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安贫乐道”与现实治世大相径庭——兼论杜甫“庇寒土,展欢颜”深层内质

古代文学儒家提倡“安贫乐道”与现实治世大相径庭——兼论杜甫“庇寒土,展欢颜”深层内质

文/齐美音

摘要:千百年来,儒家提倡安贫乐道一直被学儒之人所推崇,衍生的学派也很多,但细究一下,这种“安贫乐道”总和现世有些距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儒家;安贫乐道;现实治世;杜甫;庇寒土,展欢颜;大相径庭

儒家提倡安贫乐道,却又是“入世”平天下的标杆旗帜,就连孔丘本人也出走几国多方游说,渴望得到重用,那么“安贫乐道”真的存在吗?是如此治世之念吗?还只是儒家所打的旗号?

儒家所宣扬的思想无外乎关于入世、治理国家,为君主平天下。既然入世,就代表有一定的需求,有一定的欲望,首先与其安贫乐道的观点大相径庭。

孟子有一句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观点放到现世是成功与失败的两种态度与做法,可为什么不是达则独善其身,穷则兼济天下?一个人显贵了就要润泽身边的人,一个人穷困时,就要自己沉默,后者无能为力,可是前者,“达”之时“兼济天下”未免有些虚伪与造作,换而言之,一个人发达了,才想着兼济天下,穷困时就想着自己一个人的事,未免有些小家子气,然而能真正被称之为“君子”的,应时刻怀有一颗大济苍生之宏愿的心,一个人的心志不能被外物环境所改变,须有强大的、坚韧的,能包容一切的心,无论显赫或困惑,这种意愿是绝不能动摇的,就如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杜甫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多年后,他被历史所铭记的原因不仅是诗歌的优秀与经典,更主要的是他身上的风骨,他的风骨令人折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自己家“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在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里,他想的是为天下人“得广厦千万间”,念的是“庇寒土,展欢颜”,这种推己及人正是他的珍贵所在。虽然借用了儒家的话,可是二者有本质上的极大区别,儒家的“推已及人”是由于自己想别人对自己怎样,自己才对别人怎样。比如说,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你才尊重别人,这里的“推已及人”是以自身需求为第一目的,然后才从他人处得到已身所需,简而言之是一种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方式或途径,这也可以称为自我欲望的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环境做出一系列动作或诉求。而杜甫就不同了,没有人来给他建广厦,他也没有奢求别人给他广厦,而是自然而然的想到同他一起处在寒冷之中的人们,并且希望能使他们展欢颜,这就十分让人感动。所以说,杜甫是大气的人,贫困与饥饿没有磨灭他的心志,这就是珍贵灵魂与普通常人的区别。在物质没有一定保障的时候,是对人的历练与考验,生活是很艰难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可是当人们愿意继续走下去,明知生难死易的时候,是因为人们愿意相信会一点点地变好,然而杜甫一生不幸,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年老时又多病,却能发出这样的感慨,着实不易,也更能看出他的这种气量、气度以及胸怀天下的高贵。

杜甫此举是“达时兼济天下,穷时心系天下”,有些像范仲淹的“进亦忧,退亦忧”,委实令人心悦诚服,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儒家所欠缺的,心境摆的高度不够,所被认知的高度就不够。

再来说说“安贫东道”,前文提到过,生活是很艰难的,然而艰难的同时,人天生就有一种富足属性。人的生活本就应是富足而安稳的。可是有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平安喜乐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事,实际上是最困难也是最茫然飘渺的事。没有人会真的安于贫贱过清贫的生活,可以简单朴素,但如果天天是食不果腹与“饭疏食饮水”与“曲肱而枕之”的生活,恐怕连孔丘本人也受不了吧!用一种最直接粗暴的方法,将孔丘关起来,饿十天,只给一点点水,他还会满口道义忠恕吗?庄子说,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则无逍遥游,则无凭本心来去,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人无所待才会真的安贫乐道。清苦与饥饿会磨灭人的心志,所以根本就不能真心的“安贫乐道”。所有的“安贫乐道”都只是仕途不如意的借口,前如孔丘,后如刘禹锡,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推崇安贫乐道,反衬陋室主人的高尚情操,然而他这种感叹,这种高洁,全是在仕途不幸,屡受坎坷所激发出来,若政路顺利,一展宏图伟业,无被贬烦恼,恐怕也不会想什么“安贫乐道”。

这些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诗人若是全成了王维王右丞这样的“佛系诗人”,哪里来那么多情绪消愁,当然,也正因为此,这些诗人的思考层次越来越高,才能有精神之花姹紫嫣红的中国。“安贫乐道”是这些文人心之所向,千百年为之传颂,其不然,也许这仅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坎坷无能为力的一个借口罢了!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油田)

作者简介:齐美音,吉林油田高中高三就读,从八岁开始发表作品,荣获“圣陶”杯三等奖。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