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华—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

王丹华—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
王丹华—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

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温岭市城南小学王丹华王晶鑫

【摘要】自从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之后,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甚是茫然。其原因之一,笔者以为是教师与编者缺少有效的沟通导致。那么如何与编者对话,揭开编者意图,探寻单元导学秘妙,进而确定教学内容呢?本文借助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从三方面加以阐述,一是从探寻单元导学系统的秘妙,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二是探寻文本导学的秘妙,确定文本教学内容;三是探寻综合性学习的秘妙,确定拓展性教学内容。

【关键词】单元导学秘妙教学内容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则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什么十年后要多增加一个“教科书编者”这一对话对象呢?无独有偶,自从崔峦先生针对当前教学弊端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后,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甚是茫然。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笔者认为,之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举棋不定,无从适从,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缺失与编者有效的沟通和对话,缺乏对编者意图的深入揣摩和探究。其实,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都采用了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有丰富的单元导学内容,教师要善于走进每篇选文所在的单元,与“教科书编者”作一次亲密接触。在一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读懂编者心声,领会教材编排意图,从而精确地作出选择。下面,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

一、探寻单元导学系统的秘妙,确定单元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融“导学、导思、导练、导行”为一体的“单元导学系统”。它包括单元导语、词语盘点、语文园地中的相关栏目等,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单元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只要用心去解读,努力去探寻,就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

(一)寻味“单元导语”秘妙,确定单元核心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一般都先介绍单元主题与选编的课文内容,提出内容理解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要求,再明确提示阅读、习作训练的任务目标。单元导语起着统领单元,纵横贯通的作用。其实,我们只要留心去研读每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这一资源,你就会从中提炼出教学的要点。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该单元导语:

在乡下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并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

从该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我们明晓该单元的学习任务:一是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二是体味优美语言;三是积累精彩句段;四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

这些任务既有情感体悟,又有语言品读;既有语言积累,又有综合实践。从理解、积累、运用的角度看,任务一、二侧重于理解,任务三侧重于积累,任务四侧重于运用。由此可见,本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笔者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就是咬定这一单元导语的秘妙处,确定以“解密独特语言,感受独特风光”作为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就说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吧,笔者就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设计了一个直指文本精髓的问题:

在作者眼中乡下人家的风景是独有,吸引人的。那作者是用怎样独特的语言描绘这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捧起书,拿起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圈、划出吸引你的词、句,试着在旁边写写你的体悟和感受。

整节课就以这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老师教得简单、扎实,学生们学得轻松、透彻。

(二)寻究“词语盘点”秘妙,确定单元基础性教学内容

自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单元课文后面都安排了一个“词语盘点”栏目,其中包括“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块内容。“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的,而“读读记记”则是由略读课文中要求会认的词语组成的。每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一般都有50来个,词汇量比较多,安排在整组课文后面,有的认为意在让老师引导学生对该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再学习;指导学生对词语学会归纳、整理、运用,并立足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词语找到归宿,真正实现“盘点”的意义。有的则认为便于学生自查自测。而笔者则认为不但两者兼有,且另有妙处——

众所周知,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具有情趣性、准确性和依存性等特点。而词语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低、中段,还是中、高段,词语教学始终是缺一不可。词语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每一选文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不要以为这一块教学内容好抉择,其实,当你面对一篇选文,面对选文中的众多佳丽——词语,你肯定会有眼花缭乱,不知舍此求彼,不知轻重缓急的时候,不过你也别着急。若你能淡定地将视线移至选文后面的“词语盘点”,相信你一定会有“蓦然回首,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比如该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编者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词语全都聚焦在该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中:

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

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

辛苦蚕桑耘田白鹭鸡冠花大丽菊

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在处理教材《乡下人家》时,笔者发现该课词语特丰富,到底哪个词语需“重磅敲击”,哪个词只需“一掠而过”即可,而措手无策时,突然想到了“词语盘点”,于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及“词语盘点”的内容,在本课词语教学时作了如下处理:

预习检查时呈现如下三组词语进行教学:

●一组含有多音字的词语:结.瓜率.领和.谐鸡冠.花

●二组意思难把握的词语:屋檐时令觅食捣衣向晚

●三组是四字词语: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细读课文时,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词语教学:

●一是在品读重点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时,随情落实了“风趣”、“装饰”两个词语。

●二是在品读重点句“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她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也随情让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认识了“芍药”、“大丽菊”。

总之,是“词语盘点”让笔者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是“词语盘点”让笔者认识到走进一个单元,在确定该单元基础性教学内容之一——词语教学内容时,探寻“词语盘点”秘妙,依托“词语盘点”是上上之策。

(三)细究“我的发现”秘妙,确定单元重点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八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园地都设置一个“我的发现”,是通过两个小学习伙伴对话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而且内容涉及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在备课伊始,老师如果注意去关注它,你就能从中捕捉到一些重要信息,为我们准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在确定本单元核心教学内容为:“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后,具体落实到每一课该“品读”哪些优美语句,积累哪些精彩句段而犹豫不决时,笔者关注到该单元园地中的“我的发现”——

1、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

2、不再胆怯

..它们的头.。

..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

3、成千上万的小鸟,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

....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三句话的旁边有一个小泡泡:“我发现句子带点的部分……”。显而易见,品读拟人句是本单元的重要训练点。既然是单元的重要训练点,在教学中老师决不能将“发现”的内容作为单纯的知识点进行传授,一读了之,囫囵吞枣,而应将对它们的学习与感悟渗透到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品读拟人句将成为本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点。你看,借助“我的发现”,很快就让笔者发现了教学着力点,老师们何不尝试呢?

二、探寻文本导学的秘妙,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单元导学内容除了单元导学系统为导向外,真正直指文本核心内容的还是其丰富的文本导学内容,它包括课后题、小“泡泡”、连接语等。你若探寻之,就必能得知文本教学内容。

(一)探寻精读课文导学秘妙,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细细翻看每一篇精读课文,你会发现其文本导学内容包括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的课后题;在文中或文尾,插入了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提示语“泡泡”。细探寻,绝不会让你大失所望。

1、寻味“课后题”秘妙,确定核心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时代气息浓烈,教学价值也甚高。它既是阅读提示,又是学习目标的检测。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者奉献给我们教师的一个微型教案。通过课后题去揣摩编者的意图,同样能实现教者与编者的倾情对话,同时还能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记得笔者在处理教材《麦哨》时,面对文中排比句、对仗句、拟人句、比喻句,句句隽美、精致,到底重点该品读哪几句而举棋不定时,翻看该单元的这组课文,发现《乡下人家》一课有这样一道课后题:

下面的句子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我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细琢磨,该课后题的秘妙之处就是编者欲擒故纵,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积累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另一方面又暗示学生,要好好品读、积累这些运用了拟人手法的精彩语句。

再看该单元的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三个句子也是拟人句(前文已提及,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断定本单元语言品读、积累的重点是运用了拟人写法的精彩语段。由此可以确定,《麦哨》一课中品读、积累的重点也应是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这一拟人句的品读、积累,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再比如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处理,面对一句句言约旨远,富有象征性、画意性的诗句,我们该如何精选诗句重点品读?别急也别恼!只要你试着去探寻该课课后题的秘妙,你就会很快找到方向。看——

我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像描绘的画面。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首古诗词,每首该重点品读哪一句?该怎样品读?明眼人一看这课后题就知道了,该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品读每首诗中画意性最浓的诗句,并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2、寻究“泡泡”秘妙,确定主要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里,在文中或文尾,插入了许多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像一个个可爱的诱人泡泡,十分吸引着师生们的眼球。我们都称它为“泡泡”。别小看这些“泡泡”,它们的含金量可高了。在你面对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取舍不下时,关注一下这些可爱的小“泡泡”,也许会让你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我们看《乡下人家》这一文,在第二自然段的旁边就有一个可爱的“小泡泡”冒出: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细究这一“泡泡”的秘妙,我们会发现这一“泡泡”是在暗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品读

词句,想像画面。像这样的指导学法的泡泡,我们能视而不见吗?

《乡下人家》这一选文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一读课题,眼前就会不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教学像这样的经典美文,重点不该落在引导学生习得“品读词句,想像画面”的学习方法上吗?再说,这一选文以“精读课文”的身份放在本组课文的首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习得这一学法,为迁移运用学习下面课文打下一定基础是完全有必要的。

几经思量,几番琢磨,我毅然决然将“品读词句,想像画面”这一学法的落实确定为这一课的另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于是,我在教学《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这句话:?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浓墨重彩地引导学生抓住“常常”、“成群地”“探”等关键词,品词析句,想像画面。做好精读课文本分工作,为后面略读课文的学习铺桥搭路。

由此可见,咬定这一“泡泡”的秘妙之处,的确能很快觅得我们亟待要落实的教学内容。(二)探寻略读课文导学秘妙,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留心每一单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导学内容,你会发现略读课文既没有课后题,也没有小泡泡,却有一个精读课文所不具有的连接语,只要我们细细去咀嚼,你就会发现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原来就藏匿其间,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如本单元略读课文《牧场之国》的课前就有一个连接语:

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下面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有着?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那里的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阅读中去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认真研读这一连接语,再联系先前从单元导语中觅得的“单元核心教学内容”,记得当时我就是从“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有着?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那里的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阅读中去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两句连接语中读出这一教学内容:“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悟四次由衷感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原因”;从?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这句连接语中读出另一个教学内容:“开展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积累语言”,然后以落实这两块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后,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这样处理教材是合情合理的。

三、探寻综合性学习的秘妙,确定拓展性教学内容

从三年级开始,每单元都有一个“重探究、重应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就有一个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乡下人家》后,编者就提出了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要求:

读了上面的课文,你是否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家在农村的同学,可以先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

活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们之间的趣事。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去体验乡村生活,也可以向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询问有关情况,还可以搜集国内外农村生活的资料。

活动前,可以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它是伴随着整个单元学习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之所以在单元第一课学完后下达,我们就该明白编者的意图,是让我们将本次活动提前规划好,做到“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

细读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我们可以读出这几项学习任务:一是观察家乡田园风光,了解家乡田园风情;二是收集异国田园风光,了解异国风土人情;三是回忆农家童年趣事,或体验农家生活等。

如何落实这几项任务呢?我们知道该单元课文描写的都是乡村的景色和生活,但每篇文章描写的角度则是完全不同。依据文本各自的特点,落实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最合乎情理的。《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学完这一课,要求学生去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一:观察家乡田园风光,了解家乡田园风情。记得当时笔者组织学生成立“农村风光组”,引导孩子拿起相机拍摄田园风光,拿起纸与笔去采访,去了解乡村风土人情。《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课后让孩子们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各国田园风光,并了解其风土人情”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二。《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课后开展一次“童年故事大王”争霸赛,让孩子们以我手写我童年故事,以我口讲我童年趣事。《古诗词三首》诗化了田园意趣。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从千古传诵的诗词中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田园乡村的诗句吟诵,丰富自己的积累。虽然“综合性学习”没有明确与之相应的拓展性任务,但我们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有必要。

就这样,咬住“综合性学习”的秘妙之处,一课一任务,一课一落实,待学完本组课文时,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也已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这时再去完成“‘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习作中要求学生展示交流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把它写下来”的任务,已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总之,要真正做到“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不但眼中要有学生、文本,还要懂得潜下心来与编者对话,充分倾听编者那些无声的语言,挖掘其中秘妙,为我所用。唯如此,当教师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时,才能“剪得断,理得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王晶鑫 . “一棵树”和“一片森林”小学语文教师 , 2013.06.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一番功夫,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字、词、句、段、篇、语、修辞和逻辑,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每篇课文可供训练的点很多,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精选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立重点难点,精选对学生发展有用的训练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就容易“把课文教肿了”,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辛辛苦苦,收获却不大。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精当。首先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要“进得去”“出得来”。钻进去潜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再在此基础上精选出课堂的训练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二、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对已有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材的内容包括文本、插图、练习及语文乐园,这些内容可以进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的序列也可进行调整,整合得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老师执教《语文乐园》,语文乐园虽然不是纯阅读教学的课,但它也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通过对己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位老师教学的话题是“奇妙的大自然”。从识字到课文到乐园向学生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秘密,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学习了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见识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这位老师设计的《语文乐园》的三个板块之一“我来试试”中有反义词、看图读词语、认识象声词、读短文等多项活动内容;板块之二“探究与发现”中有一首小诗《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让学生探寻含有口字旁的汉字,从而探究口字旁与语言的关系;板块之三“我的作品”,这一项目是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写写生动有趣的句子。我

浅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浅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四川省营山县星火晶宝实验小学罗春燕 大家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学段目标。我以为,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确定的失当。 2.单元重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我们说,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的,要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我们如果承认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语文上的所有问题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应该无视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随意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依凭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而定。 3.课后练习。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再说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填空题.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填空题 1、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 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被后人广为传诵。 2、范仲淹的志向是: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3、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4、《范仲淹的故事》赞扬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文章将了四个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 5、《体育课》选自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讲述的是在一堂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表现了涅利自强、自信、自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6、《虎口藏宝》讲的是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机敏地讲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 躲过了歹徒的搜查, 保护了胶卷的故事, 表现了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文章以宝物——胶卷为线索,写了纳塔莉发现一卷胶卷;陌生人搜查胶卷; 纳塔莉藏起胶卷; 歹徒抢走被调了包的胶卷; 威廉叔叔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内容。 7、《顶碗少年》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 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 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 最后获得成功的事。这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内容填空题 1、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 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被后人广为传诵。 2、范仲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安乡中心学校李敏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 一、找准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兴奋点即兴趣点,扣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要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清楚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寻趣而教”,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教学过程投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作为名著导读,除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外,更侧重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的五次

有惊无险的历险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刺激,很适合采用预测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预测阅读是导读激趣的有效途径,影响预测法运用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宜预测展开的内容。我发现教材中的故事梗概部分对五次历险介绍得过于完整,加上在教材中直接呈现,难以制造悬念。于是,我反复阅读原著,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果发现汤姆·索亚被罚刷墙部分,非常有趣,读到这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惩罚变成欢乐”这个题目就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悬念,这应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于是,除了“封面预测”、“目录预测”之外,我把“刷墙”部分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讲述波莉姨妈决定惩罚汤姆的前因,逐步让学生猜测:姨妈会怎么惩罚汤姆呢?汤姆会怎么将惩罚变成欢乐呢?由于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课堂上,学生被吊足胃口的情况下,参与情节猜测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最终有没有猜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全书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着作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也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兴奋点时,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紧密结合,全盘考虑,这是合理、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化,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运用自己所得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他们。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四上)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例如,我们出门旅行就要考虑选择怎样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所需费用最少或者所花的时间最短;又如著名的邮递员送信最短路线问题。在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优化的问题,比如企业要考虑怎样安排生产能使利润最大,农民会考虑怎样安排播种能使年产量最多等等。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例如,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例2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做一做”中安排了餐厅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能让客人都尽快吃上菜等等;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单元课时:4课时 第1课时:数学广角 教材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卡纸、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切实实现有效教学 我们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人问:“这堂课你教了什么?”数学老师的回答很干脆,比如教《圆的认识》,他会很肯定地告诉你,这堂课教的是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与圆相关的数学知识,绝对不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我们语文教师却很尴尬:所教的就是这一篇课文啊,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似乎什么都教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着力地教。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小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只是就一篇篇的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个比喻句子,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些甚至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应该教的内容,变成了科学课、音乐课等等别的什么课。即使教的是语文学科的内容,是否正确合理,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学理考察。于是,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顽症。因此,专家们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者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一、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 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中介、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这三类文本都隐含着教学内容,但都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造成所谓的“教教材”。我们要解决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们深入地研究与判别,甄选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 二、目前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定位的“虚化”。不知以何去选择教学内容,为什么选择此内容而不是彼内容等。 ●教学内容选择的“泛化”。不知什么是该教的、什么是不该教的。与发展学生无益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也就是“语文”少了,而“关于语文”的多了。●教学内容组织的“浮化”。随意性较大,任意增删教学内容。课前预设内容与课堂生成处理不当造成教学过程空泛、肤浅,不求精细,不求精深。 ●教学内容延伸的“表面化”(形式化)。表现在“舍本求末”,一味延伸,或是可不可延伸总去延伸,也不知是哪一方面的延伸,形式主义太重。 例1: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一篇课文《寓言两则》,选了两个寓言,一个是《揠苗助长》,另一个是《守株待兔》。有位老师教《揠苗助长》时,他选了一个教学内容是那个农夫怎么到田里去拔禾苗,把禾苗一根一根往上拔。让孩子反复读这几句话,然后想象,这么热的天,顶着太阳,他要到田里边把禾苗一根一根拔起来,这个农夫拔苗的辛苦。在这里展开想象,对体会《揠苗助长》的这个故事的寓意有多大的意义呢?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揠

教学内容的设计讲课稿

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三编教学技能——教学内容的设计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达成的教学活动的终点目标、学生在学习开始时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过程。具体来说,完成研究与分析教学内容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激活和活化教材的知识,通过这个激活和活化的过程,使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识变成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活泼的知识,这个激活和活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内化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内化成为教师自己的知识,这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完成研究与分析教材任务的灵魂。 一、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是教授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学习中思想和情绪、现有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习对象分析的目的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认识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所确立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习内容是否完全针对学习者的特征。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分析学习者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对教育者来说,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可以做到有准备的学习。 (二)学习对象分析的内容 学习对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习需要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一般特征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只要分别了解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状况和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就可得出二者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学习需要,这个分析过程就是学习需要分析。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要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要点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编排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题材多样,有儿童诗、儿童散文和儿童故事,内容富有童心童趣。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但想象的角度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材在四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的相关栏目中都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彩色的梦》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相关段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枫树上的喜鹊》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情景展开想象,并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沙滩上的童话》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学过的词语,根据故事的开头编故事;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栏目要求学生仿照提供的句式,借助泡泡中的提示展开想象,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写话”栏目引导学生看图发挥想象,借助词语按时间顺序写话。 在此之前,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出现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的编排思路,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 此外,本单元还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要注意低年级段学生默读能力还处在学习、培养阶段,不要拔高要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纸船和风筝》提出了“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本册《邓小平爷爷植树》和《千人糕》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在这些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时逐步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课文原文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课文原文 Lesson 4 Seeing hands 能看见东西的手 In the Soviet Union several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recently of people who can read and detect colors with their fingers, and even see through solid doors and walls. One case concerns an 'eleven-year-old schoolgirl, Vera Petrova, who has normal vision but who can also perceive things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her skin, and through solid walls. This ability was first noticed by her father. One day she came into his office and happened to put her hands on the door of a locked safe. Suddenly she asked her father why he kept so many old newspapers locked away there, and even described the way they were done up in bundles. Vera's curious talent was brought to the notice of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town of UIyanovsk, near where she lives, and in April she was given a series of tests by a special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Russian Federal Republic. During these tests she was able to read a newspaper through an opaque screen and, stranger still, by moving her elbow over a child's game of Lotto she was able to describe the figures and colors printed on it; and, in another instance, wearing stockings and slippers, to make out with her foot the outlines and colors of a picture hidden under a carpet. Other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her knees and shoulders had a similar sensitivity. During all these tests Vera was blindfold; and, indeed, except when blindfold she lacked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ings with her ski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although she could perceive things with her fingers this ability ceased the moment her hands were wet. (NCE Book Four)

语文教学目标地确定与教学内容地选择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师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容。(2)一堂课的教学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恰恰是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

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定风波》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褚树荣等【引子】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已久被语文教坛所诟病,教学方法的形式化追求也已成为课堂通病。我们都知道教学要基于学情、本乎文体、关注目标等道理,但涉及一篇具体课文,怎样确定内容、选择教法才算是基于学情呢?为了探讨问题,宁波市北仑区教研室和宁波泰河中学共同策划了“小、初、高同课异构”活动,华山小学王梁贤老师、泰河中学张倩老师、明港高级中学吕紫绡老师分别展示了课例(因篇幅关系,课例略)。策划时考虑到三个因素:首先是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比同一学段的学生学情差别更明显,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同课异构”,更能考察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相关性。其次是教师。不同学段的教师,平时教育对象不同,教学时应该更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保证了观察学情的区分度。第三是教学文本。必须是一节课就能完成,必须是三个学段的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必须有一定的阐释弹性,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以,课文最终选择了苏东坡的经典词作《定风波》。同一篇课文由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师分别在自己的学生中施教,对比的效果最为明显。课堂展示后,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主持入围绕主题对听课的教研员进行专题访谈。【访谈】褚树荣(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情,贺老师事先做了很好的策划。先请贺老师谈谈,你所理解的学情是指什么?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学习特点、学习任务吗?三堂课“基于学情”主要体现在哪里?贺飞君(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我认为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基于学情就是因材施教。总体上看,三位教师均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控制教学的起点、梯度和速度,呈现了较好的课堂面貌。小学的课以朗读和积累为主要教学目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并教给孩子们朗读、注释、想象和猜想、印证等诗歌解读方法。初中的课抓住关键词,以深入解读为要务。词前小序有关键句“余独不觉”,以此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并将苏轼面对风雨这种“余独不觉”的乐观豁达、特立独行的做法扩展到一群人,挖掘古代文人的“士”的情怀,在解读词义、感受意境和诗情的同时兼顾诵读辅导。高中的课注重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以苏轼所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中“反常合道”为教学切入点,以圣严法师”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为教学勾连点,揭示抒情主人公由“凡夫”到“圣贤”的心路历程,引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到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轻”背后的沉重和丰厚。文字理解和积累、文章理解和研读、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三堂课恰好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但又都能做到由词及人。这种异同恰恰表现出三位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情的。褚树荣:三位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确实有较强的生本意识。此外,基于学情的教学是否要尊重课文的文体特征?这首词的文体特征包括哪些要素?是这首词的节奏韵律、小序、双音节的转折词、上下片的结句等特点吗?在处理课文的文体特征上,三堂课的教学有区别吗?请赵老师说说。赵盛成(宁渡市名师,北仑中学教师):基于学情的教学应该尊重课文的文体特征。与诗惯于表达“正声”不同,作为“诗之余”,词是最适合古代文人表达“一己之情”的。如“定风波”词牌有特殊的表达风格;从结构上看,有小序,有上下片的结构;从句式上看,二字句在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无不与词人的心态相关。譬如作者用的是“莫听”、“谁怕”等洪声韵的否定式的二字句,表达着作者的豪迈、超然和决然;用“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细声、柔声韵表达着作者的淡定与从容。我们的解读只有尊重词的特征本身去品味、去感受、去感知、去感悟,这样才是一首词的教学。我以为就三者的侧重来说,小学的教学侧重点应该是:解读作者通过字词的音、义,字词的语气、语调,字词的语句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画》、《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5篇课文,《语文园地二》和一个口语交际《我们的画》。 《画》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生字时,引导学生理解新偏旁走之的基础上,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理解“远、近、还”等字。写字教学时,笔画比较简单,主要是学习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教学时能够用一根彩色的电线展示这两个笔画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这两个笔画均为一笔写成,并提醒学生折角要写得圆润。理解诗意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不必拔高难度。本课课后安排了说反义词的练习,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出一些他们知道的反义词,加深对于反义词的掌握。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本首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写江南秀丽的景色,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本课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书本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中的两处语言训练点:一处是“两岸树木密”,让学生懂得“密”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长得密?”第二处是“绿油油”这种格式的词语是第一次出现,也可实行拓展训练。 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安排的内容是用本课要认的字口头组词,在教学中能够再适当的让学生实行扩词的训练。 《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首诗歌,第一句、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三、四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生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本课中出现了“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这种叠词形式能够作为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体会叠词的作用。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切、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语文园地二》共有六项内容,包括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 “我会找”练习对字的偏旁归类,要求把带有三点水和走之的字找出来,我们能够让学生再说说其它理解的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全班实行交流。 “读读说说”中安排的练习是学会句型“什么地方有什么”。在教学中可在学生读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再练习说一说。 《我们的画》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即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个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本单元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理解9种笔画和9个偏旁。 2.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背诵第一、二、三、四课课文。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村的变化,懂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 教案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 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 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 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单元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案说课讲解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共有4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和一个语文园地。《文具的家》、《一分钟》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学生要养成学会收拾自己的文具盒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引导学生学会把话说清楚,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口语交际”引导学生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使别人更明白自己说的话。“语文园地七”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五个板块。意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本组的27个生字,会认59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4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养成会合理收拾文具、早起早睡的好习惯;运动灵活多样的形式读文,采用独立自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的习惯以及把书写规范、工整、美观的良好愿望,提高识字兴趣,激发对我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本组的27个生字,会认59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4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会合理收拾文具、早起早睡的好习惯;运动灵活多样的形式读文,采用独立自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学。 四、单元课时安排: 15. 文具的家……………………………………………………………2课时 16. 一分钟………………………………………………………………2课时 17. 动物王国开大会……………………………………………………2课时 18. 小猴子下山…………………………………………………………2课时 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1课时语文园地七………………………………………………………………2课时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确定

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自己的事,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模糊。欣赏语言的,设计时着力于课堂语言的优美、有诗意;喜欢思维的,把精力放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关注生成的,注意力集中于意外生成,等等。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目标明确后,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说实话,一篇课文可以用来进行教学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并对其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这需要我们根据目标,深入解读文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语文的核心价值,作教学化处理,取舍与甄选出能确保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要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 一、单元专题:生活的启示 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扩展阅读面,热爱读书并掌握读书方法。 6.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7.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课文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动人的辞藻,但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依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既然是丰富的人生哲理,单单从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显然是比较单薄的,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活化语文教学的形式,注重悟写结合的方法,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悟“道”。 四、学情分析 本组所选的四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单,孩子能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但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孩子们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五、单元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本组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从中领悟的道理。 4、通过读书,品味语言,能熟读背诵含义深刻的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六、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从中获得的启示。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为精读课文,《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为略读课文。 本单元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太阳是大家的》是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新闻报道,内容是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情。 近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已忧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主题,所谓“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作用,增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交往、理解、宽容与尊重,实现全人类的相互交流、合作,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帮助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我们都知道,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我们改变思维方式,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人类创造的多样化的文明,寻求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人们心灵深处形成扞卫和平的理念,共建友爱的美好家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以后,将更快地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世界性的眼光,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要克服文化偏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给予充分的理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多参考一些关于“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想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专题思想。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需要说明的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概念,本组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上。 本组的导语、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等各个部分都与“友谊和理解”的主题思想相关,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在导语中,教材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的要求,这是为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做准备,老师要做相应的布置。同时,教师不宜将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犹豫、摔倒、名不虚传、一模一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6、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7、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8、培养默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 2、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学习用外在动作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