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颜集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月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

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

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

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

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

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

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

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

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

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

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

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

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

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

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

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

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

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

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

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

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

教法点拔

学法指导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