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鉴别诊断

头部  鉴别诊断
头部  鉴别诊断

(一)眼部:

1、眼睑基底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多发生于睑缘附近,特别是下睑内眦部,病变可有

底部平坦,边缘高起或质硬向内弯曲,呈参差不齐的蚕蚀状溃疡,或伴有出

血、疼痛。感染等表现。病程长,发展缓慢。一般仅在局部呈侵润生长,极

少发生转移,晚期可侵入鼻旁窦及颅内引起死亡。病理可鉴别。

2、结膜乳头状瘤:常见于角膜缘,泪阜及睑缘部位,瘤体色红,呈肉样隆起,带蒂结膜乳头

状瘤由多个小叶组成,外观平滑,有多个螺旋状血管,宽基底部的乳头状瘤表

面不规律,有时会播散到角膜。

3、睑板腺癌:好发于高龄女性,上眼睑发病率高于下眼睑。病变为睑板内硬结,边缘清楚,表面皮

肤完整,病变部位的结膜粗糙,可见黄白斑点的实性结构。肿块穿破睑板则可在眼

睑边摸到分叶结节。

(二)上颌部:

1.上颌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包括血管瘤、假性血管瘤、出血性息肉、坏死性上颌窦炎等。这

些良性病变病程长,鼻出血较多,X线及CT扫描常显示团块状肿物,骨破坏

多限于内侧壁;上颌窦穿刺可有血性液自针管滴出。活检可除外恶性肿瘤。

2.上颌窦囊肿:可有一二次鼻内流出黄液史。巨型囊肿亦可至面颊隆起,表面皮肤易推动,肿

块略呈半圆形、光滑,或有弹性似乒乓球感,与癌肿质硬、表面不平有别。X

线摄片多可显示囊肿特点,不难鉴别。上颌窦穿刺得水样黄液或粘液,为囊肿

特点,极富诊断价值。

3.上颌骨化纤维增生症:发病年龄较轻,常以面部无痛性隆起逐渐缓慢增大为主诉,可产生鼻

塞和突眼,但无经常流血涕等现象。X线摄片有其特征,易于恶性肿瘤鉴别。

(二)鼻部:

1.鼻咽癌:主要表现在血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颅神经损害、颈淋巴结肿大。患者鼻塞,

流涕伴右耳听力下降1年余,经治疗效果欠佳,随后出现左侧头痛,行鼻咽镜活

检,病检结果提示:“(右鼻咽顶部)低分化鳞癌”。比较符合鼻咽癌诊断,但

仍需病理确诊。

2.鼻咽坏死性肉芽肿:表现有特殊的恶臭,还可有高热,病灶在鼻腔、上腭中线区局部坏死和肉

芽组织隆起并导致鼻中隔与上腭穿孔。患者症状不符,查体未见肉芽肿表现和穿

孔,故排除,但仍需病理明确。

3.恶性淋巴瘤:表现在颈淋巴结肿大可遍及多处,同时腋下、腹股沟、纵膈等区可见肿大淋巴结,

肿块较软、活动。患者今表现在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块较硬,固定,同时伴有鼻

咽癌症状,故排除,但仍需病理明确诊断。

4鼻咽慢性炎性增生性病变此病变多在定壁,顶后壁单个或散在淋巴结滤泡样,口咽后壁也伴有同样的变化,无头痛及鼻塞症状,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反复发作,抗炎后

好转。局部取活检,病理可明确诊断。

(二)脑部:

1.胶质瘤:肿瘤生长快,肿块明显引起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肢体局部功能障碍,有些有

癫痫发作。确诊需病理确诊。

2.转移瘤:颅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CT片上可以单发或多发。确诊需病理确诊。

(三)咽喉部:

1、慢性咽炎:患者有咽痛、咽痒、咽干,进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反复炎症后可出现咽部溃疡,经

久不愈。抗炎对症治疗有效。

1.喉癌其临床表现多为声嘶,咽喉部异物感,咳嗽,呼吸困难和颈部肿块等,患者有声嘶表

现,经休息未见好转,外院医院电子喉镜检查诊断:声门后赘生物待查。须病理明确诊断。

2.声带小结或息肉常因用声不当或过度引起,表现为声嘶。通过禁声、休息可缓解。患者感

冒后出现声嘶,经过近1月休息治疗未好转,不符该病一般表现,仍须病理明确诊断。

(四)唇部:

1.慢性唇炎:多发生下唇,唇粘膜经常出现皲裂,角化不全、糜烂、溃疡、渗出和出血。经对

症治疗可好转,但不能彻底治愈。病理活检确诊鉴别。

2.下唇良性溃疡:上唇表面溃烂,有疼痛,溃烂面较规则,病程短,抗炎营养治疗可好转,多无淋巴

结转移,病理活检确诊鉴别。

3.上唇良性溃疡:上唇表面溃烂,有疼痛,溃烂面较规则,病程短,抗炎营养治疗可好转,多无淋巴

结转移,病理活检确诊鉴别。

(五)淋巴:

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由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所引起,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齿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炎症初期,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慢性炎症时,淋巴结较硬,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升高。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或有橡皮样感,表面光滑或

突起,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胸部肿瘤如肺癌可向右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胃癌多向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但其有原发灶的表现。

3、淋巴结结核:患者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

多发性,有压痛,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于周围组织粘连,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及波动感。晚期破溃后形成瘘管,愈合后可形成瘢痕。结核菌素实验阳性。

4、淋巴瘤:早期常无症状,待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中、前纵隔波浪状阴

影,可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症、压迫气管、膈神经的临床表现。通过活检诊断。

5、恶性淋巴瘤:部位以回肠居多,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等症状。未发现体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X线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有60%以上的患者肿块直径超过5厘米,通过活检诊断。

7、恶性淋巴瘤:包括扁桃体、舌根和鼻咽部的淋巴组织。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亦为恶性淋巴瘤

的好发部位,此次肿块多位结节样增殖,质坚韧,不易出血,可有破溃、疼痛。可通过活检病理证实。

(六)肉瘤:

1、横纹肌肉瘤:好发部位为头颈部、泌尿生殖系、四肢,也可见腹膜后、躯干、胃肠道及胸腔等,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增大,边界不清,质较软有囊性感,皮温较高,可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的无痛性肿块,常因生长快而表面早期破溃,可通过肿块穿刺或活检来鉴别诊断。

2、淋巴瘤:侵及表浅淋巴结时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表面光滑、饱满,质地韧且均匀,早期活动,可

孤立或散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形成溃疡。

1、纤维肉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病年龄30-50岁,性别无差异,好发于大腿、躯干和

其他肢体,肿瘤位于浅筋膜深部。单发,边界清楚,质硬韧,生长较快为临床表现。X片可见软组织影,靠近骨骼者,骨可有压迹。

2、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成年人多见于肢体,大腿、臀、肩胛等肌肉丰富之处,

有高度恶性的侵袭表现,肿块压痛,一般无自发压痛。

(七)肝脏:

1、继发性肝癌:多系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乳腺等处癌转移至肝脏。与原发性肝癌

相比,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检测多为阴性,CT片上常显示为肝内大小

相仿、散在的多发占位。超声时可见“牛眼征”,且多无肝硬化表现。

2、肝血管瘤:患者女性居多,多无肝病背景,病程长,发展慢,一般情况好。CT增强后见由

周边开始向中央发展的水墨样增强。

3、肝硬化:一般有慢性乙肝或丙肝病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B超、CT均见肝脏缩小,边缘不规整,

表面可见结节状,肝脏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4、自身免疫性肝炎:女性多见,起病缓慢,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不适,黄疸,早期肝大,但后期

缩小,通常有蜘蛛痣、脾大,晚期有腹水、水肿、肝性脑病,肝外表现女性通常有闭经,

牙龈出血、鼻出血、满月脸、痤疮、多体毛、皮肤紫纹,排除其它肝炎及肝脏、胆道疾

病,可考虑本病。

5、原发性肝癌:肝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中晚期病人可出现肝区痛、腹块、腹胀、消瘦等临床症

状。AFP检查可高于正常,CT上可表现为低密度占位,增强扫描后病灶更加清晰。

(八)腹部:

1、阑尾炎:患者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最初疼痛可为上腹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后疼痛

固定,查体:麦氏点压痛阳性。血象中白细胞可升高。

2、胰腺炎:患者多为暴饮暴食后出现,腰部疼痛,呈束带状,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查体可见腰部蓝色

瘀斑呈带状分布。血尿淀粉酶增高。B超可见胰腺有炎性改变。

(九)骨:

1、骨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多有低热、盗汗等全身中毒血症状,X光片见虫蚀样缺损改变,多发

生于长骨。

1、骨瘤:好发于30-50岁,为良性病变,颅骨和上下锁骨好发,一般无症状,有压迫症状可手术

切除。

2、骨软骨瘤:一般单发或多发,多见儿童,发生于长骨附近、股骨上下端、胫骨上端,骨盆、肩胛

骨、脊柱、肋骨等也发生,生长缓慢,通常于骨骺闭合后停止生长,若成年后又增大,

有恶变可能,可手术切除。

3、软骨瘤:见于11-40岁,好发于手足短管骨中心部位,X线见肿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膨胀性透明区,

皮质变薄,边缘整齐,其内有散在沙粒钙化,可手术切除。

4、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管骨骨端,早期疼痛,局部肿胀,X线见囊状阴影,其内呈肥皂泡样改变,

可放疗。

5、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呈不规则椭圆形透光阴影,边清,内无钙化,手术治疗。

6、骨肉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约75%发生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初为局部放电样疼痛,

难以忍受,发生2-3月后局部可摸到肿瘤,软硬不定,有轻度压痛,肿瘤周围肌肉萎缩,

以疼痛和肿胀为主要表现,X线表现为骨质增生,溶骨性破坏,骨膜反应,切口活检或

经皮活检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十)乳腺:

1.乳腺囊肿:质地软,有囊性感觉,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B超下可见囊性改变。

2.乳腺纤维瘤:发病高峰20-25岁,一般不发生破溃及乳头溢液,肿块一般与皮肤无粘连,肿块

质地韧,有完整包膜,边界清,光滑。

3.乳腺囊性增生:常为多发,一般不发生破溃及乳头溢液,肿块一般与皮肤无粘连,肿块质地韧,有

完整包膜,边界清,光滑,无腋窝淋巴结肿大。

(十一)食管、胃:

1.慢性胃炎: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

胀、早饱、暖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行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在典型恶

性贫血时除贫血外还可伴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其他临床表现,通过胃镜检查并同时取

活组织作组织学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2.胃溃疡:该疾病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线索,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突出于胃轮廓之外,

在其周围常见一光滑环堤,其外为辐射状粘膜,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胃镜检查可明确病理

诊断。

3.胃泌素瘤:是胰腺非B细胞瘤,肿瘤往往很小,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大量胃泌素可使胃酸分泌

增多,使上消化道经常处于高酸环境,导致胃十二指肠球部和不典型部位发生多发性溃疡。

其鉴别要点是该病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具难治性特点,有过高胃酸分泌及高空腹血清

胃泌素。

1.食管贲门失驰缓症:是由于食管神经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引起食管下段扩约肌松所致的疾病。临床

表现为间歇型咽下困难、食物返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病程长,多无进行性消瘦。

X线吞钡检查见贲门哽阻呈漏斗或鸟嘴状,边缘光滑,食道下段明显扩张,吸入亚硝酸

异戊脂或口服、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5-10mg可使贲门驰缓,钡剂随即通过。本患者

不支持。

2.胃食管返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的病症。表现为烧心、吞咽性疼痛或吞咽困

难。内镜检查可有粘膜炎症,糜烂或溃疡。因本例患者外院术后病理不详,需行胃镜检

查取活检以明确诊断。

3.食管良性狭窄:一般由腐蚀性或返流性食管炎所致,也可因长期留置胃管、食管手术或食管胃手术

引起。Ⅹ线吞钡可见食管狭窄、粘膜消失、管壁僵硬,狭窄与正常食管段过渡、边缘整

齐、无钡影残缺征。内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十二)肠道:

1.直肠息肉: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鲜血、血量不多,病人直肠患息肉时可出现腹泻、

血液粘液便、营养不良、消瘦、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直肠指检是重要的检查方法,若息

肉硬而固定于肠壁,有可能已有癌变。

2.溃疡型结肠炎: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直肠乙状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

痛、腹胀,查体可有左下腹轻压痛可伴多种肠外表现,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的重要手段。

3.肠结核:可由肠外结核血运传播至肠腔各部位,常有盗汗、午后低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可

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三)肺部:

1、原发性肺癌:患者早期多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可有喘鸣、胸闷、气急、发热、体重下降

等症状,肿瘤局部扩展可引起胸痛、呼吸及咽下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Horner

综合征。胸片可见肺内高密度影,多为单个,边缘不整,有毛刺或分叶表现。CT检查可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及是否侵犯邻近器官。

2、胸腺瘤:好发于40-50岁,是纵隔部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一般在X线常规检查时发现,位于前

纵隔、前上纵隔内,肿瘤较大压迫肺或支气管时,可有咳嗽、低热、胸痛、消瘦、气急等症状,X 线示:胸腺瘤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影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片常呈典型的上宽下窄之舌状肿块阴影。CT示: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的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楚,多向一侧胸腔突出。注射造影剂后,CT片上可见中度或均匀增强的肿块阴影。可用B超引导下针吸活检病理确诊。

3、肺结核:患者多有全身中毒症状,有低热、盗汗、消瘦乏力等。胸片可见密度较淡的结节影,边

缘较清楚。OT试验多呈强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

4、肺炎: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抗菌药物治疗多有效,病灶

吸收迅速而完全。癌性阻塞性肺炎炎症吸收较缓慢,或炎症吸收后出现块状阴影,且多有中央型肺癌表现,纤支镜检查、细胞学检查可鉴别。

5、肺脓肿: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周围血象白细胞和中

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增高。X线胸片上空洞壁薄,内有液平,周围有炎症改变。癌性空洞常先有咳嗽、咯血等肿瘤症状,然后出现咳脓痰、发热等继发感染的症状,胸片可见癌肿块影有偏心空洞,壁厚,内壁凹凸不平。结合纤支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可鉴别。

6.肺门淋巴结结核:肺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多有发热等结核中毒症状,结合菌

素试验多呈强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可通过CT及纤维支气管镜鉴别诊

断。

7.肺炎:肺炎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抗菌药物治疗

多有效,病灶吸收迅速而完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细胞学检查可鉴别。

临床《局部解剖学》题库第01章-头部()(20200621234236)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 一、单选题: 1、翼静脉丛 A:位于翼内、外肌与咬肌之间 B:经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C:经卵圆孔静脉丛和破裂孔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D:注入颞浅静脉 E:经小静脉与乙状窦交通 答案:C 2、通过枕骨大孔的结构,错误的是 A:椎动脉 B:脊髓前、后动脉 C:舌下神经 D:脊髓 E:副神经的脊髓根 答案:C 3、表情肌 A:包括面肌与咀嚼肌 B:受下颌神经支配 C:由面神经传导感觉 D:位于浅筋膜深面

E:起自颅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答案:E 4、经海绵窦和眶上裂,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是A:第Ⅲ、Ⅳ、Ⅴ对脑神经 B:第Ⅲ、Ⅳ、Ⅵ对脑神经 C:第Ⅲ、Ⅴ、Ⅵ对脑神经 D:第Ⅳ、Ⅴ、Ⅵ对脑神经 E:第Ⅲ、Ⅳ、Ⅴ、Ⅵ对脑神经 答案:B 5、有关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腱膜下间隙 B: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 C:颅顶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位于该层内 D:有导静脉穿经 E:血肿可蔓延至全颅顶 答案:C 6、从后向前横穿腮腺的是 A:舌咽神经 B:舌下神经 C:耳颞神经

D:舌神经 E:面神经 答案:E 7、翼下颌间隙 A:前界为咬肌 B:后界为腮腺 C:外侧为翼内肌 D:内有面神经和舌神经通过E:与咬肌间隙不相通 答案:B 8、垂体窝 A:后方是鞍结节 B:两侧为海绵窦 C:底与筛窦相邻 D:前方为岩上窦 E:顶为小脑幕 答案:B 9、面静脉 A:起始于面深静脉

B:位于深筋膜深面 C:注入甲状腺静脉 D:与面动脉紧密伴行 E:通过面深静脉与翼丛交通 答案:E 10、不穿经腮腺的结构 A:耳大神经 B:面神经 C:下颌后静脉 D:颈外动脉 E:颞浅动脉 答案:A 11、头皮 A:由4层组织构成 B: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 C: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构成D:头皮为头部皮肤 E:是颅顶软组织的总称 答案:C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 416医院放射科--诊断组 第一部分--颅脑 1.正常颅脑平扫 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 2.正常颅脑平扫+增强 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增强扫描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强化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及增强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 3.老年性脑病 双侧基底节区见点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双侧侧脑室前后角及双侧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密度弥漫性减低,脑沟、脑裂可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腔梗灶。 2.符合脑萎缩改变。 3.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请结合临床 4.缺血性脑梗塞 ()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梗塞灶。 请结合临床 5.出血性脑梗塞 ()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点、片样高密度影,CT值约()HU,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出血性脑梗塞。 请结合临床

6.脑出血 ()见一 cm× c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受压变窄、略()移,中线结构向()移位,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出血。 请结合临床 7.脑出血并破入脑室 ()见一 cm× c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移位。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出血并破入脑室。 请结合临床 8.脑出血吸收期 ()脑出血治疗后复查:()见一不规则形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大小约 cm× cm,病灶边界模糊,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中线结构居中,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出血治疗后,较前片(2014.1.1)出血吸收好转。 请结合临床 9.硬膜外血肿 ()部颅骨内板下见梭形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CT值约()HU,边界整齐锐利,周围占位效应明显,邻近脑组织受压,中线结构稍()移。骨窗示:()见线状透亮线,骨皮质不连续,断端未见确切移位,邻近头皮下软组织肿胀。 意见:1.()部硬膜外血肿。 2.()骨骨折。 请结合临床 10.硬膜下血肿--急性 ()部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约()HU,范围较广泛,已超越颅缝,同侧脑组织肿胀,脑回增大;同侧脑组织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向()移位;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改变。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部硬膜下血肿。 请结合临床 11.硬膜下血肿--亚急性 ()部颅骨内板下见条带状等密度影,CT值约()HU;同侧大脑半球脑组织略肿胀,中线结构稍向()移。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部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请结合临床

局部解剖学头部试题要点

第一章头部 一、名词解释 1.颏孔mental foramen: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 眶上切迹、眶下切迹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 2.翼点pterion:位于颅的侧面,颞窝的前下部,是由额骨frontal bone、顶骨parietal bone、颞骨temporal bone、蝶骨sphenoid bone四骨会合处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临床X线检查及手术中应注意。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3.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方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4.前囟点bregma为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点,故又称冠矢点。 5.前囟anterior fontanelle:在新生儿,前囟点处的颅骨因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连接,呈菱形,称为前囟,在1至2岁时闭合。临床上可借前囟的膨出或内陷,判断颅内压的高低。 6.面动脉facial artery:于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颌下三角,在咬肌止点前缘处,出现于面部。面动脉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angular artery。面动脉的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可触及。面动脉供区出血时,压迫此点可有一定的止血作用。面动脉的后方有面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颈支越过。面动脉的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

放射医学技术(师)职称考试CT.MR影像诊断基础

CT/MR影像诊断基础 一、颅脑 (一)病变的基本CT表现 1、脑实质密度改变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病灶的密度变化分为:(1)高密度灶:指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钙化、血肿、肿瘤等。 (2)等密度灶:指密度类似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通常根据脑室、脑池的移位和变形或在周围水肿带的衬托下,可以判断等密度病灶的存在。 (3)低密度灶:指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陈旧性出血、脑水肿或脑脓肿等。 (4)混杂密度灶: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的病灶,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等。 2、结构、形态改变发现病灶后,还应该注意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以及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有无变化等。 3、对比增强改变根据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情况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二)颅脑常见疾病的CT表现 1、颅脑损伤(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脑实质损伤) (1)颅骨骨折

①颅盖骨折:多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压迫脑组织;位于大静脉窦部的骨折。 ②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CT表现: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折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氛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血管,并可发生鼻窦粘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筛板骨折易造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鼻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 (2)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 CT表现:①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其大小从几厘米至全脑,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白质区明显。约有1/3为多发病灶。低密度区数天至数周后,有些可以恢复正常脑组织密度,有些进一步发展为更低的密度区,提示脑组织软化。挫裂伤重并且范围大者,晚期可出现脑内囊性病灶。②散在点片状出血: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常不规则,有些可融合为较大血肿。3~7天开始吸收,1~2个月完全吸收或遗有低密度区。③蛛网膜下腔出血:较重的脑挫伤常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大脑纵裂池、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但数天后密度即减低、消失。④占位及萎缩表现:挫裂伤范围越大,占位效

CT诊断报告规范化头部

C T诊断报告规范化头部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CT诊断报告规范化模板-------头部1.正常颅脑平扫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各脑池、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 2.正常颅脑平扫+增强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增强扫描脑实质内未见确切异常强化影,各脑池、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颅脑CT平扫及增强未见确切异常。 请结合临床 3.老年性脑病 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见斑点样低密度影,边界尚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5mm。双侧侧脑室周缘脑白质密度减低区,各脑池、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可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1.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腔梗灶。

2.符合脑萎缩改变。 3.脑白质病。 请结合临床 4.缺血性脑梗塞 ()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各脑池、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脑梗塞灶。 请结合临床 5.出血性脑梗塞 ()见斑片样低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样高密度影,CT值约()HU,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中线结构居中。各脑池、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增宽、加深。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意见:()出血性脑梗塞。 请结合临床 6.脑出血 ()见一 mm× mm的团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模糊,密度均匀,CT值约()HU,病灶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受压变窄、略()移,中线结构向()移位。各脑池、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增宽、加深。颅骨结构未见确切异常。

影像诊断学CT部分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螺旋CT(SCT):螺旋CT扫描就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得,管 球旋转与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得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就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得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虫建该器官 得血管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得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与血流信号特征显示得一种无创 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得63%所经历得弛豫时间。 5.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曲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得时间,就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 减快慢得尺度。 6.流空现象:就是MR成像得一个特点,在SE疗;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得质子,如 流动血液或脑脊液得质子,均受至脉冲得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得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得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7.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就是两成份得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 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8.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得回波时间。 9.TR: 乂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得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得重 复时间。 10.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得成像,反映组织间T1得差别,有利于 观察解剖结构。 11.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得成像,反映组织间T2得差别,有利于 观察病变组织。 12.像素:矩阵中得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山黑到白不等灰度得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13.体素:图像形成得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得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14.模糊效应:脑梗死2?3周,CT平扫显示病灶呈等密度,与正常实质难以辨别,称为“模糊效应”。这就是 因为此时期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组织密度增大所致。 15.岛带征:大脑中动脉闭塞早期CT平扫,出现患侧脑岛、最外囊与屏状核密度减低,与邻近脑白质密度相 仿得现象。 16.牛眼征:靶环征中病灶中心强回声区出现液化坏死形成得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类似'‘牛眼”, 称牛眼 征,常见于肝脏转移癌。 二、简答: 1.大叶性肺炎得CT表现 答:①病变呈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②病变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③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平直④实变得肺叶体积通常与正常时相等⑤消散期病变呈散在得大小不一得模糊影。 2.中心型肺癌得CT表现 答:①肺门区肿块②支气管内肿块③支气管壁增厚④支气管腔狭窄与阻断⑤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⑥病灶附近与(或)肺门得淋巴结肿大。 3.周围型肺癌得CT表现 答:主要表现为肺内球形肿块。肿块常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不规则得厚壁空洞。直径3cm以下得小肺癌还可见空泡征与支气管充气征。增强扫描肿块呈密度均匀得中等强化,CT值可增高20Hu以上。 增强扫描对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更敬感。

CT诊断题大

1.何谓CT、何时由谁发明?我国何时制成第一 台CT? 答:CT中文全称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又称计算机体层成像,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存储器及外周设备组成,依扫描方式分为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等。1967年由英国工程师霍斯菲尔德(Hovnsfieid)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明,1971年第一台头颅CT 机应用于医学临床,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和北美放射学会分别宣布CT机诞生,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医学全身CT,1979年与发明CT机有关的主要人士美国的科马克和英国的霍斯菲尔德共获诺贝尔医学奖。1990年我国制成第一台D31型全身CT机。 2.简述周围型肺癌的定义及CT表现 答: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发生于小支气管,以局部形成小结节的方式生长、形成肿块。CT可见肺段以下支气管出现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坏死形成空洞,壁常较厚且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肺尖癌在CT上可见侵犯临近肋骨破坏。3.简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答:CT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为椎管内见与椎间盘密度一致的局限性软组织影,并可有钙化;间接征像有硬膜外脂肪间隙受压、移位或消失,硬膜囊受压变形及神经根受压、移位、“淹没”。4.某肿瘤患者出现左侧喉返神经麻痹,最可能的原因是哪一组淋巴结转移? 答:主肺动脉窗组淋巴结转移。 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CT征象有哪些?答: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CT征象—主动脉呈双腔征象、真腔造影剂浓度一般高于假腔、真假腔之间可见低密度内膜瓣、假腔内可以继发血栓形成等。 6.诊断肺隔离症的最有特征性的CT影象表现是? 答:CT增强扫描显示来自主动脉的血管进入病变区。 7.诊断支气管扩张安全无创伤的最佳检查方法是? 答:HRCT,即高分辨CT扫描,CT检查方法之一,主要扫描要求是:①薄层,要求使用2mm以下准直;②高分辨骨重建算法,512x512重建矩阵; ③高扫描条件:包括使用峰电压和电流;④较小的扫描野(SFOV)或靶扫描,此。目前主要用于显示骨和软组织器官的细微结构和病变以及肺部的弥漫性、间质性疾病。 8.简述肺错构瘤的CT表现? 答:A 肿块呈圆形常位于胸膜下B肿物边缘可见浅分叶C 肿物内可测到脂肪密度D局部血管可推压移位 9.什么是CTA,CTA检查的技术包括哪技术要素,检查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CTA既CT血管成像。技术三要素:容积数据采集、对比剂增强、计算机三维重建。造影剂量(浓度)、注射速度及扫描延迟时间是重要的保障10.什么是窗位、窗宽,以颅脑窗值ww+100、wl+35为例说明设置窗位窗宽的意义。 答:每种组织的CT值不同,根据诊断需要,选择一特定CT值范围观察,这个范围就是“窗宽”,其中位CT值就是“窗位”。观察颅脑需设窗值ww+100、wl+35,其意义为:1)在图象上所显示的结构CT值范围:-15︿+85,低于-15的在图象上均黑,高于+85全白。2)将100单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