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史

初中科学史
初中科学史

初中科学史

1.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用与计算物体在气体或液体中所受浮力。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进行了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1标准大气压强相当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发现静止流体中压力传递的原理(即帕斯卡原理)。因为他的巨大贡献,压强的单位采用他的名字。

4.1663年,格里克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很大。

5.1666年,牛顿(I.Newton,1642—1727)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他,力的单位采用他的名字。

6.1775年,伏打(A.V olta,1745—1827)发明起电盘。电压的单位采用他的名字。

7.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导线通电产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即电生磁。8.法国科学家安培(A.M.Ampère,1775—1836)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电流的单位采用他的名字。

9.1826年,德国科学家欧姆(1789—1854)确立欧姆定律。电阻的单位采用他的名字。10.1827年,布朗(R.Brown,1773—1858)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不断地作杂乱无章运动。这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1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12.1840年,焦耳(J.P.Joule,1818—1889)从电流的热效应发现所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电阻及时间成正比,称焦耳定律。为了纪念他,功、能量、热量的单位采用他的名字。13.1897年,汤姆生(J.J.Thomson,1856—1940)发现电子。

14.1905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随后建立了广义相对论。15.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

16.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制成。

17.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空气成分的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18.关于原子的结构发现史: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汤姆森(西瓜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玻尔(分层模型)→现代(电子云模型)

19.我国的化学家侯德榜,改进生产纯碱的索尔维发,发明了联合制碱发,又称侯氏制碱法。20.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21.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

22.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

23.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4. 1912年1月6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5.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26.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7.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合成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28.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提出了直线进化论思想。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

29.我国科学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

30.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史: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一、科学史简介 狭义来讲,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对科学的认识观。而广义的科学观是指人类将实践规律或方法提升到科学的境界,去除客观对环境表面的错误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我们从小就进行科学的教育,学习语言和科学,通过动手做实验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了自己、他人和这个神秘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慢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1、古代科学 从久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学习改造自然,形成古代科学技术萌芽。璀璨的四大文明古国。 在公元五世纪之前,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可以说各领风骚,古希腊的文化包括数学、哲学承受于埃及、巴比伦、波斯这些远古文明。他们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相传到过埃及和巴比伦学习。古希腊哲学追求公平、理性和抽象思维。同时哲学家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欧氏几何、勾股定理、地心说等一系列科学成就。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的时代,涌出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实干家。墨家的墨子就是一个汇集了中国文明的实干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道家的炼丹开启了化学的发展等。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西方进入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千年黑暗(欧洲中世纪),很多学者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尤其是保守教士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攻击,不断在间接、微妙而广泛得多的层面发生作用,其后果是自然哲学始终受到压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而中世纪的中国,一枝独秀。在这千年里,中国文化收获了璀璨的成就,对自然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如四大发明、中医学、农学、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瓷器制造、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重大创造。 2、近代科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史的开端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朝代)。而从这个年代开始,创造了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文化一蹶不

科学史的教学策略探究

科学史的教学策略探究 ——兼谈小学科学教材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浙江省宁海县教研室薛英怀 俗话说,读史明理,以史为鉴。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不少科学史的教育素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一“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这说明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其二“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我们不但要探究学习科学教学的内容,而且我们还要了解科学的历史,为我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服务。因此,科学史既是科学教学的内容,也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那么什么是科学史?科学史有什么教育价值?其教学策略是什么? 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史应该是人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对后人来说,是感受先者的探究过程、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体会他们的科学精神。 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其自身精神魅力和科学方法。其教学策略有: 一、领略国外科学史事,培养坚毅的科学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古代的统治者都极不重视科学技术,把科学科学教育视为“奇技淫巧”。古代科学的发展和辉煌主要在中世纪的欧洲,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把望远镜伸向了太空、胡克兄弟发现了细胞结构……,诸多的科学史实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题材,我们可以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全面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培养他们坚持科学真理,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的,科学的认识具有时效性和局限性。如人类对光的认识。如光是什么?现在人类还没有搞清楚,于是有了微粒说,还有波动说,更有波粒二像性。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坚持真理,与宗教和迷信作斗争,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在小学科学教材的《地球和宇宙》单元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可以渗透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教育,让他们领略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坚持科学真理,不怕邪教的压迫和迫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培养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人类认识世界,揭示科学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付出,科学家的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学习且是应该学习的。在现行的教材中,蕴含着有许多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法布尔,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对自然环境中昆虫进行细致观

科技历史人文知识点

科技常识整理点 1、农业领域的三大计划: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 2、863计划:邓小平批示的,称之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火炬计划:称之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 4、我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5、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成在2020年,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 6、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可持续。 7、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是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8、牛顿: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9、1960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0、三网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 11、民间常说的鬼火是磷自然现象。 12、雷雨过后感觉空气清新是因为雷电过程中产生了臭氧。 1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20毫克到80毫克为饮酒驾驶,等于或大于80毫克是醉酒驾驶,要付刑事责任。 15、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16、酒越陈越香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了乙酸乙酯。 17、石英钟受到重力矩的作用,其秒针往往停在“9”这个刻度。 18、无氟冰箱的广泛使用主要为的是环保。 19、煤气会中毒主要是产生了一氧化碳这种物质。 20、伤口愈合会觉得痒痒的,原因是伤口瘙痒说明发生在伤口的第三阶段:增生阶段。 21、烫伤后应立即做的是用冷水冲洗或冷敷烫伤部位。 22、动物咬伤后应该立即用含碱的物质清洗伤口。 23、PM2.5指的是可入肺颗粒物,人体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 24、暴雨预警信号从低到高的顺序是: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25、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传输技术。 26、磁悬浮列车起源于德国,二维码起源于日本。 27、宇航员在太空中要借助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古代史知识点 1、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商朝--甲骨文,青铜器。 3、西周--宗法制盛行,礼乐制突出。 4、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长平之战,商鞅变法,诸子百家理论 5、秦朝---皇帝制度创立,三公九卿制,使用小篆,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 6、汉朝--文景之治(刘启刘恒),汉武盛世(刘彻),光武中兴(刘秀);董仲舒,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7、三国---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刘军,以少胜多) 8、东晋--淝水之战(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 9、隋朝--隋文帝创立科举,隋炀帝始创进士科,修筑了隋朝大运河。 10、唐朝---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时间顺

科学史上最有名的数据分析例子

科学史上最有名的数据分析例子 开普勒三定律 数据来源:第谷?布拉赫(,丹麦人),观察力极强的天文学家,一辈子(年)观察记录了颗行星资料,位置误差不超过°。 观测数据可以视为实验模型。 数据处理:开普勒(,德国人),身体瘦弱、近视又散光,不适合观天,但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数学头脑、坚韧的性格(甚至有些固执)和坚强的信念

(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花了年()研究第谷的观测数据,得到了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则为唯象模型。 .数据分析法 思想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或插值方法或曲线拟合方法,对已知离散数据建模。 适用范围:系统的结构性质不大清楚,无法从理论分析中得到系统的规律,也不便于类比,但有若干能表征系统规律、描述系统状态的数据可利用。 数据分析法 基础知识 ()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数据分析()是指分析数据的技术和理论;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作用:在实用中,它可帮助人们作判断,以采取适当行动。 ()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分为: ①受到随机性影响(随机现象)的数据; ②不受随机性影响(确定现象)的数据; ③难以确定性质的数据(如灰色数据)。 ()数理统计学是一门以收集和分析随机数据为内容的学科,目的是对数据所来自的总体作出判断,总体有一定的概率模型,推断的结论也往往一概率的形式表达(如产品检验合格率)。 ()探索性数据分析是在尽量少的先验假定下处理数据,以表格、摘要、图示等直观的手段,探索数据的结构及检测对于某种指定模型是否有重大偏离。它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也可以对数据作出非正式的解释。实验者常常据此扩充或修改其实验方案(作图法也该法的重要方法,如饼图、直方图、条形图、走势图或插值法、曲线(面)拟合法等)。

浙江省历年自考真题鲁迅研究

浙江省2014年4月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是鲁迅以下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祝福》 B.《示众》 C.《兔和猫》 D.《鸭的喜剧》 2.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 ...《华盖集续编》? A.《无花的蔷薇之二》 B.《死地》 C.《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D.《纪念刘和珍君》 3.鲁迅在______的演讲里,有过一个重要的概括:“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 A.《娜拉走后怎样》 B.《伤逝》 C.《社戏》 D.《死地》 4.鲁迅在杂文______中称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A.《我之节烈观》 B.《文化偏至论》 C.《颓败线的颤动》 D.《破恶声论》 5.鲁迅说,《故事新编》是“______”。 A.故事传说 B.神话传说 C.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D.叙事小品 6.以下哪个人物形象既体现魏晋文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 A.孔乙己 B.涓生 C.魏连殳 D.吕纬甫

7.《影的告别》是鲁迅哪部作品集中的作品? A.《呐喊》 B.《野草》 C.《彷徨》 D.《朝花夕拾》 8.下面哪部作品体现出鲁迅讨论“文化”问题的内容,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问题的内容? A.《科学史教篇》 B.《摩罗诗力说》 C.《墓碣文》 D.《文化偏至论》 9.鲁迅将缺乏精神信仰的“假知识分子”称之为 A.伪士 B.瘪三 C.暴发户 D.恶少 10.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______,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A.花环 B.炸弹 C.投枪 D.尖刀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______和______”。 A.诚 B.爱 C.瞒 D.骗 E.礼 12.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______流畅清新,表现了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A.《故事新编》 B.《野草》 C.《朝花夕拾》 D.《热风》 E.《坟》 13.下列哪些作品不属于 ...《故事新编》? A.《补天》 B.《采薇》 C.《复仇》 D.《怀旧》 E.《非攻》 14.鲁迅作品的基本母题:“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______”——生命无辜的毁灭;以及“______”——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 A.情 B.理 C.恨 D.死

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卉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科教学专业金华321000 摘要:文章将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向按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叙述。科学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能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史教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的唐太宗说“以史为鉴”。讲述、分析人类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过程的科学史在基础教育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科学素养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新课程科学教育的三个维度,从三个层面展开叙述。 一、知识方面 科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理解知识的本质,帮助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新课教学时用科学史导入新课是最直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富有趣味、富有人文气息的科学发展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乐于主动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大气压的学习,先介绍1965年马德堡市市长盖利克是如何进行这个实验,需要十几匹烈马才能将两个半球分开的事实折服了包括皇帝和国会议员在内的观众。接着再做这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时学生的兴趣与投入就会与直接做这个实验有明显的不同。 但在知识层面上的应用不仅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多迷思与科学史是相平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所犯的错误,与这个概念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科学家们所犯的错误有相类似的地方。例如学生在刚接触生物时把所有生物简单分为动物和植物,这正和林奈曾提出的两界系统有相类似之处。再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就运动,不受力物体就不运动。即使学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后,分析具体问题时仍频繁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知道历史上亚里士多德也曾犯过同样错误,且此后很长时间人们都如此认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就直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然后介绍伽利略,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两个斜面对接的理想实验,如果没有摩擦,从一个斜面滚下的小球可以上升到对接斜面的同样高度。如果将对接斜面的角度减小到零,那么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将可以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然后再介绍笛卡

以科学史为情境的科学复习教学

以科学史为情境的科学复习教学 “HPS教育模式”正受到科学教师的重视.所谓“HPS教育模式”,就是以“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Sociology of Science)的共存体为载体来执行科学本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对科学本质的教学,有明示教学法和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过程技能、做科学等方式,将科学本质观念嵌入在教学中,通过活动,以间接的方式让学习者体会科学.而明示教学法就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等多角度去诠释科学本质,并通过课堂讨论、阅读相关资料等方式直接传达科学本质,以达到科学本质教学目标.在“HPS教育模式”实践研究方面,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科学教育学者孟克和奥斯本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在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课程体现科学核心素养,体现科学本质,体现综合整合课程的特点,以生为本等课程观,将HPS教育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模式的教学程序大致包括:演示实验、引出观念、学习历史、设计实验、呈现科学概观、总结与评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的科学哲学教授迈克尔·马修斯也提出了关于HPS教育的适度模式.不管是孟克和奥斯本的“历史—探究”模式,还是马修斯的“适度模式”,他们的HPS教育模式对初中物理复习课有指导意义. 一、HPS教育复习课教学模式中的史料选择 (一)复习目标基于科学核心素养 以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为例.此章由4小节组成,分别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直线运动、世界是运动的.科学概念有长度、时间、速度、参照物等.复习课能起到“织线成网”“查漏补缺”“学以致用”和“温故而知新”等作用,但这些功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从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责任四个维度去看复习课的功能,才是适切的.而能承载通过复习课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科学史料非常多,

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

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一、对热的本性的认识 对热的本性的认识,在历史上有“热质说”与“热的运动说”之争,其间经历了两百余年.直到19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一定律确立,热的运动说才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热是组成物体的粒子的运动这一学说,使得热和机械功的等效性在概念上是可以理解的,并为机械功和热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基础,也为气体动理论奠定了基础. 1热的运动说 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培根从摩擦生热等现象中得出“热是一种膨胀的、被约束的而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粒子之上的运动”,这种看法影响了许多科学家.英国物理学家波意耳看到铁钉捶击后会生热,想到铁钉内部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所以认为热是“物体各部分发生的强烈而杂乱的运动.”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了火花,认为热“并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的非常活跃的和极其猛烈的运动.”牛顿也指出物体的粒子“因运动而发热.”洛克甚至还认识到“极度的冷是不可觉察的粒子的运动的停止.”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在18世纪40年代提出了如下的见解:“热的充分根源在于运动”,即热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着的是物体内部那些为肉眼所看不见的细小微粒.他认为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原因是由于高温物体中的微粒把运动传给低温物体中的微粒造成的,它自身便会变冷.这些分析肯定了运动守恒在热现象中的正确性,表明了气体分子的运动呈现一种“混乱交错”的状态,是杂乱无规则的.但总的说来,当时热是运动的观点尚缺乏足够的实验根据,所以

还不能形成为科学理论. 2热质说的提出 随着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复兴,热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实体的观点也得以流传.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伽桑狄认为,运动着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世界要素,同样,热和冷也都是由特殊的“热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它们非常细致,具有球的形状,又非常活泼,因而能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这个观念把人们引向“热质说”,认为热是由无重量的某种特殊物质组成的.热质说的主要倡导者,英国化学家布莱克主张把热和温度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他引进了“热容”的概念,得出了量热学的基本公式ΔQ=cmΔt.其中c称为比热,表示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他在研究冰和水的混合时发现,在冰的熔解中需要一些温度计觉察不出的热量,进而发现各种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存在这种效应,他由此引进了“潜热”的概念,指出使冰熔解的过程是潜热发生的过程,使水凝固的过程是潜热移出的过程. 在热质说观点指引下,热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18世纪前半叶人们开始明白一个有意义的事实:在对混合物所做的实验中,亦即把温度不同的诸物体放到一起,热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这就是说,不管热在混合物或保持密切接触的各种不同物体中间如何重新分布,热的总量保持不变.现在可以将这条热量守恒定律表述为:在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绝热系统中,物体A失去的热量等于物体B得到的热量,即ΔQA+ΔQB=0. 这样一个热量守恒定律非常自然地使人联想到物质守恒的概念,有力地使热质说的观点占了上风.事实上,热质说对热传导现象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可信的图像,即剩余的热质要从较热的物体不断地流向较冷的物体,直到达到平衡状态为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 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 (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 1、元代文学 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 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 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 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 (二)白话的倡导溯源 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 (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 民族生存危机 封建政治危机 传统文化危机 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 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 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 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 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 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 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 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科学论文 浅谈科学史的教学策略 王平中 小学科学涉及了许多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充分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科学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这一部分的教学。 一、当前科学史教学中的主要误区 在许多课堂中,教师往往关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环节的教学,对于如何处理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内容,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1.把科学史等同于科学故事 科学史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故事可以诱发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能够诱发儿童热爱科学、向往科学事业的故事,对于他们的科学学习并不见得有很大的帮助,相反,某些以讹传讹的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还是有害的。有些故事往往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机遇性,使人们忽略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2.把科学史作为知识点传授并加以考查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史像对待科学课程中其他知识一样应试化,忽视科学史的人文价值。教师认真讲述科学家的出生年月、生平事迹、后人对他的评价等,让学生阅读、划出重要内容并记住,然后在考试时以题目形式出现,用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

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科学史教育更应是如此。 3.把科学史作为科学教学的附属品或泛化 在教学科学史时应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科学史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附属品,可有可无,与整体教育无关,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另一种倾向是把所有的知识都牵强附会地与科学史教育联系起来,为兴趣而兴趣,喧宾夺主,淡化了一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本末倒置,从而削弱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融入科学史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张红霞博士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阐述过科学史学习的意义,她认为学生学习科学史有两层意义:一是理解科学自身的特点,包括科学发展的过程性、积累性和可修正性;二是理解科学的人文性,能够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与人的发展紧密相关。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后者具有更基本、更普遍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对培养他们实证意识、不浮躁、克服困难的精神有一定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中那些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结合如此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正确的科学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巨大,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重视学习科学技术,逐渐强化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师应从三个维度去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中也应该达成三维目标: 知识:增进对科学史的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史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

科学史上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个著名的梦

————————————————————————————————作者: ————————————————————————————————日期: ?

科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梦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是一位极富想像力的学者, 他曾提出了碳原子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C-C-链状结构这一重要学说。 German chemist Kekule(F.A.Kekule ,1829-1896) is a very imaginative scholar.?Heha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t etravalentcarbon atoms and the important doctrineof carbon atomscanbe connected into-CC- chainstructure. 1865年,他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他认为苯的结构可想像为6个链形碳原子闭合而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In 1865, he proposedthe benzenering structure doctrine,he believedthat 6 chaincarbon atoms closed made thestructure of benzene. That wasthe Kekule style. 他曾经提出了多种开链式结构而又因其与实验结果不符而被一一否定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He has proposed a varietyofopen-chain structures and denie dthem because they did not match with the experimentalresults. All theevidence showed that the benzene molecule are very symmetrical, 6 carbonatoms and thesix hydrogen atoms are completelysymmetrically arrangedto forma stable molecule.

科学史教篇

科学史教篇 观于今之世,不瞿然者几何人哉?自然之力,既听命于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交通贸迁,利于前时,虽高山大川,无足沮核〔2〕;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较以百祀〔3〕前之社会,改革盖无烈于是也。孰先驱是,孰偕行是?察其外状,虽不易于犁然,而实则多缘科学之进步。盖科学者,以其知识,历探自然见象之深微,久而得效,改革遂及于社会,继复流衍,来溅远东,浸及震旦〔4〕,而洪流所向,则尚浩荡而未有止也。观其所发之强,斯足测所蕴之厚,知科学盛大,决不缘于一朝。索其真源,盖远在夫希腊,既而中止,几一千年,递十七世纪中叶,乃复决为大川,状益汪洋,流益曼衍,无有断绝,以至今兹。实益骈生,人间生活之幸福,悉以增进。第相科学历来发达之绳迹,则勤劬艰苦之影在焉,谓之教训。 希腊罗马科学之盛,殊不逊于艺文。尔时巨制,有毕撒哥拉〔5〕之生理音阶,亚里士多德〔6〕之解剖气象二学,柏拉图〔7〕之《谛妙斯篇》暨《邦国篇》,迪穆克黎多〔8〕之“质点论”,至流质力学则癙于亚勒密提士〔9〕,几何则建于宥克立〔10〕,械具学则成于希伦〔11〕,此他学者,犹难列举。其亚利山德大学〔12〕,特称学者渊薮,藏书至十万余卷,较以近时,盖无愧色。而思想之伟妙,亦至足以铄今。

盖尔时智者,实不仅启上举诸学之端而已,且运其思理,至于精微,冀直解宇宙之元质〔13〕,德黎谓水,亚那克希美纳〔14〕谓气,希拉克黎多〔15〕谓火。其说无当,固不俟言。华惠尔〔16〕尝言其故曰,探自然必赖夫玄念〔17〕,而希腊学者无有是,即有亦极微,盖缘定此念之意义,非名学〔18〕之助不为功也。而尔时诸士,直欲以今日吾曹滥用之文字,解宇宙之玄纽〔19〕而去之。然其精神,则毅然起叩古人所未知,研索天然,不肯止于肤廓,方诸近世,直无优劣之可言。盖世之评一时代历史者,褒贬所加,辄不一致,以当时人文所现,合之近今,得其差池,因生不满。若自设为古之一人,返其旧心,不思近世,平意求索,与之批评,则所论始云不妄,略有思理之士,无不然矣。若据此立言,则希腊学术之隆,为至可褒而不可黜;其他亦然。世有哂神话为迷信,斥古教为谫陋者,胥自迷之徒耳,足悯谏也。盖凡论往古人文,加之轩轾,必取他种人与是相当之时劫,相度其所能至而较量之,决论之出,斯近正耳。惟张皇近世学说,无不本之古人,一切新声,胥为绍述,则意之所执,与蔑古亦相同。盖神思〔20〕一端,虽古之胜今,非无前例,而学则构思验实,必与时代之进而俱升,古所未知,后无可愧,且亦无庸讳也。昔英人设水道〔21〕于天竺〔22〕,其国人恶而拒之,有谓水道本创自天竺古贤,久而术失,白人不过窃取而更新之者,水道始大行。旧国笃古之余,每至不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

科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做法 将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下面仅以讲授初三几何第七章“圆”为例,就如何将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

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将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下面仅以讲授初三几何第七章“圆”为例,就如何将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科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梦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1829-1896)是一位极富想像力的学者, 他曾提出了碳原子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C-C-链状结构这一重要 学说。 German chemist Kekule (F.A.Kekule ,1829-1896) is a very imaginative scholar. He ha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etravalent carbon atoms and the important doctrine of carbon atoms can be connected into -CC- chain structure. 1865年,他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他认为苯的结构可想像为6个链形碳原子闭合而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 In 1865, he proposed the benzene ring structure doctrine, he believed that 6 chain carbon atoms closed made the structure of benzene. That was the Kekule style. 他曾经提出了多种开链式结构而又因其与实验结果不符而被一一否定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苯分子非常对称,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完全对称地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 He has proposed a variety of open-chain structures and denied them because they did not match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l the evidence showed that the benzene molecule are very symmetrical, 6 carbon atoms and the six hydrogen atoms are completely symmetrically arranged to form a stable molecule.

从_地方性知识_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史学与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00) 一、“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地方性知识”对应的英文是local knowledge ,也可叫作 “本土知识”等。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教授(Clifford Geertz ,1926-2006)提出的。 在吉尔兹那里,地方性知识概念是与民间性模式(folk model )有关的知识概念。按照译者关于吉尔兹及其《地方性知识》的导读解释,它是一种具有本体地位的知识,即来自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源于民族(ethno-)有关的知识考察,人类学中民族 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就是 “基于当地意识的基础构成的文化整体观”,吉尔兹将其精神实质总结为“地方性知识”[1] 。人类学研究中强调对地方性知识的承认和重视。地方性知识是 一种区别于惯常所谓普遍知识的新的知识形态,是指 “有意义之世界以及赋予有意义之世界以生命的当地人的观念”[2] 。可以看出,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是和当地的地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一种与地域和民族的民间性知识和认知模式相关的知识,主要强调人类学研究中要按照地方历史的模式来研究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出现之后,被热烈关注。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地方性知识无法普遍化,无法具有普遍性知识所具有的地位。在人类学研究中,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之后,科学实践哲学的提倡者劳斯提出的“地方性知识” 概念解决了这个矛盾。他的方案是彻底解构普遍性。他在所有知识的本性的阐释上,使得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具有 了地方性知识的特性。[3] 这里的地方性主要是指在知识生成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诸如特定文化、价值观、利益和由此造成的立场和视域,等等。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并非对应关系,而是根本不存在普遍性知识。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所谓“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是一种批判性和阐释性的哲学观点,是反对普遍主义、绝对主义的哲学观。而且“地方性”(local )或者说“局域性”也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到在知识的 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context ),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 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 “地方性知识”的意思是,正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4] 二、科学史中“地方性知识”的引入“地方性知识”提出之后,在科学史领域被广泛关注,尤 其是科学主义者强烈质疑其可能性。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所确立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原则长久以来被视为科学的 本质精神。因此,对于这种科学主义理念来讲, “地方性知识” 的确认显然具有颠覆意义。此外,科学史领域内,由于不同的观念,导致科学史的研究和写作角度不同,包括研究范围、内容和方式等。那么地方性知识的引入给科学史带了什么变化呢? 关于这一点,国内学者刘兵、卢卫红在其2006年发表的 《科学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中进行了专门探讨。笔者在文中提出地方性知识的引入给科学史研究带来了几个变化。第一、采用地方性知识的观念,可以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实也只是地方性科学的一种。第二、任何科学事件的发生,均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空间之中。第三、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强调从当地人的视角来 看问题。为了更具体、 形象地说明在科学史中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刘兵、卢卫红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两个案例,一是A.I 萨巴拉(A.I Sabra )对于阿拉伯科学的研究,二是安东尼奥.拉富恩特(Antonio Lafuente )对于“十八世纪晚期西班牙世界中的地方科学”所作的研究。前者向我们展示了采用地方性观念的有用性,以及通过把阿拉伯科学传统放置到两个语境中进行研究的优势,一方面研究了阿拉伯科学传统,在特定的时间中阿拉伯科学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和其它科学传统相联系,比较伊斯兰文明和欧洲的不同,对那种很少注意科学知识的跨文化传递的编史学进行修 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娄瑞雪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地方性知识”的背景出发,讨论该知识观对科学史的影响以及在科学史中的应用,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科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观。最后,简单以地方性知识观分析了中国科学史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性知识观为我们研究科学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是对各个民族科学史之合法性的认同和尊重,更有益于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观科学史中国科学史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10年2月总第25卷170

自然科学史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史(一)教学大纲 (2011年9月修订)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自然科学史(一)课程教学大纲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1)) 课程编号:(五号、宋体)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 适用专业:适合本科所有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无。 总学分:8学时0.5学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课程是本学院通识教学的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自然科学中最早成熟的一个分支-天文学从古代到近代二千多年的发展史。学生可以学到一点天文学发展的历史,一点天文学常识,悟到一点科学方法论。 使用教材:自编讲义《自然科学史(一) -天文学及科学方法论》,和同名的PPT课件。教学时数及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

引言(0.25学时) 1、释题 2、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托勒密的“地心说”─古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1.25学时) 1、天文学常识 (0.25学时) 2、古代天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0.25学时) 3、集古代天文学之大成之托勒密 (0.25学时) 4、古代天文学和科学方法论述评 (0.5学时) 本章重点:托勒密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主要内容;托勒密体系形成过程反映的科学方法论。 难点:联系当时科学发展阶段,理解托勒密体系的形成;理解尽管其主要结论是错误的,但在科学早期还是成果伟大;领悟古代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二章哥白尼的“日心说”─天文学的伟大革命(1.5学时) 1、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天文学研究沉寂和天文学在东方的发展 (0.5学时) 2、哥白尼的青年时代 (0.35学时) 3、天文学的伟大革命─哥白尼创建“日心说” (0.4学时) 4、哥白尼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 (0.25学时) 本章重点:哥白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托勒密体系的致命缺陷;哥白尼体系的内容以及对天文学的意义;哥白尼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 难点:哥白尼体系既然是正确的,为什么它的产生如此困难?哥白尼体系产生过程对科学方法论的启示。 第三章第谷和开普勒(2.0学时) 1、第谷的生平 (0.5学时) 2、第谷的天文学成就 (0.5学时) 3、开普勒的早期生涯 (0.2学时) 4、开普勒与第谷的合作 (0.25学时) 5、天文学理论的突破─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0.35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