边一样的国家、一样的城市、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孩子吗?那里的孩子怎么生活,怎么学习呢?那里的孩子会看见什么样的自然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吧。 板书:宇宙的另一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 会写的字:淌秘密栋梯铃乘绪篇越会认的字:淌秘栋吁绪篇 3.老师范读读课文,注意感情和节奏。学生跟读。 4.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三年级语文:《航天飞机》说课(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语文:《航天飞机》说课 (教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三年级语文:《航天飞机》说课(教学方案) 一、教材解读 《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学生较易接受与喜爱的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这篇课文对航天飞机知识的介绍虽然不是很多,而且较为浅显,但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对航天飞机的兴趣,凭着这股兴趣,进而去阅读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文章,去了解我国及全球在科技领域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突破,从而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树立长大用科学为人类服务的志向。 二、学生实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对科学类的文章十分感兴趣,再加上家里都有电脑,可以从互联网上查找到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对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因而他们对科学知

识就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三年级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主动性强,情绪易受感染等特征,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所以,易于对学生进行朗读,想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说说自己对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的了解。 2、学生通过课前的研究、询问、调查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 3、多媒体的运用引入相关资料,直观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科学童话的特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及本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内容和地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具有激发兴趣、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地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宇宙的物质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2)通过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我将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归纳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运用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七(下)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篇)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经历。语言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习惯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索的精神。学习《太空一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索,追求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情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画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熏陶法问题引导法 2.学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微课视频导入 飞天,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这种梦幻般的渴望也一直积压在华夏儿女的心头。直到2003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神秘的太空!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

高一地理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说课稿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它选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课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说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基础上,从地球在宇宙天体系统中的地位和行星特点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锁链条件”。 二学情分析 城市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关宇宙的零碎知识,甚至对一些科幻情节(像外星人阿凡达)信以为真,他们对有关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条件等知识充满了幻想、好奇、渴望,本节课我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来佐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及原因。 5.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小航天员》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小航天员》含反思大班教案《小小航天员》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体育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训练上肢肌耐力,发展四肢动作协调性,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小小航天员》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 2、训练幼儿上肢肌耐力,发展四肢动作协调性。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4、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做航天员的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将汗巾为幼儿统入背部 2、充气棒(数量为全班幼儿人数的一半) 3、适合幼儿四散活动无障碍场地 4、韵律操碟《我是小小航天员》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韵律操《我是小小航天员》 将幼儿带入活动场地后,播放音乐《我是小小航天员》,请幼儿集体进行热身运动。

二、出示充气棒与幼儿讨论: 1、它象什么?(幼:象铅笔、火腿肠······)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软软的、肚子里有空气······) 3、它可以怎样玩?请幼儿用多种方法试一试 注: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 三、游戏《小小航天员》 (教:)充气棒就象火箭,你们都知道什么火箭成功升空?请幼儿各抒己见 (教:)今天我们也来玩火箭上天的游戏吧! 玩法一: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立,相对距离为5米左右,请一队幼儿拿充气棒,(教案出自:星星.教案网)教师说:“火箭发射”幼儿一手轻拿充气棒中部,一手用力从下向上挥臂,有拳头将充气棒顶向空中;一方幼儿捡或接过充气棒,游戏依次交替进行。 玩法二: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立,相对距离为5米左右,请一队幼儿拿充气棒,教师说:“火箭发射”幼儿双手轻拿充气棒中部,用膝关节用力将充气棒顶向空中;一方幼儿捡或接过充气棒,游戏依次交替进行。 玩法三:幼儿两人合作。一人弯腰将充气棒放在背部,教师说:“火箭发射”另一人用力从下向上挥臂,用手掌将充气棒打向空中。 四、放松运动:韵律操《小星星》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1)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谢汝汝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下面,我简要地说一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就是让学生以读为本,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多读多想多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写法,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二、抓住教材说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能力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按主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关注学情定重、难点 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感受,在倾听地球母亲诉说的情境之中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四、关注学情说教法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有积极性,但在展开思维时有展开面过广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从兴趣入手,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始终围绕着单元训练重点来进行指向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教师设置“文中描写了地球的哪些方面?”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在文中寻找答案,既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倾听文本、对话文本的语文素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自读自悟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加强沟通,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感悟、理解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同时,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与说明方法对说明内容的作用。 4.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让学生把情感注入到文本中,通过朗读来领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层次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字有温度、词有力度、段有深度、文有高度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课文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资料查找有关“飞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作家作品

最新宇宙航行说课稿(1)

各位专家、老师: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二、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第五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加入了。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2)能力目标 ①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地球之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课文中还随文著有旁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法、关注关键词句、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随文预测等,既是对之前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回顾和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谜、嫦”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嫦娥、抵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宇宙生命之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去向哪里?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是不是唯一的存在?……每个成长中的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索。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对于自身以及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尤为关注。因此,文章前的导语说,“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可见,孩子们对宇宙之谜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学这篇文章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读思议相结合以及引扶放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恰当的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理解,辩论解疑,而教师引导流程,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点拨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和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边的旁批,积极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根据问题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