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文化)

法律史专业(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文化)
法律史专业(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文化)

法律史专业(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文化)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1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丰富历史知识和深厚法学理论基础的高层次法律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制度史(简称中法史)和法律文化,根据本校教学科研条件和导师专长,重点研究唐律、近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等。

本研究方向的内容广泛性,要求本专业的研究生有较扎实的哲学、法学和中外历史知识的基础。在学期间要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系统地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和法文化的若干重点部分,成为有特长的专家。毕业后既能胜任中法史、法律文化和有关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也能从事相关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如确有必要,经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报研究生教育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一至两年。

三、课程设置

课程采取学分制。总课程学分不低于4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必修课14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

(一)学位课程(共计21学分)

1、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课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课时,1学分);

2、外语:第一外国语(72课时,2学分)、专业外语(72课时,2学分);

3、公共基础课:法理学专题研究(54课时,3学分)、民法学原理(54课时,3学分);

4、专业课:外国法制史研究(72课时,4学分)、中国法制史研究(72课时,4学分)。

(二)必修课(共计14学分)

1、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54课时,3学分)

2、中法史史料研究(54课时,3学分)

3、中外法律史比较研究(54课时,3学分)

4、唐律精读与研究(54课时,3学分)

5、法学方法论与文献检索(36课时,2学分)

(三)选修课(共计10学分)

1、限制性选修课(限选2门,计4学分)

(1)依法治国与法文化(36课时,2学分)

(2)唐代司法研究(36课时,2学分)

(3)上海租界法制研究(36课时,2学分)

(4)中国法律史诸问题探研(36课时,2学分)

2、任意性选修课(任选3门,计6学分,其中至少有一门课为本一级学科之外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共同研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系统阅读有关专业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参考书籍。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设科研学分5学分。

(二)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考试与考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别采取命题、小论文、写调查报告或口试等形式进行。

(三)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5场校内讲座,设讲座学分3学分。

(四)在校期间要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的任务,设实践、学习学分5学分。

五、中期考核

导师组在第五学期依据《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研究生经中期考核、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方面合格者,可继续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六、学位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法律史专业(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文化)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表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提及中华民族漫长50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非中国近代那风云变幻的60十年,即1840年—191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哦的变革都在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的量变叠加产生了质变。这关键的60年不仅本身十分重要,更是对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都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短短的60年中,中华民族带给世人无数次叹息和惊喜。 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用客观而冷静的口吻,细致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进步在文化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暗藏着这几十年中华民族的挣扎以及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事迹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给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不够完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思考。 首先在宏观方面,该书很好地向我展示了一个研究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该书在前言中就提到,研究和撰述文化史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定义文化,因为广义文化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选择按照狭义文化来撰写。事实上,无论是何方面的历史研究,都需要事先为自己的研究核心下好定义。马克思·韦伯说过,研究不是停留在自在之物本身,而是我们去赋予其意义。社会科学如是,人文科学更应该如此。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赋予准确阐释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体例来撰写该书。在面对整体综合和具体领域分门别类两种体例的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将它们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作用,文化自身各个具体领域也是互相影响渗透,需要有宏观的宗论,也需要具体领域的阐述来展示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的布局,让读者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深入各个不同层面,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将文化史放在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论述,接着再对文化各个细分领域各个击破,有学者评价其“宏观不空,微观不琐”。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研究新闻传播演变的思路。众所周知,新闻学,特别是传播学,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性很强,其中许多理论也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借鉴或演化而来,因此,研究新闻传播的演变,必须要将其跟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其次,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部分内容分析都一遍遍向我强调了,评价历史事实和人物需要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三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三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西周的“九刑”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鞭、扑、赎、 流四刑。 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 3.西周初期,土地归属王怡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 4.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质剂,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傅别。 5.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吕刑》的作者是( D ) A.李悝B.商鞅C.邓析D.吕候 2.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A )A.《九刑》B.《汤诰》C.《汤刑》D.《周礼》 3.西周的判例叫( C ) A.决事比B.廷行事C.成D.刑统 4.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

的那些内容即(D ) A.诰B.礼C.遗训D.殷彝 5.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 C )C.周公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B)A.礼盒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 B.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 C.西周的礼不能脱离刑而发挥职能作用 D.西周的法要通过礼盒刑的相互作用完成阶级统治2.西周的主要立法有(CD ) C.《吕刑》D.《九刑》 3.以下属于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ABCD ) A.誓B.礼C.遗训D.殷彝 4.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定罪量刑原则的有(AB )A.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B.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 5.“悼执念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悼”分别指(AC ) A.7岁以下B.70、80岁以上 C.80、90岁以上D.10岁以下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泛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但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界的新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国科会人文处历史学门通过计划的名单是观察国内史学趋势的一项好材料。从近年来所通过的专题计划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台湾史学界对种种西方新史学风气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有几个。第一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是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第二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第三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有关之研究。 没有人能否认以上种种新发展大幅地扩大了历史的视界,我在此不想重复这些新动向。此处所谈的,纯粹是我个人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的一些反思。 一、史料 近一、二十年来,不管是与近代思想文化史有关的文集、出版史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历史眼光的改变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时期,也就是对民国时代非左派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使得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在林林总总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记被整理出版,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胡适日记》(台湾)、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吴宓日记》、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朱恃三日记》、《陈范予日记》、缪荃孙的日记等。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印出的日记,从晚清以来,估计在一、两千部以上,许多存在县、镇级的图书馆,如果能审慎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日记,几乎可以按年按日排纂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心态的变化、思想资源的流动等等问题,使得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探讨思想家的言论,而能从一个新的广度与纵深来探讨思想、文化史。书信也是一宗值得注意的新材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的书信等等皆是。 除了「私密性文件」之外,地方性的材料也值得注意。过去因为史学界将较多的心力放在在全国性的事件,或在全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人物,比较忽略地方的材料。除了地方士人的著作外,各种地方小报、宣传册子、习俗调查,通俗书刊,如果善加利用,都可能投射出新的光彩,它们有许多仍然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文史馆中。近年来,中国大陆整理了清末民初各地的报纸,包括了许许多多晚清以来地方上的小报纸,从中很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五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五答案 一、填空题 正确答案是:使黔首自实田 正确答案是:焚书坑儒 3、秦朝采用“”思想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基础。 正确答案是:法学 正确答案是:皇帝 正确答案是:秋茶凝脂 二、单项选择题 1、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件程式的法律形式是( B )。正确答案是:式 2、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 B )。 正确答案是:廷行事

3、秦朝对官吏考课的内容是( B )。 正确答案是:五善五失 4、在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掌管军事的是( B ) 正确答案是:太尉 5、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是( A )。正确答案是:定杀 三、多项选择题 1、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国家后,统一了(ABC )。正确答案是: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2、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包括(AB )。 正确答案是:法令由一统, 事皆决于法, 以刑杀为威 3、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AB )。 正确答案是:法网严密, 滥施刑罚, 严刑重罚 4、《睡虎地秦墓竹简》经后人整理,内容包括(ABCD )。 正确答案是:《秦律18种》, 《效率》,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5、秦朝的法律形式有(AB )。

正确答案是:春秋经义, 法律答问, 廷行事 四、简答题 1、秦国的立法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并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法,要求凡事皆有法式,这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依法治国”的主张。(3)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法网严密和严刑重罚。 2、秦朝的“读鞫”是什么? 秦汉时期,把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 3、请简要说明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共1155枚。竹简上记载的法律文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4、简述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划分的两种诉讼形式。(1)“公室告”,即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官府予以受理。(2)“非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婢对主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刑罚提出的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5、简述秦朝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为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秦朝规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1)关于产品规格。要求产品规格要一致;为保障产品质量,秦朝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和产品检查评比制度,对评为下等不合质量标准的,加以惩罚;为追查产品生产责任,在生产的器物上都刻有制作官署名和工匠名。(2)关于产品定额、劳动力计算方法。根据季节、劳动工种、性别、年龄、熟练程度用不同的折合办法计算产品数量。

中国法制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 复习大纲 一、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期末考试。 二、本次期末考试全部为客观题,包括三种: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三、《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这次期 末考试,范围是课件前五讲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到“晚清法制改革”共五讲的内容,第六讲“民国法制与革命根据地法制”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四、从考试内容上讲,我们的课件讲义已是《中国法制史》基本内容 的浓缩,因而要求全面学习和掌握。这次复习和考试也主要以课件讲义和指定教材为依据。就本次期末考试而言,以教材每一章后“同步测练”中的知识点为重点,大家可以自己梳理复习。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练习题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判断题: 1、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父死子继。× 2、西周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称为傅别。× 3、“刑不上大夫”意味着大夫犯罪一律不使用刑罚。× 4、西周“五听”之法的出现,表明了司法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5、我国奴隶制社会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汉武帝时张汤制定的关于宫庭警卫的法律是《朝律》。× 7、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汉代规定的官员致仕年龄为七十岁。 8、《晋律》的注由张斐、杜预所作,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9、“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在《开皇律》中提出来的。× 10、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唐朝。√ 11、隋朝曾在大理寺设律博士,负责研究法律和协助审判工作。× 12、唐朝的《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13、依《唐律》规定,犯十恶大罪者,一律处以凌迟极刑。× 14、宋代编敕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15、宋代的监察官拥有风闻弹奏之权。√ 16、《大明律》共七篇460条。× 17、明代充军刑中“永远”是指本人毕生充军,死后刑罚执行完毕。× 18、明代规定,化外人犯罪,一律按明律审理处断。√ 19、清代为防范臣下结党而创设了奸党罪。√ 20、清朝建立之后,长期实行限制对外贸易的禁海法令,严重桎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1、清朝宣布修订法律后,西方列强放弃了治外法权。× 22、清末司法改革时,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二、单项选择题: 1、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B )”。 A、禹刑 B、九刑 C、汤刑 2、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A )。 A、非眚与眚 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 3、奴隶制时期近似于后世拘役的刑罚是( B )。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制 C、赎刑 4、《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 C )。 A、《具法》 B、《杂法》 C、《盗法》 5、秦代把杀伤、盗窃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称为( B )。 A、公罪 B、公室告 C、非公室告 6、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C )。 A、大理 B、大理寺卿 C、廷尉 7、汉代官吏违反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职者,构成( C )。 A、阿党罪 B、出界罪 C、左官罪 8、春秋决狱的主要原则是(C )。 A、区分公罪与私罪 B、同居相隐 C、原心定罪 9、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B )。 A、汉律 B、曹魏新律 C、北齐律 10、《北齐律》共( C )。 A、十八篇 B、二十篇 C、十二篇 11、八议中有“议宾”一项,“宾”指( C )。 A、皇帝的亲戚 B、皇帝的客人 C、前朝国君的后代 12、唐朝编订的( C ),成为后世《宋刑统》的体例渊源。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十三、十四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十三、十四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政体是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2.《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 3.南京国民政府《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规定,经司法警察官署移送的“危害民国”案件,法院可径行判决,且不得上诉。 4. 5.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 1.辛亥革命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A)条 A.21B.20C.22D.24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间是1912年(B) A.2越10日B.3月10日C.2月15日D.3月15日 3.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历史约法》宫( C )章 A.五B.六C.七D.八 4.蒋介石借助( D )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A.五.五宪草B.五.五宪草修正案 、 C.《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 D.《中华民国宪法》 5.北京政府的审判机构除了有特别法院、普通法院外、还有( B ) A.军事法院B.兼理司法法院

C.中央法院D.地方法院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由下列(ABCD)机构行使统治权。 A.参议院B.临时大总统C.国务院D.法院 @ 2.北京政府恢复了封建法制,重新使用(AD) A.笞刑B.杖刑C.凌迟D.遣刑 3.北京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为(ABCD ) A.平政院B.兼理司法法院 C.特别法院D.普通法院 4.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分为三级,包括(BCD ) A.特征刑事法院B.地方法院C.高等法院D.最高法院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而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规定包括(ABD)' A.实行责任内阁制B.扩大参议院职权 C.规定了《人民》一章D.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四.简答题(共25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它是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法,1911年12月3日由各省都督府的代表在汉口签名公布,共四章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规定临时政府的组成;规定临时大总统的产生和职权;规定临时参议院的产生和职权;规定行政各部的建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各地代表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2.袁记约法。 即《中华民国约法》。它是由袁世凯组织的"约法会议"起草、审议和通过的,于1914年5月1日公布施行,共十章68条。由于它以确认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为全部内容,所以被称为"袁记约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二○○三年十二月 177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汎森** 本文是作者對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它涉及三個方面。第 一是史料方面,強調對私密性史料的重視及利用,並強調對地方性思 想文化材料的重視。第二,本文探討了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像「事件 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強調如果不能時時警覺於兩者之不同, 則容易對史實作出錯誤的解釋,或是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歧出、複 雜的層面。第三,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近代傳 播網絡的形成與思想文化史之關係,如對保守派人物研究,如對地方 上小讀書人的角色與功能的研究等。最後,本文仍強調,思想史研究 的最重要工作是對重要文獻縝密而深刻的閱讀。twscholar 關鍵詞:思想史 文化史 *本文在2003年3月蔣經國基金會於普林斯頓召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研 究新視野」中發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所長

178 王汎森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對於史學家尤其適用,研究歷 史的人,即使觀點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稱滿洲人從來沒有入關(李濟 語)!但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界的新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許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通過計劃的名單是觀察國內史學趨 勢的一項好材料。從近年來所通過的專題計劃名單,我們可以看出, 整體而言,臺灣史學界對種種西方新史學風氣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 文化史的影響最大,其特點有幾個。第一是認識到文化的建構力量之 強大,從而對各種界域的歷史建構的過程,或是對過去被視為是本質 式的或約定俗成的種種現象,以文化史的建構性角度加以解釋。第二 是各種過去所忽略的新問題的討論(如出版史、生態史、情欲史、閱讀史等), 第三是與性別、後殖民主義,以及與國族主義有關之研究。 沒有人能否認以上種種新發展大幅地擴大了歷史的視界,我在此 不想重覆這些新動向。此處所談的,純粹是我個人實際進行研究工作 時的一些反思。 近一、二十年來,不管是與近代思想文化史有關的文集、出版史twscholar 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歷史眼光的改變以及政 治氣候的變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國大陸, 正在經歷一個「恢復歷史記憶」的時期,也就是對民國時代非左派的 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好奇與興趣,連帶的,也使得與這些人物相關 的各種材料大量問世。在林林總總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記被整理出版,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 的,如《胡適的日記》1(臺灣)、王闓運(1833-1916)的《湘綺樓日記》2、 1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1990),共18冊。 2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共5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 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63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③3716中国近代文化史 三、导师介绍 李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史学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等。 孙燕京,女,1956年8月出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历史学院本科基础课、全校公共选修课、留学生选修课、硕士、博士研究生理论与专题课、专业方向等课程。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70年10月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2010年度东京大学日

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致力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研究。 郑师渠,1946年出生,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十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十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是重典治乱世,礼刑并用,加强法制宣传。 2.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是大诰. 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大清律例》。4.清朝惩罚异端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形式是文字狱。 5.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称为禁榷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 A ) A.篇目改为七篇B.名例律列于律首 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2.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是( C )A.宋刑统B.北齐律C.大明律D.唐律疏议 3.封建建行政法典之大成的法典是( B ) A.大清律例B.大清会典C.刑部现行则例D.学政全书 4.清朝中央司法机关专掌复核的是( C ) A.刑部B.御史台C.大理寺D.检察院修

订法律馆 5.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法典是(《大清民律草案》)。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大清新刑律》所规定的主刑有(ABCD )。 A.有期徒刑B.死刑C.无期徒刑D.拘役2.《大清民律草案》的亲属和继承两篇由(CD )共同起草 A.资政院B.谘议局C.修订法律馆D.理学馆 3.《大清新刑律》中的从刑包括(BD )。 A.罚金B.褫夺公权C.剥夺政治权利D.没收 4.《大清新刑律》从体例上分(CD )。 A.吏、户、礼、兵、刑、工B.名例 C.分则D.总则 5.清朝统治者认为立宪有三大利:(ABC )。 A.外患渐轻B.内乱可弥C.皇位永固D.实现民主 四.简答题(共25分) 1.领事裁判权 指凡是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如他本国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是法律的思想基础。 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五刑是其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 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刑罚原则:刑不株连、疑罪从轻、不杀无辜、过失从轻 中央司法官,商称司寇。 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夏朝监狱为圜土、夏朝末年称之为夏台、商朝监狱有羑里。 简述原始氏族战争对我国法律起源造成的影响:阶级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行为规范,后来便成为了法律。氏族首领的职权演变为统治者,建立了权力机关和法律机构。原始社会末期也确立了不少刑罚罪名及处置方法。有法官和审判的存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早就了法律。部落军事首领掌握着军事权利,这就必然对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造成破坏。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同制。中国法律起源于氏族部落同族之间以及同外族的战争。②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③血缘纽带关系影响之深。④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利的集中和强化。 简述夏商立法思想以及立法活动的情况: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拳发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立法活动:①王命(誓、诰、命)②禹刑③汤刑④官刑 简述夏商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法律内容出于秘密法状态。已经出现比较完备的刑事法律体系。产生了我国早期的经济法规,反应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程度。军权至上,神权法思想渗透至深。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天罚思想、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对周初的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环境)、礼治思想(维护等级猪肚、预防犯罪、防民) 《吕刑》西周中期的重要刑书,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适用刑罚的总原则为明德慎罚。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可以用钱财代替或抵消其刑罚。 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西周刑罚区分故意过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眚、非眚,非终、惟终) 西周刑罚遵循世轻世重的原则。用刑灵活,因时而异。 我国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礼与刑的关系: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两种手段:①出礼入刑,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的本质特征) 西周契约制度:大宗买卖用长劵,称为质;小宗买卖用断券,称为剂。“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最新电大《中国法制史》形考作业任务01-06网考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中国法制史》形考作业任务01-06网考试题及 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国法制史》形考共有6个任务,任务5、任务6是主观题,任务1至任务4是客观题(中国法制史第1 次任务_0001、中国法制史第2次任务_0011、中国法制史第3次任务_0001、中国法制史第4次任务_0001)。在考试 中,可以多次抽取任务1和任务4试卷,直到出现这几套试卷中的任意一套,就可以按照该套试卷答案答题。做考题 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 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D. 龟骨 01任务 3. 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家请媒人到中国法制史第1次任务_0001 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一、填空题(共 8 道试题,共 30 分。每空3分) 它礼物前去求婚,请求女家收下的程序是() 。 1. 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神权 A. 纳采法)。 B. 问名 2.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产生。 C. 纳吉 3.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D. 纳徵 4. 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

4. 西周自后成王以后,王位继承开始实行()。。做(仆区法) A. 禅让制 5. 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财产的行为称之为“(盗) ”。 B. 父死子继 6. 《夏书》曰:“昏、(墨)、贼,杀。” C. 兄终弟及 7. 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 D. 嫡长继承制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5. 《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 8. 西周的“九刑” 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鞭、(扑)、 A. 囹圄赎、(流)四刑。 B. 夏台 C. 均台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D. 圜土 1. 西周的判例叫()。 6. 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上。 A. 决事比 A. 竹简 B. 廷行事 B. 丝绢 C. 成 C. 铜鼎 D. 刑统 D. 龟骨 2.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上。 7. 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任令尹,实行变法。 A. 竹简 A. 李悝 B. 丝绢 B. 吴起 C. 铜鼎 C. 商鞅 D. 子产 C. 耳听 D. 目听 8.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杀 人不忌为( )”。 4. 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的有()。 A. 昏 A. 大司寇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资料

一、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国法制史背诵知识点

中国法制史需要背诵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1、禹刑: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2、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总称。 3、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4、商朝的主要立法:“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5、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重点) 6、商朝王位继承制度的发展变化: 商朝末期: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父亲死后,将王位传给正妻生的长子,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继承制度。 7、商朝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重点)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1、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田里不鬻:西周初期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制度,天下土地的所有权归周天子一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分封的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 3、囹圄:西周监狱的名称 4、《九刑》: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5、西周的司法机关: 中央: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地方:乡士、遂士 6、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重点) (3)罪疑从赦 (4)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刑罚手段的运用要以形势而定,要视治安状况的优劣而分别实施。 7.西周时期的“狱”指刑事案件,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讼”指民事案件,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 8.西周时期的“五听”指断案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重点) ①内容: 1.“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失去了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2005年63题B项考)2.“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 3.“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