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产力因素 ( 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 ; 二、生产关系因素 ( 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 击 ) ; 三、上层建筑的因素 ( 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 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 ; 四、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看社会环境因素 ( 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看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 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五、改革的成功不能看个人的命运,要看作用是否能够持久(维持) 。 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一、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二、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三、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四、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 个方面考虑:一个 “ 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纺织业和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4、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5、农业生产中心的不断南移:魏晋南北朝农业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进一步南移,到宋朝南移历程结束 6、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技术进步,世界领先。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官营手工业工艺发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4、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紧密结合,是中国手工业的主体部分。一方面,家庭手工业促成中国小农经济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家庭手工业阻碍了市场的扩大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 ①国家的政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发展。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 ②政府的商业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带来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政府征收货币地租的财政政策,促进了农副产品流入市场。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历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耧车,曲辕犁,筒车等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特征:先秦:走在特征:特征世界前列,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秦汉: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开始发展,隋唐:封建经济鼎盛,五代十国:南方经济赶上北方,宋元:商品经济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隋唐时期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五代十国时期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南宋时期,北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经、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鉴三 七、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主体知识】 1.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活动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逐渐走向完备 (1)农业 作物:已种植“”。 农具:金石并用,主要用木、石、骨、蚌耕作,极少。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即奴隶、庶民耕作(筒单协作)。 (2)手工业 铸造业:青铜铸造为商周主要手工业部门,由此三代称“”。商朝青铜铸造供国王、贵族使用,技术精湛,如鼎;西周青铜产品趋向化,还开始铸造器。 玉器加工:雕精量多,以出土的朝妇好墓文物为典型。 陶瓷业: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漆器制造:我国用漆历史最悠久,可上溯到遗址的红漆碗;商周水平较高。 (3)商业、城市、交通 商朝以作为货币,“商人”源于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商周交通通讯开始出现,建立制度。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以北方为重心的封建经济兴起 (1)农业 生产工具:春秋开始出现,战国使用范围扩大,时代到来,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技术:的运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即农耕。 水利灌溉:中原普遍用灌溉。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今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修使成都平原成为“”;郑国在水系建郑国渠使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冶铸业:铸铁技术,早欧洲2000多年。 青铜铸造:方壶是春秋中期珍品,产生新技术。 漆工艺:战国时期出现技术。 酿酒业:是古代酿造技术重要发明。 手工艺专著:战国时期出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3)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汇聚中原市场。许多城市,如齐都(今山东)、赵都、楚都(今湖北),既是中心,又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如号称“”的范蠡、后来当上秦国相国的。 3.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区域性扩展和南方大开发 (1)农业 江南迅速开发:区域推进,——整个长江流域——岭南和流域。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流域、平原是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屡遭破坏,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研制新灌溉农具;西北已采用或的耕作方式。十六国北朝时,和得到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 丝织业:曹魏设专门织造机构于、洛阳等地;吴国培育出。蜀汉的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产军刀,技术成熟,又发明法。 采矿业:已经利用和。 制瓷业:南方盛产瓷,后技术传至北方。北方创制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造纸业:技术进步,产量大增,纸取代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著名造纸中心有、长安、建业、。 (3)商业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尤其是北方流民集中的、,及益州和建康。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 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 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 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古代经济的发展》姓名: 一、北京人使用石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会石器,烧制器,分别种植世界上最早的和。商周时期,使用工具。战国时农具和耕得到广泛推广,生产力大大提高。秦国修建堰。 二.秦汉时期:秦统一后在经济上统一(在全国统一使用钱);统一;统一车轨(车同轨),促进了经济发展。汉武帝把权和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汉朝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的原因:(条件) (1)江南地区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2)北人南迁,增加了力,带去了先进的 (3)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 (4)统治者重视农业,实行政策 (5)南北方人民辛勤的努力 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①山林荒地得到开垦;②稻田使用绿肥;③、、的种植大规模推广手工业:制瓷业(青瓷)、丝织业 繁华的商业城市:(今南京) 3.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奠定了基础。 四、唐朝时的两个的盛世景象:分别是和 1.贞观之治皇帝 措施: (1)吸取隋亡教训,强调“,”,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善于纳谏,为著名的谏臣 (3)重视对的选拔和任用,认为“为政治要,唯在得人”, (4)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 (5)重视发展,实行“”政策; 结果: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2.开元盛世皇帝: 措施:重用人才,任用敢于直言进谏,富有改革精神的、等人做宰相,整 顿,发展经济,重视生产,提倡节俭。 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3.唐朝手工业: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五、两宋时期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区域:从流域(北方)到流域(南方)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消极) 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史毕业论文选题

. 中国古代史毕业论文选题 一、总论: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2、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 3、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 4、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 5、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 6、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研究 7、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 8、历史时期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 9、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0、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 二、先秦秦汉时期时期 1、西周政治思想述评 2、商周文化的变革 3、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 4、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 5、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 6、西汉经济政策述评。 7、察举、征辟制与两汉社会 8、豪族与两汉社会。 9、东汉的士人群体及其风尚。10、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1、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2、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13、两汉经学研究。14、汉代豪强地主与汉代社会15、汉代世家势力的形成与影响。16、两汉的农业生产技术17、秦统一的文化因素18、秦统一的历史地理条件19、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0、汉初儒学的发展与独尊儒术21、汉代豪强地主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2、东汉世家势力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23、汉代的经济、社会与政治24、《史记》与汉代学术 25、东汉清议与玄学 两汉的乡村社会 西汉的社会经济与政治 豪强地主与两汉社会变迁 豪强地主两汉中央集权政治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1、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2、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 3、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 4、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6、田庄经济与汉魏社会 7、玄学与门阀世族 8、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9、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教10、府兵制与关陇集团。 11、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12、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3、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14、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 15、汉、唐外交方针之比较研究。16、隋唐地方权力研究。 17、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一、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

(一)农业发展线索 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2农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南移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造船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也转移南方,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移特征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框架】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2 考点二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高考真题演练 1.(2018·全国卷ⅡI·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 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以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 地区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 【解析】选D。依据题干信息“铁器实物”,无法得出是否为铁制农具,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 各地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虽然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错误;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图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在黄 河中下游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说明战国以前此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故D正确。 2.(2018·全国卷Ⅱ·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 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范文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 2006-01-19 17:54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农业的起源 (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2)中国是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农耕技术的进步: (1)原始社会 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②进入文明时代,松土工具耒耜出现。 (2)商周时期 ①工具:出现青铜器,但只是少量使用。 ②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评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人民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③评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赵过推广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的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3.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2)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4)宋朝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4.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时期的筒车,宋朝时期利用水里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 (3)评价:这些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经典回放 1.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统治方针政策的关系,同时从经济发展中提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因素,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取向价值。 例1 (1999年高考第3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记》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 本题考查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第(1)问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第(2)问要上升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一点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的增长,“实仰东南财赋”等方面作出判断。第(3)问则从政治稳定、政府重视、劳动力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概括。 参考答案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评析 本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致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材料处理能力差,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欠缺。 2.重视对中国古代重要朝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的考查,并以材料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材料解析题命题比较多。 例2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下图回答: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_____市附近的___高原和_____山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个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丝绸之路示意图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要点提示] 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夏、商、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经济形成、发展和瓦解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出现于战国,经过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知识回顾] 一、先秦经济 先秦经济是指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原始社会:(不列入考试范围)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①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五谷"。②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农具。③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畜牧业: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 手工业: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漆器,其中青铜铸造是主要代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业、交通和城市:商人源于商朝,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周时,道路沿途没有旅舍,进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原因:①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表现:①农业:a.铁农具和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B.水利灌溉工程大力推动农业发展。C.私田出现,产生了新的剥削方式。 ②手工业:a.冶铁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b.青铜铸造、漆工艺,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得到发展。 ③商业和城市:商业发达。封建城市兴起。 二、封建经济的发展。 1.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不列入考试范围) 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均田制 ②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a.江南农业的开发: 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等政策;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表现: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b.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创制了翻车等。兴修水利;开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