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示范校建设方案

中职院校示范校建设方案
中职院校示范校建设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1.行业发展背景

电子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从十一五时期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30%,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内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也逐年增加。这些反映出电子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急剧变化,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东移,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链中不可缺的环节。

电子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多余人员,另一方面又急需大量引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员,从近几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分析如下: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行业需求背景

(1)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工业强省战略的需求

贵州省九个市(州)大量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有更好的职业教育和更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具有专业培训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

人是贵州实施开放、融入成渝、参与泛珠、招商引资等工作软环境的必备条件。项目涉及制造业、原材料、交通、能源、经贸、旅游、农业及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能培养、提供合格的各种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本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根据贵州省与重庆市达成的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将在遵义市打造年产千亿元的IT产业链。从今年起,重庆市把遵义市纳入重庆市范围内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把遵义市与重庆市内各区同等对待。遵义市IT产业园区将重点承接重庆等地IT产业转移,引进电脑机箱、外壳、键盘、鼠标、线路板、播放器等IT配套产品加工业,以及嵌入式系统、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数字和教育媒体等软件开发项目,并将加快建设IT技术平台和综合服务体系,紧缺计算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等专业人才近一万人。

在遵义市“十二五”规划也把工业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实现突破。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的装备制造业在我市十大支柱产业中属大力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预计在今后三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每年有较大递增。因此从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来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具备很好的需求市场,可以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未来若干年内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在人才市场有较大的需求量。也为重点建设发展本专业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充分条件。

3、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状

(1)办学基础良好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骨干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2002年。2008年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贵州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

经过十年的发展,本专近三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累计达到825人,在校生550 人,在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2)有较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

我校目前已建有多个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技能实训室、PLC实训室和单片机实训室,可供学生同时进行多学科、多项目、多工种的实际操作和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提供良好的设备。

(3)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我们还准备引

进更多、更高学历的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使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教学能力力争达到一流水平。

(4)取得的成效

毕业生获得“双证”率达95%,其中有80%左右的学生取得2个专业以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参加技能竞赛成绩佳:历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各技能竞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通过一个阶段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得到国家大力扶持,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初具规模,为电子专业示范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4.本专业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坚持依托制造业行业,立足遵义地区,辐射沿海地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职业岗位定位: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维修一线技术工人;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的管理者、工程师助理、营销人员;能在小型电子企业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设计

二、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订单式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岗位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以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专业技能多样化“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培养目标,毕业时双证书获得率达98%;强化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设成我校的精品专业,逐年扩大本专业的招生人数,通过二年的专业建设,将本专业的学生人数达到600人左右。

2.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按照“实用、够用、基础”为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制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教学项目,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建立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服务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理实比为4:6,在教学中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突出做中教、做中学;重视开发校本教材,特别是实践教学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的编写,争取用两年时间形成系列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实习实训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将原有的300个实践操作岗位,增加到500个,新建两间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本着提升质量、争创一流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及联合办学力度,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每年增加一至二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逐年增加,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选拔和培养并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特别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考察;从行业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或技师担任特聘教师,从社会能工巧匠中聘请兼职教师。经过两年的努力,“双师型”教师达到95%以上,打造一支本地区内一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学团队。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文件精神,以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本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成立有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机构、制度作保障,确保校企合作在机制规范下运行。

校企合作建设:一是加强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协作关系,拓宽与企业的合作领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时间、条件;二是联系电子制造企业,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三是每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2个。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和管理制度,与行业和企业联合,结合项目建设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监控制度,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二是建立健全通过校内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发现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与企业相互矛盾的地方,并作出相应改进,使教学过程动态适应社会需求,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制定教学督导制度,负责对本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等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监督整改;四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素质能力为核心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评价模式。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体系。

三、建设思路

按照“国家改革创新的示范学校建设规划”总体要求,本专业建设以专业改革创新为重点,通过市场调研、开展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并转化为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任务,制定并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岗位课程、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推动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特色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改革教学模式为抓手,高标准建设专业教学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内外培训、企业实践、生产服务和聘请专家指导等为主要途径,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及方案建设

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进一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实现职业经历提升“认知—熟练—发展”3阶段,循序递进地实现“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如图2-1所示。

图2-1 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

(2)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目标,实现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

(3)建立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制订人才培养的考核制度,确定考核方法和标准,定期测评运行效果,确保“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运行。

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进度与经费表

2.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创新

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以工作任务和项目

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构建基于企业工作过程,体现“厚基础,活模块、强实践”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综合训练能力拓展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如图2-2所示

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相关老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聘请集团学校知名专家和企业骨干以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课程体系改革小组,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的分析,确立学生职业生涯的核心培养目标。

(3)构建新型课程体系。适时调整专业基础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比例,使实践技能课的比例达60%以上。

3. 教材建设、应用及更新

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编写校本教材,建立对接岗位技能需求、针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教材体系。组建核心课程建设团队,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结合行业企业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电子技术技能训练》、《C语言与单片机应用》、《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编写《电子技术及技能训练》、《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C语言与单片机应用》校本教材,建成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案、网络素材的立体教学资源库。

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两年内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或技师参与核心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

(2)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先开发后建设的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流程。即: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终审。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学科教学向项目教学转变、由理论教学向实际操作转变、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

(1)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全力推行项目教学,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3)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合理使用教学课件、仿真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信息量。

(4)高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技能鉴定、素质教育、承办大赛、教学实践、企业生产、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评价模式,健全评价体系,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构成的评价系统,变封闭式评价为开放式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实现评价的内容扩展化,评价的方式过程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具体措施如下:

(1)依据《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质量考评方案》,加强对教学工作检查、督导,加大教学质量考评力度。

(2)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完善学生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突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计划、课程考核、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建设,以规范教学基本要求,保障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在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构筑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

具体措施如下:

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步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训练库;建设专业部信息平台模块;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结合核心课程与专业教材建设,建立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专业教学素材库、教学录像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负责梳理专业建设思路,把握教学改革方向,组织教学、培训及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使之具有较高的专业调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电子技术应用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成为本专业建设领域的带头人。

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选拔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制度,选拔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突出、具备创新理念、具有教研教改能力、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2)通过国内外进修和交流的方式培养。组织培养对象参加中职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到国内优秀的职业院校参观考察,学习职业教育办学新理念,引入教研教改新模式,组织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3)通过到企业锻炼的方式培养。组织培养对象有计划下到企业锻炼,进行现场观摩与实践,借以提升技能水平。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建设进度与经费表

2.骨干教师培养

培养4名骨干教师,使之具备较强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教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推广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外引内培的培养方式。制定骨干教师引进和培养的选拔制度,初步选拔4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通过考察与交流的途径培养。根据培养计划,选拔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或到职业教育发达省份和院校,学习先进的教研教改经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之成为专业课程建设团队的主要力量。

(3)通过到企业锻炼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培养对象脱产或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以完成企业生产工作量计入教师考核体系,要求教师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骨干教师建设进度与经费表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外引内培、国内进修、企业培训、参与社会服务等途径,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双师”比率达到95%。

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订建设计划与激励办法

(2)鼓励教师自修,根据国家相关水平评估指标规定和要求,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修养。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生产经验、能从事实训课程建设、理论与实

践环节教学,能在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企业专业骨干、能工巧匠、专家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

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制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电子技术应用人员来校兼职,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质量。

5.教师进修与培训

通过外引内培、国内进修、企业培训、参与社会服务等途径,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具体措施如下:

依据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培养特色,结合每位教师的特点确定其今后发展方向,明确努力方向。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鼓励教师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同时加大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在资金、工作条件、业务提高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运行管理机制,成立由企业和学校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探讨校企合作的途径、方式、专业建设和学生共同管理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具体措施如下:

(1)更好运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参与职教集团的活动,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提供保障。为保证工学结合的实效性,确保工学结合与专业的统一性,制定详细的跟踪评价制度。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争取和更多的行业生产企业合作,共建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群,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每年递增校外实训基地。

(3)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专业所适应的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合理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方案等。

2.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改革

以学校相关制度为保障,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调研。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同时保证经费到位,明确责任人及其任务,考察兄弟院校和企业,与企业技术能手及校内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讨论,深入研究,大胆试点,认真总结经验,以取得成效。

(2)健全制度。建立《学生顶岗守则》、《教师驻厂工作守则》、《冠名班学生管理制度》、《工学结合安全管理制度》、《工学结合奖惩制度》等制度,确保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行。

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建立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流程和各部门的职责,推行顶岗实习制度,确保顶岗实习有序、高效的实施。

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由分管就业工作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企业派出分管责任人担任副组长,由就业处主任具体负责运行、协调工作。

(2)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

五、建设进度

本专业建设项目进度如下表所示(具体建设项目见任务书):

七、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措施如下:

1.成立专业项目建设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健全工作机制

(1)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

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认真规划部署。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保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

(2)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

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工作会,研究部署建设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期末进行检查总结。在建设中,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确保项目建设在制度的规范下实施。

3.确保经费投入

学校创建文明示范校实施方案(精编文档).docx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学校创建文明示范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达州市教育局达市教函〔2019〕154号文件《关于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批(学校)实地考察点位达标工作的通知》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全面落实达市同创〔2019〕9号文件《关于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批实地考察点位达标工作的通知》,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明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二、创建目标 确保做到:校务环境廉洁高效、校园环境洁净优雅、人文环境健康向上、学习环境轻松愉快、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树立文明学校的形象。 三、创建任务 (一)健全机构,狠抓落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组成了由校长冉东、支部书记杨崇建为组长,副校级唐萍、肖寒、何小梅、沈涛为副组长的同创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一是将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督促检查,形成“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共识;二是把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学期末进行评比奖励。 (二)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行为规范。 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健康人格。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向、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规范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共建校园文明。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劳动技能、文娱体育等校园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建立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学校各项安全和消防设施齐备,每年举行安全疏散演练。 (三)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重视班主任、骨干教师的成长,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教师队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德师风建设中,使“甘守三尺讲台,争做 ‘四有’老师”在学校蔚然成风。 (四)全面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课堂教学中,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学校专题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通过学校的展板、教室文化墙、口袋书、晨诵、午读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五)营造温馨校园气氛。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赣府厅发〔2016〕65号)与《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赣教发〔2014〕6号)文件要求,打造江西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引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决定实施“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现就“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得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与江西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打造特色与增强办学综合实力为目标,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得能力与水平。 二、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遴选10所面向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办学定位准确、办学基础良好、办学优势明显、专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强得中职学校, 予以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推动项目学校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到2020年,

实现项目学校成为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并引领带动其它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共同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办学定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内涵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得全面发展水平。 (二)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得专业建设指导机构。探索现代学徒制,试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建设。围绕行业、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建立起紧贴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得专业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办好适应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得特色、品牌、优势专业,重点建设2-3个产业急需得特色专业群。 (四)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强化德育首要地位,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同时,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与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每个专业有至少3门工学结合得核心课程及配套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开展学历

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及平台建设方案V1.0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1.1建立本方案的背景 (3) 1.2制定本方案的目标 (3) 1.3制定本方案的意义 (4) 1.4制定本方案的过程 (4) 1.5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5) 第二部分教育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5) 2.1 教育资源类型 (5) 2.1.1 媒体素材 (5) 2.1.2 试题库 (5) 2.1.3 试卷 (5) 2.1.4 课件与网络课件 (5) 2.1.5 案例 (5) 2.1.6 文献资料 (6) 2.1.7 网络课程 (6) 2.1.8 常见问题解答 (6) 2.1.9 资源目录索引 (6) 2.2 教育资源的技术要求 (6) 2.3 教育资源的属性标注 (7) 2.3.1 必须的数据元素 (7) 2.3.2 可选的数据元素 (8) 2.4 专业教学资源的分类体系 (8) 第三部分建设方案 (10) 3.1 数字化学习体系构建 (10) 3.2 功能模块列表与用户角色 (11) 3.3 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规范 (13) 3.3.1 专业资源库建设原则 (13) 3.3.2 运行环境要求 (13) 3.3.3 专业资源建设内容 (14) 3.3.4 专业资源库功能要求 (15) 3.3.5 性能要求 (18) 3.4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规范 (19) 3.4.1. 运行环境要求 (19) 3.4.2.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内容 (19) 3.4.3. 网络学习平台功能要求 (19) 3.4.4. 性能要求 (21) 3.5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规范 (21) 3.5.1. 运行环境要求 (21) 3.5.2.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内容 (21) 3.5.3. 课程展示功能要求 (22) 3.5.4. 性能要求 (23) 3.6 专业资源库开放访问接口规范 (23) 3.6.1. 专业资源库提供接口场景说明 (23)

中职院校示范校建设方案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1.行业发展背景 电子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从十一五时期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30%,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内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也逐年增加。这些反映出电子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急剧变化,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东移,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链中不可缺的环节。 电子行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电子技术应用的发展必然要求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多余人员,另一方面又急需大量引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员,从近几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分析如下: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行业需求背景 (1)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工业强省战略的需求 贵州省九个市(州)大量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有更好的职业教育和更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具有专业培训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

人是贵州实施开放、融入成渝、参与泛珠、招商引资等工作软环境的必备条件。项目涉及制造业、原材料、交通、能源、经贸、旅游、农业及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能培养、提供合格的各种人才,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本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根据贵州省与重庆市达成的合作框架协议,重庆将在遵义市打造年产千亿元的IT产业链。从今年起,重庆市把遵义市纳入重庆市范围内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把遵义市与重庆市内各区同等对待。遵义市IT产业园区将重点承接重庆等地IT产业转移,引进电脑机箱、外壳、键盘、鼠标、线路板、播放器等IT配套产品加工业,以及嵌入式系统、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数字和教育媒体等软件开发项目,并将加快建设IT技术平台和综合服务体系,紧缺计算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等专业人才近一万人。 在遵义市“十二五”规划也把工业强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努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实现突破。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的装备制造业在我市十大支柱产业中属大力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预计在今后三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每年有较大递增。因此从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来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具备很好的需求市场,可以说,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未来若干年内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在人才市场有较大的需求量。也为重点建设发展本专业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充分条件。 3、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现状 (1)办学基础良好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重点骨干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2002年。2008年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贵州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 经过十年的发展,本专近三年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累计达到825人,在校生550 人,在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2)有较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 我校目前已建有多个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技能实训室、PLC实训室和单片机实训室,可供学生同时进行多学科、多项目、多工种的实际操作和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提供良好的设备。 (3)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我们还准备引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项目建设规划方案 ——安徽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7年5月,是由原铜陵智通职业培训学校升格而成的一所省级示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有轴承加工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旅游与酒店管理、高铁、高级护理、财经、学前教育、对口高考等十多种不同类型的专业。 2011年,我校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安徽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TI职业技术培训考核单位”、“教育部电教办“计算机教育培训基地”、“CSIA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行业合作办学示范院校”、“Adobe中国授权考试点”、“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组织奖”、“安徽省职业技能定点考试培训机构”、“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共青团安徽省委青年文明号”、“铜陵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铜陵市青年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共青团铜陵市委青年文明号标兵”、“铜陵县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我校共有xx个项目获奖,其中有xx名学生分别获得省市一、二、三等奖,有xx名教师获奖。 一、学校办学方向 1、办学定位 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多元办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目录第一部分一二第二部分 一指导思想 10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10 第三部分 项目一重点专业建设 13 Ⅰ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1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15 三建设内容 1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23 Ⅱ园艺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30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30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32 三建设内容 33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44 Ⅲ林业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52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52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54 三建设内容 55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65

Ⅳ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71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71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73 三建设内容 73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85 Ⅴ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9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9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95 三建设内容 9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105 Ⅵ非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建设11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11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115 三建设内容11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124 项目二办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第部分 一组织保障140 二资金保障141 三制度保障151 四防范风险危机153 第部分1作物生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2园林工程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3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4畜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5动物医院建设经费预算6植物保护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7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8园林规划设计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9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10食用菌生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表11生物技术综合实训中

国培计划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

“国培计划”2017——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兴庆局教育局下发的《示范校建设指导手册》,根据兴庆区教育局的整体规划和部署,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我校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建设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服务于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使教师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自主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特制订本方案。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闫梅 副组长:李萍、朱姗、马静 成员:各大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二、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国培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三、具体目标 (1)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综合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2)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构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学共同体,开展以教师工作坊引领的

线上线下实践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3)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动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培训,每个人确立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方法,促进理论、技能在实践中的转化和运用,提升学员课堂创新能力及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4)校本研修的环境建构:形成一套区域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以校为中心,教研组为基础,区域研培为依托的校本常态化研修模式; (5)优质资源的成果汇总:通过培训,帮助学员们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建立校级人才库和信息技术资源库。 四、培训方式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利用教师工作坊的组织形式,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学习目标。具体体现为五个结合: 1.在线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交叉开展,有利于学员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教学,促进教育理念与行为的转化。 2.专家讲座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强化情景体验,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3.主题研修和自主选学相结合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最新】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制定本实施办法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校主要工作之中。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2、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

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共同推进的新局面,逐步掌握专业建设的整套经验。 3、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4、市教育局将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三重项目对认定的重点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二、严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管理,科学设置开发专业 1、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性文件,适应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须按《目录》和《原则意见》开设专业和招生,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报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批。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

附件1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 专业群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进一步适应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深度融合。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差异发展。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重点建设与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 3.资源整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4年起,三年内全省中、高职各立项建设30个左右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使之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个(中职3个、高职5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XX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在编在岗教职工**人,兼职教师**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其中研究员**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研究生学历**人,本科学历**人;未来教育家(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人,市教学名师**人,专业(学科)带头人**人,骨干教师**人,“双师型”教师**人,市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评估专家**人,XX 区高层次人才**人。 二、建设目标 1.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率达100%。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确保师德师风考核合格率达100%。 3.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名,骨干教师*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以上,其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4.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人数比例达到*%,硕士学历人数比例达到*%以上,*%以上的教师取得高校教

师资格证书;新进新聘教师在三年以内取得与所教学科相符的教师资格证书。 5.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三年内研究员*名以上,高级讲师人数比例达到*%,讲师人数比例达到*%。 6.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力争获市级一等奖*个以上、二等奖*个以上、三等奖*个以上;获国家级一等奖*个以上、二等奖*个以上、三等奖*个以上。 7.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或教师工作室*个。 三、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努力培养未来教育家、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1.具体建设目标与思路

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

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满足我市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思路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以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活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逐步构建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劳动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职融通、升学和就业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加快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优化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要把统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纳入考核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目标任务,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基本相当。同时要有效衔接全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政策引导和校际合作,使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一定办学规模。

二是加强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市2所中等职业学校(凉城和前旗职业学校)要晋升为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察右中旗和化德职业学校)要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市民族艺术学校和商都职业学校)要进入全国中等职业特色学校行列。同时市技工学校要建成技师学院;市民族艺术学校要力争晋升成为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已建成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卓资职业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发挥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我市2所高等职业院校(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和医专)要争创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向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奋斗。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同时对外承揽业务,实现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 从现在开始,要以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依托,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要求建设几个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以学生实习、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要面向一、二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主,重点建设以马铃薯、花卉园艺为主的种植基地,以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基地,以及机电、

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申报报告

建高水平现代化学校 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申请报告 省教育厅: “十一五”以来,我校始终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握“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支持,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转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校特申请列入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创建计划。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江苏省溧阳中专创办于1985年,是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溧阳学院等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办学机制。 学校坚持“学生的未来幸福与终身发展高于一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着力推进品牌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机电、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等专业为骨干的专业群。注重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省、常州市组织的历次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努力办好对口升学班,积极参与“3+4”、“3+2”中高职衔接试点,不断开拓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渠道,历年对口高考成绩在常州乃至全省同类学校中一直保持领先,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在99%以上,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创业致富的毕业生典型。 学校现有燕山、城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76亩;校舍建筑面积180060平方米,生均30.05平方米。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总值4428万元,生均设备值一产类达6576元,二产类8366元,三产类6525元。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5993人;各类业余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培训在籍学员2000多人,举办各类岗位或等级培训达6000人次/年。现有专任教师347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5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的255人;专任专业课教师240人,“双师型”教师193人;国家级名师2人,省级名师6人,省中心教研组成员4人,常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4人,推荐省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人。建有常州市名师工作室3个,常州市“三创”导师工作室4个,溧阳市名师工作室1个。现有兼职教师48人。 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惠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秉承“德行、责任、能力”的校训精神,积极构建“包容向善、积极进取、务实求精”的学校核心文化和“尊严、发展、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凝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获得了江苏省

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整体功能结构 (3) 第二部分课程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5) 2.1 课程资源类型 (5) 2.1.1 媒体素材 (5) 2.1.3 课件与网络课件 (5) 2.1.4 案例 (5) 2.1.5 文献资料 (5) 2.1.6 网络课程 (5) 2.1.7 常见问题解答 (5) 2.1.8 资源目录索引 (5) 2.2 课程资源的技术要求 (5) 2.3 专业教学资源的分类体系 (6) 2.4 网站视图的版块 (8) 2.5 PC端界面需求参考图 (8) 2.5.1资源平台首页参考图 (8) 2.5.2个人学习平台页面参考图 (8) 第三部分 (10) 3.1 功能模块列表与用户角色 (10) 3.2 专业资源库的建设需求 (11)

3.2.1 专业资源库建设原则 (11) 3.2.2 运行环境要求 (12) 3.2.3 专业资源建设内容 (12) 3.2.4 专业资源库功能要求 (14) 3.2.5 性能要求 (16) 3.3 个人学习平台的建设需求 (16) 3.3.1. 运行环境要求 (16) 3.3.2. 个人学习平台建设内容 (17) 3.3.3. 个人学习平台功能要求 (17) 3.3.4. 性能要求 (18) 3.4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需求 (18) 3.4.1. 运行环境要求 (18) 3.4.2.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内容 (18) 3.4.3. 课程展示功能要求 (19) 3.4.4. 性能要求 (20) 3.5 专业资源库开放访问接口需求 (20) 第一部分整体功能结构 1.1本附件的适用范围 本附件适用于我院教学资源库硬件环境和平台软件搭建、资源库和个人学习平台和专业课程建设工作。

学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一、序言 (3) 主要目的...........................................................................3 工作目标...........................................................................3 政策依据 (4) 二、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6) 建设背景...........................................................................6 建设基础 (9) 三、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 (14) 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4 指导思想和办学方

针............................................................14 基本思路...........................................................................15 建设目标...........................................................................17 总体目标 (17) 具体目标………………………………………………………………… 17 预期效益 (20) 四、第三部分重点建设内容 (23) 1.专业一:中餐烹饪重点专业建设计划....................................23 需求论证...........................................................................23 建设目标...........................................................................24 建设思路 (26) 建设内容………………………………………………………………… 26 进度安排...........................................................................34 资金预算...........................................................................37 保障措施 (38) 2.专业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重点专业建设计……………………40 需求论证…………………………………………………………………40 建设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东莞市铭洋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3D打印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2国家政策背景 3人才需求背景 二: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定位 2:专业建设意义 3:就业岗位分析 三: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 1: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区域划分 2:3D打印专业实训室项目实训内容 四:3D打印专业实训室硬件配置方案 五:3D打印专业课程建设 1:3D打印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内容 六:3D打印专业师资建设 1:四类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经济: 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的压力,中国急需加快发展3 D打印,重建中国工业新优势。 社会: 从2012年全球掀起3 D打印技术热潮以来,媒体和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3D打印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促进了3D打印应用市场的培育。 技术:核心专利到期及成熟技术团队推动3D打印的发展,核心基础专利的到期加速中国3D 打印行业的快速扩展,行业将进入百花争鸣的时代。 政策: 国家相继出台推进措施。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2:国家政策背景 ◎2013年4月,科技部公布最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首次将3D打印产业纳入其中。 ◎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 》。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三维( 3D ) 打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国内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3D打印行业的发展. 例如,青岛印发《巨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 3:人才需求背景 ◎市场迅速扩张,人才需求凸显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目前3D打印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联盟3D打印印会员企业和用户企业的需求至少有5万人的缺口。 ◎城市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根据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2~3年时间内,东莞3D打印市场人才需求将至少保持47%左右的年均增速。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客观上对3D打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2016年东莞3D打印人才需求总量为4000人左右。 ◎专业教育缺乏,人才供不应求

国家中职教改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2010纲要模版

机构代码1 项目编号BJ2010012 (项目学校名称)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请注明是“申请批复”或“批复公布”) 所属省份: 主管部门: 举办者: 编制人员: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项目学校名称)学校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 201 年月日 1“机构代码”是指按照(教发函[2010]117号)文件要求编订的教育统计学校(机构)代码。 2“项目编号”的前2-3位字母为本省市简称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例如,北京“BJ”、内蒙古(NMG);最后两位编号由各省市按照项目学校在本省市的排序统筹填写。

制作说明 本文档内容传达至省级教育等有关部门,供其指导本地区项目学校编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时参考,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基础。各项目学校制定提交的《实施方案》作为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织专家审定和批复各项目学校建设资金预算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项目学校进行验收的重要依据。 本文档内容包括了制作提纲框架,内容由省级部门指导项目学校填写。有关部门和专家将对《实施方案》的制作要求作出说明。同时,各项目学校要制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作为本校《实施方案》的附件。

序言 简要阐述编制本《实施方案》的主要目的、工作目标和政策依据等。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本部分的目的是为之后的建设思路、目标、重点内容和整体方案的确定,以及《任务书》的制定预设前提基础。 (一)建设背景 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业建设、企业经营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总体情况。 (二)建设基础 内容安排要对照《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重点任务”要求。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包括“主要问题”、“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等4个方面内容,按照《意见》的基本精神来写。 (一)主要问题 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挑战和需要着力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的领域等。 (二)指导思想 主要是指示范学校建设的宏观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 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 第三条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 第四条“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两部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主要职责包括:

(一)项目设计、审核立项、过程监管、绩效管理; (二)规划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 (三)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四)审定项目遴选和考核标准; (五)指导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管理区域绩效; (六)委托第三方评价项目绩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承担“双高计划”日常工作。 第六条专委会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受两部委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一)研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标准和考核标准; (二)评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三)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第七条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遴选条件,开展项目预审和推荐工作; (二)指导监督本区域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落实项目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和建设资金,并对项目实施监管。 第八条项目学校举办方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方案

项城市某某小学教育信息化示范校 工作方案 项城市某某小学 2019年2月

项城市某某小学申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十百千万工程”——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提升我校办学内涵。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现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特制订项城市某某小学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工作方案。 一、学校现状 项城市某某小学是城区义务教育的主阵地。目前,学校有47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5672人,教职工200余人。90%的教职工能应用电脑进行日常办公和教学。近年来,按照“分步进行,逐步完善”的原则,先后配置了电子显示屏2个,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相继为各班教室安装了47套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和音箱、触摸一体机等班班通设备,教师办公室共配置办公电脑61台,外接互联网,通过“三层交换”技术把各楼、各室信息点连通。同时配置了2个物理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及相关实验器材。完善了校园数学广播系统、数学高清监控系统,正在建设校园高速光纤,学校网站。目前,现代化教育装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办公需要,网络信息全覆盖(筹建),实现了内外资源共享,为远程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我校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工作制度化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技术人员队伍数量和结构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开发、研究的需要,还未形成一支稳定的、有责任、能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的团队;信息化建设投入有限,特别对资源开发、网络维护和建设。办公软件开发的投入偏少;学科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薄弱,特色学科资源和信息教学平台缺乏。今后,我校需要积极争取社会及上级部门资金的支持,加大信息装备建设的投入力度,构建综合性、网络化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基础平台,实现校园教学信息化、校园管理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二、成立创建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校工作领导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