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座

对联讲座
对联讲座

对联讲座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在此,我套用红学中的一句俗语,那就是: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席,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

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同学们头脑中已经存储着许多对联,只是你没在意而已,不信,我一提示,你张口就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流水——不老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

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刚才讲到对联起源于五代。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年春节,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撑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大家请看,这14个字多精妙啊,换作其它文学样式,怎么也出不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了皇帝的倡导,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也有特例,而且妙趣无穷:

祸国殃民的袁世凯死后,有人送去特制大花圈,且附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这是对联吗?稍稍有点儿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明显不是:上下句字数都不等。但,它是被当作对联贴上去的喔!仔细一看,“千古”对“万岁”,很工整呀!唯“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对了!高超的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一点——对联中称这种情况为“对不起”或“对不住”。现在一读:哦!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呀!很美吧?这句话今天我们可以随便说,当时能巧妙地说出来地实在没有几个人。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再比如: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这里的节奏是: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节奏分清了,也就弄清意思了。那么下联的节奏也必须是这样。比如这个:路人迷路/引路人/引/路人。

如果不注意这个,就要失对,比如:花明柳媚春光好,大江南北庆丰收。

初看是四——三结构,但试加剖析则知本对十分不工。因为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也是主谓结构,但大江南北则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另外就节奏上看:花明柳媚/春光/好,大江南北/庆/丰收。

这里的句式一致,不仅指语法,还包括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比如对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下联有什么关系?再比如上联是“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如果用“者莫来者来”,那么空的两个字该如何填?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简言之,上联的词与下联的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请看下面的对子,最能体现联对中的字数相等和词类相当。

甲:我说“豆”(一个字,名词)

乙:我说“油”(一个字,名词)

甲:“两碟豆”(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

乙:“一瓯油”(三个字,数量词和名词)

甲:我说的是“林间两蝶斗”,变了,变成五个字,而且词性也变了,有方位词、数量词和动词。

乙:我说的是“水上一鸥游”。也跟着变了,而且词性也跟着变的相应。说明乙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

四、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我曾在语文课上讲解对联,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副长联只用了4个字,下联当然还要用4个字,而且位置还要对应。比较好的下联应该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聪明又调皮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

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三光日月星”,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3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3,就是少于3。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4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也体现着人的胸襟。有位个体医生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医者父母心呀!假如每个医生都有如此医德,何来黑心药,假大夫?假如世上都是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好人,世界多美好啊!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学究,为我们留下了一副辛酸的对联:“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可以说,这是对那些黑暗的时代的血泪控诉!当然,从对联角度讲,这也是一副上等之作。

对联不仅可以写景叙事,言志抒情,还可以以牙还牙,给对手巧妙的攻击。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清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你们要给我磕头。”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8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5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这副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春联的文化意义

1、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

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 宁波金龙红花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梧桐树群与月之故乡群的朋友们都正在习作对联,为提高大家的写作技巧与兴趣受梧桐树管理员丽丽与冰心的委托,找简凡老师为我们进行一次基础知识辅导讲课。简凡(村落草民)老师在百忙中为我们查找有关资料,并从对联的基本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这份教材。望有兴趣的朋友转载并学习,在今后的对联写作中能有所帮助。老牛已代大家对简凡老师的辛苦及对我们的支持表示了真诚的感谢了!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简凡) 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 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与谐:传统习惯就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就是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 从内容广泛来分类 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 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 修身处世。例: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三、对联的形式: 1、正对:就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就是并列关

关于学习文化的对联

关于学习文化的对联 一字属对法 天类: 风,日,霜,月,烟,雾,雷,雹,春,夜,年,暑。 雨,云,雪,星,露,霞,电,虹,夏,朝,岁,寒。 地类: 山,石,河,海,城,邑,乡,路,溪,沼,波,岸。 水,泉,井,江,市,田,野,桥,谷,池,浪,滩。 人伦: 男,祖,妻,弟,宾,圣,农,死,穷,面,头,目,身,智,孝。女,孙,子,兄,主,贤,士,生,富,心,足,眉,手,愚,忠。物类: 冠,带,珠,斗,刀,剑,灯,帐,茶,草,松,杏,梅,马,禽。履,衣,玉,升,尺,枪,镜,帘,酒,花,竹,桃,菊,牛,兽。二字属对法

天文类: 春风,白日,风剪,三星,煮雪,雷鼓,花朝,九夏,丁年,菊月。 夏雨,青天,月轮,十雨,餐霞,雨铃,谷日,三冬,午夜,梅天。 地理类: 山腰,蜀道,黄浦,榆关,济北,金井,岐山,剑阁,西江,雁门。 水腹,秦关,赤城,梓里,淮南,玉溪,渭水,炉峰,北海,鸡泽。 人伦类: 桥父,荻母,茶神,奇侠,农夫,织女,红玉,白眉,云鬓,口禅。 芥孙,梅妻,酒圣,逸民,士子,针神,绿珠,黄发,雪肤,牙慧。 器物类: 缁衣,衾角,琉璃,玉杯,红笺,棘矢,秧针,芍药,鹦鹉,吴牛。 赤舄,帐眉,琥珀,金珥,白简,桑弧,稻剑,茶蔗,鹧鸪,蜀犬。 三字属对法 天文: 风吹花,月移栏,看花日,烟初散,含宿雨,嫩霜寒,桐花雨,月满湖,歌风曲,彩虹垂,清和月,百六辰。

日照树,云出岫,斗草天,露未乾,带朝霞,香雾湿,楝花风,星临户,咏雪诗,晴日映,料峭天,重三节。 地理: 山有色,水如烟,榆塞外,十二衢,松菊径,杏花村,波澜阔,傍山城。 水无声,涛似雪,柳城东,三千界,薜萝泉,桃叶渡,岛屿深,临水泽。 人伦: 花君子,子象贤,丸熊母,入幕宾,弹冠客,赤松子,颖士奴,贤避世,气吐云,腰舞柳。 酒圣人,孙绳武,挽鹿妻,升堂客,进履人,黄石公,康成婢,士居贫,心捧日,舌生莲。 器物: 芙蓉带,挂壁冠,金步摇,珊瑚网,楼青笔,流星矢,花阴浅,玉关柳,蔷薇露,越瓜凉。 薜荔裳,寻山屐,玉条脱,琥珀杯,飞白书,偃月刀,草色深,金井梧,茉莉霜,吴藕嫩。 四字属对法 天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讲座稿)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文字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容之一。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 一、对联的起源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最为完美。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 二、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

史上最经典对联

史上最经典对联 哪些对联是史上最经典的对联呢,大家有没有了解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史上最经典对联,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史上最经典对联1 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上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下联: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上联:一经飞红雨;下联:千林散绿荫。 上联:山静水流开画景;下联:鸢飞鱼跃悟天机。 上联:五车诗胆;下联:八斗才雄。 上联: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下联: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上联:问青牛何人骑去;下联:有黄鹤自天飞来。 上联: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下联: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 上联:古今奇观属岩壑;下联:往来名士尽风流。 上联:云影波光天上下;下联:松涛竹韵水中央。 史上最经典对联2 上联:雨过林霏清石气;下联:秋将山翠入诗心。 上联:留此湖山,得此佳趣;下联:召以佳景,假以文

章。 上联:掬水月在手;下联:弄花香满衣。 上联:风旌不动真乘义;下联:月印常圆了悟因。 上联:开张天岸马;下联:奇逸人中龙。 上联: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下联: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 上联:笔底江山助磅礴;下联:楼前风月自春秋。(来自张广楠苏东坡读书的台联) 上联:铁石梅花气概;下联:山川香草风流。 上联: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 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月光千里白;下联:秋色一天青。 上联:几点梅花归笛孔;下联:一湾流水入琴心。 上联:开轩敫朗月;下联:对弈趁清风。 上联:偶呼明月问千古;下联:临对青山思故人。 上联:睡至二三更时,下联: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上联:天上何曾有山水;下联:人间岂不是神仙。 上联:提笔四顾天地窄;下联:长啸一声山月高。 上联:瑞气降寰宇;下联:兰香遍大千。 上联:云水风度;下联:松柏气节。 上联:荡思八荒;下联:游神万古。

对联文化

一,对联文化 二,我们今天针对初级班的朋友,讲述楹联的有关知识;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鹿鸣诗词学院,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楹联基础知识以及临屏应对和对联创作。 今天是第一讲:楹联发展及相关概念 1.对联的风俗现象 写对子、贴对子,是中华民族影响久远、分布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 贴春联的习俗,而且平时也常用对联,如相互间的题赠、祝贺、哀挽,举凡居室、饭店、 餐馆、庙宇、刹寺、公墓、牌坊等等地方,无不随时可见对联。 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南北,人不分男女,家不论贫富,门不讲大小,几乎家家户户 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 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 从前,有人家因不识字又一时找不到识字的人,只好裁了红纸,用碗底儿蘸上墨汁在红纸上按 几个圈圈儿,权作春联——想方设法也要贴春联,好过年。可见春联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 有多么重要。 我们比较熟悉的对联,还有婚联、寿联、挽联、贺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联、巧趣联等等。 2.对联的别称: 对联”是我们平常的叫法。它的名称还有:对、对子(俗称)、楹联(由悬挂于楹柱的对联而来, 现作为雅称)、对句、对语、联语、联对、联句、联帖、楹帖、楹语、楹句、俪语、偶语、偶句, 春联又称春帖子、桃符、门帖、门对等等 3.对联的文化习俗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对联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对联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之密切,超出 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阅读小说,不朗诵诗歌,不听戏剧,不看电影……惟独不能没有对联。 我们从上面春联的例子就可见一斑。当代作家秦牧说:“在中国,对联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家喻 户晓的一种语言艺术。即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知道对联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多少能领略这项艺术的美妙情趣。” 不仅如此,上至宫廷,下到民间,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联风俗。如春联,一般都是用大红色的纸, 以烘托、渲染喜庆、热烈的气氛。但在清朝的宫廷和宗室皇族,过春节时却贴白纸春联,并把这作 为一种特权,不准他人随便使用。

关于对联传统文化

关于对联传统文化 去年在接近期末的一节课上,“小书法家”陈莞灵同学谈起春节前要和家人一起卖对联,他接下来的疑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春节就快到了,为什么家家户户要贴对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他这一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很多同学表示不了解,但同时也显得兴致勃勃。 一.借助兴趣,制定计划同学们的发言让我心里一动:这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吗?于是我趁机对同学们说:对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但你们对于对联知道多少呢?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低头陷入沉思。我接着说:“咱们就组织一次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活动吧,让大家一起去感受对联这一独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家一致说好,于是“了解对联,感受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说做就做,在新学期初大家就商量要好好完成这一实践主题,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对联探究活动,并在学期末拿出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分组,自行选定组长。分组后开始讨论小组分工,经过各小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归类整理,生成了4个小主题,分别是对联的常识、对联的搜集、对联的创制以及对联的书写。 二.传授技巧,提供支持要很好地完成这个调查工作,同学们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所以在调查活动开展

之前,我尽量帮助大家做好参与调查和整理的准备。 1、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保证同学们外出活动时的安全。 2、装备好知识技能,培训大家对资料进行正确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比如我会给大家归纳获取信息的途径:⑴上网查资料;⑵图书馆找资料;⑶到书店买有关对联的书籍;⑷访谈村上写对联的人或老师;⑸把人家贴在门上的对联写下来;⑹请专家作讲座;⑺打电话给亲戚、朋友;⑻网上论坛。 3、配备小组指导老师,请班上其他科任老师帮忙指导。 4、做好采访技巧方面的培训以及准备好相关设备如相机、录音机和笔记本等。三.分组协作,深入调查接着就要进行实质性的调查活动了,4个小组4个小主题,各小组民主推选组长及选择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根据自身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并按计划有秩序地行动,以下便是各小组具体的实践内容: 对联常识组: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具体内容:⑴调查访问:访谈有关的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并完成表格。 对联搜集组: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具体内容:⑴到家附近的

描写历史名人的对联

描写历史名人的对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写孔子) 2.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于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写孔子) 3.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写孔子) 4.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写荆轲) 5.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实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夕,问君谁能拔抑磊落之才。(信陵君祠) 6.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悼屈原) 7.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写屈原) 8.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悼屈原) 9.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0.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 11.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长沙屈原贾谊二公祠) 12.江东才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写项羽) 13.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项羽)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勾践) 15..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写项羽) 16.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写张良) 17.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写韩信) 18.家传十四篇书,合三苍为一;律讽九千字学,通五经无双。(写许慎) 19.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苏武) 20.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二、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三、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 出扇,扇动风生。 四、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 量九寸十分。 五、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 里一个大人。 六、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 七、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八、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九、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十、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 十一、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 白头。 十二、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十三、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十四、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十五、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

十六、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十七、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 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 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 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上联:新年纳余庆; 下联:佳节号长春。 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 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 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 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 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对联文化讲座

对联文化讲座 恕俭出品:对联文化讲座 目的:1. 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2. 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在此,我套用红学中的一句俗语,那就是: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 )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 最早的一副对联

对联讲座讲稿

对联讲座讲稿 所谓对联,就是上下联之间,既要相对,又要相关联。 一、对联的起源和形成对联起源于桃符,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悬桃符了。形成于五代,被公认的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 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广泛应用则在宋代,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这一时期对联艺术蓬勃发展,到了清代,对联已经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为对联的鼎盛期。 “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或“联,语后”来因为大多贴在对称的楹柱上,又称为“楹联”或“楹贴。“”对联”的前一部分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后一部分就叫做“下联”、“对句”或“下。比”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十分奇特的对称文学,包含对偶、独立、独特三个特点。对联是在我国文学领域对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律诗中的一切特点,并且有独立意义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联必须具备律诗中对句的一切特点这些特点即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偕、文字相别、内容相关等六方面。 1:字数相等,指的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一样多,长联中每个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同。 2:词性相当,就现代汉语来说,指的是名、动、形、数、量、代等六类实词跟副、介、连、助、叹等五类虚词,按联律来说,都应词性相对。但在实际创作中,有时代词可以与名词相对,形容词可以跟动词相对,对于虚词均可稍放宽。 3:结构相同,既指句子结构,如动宾词组、主谓词组、无主句结构等要求相同;又指词组结构,如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连惟词组、兼语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方位词组等,都要同类相对。 4:平仄相谐,有三层意思,一指的句中的平仄必须按规定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两字为一句步点交替;二是指上下联相应词语的平仄必须相反,如“平平仄仄平平仄”按格律下联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三是指上下联落底字一般为仄起平落,也有平起仄落的,但为数不多。 5:文字相别,是指上下联不能有异位重字的现象。 6: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的内容和情调都必须一致、相互关连,务求上下联构成一个整体。以上六条要求,就称之为“联律” ,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违背的,只有在长联中,因某种特殊情况某些规定才可以稍宽。 (二)对联与诗词中的对偶句包括律诗中对偶句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有“独立意思” 在对联产生之前,诗文作品中就有大量的对偶句,但是都称不上是对联,因为它们只是诗的一部分,离开诗这个整体,就缺乏独立性与确定指向。即使有时律诗中抽出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1.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2.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3.束身圭璧,凛节冰霜。 4.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 5.海景山船荡,宽怀任马驰。 6.性天期活泼,心地尚光明。 7.天有日方明,人无信不立。 8.宽以济猛,俭能养廉。 9.长笑对新柳,贞心比古松。 10.长笑对新柳;贞心比古松。 11.静里思三益;闲居守四箴。 12.心宽忘地窄,野旷觉大低。 13.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14.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16.欢欣常在悠闲外;幸福永存奋斗中。 17.静里思三益,闲居守四箴。 18.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1.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到明朝。 2.利人时出平静语,修己常存改过心。

3.虚心效竹节,人品如兰馨。 4.贫贱难移,威武不屈。 5.贫贱难移;威武不屈。 6.奋进千程少;闲聊半句多。 7.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8.一襟和气,万斛宽胸。 9.气淸更觉山川近,意远方知宇宙宽。 10.节比真金铄石;心如秋月春云。 11.助人是美德;克己为髙风。 12.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3.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4.威不屈豪忐;富难淫正心。 15.大器量大空海阔;真聪明岳峙渊深。 16.职业无髙下,品流有尊卑。 17.心无俗虑精神爽;室有清淡智慧开。 18.助人是美德,克己为髙风。 1.威不屈豪忐,富难淫正心。 2.养心莫如寡欲;温故乃能知新。 3.无过方自慰;有理始心安。 4.有容德乃大,无私心自安。 5.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6.以身作则;与德为临。 7.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

增小之对联讲座.

增小之《对联讲座》. 对联讲座目的:1)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

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史上最有趣的对联

对联趣话(一 数目对联 一次,一群侨胞游览桂林风景,登上独秀峰,在凉亭旁休息。有人面对锦绣河山,看着这个六角亭,向同伴出了个上联:“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其中嵌了三个数字。 过了一会儿,一位青年侨胞站起来,两手握拳向前举起,作古代行拱手礼姿势,说:“两拳 拱拱,五指二短三长。”大家都称赞对得工整自然。 “免得保长拉壮丁”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曾有人在土地庙写了一副对联: 婆婆莫搽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 公公要留络腮胡,免得保长拉壮丁。 讽刺得入骨三分,一时传遍山城。 佛印巧对苏小妹 宋时,苏东坡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谈论佛事,佛印大吹大擂什么佛力广大,佛法无边等等。躲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听见后,有意想刺一刺这个大言不惭的和尚,便写了一句上联,叫使女拿出去,让佛印对下联。苏东坡看后边交给佛印边笑着说;“有意思,有意思。” 原来那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知道这是挖苦自己的,但又不甘心认输,经过一阵思索,写出了下联,也交给了苏东坡。东坡一看下联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连连称好,并说:“不但对得工整,这反戈一击也妙极了。” 戒烟春联

一年之计在于春,某厂青年工人决心自春节起集体戒烟,让厂里的高人写一副对联。 联曰:除恶习清神爽气 扫烟尘益寿延年 横披:持之以恒 当代工人对清代名联 相传江南一位名士游览成都望江楼薛涛故居时,写了一副上联:“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位名士在成才住了半年,天天苦思冥想,却始终对不出下联。百余年来,到望江楼的游客成千上万,但也无人能对。 一九六四年,在望江楼举办的一次“工农兵赛诗大会”上,一位青年工人对了个下联:“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表达了风流人物数今朝的工农兵豪迈气概,要是不从平仄拘论,不愧为一绝对。 连环式对联 连环式对联,就是每句的末一字,作为下句的头一字,不断接连起来,有内容,对仗工整的对联。这种对联因字句多、长,作起来较费脑筋。 从前,有个地主过生日,有个富农给写了一个加环式上联: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餚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 华宝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有个才华出众的贫民立即给对了个下联: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茔地,地起未打莫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对联,上联表达了富农对地主的殷勤献媚,下联描述了贫农对剥削者的憎恶心情。这是一副生动反映不同阶级思想感情的连环式对联。

楹联讲座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长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并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由厚街镇诗词楹联学会与前进小学联合主办的“楹联进校园”暨前进小学“前进路上飘书香”读书节之楹联创作讲座。我校作为“广东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为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兴趣,提高师生的楹联文化水平,“我爱楹联”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广东楹联学会主办、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承办的“广东省第三届小联手对联比赛”活动,我校林伊晨同学、陈淑瑶同学、李筱玟同学、李梅恩同学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尽管我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不甘止步于此,为了继续推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的楹联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又聚在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参加本次讲座的嘉宾和领导,他们分别是:东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厚街镇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万广明先生;前进小学麦先校长;前进小学林文昌副校长;东莞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东莞市楹联学会厚街分会常务副会长、东莞市中华诗词学会厚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范雪芳老师;前进小学教导副主任王爱玲老师、厚街楹联学会副会长张春光先生;厚街楹联学会秘书长谢仍晃先生;厚街楹联学会副秘书长陈美娟女士;厚街楹联学会副秘书长王源祥先生;厚街楹联学会理事李丽女士以及厚街楹联学会的各位会员,欢迎你们。请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今天参加讲座的还有竹溪中学、中心小学、圣贤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还有热爱楹联的家长们,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有请范雪芳老师为我们做一场题为“联韵飘香——对联基础知识浅谈”的讲座,掌声有请。 范雪芳老师深入浅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展开讲座,引用脍炙(zhi)人口的古诗词及平常易见的春联谈了楹联知识的平仄、韵律等,增强了小学生楹联文化的鉴赏力,请大家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范雪芳老师。 同学们今后要积极学习楹联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向老师请教,不怕困难,相信同学们以后在楹联方面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对联

五字对联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 笛弄梅花曲莺啼杨柳风 大地春光好农村气象新 春光遍草木佳气满山川 地暖花长发村幽鸟任歌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桃红映人面 水绿织克光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风景这边好 江山分外娇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六字对联 春草满庭吐秀百花遍地飘香 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笑盈盈辞旧岁喜滋滋迎新春 笑盈盈辞旧岁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春自寒梅唤起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日暖风凋雨顺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国强家富人寿

喜滋滋迎新春 旭日横空出世腊梅做雪迎春 共庆春回大地同歌喜到人间香由乳燕衔来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家和人寿年丰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花好月圆年丰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七字对联

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洞庭自有千重浪世上今逢万里潮 枝头梅绽新春丽海角龙腾伟业兴 雪爱梅花人爱雪春回大地我回春 春满神州苏万物文昌艺苑谱千篇 元日有杯皆进酒春来无处不飞花 希望工程播希望文明国度创文明 四面青山看画展三溪碧水听诗吟 春临玉宇繁花艳福到门庭喜气盈 新春喜饮丰收酒佳节乐吟改革诗 窗前细雨传春讯枝上黄鹂送好音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阶前春色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九天日月开新运 万里笙歌乐太平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春色去还来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庆丰收全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著名的千古经典对联

著名的千古经典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有哪些经典的励志对联呢?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史上最著名的千古经典对联。 名流千古经典对联 1.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3.烟锁池塘柳 梗烧海地锅 4.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尔人你,伪为人,裘求衣,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5.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 燕莺穿绣幕半窗玉剪金枝 6.人说之人被人说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官管之管被官管之管管管管被管不如不管

7.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尼洗泥泥落尼归 8.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9.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湖 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10.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经典励志对联集合 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2.盗者莫来道者来 闲人免进贤人进 3.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醉来非假倒 4.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5.鹰立树梢月照斜影鹰不斜 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6.人说之人被人说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官管之管被官管之管管管管被管不如不管 7.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尼洗泥泥落尼归 8.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资料

龙江文化一面旗 ——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 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 (一)、传说 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 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同灯会

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