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干燥保藏(1)

第四章干燥保藏(1)
第四章干燥保藏(1)

第四章食品干燥保藏 (1)

主要内容

1. 干燥保藏原理

非结合水与结合水,水分表示方法,水分活度与平衡水分,吸附、解吸等温线,食品在干燥中的主要变化,食品干燥贮藏中所需的最低水分以及干制品的品质评价指标,复水与产品品质

2. 干燥方法及设备

食品干燥的基本要求,食品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原则,干燥方式及干燥设备

基本要求:

食品干燥保藏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基本概念

重点:

掌握食品干燥的基本要求,以及干燥方法和装备的选定原则

序言

1) 什么是食品干燥保藏?

食品干燥保藏就是将食品物料的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始终保持低水分状态进行长期贮藏的过程。

2) 干燥保藏主要操作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 干燥前的预处理或加工过程。如果贮藏对象是新鲜的农产品,则对物料进行清洗、整理、切分和杀青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防止非酶反应,提高干燥速率;如果是深加工产品,干燥则是最后的工序(如方便面、干燥米饭

的加工)。

(2) 干燥过程。在自然条件或者人工控制条件下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工艺过程,包括自然干燥如晒干、风干等;人工干燥如烘房烘干、热空气干燥、真空干燥等。

(3) 包装贮藏过程。将干燥后的产品,适当包装后,在特定的环境中贮藏。

3) 干燥保藏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初级原料的加工与保藏:各类谷物、蔬菜、果品等农产品收后处理。

(2) 各种中间产物的加工与保藏:食品配料的制备、废弃物的回收等。(例如:啤酒生产中的麦芽、啤酒花等;黄酒生产中的麦曲、大米、酒糟等)。

(3) 食品成品的加工与保藏:各类方便食品(方便面、干燥米饭)、粉末食品(奶粉)、抽提产品(咖啡)等的加工与保藏。

4) 干燥保藏的特点

(1) 能在室温条件下长期保藏食品,或提供特色食品品种。

(2) 食品干燥后,质量减轻,体积缩小。

体积缩小和质量减轻可以显著地节省包装、贮藏和运输费用,并且还便于携带,供应方便。

表5.1 各种新鲜食品和保藏食品的体积/m3·t-1

5.1 食品干燥保藏原理

5.1.1 湿物料的状态及水分

1) 湿物料的状态

不同外观:块状(土豆)、条状(刀豆)、片状(叶类蔬菜)、颗粒状(谷物)、晶体(糖)、粉末状(面粉)等。

不同物理化学性质:液态食品(粘性、粘弹性、流动性等)、湿固态食品(塑性、弹性、粘弹性等)。

不同生物学性质:新鲜果蔬的生理活动及酶活性、微生物繁殖生长。2) 水分与物料的结合方式(补充)

水分与物料的结合方式有两种:非结合水分、结合水分

(1) 非结合水分

非结合水分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细胞内部、细胞间隙中、物料表面的水。非结合水分也称为自由水分或游离水分。从现象上看,物料表面上的湿润水分就是非结合水。

非结合水分的特点:

》在-40℃以上可以结冰;

》在食品内可以作为溶剂;

》可以以液体形式移动,在气候干燥时也可以以蒸汽形式逸出,使食品的含水量降低;

》在潮湿的环境中食品容易吸收一定量的水分,含水量增加;

》微生物可以利用非结合水繁殖,各种化学反应也可以在其中进行;

》由于与物料的结合强度小,故容易通过干燥去除。

(2) 结合水分

结合水分指物料中与非水成分(如盐、糖、蛋白、淀粉、纤维素、果胶分子)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它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

结合水分包括单分子层结合水分和多分子层结合水分(单分子层以外的

几层水)。从现象上看,物料中只有结合水分时,物料表面不存在有湿润水分。

结合水的特点:

》-40℃以上不能结冰;

》结合水不能作为溶剂,不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结合水分与物料的结合强度大,而且大多数存在于物料内部,故不容易通过干燥去除蒸发的水分来自食品内部。

结合水分又可细分为化学结合水、物理化学结合水和机械结合水。

(a) 化学结合水主要包括结晶水,结合强度大,故难以去除。除去结晶水的过程不属于干燥过程(需要高温灼烧、或化学方法脱水)。

(b) 物理化学结合水包括吸附、渗透和结构的水分。

吸附水:水分既可被物料的外表面吸附,也可吸附于物料的内部表面,在吸附水分形成时有热量放出,脱去时则需吸收热量。吸附水与物料的结合力较强。

渗透水:水分与物料的结合是由物料组织壁内外的渗透压(原因:溶解物浓度差)造成。渗透水分存在于物料组织内部,结合强度相对弱小,蒸发、外压或组织的破坏时解离。

结构水:在胶体形成时结合在组织内部的水。蒸发、外压或组织的破坏时,此类水分可离解;

(c) 机械结合水分包括有毛细管水分等。毛细管水分存在于纤维或微小颗粒成团的湿物料中,它与物料的结合强度较弱。

注意:(1) 含有非结合水分的物料称为吸水物料,如:木材、粮食、皮革、纤维及其织物、纸张、合成树脂颗粒等。仅含结合水分的物料,称为

非吸水性物料,如铸造用型砂、各种结晶颗粒等。就干燥的难易来

说,非吸水性物料要比吸水性物料难干燥。

(2) 不同形式的水分的结合能大约为100~3000J/mol。物料和水分的不同

结合形式,使排除水分耗费的能量不同,即干燥所需要的热能不同。

3) 湿物料中水分的表示方法

a. 湿基水分W (-), moisture content in wet basis

式(5-1)

b. 干基水分W d (-), moisture content in dry basis

式(5-2)

两种水分的换算式:

式(5-3) 订正,推导?

注意:(1) 水分也称为水分含量、含水率、水分质量分数;

(2) 水分的单位也可用%表示。%,w.b. %,d.b.

5.1.2 湿物料的水分活度与平衡水分

1)水分活度

物料含有水分时(湿物料),有一部分水分由于受溶质的束缚,不能参加各类化学反应,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这部分水分为无效水分。只有和溶质结合力小或处于游离状态的水分才能参加各类化学反应,而且能被微生物利用,这些水分称为有效水分。

水分活度表示有效水分的多少,可以用蒸汽压的关系(即,相对蒸汽压)来表示:

0p p w w =α (5-4)

式中,p w —物料表面的蒸汽压,Pa ;

p 0—该温度下的纯水表面蒸汽压,Pa 。 注意:

(1) a w 为物料(溶液、或材料)中的水分状态,a w =0~1。

(2) 水分活度还因溶质状态而异。

→例如25℃时,浓度为1mol/L 的蔗糖(非电解质)溶液的水分活度为0.9806,而1mol/L 的食盐(电解质)溶液的水分活度则为0.9669。

(3)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酶等生物、化学、物理反应有关。

→水分活度已成为影响腌渍食品、发酵食品贮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表5-2 水分活度与食品变性反应,p.88

(4) 食品的水分活度主要采用试验方法测定。

食品中的溶液很复杂,不是所有的水都作为溶剂,一些将与可溶性成分结合,也可能与不溶性成分结合。因此不能从食品中的水分含量、溶质的量和性质准确计算出食品的水分活度,而需要采用试验方法测定。

2)平衡水分

将食品物料放置在一个密闭箱内(箱内空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考察湿物料与周围空气之间的水分移动。

(1) 湿物料与周围空气之间的水分移动可沿两个方向进行:

(a) 如果物料的表面蒸汽分压p w 大于空气中的蒸汽分压p k (p w >p k ),则物料脱水干燥,称解吸作用;

(b) 如果p w

(2) 当p w =p k ,成为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料的水分叫平衡水分(W p )。

(a) 一般,空气的相对湿度: %100B

k ?=p p ? 式中,p k----空气中的蒸汽分压,Pa ;

p B ----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Pa 。

相对湿度则为物料周围的空气状态,?=0%~100%。

(b) 在平衡状态下,空气相对湿度和物料水分活度的数值可以互换:

100100100(%)0

B k ?=?=?=w w a p p p p ? 式中,p k----空气中的蒸汽分压,Pa ;

p B ----饱和蒸汽压,Pa ; 统一温度条件下

p w —物料表面的蒸汽压,Pa ;

p 0—纯水表面蒸汽压,Pa 。

即,a w ×100=相对湿度(%),or 相对湿度(%)/100= a w 。

(c )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将食品物料放置在一个密闭箱内(箱内空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直至物料和空气之间的水分扩散达到平衡,此时物料的水分就是该温度下物料的平衡水分、即水分活度,并且上述水分活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成立。

(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平衡状态,平衡水分 水分活度,相对湿度,两者关系成立)

(3) 平衡水分的大小取决于, (a) 食品的种类和化学组成; (b)周围空气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内因、外因)

(还有压力,但食品工业中一般不需考虑)

表5-3 某些食品在不同空气相对湿度下的平衡水分,p.89 (该表中表示内容的欠缺?)

5.1.3 解吸与吸附

如前所述,食品的平衡水分因物料的种类、以其周围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而异。如果物料的平衡水分是由物料蒸发水分达到的,则平衡水分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曲线称为解吸等温线(也称为脱水等温线),如果平衡水分是由物料吸湿形成的,称为吸附等温线(也称为吸水等温线)。

图5-1 马铃薯吸附等温线。

图5-2 鸡肉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与解吸等温线。(订正)

(平衡状态下,两种横坐标的表示方法都OK)

(1)图5-1中,在同一相对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提高,平衡水分降低。(适用于大多数物料)

(2) 图5-2中,吸附与解吸等温线不重复,出现吸附滞后现象。单分子水分活度和αw=1之间形成滞后环。不同温度下滞后现象不一样。鸡肉在5℃滞后最明显,60℃却没有滞后环。(适用于大多数物料)

(3) 图5-2中的滞后现象说明:(a) 在某一平衡水分下,吸附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解吸时空气相对湿度(图的水平线)。实际工作中,如果物料干燥之后重新吸湿,为了获得同样的平衡水分,必须具备更高的空气湿度;(b)在某一相对湿度条件下,湿物料的解吸平衡水分高于?还是低于?干制品的吸附平衡水分(图的垂直线)。

(4) 吸附滞后现象受不同食品材料及其结构的影响。苹果、高果胶、高糖食品,滞后主要出现在单分子层区域,当水分活度达到0.65以上则消失;猪

肉则在水分活度0.85以上才开始出现。

(5) 吸附滞后现象尚未有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毛细管水脱去后,空气进入物料毛细管中,且被吸附在管壁上,当随后吸湿时,发生不完全的润湿作用,致使克服空气的阻力,必须增加蒸汽分压,即增加相对湿度。

(6)典型的食品物料吸附等温线:图5-3;等温线上代表食品物料中不同结合状态水分的三个区域:A段、B段、C段。

(a) 区域C段的曲线凸向含水率坐标轴(y轴) 。水分活度的变化对含水率的影响不大(反过来说,水分含量的变化对水分活度影响显著)。

存在状态:区域C的水分为BET (Brunauer-Emmet-Teller)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水分。这部分水分较紧密结合在食品其他成分的特定部位,如多聚糖的羧基、蛋白质的羰基和氨基,而另一部分水分可由氢键、偶极离子键或其它反应而结合在一起。水分与其他成分的结合稳定。 结合水

干燥难易程度:这部分水不能作为溶剂,且难以冻结,可作为固体的一部分(如结晶水),与物质的结合能最大、最稳定,只有在化学作用或在特别强的热处理下(煅烧)才能脱去。通常在干燥过程不易将其除去。

表5-4 几种食品的BET单分子值和最大结合能(订正)

(b) 区域B段的曲线凸向水分活度坐标轴(x轴),水分活度的变化对含水率的影响较大。

存在状态:水分与其他成分的之间大多是多层吸附。水分与食品固体成分的结合不如C段稳定。

干燥难易程度:干燥较C段快;在同样的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也有较大的差异。

(c)区域A段的曲线也是凸向水分活度坐标轴(x轴),弯度刚好与C曲

线相反,水分活度的变化对含水率的影响最大。

存在状态:食品材料所包含的水分为游离水(非结合水)(如:充满在食品内毛细管中的水、以及附着在食品外表面上的水),水分与食品成分的结合不稳定。毛细管的大小对水的吸附作用影响较大。大毛细管(平均半径>10μm)中可以存在大量的游离水(非结合水);微毛细管(平均半径<10μm)靠吸附就能充满水(物理化学结合水)。毛细管水在物料中既可以液体形式迁移,又可以蒸汽形式渗透。

干燥难易程度:干燥过程中,这种水分在食品表面蒸发,因此干燥快;毛细管水的脱去将产生物体的收缩和毛细管的变形。

5.2 食品在干燥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干燥过程中,由于受热和失水,食品物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发生较大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把握是选择适当干燥方法和贮藏条件的基础。

5.2.1 物理变化

食品干燥时出现的物理变化主要有干缩和干裂、表面硬化和空隙形成等。1)干缩和干裂

干缩是干燥时物料体积缩小、弹性消失的现象。不论是有细胞结构还是无细胞结构的食品在干燥时都会发生,是最常见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图5.4 脱水干燥过程中蔬菜丁形态的变化, p.91

(1.干燥前的原始形态;2.干燥初期的形态;3.干燥后形态)

食品物料不同,干燥过程中它们的干缩也各有差异。

2)表面硬化

表面硬化是食品物料表面收缩和封闭,使表面迅速形成一层干硬膜的一

种现象。如物料表面温度很高,表面硬化越严重。表面硬化会导致大部分残留水分封闭在材料内部,使干燥速率急剧下降。

容易出现表面硬化现象的食品物料有:糖分和可溶性物质浓度较高的材料,有细胞组织的材料;块片状材料

改善方法:降低食品表面温度,减慢干燥速度。

3)孔隙形成

快速干燥时物料表面硬化使物料外部不能收缩,内部水分消失后产生孔隙。例如:真空干燥、冷冻干燥。

空隙现象对干燥速度和物料性状的影响?

5.2.2 化学变化

食品干燥过程中也会有一系列化学变化发生,这些变化对干制品及其复水后的品质如色泽、风味、质地、粘度、复水率、营养价值和贮藏期会产生影响。

1)酶活性的变化

干燥过程中随着物料水分降低,酶的活性也下降(水分降低到10%以下时,酶的活性才会完全消失)。而另一方面,酶和基质(酶作用的对象)却同时增浓。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干燥初期,酶促化学反应可能会加剧,只有在干燥后期,酶的活性降低到一定程度,酶促化学反应才会显著降低。

在贮藏中,如果干制品吸湿,酶仍会缓慢地复活,从而引起食品变质。

灭酶:在干制前使酶失去活性,抑制干制品在贮藏中的酶反应。方法:100℃湿热处理;204℃以上干热处理。

2)食品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干燥使食品失去水分,干制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增加。

表5-5 新鲜和脱水干制品食品营养成分的比较,p.94

湿基成分含量的变化→干基成分含量的变化?(食品成分含量标准)》果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在高温加热时会发生褐变、焦化(糖首先分解成各种羰基中间物,而后再聚合反应成褐色聚合物。随着聚合度的增加,颜色加深)。

》脂肪的氧化酸败是含脂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脂肪的氧化酸败在干燥阶段和贮藏阶段都有发生。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减缓脂肪氧化酸败,如酚型抗氧化剂(BHA、BHT和PG);金属整合剂(柠檬酸和抗坏血酸)。

》当水分活度较高时,肽链中的α-氨基比较脆弱,容易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下降。

3)维生素的变化

维生素损耗程度取决于物料预处理(灭酶)、干燥、贮藏的方法和条件。

温度和水分活度是维生素损耗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5-6 模拟系统中维生素降解与αw的关系, p.95

注意:

(1) 除温度和水分活度以外,光对维生素的变化也有影响。如:维生素B2,即核黄素→微颗粒包埋技术。

(2) 干燥方法对维生素的变化也有影响。如: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在日晒时损耗极大,在人工干燥(特别是喷雾干燥)时损耗较少;水果中的维生素C在晒干时损耗极大,但冷冻干燥时损耗较少。→一般来说,新鲜果蔬的人工干燥有利于保存原料中的维生素。

乳制品和肉制品中维生素的保存量也取决于干燥方法。冷冻干燥和真空干燥比热风干燥好。

一种新的低温干燥技术:低温除湿干燥

4)色泽的变化

》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等色素都会发生颜色变化。例如,叶绿素呈现绿色的能力和色素分子中镁的保存量成正比。湿热条件下叶绿素将失去一部分镁原子而转化成脱镁叶绿素,呈橄榄绿,不再呈草绿色。

》酶促和非酶促褐变反应是促使干制品变色的另一原因。

(1) 酶促褐变反应:植物组织受损伤后,材料中的氧化酶与多酚等成分接触,使其氧化成色素。

(2) 非酶褐变反应:包括糖分焦化和美拉德反应。糖分焦化反应:前述;美拉德反应:氨基酸和还原糖的相互反应。果蔬制品发生非酶褐变的水分活度范围是0.65~0.75;肉制品褐变水分活度范围一般在0.30~0.60;干乳制品褐变水分活度大约在0.70。由于食品成分的差异,即使同一种食品,由于加工工艺不同,引起褐变的最适宜水分活度也有差异。美拉德反应在水分20%~15%的范围内最迅速。(较高温度条件下发生)

图5-6 干鳕鱼在贮藏中的褐变,p.97。

该图中,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褐变的主要因素。空气相对湿度75%RH 以上时可减少褐变,却会带来微生物的腐败问题。对于干鳕鱼及干醍鱼,最小褐变的水分含量为7%~9%,对于醍鱼相当于水分活度0.32~0.45。

例:大蒜的绿变,苹果、香蕉的褐变,常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高。

(3) 褐变对策:干燥前进行灭酶,低温干燥,拒绝与空气(氧气)接触。5)食品风味的变化

很多呈味物质的沸点都很低,干燥时的高温极易引起呈味物质的挥发。例如,牛乳中的硫化甲基,虽然它的含量实际上仅亿分之一,但其制品却已失去鲜乳风味。

减少风味变化的对策: (1)从干燥设备中回收或冷凝外逸的蒸汽,再加回到干制食品中,以便尽可能保存它的原有风味;(2)从其它来源取得香精或风味制剂以补充干制品中的损耗;(3)干燥前在某些液态食品中添加树胶和其它物质以阻止可能出现的风味损耗(微颗粒包埋技术)。

但是,完全阻止干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损耗几乎不可能。

5.2.3 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食品水分:细菌和酵母在30%以下;霉菌在12%以下(有些耐旱霉菌需要2%以下)。

》严格来说,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有效水分,即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食品水分活度:一般霉菌在0.85以下;黄曲霉在0.78以下;耐旱霉菌在0.70以下。

》降低水分活度的有效方法:一是干燥(减少水分),二是添加糖、盐等溶质成分(束缚水分)。 腌制

5.3 食品干燥贮藏所需的最低水分

干燥食品的耐贮藏性主要取决于干燥后的水分,根本上取决于干物料的水分活度。

1)谷类和豆类

表5-7谷物收获和安全贮存所要求的水分含量, p.98

2)鱼干、肉干类

干燥到较低水分含量的肉制品虽有较好的保藏性,但会带来食用品质(如硬度、风味)问题。因此常结合其它保藏工艺(如腌制、熏制等),以达到一定保质期而又能保持其优良食用品质。

3)乳制品

我国国家标准:全脂乳粉的水分2.5%~2.7%,脱脂乳粉的水分4.0~4.5%,调制乳粉的水分2.5~3.0%,脱盐乳清粉(特级晶)<2.5%。

4)干制蔬菜

干制洋葱、豌豆和青豆等的水分5%~10%,相当于水分活度0.10~0.35。注意:

(1) 蔬菜原料通常携带较多的微生物,尤其是芽孢细菌。因此,干燥前需要进行清洗、热漂烫等灭菌处理;

(2)干制蔬菜的贮藏性较好,但是在贮藏过程吸湿就会引发变质,所以需要采用防止吸湿的包装。

5)干制水果

多数干制水果的水分活度:0.65~0.60。

》总的来说,干燥食品的最终水分(水分活度)要求,常由食品成分、加工工艺、贮藏条件等来决定。

表5-8 一些无包装食品在20℃贮藏时最高许可水分活度, p.99

5.4 评价干制品品质的指标

评价干制品品质的指标主要有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物理指标主要包括形状、质地、色泽、密度、复水性和速溶性。化学指标主要是指各种营养成分。形状、质地、色泽和成分的变化前面已有涉及,下面主要分析干制品的复水性和速溶性。

5.4.1 干制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

块片及颗粒状的蔬菜类干制品一般都在复水(重新吸回水分)后才食用。复原性和复水性是干制品的两大特性。

(1) 复原性

干制品吸水分后在质量、大小和形状、质地、颜色、风味、成分、结构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2) 复水性

干制品吸收水分的程度,常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衡量。

复水性的指标:

复水率(R,-),式(5-5)(符号含义,单位)→干制品的吸水能力

复重系数(K,-),式(5-6)(符号含义,单位)→干制品的水分回复能力蔬菜一般在3.5~7.5。胡萝卜等根茎类的复水率较低,菠菜等叶类的复水率较高。

(3) 复水性的测定方法

把干制品放入12~16倍质量的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再煮沸5~7min即可。

(4) 干制品的复水并不是干燥历程的简单反复

这是因干燥过程中所发生的某些变化并非可逆。例如蛋白质变性、细胞和毛细管的萎缩、淀粉的亲水性下降等。

(5)方便食品的复水性主要与原料成分和加工方法有关

表5-9 鱼糜的含量对鱼糜方便面复水的影响, p.101

图5-7 干燥方法对复水性的影响,p.101

表5-10 大蒜加热温度和冻干时间与复水率的关系,p.101

根据上述事例,分析干燥食品复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业)

5.4.2 粉末干制品的速溶性(省)

粉末干制品:各类奶粉、各类果蔬粉、各类保健固体饮品、各类咖啡类饮品、各种方便茶饮料等。

评价粉末干制品的性能指标是速溶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粉末在水中形成均匀分散相的时间

(2)粉末在水中形成分散相的量

粉末的速溶性加工方法→粉末的成分、结构→

表5-11 红茶浸提工艺对速溶茶粉速溶性的影响, p.102

食品生物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技术试题 甘肃农业大学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李红科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过()和酶工程处理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A )A发酵工程 B基因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酶工程 2 ()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B) A微生物学 B食品生物技术 C生物技术 D绿色食品 3 在引起食品劣变的因素中(C)起主导作用 A虫害 B物理因素 C微生物 D化学因素 4下列哪些食品保藏方法不属于物理保藏法(B) A脱水干燥保藏法 B熏制保藏法 C冷藏保藏法 D罐藏法 5 细胞工程包括动植物题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反应技术。 A细胞改造 B细胞修饰 C细胞杂交 D细胞衰老 6 自然选育过程中采取土样时主要选择()之间的土壤(B) A 3-10cm B 5-15cm C10-15cm D 10-20cm 7 下列不属于真空冷冻干燥法中冷冻干燥的步骤是(B) A制冷 B高压 C供热 D抽真空 8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D) A GMP B ISO C CCP D HACCP 9 下列不属于纯种分离的常用方法的是(B) A 组织分离法 B 单孢分离法 C 划线分离法 D 稀释分离法 10 下列分离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的是(B) A稀释分离法 B划线分离法 C组织分离法 D 单孢分离法11()是采样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C) A 培养 B 分离 C 筛选 D 鉴定 12 诱变育种是以(C)为基础的育种 A自然突变 B 基因突变 C 诱发突变 D 基因重组 13 在整个诱变育种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是(A) A 筛选 B 分离 C 鉴定 D 培养 14 分子育种是应用()来进行的育种方式(B) A 酶工程 B 基因工程 C 蛋白质工程 D 细胞工程 15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被称为(B) A“蛋白菌” B“工程菌” C “酶菌” D“细胞菌” 16冷冻保藏的温度一般要求在( C )摄氏度 A 1 B-10 C -20 D-5 17 发酵工业中培养基所使用的碳源中最易利用的糖是(A)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 D乳糖 18(A)是人工配制的提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要产物的营养物质和原料。 A培养基 B人工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天然培养基 19 在引起肉腐败的细菌中,温度较高时(B)容易发育

食品保藏学复习题

食品保藏学复习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IMF:(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半干半湿食品(又称半湿润食品,中等水分含量食品):部分脱水而可溶性固形物浓度较高的食品。 复水比:复水是把脱水菜泡在水里,经过一段时间后,使之尽可能恢复到干制以前的状态。R复=G复/G干 湿度梯度:若用W绝表示等湿面湿含量或水分含量(1kg/kg干物质),则沿法线方向相距△n 的另一等湿面上的湿含量为W绝+△W绝,那么物体内水分梯度grad W绝则为: grad W绝=lim(△W绝/△n) W绝——物体内的湿含量,即每1kg干物质内水分含量(千克) △n——物料内等湿面间的垂直距离(米) 冷冻干燥:是利用冰晶升华的原理,将含水物料先行冻结,然后在高真空的环境下,使已冻结了的食品物料的水分不经过冰的融化直接从冰态升华为水蒸气,从而使食品干燥的方法,所以又称为真空冷冻干燥或升华干燥。 恒率干燥阶段:物料水分呈直线下降,干燥速率稳定不变。 二、问答 1、什么是食品干藏?它有哪些优点? 答:干藏即使食品脱水干燥后进行贮藏。 优点:在室温下可长期保藏(作军备粮,随战争而兴衰);重量轻(如灯亮杏子制成罐头与干制品的重量比为7:1,而蔬菜更甚),容积小(节省包装、贮藏、运输费、便于携带等)2、简述干制过程中表面硬化形成的原因。 答:产生原因:V表蒸>>V内扩;具体:a、表面因高温而结膜;b、水分以蒸汽形式逸出,留下粘性溶质于外表面,堵塞空洞;c、毛细管收缩或变形。 结果:干燥速率下降(干硬膜渗透性低),品质恶化 3、干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答:干燥分为(1)初期/物料加热阶段:提高空气的流速,温度,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加速蒸发。(2)恒率/速干燥阶段:降低空气的流速,温度,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减慢蒸发。(3)降率/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取决于物料性质,属于物料内部水分移动控制阶段。小心控制条件。 4、试分析比较给湿系数、导湿系数和导湿温系数。 (1)给湿系数:物料的给湿系数主要取决于空气速度,也与蒸发表面积形状和大小,空气与环绕表面的条件及温度有关。潮湿物料表面的给湿系数可按 C=0.0229+0.017v进行计算,空气垂直流向液面时C值加倍。 (2)导湿系数:导湿系数为水分传递系数,它与物料水分,温度有关。导湿系数和绝对温度14次方成正比。 (3)导湿温系数:温度梯度为1°C/米时物料内部能建立的水分梯度。随物料水分增加而有所上升。 5、干燥过程中食品原料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 答:⑴物理变化。①干缩和干裂:快速干制:质地疏松,易吸水复原,品质好,费用大,易氧化;缓慢干制:质地紧密,费用少,复水慢;②表面硬化:a表面因高温而结膜;b内部水分以蒸汽形式逸出,留下粘性溶质于外表面,堵塞孔洞;c毛细管收缩或变形。导致干燥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四节 第一课时 氨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第一课时氨 [课标要求] 1.了解氨的性质及应用。 2.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铵盐的性质及NH+4的检验。 1.氮的固定 2.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沸点 无色 刺激性 气味 0.771 g/L,比空气的密 度小 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 能溶解700体积NH3 -33.5 ℃易液化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②与盐酸反应:NH3+HCl===NH4Cl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产生白烟。 ③催化氧化反应:4NH3+5O2===== 催化剂 △4NO+6H2O 生成的NO进而氧化生成NO2,用来制造硝酸。 3.氨水的性质 (1)弱碱性,电离方程式:NH3·H2O NH+4+OH-,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不稳定性,受热分解:NH3·H2O===== △ NH3↑+H2O。 4.氨的用途 1.两种物质的性质 (1)氨的性质: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NH3·H2O,与酸反应生成 铵盐,能催化氧化制备硝酸。 (2)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加热易分解,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 2.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 (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会有白烟生成。 氮的固定氨的性质及用途

(1)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2)氨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含酚酞)的烧杯中,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装置如图。 [问题思考] 1.挤压滴管的胶头后,立即形成红色喷泉,该实验能说明氨气的哪些性质? 2.该喷泉实验中,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什么? 3.该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提示:能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呈碱性。 2提示: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 3提示:①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圆底烧瓶要干燥。 ③装置内气体的纯度要高。 形成喷泉的条件 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①喷泉形成原理: 气体与水或其他液体接触―→ 气体溶解或发 生化学反应 ―→ 容器内压 强减小 ―→ 外部液体进入 形成喷泉 气体HCl NH3CO2、Cl2、H2S、SO2NO2+O2 吸收剂水或NaOH溶液水或盐酸NaOH溶液水 (2) 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火山喷发等均是此原理。 1.右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氨水很稳定,将烧瓶内的红色溶液加热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D.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2.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用图中A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喷泉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提供如图B所示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

(完整word版)《食品保存技术》教案

第二节食品保存技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食品贮存的原理和方法两个问题。首先通过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探索食品保鲜的措施。不同食品的保鲜应采取不同的贮存方法,选取最佳的贮存方案,在生活中加以利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食品贮存的方法及原理。 2.尝试运用恰当的方法保存食品。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会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进一步让学生形成微生物对人类是既有利也有害的观念。 【教学重点】 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食品贮存的方法及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讨论。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妃要吃上新鲜的荔枝,必须快马运送,否则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引出课题。 【新课内容】 一、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腐败现象,说明食品腐败是常见的。 2.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活动】

食品腐败的原因 【提出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结果? (2)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问:怎样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尽可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问:怎样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的含水量,都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二、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1.自学课本内容,说出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及使用原理。 2.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小结】 食品保存常用的方法有:干燥、腌制、加热、冷藏、冷冻和添加食品防腐剂等。【总结】 1.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2.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3.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检测反馈】: (1)夏季,食品在冷凉的地方不易腐败的原因主要是这一环境中( ) A、细菌极少 B、无细菌 C、细菌生长繁殖很慢 D、以上说法都对 (2)下列不属于保存食品的正确方法是( ) A、真空包装法 B、腌制法 C、水泡法 D、冷冻法 (3)下列保存食品的方法中,属于传统保存食品方法的是( ) A、脱水保存 B、添加腐剂保存 C、晒干保存 D、真空保存 (4)下列保存食物的方法中,不是通过减少食品中的含水量来阻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是( )

食品保藏技术综述

食品保藏技术综述 班级:XXX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摘要】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传统,与欧美相比,具有发展纯天然,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的独特优势。中国的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天然香料等天然植物抽提物产品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因此,在继承现有的基础上仍需采用高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品种,加快发展高质 量的食品添加剂。一日三餐的食品工业发展了,食品添加剂才能得到更多、更快的发展。要重视发展为满足不同人群生产营养强化食品所需要的食品添加剂;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替代进口所需要的食品添加剂要加快发展;要采用生物技术和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不断扩大应用新领域。 【关键词】食品保藏、保藏方法、保藏原理特点、新鲜食品 一、食品保藏技术的历史和发展 (一)历史 1. 《诗经》“凿冰冲冲,纳于凌阴”,天然冰保藏食品。 2. 我国劳动人民利用井窖、地沟和土窑洞等保藏食品。 3. 19 世纪上半期冷媒的出现使食品保藏技术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 4. 1834 年,英国人发明了以乙醚为制冷剂的压缩式冷冻机。 5. 1860 年,法国人发明了以氨为制冷剂,以水为吸收剂的吸收式冷冻机。 6. 1872 年,美国人发明了以氨为制冷剂的压缩式冷冻机,人工冷源逐渐代替自然冷源,食品保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7. 20 世界 50 年代,气调贮藏技术开始应用于果蔬、粮食、鲜肉、禽蛋及加工食品的保藏。 8. 50 年代,我国没有水果和蔬菜冷藏库。 9. 1968 年,我国有了第一个水果冷库。 10. 八十年代,迅速发展,引进了气调和调气设备。 11. 近二十年,各种类型的冷库 3 万多座,总容量近600。腌制保藏技术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1200年,犹太人、中国人、希腊人低温保藏和烟熏保藏技术;公元前1000年,古罗马人的干藏技术,2000年前,西方人、中国人的罐藏技术《北山酒经》记载。 (二)发展

第四章第3节第一课时

高二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 题目: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氨基酸的通式及几种常见氨基酸的结构简式; 2.知道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会写书中氨基酸的反应方程式; 4.明白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是怎样关系; 5.通过阅读知道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6.通过阅读知道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在人体内的作用。 重点:氨基酸的性质 【使用说明】 依据学习目标和预习案要求阅读教材86-88页、91-92页内容,会写常见几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会写氨基酸性质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到我的疑惑处,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学法指导】 阅读联系生物学科学习 I、知识准备 1.羧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生物学科学过与之有关的知识点 II、教材辅助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氨基酸的性质 3.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4.酶的作用和极其催化作用的特点 5.核酸在人体内的作用 III、预习自测 1、定义 2、分类 组成蛋白质的的氨基酸几乎都是。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常见的α-氨基酸有: 甘氨酸谷氨酸 丙氨酸苯丙氨酸 3、物理性质 天然的氨基酸均为色晶体,熔点,在200-300℃熔化时分解。它们能溶于溶液中,除少数外一般都能溶于,而难溶于。 4、化学性质 (1)氨基酸的两性 (2)成肽反应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基础) 我的疑惑

1、氨基酸如何形成蛋白质?氨基酸为什么有两性? 2、查阅资料了解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习建议: 认真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来进行下面的探究 ( 时间分配15分 ) II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 合作探究(课堂探究开始) 问题1:氨基酸的两性是什么官能团体现的 ? 问题2: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的关系怎样?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是羧酸的取代酸,氨基取代了羧酸烃基上的氢。 B 、天然的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且多为α-氨基酸 C 、氨基酸不能溶解于水、乙醇、乙醚等溶剂中 D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够溶解与强酸和强碱中 2.下列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 3 ②(NH 4)2S ③Al(OH)3 ④NH 4Cl ⑤甘氨酸 ⑥CH 3—COOH A.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⑤⑥ D .①②③⑤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总结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物质 酶、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在人体中的作用 问题1:酶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2: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在人体中的作用如何? 问题3:蛋白质缺乏或摄入过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针对训练】 1.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其杀虫活性物质主要是一类侏孢晶体蛋白。某种苏云金杆菌产生的侏孢晶体蛋白含两条肽链,共由126个氨基酸组成,经昆虫消化产生毒性肽。侏孢晶体蛋白消化成毒性肽所需要的酶是( ) A .麦芽糖酶 B.淀粉酶 C.蛋白酶 D.脂肪酶 2.DNA 大量存在于 中,是生物体 的载体。DNA 同时还指挥着 的合成、 的分裂和制造新的 。 3.RNA 主要存在于 中,根据DNA 提供的信息控制体内 的合成。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III 、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 串联整合 【当堂检测】 1.关于氨基酸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都是晶体,一般能溶于水 B .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C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D .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α-氨基酸、β-氨基酸等多种氨基酸 一、基础巩固题 1.下列氨基酸中与天然氨基酸结构特点相同的是( )

食品保藏技术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食品辐照技术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姓名: 肖超男 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 食科122班 学号: 124031238 指导教师: 朱璇职称: 2013年12月15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食品辐照技术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指导老师:朱璇作者:肖超男 摘要:介绍了辐照技术在食品保藏上的应用和优点,以及电离辐射对食品营养成分和活细胞的影响,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对辐照食品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食品;辐照保藏;安全性 Irradi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food storage Teacher:Zhu Xuan Author:Xiao Chaonan Abstract: 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s of irradi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preservation and effects ofirradiation on food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living cells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The safety of ir-radiation food was explained from different angles.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al future ofirradiation preservation of food were also studied. Key words: food;irradiation preservation; safety 正文: 食品辐照(Food irradiatior),又称“食品照射”或“电离辐射”,它是利用射线照射食品(包括原材料),延迟新鲜食物某些生理过程(发芽和成熟)的发展,或对食品进行杀虫、消毒、杀菌、防霉等处理,达到延长保藏时间,稳定、提高食品质量的一种食品保藏技术。目前,食品加工技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具有了较大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成为人们选择食品时首要考虑的方而。食品辐照技术具有营养成分损失少、易操作、无污染、残留少、节省能源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国内外食品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 辐照技术的原理 食品辐照技术是对食品进行非热加工的新技术,食品在辐照过程中食品本身的温度变化不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同位素,等放射源产生的γ射线或5 MeV以下的X射线及电子加速器产生的10 MeV以下的高能电子束辐射食品,使食品中生物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抑制或破坏其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甚至使细胞组织死亡,从而达到消毒灭菌、延长食品贮藏时间、减少损失的目的。 2 辐照保藏技术的优越性 辐照技术属于冷处理技术,是一种物理保藏法,与许多传统保藏法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节约能源,与热处理、干澡和冷冻保藏食品法相比,能耗降低几倍到几十倍; (2)杀菌效果好,可通过调整辐照剂量满足对各食品杀菌的要求; (3)射线能快速、均匀、较深的穿透物体,与热处理相比,辐照过程交易得到精确的控制; (4)辐照为“冷处理”,可最大限度保持食品的原有风味; (5)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6)可对包装好的食品进行杀菌处理,消除了在食品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交叉污染问题; 3 辐照技术的特点 辐照技术作为一种食品保藏方法,不同于化学熏蒸法和腌制法,不需要加入

食品保藏原理课程思考题 (1)

1. 食品贮藏的类型有那些?抑制食品中变质因素的活动达到食品保藏目的的方法有哪些? 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法有哪些? 利用无菌原理来保藏食品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食品保质期、保存期?它们相互间有何联系? (1)抑制变质因素活动达到保藏目的的方法:冷冻保藏、干藏、腌制、熏制、化学品保藏及改性气体包装保藏等。(2)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法:冷藏法、气调法等。此法主要用于新鲜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活体保藏。(3)利用无菌原理来保藏食品:即利用热处理、微波、辐射等方法,将食品中的腐败微生物数量减少到无害的程度或全部杀灭,并长期维持这种状况,从而长期保藏食品的方法。罐藏、辐射保藏及无菌包装技术等均属于此类方法。(4)通过发酵保藏食品:这是一类通过培养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利用发酵产物—乳酸、乙醇等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保持食品品质的方法,如食品发酵。 保质期是厂家向消费者作出的保证,保证在标注时间内产品的质量是最佳的,但并不意味着过了时限,产品就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色、香、味没有改变,仍然可以食用。但保存期则是硬性规定,是指在标注条件下,食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了这个期限,质量会发生变化,不再适合食用,更不能用以出售。 2、了解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酶对食品质量有何影响? 腐败变质的因素:微生物的作用、酶的作用、物理化学作用。 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食物原料的生命体中存在很多的酶系,如苹果、梨、杏等仁果、核果和一些蔬菜的多酚氧化酶,诱发酶促褐变,对加工中产品色泽的影响很大。又如动物死后,动物体内氧化酶产生大量酸性产物,使肌肉发生显著的僵直现象。如果蔬菜后呼吸作用的加强使发芽以及生理过熟引起变质 3、食品按照pH的分类可分为那些? 罐头的pH分类及其根据是:低酸性食品:在罐头生产中常根据食品的pH将其分为酸性食品和低酸性食品两大类,一般以pH4.6为分界限,pH<4.6的为酸性食品,pH≥4.6的为低酸性食品。 4、 Aw的含义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水分活度在食品干燥保藏中有什么意义?答: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与纯水的逃逸趋势(逸度) ( 之比。 water activity)Aw。食品水分活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取决于:水存在的数量;温度;水中溶质的浓度;食品成分;水与非水部分结合的强度糖、盐种类等。意义:(1)各种微生物都有适宜生长的 Aw,Aw 能调控微生物生长和改变微生物对热、光和化学试剂的敏感性。(2)酶活性随 Aw 的提高而增大,酶反应速率也随 Aw 增加而增加,酶在湿热条件下易钝化。(3)Aw 的大小将直接影响食品中的化学反应进行。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的参与,Aw 对脂肪氧化、非酶褐变、蛋白质的美拉德反应、淀粉老化都有一定影响。 5. 试述食品干藏的基本原理? 答:食品的腐败变质与食品中水分含量具有一定关系。一个食品中水能否被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即微生物、酶和化学反应所利用的问题,即水的可利用度。而水的可利用度与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或形式有关,这是食品加工和保藏技术原理的基础。 6. 食品干制条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食品的湿热传递的? (1)湿物料的表面积:湿热传递的速度随湿物料的表面积增大而加快。(2)干燥介质的温度:当湿物料的初温一定时,干燥介质温度越高,表明传热温差越大,湿物料与干燥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越快。(3)空气流速:以空气作为传热介质时,空气流速将成为影响湿热传递的首要因素。(4)空气的相对湿度:空气的相对湿度越低,则湿物料表面与干燥空气之间的水蒸汽压就越大,加之干燥空气能吸纳更多的水分,因而能加快湿热传递的(5)真空度:加热真空容器的方法使水分在较低的温度下蒸发。而较低的蒸发温度和较短的干燥时间对热敏感性食品是非常重要的。(6)食品物料的组成与结构:食品成分在物料中的位置、溶质浓度、结合水状态、细胞结构都会影响湿热传递。 7.什么叫导湿温性?什么是食品的导湿过程、给湿过程? 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无论是液态还是气态)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雷科夫效应)。固态物料干燥时出现蒸汽或液体状态的分子扩散性水分转移,以及毛细管势能和其内挤压空气作用下的毛细管水分转移的现象称为导湿现象。在水分梯度的作用下水分又由内层向表层扩散的过程称为导湿过程。湿物料的水分从其表面层向加热介质扩散的过程称为给湿过程。 8. 简述食品干制的基本过程。干制过程的特性曲线的有何意义?干燥过程中物料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食品物料干燥过程分析:恒速阶段、降速阶段、临界湿含量 食品干燥过程的特性:(1)干燥曲线:表示食品干燥过程中绝对水分(W绝)

食品保藏探秘-单元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食品的腐败变质只与微生物污染有关 A.是 B.否B正确 2.食品的变色也是一种腐败变质现象 A.是 B.否A正确 3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标准可提高食品安全性 A.是 B.否A正确 4.《齐民要术》里记载的“密泥瓮头肉”属于食品保藏范围 A.是 B.否A正确 5.食品保藏课程是联系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桥梁 A.是 B.否A正确 第二章单元测试 1.果蔬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细菌引起的 A.否 B.是A正确 2.葡萄采后常发生灰霉病和炭疽病 A.否 B.是B正确 3.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是肉制品的主要腐败菌 A.否 B.是B正确 4.新鲜乳的腐败主要是乳酸菌产酸引起的 A.是 B.否B正确 5.可滴定酸度越高,表示乳的新鲜度越好 A.是 B.否B正确 6.下列那些酶与食品的变色关系不密切() A.过氧化物酶 B.叶绿素酶 C.多酚氧化酶 D.果胶酶D正确 7.下列哪些因素不参与酶促褐变()。 A.氧化底物 B.氧气 C.温度 D.酶C正确 第三章单元测试 1.食品辐照保藏的安全剂量是()。 A.5kGy以下 B.1kGy以下 C.10kGy以下 D.100kGy以下C正确 2.下列抗氧化剂哪些归属脂溶性抗氧化剂()。 A.植酸 B.BHT C.VE D.VC E.BHA F.茶多酚BCE正确 3.熏烟成分中哪类化合物具有致癌性()。 A.羰基类 B.硝酸盐类 C.醇类 D.烃类 E.酚类D正确 4.下列抗氧化剂哪些归属水溶性抗氧化剂() A.BHT B.VE C.茶多酚 D.VC E.BHA F.植酸CDF正确 5.食品中常用的超高压压力范围是() A.1-10 atm B.100-600atm C.10-100 D.1000-6000atm D正确 第四章单元测试 1.食品的冷却速度表示食品温度下降的速度() A.是 B.否A正确 2.食品的冷却时间与食品的形状等有关()

食品保藏原理大纲

《食品保藏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ZH096403 课程名称:食品保藏原理 总学时数:36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说明 (一)《食品保藏原理》的课程性质: 《食品保藏原理》课程是食品专业群专业方向课程之一,是食品专业群学生获取食品加工及保藏技术知识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曾名湧主编,《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授课对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三)《食品保藏原理》的课程目标: 通过《食品保藏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保藏的原理、加工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以达到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掌握生产工艺控制的理论,学会分析生产过程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食品保藏原理》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式教学,展开问题与讨论,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其主要内容:食品加工、制造的主要原料特性及其保鲜,食品热处理和杀菌,食品的低温处理与保藏,食品的干燥,食品浓缩和结晶,食品的微波处理,食品的辐照,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食品的化学保藏,食品包装等,内容基本覆盖整个食物链,包括原材料采收、贮运、加工、包装及食品流通过程,并尽量反映食品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系统地阐述清楚,力求讲深、讲透。使学生能掌握生产工艺控制的理论,学会分析生产过程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3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介绍了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现状,对近年来几种食品保藏技术方法作以综述,并阐述了食品保藏技术在其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也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看法与观点。 关键词: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保藏技术;发展前景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prospect analysis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main factors of food spoilage,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Reviews the recent several methods of foo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described the limitations of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preservation. Some relative perspectives about its prospect are also mentioned. Key words: food spoilage; foo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developing prospect 前言 食品种类繁多,组成成分复杂,使其在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的过程中,极易因周围环境因素如微生物、温度、光照等的影响而变质。不仅缩短了食品的货架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时更会危及人们的健康。 长期以来,应用较多的食品保藏技术多为传统的干燥、加热、冷藏、罐藏、腌渍、烟熏和化学处理等[1]来保藏食品。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日益渐高,以及现代技术如高压、辐射等的发展应用,在传统食品保藏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新的食品保藏技术,如冰温保藏技术、辐照技术、冰核细菌和生物冷冻蛋白技术、栅栏因子技术等,以满足其需要。本文就目前的几种保藏技术作以介绍,对食品保藏技术的现状作以分析并展望。 1.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 各种食品保藏技术都是针对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加以人为的控制,以达到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为此,必须清楚的了解引起食品品质变质的因素及其特性,以便寻求更好的方法去控制这些因素,也能进一步理解相关的保藏技术和发展技术创新。 1.1 理化因素 引起食品变质的理化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及水分活度、光照、pH、金属离子和一些酶类等,如叶绿素的脱镁变色;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水解;脂肪的酸败、维生素的降解、色素褪色,另外还有因组织损伤而导致的水果酶促褐变等。如在食品加工器械方面,由于铜铁等金属离子能缩短油脂氧化的诱导期和提高反应速度,采用不锈钢取代一般铜铁部件,就延缓了脂类的氧化而有利于食品的加工储藏。 1.2 生物因素 微生物是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如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这些微生物在其代谢的过程中不仅消耗食品的营养成分,造成食品的营养流失及腐败,而且其代谢产物如发霉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等,更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想更好的保藏食品,必须抑制性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或致死。 而这些一般都是通过控制理化因素来实现,如冷藏技术就是通过控制温度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进而达到食品保藏的目的,而传统的腌渍技术则是通过改变微生物生长环境中的水分活度等因素来实现。 2. 几种现代食品保藏技术

食品保藏技术总结

食品保藏技术总结 《食品保藏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了一下发到这里[]。 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利用温度进行贮藏的技术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104031143张辉职称:副教授

xx年12月28 日 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食品低温保藏技术综述 作者:参依热。主如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对几种主要的气调保鲜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作了简要阐述,分析了该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叙述了可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品气调存储保鲜技术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也得到普遍加强,大家越来越对果蔬等食品在贮藏中长期使用化学合成保鲜剂的食用安全性提出了质疑,使得果蔬等食品的贮藏保藏逐步朝着注重物理方式

的方向发展,气调保鲜方式重新受到重视。目前,对原先气调手段和方式加以改进,充分发挥气调保鲜的潜力并扩大气调保鲜的应用范围成为研究重点。 二、概念 食品气调保鲜技术是通过改善食品内的气体组成,使食品处在不同于空气组成的环境中,从而利用调整环境气体来延长食品贮藏寿命和货架寿命的技术。 三、气调冷藏的基本原理 在一定的封闭体系内,通过各种调节方式得到的不同于正常大气组成(或浓度)的调节气体,以此来抑制引起食品品质劣变的生理生化过程或抑制食品中生繁殖(新鲜果蔬的呼吸和蒸发、食品成分的氧化或褐变作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从而达到延长食品保鲜或保藏期的目的。 气调主要以调节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主,因为: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食品自身生理生化过程和微生物作用过程,多数与氧和二氧化碳有关。另一方面,许多食品的变质过程要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许多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有直接抑制作用。

食品干制保藏

食品干制保藏 食品干藏:干制品在水分降低到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水平后,保持低水分进行贮藏的过程。干燥基本上有两种脱水原理:a.水分以液态由物料中脱去,而物态不变化。 b. 水分脱去时有物态变化,即发生由液体(冰)变成蒸气的相变。 食品的干制加工通常指后者。 食品种类不同,干制品水分含量也不同。如:奶粉、蛋粉、速溶咖啡等最低含水量为1-5%;谷物含水量为14%。 1.干燥科学(包括三个学科) a.干燥理论是研究这一(干燥)过程的一般分析和试验规律,揭示这个过程进行的机理。 b.干燥技术包括在各种干燥设备中进行干燥过程的一般方法,以及这些设备的计算与设计方法。 c.干燥工艺学它是研究干燥对象----物料的特性,然后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合理的干燥方法和不同物料与产品进行干燥时的最适条件。 2.干燥方式①人工干燥利用专门的干燥设备,在人工控制的工艺条件下进行干燥 ①天然干燥利用天然条件进行干制的方法(包括风干、日干等) 3.干燥加工的目的 ①脱水保藏 ②体积变小,重量变轻,易于贮运 ③改变风味,食用方便 缺点:①复水性差 ②香味、口感不如鲜品及罐头 ②受气候影响大 ③制品易吸湿变质或受虫害,产生油蚝味。 第一节干制加工的基本理论 一、食品物料中的水分 (一)食品物料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1、化学结合水分按定量比牢固地和物料相结合,包含在蛋白质或盐类的结构中,非常稳定,只有在化学作用时或在特别强的热处理下(煅烧)才能脱除。一般干燥过程不能脱除。 2、物理化学结合水分不按定量比地和物料相结合 (1)吸附结合水分这种水是“胶囊”(即胶体微粒)外表和内表上的力场所束缚的液体。靠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与物体结合得较强,第一层水分子吸附最牢固,随着分子层的增加,吸附力逐渐减弱。一般加热干燥难以除去,需消耗大量热量才行。要脱掉吸附结合水分,在消耗一定能量后,水会变成蒸气,然后向物料的外表面移动。 (2)渗透压保持水分封闭在细胞内的水,它既是复合胶囊通过渗透吸收的水,也是固定的结构水,它是在形成凝胶时(胶凝作用)占有的水分。由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水经细胞壁靠渗透方式向细胞内渗透。它与物质的结合能极小,属游离水,干制过程中易除去。 在食品内部,渗透压保持水分远多于吸附结合水分。 3、机械结合水分(或游离水分)

食品工艺学思考题

食品工艺学思考题 绪论 1.食品工艺学的定义是什么? 2.按照原料的来源可以将食品分为哪两类?各包括哪些? 4.为什么要研究食品加工工艺? 7.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有哪些? 8.为什么说微生物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第一因素? 10.酶对食品的腐败变质产生什么作用? 11.食品腐败变质的产生什么化学变化有哪些?12.食品保藏中的品质变化有哪些? 13.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有哪些?14.简述植物性食品生理贮藏的基本原理?15.抑制食品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食品干燥保藏 1.什么是食品的干藏? 2.食品的干燥和脱水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3.简述食品干燥保藏的发展历史。 4.什么是水分活度? 5.水分活度在食品干燥保藏中有什么意义?6.欲长期保藏食品,一般要将食品的水分活度控制到多少才合理? 7.说明食品干制对微生物的影响。 8.说明食品干制对酶活力的影响。 9.说明食品干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10.简述食品干藏的基本原理。 11.说明半干半潮食品的贮藏原理。 12.简述食品干制的基本过程。 13.影响食品干制中影响湿热转移的因素有哪些?14.干制条件主要有哪些?他们如何影响湿热传递过程的? 15.什么是干燥速度?干制过程中干燥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16.画出食品干燥速度的变化曲线。 17.画出胡萝卜的干燥速度曲线。 18.干燥过程中物料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19.食品干制中有哪些物理变化现象? 20.食品干制中为什么会发生表面硬化和溶质迁移现象? 21.为什么说干制食品的复原具有不可逆性?22.食品干制中有哪些化学变化现象? 23.食品干制中风味和色泽是怎样变化的。24.食品的干制方法有哪两大类? 25.说明自然干制的特点。 26.自然干制要注意哪些问题? 27.空气对流干制有哪些常用方法? 28.简述隧道式干燥法的基本过程。 29.画出隧道式干燥设备的基本结构。 30.什么是顺流和逆流干燥?各有什么特点?31.生产中如何实现双阶段干燥? 32.为什么隧道式干燥设备在食品干制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33.滚筒干燥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4.滚筒干燥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35.滚筒干燥法有哪几种加料方式? 36.真空干燥法有什么优点? 37.真空干燥法的设备原理是什么? 38.喷雾干燥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9.喷雾干燥法有什么优点? 40.喷雾干燥器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41.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2.什么是三相点?温度、压力各是多少?43.冷冻干燥法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44.冷冻干燥设备只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45.冷冻干燥设备中为什么要设置捕水系统(冷阱)? 46.干制品包装之前一般要经过哪些处理?47.常用的干制品包装材料有哪些种类? 48.干制品的包装有些什么要求? 49.干制品为什么要密封包装? 50.什么是复水率、干燥比、复重系数? 51.如何运用干燥比、复重系数等指导工业生产?52.在北方生产的紫菜片,运到南方,出现霉变,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 第二章食品冷冻冷藏 1.什么是食品的冷藏、冻藏、冷却、冻结?2.低温保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低温对酶的有什么影响? 4.低温对微生物有什么影响? 5.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减弱和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6.低温对其它食品变质因素的影响是什么?7.冷藏的常用温度是多少? 8.什么是食品的冷却?目的是什么? 9.冷却保藏的食品比冷冻食品有哪些优点?10.冷却保藏食品主要是哪些种类?

第四章 食品低温处理和保藏

第四章食品低温处理和保藏 一、冷藏和冻藏的温度范围及常用温度: 冷藏是在高于食品物料的冻结点的温度下进行保藏,其温度范围:-2—15℃,常用温度是4—8℃。冻藏是指食品物料在冻结的状态下进行的贮藏,其温度范围:-2—-30℃,常用温度是-18℃。 二、食品的冷却方法及其特点。 常用的冷却方法有:1)强制空气冷却法: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来冷却食品物料。 一般采用鼓风机使冷却室内空气形成循环并使温度保持均匀。空气流速一般控制在 1.5—5.0米每秒,其特点是冷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流速根据食品的种类确定,一般 不使食品冻结。2)真空冷却法:使被冷却的食品物料处于真空状态,并保持冷却环境的压力低于食品物料的水蒸汽压,造成食品物料中的水分蒸发,利用水的蒸发潜热降低食品的温度。真空冷却法适用于表面积大,通过水分蒸发就能迅速降温的食品物料。 3)水冷却法:将干净水或盐水经过机械制冷或机械制冷与冰制冷结合制程冷却水,然后用此冷却水通过浸泡或喷淋的方式冷却食物。因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传热效率高,速度快,温度均匀,且可延长保藏期。 4)冰块冷却法:采用冰来冷却食物,利用冰融化时吸热作用来降低食品物料的温度。常用于鱼虾的冷却,由于冰融化时吸热大因此冷却用冰量不多。冰块愈小冷却速度愈快。其缺点是温度不均匀,且冰融成的水到处流动不易管理,现在主要作为其他冷却方法的补充。 三、如何确定冷藏的条件? 冷藏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和空气的流速是冷藏的重要条件因素。在实际应用中,这三者的具体条件是随着食品种类的不同、贮藏期的长短以及食品是否包装而确定的①贮藏温度,不仅指冷库内空气的温度,更重要的是指食品物料本身的温度。对于水果、蔬菜、带壳蛋一般以接近冰点为佳。但热带和亚热带果蔬有各自的最低贮藏温度。温度过低易出现低温伤害。②空气湿度过高,易使低温食品的表面产生冷凝水,可能因此引起果蔬霉烂或肉禽发粘长霉;相对湿度过低则水分蒸发快,造成食品表面干缩,带壳蛋气室增大,重量减轻。③在冷库中,应强制通风,使循环中的空气带走果蔬的呼吸热,并保持冷库各部的温度均匀一致。空气流速过低达不到上述目的,过高又加快食品的水分蒸发,尤其是相对湿度较低时影响更大。 四、冷藏食品回热应注意什么问题? 冷藏食品在冷藏结束后,一般应回到正常温度进行加工或食用。温度回升的过程称为冷藏食品的回热。冷藏食品回热应注意:(1)应注意控制使空气的露点低于食品物料的温度,防止回热时食品物料表面出现冷凝水(冒汗现象),造成微生物污染与繁殖。(2)保持热空气较高的相对湿度,防止回热时食品物料出现干缩,不仅影响食品物料的外观,而且会加剧氧化作用。 五、冻结方法、冻结速度和食品质量。 冷冻食品的质量与冻结速率、冻藏的温度与冻藏的时间有关。一般认为,速冻食品的质量高于缓冻食品。速冻的优势:(1)冻结时间短,形成的冰结晶细小而且均匀;(2)降温迅速,减少微生物的活动给食品物料带来的不良影响;(3)食品物料迅速从未冻结状态转化成冻结状态,减少浓缩损害。冻结速度与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食品物料的种类、大小、包装情况等许多因素进行选择。一般认为冻结时食品物料从常温冻至中心温度低于-18℃,果蔬类不超过30min,肉食类不超过6h为速冻。 六、食品在冷却冷藏、冻结冻藏过程发生的变化。 答:1食品在冷却冷藏过程发生的变化:1)水分蒸发:对于果蔬,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影响新陈代谢;造成果蔬的调萎、新鲜度下降,果肉软化收缩、氧化反应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