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复旦的使命和实践

熊思东张恽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基于中国和时代的角度考虑,决心推进通识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关怀天下,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一、推行通识教育理念是复旦大学承担大学使命的战略选择

复旦大学倡导通识教育思想、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复旦人根据社会环境变化的新情况、基础教育的新挑战、内部培养机制上的新问题,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研讨和反思,并形成一些共识:第一,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教育过于狭窄,而社会需要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这一矛盾,复旦人认识到,学校本科教育应调整定位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上,注重务实宽厚学科基础和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可以了解不同知识的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掌握研究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更高境界的把握。

第二,针对当前教育重理轻文,而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急需改变这一矛盾,复旦人认识到,学校应该着力培养具有人文修养、健全人格的毕业生,才能扭转局面,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学生通过通识教育的学习,可以增强在人文艺术领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将认知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精神气质,在此基础上立德、立言、立行,做一个自由健康的人。

第三,针对当前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而社会需要大批创新人才这一矛盾,复旦人认识到,学校应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能力,为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提供可能性。我们推行通识教育,应努力改变目前教育界“重学习、轻思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并由此影响中小学教育,让大学招生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变为“引导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基于以上思考,复旦大学明确提出以通识教育理念来引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

二、构建复旦特色通识教育体系是复旦大学的现实目标

通识教育是欧美一些高水平大学相当成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都有一些共性内容,如在第一课堂上,运用符合通识教育宗旨的教学方法,为所有学生提供承载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课程;在课外师生关系上,创造研究型大学背景下的师生交流机会;在课外环境、组织管理和活动上,创造文化熏陶和多元互动的机会。但在具体做法和组合上,却又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有国家民族的深远影响,有历史时代的沿袭使然,有个别学校对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不同界定,亦有学校实际发展的因素制约。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在实务上也是一个体系。在广泛学习国外通识教育精髓的同时,必须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建立“我们的通识教育”,以解决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体系构建上,应该给学生创造提供第一课堂和课堂外完整的教育环境和内容,即把第一课堂课程、课堂外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关系、课外活动等都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为此,学校决定成立承担改革推进的实体单位,为学校组织和学生修读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体制保障,实现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培养管理机制的有效结合,并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搭建工作框架。

在上述背景下,2005年9月,复旦学院正式成立。复旦学院既是一个本科教学单位,也是一个学生管理单位。学院下设教学、学生工作,以及导师办公室,并下设四个住宿书院。复旦大学所有本科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入校后,不分专业,统一接受一至两年的集中教育(一般为一年,但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为两年),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

复旦学院作为全校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旗帜,从课程教育、教育环境和师生管理体制、课外活动等诸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创造第一课堂内外互动和完整的通识教育环境,构建复旦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三、突显通识教育价值目标,推出并加紧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在学校已经建有近三百门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修的、发挥拓宽知识面功能的综合教育课程基础上,在2006年,复旦大学发动全校各专业院系优秀师资力量,着力建设并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为所有专业学生提供

共同的基础,不仅拓宽知识面,更承载着价值观念启迪和思维能力方法训练等通识教育的目标内涵,成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六个板块:(一)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以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学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继承,做合格的当代中国人;(二)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旨在展示中、西学问体系及其知识成果在根基上的差别,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三)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让学生了解当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本民族所处的关键性历史阶段,深入思考本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四)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帮助学生从科学史的角度加深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理解,鼓励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涉猎理科知识;(五)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生命与伦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生态环境与生命伦理问题;(六)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以艺术实践类课程为主,旨在实现艺术赏析和引导学生亲自创作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上,核心课程普遍注重阅读经典,鼓励学生在知识爆炸和快速更新的时代中,能够始终把握人类文化的精华、领悟亘古不变的真理。教学过程中,推行大班授课和小班(20人以下)讨论,实施主讲教师和助教制,鼓励教师启发式教学,学生沉下心思考、探究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批判性见解。

截至目前,核心课程已推出两个学期,建设了六十多门,开设了110门次,3,400名06级同学必修4–6学分。学校也正积极面对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如成立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和各模块建设专家小组,不断规范课程准入机制;研究课程建设规律,调整课程管理体制;调整人事考核指标和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吸引优秀师资提升课程质量;加强培训,提高助教工作水平;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完善教学管理配套设施等。

四、融会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和西方住宿学院制度,建设现代书院式学生管理环境和组织架构

课堂外的学习生活环境及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载体。因此,学生管理环境和组织架构的设计事关重大。复旦学院从三个方面得到借鉴启发,设计采取现代书院的学生管理环境和组织架构。(一)承续中国古代书院传统和精神

中国古代传统书院中,学者自学研究的氛围、尊师重道的传统、引领时代的精神在当下时代尤显珍贵。承续并发扬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一些教学管理的制度,对于知识界、教育界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复旦学院建设四个书院,书院内布置古色古香的牌匾和引自著名古代书院的楹联,设置“学而时习斋”经典阅览室和学习讨论室,营造浓郁读书氛围,唤起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领悟和自觉。

(二)发扬复旦历史文化特色和内涵

复旦大学百年历史文化传统及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内核,对于学生教育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各书院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各宿舍楼内设校长像、校长事迹陈列室,有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复旦先贤们的光辉人生历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气质成为每个学生学习奋进的榜样。各书院主要分布于复旦校内本部老宿舍区域,老宿舍区的浓郁文化氛围、具有教育意义的景物、曾经在老宿舍内居住的老校友及其老故事等,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

(三)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度和机制

国外部分一流综合性大学推行的住宿学院制度被实践证明是推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宿舍是居住生活场所,亦是师生多元互动交流平台和文化实践活动舞台。复旦学院各书院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分散的原则编班和安排学生宿舍,要求各班辅导员、各专业导师进驻书院,鼓励不同背景的老师学生互相交流,每个书院都有院徽、院衫、院歌,各类党团学活动、经典读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书院里展开,形成集体合作的氛围和书院文化特色,由此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产生影响。

五、关怀入手、理念引领,整合课外教育活动资源

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下,在书院的新平台上,书院内的课外教育活动应该一方面移植复旦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传统优势,组织符合复旦学院低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给予每个学生切实的关怀,帮助他们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学会自信和主动规划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又应科学地梳理整合并开发设计蕴含通识教育理念的课外活动大餐,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亦能感受到通识教育的熏陶和影响。目前复旦学院开展的课堂外教育活动包括如下几方面内

容:

(一)大学导航计划。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融入校园生活,认识各院系专业内涵,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旅程。每名学生在复旦学院都要参观一次校史馆,看一部校史纪录片,收到一本《大学导航手册》,听大学导航系列讲座,参加院系学术文化系列周等。

(二)学养拓展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接触学术大师,走近文化经典,贴近学科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人生境界。每名学生在复旦学院都要诵读一本人类伟大的经典名著并提交读书报告,参加读书小组或学习小组,听学养拓展系列讲座,了解并申报各种课外研究基金支持计划等。

(三)公民教养计划。旨在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市情和国情,明晰社会责任,懂得感恩关怀,身心和谐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每名学生在复旦学院都要遵守课堂、宿舍、社交礼仪规范,上台演讲介绍家乡,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不忘感恩,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四)关爱成长计划。旨在鼓励关心关爱身边人,在互助中帮助部分学生摆脱因学习基础差异、经济贫困、心理适应等原因导致的困扰,建立自信,全面发展。复旦学院组织英语、计算器和汉语零起点课程班,组织导师、学长学习咨询,鼓励书院、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成立经济贫困学生组成的社团—“助学成长之家”,鼓励同学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参与公益服务岗位实践锻炼。书院楼内设立“健心房”,各班设立心理委员,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功能。

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的通识教育之路正在重新开拓。但是,我们相信,贯彻通识教育的有效办法一定会在改革中最终形成和成熟起来,中国大学的使命也一定会在改革中得以充分实现。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通识教育目标:

第一,通识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公民”和“人”。通识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第二,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通识教育要

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等。

北京大学明确提出了划分领域的标准是:“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有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有利于使学生有机会选修著名大师的特色课,并在竞争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面向广大学生的北京大学的“名师名课”;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的一级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和选择。”

目前存在的通识教育形式还有讲座、课外阅读引导、社会实践等。许多高校定期开展的讲座对拓展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名人的讲座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其次,高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这对引导学生体会名篇名著的精华、学会欣赏人类现有艺术具有很好的作用。如北京大学组织的“名著名篇导读”,选取古今中外在人类文化和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或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和篇章,聘请学术造诣深、讲课效果好的教师做启发性的演讲。北京大学还推出了《大学生导读手册》《北大校友推荐书目》、《文化精品选萃》、《优秀文艺作品推荐目录》等书目。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目前对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公共必修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二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字、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

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军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均衡,一般占课程总量的40%~50%,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体现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为38%~49%,与20世纪90年代的通识教育比例25%~33%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北京大学2002年~2003年开始将毕业总学分数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将必修课学分数压缩到总学分的60%左右,取消限制性选修课,增加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增加16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培养的是公民,而不是专家。

通识教育课程要求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普适性的课程内容,这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通识课程所反映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培养,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需处理好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公民素质。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性。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交际能力等。

(二)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合理化在课程所涉及领域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应涵盖主要的学科领域,同时照顾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加强文科课程的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加强理工科课程的学习。

(三)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我们的通识课程要做到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做到“少而精”。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反映思想大师灵魂的著作,引导学生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

(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选用要灵活,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取实物和图片展览相结合、报

告专题讲座、参观等各种非课堂教学的方法来实施;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可以采取讲课、提交个人作业、写读书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3362262.html,/s/271/t/512/29/26/info10534.htm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