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_金逸民

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_金逸民
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_金逸民

收稿日期:2003-10-10

作者简介:金逸民,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产业政策。

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金逸民1

 乔 忠

2

(1.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北京100862;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研究小城镇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关键词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4)01-0062-05

产业是小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产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小城镇是伴随着产业的形成和聚集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产业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原动力,是小城镇获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它对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起着支撑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为初期的产业提供了基本的萌发环境,为成长期的产业提供了走向成熟、繁荣的有利条件,为成熟期的产业创造了升级换代的契机。

1 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产业布局中,一、二、三产业的地域分布有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点。第一产业,东部浙江、山东的小城镇平均值位于前列,西部青海、贵州最低;第二产业,东部浙江的小城镇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江苏,西部的内蒙古、甘肃最低;第三产业,东部天津的小城镇平均值最高,最低是西部的青海。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3∶1.3,第二产业对小城镇GDP 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其中三产与二产关系比较密切,三产对小城镇GDP 的贡献超过一产,但规模不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且有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群。小城镇主导产业和相应小城镇类型可归纳为:

(1)主导产业为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业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一般都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或靠近大城市,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来

振兴小城镇的经济。如广东惠州市博罗县蓝田镇、上海市嘉定马陆镇、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江苏省高淳县东坝镇、上海浦东孙桥镇等。

(2)主导产业为一般工业,形成工业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的龙头企业是一般工业企业(如从事机械制造、铸造、轻工业品生产的企业等)。在这种工业型小城镇中,几十个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或上百家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城镇的工业区,是小城镇建成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温州市瓯海的衙田镇、海滨镇,宁波慈溪的宗汉镇、象山的爵溪镇等。

(3)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业,形成加工业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的龙头企业是食品加工企业,从事农副产品的收购、储藏和加工,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小城镇的经济收入。目前,以奶业、果汁、肉制品、豆制品等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在我国各类小城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河北省隆尧县(华龙牌食品)、河南省虞城县利民乡(科迪食品)等。

(4)主导产业为手工艺品加工业,形成加工业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以劳动密集型的家庭小车间和手工制作的小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主要生产民间艺术品和旅游观光相配套的工艺品,如刺绣、编织、剪纸、雕刻、书画、旅游纪念品等。如天津的杨柳青镇(年画)、苏州市长桥镇(刺绣),江苏宜兴鼎蜀镇(陶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灯饰)、杭州桐庐的分水镇(制笔)等。

(5)主导产业为电子产品加工业,形成加工业型小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年 第14卷 第1期 CH INA POPULATI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 Vol .14 No .1 2004

镇。这种小城镇一般设有高科技工业园区,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以生产、加工电子产品为主。如三河市燕郊镇(京东硅谷)、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电子产品)、广东东莞市常平镇(电子玩具)、广东惠州市石弯镇(手机、电脑配件)、广东中山市东凤镇(电子产品)等。

(6)主导产业为建筑业,形成建筑经济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一般有一家或数家大型的建筑公司,并设有相配套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通过承揽各种建筑、安装工程,提供各种建筑构件获得营利,支撑小城镇的经济。如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山西五台县建安镇等。

(7)主导产业为流通业,形成专业市场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一般依托一个或几个专业市场或市场群落,以市场为纽带,以搞活流通为手段,通过聚八方货、招四海客,来带动地方农民家庭加工业的发展,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如浙江桥头镇的纽扣专业市场、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辽宁西柳镇的服装市场、河北白沟镇的箱包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河北留史镇的皮毛市场、河北安国的医药、药材市场,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等。

(8)主导产业为旅游业,形成旅游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或者以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名胜为依托,开发旅游资源,配套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或者所在地拥有历史文化遗迹或遗产,如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名人和事件的纪念地等,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如山西五台县的台怀镇、杭州淳安的千岛湖镇、金华永康的方岩镇、宁波余姚的梁弄镇、舟山普陀镇、山东曲阜的南辛镇(孔子的诞生地)、防山(儒家文化)、山西平遥古城(历史名镇)、江苏周庄镇(历史名镇)等。

(9)主导产业为边界贸易,形成边贸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地处我国的边界,一般设有和境外进行贸易的口岸,他们以邻国与我国活跃的人员交往和口岸贸易为契机,大力发展商贸和出境旅游,以此带动交通运输、建材、农林产品加工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云南省的打洛镇、章凤镇、畹町等小城镇(与缅甸边界贸易)、广西省东兴市的东兴镇(与越南边界贸易)、黑龙江省黑河市的逊克、孙吴等小城镇(与俄罗斯边界贸易)等。

此外,我国还有多种主导产业并存的综合型小城镇。这种小城镇很难归为某一类型,其产业结构具有综合性。

2 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小城镇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小城镇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由于地域优势,经济发展较快,小城镇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处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沿海各省的小城镇,产业特色明显,多数小城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群,各省小城镇的GDP总量在本省GDP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规模和效益上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我国西部由于人口稀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差,小城镇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具有明显产业特色的小城镇数量不多。中部小城镇及其产业发展状况介于东、西部地区之间。这种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农业的关联度弱

总体来讲,我国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档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缺乏聚集力。大多数小城镇的工业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但是企业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人才素质、政策环境等方面均普遍低于城市工业企业,在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中小城镇的工业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多数小城镇的产业与农业关联度弱,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如缺乏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农产品价值的提升能力等。

2.3 小城镇的产业缺陷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小城镇的污染工业比重较大。建材、冶金等工业多是废水、废气、废渣的生产“大户”,是水源、大气、土壤主要的污染源。近几年,城市许多污染工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在接受城市工业技术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污染的转嫁,导致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此外,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环境设施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小城镇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一方面,小城镇产业科技水平落后。小城镇产业多为粗放型、小规模的传统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小城镇缺乏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随着人才的自由流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大都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难以吸引和留住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未来制约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 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3.1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

(1)要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小城镇产业的发展要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在小城镇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小城镇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应按照市场的需求确定

金逸民等: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市场提供的机遇和资源,谋求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小城镇产业发展中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特别是在小城镇产业选择、培育和升级中的作用。

(3)要坚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小城镇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等优势,吸纳周边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结合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优势产业,促进小城镇产业群的形成,提高小城镇产业的竞争力。

(4)要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相结合。小城镇产业的发展既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当小城镇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注重粗放式外延扩张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转变。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提高小城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3.2 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区域小城镇产业协调发展体系。根据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差异,在立足各区域内平衡的前提下,采取“梯度推移”战略,分层次、分步骤引导东部技术、资金、人才逐渐向中西部扩散,缩小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各区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小城镇利用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间小城镇产业的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小城镇密集带,并显示出较高的集聚效应,产业发展较快,应依托现有的大都市,加快产业升级和外向型产业发展的步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与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应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与农业的关联度、延长产业链上,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应加快产业的升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产业发展要注重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要着重发展县城的特色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后,再逐渐向中心镇扩展。通过实施分区域小城镇产业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小城镇产业体系。

(2)科学地选择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小城镇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环境资源条件,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和产业预测准确进行目标定位,选准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注意下列问题:①主导产业的选择要与自身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条件相匹配,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增加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②主导产业的选择要注意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性,以对其它产业起到带动作用;③主导产业的选择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④主导产业的选择不能以牺牲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为代价;⑤主导产业的选择可以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度;⑥主导产业的选择对处于不同经济状态的小城镇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经济实力较弱的小城镇,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采取滚动发展、不断壮大的方式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避免好大喜功、盲目攀比、造成损失。经济实力较强的小城镇,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要遵循高起点、高水平、持续性的原则,通过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开拓市场。

(3)精心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第一,加强产业的政策引导。政府要承担起确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任务,明确鼓励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制订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管理、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改造和调整传统产业。第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要从过去主要抓项目、抓企业,转向着力构建小城镇良好的投资环境与经营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求公共设施能满足投资需求,要求政策合理,办事高效,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地缘、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投入到小城镇的各个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在新兴主导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在给予政策上倾斜的同时可以在资金的筹集上给予扶持,特别是当前小城镇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小城镇产业群的形成。各级财政、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小城镇的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鼓励风险投资商和风险基金组织将资金投向小城镇具有发展潜力、具有一定风险的产业或项目。第四,建立特色科技园区。小城镇可以通过建立特色科技园区,配套园区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聚集分散的中小企业或大型企业的项目入园发展,逐渐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走“工业园区———企业聚集———产业培育———小城镇成长”的道路。第五,培育龙头企业。小城镇主导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不断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充分带动小城镇的其它产业。第六,拓宽流通渠道。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体集资兴建专业市场,把边远的小市场与中心地带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以市场建设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年 第1期

(4)重点升级小城镇有前景的主导产业。目前我国小城镇的第二产业大多都是高资源消耗、普通技术型的,其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与农业的产业关联性差,缺乏对农业的“后向效应”和竞争力;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中信息技术、环保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科技含量很低。由于过分强调对农村富余人口的吸纳能力,小城镇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长远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必须注意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使每一个小城镇都在不同层次的意义上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与创新,使小城镇的产业逐渐从不合理到合理,从合理到优化。

小城镇的产业升级要因地制宜。对处于经济发达区域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在产业升级方面应高起点,找准目标,多投入一些资金,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使其主导产业率先实现更新换代。对处于经济欠发达区域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小城镇,应量力而行,适度提升。此外,在小城镇产业升级过程中,对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企业或项目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加强小城镇环境设施建设,集中处理小城镇各产业产生的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小城镇可以优先考虑下列主导产业:

第一,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高效率农业,包括工厂化农业、绿色农业等形式。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产方式,具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作物管理的机械化,产、供、销一体化,以及设施设备和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它可以解决农产品标准化、全天候、反季节生产问题,可以提升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方便居民生活,增加对其他相关产业(如传统农业、流通业、服务业等)的带动作用。绿色农业是指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符合标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和细菌等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生产的产品公众欢迎、市场需求旺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空间大,是小城镇传统农业升级的方向之一。

第二,农产品加工业。小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保证当地农产品适时加工,提高产品的品质,减少农产品运输损失,减小废弃物和副产品对城市环境的压力,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该产业对小城镇农业“后向效应”明显,可以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吸纳农业人口,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带动小城镇的运输、贮藏、保鲜、销售等。

第三,住宅产业。小城镇发展住宅产业,可以解决居民分散建房、住宅档次和质量低等问题,避免有限资金和土地的浪费,有利于带动小城镇的其他相关产业,比如建筑材料业、运输业等。同时,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居住环境,也可满足大城市居民到小城镇购买住房的需求。因此,住宅产业是小城镇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第四,现代流通业。现代流通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小城镇其他产业的重要支撑,是繁荣小城镇市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载体,是小城镇与区域经济活动的纽带,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建设和繁荣。现代流通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使农副产品快速的进入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小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小城镇发展流通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上。

第五,旅游业。拥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发展旅游业对于解决居民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小城镇的经济非常有效。旅游业比较适合于具有旅游资源或具有历史文化遗产、遗迹或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来发展,近几年已引起很多小城镇的重视,也是一个很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第六,信息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小城镇信息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是提升小城镇产业水平、方便居民生活、实现小城镇与外部世界广泛、快速和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小城镇现代化的手段。小城镇发展信息服务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是可以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提升我国小城镇产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强小城镇产业科技支撑与人才队伍建设。要提升小城镇产业水平,必须加强科技支撑,注重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用信息化促进小城镇产业现代化。

优秀的经营与管理人才队伍是小城镇产业发展基础。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改善产业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建立一支敬业、精业、具有开拓精神的小城镇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队伍,小城镇在用人机制上,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能力、贡献的大小给予奖励,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建立人才的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包括教育、培训、人才市场、信息中介等社会化优质服务。建立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一系列社会福利和保险制度,切实保护优秀人才的个人利益,为人才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

[1]江南,李世文.人口、产业、市场与小城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

金逸民等: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2002,(6):58~59.[Jiang Nan,Li Sh iwen.Pop ulation,Ind us try,Mar-ket an d Small Ci ty town Construction[J].Small City town Cons tru ction, 2002,(6):58~59.]

[2]陈东明,王世民.经济支撑力是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J].小城镇

建设,2001,(6):80~81.[Chen Don gmin g,Wan g S himin.Econ omic Sup port is the Lifelin e of S mall Cit y t own[J].Small City town Con struc-tion,2001,(6):80~81.]

[3]陈佳骆.培育村镇住宅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经

济,2000,(12):36~40.[Chen Jialu o.Devel opmen t of R es idential In-du stry of Vill age an d S mall Town to Accelerate National Econ omy[J].

Ch inese Ru ral Economy,2002,(12):36~40.]

[4]刘延岭,关柯.小城镇产业结构问题与产业调整速度[J].哈尔滨

建筑大学学报,2000,(6):110~113.[Liu Yanlin g,Gu an Ke.Th e In-du stry S tru cture and itsAd jus ting Speed in S mall Cit y t own[J].Jou rn al of Harbin Un iversit y of C.E.&Arch itectu re.2000,(6):110~113.][5]刘延岭.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与保障措施[J].建筑管理现代

化,2000,(3):67~68.[Liu Yan lin g.The Obj ect an d Measu res of In-

d us trial Structur

e Ad jus tmen t for S mall City town[J].Con struction Man-

agement Mod ern ization.2000,(3):67~68.]

[6]罗光强.小城镇建设与产业设置[J].技术经济,2002,(1)15~17.

[Luo Guan gq iang.The Cons tru ction an d Indu strial Pl an nin g of Small Cit y to wn[J].Technical Econ omy.2002,(1):15~17.]

[7]尚甸.培育科技型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J].技术创新,

2000,(1):19~20.[S hang Dian.To Develop Techn ol ogical Corporation, to Accelerat e Techn ol ogical Ad vancement and In du strial Upgrad e[J].

Techn ol ogical Inn ovation.2000,(1):19~20.]

[8]刘美平.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J].社会经

济发展,2002,(8):17~19.[Liu Meipin g.In formation Mod ern ization is th e Es sential Approac h of Ind ustrial Structu re Up grade in Cit y t own[J].

Th e Develop men t of Society and Economy.2002,(8):17~19.]

ON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in Yi-min1 Qiao Zhong2

(1.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862,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 bstract Town construction depends on ind ustrial development,s o we must study the industrial develop ment while studying township.Based o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 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tatus of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ome main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own construction,and finally brin g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and measures for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 rds township;town construction;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干旱缺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水利工程水价工作会议上说,干旱缺水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翟浩辉指出,目前中国每年缺水量约300亿至400亿立方米,由此造成中国每年工业产值减少2300亿元人民币。

翟浩辉说,在中国严重缺水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水资源保护意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十分普遍。中国还没有走出世界上一些工业化国家”先发展、后治污”的怪圈,有的地方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一直面临着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的困扰,其中洪涝灾害频发、干旱缺水十分严重,全国基本上两年左右就发生一次较大的旱灾。目前,中国每年缺水量相当于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总库容。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

中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居世界第121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年 第1期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史和大事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 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各自研制发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之后,发展极为迅猛,从SSI(小规模集成电路)起步,经过MSI(中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发展到现在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最近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发展到将来的GSI (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届时单片集成电路集成度将超过10亿个元件。 1959年,天津拉制出硅(Si)单晶。 1960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建立工业性专业化研究所――第十三所(河北半导体研究所)。 1962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镓单晶(GaAs),为研究制备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打下了基础。 1962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 1963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制成硅平面型晶体管。 1964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8年,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至1970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IC产业中的“两霸”。 196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家制成PMOS(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MOSIC)。拉开了我国发展MOS电路的序幕,并在七十年代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第24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878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七十年代初,IC价高利厚,需求巨大,引起了全国建设IC生产企业的热潮,共有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建成,四机部所属厂有749厂(永红器材厂)、871(天光集成电路厂)、878(东光电工厂)、4433厂(风光电工厂)和4435厂

最新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第三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目前也逐渐成为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河南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第三产业;制约因素;对策 一、引言 第三产业(又称为“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一起构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总量GDP的来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最近30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年底到2005年底的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第三产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前的良好时机。 经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劳动就业、财政和国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对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东南沿海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的第三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过去几年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第三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7.6%增长到30%;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从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1272万

六合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与思考详解

六合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近年来,六合聚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两大战略性工作,经济发展质效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离“工业强区”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六合区作为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版块,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机遇,但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如全球市场疲软和发展不确定性、中西部及苏北地区的产业升级竞争压力、南京市其他城区快速崛起挤压效应。六合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抓住机遇,适应压力,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勇于突破的过程。 一、转型初期工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一)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背景 1、国家省市的战略和规划。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2011年9月,《江苏省沿江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颁布实施、2013年4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颁布实施;2013年11月,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筹委会成立,并全面享有市级经济管理及与其相关的权限、2014年4月,南京市公布了《关于成立南京市江北新区领导小组的通知》,江北新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区位和资源。2012年12月,南京长江四桥及绕越高速正式通车,“江北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及复

线工程、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工程以及马鞍国际机场的正在加紧建设,宁天城际轻轨在2014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2015年4月地铁3号线即将通车,六合与南京的主城效应、交通枢纽效应日趋明显。近年来“万顷良田”项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动迁拆违、环境整治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为六合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储备资源。园区整合、开发区扩容升级的初步实施,为新一轮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街镇园区分类考核,差别化发展政策促使各类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3、政策和措施。六合区依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六合区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六合区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南京化学工业园创建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南京市六合区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2013-2020)》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围绕“园区提档升级,工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从政策和措施上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再调整,对工业经济发展布局再优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进行再创新,进一步为六合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基础和现状 1、主要工业指标完成情况。 当前,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换档期,原有的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和形成中。整个宏观经济表现出下行走势,首当其中受到冲击和挑战的是中小企业。六合区九成以上的企业都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业经济受到冲击更加严重。2014年度主要工业指标较2013年同比增速都在下降;工业投入、外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2015-07-08 09:00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黄群慧贺俊 核心提示: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原标题:“十三五”时期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全球来看,在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拓展,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将逐步融合产业边界,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将加速重构,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出,服务业甚至研发活动都将呈现深入的产业内垂直分工的特征。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

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和政策都将面临重大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应对产业结构升级思路进行重大调整:摒弃以往追求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优化的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提高生产率。 基于一般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我国五年规划一般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关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比如,“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43%提高到47%。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的三次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尤其是在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各个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的大趋势下,统计意义的产业规模数量比例指标作为政策导向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寻求最优产业比例关系、进行“产业结构对标”的产业结构升级思路,其合理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已越来越薄弱。 实际上,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本质是生产率高的部门逐步替代生产率低的部门成为主导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演进趋势,但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仍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而整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潜在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滨城区立足市辖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膨胀规模总量、提升能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突出项目载体带动,大力培育产业集聚区,促进城区服务业实现园区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积极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当前,正是滨城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在规模、总量、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完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服务业总量不断膨胀, 2013年达到**亿元,是2009年的***倍;服务业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服务业比重从2009年的**上升到2013年的***%,年均提升**个百分点;服务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明显,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2009年的1.96倍,服务业已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3年,实现地方税收***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对地税增长的贡献率

**%,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作用突出。2009-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万人,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而且吸收了部分农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从而使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万人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的良好态势。一是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56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试营业,全区引进市外股份制银行达到7家;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等担保、投资公司快速成长。二是物流业快速膨胀。陆港物流园区达成框架协议;外环线周围物流企业集聚,银河物流、宇航物流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侨昌农药物流、金龙水泥物流等专业物流运营良好;顺丰、韵达等快递公司发展迅速。三是文化旅游业品牌化发展。中海风景区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旅游乐园;休闲小街、禾家风尚、绿色生态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杜受田故居、三河湖等旅游景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四是社区服务业日臻完善。社区服务业网络逐步建全,“12343”民生综合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逐步搭建起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项目配送体系。五是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崭露头角。滨州国际大厦、众城大厦企业集聚,国际金融中心、铂金时代加快建设。有“中国黄金首饰第一品牌”之称的老凤祥(山东)公司落户,成为我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国五百强企业区域总部。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

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00513 姓名 学号100513115 导师 2014年xx月xx日

摘要 新安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走“兴工富县”之路,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但是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小城镇的发展经验,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以人口集聚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1]。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 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城镇经济功能低下;小城镇规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耕地锐减,人地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建制镇数量太多,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等(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

关于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6-03 点击次数:9 课题负责人:周占龙 成员:焦承路路利卿邹君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巩义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着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严重滞后工业经济等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因素之一。因此,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对巩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意义重大。 一、巩义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其它各行业的总称,亦称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科教卫生和公共管理业等15个门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交通运输邮政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邮政业是第三产业中起步较早的传统行业,基础设施和运营网络比较完善,近年来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2011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完成44.1亿元,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10%。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十年来,消费品市场始终繁荣活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金好来、星月时代广场、格兰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商业餐饮企业不断成长壮大。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5.5亿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5.3%;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7亿元、12.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8%、12.6%。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我市房地产开发始于2000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2011年,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9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7.3平方米,比2005年多13平方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战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从纵向和自身相比,成绩显著,2003年至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59.7亿元增长到127.4亿元,年均增长接近15%。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和全省、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工业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总体上看,我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传统产业多、高新科技产业少等问题。下面,通过比对张家港市、义乌市等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客观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太少,我县2007年是16.2亿,虽然增长速度达到28.4%,但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两市相比,我们全县的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人家一个中等企业的水平;规模企业户数太少,我们到2008年底才有156户,仅相当于人家一个普通村(社区)的户数,或相当于人家一个产业的规模企业户数,义乌市仅2007年就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4户;经济贡献太小,我们的工业利税和利润5年分别增长了2 倍多、5倍多,就自认为了不起,但是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一比较,差距之大,简直望尘莫及;市场份额太小,在江浙每一个地方、每

一个企业,人家都宣传他们有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全国、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之都”,什么“之城”,中国第几、世界第几。可见他们追求的就是市场占有率,追求的就是市场地位。我们引以为荣的打火机、小五金等一些产品,尽管在全国市场也有一定的占有率,但是和人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江、浙的企业把各级授的“匾”、“牌”都作为很宝贵、很珍贵的资料,不仅挂在墙上,而且对外津津乐道。在我们县里,有时开个展销会,搞个评比,举办经贸洽谈等,企业老板一般都不愿意参加。舍不得花钱只是其中之一,关键是在产品的推介上舍不得花精力,因而市场打不开。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是招商效果不佳,这些年,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下了很大精力招商引资,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讲,引进的工业企业还是不多。不仅大企业不多,就是一般规模的企业也比较少。另一方面是项目储备不足,我们虽然也花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气力,花了不少资金,搞所谓的项目储备库建设。但是我们现在可供人家选择、开发、投资的项目太少,有些项目还是过时了的错误信息,与外面变化了的形势大相径庭。投资者需要的是回报,没有好项目,光凭感情,人家绝不会拿上千万、上亿的资金来打漂漂。再一方面是企业创新不够,这也是影响我县企业发展后劲的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我们的五金产品做了几十年,还老是钳子、扳手那几样,市场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低,关键是创新不够。新产品的开发、新装备的投入非常重要,全县所有的企业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模式不清晰,我们发展工业,究竟走哪

最新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改革取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笔者认为战略发展选择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其最佳的途径是如何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由理性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逐利的众多经济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内生地决定各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经济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当前中国的各种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相对比较稀缺。按照市场自由定价原则,稀缺程度高的资本、技术的市场价格将比劳动力价格高得多。在技术水平、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将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增强企业的自生存能力。一个产业的企业如果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能力将增强,资本日渐丰裕,资本的机会成本将降低,那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自动地得到发展。表面看来,上述观点的论证比较严谨,结论也令人信服。但是笔者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不能推出中国目前的战略选择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决定一个企业选择产业技术水平的根本动力是能否盈利,而决定利润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多少。在技术水平、总收益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

选择当然是进入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当技术条件发生变化,选择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能导致企业的净收益增加(增产导致的收益增加减去由于使资本密集技术导致的成本增加),那么企业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就将是理性的,符合经济效率。上述表述也可以用下述函数表示: π=P×Q-TC (1) Q=AF(K,L)(2) TC=f(K,L,r,w)(3) 其中,A表示技术水平,K表示资本投入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r表示资本的价格——利率,w表示工资,P表示企业生产产品的价格,TC表示总成本,Q表示生产产品的产量,π表示总利润。 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PQ一定的情况下,将多使用L,少用K的技术A,使TC变低,从而增加π。 但是,当提高技术水平,即A→A’时,在A’条件下,将多使用资本,少使用劳动,这时TC将上升,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导致产量Q上升。如果A→A’=>Δπ=ΔTR-ΔTC>0,则企业选择进入资本密集型行业将有利可为。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选择进入什么技术水平的行业,不仅要看其经济成本,还要看获得的收益情况,即产量的增加导致总收益的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学说单从成本角度出发分析得出的中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论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上述分析也说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建立在下述条件之上的:①技术水平不变;②产量Q不变;③K和L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在上述条件成立和资本价格r远高于劳动的价格w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进入劳动密集型产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建议

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建议 摘要:在当前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半导体无处不在,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和国家安全都有着重大意义。半导体产业属于高度资本密集+高度技术密集的大产业,经历了由美国向日本和美日向韩国、中国台湾的两次产业转移,每次转移均伴随着全球消费需求周期变化以及产业垂直精细化分工。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这会推动半导体产业进一步向中国移转。在已经到来的半导体行业第三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将成为最大获益者。准确把握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正确制定支持策略,对于半导体行业业务机遇、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半导体产业;现状;发展路径;建议 1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 1.1技术处于追赶期,仍有相当差距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中国半导体呈现“设计-制造-封测”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分领域看,国内芯片设计业增速最快,为27%,与美国等全球先进企业差距不断缩小。封测业因成本和市场地缘优势,发展相对较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制造方面,国内企业与全球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元件,生产线采用的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一代,核心技术甚至要落后三代。例如,台湾地区就明令禁止向大陆相关工厂提供最尖端的生产工艺,只允许引进落后一代的技术。从芯片制造领域细分来看,目前处理器市场已有中国公司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在存储芯片市场,国内企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中国三大存储芯片企业——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福建晋华等正加紧建设存储芯片工厂,最快在2018年开始投产,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与日韩比肩的存储芯片生产地。其中,规模最大的为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主要采用3DNANDFlash技术;合肥长鑫、福建晋华则以DRAM存储芯片为主。 1.2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从行业趋势判断,中国半导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首先是摩尔定律已近极限,为后来者提供了追赶的空间。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尽管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摩尔定律仍应该被认为是观测或推测,而不是一个物理或自然法则。由于硅半导体的发展趋近物理极限,芯片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翻番,其性能的提升越来越困难。当芯片发展到7纳米以后,发展速度会降低。在2013年年底之后,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该定律一般预计将持续到2015年或2020年。而在向新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突破时,半导体行业重新划定了新的起跑线,这为后来者提供了追赶的时机。其次,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芯片不仅仅应用于电脑、手机,还包括云计算服务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上,以及物联网上的芯片,芯片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为后来者站稳市场脚跟创造了新的机会。地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本土化、国产化需求成倍增长。同时,中国芯片制造领域也在持续发力,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和国际并购,在半导体行业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在产业布局和个别环节上出现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为后续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人和,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政策基础,支持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1.3国家战略支持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于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湛江市作为改革开放14个港口城市之一有着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处处彰显着其独有的文化,然而湛江发展的三大产业比例失调、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近利轻长效、产业内部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存在依然制约着湛江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湛江市当局必须认清产业发展趋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同步科技、教育、人才发展,以此支撑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湛江市、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科技、教育 绪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当初依靠工业的振兴就可以崛起的社会。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城市要崛起,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出其的第三产业的内在价值,迅速发展第三产业,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湛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港口城市,在如今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该如何捉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迎头赶上,争做广东第五呢?本文通过对湛江第三产业现状的考察,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尝试为湛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合理的对策! 一、背景概括: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湛江市与西南诸省市的经济合作交流提供了良机;省委提出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励湛江市干部群众发奋图强,急起直追。

湛江作为当初改革开放的十四个港口城市之一,未能在80年代捉住机遇导致彻底的失败。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表示,湛江将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优经济蛋糕,2016年GDP 将达到4000亿以上,在全省坐六争五,同时用15年左右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 (1)湛江市的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到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已变为21.3:45.2:33.5,在湛江范围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5517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42.5%;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04744户,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长53.3%。湛江的发展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内有一个爆发期,然而在如今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再单单依靠传统的工业制造也已经无法再获得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因此,湛江要发展,就必须正视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更好夺得更为卓然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湛江第三产业发展特色 第三产业指的是在产品的在生产过程中,为产品提供生产和服务等各种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在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湛江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应该充分利用湛江市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

精选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资料

前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转变,服务业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服务业得到了恢复,新的服务业得到了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21.4%,增长到1988年的30.5%,2008年又增长到40.1%。①我国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较快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比重偏低,质量较差和结构不合理的发展格局并没有根本改观,不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明显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反映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较多,但国际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就业人数比例、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投资额比例。下面就根据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服务业得以迅速恢复,许多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了同期GDP8.9%的增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增加值和增长率分别呈下降趋势,199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27.1%,2000年只增长到33.4%。进人21世纪后,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工业(第二产业)仍较慢,但到2005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1%(这一比重的提高与2005年全国经济普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有一定关系),2006年则占40.0%,又有所下降,因为这一年第二产业比上一年增长13.0%,而第三产业只增长12.1%,所以出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升反降的情况。2007年与200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仍然在40%左右徘徊。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逐步提高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员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 532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3.1%,而到199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6 880万人,是1980年的3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上升为24.8%。到200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27.5%,所占比重比1980年提高了1倍多,2005年又增加到23 77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1.4%,2008年则达到25 717万人,比重也进一步提高33.2%。从就业分布看,主要包括国有单位(主要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城镇集体、城乡个体劳动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等,且这些行业及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城镇和乡村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7%和76.3%,其中,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单位占78.3%,集体单位占21.5%,个体劳动者占0.2%。到2008年,城镇和乡村就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徐艳红3 21

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在大中城市快速发展的时候,小城镇也应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实现中小城镇的发展, 要把产业发展与其结合起来,协调可持续地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现转变的过程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的方法进行论述。着重讲述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过去中小城镇发展的问题, 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善其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 产业发展、中小城镇发展、协调、经济 一、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产业是位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产业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产业发展一般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发展政策等。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城镇以城市为依托,以乡村为腹地,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城镇企业集约化的载体,是经济繁荣的源动力,对推动城镇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城镇的发展关键在于繁荣中小城镇经济,合理引导城镇企业集聚、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产业化经营等与中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应抓住机遇,适时引导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而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其意义非常深远。这种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城镇发展中的矛盾,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有利于缓解内需,为整体产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和 发展过程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发展缺乏科学性总体发展缺乏科学性规划,缺乏适宜城镇特点发展原则性与标准化的指导,大多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模式。由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农村经济越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越提高,这种自发性就表现的越强烈。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总体指导原则不尽明确,缺少宏观协调规划,加之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的影响,这种自发性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地方发展成为盲目性和随意性。 2.发展缺乏合理性发展缺乏约束,致使盲目发展、随意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商业网点偏居一侧,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城镇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吸引投资及发展多样化的产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运作方式与市场机制脱轨;不利于保护环境,人民的生活环境受到极 大破坏;不利于政府较好地发展其职能及监督作用。 因此,做好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协调的工作尤为必要、尤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