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教案(县级公开课2007年3月24日)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

问:细胞分裂可以分为哪几种方式?各适用与哪些细胞?

生阅读课文回答

有丝分裂是最常见的方式,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课件给出分裂间期的细胞的图形和照片

问: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两消(核膜、核仁)两现(染色体、纺锤体)

(2)、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他们的数量与间期的比较,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形定数清赤道板

(2)、强调绘图要点……。

(3)、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情况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点裂数加均两极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变化情况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两现两消重开始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变化情况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练一练:

1. 水稻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分别是( )

A.24个和24个B.48个和48个C.24个和48个D.12个和24个

2.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各增加一倍分别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

①间期②前期③中期④后期⑤末期

A. ①②B.③④C.④③D.①④

讨论:

(1)、填表格:

(2)、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

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

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课堂达标测试:

1. 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在核附近,并与决定分裂方向有关的细胞器是

A .中心体

B .高尔基体

C .内质网

D .核糖体

2.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一般看不到染色体,这是因为

A .显微镜使用不当

B .染色体大小

C .洋葱表皮细胞无细胞核

D .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3. 右图为某一高等生物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生物为一种植物

B .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C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 .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

4. 能引起细胞发生癌变的因素有

①X 射线照射 ②煤焦油的刺激 ③温度过高

④细胞失水 ⑤肿瘤病毒的侵入 ⑥紫外线的照射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⑤⑥

D .②④⑥

5. 在一个细胞周期内,染色体数目倍增,染色单体复制,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最早显现,染

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为清晰的时期依次为

①分裂间期 ②分裂前期 ③分裂中期 ④分裂后期 ⑤分裂末期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②③①④

D .⑤③②④

6. 甲图为洋葱根尖分生区某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中DNA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图是一

组目镜和物镜,丙图是在较低放大倍数下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

正确的镜头组合及装片移动方向是

A .①×④;左上方

B .①×③;右下方

C .②×③;左下方

D .②×③;左上方

教后记:本节涉及的内容较多,练习太少,特别是学生对于画图及识图能力不高,一定程度

上可能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需在本节结束再多做练习加以巩固或讲解其他章节时

多加复习。以后加强预习,课前做足文章,则课堂容量大且效率高。

一条染色体中DNA 含量

甲乙 ② ③ ④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环境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

2、掌握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3、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能力方面

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引言新课

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条件入手,写出总反应式引出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学习

2、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教师提供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尽量把微观的物质变化形象化。

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并结合课本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完成下

当光突然停止时ATP 、C3、C5的变化使怎样的?

当CO2突然停止时ATP 、C3、C5的变化又是怎样的?

课堂练一练: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对图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代表 ,其功能是 。

(2)图中B 是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来自于 。

(3)图中C 是 ,它被传递到叶绿体的 部位,用于 。

(4)图中D 是 ,在叶绿体中合成D 所需的能量来自 。

(5)图中E 是 ,请写出其分子简式 。

(6)图中F 是 ,它由C02和 合成。

(7)图中H 是 ,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 上进行的;I

是 ,此阶段是在叶绿体的 中进行的。

(8)由C 进入I 过程称为 ;由D 进入I 过程称

为 ;由F 到G 称为 ;由G 到F 称为 。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引导生进一步加深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并导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3、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课件出示光合作用过程图:

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温度pH 强度

频率浇水Mg 2+施肥空气中的

浓度

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讨论:由图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生回答: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水、矿质元素等

思考:

1、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如何影响光合

作用的呢?试绘制曲线

2、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应用?

师引导生分析光照强度由弱到强导致光合

作用过程中的变化,进而引出光合作用速率的

变化。回忆曲线的绘制要点及如何分析曲线

师课件出示曲线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曲线(注意分析关键点的含义、曲线

的走势、纵横坐标的含义):

2、应用:

间作、套种时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合理采伐、冬季温室栽培避免高温等都与光补偿点有关。

植物的新陈代谢受外部环境因子(如光、温度)和内部因子(如激素)的影响,研究内、外因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练一练:

下图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

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

2和释放CO

2

量的状况。请分析回答:

①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

度。

②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

2

的量

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

2

的量。如果白天光照强度

较长时期为a,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③如将该曲钱改绘为人参(阴生植物)光合

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b点的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思考:

1、简述二氧化碳浓度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的补偿点和饱和点是否

固定不变?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应用的?

2、温度通过影响什么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如何绘制?曲线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应用

的?

3、简述水和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应用的?

4、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合理利用光能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5、光合作用可不可以受几个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的?

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进而出示下表让生记录

课堂达标练习:

1、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条件下,如果将环境中的C0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此时,叶肉细胞内的C3化合物、C5化合物和ATP含量变化情况依次是( )。

A.上升下降上升 B.下降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上升 D.上升下降下降

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传递过程是( )。

A. 光能→水→葡萄糖

B. 光能→CO2→葡萄糖

C. 光能→葡萄糖→淀粉 D .光能→ATP →葡萄糖

3、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

A. CO 2的固定 B .叶绿素吸收光能

C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 .ATP 的形成

4、欲测定植物是否进行光反应,可以检测是否有( )

A. 葡萄糖的生成 B .淀粉的生成 C .O 2的释放 D .CO 2的吸收

5、在室温条件下,除哪项措施外,均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

A. 适当增加空气湿度 B .适当增大C02的浓度

C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D .延长光照持续时间

6、请根据下图所给信息回答问题:

(1)通过 图可以看出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而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 速率。

(2)通过 图可以看出光合作用与CO 2浓度密切相关,而CO 2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 浓度。

(3)通过图Ⅲ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光合作用速率也随之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4)在图Ⅳ条件下的曲线结果说明 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

4、课堂质疑

教后记:光合作用的知识既是高中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是首先让生先阅读、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辨析光反应和暗反应,并共同完成表的填写。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采用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一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普通班会遇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在回答中出现明显的错误等等的问题,教师及时的更正会使得教学过程失去自然和流畅,与学生的思维脱节等,应该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二是,科学思维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在这两方面找到平衡点,我依然迷茫。望这一教学案例可以得到各位同行的点拨与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