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对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566995.html,

“马太效应”对教学的启示

作者:许兴军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相比国家层面的“”机会公平“资源公平”,课堂的“公平”更能被学生所感受到、更有意义。而在课堂中的许多不公平现象是存在的!“马太效应” 就是其中之一。

《圣经》“马太福音” 第25 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被夺过来。”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爱因斯坦曾调侃地说:“我每每小声咕唧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相反,一旦失败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会产生更大更多的挫败感,甚至对所从事的活动、工作、事业等感到绝望!这就是“马太效应”对“优”“劣”的放大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一效应呢?

首先,正确认识“马太效应”的几个主要观点:1.“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规律,无处不在;2.强者越强,将会继续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荣誉;3.相反,弱者将会更弱,不仅变本加厉的受到惩罚,甚至促使其加速消亡;4.“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现象更能激发奋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更高;5.“马太效应”存在是暂时的,事情都会物极必反,甚至会出现“安乐死”。

也就是说,“马太效应”对教学既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可怕的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并科学的运用这一“效应”,扬长避短,积极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既然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就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研究。要正确对待、科学运用。要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发现更多孩子的优点,积极鼓励引导,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扬,把更多的孩子纳入到被表扬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孩子做到“优者更优”!多进行“大拇指”教育!把“尊重”和“欣赏”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往往会对那些成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表扬、鼓励暗示、期待(“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等的教学行为,这些学生越优秀越容易得到重视与关爱,这当然能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与信心,促使他们走向成功!这就是利用了“马太效应”的积极的心理功能,这样做是好的,也是我们所积极倡导的,也是广大教师运用的较为“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