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常用穴位

耳穴常用穴位
耳穴常用穴位

耳穴常用穴位

失眠:男性:心、肝、肾、皮质下、神门。女性(同男性加内分泌)便秘:脾、胃、大小肠

腹痛:脾、胃、大小肠、神门

腹泻:脾、肝、大小肠

恶心欲呕:心、膈

打嗝:膈、脾、胃

烦躁:皮质下、神门、心、肾

过敏:风溪、肝、神门

定位:

心------耳甲腔中间凹陷处,即耳甲15区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方,即耳甲12区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

大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

小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6区

膈------在耳轮脚即将消失处,也叫耳中。

风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

耳穴压豆疗法讲课讲稿

耳穴压豆疗法

为什么通过耳穴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通过耳穴诊疗疾病早在2000年前《灵枢·厥病》篇就有记载;随后历代医家对耳穴治病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认为耳为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所。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从耳廓的解剖关系来认识,耳廓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包括了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混合神经;同时论证了《黄帝内经》灵枢篇提出的“足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足阳明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分支到耳中,手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手阳明别络入耳中,阴经则通过其别支合于阳经而与耳部相聚也”。均说明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部。 根据全信息理论,认为耳为倒立的一个胎儿,内在脏腑与四肢躯干均在耳廓部有相应的对应点。通过这些对应点色与形的改变,以及局部脱屑、丘疹、结节,压痛敏感等反应,就可通过耳廓视诊来诊断内在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选择这些对应点压豆,并施以按、压、捏等外力刺激,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传效应,可调整内在脏腑与气血失调。 什么是耳穴压豆法?其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耳穴压豆法又称耳穴药压法,是使用较硬的王不留行籽、决明子等进行耳穴压贴的一种传统疗法。耳穴压豆法主要遵循耳针、中医辨证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调整相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耳穴压豆法对于治疗以下疾病有较好疗效: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各种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末梢神经炎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眩晕症、神经衰弱、失眠、癔症、心律不齐、疲劳综合症、多汗症、胃肠功能紊乱、肥胖、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症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各种慢性病症如对腰腿痛、肩周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另外,耳穴压豆法还有保健、减肥、美容、治疗近视等功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 1/2 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 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 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 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 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 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神门降压点与盆腔连线中下 1/3交接处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

耳穴压豆资料

常用耳穴定位 耳穴分布规律:(头面部—耳垂或附近;上肢—耳舟;下肢—对耳轮上下脚;躯干—对耳轮;胸腔脏器—耳甲腔;腹腔脏器—二甲艇;盆腔脏器—三角窝;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一、耳甲腔部: 心:耳甲腔正中最凹陷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等)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处(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肺(又称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耳甲腔内,心上下呈马蹄形区域(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 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咳喘等) 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痛) 二、耳屏区: 上屏: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糖尿病、尿崩症、口干多饮等) 下屏: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多食、糖尿病,甲亢等) 屏间(又称珠顶):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发热、牙痛)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等) 肾上腺: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低血压、咳嗽、哮喘、晕厥、感冒、腮腺炎等)三、对耳屏部位: 头痛穴(主穴:神门、皮质下) 配穴: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 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对屏间(又称平喘、腮腺):对耳屏的尖端(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等) 缘中(又称脑点、遗尿点):对屏间与轮屏切迹之间(遗尿、内耳眩晕)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疼痛、眩晕、耳鸣) 脑干:轮屏切迹处(癫痫、中风、抽搐等) 耳垂区: 垂前(又称拔牙麻醉点。神经衰弱点):耳垂正面前中部(神经衰弱、牙痛) 内耳:耳垂正面后中部(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 面颊:耳垂正面。眼与内耳之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四、耳甲艇部: 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 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 脾:肝穴的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内耳眩晕等)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痛经)五、耳轮脚周围: 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外1/3处(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耳穴选穴原则

耳穴选穴原则 事实上耳穴疗法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取穴原则如下:一、按特定穴取穴:如降压点—降压升压点—升压;脊柱沟—用于治疗脊后背痛;风溪穴(过敏取)有三抗一提功能(抗炎、抗过敏、抗风湿、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能治疗风湿、炎症、过敏症等。二、经验取穴:可根据临床成功经验取穴;用一成方取穴的经验,如小儿尿床,即取肾、膀胱、神经系统皮下、缘中、耳中五穴,疗效十分满意。神门和枕均有镇静、安眠、阵痛等作用,称姊妹穴,故腹胀勿用。三、相应部位取穴四、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1.循经取

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 ●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7.急性胆囊炎:胰胆、交感、肝,配穴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

耳穴疗法概述

耳穴疗法概述 [摘要]: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条理身体和治疗 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关键词]:耳穴,经络,脏腑,诊断,治疗,发展 关于耳针疗法的记载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Nogiet提出的人体耳廓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理论传入中国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耳针学的发展。关于耳穴疗法的原理,一段时间从整体在耳部的缩影,耳与脏腑的关系,经脉与耳相通方面入手研究【1】。 耳穴与内脏肢体通过多条途径使在多个层次上联系起来。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途径:经络是学术界早已公认一条联系途径;体液也是一条联系途径【2】。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3】。 (二)耳郭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2)配穴 ◇胸部胀痛者加肝◇饮食不节者加脾、小肠 13.泄泻 (1)◇大肠◇小肠◇脾◇胃 (2)配穴 ◇呕吐者加食道 14.便秘 (1)主穴 ◇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 ◇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2)配穴 ◇口渴心烦者加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15.眩晕 (1)主穴 ◇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2)配穴 ◇烦躁易怒者加神门◇体质虚弱者加胃 16.神经衰弱 (1)主穴 ◇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2)配穴 急躁易怒者加肝 17.健忘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 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耳穴埋豆(又称耳穴压贴法)是采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相应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病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一、目标 1、疏通经络 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3、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二、适应症: 1、各种痛性疾病,外伤性疾病、手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各类晚期癌肿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性疾病 3、功能紊乱性疾病。 4、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传染性疾病。 7、其它:耳穴埋豆尚有催产、催乳功能,也可治疗食物中毒,输液反应,还可预防输血反应。 三、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 3、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

4、妇女怀孕期间,月经期。 四、评估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豆(或菜籽),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治疗点。 ●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3、核对穴位后75%酒精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80常用腧穴定位

常用腧穴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3、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鱼际: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6、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7、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8、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9、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0、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11、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2、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 13、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14、头维: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15、天枢:在腹部,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16、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7、犊鼻:在膝前区,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8、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9、条口: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20、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21、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22、公孙:在跖区,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4、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5、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胫骨内缘之间的凹陷中; 26、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27、通里:在前臂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28、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处; 29、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30、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31、听宫: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32、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33、天柱:在颈后区,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34、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5、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6、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7、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8、大肠俞: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9、次髎: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40、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41、秩边:在骶区,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42、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 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

耳穴埋豆常见疾病穴位

内科: 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长急性发作。辩证取穴:主穴:胃、大肠、脾、交感、神门。配穴:皮质下、直肠、小肠、耳尖。主穴全取加2~3个配穴,急性发作,病情急的科双耳同取。手法:对压或直压。 呃逆,指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膈肌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又称膈肌痉挛。辩证取穴:主穴:胃、交感、膈区敏感点、神门。配穴:小肠、皮质下。手法:对压或直压。 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很多急慢性疾病均可伴有头痛。主穴:相应额、颞、枕及神门、皮质下。配穴:前头痛:胃;偏头痛:胆、交感;后头痛:膀胱;头顶痛:顶;全头痛:以上诸穴。 神经衰弱,本病指由于长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使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致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主要症状有精神疲惫、记忆力减退、精神过敏、易怒、多疑、焦虑、忧虑、失眠、多梦等。辩证取穴:神门、心、肾、皮质下、枕、额、垂前、神经衰弱区。外科: 胆囊炎、胆石症。辩证取穴:胆、肝、交感、神门、内分泌、三焦、皮质下。配穴:腹、脾、十二指肠、艇中、耳迷根、耳背胆。每次一侧,对压或直压,中枪刺激。 泌尿系结石,辨证取穴:主穴:相应部位(尿道、肾、膀胱、输尿管等)交感、神门、艇中。配穴:肝、皮质下、腰骶、腹,一般两侧交替进行,对压或直压为主,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宜强刺激。 术后疼痛、腹胀。术后疼痛主穴:相应部位耳穴(胃、肺、肝)、皮质下、神门、耳尖。配穴:肺、骨折时加肾。术后腹胀:腹、交感、皮质下、肝、大肠、小肠、胃。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强刺激,毎穴按压30~60钟。 骨伤科 颈椎病,由于颈椎增生,椎间盘退变,破坏颈椎的内在平衡引起的颈肩疼痛、眩晕、猝倒、上肢麻木、步履异常等临床症状。辩证取穴:主穴:颈椎、肾、肝、枕、内分泌、神门。配穴:头晕加额、缘中,手指麻木加指。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重刺激,3日一换,10次一疗程。 腰痛,腰肌劳损主穴:腰肌区、神门。配穴:脾、肝。腰椎骨质增生主穴:腰椎相应部位、肾、膀胱、肝、脾、神门。配穴:三焦、内分泌。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穴:腰骶椎。配穴:坐骨神经、神门、臀、膀胱、肝。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重刺激,2日一换,10次一疗程。 妇产科 术后或产后尿潴留,主要为产后或术后小便不通,下腹胀满,如不能及时有效解除这一症状,可激发尿路感染。产后尿潴留更可能引起产后子宫收缩不良而致产后大出血。主穴:膀胱、肾、尿道、三焦相应部位耳穴(腹、子宫)配穴:皮质下、肺。一耳或两耳,对压或直压,宜强刺激,每穴按揉30秒。 妊娠恶阻,又称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3月左右自然消失。但如妊娠早期反应严重,呕吐不止,甚至不能进食、进水,称之为恶阻。主穴:胃、肝、耳中、交感、皮质下。配穴:内分泌、神门、脾。用点压或按揉手法,两耳交替,2~3日一换,7次一个疗程。 五官科

耳穴埋豆不寐取穴

不寐耳穴埋豆的辩证取穴 主穴:神门、皮质下、睡眠深沉区、垂前、枕、额 配穴:心、胃、脾、肝、肾、胰胆、内分泌、三焦、肺 (1)热枕神明 [征候]:面红耳赤,夜难入寐,心烦意乱,身热口渴,胸闷胀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 [治法]:清热通腑,清脑安神。 [配穴]:胃、肝 (2)肝郁化火 [征候]: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清脑安神。 [配穴]:肝、三焦、内分泌 (3)痰热内扰 [征候]: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醒脑,清热安神。 [配穴]:肺、脾 (4)胃气失和 [征候]:胸闷嗳气,脘腹不适而不寐,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弦滑或滑数。 [治法]:和胃健脾,化滞安神。 [配穴]:脾、胃 (5)瘀血内阻 [征候]:烦扰不安,头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能寐;或合目而梦,且易惊醒,甚则数日毫无睡意,神情紧张,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脉多弦细而涩。 [治法]:理气化瘀,通窍安神。 [配穴]:肝、胰胆 (6)心脾两虚 [征候]: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梦多,易醒再难入睡,兼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配穴]:心、脾 (7)阴虚火旺 [征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手足心发热,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心,养脑安神。 [配穴]:肝、肾、胰胆 (8)心胆气虚 [征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配穴]:心、肝、胰胆 (9)心肾不交 [征候]: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男子滑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补脑安神。 [配穴]:心、肾 (10)肝郁血虚 [征候]:难以入睡,即使入睡,多梦易醒,或胸胁胀满,善叹息,易怒急躁,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养心,安神镇惊。 [配穴]:心、脾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 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 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 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 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彭相妃 2011年3月23日 谨此方便大家学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第十八项临床常用腧穴定位及主治症候,其中的主治症候未体现在课件中,劳烦各位姐妹见谅,详见书本。 人体骨度分寸: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人体的各部分分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寸,这个寸是等分单位,并不是计量上的一寸两寸,对于同一个人,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一致,而对于不同的人,若身高不同,则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也不同 取穴法 (一)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二)简便取穴法: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两手自然下垂,与中指端处取风市: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一、头部常用腧穴:太阳、水沟、百会、颊车、下关、阳白、完骨 1、太阳-穴位描述: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仰卧,额骨的眉弓外侧端旁开可按取凹陷,凹陷正中即是 2、水沟-穴位描述: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临床取穴:仰靠或仰卧,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3、百会-穴位描述: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临床取穴:①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处;②在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之间的中点前一寸 4、颊车-穴位描述: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最高点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下颌角直上4分,向前一横指处。咬合,肌肉隆起处。 5、下关-穴位描述: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闭口,耳屏前约一横指,颧弓下的凹陷处 6、阳白-穴位描述: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临床取穴:正坐仰靠直视前方,瞳孔直上,过眉1寸。 7、完骨-穴位描述: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临床取穴:正坐或侧伏,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二、颈部常用腧穴:天突、大椎 1、天突-穴位描述: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临床取穴:仰靠,胸骨上窝中点。 2、大椎-穴位描述: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耳穴埋豆相关知识

耳穴埋豆法 一,定义:耳穴压豆法,就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等刺激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二,适应症: 1,耳穴预防:主要用于多种传染病的预防,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以用于其她疾病的预防,如输液,输血反应,晕车,晕船等, 2,耳穴保健:包括戒烟,戒酒,减肥,美容等 3,耳穴治疗: (1)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病,扁头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疾病,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五官,颅脑,胸腹,四肢各种外科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麻醉后的头痛,腰痛等手术后遗症等。 各种炎症性疾病 (2)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如眩晕,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等。 (3)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4)各种慢性疾病,如腰痛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 三,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如电针、放血等。 2、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高度贫血、血友病,不宜针刺,可用耳穴贴压法。 3、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要治疗者,可轻刺激,不宜针刺 子宫,腹、卵巢、内分泌,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治疗。 4、孕妇做耳穴贴压,宜用轻刺激手法,对习惯性流产史之孕妇则应慎用。 5、耳郭贴压穴不宜过多,耳郭前后部分均可选用穴位贴压。肩背部、腰腿部 病变选用耳背穴位效果更佳。 6、贴压后患者自行按摩时,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 染。 四,特色:

1,没有副作用,用耳穴埋豆疗法治疗疾病史安全可靠地,唯一不足就就是有点痛,在治疗的初期,耳穴的反应点比较敏感,贴压后可能感到有点痛,有些病人,在头几天还可能会睡不好觉,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几天,随着病情的好转,疼痛的减轻,疾病也正好转中。 2,操作方便,病人可以每天自己按压,或者在发病时按压耳穴达到治疗的目的。3,耳穴压豆治疗可以消炎、解毒、泻火、又可以补虚、升阳、止痛与麻醉,而且还可以抗过敏,止晕,抗休克等。耳穴压豆疗法在改善微循环、松弛肌肉痉挛,降血脂,抗抑郁,戒烟,减肥,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治疗疼痛与一切过敏性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在止痛方面,尤其对急性疼痛的效果更好。 4,治病更防病,还能美容、抗衰老等特点 五,取穴 取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选穴:当机体患病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上有一定的敏感点,它便就是本病的首选穴位,如胃痛取“胃”穴等 2,按脏腑辨证选穴: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进行辨证取穴,如脱发取肾穴,皮肤病取肺,大肠穴等 3,按经络辨证取穴,即根据十二经络循行与其病候选取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膀胱或胰胆穴,牙痛取大肠穴等 4,按西医学理论选穴:耳穴中一些穴名就是根据西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基本与西医学理论一致,故选穴因考虑 其功能 5,按临床经验选穴 常见病的取穴(了解) 1,食欲不振:脾、胃、小肠、胰、口、皮质下、内分泌、三焦、肝可促进消化,促进食欲,提高代谢功能 2,失眠:神门、枕、皮质下、胃。可协调大脑兴奋与抑制,起到镇静作用 3,落枕:颈或颈椎、神门、枕 4,腰椎间突出:腰椎穴,肾,肝,内分泌,三焦 5,失眠:神门、肾、枕、心(多梦加胃)

耳穴压豆的并发症及处理

耳穴压豆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粘贴脱落,落入耳道。 1、原因:①胶布潮湿。②耳部清洁不彻底,胶布污染,粘性减弱。 2、临床表现: ①粘贴数量减少及耳内不适或疼痛。 3、预防处理: ①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观察病人反映,确认粘贴数量,发现粘贴数量减少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②夏天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天更换一次,以防胶布潮湿。 ③贴压胶布前彻底清洁耳部皮肤,待干后再粘贴胶布。 二、皮肤感染 1、原因:①夏天出汗或胶布被水打湿。②贴压耳穴过多,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①伤者耳廓皮肤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3、预防处理: ①夏天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天更换一次,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②伤者耳廓皮肤炎症或冻不宜采用。

③耳压时,耳穴一次不宜按压,选用太多,一般以3-8个为宜。 ④贴压后患者自行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 三、胶布过敏 1、原因: ①对胶布过敏。 2、临床表现: ①耳廓皮肤有红,肿,发痒等不适。 3、预防处理: ②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贴纸代之。 四、患者压贴期间疼痛较甚 1、原因:①胶布贴压过紧。②耳部皮肤疾患。 2、临床表现: ①患者主诉耳部贴压部位疼痛不适。 3、预防处理: ②压贴后疼痛较甚,一般只要局部稍放松一下胶布或移动位置即可。 ③贴压胶布前认真检查皮肤,如有皮肤疾患的不宜采用。

穴位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晕针 1、原因 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过敏体质、心情紧张。 ②穴位刺激过强 ③环境喧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空气混浊。 2、临床表现 ①先兆为头部各种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 ②发作期表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揺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 ③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 3、预防处理 ①心理预防加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②松弛训练:对好静、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 ③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