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张骞

3.17张骞
3.17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抗击匈奴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军出击漠北。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

元狩四年(前123年),汉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西域归汉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汉,带来了乌孙国的使者,“因令窥汉,知其广大”后,乌孙国与西汉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此后的一年时间内,张骞在乌孙国所遣持节副使也与西域诸国使者相继归汉,汉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汉与西域诸国外交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开始到来。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是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使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汉朝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西域正式归

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

汉书·楚元王传(2)全文

汉书·楚元王传(2)全文 (1)千里驹:言若骏马可致千里。驹:小马。(2)宗正丞:官名。属宗正。(3)杂治:言与他官共治。刘泽:齐孝王之孙。(4)大鸿胪丞:官名。属大鸿胪。(5)上官氏、盖主事:参考《外戚传》。(6)知足:《老子》有知足不辱之说。(7)自言:申诉盖主所坐事。(8)无状:言无礼貌。(9)望:怨望。(10)承指(旨):谓承霍光之意旨。(11)光闻而恨之:霍光以侍御史不知己意而恨之。(12)地节:宣帝年号(前69 前60)。 德宽厚,好施生(1),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立十一年,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2)。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薨,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 (1)好施生:言好施恩惠而使生全。(2)讼罪:指告发其子刘向之罪。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1)。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2)。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3),献赋颂凡数十篇。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

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4),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更生兄阳城侯安民上书,入国户半(5),赎更生罪。上亦奇其材,得逾冬减死论(6)。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7)。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8),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9)。 (1)任:保任,保举。辇郎:引御辇的官。(2)谏大夫:官名。掌议论,属光禄勋。(3)王褒:以辞赋著名,著有《僮约》一篇。张子 (4)尚方:官署名。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5)入国户半:输入其封国户口之半数。 (6)逾冬减死论:狱冬处决,若过冬至春,乃宽大而减死罪。(7)石渠:石渠阁,在未央大殿西北,收藏秘书。(8)给事黄门:官名。供职于黄门之中(宫中)。(9)散骑:加官。皇帝的骑从,无常职。给事中:给事于殿中。 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1),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2),皆领尚书事,甚见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3)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4),而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5)望之、堪、更生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史及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语在《望之传》。其春地震(6),夏,客星见昂、卷舌间(7)。上感悟,下

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篇一: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摘要: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是一篇课外阅读是一片说明文,具体地写出了张骞的个人信息和他和丝绸之路。同学们可以作为课文丝绸之路的课外阅读。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不完全固定,也非一条。其中以自喀什西南行的路线,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最为重要。喀什古称疏勒,按当地语意即为丝绸集市。两汉时期,中西亚和欧洲尚未掌握育蚕取丝技术,经丝绸之路不仅大量贩运中国的丝织品,同时也大量西运蚕丝作为丝织原料。 更多有关《丝绸之路》的学习内容,请点击 备注:《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阅读》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着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阅读。阅读能力上要求增强概括,理解和表述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鼓励学生多说,增强口语表达... 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阅读。阅读能力上要求增强概括,理解和表述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题鲜明,立意新颖;鼓励学生多说,增强口语表达... 篇二: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丝绸之路张骞的故事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丝绸之路张骞的故事_小学作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 ugrave;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 100份文档 80份文档 89份文档 篇三:张骞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张骞,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插图介绍与史实辨正4页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插图介绍与史实辨正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1),多年来都被中学历史教材用作插图,说明汉武帝时期的中外交往。 该插图取自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主室北壁佛教感应故事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图2)截取的是下半部分。1982年《敦煌研究》试刊第1期刊载的马世长先生的《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一文,对《张骞出使西域图》作了详细解说。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公布了该图的彩色图版,并配有说明。《张骞出使西域图》共有五幅画面,对应五条榜题,表现了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兹按画面顺序,将五幅画面内容介绍如下: 1 榜题上方有一帝王,手擎香炉跪拜顶礼,帝王左右有六大臣站立,皆躬身合掌,执笏顶礼,榜题文字四行为:“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2 榜题上方正中为一四阿式顶大殿,正面自阑额向上竖立一匾牌,上书“甘泉宫”三字。殿内置二立佛像,二像皆高肉髻,着袈裟,殿下有台基,正面有踏步,殿前两侧各有一株绿树,榜题文字已漫漶不清。 3 榜题右侧为一帝王骑在马上,后随臣属八人,或持曲柄华盖,或引马于前,或随从于后。榜题左侧,一人双手持笏跪拜辞别帝王,其后有二、从者,持双节立于后,再后为四匹马及一马夫,马上驮行装物品及丝质物等。榜题文字三行为:“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4 一人骑马行于旅途中,二人持节骑马随于后,榜题文字已漫漶不

清。 5 三人行至一城,前者一人双手合十顶礼,后二人持节随后。城内有一佛塔,城门外有二比丘向城内观望。榜题文字为“口大夏时”。 以上五幅画面完整地表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辞别汉武帝场面、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各情节,是现存最早的一组张骞出使西域的图像资料。但是,《张骞出使西域图》是一幅佛教感应故事画,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考证如下: 画面1中汉武帝获匈奴祭天金人事,史籍记载以《史记》匈奴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为最早,但二传均只说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0年)春,“得休屠王祭天金人”,而榜题中的“列之于甘泉宫”“常行拜谒”云云,则无一字道及。此则榜题与《魏书》卷114《释老志》中的记载最为接近,文中记载:“案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魏书》的此段记载又源自南朝梁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原文如下:“《汉武故事》日:‘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祀之。’此神全类于佛,岂当汉武之时,其经未行于中土,而但神明事之邪?”北齐魏收将《汉武故事》所记汉武帝获匈奴祭天金人一事采入《魏书?释老志》中,并进一步认定:“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之后《历代三宝记》《广弘明集》《佛祖统纪》等佛籍均采纳此说。《魏书》所载休屠王金人为佛事,汤用彤先生在其名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史记故事练习题答案

史记故事练习题答案 【篇一:史记故事练习题】 一、填空。 1.黄帝名(),他和()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的说法由此而来。 2.()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制王朝。 3.烽火台上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情,白天就点起(),夜间点燃()向四处报警。 4.郑国商人()把自己贩卖的()送给秦国军队,还假称这是郑 国国君对秦军的慰劳,使得敌人放弃了对郑国的偷袭计划。 5.公元前()年,()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 6.“不鸣惊人,()”的()善于纳谏,从一个昏君变成了一个英 明的君主,使楚国成为了诸侯中的强国。 7.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年。孔子周游列国()年。因为苏秦的合纵策略,秦国有()年不敢出()关攻打六国。 8.司马迁说:“假如()还活着,我即使为他驾车,也是心甘情愿的。” 9.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10. ()建议秦始皇修筑(),以保护秦朝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 军队的滋扰。 11.淮阴侯()年轻时就敢于忍受(),承受各种折磨,后来成了 一代名将。

12.通用至今的诊脉疗法,仍遵循着确立的理论。 13. ()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 14.屈原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 15华夏民族的祖先是()和()。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17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 18“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和()。 19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步走上霸主之位的著名变法是()。 20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 21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著名诗歌,题目是() 2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 23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 24《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作者( )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判断题。 1.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3.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 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 5.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6]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庶羞,即莱肴。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7]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8]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这两句也是的名句,因

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的萧萧马鸣,加一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14]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17]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重高勋,即贪图功名。《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18]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有怪叹之意。亘是绵亘不断。 [19]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20]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

小学语文写事阅读训练附答案

写事类阅读训练 一、阅读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一下方面: 1.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 2.理清记事文章的顺序 一般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通常有三种:(1)顺叙;(2)倒叙,就是将事件结局或者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和经过等;(3)插叙,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 3.抓住文章的重点 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记事文的主体。 二、写事文章常见的题型及答题的技巧 1.把文章分为几段,并写出各段的意思。 2.文章所描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简要作答) 3.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如何给文章取标题。 5.文章“……”句子的作用。 归纳中心: 公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写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公式:谁+干什么+结果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公式:词语意思+文中意思 拟标题:找关键、找线索、找中心句。 句子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三、阅读训练 (一) 1948年,在一艘横渡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guīgui)丽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xiāo xuē)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huǎng huàng),男人摔倒时,刀子扎(zhāz ázhà)在他的胸口。人全身都在颤,嘴唇间乌青。 6岁的小女儿被爸爸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站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想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每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留下了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在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子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为人知,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他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为坐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大声一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为人知:____________________洞穿: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请用心阅读,一起来体会“父亲”所包含的意思。①“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一句中的“这”指;说“这”是“奇迹”的原因是。

成语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

成语故事 西汉后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死了以后,第二年春天,皇太子刘彻当了皇帝,这就是少年英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 匈奴部落住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汉武帝时,中国北方屡遭他们的欺凌和侵扰。经过几年的扩张混战,匈奴击败了许多游牧部落,占有了他们的家园。当时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带,曾经居住着一个强大的部落,叫做月氏。后来,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这个国家,残酷地杀害了月氏国王,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月氏人想攻打匈奴报仇,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周围其他的部落都不敢与匈奴为敌,所以他们无法争取到任何同盟;即使远在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无意收留他们。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远的西方迁徙。 汉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想派人前去联络月氏,以便夹击匈奴。 当时,要把结盟的书信送往月氏,意味着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没有向导知道路该怎样走。更危险的是,要到月氏,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领地,那里有驾驭着骏马的敌人围追堵截。而且在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迁到了哪里。汉武帝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下一道招贤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联络月氏人。 招贤榜一贴出,应征者寥寥无几。不过,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看到招贤榜后,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表示愿意与联系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名随从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跟了张骞多年的蛮族奴隶,名叫甘父。当接近匈奴领土时,张骞一行没有胆怯,他们直接向匈奴的防线进发,希望能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匈奴的土地。 不幸的是,张骞一行经过匈奴的时候,被匈奴人抓住,全都做了俘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这一扣便是十一年。张骞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生了儿女。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但一直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的任务。后来,匈奴人终于放松了警惕,他找准机会,和几个随从一起逃脱了。 张骞和甘父逃出后,历经艰险,经过几十天的奔波,进入大宛国境地。 大宛国早就听说西汉王朝地大物博,繁荣昌盛,想和汉王朝建立联系。看到张骞到来,真是喜出望外,就以优礼相待,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大宛的国王听从了张骞的话。休息了几天以后,大宛国王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新王带领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占领了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自己又认为离汉朝很远,根本没有向匈奴报仇的心意了。 等张骞来了以后,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他们竟不大感兴趣,外交商谈也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无奈之下,张骞他们起程回国了。在经过匈奴的土地时,张骞再次被扣留,一年后,赶上匈奴国内大乱,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再次拜见汉武帝时,距张骞奉命出行已经过去了12年。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班级:姓名: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14.《西汉故事》楚汉之争,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汉王刘邦的主要原因是:(C) A.因为项羽武功不及刘邦 B.因为项羽兵力不及刘邦 C.因为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而刘邦善于用人,胸怀大志 15.《战国故事》请你选择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评价(可多选):(A B C) A.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B.焚书坑儒,专制残暴 C.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 16.《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讲的是 (谁)的故事,大体讲的是:

张骞的故事是怎样

张骞的故事是怎样 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与旅行家。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闻名遐迩。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张骞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一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号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途中刚好做张骞的翻译。但是在去大月氏的途中不幸被匈奴发现,随后被掳去软禁起来。匈奴单于为了拉拢张骞,进行了各种诱惑,还给张骞娶妻生子,但是依然没有动摇张骞出使大月氏之心,他不改汉节,坚定忠臣之心,就这样在匈奴部落生活了十年。 终有一日,张骞趁敌人监视有所松懈,便趁其不备逃离匈奴的魔爪。但是没有带上妻儿便离开了,这里就说明大汉之命在张骞心中的地位是不能撼动的。逃亡的道路十分艰难,但是张骞等人毕竟在匈奴的地盘生活了十余年,这为他的逃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他们非常顺利的避开了匈奴的监视。他们一直向西逃难,路上饥寒交迫,物资缺乏,人烟稀少,困难重重,就这样张骞等人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的国君听闻张骞的经历后,派人将他们送到康居,康居王又派人将其送到大月氏。 事后,张骞动身回汉。在回去的途中不巧有遇到了匈奴,匈奴再次将他们带了回去,就这样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在匈奴内乱的时候,

张骞趁乱又成功逃出了匈奴的地盘,回到了汉,这便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一一九年,这次出使西域带了三百多人,带了丝织品以及牛羊等牲畜,这一次出使乌孙王国很是顺利,因为匈奴那时候已经投降汉朝,所以路上已没有了障碍。 张骞乘槎的故事乘槎的意思就是乘坐竹筏或木船,后来特指出使。张骞作为汉代著名的外交官,两次出使西域,为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出使大月氏的时候,更是被匈奴抓去做俘虏长达十年之久,最后逃脱出来,找到了大月氏。虽然他最终没有劝服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但是回汉后的张骞仍旧被汉武帝赞赏。 于是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为人讲求信义,心胸宽广,为人和善,于是深受西域人民的喜欢。那么这下有就人问了,西域大部分都是陆地,应该乘坐马车,为什么称张骞是坐着竹筏去的呢? 传说在西汉时期,刘彻派掌权乘坐着槎去寻找黄河的源头,于是张骞乘槎逆流而上,到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那里男耕女织犹如世外桃源。他走进一户人家询问这是什么地方,男主人说是天河。后来女主人吧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来之后便被东方朔认出,说是天河织女的仙石。更有人说他乘坐的是通往天河之间的神槎。当然一定会有人将这个说法否定了。仍为乘槎是出使的意思,表面意思是乘坐竹筏,实际上就是指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情本身。 也有人自然而然的将张骞乘槎与郑和下西洋结合在一起。说郑和

张骞作文1500字

张骞作文1500字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汉书·张骞传》载:“天子以为然,拜张骞为中郞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钜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这是公元前119年张骞二使西域时的情景,这次是去乌孙国联姻的。是汉使使西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后“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这里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不幸的是一年多后张骞就去世了。“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见张骞对后来使团的影响,后来的使团都称自己为博望侯,以取得并得到了外国(不仅是西域)人的认可。所以《汉书》称“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就不言而喻了。而张骞作为一个被匈奴人扣压十载后逃亡的汉使,去

到西域,竟然能博得西域各国人的赏识,我想其人格魅力无与伦比。忠勇、智慧、诚挚、友善、宽厚达人之品万众赏赞。第一次使西域,张骞被捕在匈奴,没有被杀而活了下来,这里虽然有众多的说法,但其人格上魅力也无不在起作用。军臣单于赐婚于他,明显是想监控他使他归降,可是“留岁余,单于死,国内大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这是《汉书》的记载)可见这时的胡妻早已同张骞同心同德。什么力量使他们夫妻同心呢?张骞的人格魅力!对于后来的苏武能十九年坚贞不渝,恪守汉节,张骞的影响也在其中!公元前126年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后便以校尉从军,直至封侯近乎三载。这三年主要是真对匈奴右部作战,武帝用举国之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自前133年“马邑之谋”之后已经十载。匈奴右贤王部重创,张骞也以“知水草处,军得不乏,乃封为博望侯。是年元朔六年也。”即公元前123年。我们不难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测试题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14.《西汉故事》楚汉之争,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汉王刘邦的主要原因是:(C)

张骞出使西域课本剧

编演历史剧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还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和激励,因此,角色扮演方式是初中学生最好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这不仅能满足他们各自的表现欲,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张骞出使西域”一目,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尽管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缺乏亲身体会,效果不一定好。我们尝试了编排历史剧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课前,我们布置了任务,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围绕中心收集、整理资料,并编写了小剧本,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结果也出人意料。这也是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他们无限的潜力,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 历史老人:公元前138年,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随从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抓住。 堂邑父:张大人,现在已经到了匈奴人的地盘,我们可要处处小心啊! 张骞:是啊。 匈奴士兵:快看,前面有好多汉人,把他们抓起来。 历史老人:匈奴人把张骞等人抓到单于面前。 匈奴士兵:跪下!

单于:你们可是汉朝派来的奸细吗? 张骞:我们是汉朝的使臣,并不是奸细。 单于:那你可愿归顺我们匈奴? 张骞:我们是汉朝的百姓,岂能投降于你? 单于大怒:把一行人等关起来,等到他们屈服为止。 历史老人:匈奴每天逼迫张骞等人干重活,放羊、牧马,严格看押。后又逼迫他娶妻生子,以消磨他的意志,渐渐很多人都屈服了,但张骞始终持汉节而不失。就这样过了十年。直到有一天。 匈奴士兵1:我们去喝酒吧。 匈奴士兵2:不行,万一张骞逃跑了怎么办? 匈奴士兵1:不会的,都这么多年了,给他机会都不会逃的,我们走吧。 张骞:现在没有人看着,我们赶紧逃吧。 堂邑父:算了吧,都这么多年了,再说我们就算逃了出去,又往哪走呢? 张骞:继续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我的使命,我是不会回去的。 历史老人:张骞逃脱后,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来到大月氏,可此时的大月氏由于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逗留了一年多,仍没有说服国王,只好返回。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人抓住,关押一年多,直到匈奴发生内讧,才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历经13年之久,百余名随从只剩下1人,但是他临走时汉武帝赐给他的汉节,他却一直待在身边。

张骞传张骞传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张骞传-张骞传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 一 【说明】本传叙述张骞、李广利的事迹。张骞,武帝时两次奉使西域,历经磨难,不畏艰苦,沟通中外,作出贡献,是个传奇式英雄人物。还曾参与征伐匈奴的活动。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太初元年(前104),奉命带兵到大宛贰师城索取汗血马,故号贰师将军。此役损失很大,但他却封为海西侯。征和三年(前90)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对方,不久死于客地。《史记》将张骞附传于《卫将军传》,甚为简略,而《大宛传》记载张骞、李广利事,较为详细,止于李广利封为海西侯。《汉书》将张骞、李

广利合为一传,补充材料,详其始末,显示汉武帝事外的精神及中西的交流。《史记》《汉书》于传末都论及取材谨慎的原则,不取荒诞不经的传闻;这是史学的基本要求,否则难言“实录”。 张骞,汉中人也(1),建元中为郎(2)。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3),以其头为饮器(4),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5)。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6),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7)。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1)汉中人:陈寿《益部耆旧传》云。骞汉中成固人。成固,县名,今陕西城固县。(2)建元:汉武帝年号(前140—前135)。(3)月氏(ròuzhī):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民族。(4)饮器:侧耳杯。其形如人面,故匈奴以月氏王头为饮器,取其形似(陈直说)。(5)无与:言无人援助。(6)

更:经过。(7)堂邑:汉人之姓。其奴名甘父。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张骞出陇西,时在建元三年(前138)。 居匈奴西(1),骞因与其属亡乡(向)月氏(2),西走数十日至大宛(3)。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导)(4),抵康居(5)。康居传致大月氏(6)。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7)。既臣大夏而君之(8),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9),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10)。 (1)居匈奴西:《史记》作“居匈奴中,益宽”。(2)其属:谓同使之官属。(3)大宛(yuān):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苏联中亚卡散赛)。以产汗血马著称。(4)译:译员。导:向导。(5)抵:至也。康居: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

中国名人故事之(张骞、文成公主、郑和)写作素材

中国名人故事之(张骞、文成公主、郑和)写作素材 张骞 张骞(qiān)是西汉时期的外交家。自从张骞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城、中亚、西亚至欧洲的路上交通道路,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的一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形成关系密切。回望历史,让我们一起去重温他肩负国家责任、不辱使命的光辉事迹吧。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那里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甚至屡次侵犯汉王朝疆域。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决心反击匈奴。西域的大月氏曾屡遭匈奴的侵略,和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汉武帝决定派出一位使者,前往大月氏传递友好的心意,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在这之前,因为匈奴的阻挠,还没有使者去过西域,人们对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缺乏了解。况且,大月氏人以游牧为生,经常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地。 出使西域的艰难不言而喻,张骞勇敢地站出来,临危受命。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不幸的是,在途中他们被匈奴抓住了,匈奴的最高首领单(chán)于下令把张骞扣押起来。在匈奴的威逼利诱面前,张骞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始终不忘使命。十多年过去了,张骞终于找到机会,趁着匈奴人对他放松戒备,逃了出来。张骞一-路西行,一路打听,最后得知大月氏人已经离开伊犁河谷,迁徙到了更远的地方。张骞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大月氏,却发现大月氏人已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想复仇匈奴了。 张骞劝说大月氏人无效,只好动身返回家乡。归途中,张骞又被匈奴人抓住,被扣留了一年多才得以脱逃,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长安。回到长安后,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在西域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在这次远行中,张骞对西域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三百多人的使团访问了乌孙、大宛等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派出使臣回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频繁起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幕自此拉开。张骞出使西域所开拓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中西方商业贸易的陆上交通要道。 启示 张骞离开家园,到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去完成国家使命,他的勇敢成就了中

林汉达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定稿版

林汉达历史故事集测试题答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 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

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 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