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

节理是割切岩石的一种小型裂隙,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断层,其规模比断层小。节理基本上是亲硬性变形,主要见于脆性岩石中;劈理基本上是亲软性变形,主要见于塑性岩石中。节理与劈理同为小型构造。

节理的特征

1、节理通常大多为平面,有时也可为弯曲的面。

2、常成群出现,构成体系,依一定方向延伸。

3、同一应力作用下生成同群节理常互相平行,构成一个节理组。如果两个不同方向的、互相交切的节理组是属同一应力系统的产物,则构成一个节理系。它们叫做“共轭节理”俗称“X”节理。

4、同属一组并互相平行的节理,无论沿它们的走向,还是沿它们的倾向,都作边幕式(也叫雁行斜列式)递错排列,即一条节理将要尖没,另一条已在它的旁边出现。因此,单个节理虽然不大,但节理群则可以延伸很长和很深。

剪节理:剪节理面较平直。一般闭合或为较窄的裂隙,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远。两壁岩石的裂面大都光滑,有时可见到磨光面、擦痕,以及微细的侧羽裂隙。可以切过砾石。这种节理每在较大范围内成群广布,形成区域性节理它们常由两组共轭节理交叉成对出现,作X型,构成节理系,将岩石切成菱格状,故也称X型节理或交叉节理。

张节理:其特点是裂面呈波状弯曲,少见有平直的。两壁张开较宽,但程度各部分不一,有宽有窄。大都延伸较短较浅,尖灭较快。裂面每粗糙不平,如未经后期改造,缺乏擦痕和侧羽裂隙。不能切过砾石。这种节理,通常只在局部成一组出现。

复合型节理(张剪复合型节理):这类节理同时具有张性和剪性两种节理的复合特征,一般地是一种性质的节理被后期改造成另一种性质的结果。

断层(不同的人对张、压性断层认识有差别)

张性(正)断层:断层面具有张性裂缝的特征,即往往是比较不那么平直的,而是较多弯曲的,有时甚至是波浪状的。构造岩石虽可破碎,但里面的原有结构、构造大多可保存。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相差悬殊,多呈棱角状,分布无序,胶结物以外来物为主,往往胶结差。

压性(逆)断层:断层面具有剪性裂缝的特征,往往比较平直和光滑,镜面特别发育。可见糜棱岩,角砾大小相差较小,大多数为中-细砾。角砾多变得比较浑圆。胶结物往往比角砾含量多,胶结较紧密。(以上为陈国达理论)。

压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裂面形态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该特征更明显。所谓舒缓波状是指裂面波动的幅度小,偏转的角度往往小于10°。

破裂面上常发育有逆冲擦痕,常有动力变质矿物形成的应力薄膜,出现“凸包”。如断裂受到强烈的挤压剪切作用,也可以使断面呈光滑的镜面。挤压破裂带常形成的构造岩发育,破碎岩、碎斑岩、碎粒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塑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使片状、板状、柱状、针状等矿物沿挤压区定向排列,常形成片理、页理等。

在空间上,破裂的岩块位移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原地挤压破碎的;两盘的围岩很少混杂,在平面上,片理、页理、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挤压面分布。在柱、剖面上,则与裂面斜交,组成的构造岩成分简单,胶结较紧密。

断裂的一侧或两侧,派生构造发育,派生构造在走向上往往与主断裂面平行,在倾向上与主断裂相交,并且受主断裂的限制。

张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张性裂面的形状一般是不规则的,往往成锯齿状或肘状曲折,绕过岩石中的砾石、结核;裂面粗糙不平,裂隙带内发育构造角砾岩,破碎的岩块有明显的位移,显示两盘围岩塌落的特点(无外来成分的砾石),混杂堆积,角砾棱角明显,大小不一(角砾大小相差悬殊),且胶结疏松。

张性断裂旁策的派生构造一般不发育,有时出现羽状裂隙及拖褶皱,指示上盘下落,张裂带、构造角砾岩带的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可深切到地幔。

扭性破裂面的主要特征:扭裂面的形态一般比较平直光滑,如刀切一般,故又可称“刀切面”,产状沿走向、倾向较稳定,延伸较远,不受早先生成的裂隙、砾石限制,往往将它们错开。

扭裂面呈光滑的镜面,面上发育的水平擦痕和阶步;裂面上有应力薄膜,如带内构造岩粒度一般较细,往往出现糜棱岩及断层泥,构造岩中碎裂园化现象明显,片理、叶理、构造透镜体长轴等与扭裂面斜交,交线多近于直立。

扭性断裂两侧、旁侧构造发育,派生的羽状节理、人字型分枝断裂、拖拉褶皱均有出现,走向与主断裂斜交。

不同力学性质构造面的控矿特征

压性断裂的控矿特征:由于压性断裂面呈舒缓波状,故在平面上矿脉形态往往胀缩相间,呈尖没再现的透镜体或串珠状,当成带出现时,则分

支再合,交织成网。岩块和夹石呈扁平透镜状平行排列,剖面上,常呈斜列状分布,有时出现陡窄缓宽的现象。

张性断裂的控矿特征:张性断裂中充填的矿脉单体短小,成组成带出现,分布较乱,形态不很规则,大角度转弯成分枝,剖面上,呈楔状尖没,成出现缓窄陡宽的现象。

扭性断裂的控矿特征:矿脉形态简单,产状稳定,连续性好,单脉延伸较长,脉体两侧羽状分枝发育,在交叉处矿脉显著膨大,在剖面上,矿脉往往陡倾斜,而且平行排列。(以上为昆工理论)。

在地台区及地洼区,通常具有由地槽构造层及(或)前地槽阶段所成古老构造层构成的基底【褶皱基底及(或)结晶基底】。复在基底之上的地台构造层叫做(沉积)盖层,地洼构造层也可列入广义的盖层。

一、内生矿床成矿前后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

(一)内生矿床成矿前断层的认识标志:其主要特征是可以有矿化,或者被岩墙充填。

1、侵入体前断层,被侵入岩体所利用,或者受其侵入的影响。

2、岩墙前断层,穿过侵入岩体,而自身则被岩墙所利用和充填。

3、矿化前断层,切断岩墙,含有岩墙碎块作为断层角砾岩成分,而自身则有矿化。断层与矿化一致,后者的范围受前者所控制;矿体产状严格受断层的产状所控制;断层带中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块,以及断层层两

壁,皆有围岩蚀变及其他矿化现象,以致二者界线不清楚;断裂带被矿石所充填,其断层角砾岩常被矿石所胶结,而角砾岩中无矿石成分;在断裂带内,从中心到边部,矿石的结构、构造及成分往往有对称的分带性。当有不透水的断层泥存在于一壁时,则对壁矿化与蚀变均较强烈;断层带内的物质中,成矿元素有显著的富集。

(二)内生矿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在成矿过程中,构造运动往往强烈而相当频繁,因此,既有新生断层(及其他节理)的形成,更可使矿区、矿床内原先已有的断层多次重新张开。成矿期断层(包括新生的和再活动的旧断层)的特征如下:

1、沿着较早矿脉中部或侧旁,有同一成矿时期的较晚矿化阶段的矿脉形成,为矿化过程中断层在不同矿化阶段多次张开的产物。

2、不同方向的矿脉和岩脉互相彼此穿插。

3、同一成矿时期的较早矿化阶段的矿脉为断层所错移,并被较晚的矿脉所切穿(切错并产生位移)。

4、同一成矿时期的较早矿化阶段的矿脉被破碎,成分断层角砾岩的成分,并被较晚成矿物质所胶结或交代。

(三)内生矿床成矿后断层的认识标志:

1、矿体没走向、倾向突然断失,或矿体产状、形态及矿石结构、构造呈现突然的变化。

2、矿石被断层所破碎,成为角砾,参与断层角砾岩的成分,这些角砾不再被该勘矿液所胶结。

3、矿石的断面上有被断层运动所造成的磨光面及擦痕。断层两壁的围

岩蚀变不同,或蚀变现象相差很大。断层带中无(该期)矿化现象。

二、外生矿床成矿前后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

(一)外生矿床成矿前断层的认识标志:在断层靠盆地一侧,可以见到盆地边缘相沉积(例如含矿地层的底砾岩)直接盖在断层的另一侧的较老地层(为断层壁之一)上面,这显示含矿地层是在为层形成以后,伴随着相对上升一壁的剥蚀削低而逐步堆积起来的,而非含矿地层形成以后被所切断的;断层角砾岩中不见矿层或含矿地层被辗碎并被拖移的砾块。

(二)外生矿床成矿期断层的认识标志:在沉积矿床形成过程中,这类断层就其与含矿沉积建造的时间关系来说,统属于沉积为层,也叫“同生断层”,这类断层可使沉积盆地的下陷深度逐渐加大。还可使成矿期内较早沉积的矿层受到切断及错移,在断层面上出现擦痕,矿层可被辗成碎块,参与断层角砾岩的成分。“同生断层”以生长断层最活跃。

(三)外生矿床成矿后断层的认识标志:所有成矿期内先后所成的矿层都被切断、推移,沿矿层走向、倾向往往骤然消失(不是尖没);所有成矿期内先后所成的矿层都可以被碎成角砾,参与断层角砾岩的成分,并被断层中的物质成分或外来成分所胶结。

必须注意,较早大地构造发展阶段、较早地壳运动期形成的断层,往往可以被后期构造运动所利用,并受其影响而再度活动。这样,在多阶段成矿的矿区,对于内生矿床来说,早期形成的断层可以再受一次或多次矿液充填,使较早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或地壳运动期的矿脉,被后期的另一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或地壳运动期的矿脉所穿切,或者早期矿体被破碎而被后期矿液所胶结。

断层折射规律(断层穿过过两种不同性质的岩石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倾角或走向的变化,这就叫断层折射)。

逆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倾角变小;正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倾角变大;左旋平移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走向偏左;右旋平移断层进入较脆性的岩石时,走向偏右。

在正断层中,矿体、矿柱可以形成的位置,是在断层面倾角沿倾向增大处;在逆断层中,矿体、矿柱可以形成的位置,是在断层面倾角沿倾向减小处;在平移断层中,,矿体、矿柱可以形成的位置,是左旋平移断层走向偏左处和右旋平移断层走向偏右处。

1、两条以上不同方向的断层,或者是断层同别的裂隙相交,其交汇处往往矿液富集,成为矿体、矿柱,有时成为矿床所在。同时期或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方向,有时属于不同构造系的二个或多个断层,互相交切时,交接的地方,常可成为矿化有利的构造部位,当交角为锐角时,尤为显著。中小断裂的交汇处,常可直接控制矿体、矿柱的形成;而大断裂、深断裂的这种构造部位,除可直接成为矿体的产出所在之外,在更多的情况下,还可成为岩浆侵入或喷出的有利通道,从而间接控制矿床、矿体的产生;甚至控制着矿田、矿区的出现。

交切断层之所以成为矿化有利构造,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两种以上不同的成矿溶液互相作用的结果。从构造的角度来着,在断层交切的地段,应力集中,岩石所破碎特别强烈,以致微小裂隙增加,甚至出现角砾岩化,遂为矿化富集提供了空间条件。一般来说,交切断层的交线常可伸入地下深处。沿交线岩石遭受强烈破坏,既是矿液上升运移的最有利道,

也是沉淀成矿的最有利场所,因而常有矿体、矿柱在该处发育,并可向深部延(深)伸。交切断层的成矿作用以斜交为好。

2、主断层同侧羽裂隙交接形成的矿体、矿柱

从断层向侧旁伸出来的羽状裂隙(尤其是张性节理),或者是主断层派生出来的次级断层,往往是成矿有利构造部位之一。其原因一是由于侧羽裂隙发育的地段,破碎强烈,微裂隙很多;二是,特别是就通常可起导矿作用的较大断裂而论,至少部分地还同岩浆侵入及上升时主断裂的性质有关。如果当时它是压性或压剪性断层,便常可使矿液或岩浆较难沉淀或冷凝于断裂的主体里面,反而较易在派生裂隙,特别是它们与主断层交汇之处形成矿体或岩体,这是因为岩浆或矿液通常都朝着压力较小的方向流动。

3、断层与层面交切形成的矿体、矿柱

层面,特别是二种不同性质的岩层接触面,当受断层穿切时,易受其影响而发生张开,因而有利于矿化富集。不同岩性的薄岩层较厚岩层最有利。

当断层进入脆性较强的岩石地段时,由于岩石容易破碎,便有利于矿化。岩石的孔隙度大处,渗透性好,对矿液的迁移和充填相当有利,如岩石的孔隙度大,其上又被渗透性差的岩石所盖,则对成矿更为有利;断层进入化学性质有利的岩石地体段(如矽卡岩)。

断层与渗透性差的岩石相遇,断层如进入象泥岩、页岩之类的不易渗透的岩石地段,矿液流至该处,即被阻拦,停留下来,形成矿体。断层泥也具有上述作用。

中国金矿床类型

矿床类型的划分,是矿床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对金矿分类方法的研究,近年提出的论述较多,矿床分类的目的在于应用,便于有效地指导矿床勘查和评价。以金矿容矿岩系与矿化体产出形式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可以将我国金矿床分为10类22个亚类(表3.18.8)。

表3.18.8中国金矿床主要类型表

一、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绿岩带)中的金矿(绿岩带型金矿)

本类金矿系指赋存于变中基性火山岩系和部分沉积岩系中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老地台区,如乌拉山—大青山、燕辽、清原—桦甸、小秦岭与胶东地区。容矿岩系是一套中深变质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为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一般称为绿岩带)。

它是中国金矿床主要类型之一,极具经济意义,分布点多面广,储量与产量都很大。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约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2%,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29%,矿床平均规模约为5.5t/个。

据矿体产出形式,可将金矿分为二个亚类:①石英脉(包括石英-钾长石脉)型,如吉林夹皮沟、河北小营盘、河南小秦岭、内蒙古包头金矿;②复脉带(或片理化带),如河北金厂峪、浙江诸暨金矿床。

本类金矿主要地质特征是:

1)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古老基底隆起区,基底的地球化学场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金矿分布于深大断裂系统中。

2)金矿化与古老中基性火山岩类变质而成的绿岩密切相关。容矿层位在夹皮沟地区为鞍山群三道沟组、杨家店组、燕辽地区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迁西群上川组,乌拉山—大青山地区为乌拉山群、集宁群,小秦岭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变质较深,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3)该类金矿赋存区多有岩浆活动,矿床距中酸性侵入体一般0.5~5km,常见矿脉与岩脉伴生。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钠化、绿泥石化等。

5)矿化体主要呈脉状,矿脉延伸较大,且延伸大于延长。

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不等量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及碳酸盐类等。

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碲金矿、银金矿。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

二、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

泛指与元古宙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有空间关系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古陆,辽东、内蒙古白云、阿尔泰及广东云开等地。容矿岩系为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半泥质岩石。

据统计,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0%,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14%,矿床平均规模4.3t/个,找矿远景较大。

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划分为两个亚类:①脉型金矿,如湘西、黄金洞、四道沟、银洞坡等金矿

床;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猫岭、金山、河台金矿床。

本类金矿地质特征是:

1)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或层间断裂是控矿重要条件。

2)容矿层主要是辽河群、白云鄂博群、阿尔泰群、双桥山群、板溪群等。容矿岩系为中浅变质岩类的变碎屑岩、板岩、云英片岩类,并含中基、中酸性火山岩。

3)矿体多与层理一致,呈脉状、交错脉状,矿化集中在背斜轴部或其附近。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次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5)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毒矿、辉锑矿、白钨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三、产于震旦纪-三叠纪粉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

这是我国金矿中的一个新类型。自80年代以来,在广西田林、隆林、凌云、凤山、乐业、天峨及百色,贵州望谟、册亨、兴仁、兴义、安龙及云南文山等地,陆续找到一批不同规模的矿床,构成了滇桂黔“金三角”区。另在川西北、秦岭、湘中、鄂西南、赣西北等地也找到一批类似的金矿床(点)。这类金矿一般品位低、矿物颗粒细,但矿化均匀,储量大,埋藏浅,适于露采,因此,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和广阔开发远景的金矿类型。

据统计,我国已知这类金矿床约150个,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的13%,矿床平均规模3.4t/个。

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可分为3个亚类:①微细浸染型金矿,如广西凤山、金牙,贵州板其、丫他、戈塘、紫木凼,四川东北寨、丘洛、毛儿盖,湖南高家坳等金矿床;②脉型金矿,如广西叫曼金矿床;③构造角砾岩型金矿,如陕西双王、二台子金矿床。

该类金矿具有以下特征:

1)金矿主要分布于显生宙褶皱带中,具有明显层控性,其容矿岩系为沉积-浅变质沉积岩,如粉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这些地层大多含有碳质、泥质。矿化富集常产出在两种不同岩性的层间破碎带、层间裂隙、层间滑动带、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有利部位。

2)含金地质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破碎-蚀变岩体,本身就是矿体,矿化呈微细浸染状,品位低,规模大;另一类是脉型(含金石英-方解石脉和含金黄铁矿脉),为可见金,品位较高,规模小。

3)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其次为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金关系密切。

4)常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雄黄和辉锑矿,还有少量白铁矿、雌黄、辰砂,偶见铜、铅、锌硫化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泥质矿物。

5)金多呈微粒和显微粒状,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黄铁矿和粘土类矿物为载金矿物。

6)矿区发育有中-基性、超基性岩脉,在空间上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7)矿床(点)或其附近往往有锑、砷、汞、黄铁矿等矿床(矿物)伴生,并有一定成因联系。

四、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中的金矿

指古生代以来,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包括内带和外带)中的金矿床。该类金矿床(点),无论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均分布很广,尤以燕辽及胶辽地区为多。据统计,已知该类矿床(点)120余处,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的37%,矿床平均规模7.9t/个。

根据矿体产出形式划分为4个亚类:①石英脉型金矿,如玲珑、峪耳崖、龙水金矿床;②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如焦家、新城金矿床;③细脉浸染型(也称花岗岩型)金矿,如界河金矿床;④夕卡岩型金矿,如鸡冠嘴、鸡笼山金矿床。

本类金矿的主要地质特征是:

1)主要分布在基底隆起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区域性深大断裂为控岩导矿构造,次级断裂为控矿构造。

2)成矿作用与重熔、同熔岩浆侵入活动有关,成矿时代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燕山期是主要的。复式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

3)金矿化带内通常有数条平行矿体。矿体与矿化带、矿化带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唯石英脉型与围岩界线清楚。

4)矿化类型主要是石英脉型和破碎蚀变岩型。前者规模较小,但品位富;后者规模大,品位偏低。

5)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钾化为主,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等次之。

6)矿石矿物组合较简单,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

7)金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等。金矿成色波动较大(454‰~950‰)。

需要指出: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我国60年代后期在胶东发现的一种重要的金矿类型,矿床规模与储量都很大,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②花岗岩中细脉浸染型金矿,继1987年招远市黄金公司首先发现于胶东界河金矿后,在邻区河东金矿、玲珑金矿、河北峪耳崖等地也发现类似的矿体,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金矿新类型。③夕卡岩型金矿,过去金只是在勘查夕卡岩型矿床时作为伴生组分,未作主要勘查对象,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夕卡岩型矿床分布普遍,大都含金。有的属伴生金或共生金,有的形成独立金矿,甚至大型金矿。如鄂东鸡冠嘴等金矿。因此重新认识、重视含金夕卡岩型矿床的勘查,对于扩大我国黄金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产于碱性侵入岩中的金矿

指产于碱性侵入岩体内部或近矿围岩裂隙中的金矿床。矿化类型一般为石英脉-蚀变岩型。

这类金矿,1985年首先发现于河北东坪,之后在邻区后沟及滇西也发现类似的矿床,目前正在勘探,矿床规模较大。

本类金矿地质特征(以东坪金矿为例)简介如下:

1)碱性侵入岩为金矿直接围岩。岩体长33km,宽5.5~7.7km,面积215km2。岩性复杂,主要由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系列、正长岩系列组成。岩体时代为燕山期。

2)岩体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空间展布。岩体的围岩为太古宇变质岩系。

3)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及绿泥石化等。其中硅化、钾长石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

4)矿体呈脉状,已发现数条。脉带长数百至千余米,矿体长数十到数百米,厚0.n~5m,延深数十至数百米。呈边幕式排列产出。

5)矿体由石英单脉及其上下盘石英复脉,钾长石化带及矿化钾长石化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组成。金品位以石英脉为中心,向钾长石化带、矿化围岩逐渐降低。

6)矿石组分复杂,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碲铋矿、自然银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绢云母等。

7)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碲金矿。金矿物一般较粗,常见明金。金成色为934‰~969‰。成矿温度270~380℃。

六、产于显生宙基性、超基性岩(包括蛇绿岩套)中的金矿

指金的成矿作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一定关系,并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中或构造接触破碎带内的金矿床(蛇绿岩套型金矿)。

这类金矿于70年代首先发现于云南墨江金厂,以后相继在新疆托里、青海小松树南沟、陕西煎茶岭、河北金家庄等地也发现类似金矿。全国已知有23条蛇绿岩带,过去对其中的金矿调查研究不够。

根据容矿岩系产生特点划分为两个亚类:①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如云南墨江金厂、冀北金家庄、陕西煎茶岭金矿床。②产于显生宙海相基性火山杂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青海小松树南沟、新疆托里金矿床。

本类金矿主要地质特征是:

1)主要分布于板块构造边缘深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中。

2) 金矿化产出形式有石英脉-蚀变岩型、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呈单脉或网脉状产出。

3)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铁锰碳酸盐化、铬水云母化、滑石及绿泥石化,其中硅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关系最为密切。

4)矿化以Au、Ag为主,常含有Pb、Zn、Cu、Ni、Pt、Se等。金常呈自然金、银金矿、硒金矿、铂金矿等微粒包裹于硫化物中。

5)矿区内常有花岗岩类侵入体。矿化富集地段一般为强硅化带、破碎带及晚期脉岩发育地段。

七、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包括次火山岩)中的金矿

系指在成因上与中、新生代的火山作用有关,矿体直接产于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体内或其附近的浅成热液金矿床。

这类金矿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属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外带。该带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岩系,按其分布特点分为3个岩带:即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东北东部-胶东火山岩带、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岩性为酸性、中酸性,部分为中基性及碱性火山岩类。时代为侏罗纪—白垩纪。

这类金矿分布很广,与上述火山岩、次火山岩带分布一致。目前已探明的有团结构、五凤、赤卫沟、红石、奈林沟、义兴寨、洪山、祁雨沟、赵家沟、霍山、八宝山等金矿床。探获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7%,矿床平均规模5.5t/个,仍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根据矿化围岩特征及矿体的产出形式分2类5个亚类:

(1)产于火山岩中的金矿床

1)脉型金矿,如赤卫沟、奈林沟金矿床;

2)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洪山金矿床;

3)构造角砾岩型金矿,如红石金矿床。

(2)产于次火山岩中的金矿

1)斑岩型金矿,如团结沟金矿床;

2)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如祁雨沟金矿床。

本类矿床主要地质特征是:

1)这类金矿主要分布于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深大断裂既控制着断陷盆地,也控制着火山岩的展布。矿体受火山岩(次火山岩)构造控制。

2)基底地层含矿性是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矿床下部或其附近一般均有含金丰度较高的矿源层存在。容矿围岩为中-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碱性火山岩、以及中酸-酸性的浅成和超浅成次火山岩。矿体对岩体而言是后成的。

3)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一是火山穹隆、破火山口周围的环状、放射状断裂系统,二是浅成-

超浅成次火山岩的顶部或接触带附近。

4)围岩蚀变一般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冰长石化和钠长石化,其中硅化和钠长石化一般接近矿脉。矿床往往含银较高,延伸较小。

5)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辉银矿、碲金矿、黄铁矿及少量金属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及玉髓状石英等。

6)成矿温度为160~330℃,金的成色为500‰~780‰,一般为600‰。

7)矿床往往有分带现象,一般上部以Ag、Pb、Zn矿为主,下部以Au、Cu矿为主。

八、产于风化壳中的金矿

指在地表或近地表含金地质体、含金多金属的硫化物,经表生风化淋滤作用而形成的金矿床。

该类金矿多为近代形成的,其分布范围与含金地质体的出露范围基本一致。该类金矿按其形成条件和组分特征,划分两个亚类:①铁帽型金矿,如安徽新桥金矿床。②红土型金矿,如云南墨江、广西上林镇墟金矿床。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铁帽型金矿床(点)50多处,其中中小型矿床20余处,探获储量20多t。如鄂乐、铜陵地区、江西武山、四川木里耳泽、宁夏金场子及湖南大坊等。

铁帽型金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矿床的分布与原生含金地质体范围基本一致。金矿的发育程度与原生含金地质体所处构造部位、地貌条件、地下水情况有密切关系。

2)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囊状,常赋存在铁帽的下部。矿床可分出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

3)金呈独立矿物出现,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及金银矿等。金的粒度较细,一般为0.0024~0.036mm,金的成色为700‰~900‰。金矿物主要赋存于褐铁矿的晶隙或裂隙中,少数分布于石英晶隙中。

4)寻找铁帽型金矿,首先应区别“真假”铁帽,由围岩中铁质经风化淋滤作用形成的假铁帽一

般不含金,或不能形成金。

5)铁帽中Cu、Pb、Zn、As、Ag、Sb、Mo与Au正相关。

九、产于砾岩中的金矿(砾岩型金矿)

指同生碎屑沉积,产于砾岩中的金矿床,即砾岩型金矿或古砂金矿。

这类金矿分布较广,从古元古代至第三纪均有产出,我国已知含金砾岩有以下几个地质时期,10个层位,它们是:

1)古元古代二道沟群底部砾岩。

2)中—新元古代滹沱群四集庄组、长城系底部砾岩,马家店群底部与白云鄂博群层间砾岩,震旦纪南沱砂岩组、南沱冰积层底部砾岩。

3)侏罗纪大青山组底砂砾岩。

4)白垩纪固阳组(内蒙古),东井组(湘)底部砾岩。

5)第三纪土门组底部砾岩层。

其中第三纪与侏罗纪砾岩较有工业意义。如吉林春化砾岩金矿、黑龙江小金山、内蒙古余庆沟与乌兰板申砾岩型金矿,目前正在进行勘查。

该类型金矿特征概述如下:

1)金矿床主要分布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边缘,山麓河流冲积相。

2)含金砾岩常产于巨厚沉积岩系中,一般出现在地层底部的砾岩中,但富集在层间砾岩或其沉积岩中的也有。

3)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品位变化较大,一般为0.n~ng/m3。

4) 矿化类型为单一金矿。金以自然金赋存于胶结物中。金矿物粒度较细,一般为0.03~0.08mm。金的成色较高,多在900‰以上。

十、现代砂金矿

砂金是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砂金矿点多面广,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和海南岛,西自阿勒泰与雅鲁藏布江,东至胶东、皖南、福建,许多江河水系都有砂金,都有前人淘金的遗迹。据1989年统计,全国砂金矿床(点)总计3000余处,其中矿床700多处。探明储量占金矿总储量13%,产量约占全国黄金总产量12%。

砂金具有生产成本低、收效快、易采易选,便于群采等优点,同时通过砂金往往可以找到岩金矿床。因此继续开展砂金地质工作,努力扩大金矿资源,对我国发展黄金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根据矿物中金的结构状态和含金量,可将金矿床矿物分为金矿物、含金矿物和载金矿物三大类。所谓金的独立矿物,系指以金矿物和含金矿物形式产出的金,它是自然界中金最重要的赋存形式,也是工业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金的地球化学性质

金具有亲硫性,常与硫化物如黄铁矿[4]、毒砂、方铅矿、辉锑矿等密切共生;易与亲硫的银、铜等元素形成金属互化物。

金具有亲铁性,陨铁中含金(1150×10-12)比一般岩石高3个数量级,金经常与亲铁的铂族元素形成金属互化物。

金还具有亲铜性,它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着亲铜和亲铁元素之间的边缘位置,与铜、银属于同一副族,但在还原地质环境下,金的地球化学行为与相邻元素相似,表现了更强的亲铁性,铜、银多富集于硫化物相内;而金铂多集中于金属相。金在地球中元素丰度为0.8×10-6,地核为2.6×10-6,地幔为0.005×10-6,地壳为0.004×10-6。金在地壳中的丰度只有铁的1/1千万,银的1/21。

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金的这种分布是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此,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综上所述,金在地壳中丰度值本来就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要形成工业矿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矿、富矿,金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其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金矿石类型

金矿石常按硫化物多少划分类型,一般分为4类:

(1)贫硫化物含金石英矿石:硫化物含量低于0.5%,金含于石英脉中,金多为自然金银系列矿物。

(2)少硫化物含金石英矿石:硫化物含量在0.5%~5%之间,石英脉和硫化物中都含金。

(3)中等硫化物矿石:硫化物含量为10%~20%,主要为黄铁矿。热液型含金硫化物石英脉矿床的矿石大多属这一类型。

(4)多硫化物矿石:硫化物含量在50%以上。除黄铁矿外尚有黄铜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组分。常构成热液型含金硫化物石英脉矿床中的富矿石。

微细浸染型金矿:

1、川西北地区,泛指龙门山褶皱带以西,甘孜~理塘断裂带以东,区内出露地层从志留~三迭系,尤以三迭系分布最广,主要为砂泥质建造和碳酸盐建造,沿NW向断裂、鲜水河断裂。

2、桂西北及其毗地区,系指广西三林地区(田林、西林、隆林)和田阳一带以及滇东南南盘江一带广南~富宁并和黔西南组成我国西南地区有名的金三角,已知较大工业矿体均赋存在下泥盆统郁江组与二叠统底部的硅质岩中。

3、湘中西地区主要指衡东一带,现水口山也发现了金矿。

來源:國土資源情報作者:王芳吳初國宋元發佈時間:2008.09.11

建部10年来,国土资源部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核心,以经济建设急缺矿种为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本文以国土资源部获奖成果为依据,对重大发现和重大科研成果作一简要探讨。

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进展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偏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特别是重大成矿理论的突破与找矿新技术的应用,客观评价矿产资源潜力,高效发现后备矿产资源基地。自1998年建部以来,国土资源部围绕国家紧缺的矿种在一些重要的成矿区带设置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开展了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截至2006年,新发现远景规模达到大型以上的矿产地60余处,初步形成南岭、雅鲁藏布江、西南三江的滇西北、东天山等一批国家级的资源基地,如南岭成矿区内新发现以骑田岭、锡田、姑婆山、九嶷山等大型锡矿为代表的矿产地15处;雅鲁藏布江成矿带中,已新发现具有大型以上远景规模的铜、铁、铅锌矿产地16处,初步形成了驱龙-甲马、尼木、吉如、朱诺、当雄等5个有色金属矿集区;西南三江成矿带发现和评价了包括普朗铜矿、羊拉铜矿、里仁卡铅锌矿、大平掌铜矿、白秧平银铅锌矿等大型矿床10余处;天山成矿带新发现矿产地22处,初步评价了土屋一延东大型斑岩型铜矿床,罗布泊大型钾盐矿床和乌拉根大型铅锌矿床。同时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宏观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表1),特别是在西南三江地区发现了第一个新类型超大型高品位银矿床;在西南三江南段进行了有色金属基地勘查,发现一个特大型、两个大型矿床,在国家急缺的矿产资源勘查上取得重大突破;海南抱伦金矿为近10年来国内发现和评价的最大高品位金矿床;辽宁省宽甸县砖庙硼矿区是在前人已评价过的“无矿区”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的,在新找矿理论指导下,发现了大型隐伏硼矿床,为全国老矿山外围开展新一轮找矿勘查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白腊水矿区,发现了构造蚀变带-硅卡岩复合型、蚀变岩体型等新型锡矿床。

上述发现目前有的已进入商业勘查开发阶段,为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紧缺状况做出了新的贡献。相关项目都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部分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奖的奖励,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成矿模式与找矿实例

1.银矿

迄今为止,我国银矿资源/储量仍是以伴生银为主,占70%。银品位达到工业指针具有独立开采价值的银矿储量,只占30%。独立银矿少,独立高品位银矿更少。在1994年原地质矿产部部署实施的“三江特别找矿计划”基础上,1998年国土资源部建部之后继续将三江地区作为有色金属勘查基地进一步加强勘查。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八地质队、化探队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查,在四川省巴塘县发现了夏塞高品位银(铅、锌)矿床,银资源/储量5200吨,平均品位550克/吨,该矿床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与板内造山带中酸性浅成侵入岩有关的超大型独立高品位银矿床。据称,该矿床含矿岩系为上三迭统图姆沟组第一段的变质砂岩及板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由硅铝层熔融形成的绒依措岩体,而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成矿主要与中新生代中浅成花岗岩有关,属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的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应用该矿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在其西侧5公里处找到相同类型的砂西富银矿,并在以南发现同类型的兴普勒(中型)、热朗泽(中型)、夏隆富银矿,远景可达大型矿床。这是我国在独立高品位银矿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的新贡献和新进展之一。

2.金矿

我国金矿类型较多,找矿地质条件较优越,在金矿勘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包括发现冈底斯雄村铜金矿、东昆仑青海大场金矿、秦岭甘肃省甘南地区阳山金矿、山东省莱州市寺庄金矿、海南抱伦金矿和辽宁凤城青城子尖山沟金矿等大型、特大型金矿。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经详细的勘查,在海南琼西地区乐东县发现抱伦金矿,提交金资源量79.29吨,矿床平均品位9.25克/吨,单矿体最高平均品位98.05克/吨,是近10年来国内发现和评价的最大高品位金矿床。抱伦金矿床属于与印支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中高温热液矿床,从而在华南地区厘定出印支期为热液型金矿大规模成矿期,建立了五指山褶皱带与印支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金、银、稀土、水晶矿床成矿系列及矿床类型式与成矿模式,在抱伦金矿的矿石矿物学研究中,证实抱伦金矿为国内罕见的金-铋-碲矿物组合的超大型金矿,在国内首次发现了新的铋-碲矿物组合,包含10多种金-铋-碲矿物,还在国内首次发现了英文名称为Baksanite(中文未名)、标准化学式为Bi6(Te2S3)的三方晶系碲硫化物以及硫金铋矿,首次发现金矿床中从自然铋到自然金的完整金-铋自然元素类矿物系列。通过抱伦金矿的勘查实践,总结了适用于我国热带雨林地区金矿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先采用a卡、土壤地球化学和壤中汞气测量、蚀变研究及山地工程来确定与矿有关的构造;再以矿物学、微量元素、同位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研究、断裂构造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总结矿床成因和成矿条件。辽宁凤城青城子铅矿及其外围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铅锌金银多金属矿集区,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通过调查评价工作,发现了4处金银矿产地,其中发现可供地质详查的尖山沟特大型金(银)矿产地,333+3341级别金资源量182.94吨,平均品位8.07克/吨,其中333级别115.58吨。圈定了11处金银找矿远景区,为接续勘查提交了找矿靶区。从找矿勘查实践上证实了辽河群盖县组片岩的成矿作用,扭转了“盖县组片岩无大矿”的传统找矿观念。成矿模式研究认为,青城子地区辽河群各岩组中赋存的金、银、铅、锌矿床形成于统一的成矿过程,具有明显的系列成矿的特点,即均经历了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阶段,并共同形成就位于印支-燕山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矿床成因。

3.锡矿

我国是锡矿大国,大、中型矿床分布广泛,类型也较多。对锡矿成矿规律的研究相对较深入、较成熟。20世纪90年代后期,锡矿研究进一步深入。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白腊水矿区,发现了特大型锡矿产地,共获得333+3341锡资源量42.2万吨,平均品位0.237%~3.096%,首次在花岗岩体内部发现了构造蚀变带-硅卡岩复合型、蚀变岩体型等新型锡矿床,实现了锡矿床类型的突破。成矿模式研究认为,控矿的骑田岭花岗岩体为一复式岩体,它既有印支期侵入的花岗岩(菜岭超单元),也有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芙蓉超单元),区内锡矿床的形成主要与晚期小岩体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并在骑田岭花岗岩岩基中找到了不同类型的锡矿床,规模达特大型,由此形成了“大岩体中的后期小岩体成矿”的找矿新思路。现在普遍认为,中国锡矿床分布,除受大地构造作用控制十分明显外,岩浆活动是又一重要因素。我国主要锡矿床皆分布于改造型花岗岩带,且主要产在岩浆活动晚期阶段的重熔-再生岩浆作用形成的小岩株、岩枝(群)内外接触带。运用白腊水的找矿方法和思路,在千里山-骑田岭地区先后发现了蔡背岭、麻子坪、山门口等锡矿区,累计探获333+3341锡资源量66.36万吨。

4.钾矿

我国已查明的可溶性钾盐资源储量不大,尚难满足农业对钾肥的需求。因此,钾盐矿被国家列入急缺矿种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及相关单位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长期不懈研究,在罗布泊地区取得钾盐资源找寻重大突破。在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富钾卤水,氯化钾平均品位为1.4%,钾盐总资源量KCI达2.51亿吨,属超大型规模富钾卤水矿。卤水主要赋存于钙芒硝岩孔隙中,是一种新类型钾盐矿床。成矿模式研究认为:罗北凹地钾盐矿为“反向湖链”成矿模式,即由于罗布泊北部抬升,罗北凹地

从统一大湖中分隔出来,并受到南部大湖区湖水周期性上升补给,蒸发浓缩作用强烈,钾不断积累,最后富集成矿。该成矿模式的建立,是对陆相成钾理论的补充与完善。

5.钼矿

我国自20世纪70~80年代探明陜西金堆城和栾川上房沟、三道庄、南泥湖及吉林大黑山5个特大型钼矿床之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在河南省汝阳县东沟又探明一特大型钼矿床,矿床保有资源量目前居全国第一位,探明资源量居全国第4位。钼金属资源量68.98万吨,平均品位0.11%, 属特大型钼矿床。成矿模式研究认为,矿床内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使华北钼矿富集区从栾川地区扩大到熊耳群分布区。矿床中部出露的下铺花岗斑岩体是控矿的主要因素,矿体的产状与岩体顶接口的产状基本一致,而且岩体顶面上凸的部位成矿有利。矿床的矿体特征和下铺花岗斑岩体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含矿性等与我国已探明的斑岩型钥矿相模拟,是斑岩型钼矿中的新类型。该矿床的发现和探明,揭示了在东秦岭-大别山多金属成矿带内的中元古界王屋山期中-酸性火山岩中仍具有较大的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潜力。

6.硼矿

硼矿是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应用广泛,国内易于开采加工利用的硼镁石型硼矿资源日益减少,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需大力开展硼矿勘查工作,寻找后备资源。辽宁省宽甸县砖庙硼矿区是我国重要硼矿集中区,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经过多年的综合研究与勘查实践,在硼矿成因理论研究指导下,在砖庙硼矿区实现了重大找矿突破,栾家沟矿段B2O3储量86万吨,平均品位18.17%,属大型硼矿床。成矿模式研究认为,砖庙硼矿区硼矿床为沉积变质改造型硼矿床,含硼岩系沉积环境属于局限裂谷环境,其中主要含硼岩石高镁岩石镁橄榄岩属于超基性喷出岩-科马提岩,层状混合岩作为含硼岩系的一个岩组,是含硼岩系经过区域混合岩化的结果,硼矿成矿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原始富集阶段与部分熔融混合岩化成矿阶段,主要的找矿标志是含硼岩系及超镁质岩石及混合岩化作用的存在。根据该区矿体向西侧伏的规律,判断在逆断层下盘可能会有大型硼矿体存在,推翻了该地区深部无硼矿床的传统观念。通过总结栾家沟矿段的找矿经验,在花园沟和二人沟矿段逆掩断层下盘找到两个大型隐伏硼矿床。其中,花园沟矿段B2O3储量110.8万吨,平均品位20.25%;二人沟矿段B2O3储量61.34万吨,平均品位15.38%,取得了重大找矿成果,使砖庙硼矿区成为超大型硼矿集中区。3个矿段B2O3总储量为258万吨,占我国可利用硼镁石型硼矿储量的60%以上。古元古界硼酸盐矿床是世界上极少见的矿床类型,我国仅见于辽东地区,该区现已成为我国唯一重要的硼资源、硼化工基地。

7.西南三江南段有色金属矿

西南三江南段指以小金河-三江口断裂和红河断裂为东界的云南西部地区,是全国确定的24个重点勘查重要成矿远景区带之一,国家急需和紧缺的铜、铅锌、银、锡、金等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主要优势矿产。1999年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西南三江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勘查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地质找矿成果。云南省地质调查院在前期大量扎实的地质工作基础上,在完成了云南德钦县羊拉铜矿、兰坪县白秧坪银多金属矿、思茅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评价后,近年又发现了中甸普朗铜矿、保山核桃坪铜多金属矿、南汀河铅锌多金属矿、景谷民乐铜矿等一批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有色金属矿床和金平长安金矿、小水井金矿、鹤庆北衙金矿等大型金矿床。其中羊拉矿区提交333+3341,资源量铜123.33万吨,平均品位1.05%,该矿床为与印支-燕山期(斑)岩体有关的岩浆期后气成-热液矿床,在气成-热液阶段形成主矿体硅卡岩型铜矿之后又经多次的中、低温热液迭加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硅卡岩型铜矿。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由东西两个矿带组成,共提交333+3341,资源量银

4009.55吨,铜32.35万吨,铅22.78万吨,锌25.88万吨,钴1444吨。大平掌铜矿332+333+3341资源量铜51.93万吨,铜品位1.20%,认为为海底喷流沉积铜多金属矿床。另外云南中甸普朗铜矿,已提交首采区铜金属储量72万吨,经工程控制的远景储量超过200万吨,预测全矿区资源量可达500万吨以上特大型铜矿床规模,实现了滇西北地区斑岩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运用成矿系列和陆内动力学新理论,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方法开展综合地质研究,认为西南三江南段区域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符合板块构造成矿模式,从而有效地指导了矿产勘查。研究总结的一套适合西南三江南段开展地质找矿勘查工作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已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调查评价工作中全面推广应用。

三、中国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及其远景评价

对中国主要成矿区带成矿作用、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及资源远景评价,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矿体系和成矿系列区域成矿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全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并带来了重大找矿突破。

“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在陈毓川院士组织指导下,相关地勘单位在全国尺度上对全国54种金属、非金属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演化、赋存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做了综合研究和高度概括,提出了成矿区带划分的“时空统一”、“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演化相结合”、“地、物、化、遥数据相结合”和“序次划分”的四项基本原则。时空统一,即不但要研究矿床(点)的空间分布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成矿时序的统一性和成矿时序的演化性;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区域成矿演化相结合,即既要考虑大地构造的历史演化的普遍性,也要注意区域成矿演化史的特殊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数据相结合,要以地质和矿产信息为主,参照物探、化探、遥感反映的不同级别成矿区(带)的地质和矿产信息确定一、二、三级成矿区(带)的边界;序次划分,即要按由大到小级次从全球层次划分到V级矿田或V级成矿远景区(带)。将全国划分出前寒武纪、古亚洲、秦祁昆、特提斯、滨西太平洋5个成矿域、17个二级成矿区带、73个三级成矿区带,我国大型、特大型矿床集中出现在中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和新生代。该项目成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和资料依据,指明了地勘费的投向,并成功地转化为勘查成果。在东天山、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南岭中段钨锡矿带、三江铜矿带等已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40个单位220多位专家历时5年完成了“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通过对包括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在内的4640个矿床(含典型矿床535个)及全国成矿规律的系统总结,以矿床成矿系列(组)为基本单位初步构筑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提出了我国成矿体系四阶段发展模式:太古宙陆核成矿体系、元古宙陆核边缘裂谷和裂陷槽为主的成矿体系、古生代板块成矿体系、中新生代大陆成矿体系。总结了中国地壳演化、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地壳演化的三种构造体制及五大发展时段。三种构造体制为:地壳和岩石圈演化之太古宙微板块构造、古元古代板内-板缘构造和中元古代后之大板块构造。五大发展时段分别为:中国地壳之太古宙陆核(新太古代超大陆)、古元古代原始地台(古元古代超大陆)、中-新元古代古中国地台(罗迪尼亚超大陆)、新元古代晚期-古生代(冈瓦那超大陆和潘吉亚超大陆)以及中-新生代潘吉亚裂解后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在成矿系列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成矿系列组、成矿系列类型、成矿谱系、成矿系列全位和缺位等新概念,使成矿系列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成矿系列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密切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论思维与计算机技术之间信息关联和代码转换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实现了成矿预测、统计预测和矿产资源预测的三结合,首次完成了全国12个重要矿种的资源量预测。研制了基于GIS平台的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编制了全国主要矿产找矿靶区优选图。该项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成矿系列”学说,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国家提供了一批找矿靶区。

岩质边坡岩体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的确定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2164462.html, 岩质边坡岩体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的确定方法 作者:刘远亮韩佳泳徐标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1期 摘要:在岩质边坡地质勘察工作中,岩体节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是岩质边坡勘察要确定的重要参数,而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的确定一直是该领域的技术难题,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操作性强的方法,利用抗圧试验求取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并应用到实际边坡勘察工作中,实践证明,通过该方法确定的结构面抗剪强度更接近实际情况并更具有实用意义,而且操作、计算方便,对类似的边坡工程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地质勘察;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 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结构面是岩体中力学强度较弱的部位或岩性相对软弱的夹层所构成岩体的不连续面,包括了一切的地质分离面。不同的结构面,其力学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一。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而岩体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是岩质边坡地质勘察工作要确定的重要力学参数,也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边坡岩体的破坏通常大多是沿结构面发生破坏的,符合―最弱环节‖原理。目前如何求取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一直是工程界的技术难题。 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常用的求取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1)根据试验(原位剪切试验或室内直剪试验)分析选取。(2) 按规范或估算法选取。规范主要有国标、水利及铁路等行业规范标准等。(3)利用极限平衡法或数值分析进行反演确定。 岩体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确定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抗圧试验求取节理结构面抗剪强度‖。 1、计算原理: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中,有大量的试验块体在轴向应力作用下未产生抗压性碎裂破坏,而是沿着岩石的节理面滑动分离成二块(见图1),这类破坏模式计算的抗压强度并不是真正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其数值与典型碎裂破坏模式的抗压强度严重偏小,不宜参加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统计计算。而利用这类破坏模式的实验数据,可求得沿节理面滑动的抗剪强度,即节理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载自:李传转载于:2010-11-26 12:18 | 分类:百科知识阅读:(1) 评论:(0)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 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不同剪切速率下岩石节理的强度特性研究

第25卷 第12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5 No.12 2006年12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Dec .,2006 收稿日期:2005–12–21;修回日期:2006–03–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43903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B412705) 作者简介:李海波(1969–),男,博士,1988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水工专业,现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岩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hbli@https://www.360docs.net/doc/9612164462.html, 不同剪切速率下岩石节理的强度特性研究 李海波,冯海鹏,刘 博 (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1) 摘要:不同剪切速率作用下岩石节理强度特性是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结构响应和安全的基本参数,通过RMT –150C 电伺服试验机,利用人工浇铸的表面为锯齿状的混凝土岩石节理试样,研究不同剪切速率下各种岩石节理起伏角度岩石节理的强度特征。试验结果发现:(1) 岩石节理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减小幅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变小;(2) 岩石节理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着起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3) 岩石节理面的峰值剪切强度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基本成线性关系。最后,基于试验的结果提出考虑不同剪切速率的岩石节理峰值强度模型。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石节理;剪切速率;起伏角度;峰值剪切强度 中图分类号:TU 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12–2435–06 STUDY ON STRENGTH BEHA VIORS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SHEARING DEFORMATION VELOCITIES LI Haibo ,FENG Haipeng ,LIU Bo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1,China ) Abstract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ies is the basic information to assess the response and safety of rock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By using the RMT –150C servo-test system ,artificial concrete joint samples with hammered surfaces have been employed to study the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under different shearing veloc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y ;and that the decreasing rate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ment of shearing deformation velocity.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clear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and undulation angles at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ie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model to describe the peak strength of rock joints with shear deformation velocity and undulation angle is presented. Key words :rock mechanics ;rock joints ;shearing deformation velocity ;undulation angle ;peak shear strength 1 引 言 岩石节理的强度和变形特征是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边坡及硐室安全和响应的基本参数。从荷载特征上看,地震既是动荷载又是往复荷载,因此,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岩石节理的强度和变形等力学特性一方面受往复荷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荷载速率影响。基于这一认识,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节理力学特性的研究方面。J. C. Jaeger [1]和M. E. Plesha [2]等对新鲜岩石节理面进行循环剪切试验。

地质常识-节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 层理(stratification )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 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 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 造。一般厚几 厘米至几米, 其横向延伸可 以是几厘米至 数千米。常见 于大多数沉积 岩和一些火山 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 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 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 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 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 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 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 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 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②斜层理。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 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着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2.断裂面上常可见到显示上盘斜冲的擦痕、阶步。两盘岩石可能发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牵引、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分支及旋卷构造。这些伴生构造的轴面、断裂面与主断裂面的交线和旋轴,既不与主断裂面走向线平行,也不与其倾向线平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压扭性断裂的一个特点 3.压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成雁行式、平形式排列 4.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均属于压扭性断层 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张节理 1.力学成因:由张应力产生,节理面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火成岩由冷凝收产生的原生节理 2.节理面特征:裂口微张开或较大张开,节理面粗糙,面上无划痕,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不大,在砾岩或粗粒碎屑岩中,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碎屑颗粒,张开而不切断砾石等颗粒,在剖面上常呈楔形,上宽下窄,常被粘土、岩矿脉充填 3.节理的组合特征:常成群出现,并排列成雁行式、平形式,在褶曲轴部常形成与褶曲轴平行的二次纵张节理,当与断层伴生时,常组成边幕式和羽状张节理 剪切节理

最新一般岩石的抗压强度

一般岩石的抗压强度 1、岩浆岩类 (1)坚硬—软弱块—层状基性喷出岩。火山熔岩为块状,较坚硬—坚硬,干抗压强度48.0—193.0兆帕,软化系数0.64—0.99,岩体稳定性较好;火山碎屑岩为似层状或层状,软弱—较坚硬,干抗压强度 10.9—56.0兆帕,软化系数0.43—0.54,岩体稳定性差。力学强度的高低与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和风化程度有关。中等风化玄武岩强度为微风化—新鲜的20—50%;火山碎屑岩易受风化,中等风化的锤击易碎。 (2)坚硬—较坚硬层状中—酸性喷出岩。岩石干抗压强度多大于108兆帕。流纹岩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学强度变化较大,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岩组中相对软弱的夹层。使岩体稳定性变差。 (3)坚硬块状侵入岩。岩石以中—粗粒或斑状结构为主,块状构造,新鲜者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力学强度普遍较高,尤其是新鲜花岗岩,抗压强度一般大于98兆帕。 2.变质岩类 (1)软硬相间薄—中厚层状变质砂页岩。岩层厚薄不等,软硬相间,岩石的完整性和抗风化能力差异很大,力学强度各向异性。片岩、千枚岩、板岩等软弱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垂直干抗压强度12.0—113兆帕;石英岩、变质砂岩、硅质岩等硬质岩石,较坚硬—坚硬,垂直干抗压强度43.0—260兆帕,最高达338兆帕。风化岩石干抗压强仅40—90兆帕。 (2)坚硬块状混合岩类。岩石呈块状,完整性好,坚硬,干抗压强度59—196兆帕,强风化者为22兆帕。 (3)软弱碎裂状构造岩。岩石破碎,透水性强,压碎花岗岩垂直饱和抗压强度为73兆帕,部分小于20兆帕。 3.碎屑岩类

(1)软弱—较坚硬,中—厚层状红色砂泥岩。岩石呈不等厚互层状。力学强度因岩性不同而异。砂岩,砾岩等岩石较坚硬,干抗压强度多大于50兆帕,风化岩干抗压强度一般小于50兆帕。泥岩、粘土岩等垂直干抗压强度为11.8—17.0兆帕。 (2)软硬相间薄—中层状砂页岩。页岩常夹砂岩或与砂岩互层产出。砂岩干抗压强度为100—169兆帕,比片岩高几倍至十几倍,而砂岩强度又容易受风化影响,风化者为3.8—27兆帕,半风化者60— 70.3兆xx。 (3)坚硬—较坚硬中厚层状砂砾岩。岩石致密坚硬,抗水性和抗风化能力强,力学强度高,抗压强度多大于98兆帕。 (4)软硬相间层状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等抗压强度较高,页岩抗压强度低。但碳酸盐岩因岩溶发育,强度有所降低,尤其在断裂破碎带。 4.碳酸盐岩类 该岩类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与岩石的岩溶化程度有关。 (1)坚硬—较坚硬中—厚层状强岩溶化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岩溶率8—35%,新鲜岩石抗压强度一般大于98兆帕。(2)坚硬—较坚硬中—厚层状中等岩熔化碳酸盐岩。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化灰岩、生物灰岩、白云岩等,沿断裂及褶皱轴一般发育有溶隙、溶洞、暗河等。岩溶率一般为1.2—3.3%,岩溶发育深度在100米心内。干抗强度69.5—107.7兆帕,饱和抗压强度 51.0—75.5兆帕,干抗剪强度8.0—12.7兆帕。 (3)坚硬—较坚硬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碳酸盐岩。主要岩石为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裂隙和岩溶发育程度差,灰岩抗压强度为60.7—66.1兆帕。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裂隙、层理、断层、断裂的区别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 ①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②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③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 片理 又称“片状构造”。指岩石形成薄片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通称为片理。在变质岩中极为常见,是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其成因观点不一,一般认为在应力和温度的联合作用下,导使沿剪切面方向之一发育成一组劈理,或因重结晶较强烈,进而在此方向上形成片理构造。片理面的方向有的与原岩层理斜交,但也有与原岩层理方向一致的,后者说明片理的形成可能是继承原岩层理发育而成。 层理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 裂隙 【crack;crevice;fracture】裂开的缝儿 地质地貌学:裂隙是断裂构造的一种,通常把岩体中产生的无明显位移的裂缝叫做裂隙。 水文地质学:裂隙是指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产生的空隙.以裂隙率表示.fissure 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裂隙叫做构造裂隙或节理。由于构造应力在一个地区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由构造应力形成的各种构造裂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排布方向是一定的。 编辑本段构造裂隙的分类 按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张裂隙和剪切裂隙两种。另外,对形态微细,分布密集,相互平行排列的构造裂隙,又称为[劈理]。 节理-岩体两侧未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破裂; 裂隙-坚硬岩体呈裂缝状的间隙; 断层-岩层在内动力作用下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一种构造变动形迹;

节理、构造、断层

地质构造常识,看了就不会迷路哦 分享 首次分享者:新睿取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褶皱节理断层

褶皱、节理、断层 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获得更多精彩文章老朋友请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动图更多矿物、宝石、地学、矿 产信息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往期精彩-精彩原创、精彩好文矿业在线QQ群号:273655701 商务合作微信号: banyo615中小型构造行迹——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而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沉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千米,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平卧褶皱景观褶皱要素 (1)核,褶皱的中心岩层; (2)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岩层; (3)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4)轴面和轴迹,轴面为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任何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褶皱的要素分类 一般依据褶皱的位态或其在空间的产状和褶皱的形态进行几何分类。 1、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 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 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 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 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 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 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 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根据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2、根据形态分类 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 ①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 ②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于翼

节理岩体

3.9. 隐式节理模型: 节理岩(Jointed Rock)模型 岩土材料在各方向上的特性值可能会不同,从而引起各方向在荷载作用下的反应不同,这样的特性叫做各向异性(anisotropic)。各向异性又分为弹性各向异性和塑性各向异性。弹性各向异性是指各方向使用不同的弹性刚度值,塑性各向异性是指像节理岩模型那样在各方向上使用不同的强度特性值。 节理岩模型是各向异性弹性-完全塑性(anisotropic elastic perfectly-plastic)模型,即同时具有弹性横观同性(transversely isotropic elastic)模型和塑性各向异性(anisotropic plastic)模型的特点。节理模型适合于模拟分层的岩石,该模型可模拟具有三个层方向和结合方向的完整岩。完整岩要输入五个参数和一个方向,是属于横观同性弹性材料,其各向异性特点表现在断层等现象上。假定主结合方向的剪切应力遵循库伦(Coulomb)准则,沿着该方向产生最大剪切应力时将产生塑性滑动(plastic sliding)。可以定义三个滑动方向(平面)的强度,第一个平面假定与弹性横观同性方向一致。各平面可具有不同的剪切刚度。 M ajor joint direction 图2.31 节理模型示意图 节理模型适合模拟具有连续的接缝或接缝的集合的岩石,接缝应平行且接缝中不能填充有断层粘土,接缝宽度与结构物的尺寸也要小很多。 节理模型的几个基本特性值如下: A. 完整岩的横观同性弹性特性: ,,,,x z xy zx xz E E G νν B. 三个方向上遵循库伦准则的剪切磨坏参数: ,i i c φ 3.9.1. 横观同性弹性材料刚度 节理模型中的横观同性特性与前面章节中介绍的正交异性材料相同。 3.9.2. 三个方向上的塑性反应 为了考察具有局部坐标系(n, s, t)的平面的塑性条件,需要先计算笛卡尔坐标下的应力。局部坐标应力包括正应力n σ和两个独立的剪切应力 s τ和t τ。 T i i σσ=T (2.96)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着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层理(stratification)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 现出的岩石成 层构造。一般 厚几厘米至几 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 成分上有明显 的不同。②斜层 理。又称交错层 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

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节理及断层和金矿类型剖析

节理是割切岩石的一种小型裂隙,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断层,其规模比断层小。节理基本上是亲硬性变形,主要见于脆性岩石中;劈理基本上是亲软性变形,主要见于塑性岩石中。节理与劈理同为小型构造。 节理的特征 1、节理通常大多为平面,有时也可为弯曲的面。 2、常成群出现,构成体系,依一定方向延伸。 3、同一应力作用下生成同群节理常互相平行,构成一个节理组。如果两个不同方向的、互相交切的节理组是属同一应力系统的产物,则构成一个节理系。它们叫做“共轭节理”俗称“X”节理。 4、同属一组并互相平行的节理,无论沿它们的走向,还是沿它们的倾向,都作边幕式(也叫雁行斜列式)递错排列,即一条节理将要尖没,另一条已在它的旁边出现。因此,单个节理虽然不大,但节理群则可以延伸很长和很深。 剪节理:剪节理面较平直。一般闭合或为较窄的裂隙,沿走向及倾向延伸较远。两壁岩石的裂面大都光滑,有时可见到磨光面、擦痕,以及微细的侧羽裂隙。可以切过砾石。这种节理每在较大范围内成群广布,形成区域性节理它们常由两组共轭节理交叉成对出现,作X型,构成节理系,将岩石切成菱格状,故也称X型节理或交叉节理。 张节理:其特点是裂面呈波状弯曲,少见有平直的。两壁张开较宽,但程度各部分不一,有宽有窄。大都延伸较短较浅,尖灭较快。裂面每粗糙不平,如未经后期改造,缺乏擦痕和侧羽裂隙。不能切过砾石。这种节理,通常只在局部成一组出现。

复合型节理(张剪复合型节理):这类节理同时具有张性和剪性两种节理的复合特征,一般地是一种性质的节理被后期改造成另一种性质的结果。 断层(不同的人对张、压性断层认识有差别) 张性(正)断层:断层面具有张性裂缝的特征,即往往是比较不那么平直的,而是较多弯曲的,有时甚至是波浪状的。构造岩石虽可破碎,但里面的原有结构、构造大多可保存。断层角砾岩的角砾大小相差悬殊,多呈棱角状,分布无序,胶结物以外来物为主,往往胶结差。 压性(逆)断层:断层面具有剪性裂缝的特征,往往比较平直和光滑,镜面特别发育。可见糜棱岩,角砾大小相差较小,大多数为中-细砾。角砾多变得比较浑圆。胶结物往往比角砾含量多,胶结较紧密。(以上为陈国达理论)。 压性断裂面的主要特征:裂面形态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该特征更明显。所谓舒缓波状是指裂面波动的幅度小,偏转的角度往往小于10°。 破裂面上常发育有逆冲擦痕,常有动力变质矿物形成的应力薄膜,出现“凸包”。如断裂受到强烈的挤压剪切作用,也可以使断面呈光滑的镜面。挤压破裂带常形成的构造岩发育,破碎岩、碎斑岩、碎粒岩、糜棱岩构造透镜体;塑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使片状、板状、柱状、针状等矿物沿挤压区定向排列,常形成片理、页理等。 在空间上,破裂的岩块位移距离不大,基本上是原地挤压破碎的;两盘的围岩很少混杂,在平面上,片理、页理、构造透镜体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挤压面分布。在柱、剖面上,则与裂面斜交,组成的构造岩成分简单,胶结较紧密。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断层的类型及特征 压性断层 1.断裂面往往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方向尤其明显 2.断裂面上常有较多的擦痕、阶步、磨光面。并出现动力变质的新生片状物(如云母、滑石、绿泥石)及被压扁或拉长的柱状矿物、片状矿物、砾石、鲕粒、石英、方解石晶片和晶块等,并沿断裂面及两侧作近于平行断裂面走向排列 3.断层中的构造岩,以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为主,有时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挤压而破碎、牵引、冲断,从而产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型分之构造(包括断层和褶曲),小旋卷构造等 5.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彼此平行,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常构成迭瓦式 6.逆断层(包括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属压性断层 张性断层 1,断裂面粗糙不平,形状不规则。擦痕较少,很少出现大批擦痕,断层倾角一般较陡 2,当张性断裂发生在砾岩中时,断裂面常绕砾石而过,无切割或压扁现象 3,断裂面两侧岩层产状无明显变化 4,构造岩以角砾岩为主,糜棱岩、断层泥较少见。角砾岩大小悬殊,无显著定向排列 5,张性断裂常成群分布,形成张性断裂带。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在剖面上常组成地垒,阶梯等构造。凡追踪“×”形断裂的张性断裂,均成锯齿状,称“之”字形断裂 6,正断层属张性断裂 扭性断层 1.断裂面常较光滑、平整,有时呈镜面出现,常有大量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划痕阶步。断层产状平稳,断层线平直 2.断裂面上有时有新生的硅质、方解石、绿泥石等动力变质矿物,但不如压性结构面常见 3.构造岩常被碾磨很细,有角砾岩与糜棱岩,并具有片理化的窄带。构造岩常成斜列分布与扭性断裂带中 4.断裂面两侧,岩石由于受强烈的扭动而常伴生一些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及小旋卷构造 5.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两组平行,且呈“×”形(常将岩石切成菱形),有时成雁行式排列 6.平移断层属扭性断层 压扭性断层 1.即具有压性特征,有具有扭性特征。上述的压性、扭性断裂的特征均可借鉴 2.断裂面上常可见到显示上盘斜冲的擦痕、阶步。两盘岩石可能发生一些伴生构造,如牵引、羽状裂隙、劈理、“入”字形分支及旋卷构造。这些伴生构造的轴面、断裂面与主断裂面的交线和旋轴,既不与主断裂面走向线平行,也不与其倾向线平行,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这是压扭性断裂的一个特点3.压扭性断裂常成群出现,成雁行式、平形式排列 4.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均属于压扭性断层 节理的分类及特征 张节理 1.力学成因:由张应力产生,节理面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火成岩由冷凝收产生的原生节理 2.节理面特征:裂口微张开或较大张开,节理面粗糙,面上无划痕,产状不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不大,在砾岩或粗粒碎屑岩中,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碎屑颗粒,张开而不切断砾石等颗粒,在剖面上常呈楔形,上宽下窄,常被粘土、岩矿脉充填 3.节理的组合特征:常成群出现,并排列成雁行式、平形式,在褶曲轴部常形成与褶曲轴平行的二次纵张节理,当与断层伴生时,常组成边幕式和羽状张节理 剪切节理

构造行迹:节理、断层、褶皱识别大全

“断裂构造节理” 节理,指岩石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腾冲火山遗址柱状节理 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a.原生节理是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例如沉积岩中的泥裂,火花熔岩冷 凝收缩形成的柱状节理,岩浆入侵过程中由于流动作用及冷凝收缩产生的各种原生节理等。 b.次生节理是指岩石成岩后形成的节理,包括非构造节理(风化节理)和构 造节理。 2、节理与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1)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分类 a.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b.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c.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d.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1.走向节理; 2.倾向节理; 3.斜向节理; 4.顺层节理 (2)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分类 a.纵节理:两者的关系大致平行。 b.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 c.斜节理:二者大致斜交。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

3、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根据形成节理时的力学性质可以把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这是相对重要的分类方案。 (1)剪节理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节理面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 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的交角一般为 10°~15°,相当于岩石内摩擦角的一半,其锐角指示本盘错动方向 共轭“X”型剪节理 (2)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a.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b.节理缝宽,多被充填,脉宽。 c.绕过砾石和粗砂。 d.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 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雁列张节理 “断裂构造行迹断层” 顾名思义,断裂是指岩层被断错或发生裂开。据其发育的程度和两侧的岩层相对位错的情况把断裂分为3类。第一类叫劈理,是微细的断裂变动,还没有明显破坏岩石的连续性。最常见的劈理是在褶曲的核部发育的轴面劈理,常呈扇形(以褶皱轴面为对称轴)。第二类称节理,是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第三类为断层,断裂两盘的岩石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断层是最重要的一类断裂。

结构面、层理、节理、片理、断层介绍

层理 层理(stratification ) 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 米,其横向延伸 可以是几厘米至 数千米。常见于 大多数沉积岩和 一些火山 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②斜层理。 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 则地与层间的分 隔面(主层理)呈 斜交的关系,上 部与主层理截 岩中,是研究地质 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 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①粒级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 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 水平层理

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平行层理 主要产于砂岩中,在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相似,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单斜层理 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 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 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 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 的位移。地壳上 部岩石中最广泛 发育的一种断裂 构造。通 ■■I"'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